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5s低配 跑分:以学心听,以公心辩 >>技巧>>辩论技巧>>文章>>中华演讲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7:34:38
以学心听,以公心辩

1988年,当复旦四位青年才俊在新加坡英姿飒爽、慷慨陈词的时候,我正是蜗居于某一江南小镇的大四学生.谢雷华女士温文尔雅、气度不凡的一席评论,方使我明白辩论原有其高深莫测、妙趣横生之处,与我本来那种辩论即是强词夺理、声嘶力竭、面红耳赤的设 想相去甚远.然而,我丝毫没有半点将来也能在新加坡小试锋芒的梦想,只是不住地望着《半月谈》封面上王沪宁先生那张面着阳光的笑脸,暗下决心:两年后要成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学生.

于是,1993年 “ 一不小心 ” 插进复旦辩论队的行列,进而远征新加坡,朦朦胧胧地被授予了 “ 最佳辩论员 ” 的殊荣.在回答星洲敬业无比的记者提问时曾多次语塞.因为我至今仍没弄懂究竟为什么把这份荣誉给了我.绝不是过分谦虚之词,姜丰的亲切温文、季翔的睿智严谨、严嘉的机敏幽默都是我无法比拟的.电视播映时间安排严格,超时即被 “ 咔嚓 ” ,授奖仪式不能拖沓;我是四辩,距领奖台最近,评委可能为了表达对导播的充分体谅,就 …… 不过,有一点必须肯定的:辩论场上每一个队员的出色表现都是辩论队内外集体智慧的 结晶.

据说自人类有语言之始便有了辩论.确实,人是社会的动物,走东或是向西、吃茄子还是啃辣椒,都得辩论一番才有结论.

人类有语言固然可以自傲于动物界,但语言衍生出的辩论极易引发综合病症,大约是第一个产生语言的部落始料不及的,就像会功夫的人从来不会想到,人类多少非正常死亡的惨 烈皆出自武门侠客.而辩论如固无际的大海,不同时空的人们前赴后继地演绎其中 “ 沉者自 沉、浮者自浮 ” 的历史,有始无终、绵延不绝.惯于言辩、笔辩的黑格尔对人生的许多尴尬 的游戏尤为豁达.一句 “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便被尽归于这一简单的 逻辑程式之中,更何况 “ 辩论 ” 两字呢?大到老美参众两院铿锵有力的辩论,小到菜市场一 分一厘争议,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又离得开辩论这出戏呢?

辩论本身有如此这般的是是非非.古往今来,对能言善辩的评议更是莫衷一是.能言善 辩者的另几种形容词句就是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嘴尖皮厚等,从 “ 鲜矣仁 ” 、 “ 颜之厚 ” 到 “ 腹中空 ” 都是能言善辩者漫画肖像.至于其背后为人所指为 “ 耍嘴皮子的、会吹牛的、 ……” 更是司空见惯.的确,能言善辩者如杜维明先生所说不能离开 “ 仁厚 ” 这一核心.否 则,犀利的辞锋、华丽的言词失去理趣就只能是徒然的浮华语句的堆砌,宛如一幅抽象装饰 拼贴画,只能迷人眼目却没有多少实际内涵.以理据持辩,以平和的心态说理是真正辩道所 倡之原则.《史记》有言, “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晏子、管仲又何尝不是 以其卓越的辩才,成功辅佐其王成就霸业呢?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孔子、 孟子、朱熹又有谁不是以其卓越的辩才而载入历史的典册?可见能言善辩之于个人、社会、 国家之重要.

