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小技巧大全ios10:成功家庭教育必备宝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06:00

成功家庭教育必备宝典(01)

“培养儿童的艺术基于爱关怀和理解。爱孩子的父母和理解儿童的教师是鼓励儿童的巨大源泉。”
        ──乔·弗里曼

(一)家庭教育概述
  1.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等,对孩子的薰染、影响和教导。家庭是社会构成最基本的细胞,是由婚姻关系(夫妇)、血缘关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或其它亲族关系(妯娌、翁婿、婆媳等)所组成的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这个单位里有丰富的亲属、亲族的亲情活动;有成员间共同的经济活动;还有带有深厚情感的社会性活动。婚姻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多方面地制约着家庭的性质、形式、结构、职能,以及伦理观念和价值倾向。在封建社会,以各种亲族关系群居在一起,组成宗族氏的大家庭。如《红楼梦》描写的贾府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现在我国实行一夫一妻制,以父母和子女两代人同住的小家庭为主要形式。家庭成员数目少、关系简单。家庭的构成和形式,形成家庭特殊的环境和气氛。这就是家风,它给予孩子特殊的影响和教诲,就是家庭教育。
  人,一降生,家庭就是第一个归属的群体,父母就是直接学习的对象,是孩子终生学习的老师。父母就是教育者;生活琐事就是教育内容;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其中掺和着这个家庭所特有的文化素养、品格气质、伦理观念、价值倾向,这一切的综合就形成这个家庭所待有的家庭教育。
  大家熟知的茅以升先生,就是在他的父亲、祖父的鼓励和教育下,成长为世界著名的桥梁家的。茅以升 11 岁那年,家乡赛龙舟,看热闹的人踩塌了桥,死伤不少人,高兴的乐事成了一次大不幸的灾祸。茅以升从此立志要学造桥。父亲称赞他有志气,还带他去看桥,为他搜集桥的画片;连祖父讲神笔的故事,都强调那支神笔能画最漂亮、最结实的桥。鼓励他勤奋上进。茅以升的成长事例说明,早在儿童、少年时期,家庭教育就给了他浓重的薰陶、影响和教育,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终生。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家庭教育主要研究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培养人才,并总结、阐发内容、方法方面的若干规律。
  家庭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共同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严密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继续,家庭教育亦有一种社会职能。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共同担负着为四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的艰巨使命。
  2.家庭教育的特点

