小米4安卓7.1刷机教程: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焦虑(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9:41
柯云路: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焦虑(图)? 2011.12.11阅读(4150)
柯云路: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焦虑(图)?
柯云路心理励志小说《不焦虑》精华选载
在电梯中,人们总是一进电梯就急按按钮要关门,虽然只要几秒钟时间,电梯门就会自动关上;红绿灯前,总有人“勇敢”地抢红灯,“勇敢”地穿行在车流中;打开电脑,只想更快,于是拼命地敲打键盘;大街上,都是行色匆匆……有人说今天的人积极向上、争分夺秒,但我却怎么看都是弥漫着一种浓浓的焦虑。普通人焦虑:为求学焦虑,为就业焦虑,为人际关系焦虑,为房子、为爱情婚姻、为孩子的“起跑线”;有钱人同样焦虑:钱少时为差钱、为蜗居焦虑;有房了,为别墅焦虑;有车了,为豪车焦虑;百万了,为千万焦虑;坐拥千万了,可看看人家身家已是数亿、数十亿、数百亿了,焦虑不焦虑?“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扛着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是不是就这样平凡到老……” 郑智化的歌,唱出了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欲望、无奈、失落与焦虑。

前言: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焦虑?
文/柯云路
作为一个作家,我对文学所下的功夫大概一般人好想象,诸如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研究各种文学流派之类;而我对哲学、心理学所下的功夫大概一般人不太了解。 然而,哲学心理学是我的人生第一爱好,我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比文学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是几十年对哲学心理学的研究,使得我能够透视当代人的各种精神现象。 这些成果有的隐含在我的文学作品中,有的直接以哲学心理学著作呈现出来。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保守估计,目前中国各类精神病患者在一亿人以上,其中大约一千六百万为重症患者。隐藏在这个冰冷数字后面的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人群,痛苦的不仅是精神疾病患者,其亲人们也同时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负担。
早在 1993 年,我曾帮助一位画家走出严重的精神危机,他因一次“中毒性痢疾”诱发了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并发。妻子陪他跑遍了北京各大医院,其间西医、中医、药物、心理治疗、住精神病院、电休克疗法、针灸、气功、森田疗法等一一尝试,都未根本见效。在几近绝望的情形下,他们找到我,我用了不太长的时间帮助他恢复了健康,并以此真实过程写作出版了 《走出心灵的地狱》 。这本书的出版,使我在后来的一些年不断收到读者来信,在尽可能给他们以指导和帮助的同时,也累积了不少案例。
这些案例提示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真理:“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用禅宗三祖僧璨的话讲,就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心灵世界十分微妙,差不得一点。方法得当,一句话可以解决大问题,所谓“言下大悟”;而稍有偏差,不论多么貌似高深的说法与尖端的治疗都可能完全无效并误人子弟。
可以这样说,对焦虑症、抑郁症,如果方法完全正确,解决起来并不算困难,难就难在不容易做到方法“完全正确”。方法正确的核心是使患者及其亲属(亲属尤为重要)很快(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摆脱因焦虑症而更加焦虑、因抑郁症而更加抑郁、因恐怖症而更加恐怖的状态,建立起对焦虑症、抑郁症的正确认知,由此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家人、自己与事业、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这也正是作者又出版 《不焦虑》 一书的出发点。
《不焦虑》 一书 披露的又是一个真实个案。在这个个案中,患者、亲属、医生(或咨询师)的角色与相互关系非常典型。患者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心理疾病,亲属该如果对待患者,医生或咨询师又是如何引导患者及亲属正确对待一切的,这个个案提供了许多令人思索的东西。
大多数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只要本人及其亲人的认知变得正确,情况会很快好转。
症结恰恰在于患者及其亲人往往会有一大堆错误理念。
譬如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在出国留学后因环境陌生和学业压力患了焦虑症,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的父母得知后以为女儿精神软弱不知上进,反而不断给她寄去励志书勉励其“战胜困难,战胜自己”,这些行为使女儿更加焦虑。我告诉这对父母,家长在此时对孩子的高目标期待正是其患焦虑症的原因之一。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们的心态放松了,女儿的焦虑症状明显减轻。
