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赫兹与秒的换算:读《围城》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39:17

                                  

《围城》是钱钟书所写的一部长篇讽刺性小说。我想这部小说之所以辉煌,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闪光的一笔不仅仅是因为文字、不仅仅是因为故事结构,更主要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那个动荡年代下的一批人物形象,在世人木讷之时,钱钟书发现了那个时代这一批人物的事业、精神生活与婚姻,并巧妙的以方鸿渐作为主人公展现那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年代。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与作者个人的经历。我只想谈谈书中所描述的那个“围城”的社会背景。那个时候,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此时,一批由海外留学的学生回到了祖国大陆。当然,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海归派的一员,他是大多数学子的真实写照,内心空虚,只觉得留洋海外是一种光荣,如今回国虽无多少知识文化可言总可以混个饭碗。社会中的主要青年亦如此,难怪在那个时代的社会以留洋为荣,而“美国博士的头衔确在中国时髦”,这也就是为什么方鸿渐会去买文凭,或许是一种无奈,一种大势所趋。战争早已打到家门口,而自家人却还天真的认为“在这种家庭空气里,战争是不可能相信的事,好比光天化日之下没人想到有鬼。”“开战后的第六天日本飞机第一次来投弹,炸坍了火车站,大家才认识战争真的打来。”鸦片早已横行市场,吸着鸦片的人们则以“西洋进口的鸦片有毒,非禁不可,中国地土性质和平,出产的鸦片,吸食也不会上瘾”来安慰自己,欺骗自己。无知的人民自欺欺人,可怜的人们有家难归,在这一片混乱之时,正义之士抵制洋人的威逼时(指方老先生拒绝本县汉奸的诱惑),“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使正义之士认为“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围城》所讲述的故事、方鸿渐的登场就在这么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思想腐朽麻木、崇洋媚外、自欺欺人的社会背景下展开。

小说的第二个亮点就是人物与事件的巧妙安排及其隐喻。方鸿渐作为知识分子,出国留学归来在船上便没有禁住有未婚夫但仍卖弄风骚的鲍小姐的诱惑,那颗本心竟是如此轻易动摇,那股愚蠢蒙蔽他的本心,使他直到最后才明白“鲍小姐的话根本是引诱,一向还自鸣得意,以为他有点看中自己,谁知道由她摆布玩弄了。”这一语讽刺的心理描写,以第二位登场的女主人之一苏文纨的话点出“方先生不下船,在想心思?人家瞥了方先生去了!没人陪啦。”接着,掩掩藏藏他买文凭的事,那可怜而又涨红的脸在作者那具有讽刺意味的描写下写出了大众青年所做却无法面对的真实内心,这既是对留洋无才者的讽刺,又是对社会中看重洋文凭这一社会风气的揭露。回国后所首次登场的爱情发生在方鸿渐、苏文纨、唐晓芙、赵辛楣这四个人身上,将扭捏之色上演的的苏文纨一边牢牢抓住赵辛楣的心,一边似表非表的将爱意传达给方鸿渐,便执着的认为赵辛楣永远爱她,而方鸿渐在不久就会成为她的丈夫。苏文纨所代表的是富家才女这以自信有自得人物形象,有才华而略显风姿,自信而大胆的认为自己是众人关注的对象,那些男人们的宠儿,这种个性造成了《围城》中所讲述的第一个失败的婚姻——苏文纨与无才庸俗胖子曹元朗。而被苏文纨看中的方鸿渐一面抵御着苏文纨的秋波一面在追求纯洁懵懂的唐晓芙,读完整本书,遍不难发现,唐晓芙这一形象在《围城》中作者给与好评最多,而少讽刺意味的人物,如此作者偏爱之人也必然造成第二个失败,可怜方鸿渐苦苦追求,仿佛拼命挤进社会中“才子”配佳人的婚姻,然而天公不作美,他失恋了,正如书中所形容“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理刻画的像叫花子的烂腿,血淋林的公开展览,博取怜悯,或者时过境迁,使得金创旧版,脱衣指示”当然我们的男主角选择后者,他的性格注定使他选择沉默,这也就是一个沉默所引发矛盾的开始。第三个失败的婚姻在失恋之后的三闾大学这一小社会中展开,或许,当事人是糊涂的,但这并不要紧,因为作者要让读者更加清晰的看到从始至终方鸿渐的不能自主,纨绔子弟的摇摆不定,直到最后糊里糊涂的娶了孙柔嘉,婚前两人都希望“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 要把最好的一颗留到最后。”婚前,方鸿渐调侃似的跟赵辛楣说“给你说的结婚那么可怕,真是众叛亲离。”那时的他又象当初一样拼命挤进社会人人向往的婚姻,美满的婚姻。而赵辛楣的话仿佛就是答案“不是众叛亲离,而是自己离亲判众。”的确如此,结果方鸿渐因为“爱妻”的原因远离了家庭,再加上他那本来就不能自主的个性,孙柔嘉太依赖姑妈,天天夸大诉苦的嘴,二人的婚姻最终走向坟墓。正如结尾所说,当方鸿渐看着那只祖传的老钟敲响,“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器无意中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是的,那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尾更完整的诠释了围城的意义。那“城”不仅是那些文化人婚姻、生活交际的失败,更是中华文明在西方冲击下不堪一击的倒下,国家的兴衰掌握在无能的政府,掌握在这些进进出出的无才无志之人人手中,怎能不“围”,不陷入困境。钱钟书以独特的视角,鲜活的笔触揭示了那个年代的种种产物,用深刻的思想解读了当代文明和人生,此种眼界怎能不令人佩服,而《围城》怎能不成为一部价值甚远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