  动物都有认识“妈妈”的本能,科学家把这种本能现象叫做“母亲印刻”现象。婴儿出生 4 个月左右可以认识妈妈。如果,妈妈能在婴儿 3 个月以后,有意的,多次的围着婴儿床转,同时爱抚地呼叫着孩子的名字,这就会提高婴儿跟着声音转动脖子、有意寻找移动物体的能力。这一方面促进了婴儿 4 个月时认识妈妈的“母亲印刻”现象的发育;另一方面也进行了早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的训练,其中充满母亲对婴儿的无限的亲情。
  家庭教育是在孩子生活的、游戏的地方进行的,这种教育真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时不在。比如吃饭时教育孩子文明礼貌,咀嚼不要发出大声;拿筷子姿势要正确等;接待客人应懂礼貌,要热情而不“人来疯”。常听有家长怨孩子“人来疯”,客人走了,或痛责一番,或大打一顿。这都不是家庭教育的好办法。其实,如果客人来之前,你给孩子讲些待客的道理;客人来后,吩咐孩子给客人端杯茶、拿点糖果,让他和你一块接待客人,做一做小主人;客人走了之后,你要赞赏他的好表现,几次以后,他就不再“人来疯”了,并且受到了礼貌待人的教育。
  再如和孩子一块儿看电视,看到动物世界中小动物做妈妈的画面。孩子会喊着:猫妈妈(或其它小动物)生小猫了(或其它小动物了)。这时父、母就不妨趁机说说“猫妈妈生了小猫,妈妈生了你”之类的话,借机会自然地回答了“我是从哪儿来的”等不好回答的问题,也是向孩子进行了早期的人体生理学方面的启蒙教育。
  孩子,特别是婴幼儿的发育、发展是有最佳时期的。父母要抓住发育的关键期,促进孩子的能力发展。如果错过时机,将终生无法弥补。印度狼孩卡玛拉,错过了学习语言和直立行走的时期,至死不能恢复,比如幼儿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如果父母不注意训练发音,纠正不正确的毛病,将终生难改。
  日常生活的许多事情,是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重复着,孩子学着生活,学着做人,也往往要多次重复,反复再现,才能接受并形成良好的习惯。以上的例子可以归纳出家庭教育的几个特点:①家庭教育是充满亲情
的,是在和谐的爱抚的自然气氛中进行的。②家庭教育是充满生活情趣的,无事不包,无时不在。③家庭教育是要适时趁机而行。④家庭教育需要多次重复。⑤家庭教育要求家长身教重于言教,突出示范性。
  3.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
  常言道:“3 岁看大,7 岁看老”;日本民间也流传着“3 岁之魂,百岁之才”的说法,这都是说对一个人从小就能看到大了的轮廓,或者是说一个人的一生从小的时候就打下了影响终生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经济竞争激烈,都知道人才是经济竞争能否获胜的关键。所以各国都普遍重视人才的早期培养问题,提倡研究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本来是家庭中存在的自然的亲情交流现象。为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就要提高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责任感,把无意的家庭影响提高为有意的家庭教育,使婴儿从呱呱坠地就接受有意的、有目的的家庭教育。婴儿是一张白纸,可以任你画各种图画:婴儿是人,有爱、有意、有欲望、有权利、有义务,应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尊重、照顾和教育。那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玩物,完全不顾孩子的意愿,任意打扮或驱使的观念和作法都是错误的。
  及早注意家庭教育,至少可以有影响孩子一生的两大好处:
  (1)为形成孩子的高尚人格奠定基础(人的性格、思想品德的基础)。家庭是确保孩子生活安定、身体健康、精神舒畅的场所。孩子自然地依附亲情,从父母那里承受爱抚;从母亲那里学习爱的感情。由于被母亲爱抚,也爱母亲,由此扩及爱其它人,爱大自然,爱这个世界,而形成乐观、开朗的
  