辩论出输赢决不是辩论本身的宗旨.魏徵云: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辩论的目的恐 怕是以辩论形式充分展开对立双方的观点、相互比照、以利接通趋近真理的线路罢了.故能 言善辩者,应以求真、求善、求美为己任.这也是举办大专辩论会的意义之一.对于现代社 会的经济人来说辩论意义可能远不在形式上的这些,经济谈判、法庭申辩、公关辞令都与辩 论息息相关.据此,尽管善言辩者饱经风吹雨打、历经伤悲苦痛,仍有众人对辩道趋之若鹜 、跃跃欲试跻身辩伍之中,大专辩论会也不至于后继乏人.在此,我们满心希望健康、纯真 、理性的辩论之花能够盛开在祖国的各个角落.

既然有语言就有辩论,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辩论员.在此意义上谈辩论是无法谈 清楚的.我们都知道,世上最说明不了的不是貌似博大精深的问题,而是最平淡的日常事件 .这里主要是基于自身参加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所思所感,依据新加坡举办的数届大专辩 论会的基本规则与大家共同商讨有关辩论的一些事宜.

我正式参与所谓严肃认真、正规类型的辩论只有不到四个月的历史.起初的动机不是来 自多么宏大的志向,只是为了报答系领导和同学们热情洋溢的推举.初上辩论场,就仿佛是 柬埔寨泥沼地赶鸭的农夫面对各位久经辩论场的刘易斯.那时的心情紧张得如死寂一般,这 莫非是大凡处于绝路、大势已去的人都有一份貌似冷静的姿态?承蒙上天开恩,允我如段誉 般稀里糊涂过关斩将、成为复旦辩论队一名正式队员.校园小报上将我那个灵魂出窍的木然 ,美称为 “ 从容 ” ,曾几次让我心甘情愿地成为这一形容温柔的傀儡.熟悉我的朋友适时对 我响起警告:当心瓶子里的水晃光!也是,我自稍有觉醒于作戏之中,开始从每次都希望辩 论早些结束的心态里看到自身知识修养的苍白与贫乏.如此下去,只怕那个美丽的 “ 从容 ” 很快就会变成滑稽的 “ 充聋 ” 了.

十几年沉溺于象牙塔书香氛围里面,自觉肚子里的墨水如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大江大 河.有衬衫挂笔处一片片青蓝为证.实际,一切据以自傲的知识库存,如已经风化的土坯, 一经反驳便支离破硅、尘土飞扬.语言似闸,知识似水.话语越多就越显知识的贫乏.孔子 不断告诫君子 “ 讷言敏行 ” 也不无道理.圣人的知识在那个时代因客观条件所限本来就不多 ,而大到国际战争,小到夫妻吵架都要为数不多的几个圣人去解决.知识用完了、无以补充 的, “ 讷言敏行 ” 就更为重要.现在不同,印刷业出奇发达,信息传播迅速,又有知识爆炸 之势,况且辩论之时,开口是金,沉默是土.知识必经受一次次磨练.悟空受炼成器,事先 需承受大山的重压,何况如我般的下品凡人呢?

文化历史学者朱维铮教授在对我们的知识观察把脉之后,处方上赫然跃出两字:恶补! 英雄所见略同,政治学教授王沪宁先生对我们的思想稍做听诊,二话没说,径直率我们进入 图书馆,尝尝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滋味.每当我沾沾自喜于方才流出的名言佳句时,年轻 的哲学教授,我们的俞吾金教练不失时机顺口引经据典直指我引证不当之处,反应之快,引 证之准确,古今之贯通,每每令在座的各位辩手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身教重于言教.见识了知识渊博之 “ 庐山真面目 ” ,青年人难免的血性与自尊促我暗下 决心,要以练习瑜伽的那种耐性和长性在知识的海洋中风雨飘摇一番.不料,作为青年学者 的顾问与教练为我们开出的第一道知识快餐竟是四书五经.试想一下,杰克逊的摇滚还在耳 边缭绕却要即刻转听大秦古音会有怎样的心情?这就如同少年听戏,事先就有油然而生的倦 意,我称之为思想过敏.在过敏中求耐性与长性几乎成为不可能.在我搔首皱眉之际,反观 周围几位伙伴已是尚未开卷却满腹经纶,一触四书有如迷途于沙漠里的牧师发现一本圣经一 样欢声雀跃,我立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借此探一探杜维明、刘述先是如何用现代人纤纤 之手触动中华文化的键盘,将花果飘零奏成一阳来复,进而响成新的春天的.此时,对知识 的欲求似乎已超出辩论输赢之功利需要.这一难得勃然升华之感不失时机地转成催我钻入文 化典籍的兴奋剂.虽说人生业已二十多个春秋,心智却仍幼稚,自己的观点见解极易为名人 雅士所动,故大谈之乎者也.孔孟之道同时也念念不忘身旁摆上几本萨特与福柯的文章,以 求在古今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学识的中庸绝非由老成练达所铸,是恐为他人左右的堡垒, 知识脆弱的屏障.