这个简单例子的道理似乎很容易明白,但是比这复杂一点的“高级错误”许多患者及其亲属差不多都在犯。如果他们求医时又得不到正确指导,问题很可能得不到解决。这里,做出正确的心理指导,不仅需要广博的心理学、心理医学的知识,还要有足够的人生经验(这一点极其重要)。融会贯通后才能对症下药、对症下语。一句话下来,要恰到好处,使人“言下大悟”。
本书第一版问世后收到大量读者来信,一些朋友在这本书的帮助下认识了焦虑症的规律,并按照书中的方法走出心灵困境。有意思的是,一些在职场因拼搏压力而焦虑抑郁的年轻人是父母买给他们看的——希望子女能够减压;有些则相反,是年轻人买给父母看的——那些四五十、五六十岁的父母们正在各个领域肩负重任,往往会有更多的精神压力。
一本书能对读者有所帮助,这让作者感到欣慰。
《不焦虑》这次再版,作者做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解除焦虑症方法纲要”。
“纲要”既是正文的理论索引,又补充了正文中没有的内容。
本书正文分四部分。 若以篇名之,则是四篇。 第一篇包括前五章,篇名该是:“不可自拔的陷阱”; 第二篇从第六章到第十章,篇名该是“强迫、强迫人格与强迫症”; 第三篇从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篇名该是“恐怖、疑病与焦虑”; 第四篇从第十七章到第二十章,篇名则该是“告别精神地狱”。 习惯理论思维的读者,不妨先读“解除焦虑症方法纲要”,再读正文。而一般读者既可以顺序读正文再读“纲要”,还可以先浏览正文二十章每章的第一个注释。 那是二十个小个案,或许会一下触动你的某种体验,找到进入本书的契合点。
相信这本书会有更多朋友读懂并受益。
如果你能够通过阅读此书迈出第一步,那么,你就已经开始摆脱焦虑症与抑郁症了。
这第一步看似简单,却非常重要,那就是你一定不要再为你有焦虑症和抑郁症而焦虑。那算不了什么。那只是“精神感冒”。你此前之所以走不出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你过分急于解决它,你在瞎用劲,结果反而使自己越陷越深。就像本书中反复说的那样,你越急于睡觉,越把睡眠当成一个任务,就越睡不着。
相反,只要你走出了这第一步,你不再着急,你的亲人也不再着急或者对你不满,都能放松下来顺其自然,事情就有了曙光。
希望你放放松松读这本书,不用硬读,明白到哪儿是哪儿,不明白之处暂时放下。只要开始读,就会得到帮助。
当然,如果你的焦虑症、抑郁症比较严重,及时去看心理医生是非常必要的。对本书的阅读会帮助你更好地配合心理治疗。
一切都会好起来。
焦虑症、抑郁症其实只是你对某些“难以面对”的遭遇与困境的“精神反应”。若你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心头就会释然。那些“不正常”的精神反应其实又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像人吃多了会肚子痛、扛重了会肩背疼是“正常”的一样。
你要相信,只要方法得当,顺其自然,或者通过医生治疗,或者通过自我调整,你最终会从焦虑症、抑郁症中走出来,不仅能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能力,而且还能比其他人更多一份人生悟性。你甚至能由此明白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与“烦恼即菩提”是什么含义。
解脱与快乐在等待你。
焦虑的时代:不焦虑的智慧
中国两千多年来儒道互补。孔孟儒家文化积极入世,老庄道家文化消极遁世。
儒道互补是一种政治文化现象是无疑的。 孰不知,儒道互补还是一种人皆有之的生命现象。
一个人不仅因为政治处境的不同或儒或道;也完全可能因为生命方面的原因或儒或道。他们只有能够入世时才会入世;不能入世时就会企图出世。 无论是社会政治的原因,还是身心疾病的原因,都可能剥夺一个人的入世能力,这时,老庄道家文化便引导人们出世。
儒家入世文化与道家出世文化的中介是人的精神苦痛。
一个人没有精神苦痛,或者能够战胜精神苦痛时,他就有积极入世的能力。
当他有了不堪的精神苦痛时,出世寻找老庄道家文化是自然的事情。
精神苦痛是人类社会每一阶段都以难免的重大现象。
中国古时的禅宗盛行,也因为它在解脱人的精神苦痛。
人类的精神苦痛最典型的表现或许就是神经症了,具体分类有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癔病等。作者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弗洛伊德开始,知道神经症是透视人类精神奥秘的特殊窗口。后来在对心理学诸流派的研读中,始终没有丢下这个课题。
十几年前,作者曾用心理学方法帮助一位画家朋友摆脱了比较严重的神经症。
——根据那个真实个案,还出版了 《走出心灵的地狱》 一书。
十多年来,不时有读者来信询问摆脱神经症的方法。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症状严重者我都建议他们去看心理医生。对症状较轻者,则往往推荐他们看几本有关的书诸如森田著作之类,然后在家人配合下进行自我调整。遇到十分典型的个案,特别是熟识的知识界朋友,我也会尽可能给予咨询帮助。 一直想再写一本类似 《走出心灵的地狱》 这样的书,因为其他写作占了太多时间而没有动笔。 《不焦虑》 一书 的完成,算是了了多年的一个心愿。也算对许多读者的一个回答。
本书并非通常的心理学著作,也不是单纯的案例实录。它采取了一种别样文体,为的是在最方便阅读的叙述框架中使人们读到更深刻一点的东西。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朋友们带来一点启示。
对于那些患有神经症的朋友,它可能会给你一点帮助。
对于那些在紧张生存压力下焦虑抑郁的朋友,这本书或许能够给你一些明白的思路和自我调整的方法。
对于有心理学兴趣的朋友,这本书或许能够给你带来一些阅读与思想的快乐。
如果你对禅感兴趣,本书相当多篇幅涉及禅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