性格;从父亲那里接受威武、坚毅、勇敢的陶冶,而形成勇敢进取,百折不挠的坚韧的性格;以及从父母之间,亲人之间和睦相处,而获得谐调,团结,友善的性格等等,这些无疑是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基础,是做一个高尚的人的最起码的气质。
  俗话说“山河易改,秉性难移”,这就是说一个人的秉性很难更改。什么是秉性,简单说就是人的气质、性格。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及早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就是为孩子培养良好的心理特性,以后善于待人处世。
  (2)为旱期开发孩子的智能做好准备。智能的发育是有各自的黄金时期的。某种能力在最佳时期,得到恰当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事半功倍,否则,错过了最佳时期则事倍功半,或一事无成。比如,最常见的成年人出现的许多言语毛病:口吃、发音不准确、字音不清等一般说是在婴幼儿时期或患某些隐形疾患,没得到及时治疗,或言语器官(舌、齿、唇、齿龈、喉咙等)没有得到认真的训练而形成的。这些言语毛病一生难以矫正。再如手指灵巧度的训练也是要在婴幼儿时期进行,例如幼儿学用筷子、用剪子,拨弄滚珠等很容易学会。其余诸多器官(听觉、嗅觉、视觉等)的训练都应在早期得到开发,为日后的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奠定基础。当然,这里所说的都是指的基础培养和训练。不是说要及早识字和认数。
家长及早有意识地根据孩子生理、心理发展自觉的进行家庭教育,可以
帮助发展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智能素质,为正常的进行一切技能、技巧学 习奠定智能基础。
  4.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是人自然进入的第一所学校。这所学校虽没有规定的计划和成形的教材,没有上课的形式和考核的标准,但是,它确是人生接受教育,趋向社会化所必须的。它又是一所要求严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社会考核十分严格的学校。人成长后要合于社会需要、规范,就是通常说的“成才”。“成才”才能得以生存,而且顺利发展,有益于人民。否则,不成才,就是社会废品,无以生存。这个考核是严格的,是生存与不能生存的严肃问题。家庭所教授的内容紧紧和生活和谐一致,和家庭亲子心理、情感相融、思想行为相通,可以说无时、无事不是教育。如果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可以在全面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概括地提出三方面的内容:
  (1)家庭教育首先要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是脑活动的特殊结果。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根源,心理是反映现实的脑的活动。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以后,又经过脑的加工、处理后,在脑中再产生的一种反映现象,简单说心理是脑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反映。先天的遗传和生理的状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所谓环境对促进孩子心理发展,主要是指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正当的适宜健康人的成长场所,使孩子在身体正常发育的同时,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
  心理现象是任何活动都有的,人人都熟悉的。我们天天“看着”孩子的行止坐卧,待人接物;“想着”怎样解决孩子所碰到的问题;也“想象”着孩子长大后的许许多多的事。为孩子表现好而“高兴”,为孩子做错事儿而 “生气”,对孩子的行为,家长还要有所表示,表扬或批评??这里的“看着”“想着”“想象”“高兴”“生气”“表扬或批评”等都是心理现象。  
  这里有人的认识活动,有人的情感活动,有人的意志活动。这些心理活动都是主动的,是一种不断适应和发展和过程。教育是这种活动的催化剂。特别是儿童,年龄越小,心理发展中教育的主导作用越大。
  人脑跟智力发育直接相关,谁的脑发育得好,谁的智力发展水平就高。反之,谁的脑发育不全,谁就鲁钝、甚至痴呆。当然,脑的发育好,只给智力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脑发育好的基础上加强适时的、良好的教育和其它影响,才能形成智力超常。这正好象脑本是块璞玉,教师家长是雕玉的能工巧匠,经过教育者的培养和教育,璞玉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宝玉。所以家庭教育首先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水平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稳定的心理素质,为孩子的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要重视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实质是重视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表达的符号,思维是言语能力表达的内容。
  一般说语言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听话的能力;听话是指听别人的话,这是理解别人的最重要的渠道,是理解别人意思的基本手段。听话要求听得清楚,理解得准确,并且能经过思考,做出适当的反映或回答。二是说话的能力。说话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楚、表达明白。然后要求生动、有力,较高的要求该有一定的感染性和鼓动性。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触的群体,是开始学习语言的处所,要抓注人生最佳语言发展期——0 岁到 5 岁(6.岁)家庭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言语的环境和条件。三是要不断丰富孩子的词汇。词汇是构成思维的材料,它的丰富是思维活跃的表现。
  重视孩子语言学习要注意几点:

  (1)给孩子足够的言语刺激,刺激孩子的听觉。婴儿一出世,就有听觉,一周以后,就会用嘴发出声音。这时母亲和其它家人,就要用意和他说话。比如:孩子睡醒了,妈妈走过来一边抚摸他,一边温柔他说:“他睡醒了,睡得真香甜啊!”在以后的漫长的日子里,母亲都随时和他一边玩,一边爱抚地谈话,促进他的听力,发展他的听觉,这就是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教育。

  (2)按照孩子语言发展阶段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如:在孩子半岁左右的儿语期,是单词句阶段。用一个单词,代替一句话,把“妈妈坐在凳子上”“拿开凳子”都用“凳”、“凳”代替。这时成人不要模仿他,也用重复的单词和他谈话,而要把句子说完整,促进他早日脱离儿语期。