久而久之,终究也学会了一点中西纵横比较参照,古今上下贯通串联的方法. “ 唯手熟 尔 ” 是卖油老翁谦虚之词,辩论场上的论点应对,引证反驳,词锋相接要做到总体上处于从 容自如的境地,在人眼中也算是无他,唯眼熟尔、唯耳熟尔、或唯嘴熟尔!孰不知一个 “ 熟 ” 字该是由多少辛苦酿成!孟子云: “ 人之有德慧求知者,恒存乎病疾 ” .

训练场毕竟只是世界小小的一角,推广至社会、国家、国际的空间,人 类智慧与文明的提升发展不正是知识的竞争与撞击的结果吗?适者生存在现代社会中不再体 现为用坚强的体魄与寒冷、巨兽、顽石作抗争,而是用智商与知识同外界恶劣的环境作搏斗 .丹尼尔的科学技术决定论,托夫勒的信息独霸论,王沪宁先生的智商优势论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辩论场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场.思想、智慧的撞击与反弹尤为直接、激烈.当对方陈 词中所蕴含的种种观点、原理、逻辑推导如排山倒海般向你倾来的时候,当然你可以不理不 睬自说自话,此种对对方的攻击毫无反应的做法只能算是下品的辩论技巧.真正果敢勇猛、 准确、犀利的应对,才能博得评委的青睐,奠定胜局的基础.他谈甲对乙的决定作用,你必 谈乙对甲的反作用;他谈孔子云 “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 你必反诘孔子不也曾如痴如醉 欣赏南子的美貌吗;他言康德的善良意志,你必云康德对人之恶性、自私性的肯定;他搬韦 政通,你必抬杜维明 …… 对方陈词中的观点、立论、逻辑事先皆在暗处,场上不及一秒的反 应时间是谈不上同辩友耳语商榷,或做什么翻书看笔记的把戏的.若不是平时知识积累具一 定规模,辩论队员必将会在场上王顾左右而言它,甚至到一时语塞、不知所云的境地.子曰 :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这句话固然有自命清高的酸味与 等级观念的腐气,但辩论立场的依据确不能来自街头巷尾的鸡毛蒜皮之琐谈,或是江湖艺人 之谐语,而应出自大家巨匠之鸿篇巨论之中,固要求辩论员具有极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功底 ,也就是个个要是青年才俊.既是才俊则必也是孔子之 “ 中人以上 ” 者.参加辩论赛的各路 辩手大多具有任对方古今中外、东西南北之侃侃引证,自己持机滔滔不绝上下纵横,本末源 流作反驳的本领,真可谓是任你如何 “ 语上 ” ,我也能接 “ 上语 ” .辩论赛实际上是知识的 较量,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有不慎,犯了将奥古斯丁等同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错误,将自己 归依到 “ 中人以下 ” ,任对方恣意拥 “ 语上 ” 之态做反驳,其结果可想而知:非但轻松地成 为输家,且过于潇洒地成为贻笑大方的楷模.

