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盒子3s怎么连电视:楚汉战争中楚败汉胜的主客观条件和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40:23
楚汉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它与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具有显著不同的持点:前者是在一百多年的长期准备、艰苦奋斗、奠定了坚实基础上进行的,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以强灭弱,水到渠成;后者则完全不向,项羽占有极大的优势,刘邦的势力非常弱小,战争全过程基本止都是以弱胜强,历经艰难曲折的道路,屡战屡收而最后取得胜利。优势的项羽所以失败,劣势的刘邦所以胜利,归根到底是双方对决定战争胜负的请因素认识不同,对战争全局的指导艺术不同,进而导致优劣易势,成败异变。主要表现有以下七点: 第一,项羽忽视政治对战争的影响和作用。在灭秦之后大封诸侯,例行逆施,违反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要求实现统一的愿望,破坏了业已形成的统一局面,同时也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加之他在战争中不讲政策,任意地坑降卒,虏妇女,烧城郭,大失人心,激起了人民的反对,逐渐使自己陷于政治上空前孤立的局面。刘邦则完令相反。他处处注意争取人心,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除秦苛法”,“所过秋毫无犯”,大赦“罪人”等等,并顺适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坚持继承秦王朝的郡县制度,除因策略需要不得已分封某些诸侯外,在战争进程中不断消灭项羽所分封的割据势力,逐步发展扩大自己的统一势力,从而为完成统一事业、令取战争胜利莫走了深厚的政治基础。第二,项羽忽视军事地理对战争的影响和作用。拒绝韩生的建议,不都关中,而都于四战之地的彭城,使自己陷于四面受敌的不利态势之中。这是非常失策的。倘项羽采纳韩生的建议,都关中而霸天下,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威临巴蜀,刘邦欲争夺天下,几乎是无计可施的。刘邦则与项羽相反,他把军事地理看作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大因素,早在灭秦入关之时,就处心积虑、千方百计欲据关中而争夺天下。夺得关中后,又进而夺取河东、河南、河内,天下形胜尽入其掌握之中。他利用这一有利的地理条件,造成了军事战略上的更大优势,进可攻,退可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终于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第三,项羽忽视战争初期的作战对战争全过程的作用和影响。不在刘邦进军关中时予以反击,也不在刘邦进军河东、河南、河内时予以反击,直到刘邦率56万大军攻占了彭城,项羽才把对汉作战提上了日程。这是个极大的失误。他明明知道刘邦是自己的主要敌人,却眼看刘邦坐大不子理睬,而自己却去同非主要敌人的田荣作战,解决田荣问题后又继续同田荣恋战,一再失去在战争初期战胜刘邦的时机和条件。当他意识到需要用全力同刘邦作战时,刘邦的势力已发展到他无法制服的程度。与项羽相反,刘邦则把战争初期的作战视为极端重要的问题。他开战前进行了长期而周密的准备,用各种战略欺骗手段把项羽的注意力引向齐地的田荣。然后抓住战机,一举夺得关中;关中尚未完全平定,又立即夺取河东、河南和河内,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而后虽遭受彭城惨败,但因战争初期获得巨大胜利,为坚持持久作战和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项羽要在战争初期打败刘邦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刘邦如没有战争初期的胜利,就不会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四,项羽忽视外交对战争的作用和影响。战争初期他坐视刘邦消灭关中、河东、河南、河内各盟国而不救,战争中期又眼见韩信消灭北方各盟国而不救,对自己最得力的助手英布不采取积极的团结措施,对有争取可能的重要势力彭越没有做任何争取工作,自始至终处于孤军作战、多面受敌的地位。刘邦则相反。他把争取盟友看作是制服项羽的―个根本条件,开始时普遍争取天下诸侯,彭城败后重点争取英布和彭越、战争后期不惜巨大代价争取韩信和彭越,终于以强大的联合力量共同消灭了项羽。可以说,没有外交上的密切配合,刘邦就不能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反之,天下诸侯本为项羽所封,项羽稍能重视联合对敌,刘邦就无隙可乘。 第五,项羽忽视后方建设对战争的作用和影响。始终没有建立起强大而巩固的根据地,不能给前方以充足、及时的人力和物力补充,并时有后顾之忧,这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反,刘邦从战争一开始,就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加强后方根据地的建设。因此,每当形势不利或遭受严至挫折时,他都能得到来自关中的源源不断的补充,极大地增强了战争能力,屡战屡败而能迅速得到恢复,终于用持久战打败了项羽。 第六,项羽忽视侧面战场同正面战场的配合。在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客观上存在着正面、两翼、敌后等各个战场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既柱的战争经验,把全部力量投入正面战场,不认真组织和指挥其他战场的配合,虽然在正面战场打了许多胜仗,最后两翼和后方全部丢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刘邦则相反。他在楚汉战争中首次创立了多战场互相配合的指导艺术。他知道敌强己弱,单纯地正面相撞只能失败,要打败项羽必须有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和各个战场的配合,正面战场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南方战场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北方战场的主要任务是进攻,敌后战场的主要任务是干扰,还有一个由陈平指导的间谍谋略战场,其主要任务是瓦解楚军的领导集团。正是通过这多种战场、多种手段、多种力量的配合,才取得了战争全局上的优势和胜利。这一战争指导艺术,实为我国战争史上的空前创举,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创举。 第七,项羽忽视人才对战争的作用和影响,而刘邦则极为重视人才。就个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别是在反秦战争中的作用而言,刘邦都远远不如项羽。但项羽的最大缺点是轻视人才,任人唯亲,独断专行,刚俊白用。韩信是当时第一流军事家,陈平是不可多得的智谋之士,都曾在项羽的手下效力,又都因言不听、计不用而弃楚归汉,并成为项羽的掘墓人。项羽唯一亲信的范增,虽远不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之辈,但也不失为一个智谋奇士,结果还是被项羽赶走而气死。项羽所重用的武将,也没有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物,强大的楚军只有在项羽的亲自率领下才能屡战屡胜,一旦离开项羽的指挥,就会遭到像成皋汜水之战和潍水之战那样的惨败。项羽手下也并非无可任用的将才,如“有名于楚”、“数窘汉王”的季布,就是一个很好的将才,但也始终未得到项羽的重用。项羽轻视人才,实行孤家寡人的政策,这是他失败的最重要而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刘邦则不同。他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人士,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英布、郦食其、陆贾以及颇能指挥战斗的曹参、樊哙、灌婴等等,无不采取各种策略招纳或笼络到自己的手下,并大胆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所以,选贤任能,纳谏如流,是刘邦的最大优点,这一优点弥补了他个人的无数缺点和不足。因此,打败项羽后刘邦总结经验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的这一认识是很深刻的,是实事求是的。楚汉战争的全过程,实际上也是人才流动和转移的过程,充分反映了人心向背和人存事兴、人亡事废的道理。 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智力等各个方面实力的全面竞赛,每一个方面都会在不同情况下给战争的胜负带来巨大的影响。毫无疑问,优势一方总是有较多的胜利希望,而劣势一方总是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危险。就上述七个问题而言,项羽能避免其中任何一个错误,都不会导致全局的失败;相反,刘邦如有一个问题处理不当,都无法取得全局的胜利。可见项羽的失败,教训实为深刻;刘邦的胜利,确实来之不易。综观战争全过程,项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力取胜,即司马迁所说:“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这就是项羽的根本错误,即单纯迷信武力,认为只要在战场上打胜仗就会取胜,这是完全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