  (3)和孩子谈话句子要短,速度要慢,要有必要的重复。还要注意词汇丰富、语言规范,切忌语病。
  (4)要重视儿童的协调、平衡动作的训练。这是身体素质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体质体能。经常有意教育孩子做些小肌肉群的协调、平衡动作,比如让 3 岁左右的孩子拣豆、拿针,训练他指尖、手指与大脑谐调一致。这样增强儿童灵敏、柔韧、速度等素质;做些大肌肉群的动作,在一定空间移位做动力性练习,可以增强儿童体质、体能,如让四、五岁的孩子走、跑、跳等。一般说年龄越小越应多做些大肌肉群的动作,增强体质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小肌肉群的谐调动作训练,提高耐力训练。总之,有意训练儿童体质、体能发展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以上所概括的三点,实际是人的思想、智能、身体三个方面的完全的基本素质的教育。这里再概括说明,只是为了突出而已。
  5.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大家认为学校教育常有一定的强制性,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不带强制性,是不是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呢,看法都下一样了。本来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有方法,而又无定法的创造性活动。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一致,充满感情,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则必要讲究方式方法。但是,由于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时间的连续性,方法的多样性,很难用几句话归纳出几种方法,也很难评价方法的优劣。现在,我们提出的只是一些原则性的方法,供大家选择。
  一般说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家庭教育需要培养好苗子,应尽量选用民主式,反对专制式;选用开放式,反对封闭式。
  什么是民主式的呢?在家庭中尊重孩子的人格,以平等、友爱、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使孩子能够感觉到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畅所欲言地参与家事,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自主的活动能力和创造力。
  与民主式相反的是专制式。把孩子看做是父母的附属品。在父母开心的时候,把孩子当做供消遣的玩物,任意挑逗;当父母不顺心的时候,拿孩子撒气、泄忿。把孩子的一切都置于家长的监管之下,使孩子在压抑下约束地生活。
  什么是开放式的呢?开放式的家庭教育必然是民主式的。就是让孩子能够较自由地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法,积极引导孩子参加多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思考、追求和发现来使自己合谐地得到发展。比如:是把孩子拴在妈妈身旁,置在严密地监管之下,还是把孩子放在同龄人中,自由自在地去玩、去学习、去生活,回答这个问题是两种家庭教育思想的斗争,也是两种家庭教育方式的表现。
  与开放式相反的就是封闭式的。所谓封闭式,就是把孩子关闭起来,不许孩子任意乱动,也不许经常和外人来往。这样的孩子消极,被动,狭隘,成人后不善于处理家庭的、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
  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一致,所以,家长采用言传身教,以示范为主要方法是最重要的。比如,教育孩子生活要有规律,做事要有条理。定时起居,定时定量饮食。那么,家庭生活就要有一套基本准则,家长生活、工作也都有时、有点,让孩子在这样井然有序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不随意打乱。这样,孩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事情条理井然的习惯,也就很容易养成。再如教育孩子有高尚的情趣。那么,家庭成员间要讲究礼貌,讲究语言美,家庭中经常听些高尚的音乐,欣赏名画,著名的文学作品等。家庭中总有恬静、悠雅的气氛。这样给孩子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孩子自然会有较高尚的生活情趣。
  总之,家庭教育要特别注意熏陶、影响,以期望、赞赏、顺势成才为主 要方法。切忌采用急于求成,过苛要求、强硬逼迫的方法。
  6.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吗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需要按照国家教育目标、方针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但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各有特点,也各有特殊的作用。我们经常说要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就是指在培养人才方面,家庭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发挥自己所特有的教育作用。
  家庭是家庭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天然的老师,子、女是受教育的对象。家庭是由一定的血缘关系维系着。父、母(或家庭其它成员)爱抚地、无微不至地照顾子女的生活,也同时进行着教育。家庭教育没有事前的规定的书面计划和内容,生活就包含着教育,并且是面对面的个别教育,其中充满亲子的感情,自然地伴随着生活进行。它是对人的性情、习惯、个性发展的最基本的素质教育。每个人都自然地接受着??年龄越小,对家庭的依赖性越大,家庭教育的作用也越大。
  学校教育则大不一样。学校是国家设置的专职教育机构,教师是公职人员,与学生一般没有血缘关系。学校要严格地按国家规定的计划、按照课程表,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文明文化教育,是班级制度的集体教育,有严格地评价标准和制度,定时由专门机构考评。学校教育带有强制性。人的年龄越大,越要逐渐离开家庭,去接受学校教育,完成向社会的过渡。
  前面主要谈到两者的区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虽有区别,但关系又很密切,互相补充,互相丰富,但又不能互相替代。一般说,婴幼儿期主要生活、学习在家庭;中、小学阶段,在学校学习,在家庭生活;大学以后,逐渐离开家庭。由此可以看出:人是由接受家庭教育逐渐过渡到完全接受学校和社会教育,完成了学校教育,也就成熟而步入社会。目前,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小学、初中阶段有把家庭变成学校第二课堂的现象。青、少年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回家继续作学校的作业,家长关心的辅导的也只是学校的语文和算术的成绩,完全忽视了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这种作法是不可取的。正常的应该是青、少年放学后,适当的完成些学校的作业,而能够用较多的时间,和家里成员做些有益的其它活动,比如文体活动、艺术活动等,或从事些其它的劳动,能够使青、少年从家庭中接受些亲情教育、劳动教育,能够有条件和时间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特点,弥补学校集体教育之不足。
  7.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一样吗
  家庭是人由血缘关系组成的自然人群,社会是由许多没有血缘关系,而有共同的经济基础(物质条件)联系起来形成的社会人群。社会人群由于生产、生活方式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意识、生活习惯、风俗、人情。这就是社会文化。传播这种文化意识;除学校以外的图书馆、少年宫、文化馆、展览会,以及各种新闻媒体等给人们的影响,就是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是通过各个团体机构各自的特殊活动扩展,传播的。它按照国家的、民族的需要,运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各种活动,给社会以影响,比如少年宫组织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的展览,向少年儿童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历史博物馆组织秦兵马俑的展览,向人们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图书馆向人们推荐新书。比如配合 7 月 11 日的世界人口日向社会推荐各种有关人口问题的书籍,借以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等。再如配合保护环境的活动,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向人民推荐有关书籍等。特别是各级各类文化宫、文化馆等机构所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从多方面向人民群众进行社会教育。这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概括说,社会教育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社会要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也就需要不断提高社会人群的素质和能力,除家庭向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学校向广大学生进行文化、政治教育外,社会也需要向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公德、社会规范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属全民性的集体教育。