心理素质的好坏是运动竞技取胜的重要一环.辩论场队员的心理素质也是辩论取胜的关 键.运动场上心理冷静平稳可只管你沉默地如风驰电掣的奔跑就成.辩论场上的心理冷静平 稳绝对不是要求你沉默不语,实践 “ 沉默就是最好的反驳 ” 的格言,而是要求你冷静平稳地 调动以往的知识资源做有效的回应. “ 知识就是力量 ” ,则是辩论场遵循的重要原则.说到 底,辩论场上心理素质的好坏取决于知识修养的多少.

辩论场上心理素质好坏不仅体现在刀来剑往的应对上,且体现在唇枪舌剑的反驳中队员 的风度气质上.凡在必分输赢的场合,总能看到因赛场争雄,同窗好友一夜之间顿成路人的 事例.辩论赛有胜方、败方之分,冠亚军之物质奖励也颇为悬殊,其间火药味不会不浓,但 辩论赛毕竟必须贯穿以辩会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境界.常言道: “ 说时容易,做 时难 ” .倘若对方引证一个几乎可置你方立场于死地的观点,你又想不出妙招挡架,便极可 能以为对方丝毫情面不讲,从而自己血压升高,语速加快,苛刻挖苦之辞鱼贯而出,原先那 个绅士淑女派头荡然无存,落入了谩骂、无端攻击的窘境.反之,当时若能及时调动知识底 蕴,行以毒攻毒之招,用避实就虚之计,言词自然可入情入理.将成稳大度、从容不迫之风 度气质昭然于众,必令评委和观众赏心悦目.言之以理,晓之以情,驳之有度,辩之有节才 是真正辩论之道,否则辩论与街头巷尾的吵架叫骂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组队辩论不但要求每个队员才高过人,更要求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一个人的文化知识 底蕴不可能在短期里为其他队员所了解,其深浅厚薄队员之间只能略知一二.辩论场上你来 我往的应答不能单靠个别人独领风骚,得靠四人集体智慧联合出击.一辩谈伯夷、叔齐在饥 寒交迫之时仍恪守道德,不失高风亮节之君子风度.二辩便要有伯夷、叔齐曾是王子贵族的 知识准备,以防对方攻击.二辩谈孟子也有 “ 形色、天性也 ” 的思想,三辩必即刻反应到孟 子是即心说性,荀子是即生说性,两者说性之始发不同,以防对方找岔.三辩巧将 “ 争则乱 ,乱则穷 ” 改为 “ 争则乱,乱则饱 ” 以归谬对方立论的逻辑.四辩必准备应接出 “ 天下大乱 才能达到天下大饱 ” 之三辩欲置对方立场于死地的潜词.若没有知识结构与内涵的相互配合 、对应,他说康德超验的善良意志,你云良知的经验体会;他论恶的进步意义,你谈善的社 会历史性 …… 结果,辩论场上展开辩论的不是正反两方,而是矛盾百出的自己.祸起萧墙, 矛盾既出,即使你欲竭力弥补,无奈对方并非酒囊饭袋,早就针对你方矛盾穷追猛打,最终 只能痛尝败果. 

由于辩论赛正反两方命题都已给定,相互之间战略意图昭然若揭,双方的智慧与机敏就 体现在确立立场、组织反驳的战术策略之上.如高考前老师绞尽脑汁猜题一般.双方赛前必 费尽心思揣度对方可能摆出的招式与机巧,组织反攻的弹药,准备一些维护自方立场的独门 暗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辩题涉面辽阔,经济、文化、哲学、传媒、环保、医药、法律等 等无所不包,且又是世人关注的焦点,有些辩题可谓是既白了孔子也老了康德,至今仍尚无 定论.因此,可供双方参考的观点可谓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纵使赛前相互之间有千千万 万个估计也难保全面.这样,辩论场上如何了解对方所持的理据至关重要. “ 以学心听 ” 是 辩论队员应有的基本素质.辩论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场争夺桂冠的比赛,输赢得失远胜于 四位辩手的切身利益,牵涉到所代表学校的荣誉,更何况是区际、乃至国际的大型辩论会, 其关联的方方面面就远不止上述了.辩论队员担负的压力不可谓小,又是倍具血性的青年, 一俟辩论场上风雨突变,难免情绪激昂,以感情统摄思维与辞令,从而犯下辩论之大忌:冲 动与急躁.荀子之 “ 以学心听 ” 言即要以探讨学习的心境去听.对方虽说与自己共为华族, 但毕竟所处的文化环境与自己大相径庭,其 观点有中西合璧之妙处,有的或许是自己闻所未闻,虽光怪陆离,却又不失理趣的理论.假 使让自己开始就处于以 “ 攻 ” 心听的状态,以绝对斗争性的姿态相对立,必导致心情过于紧 张、脑力失调、语言的子弹多却乱飞,反而无法击中要害. “ 以学心听 ” 要求辩论队员以较 为宽厚、平和的心态去聆听对方的论证,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对方陈词中何为直持了当的理 喻,何为弦外之音、机巧之设,又何为核心概念,何为逻辑线路 …… 在充分了解对方观点之 后,才可将其观点与我方的立场参照比较,听听是否有可供我方用来转换立场的方面、是否 有明显的矛盾之处、是否有可将其逻辑推导演绎出荒谬结论之所在,甚至弄清其长处如何, 以利实现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的策略.以上决非是以一种非常焦虑的心态去听所能成就的. 待对方言毕,心明耳聪的结果便是你的言辞犀利而不刻薄、反驳有利而不强词夺理、申辩圆 满而不偏狭、攻击勇猛准确而不漫无边际 …… 从而让辩论场真正成为一种 “ 真理的探讨 ” 、 “ 智慧的交流 ” 、 “ 感情的交融 ” 之文化交流场. 


言辞表达、思维方式、逻辑路线是辩论之中特别重要的三个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有 其不同特点.有的重定量、重事实、重罗列各家观点,有的重定性、重哲理、重独家之说; 有的语句深长、意喻复杂,有的简短明了,中心突出;有的持单线决定论,有的持多元发展 观;有的抽象深奥,有的平 实质朴 …… 总之,各自充分体现以所处的文化背景为依托而展开的辩论风格.尽管风格各异 ,但各有各的长处.输赢得失并不意味着在风格上有优劣之分.作为代表中国大陆大学出战 ,辩论队自然要体现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辩论风格.提及中华文化,难免有人会问:在科学 与民主的现代社会,以中华文化这一 “ 粗糙 ” 的历史 “ 陈迹 ” 去应对 “ 先进 ” 的西方文化为 依托的表达方式,岂不相形见绌?其实不然,操华语辩论本身就无法摆脱中华文化的影响, 华语的结构之丰富、表意之精妙、节奏之优美是其它语言不能比拟的.将语言形式作欧化的 转换,无疑是重蹈东施效颦之覆辙,复演若真葬花之笑剧.中华文化培育成的中国人特有的 思维方式与逻辑线路在塑造民族性格、培养社会心理、规定价值取向方面起 了巨大作用.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无外乎有这几个特点:整体性思维,对待性思维,辩证性 思维,意向性思维,历史性思维,直觉性思维等,而这些思维特点对辩论队员在变幻莫测的 辩论场上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大有益处.从几场中国大陆学生参与比赛的辩辞中看,中国学 生都能本着对人类整体利益的关切,以对对方立场真理性因素的宽容襟怀,以运动变化发展 的眼光,以恰到好处深入浅出的比附,以对大历史演绎的观照,以简洁自然的喻意来建构自 己的立场,申辩自己的观点,赢得大多数评委与观众的认同.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适当用其来表达相当严谨复杂的理论问题有着独特的妙处,非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更 有其意境悠长、耐人寻味之美感,其趣其妙不是其它形式所能代替的. 