  (2)社会教育机构组织活动,是有明显的社会目的、政治目的的。有详细的周密的工作计划,没有个别的固定的工作对象。

  (3)有一定的时、空限制。各种社会教育机构组织各项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地方进行。比如文化宫为提高工人的各方面素质,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读书会、交谊舞会,技术竞赛等都在一定的地方,在规定的时间进行。

  (4)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或支出。社会教育机构为了维持自身工作条件,或扩大工作影响,要有必要的经济收入,甚至略有 盈利。

  (5)受教育对象是自愿参加的,没有任何强制性。比如看电视,听广播,看展览等,较多的带有娱乐性。
  综合以上社会教育特点看,它和家庭教育迥然不同。但,教育既是人的社会化的手段,教育体系中的各个阶段,各种特殊系统间,又有许多必然联系,互相依赖和补充。家庭教育是人成长的全面的基础,学校教育是人学文化、长才干的必经之路,除此之外,人,还必须接受社会教育扩大视野,丰富生活内容,培养业余爱好、个人特长,使自己成为完美的有用的社会人才。家长应有意的教育青少年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增加孩子的集体意识,扩大知识面,弥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足。

成功家庭教育必备宝典(02)

============================

【接上页】 

------------

二)家庭教育与人才培养
   1.家庭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也是人生的头一所天然的学校。对于社会主义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来说,都负有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家庭教育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又是先期教育,它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前提、保障。一个自幼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人,常常会顺利地成长为国家和民族所需的有用之才;反之,一些虽然有好的天赋条件,但因为家庭教育失误,而未能成长为合格之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家长教育学》里,曾经讲述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涉及家庭教育作用的真实故事:在他故乡的村子里,有两位母亲,一位叫玛丽娅,一位叫赫里斯季娜,她们是邻居,又都有一个儿子。玛丽娅的儿子叫皮奥特,赫丽斯季娜的儿子叫安德烈,他们俩同岁。1939 年秋天,他俩同时去参军。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爆发了,在两年时间里,母亲们没得到儿子们的信件、消息。在乌克兰光复之后,玛丽娅和赫丽斯季娜同样收到了装在蓝色三角信封里的信,她们喜出望外:儿子们都活着!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皮奥特和安德烈都回来了!不久之后,两位母亲都病倒了。但她们的命运却不一样。先说玛丽娅,她的下肢瘫痪了。而皮奥特的未婚妻加莉娜又怀了孕,玛丽娅让儿子把加莉娜接到家来,小两口非常和睦、恩爱。为了给玛丽娅治病,小两口卖了农舍,寄住在一个远亲家里,把母亲送到基辅去住医院治疗,两个月后,玛丽娅恢复了健康。但皮奥特和加莉娜连衣服和巴阳风琴都卖掉了。玛丽娅激动地对人们说:“不是药物,而是伟大的儿女的爱把我的病治好的。”全村人也都赞扬小两口的高尚行为。
  再说赫丽斯季娜吧,她的命运可与玛丽娅大不相同。儿子安德烈带回来几箱胜利品,可从未让母亲看过。他认为母亲的房舍过小,就在村头另盖了一所砖房,房顶上覆盖着合金铁板。安德烈结了婚,小日子也过得很红火。赫丽斯季娜的房子快要倒塌了,她让安德烈给修理。儿子却说:“我操心的事够多的了,你自己想办法修吧!”赫丽斯季娜得了半身不遂,邻居找到安德烈,他口头答应去看母亲,实际上却不去,一直由邻居照料他母亲。一年过去了,安德烈竟一次也下去看望母亲。全村的人都认为他把母亲抛弃了,骂他是铁石心肠的人。人们见了安德烈,都躲着走,也不同他打招呼。安德烈害怕起来,最后自杀了。安德烈为什么会成为铁石心肠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是:人们回想起这位不幸的母亲的一生,她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自己的“宝贝儿子”安德烈依卡的身上,甚至晚上连觉都睡不足。人们还记得,在组织集体农庄之前,赫丽斯季娜同丈夫下地割麦子时,她经常在马车上放上点芳香的干草,上面铺上一块亚麻布,然后把正在熟睡的安德烈依卡连枕头带被子一起抱到车上,把孩子脸给蒙上,以免被灼热的阳光晒着。安德烈依卡在车上睡着。像他这样已经 8 岁的孩子,早该到树林里去拾柴禾、点篝 火和打水了,可是他却在睡觉。
  安德烈依卡长得挺结买,非常天真活泼,母亲疼爱得要命。她总担心,怕出什么事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怕遭受什么不幸,会给他安逸的童年投下忧郁的阴影。有一年秋天,赫丽斯季娜给孩子做加有酸奶油的煎蘑菇吃。他非常爱吃这种东西,每天都要吃这种加酸奶油的煎蘑菇。可是附近蘑菇越来越少了。赫丽斯季娜有时不得不到将近 12 俄里的森林里去采摘。有一次,母亲把脚划伤了,好容易才回到家。她尽力克制,对发生的不幸一点也不露声。她想怎么可以挫伤安德烈依卡的情绪呢?“为什么要让他知道世界上还有痛苦呢?”每当她对某种悲伤的事情装着看不见时,她总这样说。这一次也是这样。她好歹把受伤的脚包扎了一下,就到邻居那里去了。邻居每天送来一篮子蘑菇,而母亲就将自己做的衬衫作为报酬送给人家。
  因此,安德烈依卡一直不知道母亲遭遇的不幸,他总是那样心情愉快,心满意足。他只是从人们那里得到东西,而从不给予对方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他成为这样一个铁石心肠的人的原因。事实胜于雄辩,皮奥特的孝敬母亲和安德烈的抛弃母亲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们俩成长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仅仅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同,而成长为两个品德思想完全不同的人,皮奥特无微不至地关照母亲,表明他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安德烈居然一年不看半身不遂的母亲,表明他已陷入了极端自私自利的泥坑,他的确成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他受到全村人的鄙视是罪有应得。