辩论赛不只是辩论队员之间的辩论活动,而是集辩论员、评委、观众于一体的综合行为 .辩论赛不同于专业评定职称的答辩,专业性强,高度抽象,且需辅助于各种图表图象来加 以说明.辩论赛是借助辩论员娴熟的语言技巧将自身立场、观点充分展示的比赛,它更多的显要在现场来激发评委、观众对某个论点与事实的直觉与联想,以求他们对某个立场的了解, .因辩题涉及面极广,不可能每个评委或观众对某个辩题有其专业性的见解,需要辩论队员 一方面要引证各家学者高度抽象严谨的理论证明逻辑过程;另一方面要求辩论队员能够化繁 芜为简明,变抽象为具体,以清楚明了的历史事实或日常行为等来阐明原理与观点.古语云 : “ 谈中知真味,常里知识奇. ” 辩论表达的语言主要不是诉诸专家,而是诉之于评委与观 众.尽管可能两队队员都是学富五车,言必称希腊、罗马,语必出老庄、马克思,势必令四 周笼罩灰蒙蒙之理论氛围,多数观点及其论证博大精深,却晦涩难懂,曲高和寡,评委与观 众木然观赏,即便是有几个附庸风雅者偶发掌声,也难免其音寥落.最终场上队员也因缺乏 相应气氛烘托,盛气 转为泄气.辩论赛的观众逃之夭夭,不敢附合,辩论赛的命运也算是到了尽头.为此,辩论 评判有语言表达和幽默感这两个重要栏目,皆在于让辩论会不仅要展示各路健儿智慧之美, 也要让辩论会成为社会上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辩论会表达形式如何 、幽默感如何将决定辩论会未来发展的命运.幽默似乎是西方人的专利.其实,孔老夫子就 是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师,其一言一语免不了有贯穿历史的沉重感.然而其自身矛盾的种种生 活举动则让你忍俊不禁.其实,中国人缺乏的不是幽默,而是没有将幽默作为一种日常的生 活方式而已.幽默是可以培养的.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及至一个国家都有可能因 各种原因做出令人捧腹的事儿,关键要培养发现幽默眼的才能.通常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一 以贯之的生活常识与逻辑往往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稍稍利用理论与逻辑的力量就可归结出 一种荒谬绝伦的结论.辩论也是如此.辩论中双方为了深入浅出说明自身的观点,必采用大 量的类比、比喻来解释并攻击对方论点,这极可能造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局面.因为所 采用的类比与比喻本身较难做到严密与精确.被攻击一方稍加处理便会反驳出一个高人一筹 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高招来.所以,辩论场上幽默的运用从来就不是说出去引起评委与观 众开怀大笑就了之的事,大多要瞻前顾后,三思而言之. 


辩论不应是导致争斗的序曲,而应是逼近真理的前奏.在多元文化、多元社会的大背景 下,尤其是在社会巨变时期,各种理论、观点如潮水般蜂拥而至,精神世界的不确定性,从 来就是人类发展的屏障. “ 以公心辩 ” ,便要求人们有为真知而申辩、而理论的情怀.对事 物的认知尽管因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生活形式不同而有所不同,一旦人类能够通过各种符 号系统进行信息互换,那就预示着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对话的存在意味着辩 论的必然.真知从来就没有打上肤色、语言、国别的烙印.可以说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对未 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见解与思考,尽管各自角度不同,立场有异,观点有别,但不 失有真理性的因素.民族的未来在于能够走向世界,世界的未来在于能够了解民族. 


“ 以公心辩 ” 则是要充分地调动人类共同创造的智慧与理性的宝贵资源,澄清人类对自 身、对外界的茫然与混沌,让人类真正实现苏格拉底在二千多年前提出的那个绮丽的梦想 — — 认识你自己! 


这正是辩论之所以存在与发展的缘由.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华演讲网】www.zhyjw.com 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zhyjw.com/Article/HTML/766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