  家庭教育不仅关系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树立,也影响一个人特殊才能的培养及发展。幼年的高尔基,由于有了外祖母这位体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美德及智慧的家庭教师的精心培养,他知道了那么多的民歌、童话、民间故事,促使他后来成长为来自劳动人民的闻名世界的伟大的革命作家。父母的文化科学素质好,对孩子的教育教养又颇得当,这样家庭的子女进步得快。据易培根在《浅谈当父母的基本素质》一文中的统计,“上海某区 5 所学校的 117 名‘三好学生’中,43.6%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18%出身于 干部家庭。我省(湖南省)700 名城乡优秀家长本身文化程度的百分比依次为高中(包括中专)占 32.8%,初中占 30.77%,小学占 19.45%,大学占15.82%,文盲仅占 1.16%。”康有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为什么学识渊博呢?他自己在为其母劳氏撰写的墓文中解释说:“为少孤,得闭户读群书,至 27 岁,不治生,凡中国之书,皆为 27 岁前所读,皆太夫人能持家之故,否则,为孤贫,岂能博群籍乎?”这个例子表明,家庭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事业和成败、所取得成就的大小。积极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杰出人才;消极的失措的家庭教育,会导致人才的受挫以致毁灭,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2.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马克思说过: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这的确是精辟的见解,它指出了每个家长所理应承担的教育子女、使之成才的社会职责。对于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家长来说,我们更有义务把子女培养成祖国“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可靠的革命接班人。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劳动者,我们家长自己先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才观。所谓人才观,就是对人才的看法、观点、主张。那么,什么是人才呢?工具书上的解释,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及启发。
  《辞海》的解释是:人才是指“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辞源》的解释是:人才是指“有才学的人”。不难看出,两本工具书的共同解释是:人才乃是德才兼备或者有才学的人。可以看出,人才是人中的一部分佼佼者。近些年来,我国兴起了人才学这门新科学,它以人才现象和成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涉及 5 方面内容:①人才的概念;②人才形成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③成才规律和发展战略;④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与管理;⑤古今中外人才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由史仲文编著的《人才学》(上)里,对于人才下了一个定义:“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历史进步做出某种贡献的人。人才的能级,视他的贡献的大小和对历史进程影响大小而确定。广义的人才是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骨干分子。狭义的人才,是指那些智能很高,贡献很大,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
  了解一些系统的人才学知识,自然会有助于家长们形成正确的人才观。
  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家长们要树立的正确的人才观,都应包括哪些 内容呢?我们以为主要有以下 3 个方面:
  第一,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
  中央书记处批转的《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关于 1987 年‘六一’ 国际儿童节庆祝活动的请示报告》中指出“每个家庭都要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使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密切配合,精心培育新一代。”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是社会的细胞。繁衍后代,培育后代,保证人类的延续与发展,乃是家庭的基本任务之一。在剥削阶级掌权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子女被家长视为家庭的私有财产;在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社会主义社会,家长们懂得,子女虽是父母所生,但却不能视为家庭的私有财产,他们是父母和国家所共有,他们也是家庭的社会的成员。家长教育子女,即是为国家造就人才。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职能,家长应当树立为国教子的新型的观念。
  第二,要把子女培养成社会主义新人。

  面对国际变幻的风云,我国的家长应当竭尽全力,与学校、社会配合,
把子女培养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马克思早就指出了教育成长的新一代的重要意义:“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第 217 页)列宁也强调了对青年进行现代教育的迫切性:“每个青年必须懂得,只有受了现代教育,他们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如果不受这样的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青年团的任务》)社会主义中国的家庭,肩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历史使命。要振兴中华,使祖国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从根本上说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培养大量的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若是我们的每个家庭,都能按照四化的要求,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成员,必将大大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由于前些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独生子女的教育,已成为一个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因此,每个家长都应认真研究家庭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切实担负起把子女培养成社会主义新人的神圣职责。
  第三,实事求是,顺势利导,继承我们民族重视家教的优良传统,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家庭环境与条件。
  “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子女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必须从自己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势利导,因材施教。首先要保证把孩子培养成有文化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普通劳动者,培养成有社会主义品德的新人。其次,要促使子女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尽可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组织本领和创造本领等。为了子女的早日成才、健康成长,我们家长必须做出应有的牺牲,自己要以身作则,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3.人才成长的阶段性
  培养人才应懂得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人才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无 论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成才,都是有其发展的阶段性的。有的人才学者认为: “这些阶段的长短,在不同类型的人才身上差异性很大。但这些基本阶段又是不能完全超越和改变的。如果按照人才智力发展的一般客观过程来考察和区分人才个体的发展阶段,那么,大致可以分为 5 个阶段,即萌发期、继承 期、创造期、成熟期、衰老期。”(史仲文《人才学》(上册)第 75—76 页)关于这 5 个阶段,史仲文的解释是:“萌发期的计算,从广义上讲,应从 10 月怀胎算起,到学龄前结束。换句话说,自 10 月怀胎起至 6 周岁前后止。”“继承期。这是指人才个体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继承前人知识的发展时期,大约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这样几个阶段。对于自学成才的人来讲,大体相似。这个时期有些研究者认为应称为最佳学习年龄期。”“创造期。这是人才发展的关键一段。正如决定能否使鲤鱼成龙的龙门一样。创造期是继承期的延伸和质变性发展。人才个体能否由‘潜’入‘显’,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这是成败悠关的一个阶段。”“成熟期。也可以称为创造期的延续期。这个时期,对于人才个体来说,有 3 条通路:(1)学问继续深化,创造继续增多;(2)学问退化,创造波峰明显下降;(3)学问、创造两平平,于其本职来说,虽然维持原状或有所进步,而较之客观发展形势已略显不足。创造人才过渡为传导人才。”“衰老期。衰老期以现代人类的实际年龄情况论,东西南北,四面八方,有很大差距。以发达国家以及比较先进一点的发展中国家论,从 65 岁算起为宜,一些贫困的国家恐怕 还要提前很多,大约 50 岁就进入衰老时期了吧。”参照人才学上的这种人才个体的 5 个发展阶段,又考虑到一个人从胎儿到青年的实际成长过程及规律,我们主张把一个人的成长从家庭教育角度划分为以下 5 个时期:胎教时期、婴幼儿时期、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1)胎教时期

  我国古代就重视胎教,据汉代刘向编的《列女传·周室三母》所载,周
朝王皇对胎教已有严格规定。胎儿一经产生,就依存母体,特别是到了妊娠后期,胎儿对来自母体外的若干刺激,已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作出相关的反应。这个时候,母亲的健康、心理、情绪、行为等,也都会对胎儿的发育成长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如有的孕妇过量饮酒,会导致胎儿患“胎儿酒精综合症”。不少国家的科研人员发现,在对 5 个月胎儿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后,得到了母亲与胎儿之间关系甚是密切的结果:孕妇若是精神愉快、身体健康,胎儿也就高兴、乃至发笑;孕妇若是愁眉不展、身病病弱,胎儿也就烦躁、乃至皱眉。
  母亲的心音不同,也会对胎儿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李英耆主编的《家教 集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证载,读来甚是有趣:
  科研人员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录制了两盘磁带:第一盘是孕妇愉快平和的心音,第二盘是孕妇烦躁不安时的心音,然后将这两盘磁带,带到婴儿室里播放。并透过玻璃间壁,观察里面的情形。他们看到起初婴儿并没有入睡,有的在哭闹,于是便播放第一盘磁带。过了一会儿,大多数婴儿就入睡了,婴儿室里一片宁静。过了一阵,有的婴儿醒了,有的哭叫起来,科研人员再次播放第一盘磁带,婴儿室里又安静下来。
当播放第二盘磁带时,虽然声音并不比第一盘大,但是所有婴儿都醒了,显得惊慌不安,就好象害怕什么似的。科研人员马上关闭了这盘磁带,换上了第一盘磁带,婴儿室里又恢复了平静。这是一个生动而且有说服力的例证,它表明了母亲的心音对胎儿(婴儿)的直接的、明显的影响。
为了促使胎儿健康成长、平安出世,重视胎教,实属必然。在怀孕期间,人们特别是孕妇自己,要想方设法使自己心情愉快、精神饱满、生活安定、身体健廉,以便给胎儿创造一个良好的、优越的生长环境。
  (2)婴幼儿时期
  这个时期指的是从 0 岁至 6 岁,若再细分,3 岁前是婴儿时期,3 岁后是幼儿时期。为了把孩子培养成祖国的有用人才,从其生命一开始,父母都要予以精心的培育。这个时期的孩子,如同幼苗,急待辛勤而周到地照料,因为这是成才的基础,是智力开发最敏感、最重要的时期,有责任心的家长要不失良机地对孩子进行护理、诱导、培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以一个人智力发展到 17 岁为 100%来说,4 岁前就发展了 50%,4 岁至 8 岁为 30%,
8 岁至 17 岁仅占 20%,可以看出人生最初 4 年的智力发展相当于其后 13 年的总和。如果错过了这个智力发展最佳时机,以后补救就要事倍功半。”(孙应康等主编《儿童少年家庭教育》)现代教育学家、人才学家认为,必须重视智力的早期开发,必须加强人才的自幼培养,以便适应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对各种人才的大量需求。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刚刚一岁半,父亲竺嘉祥就开始用方块纸写字教 他认读,养成他勤学的好习惯。到 3 岁时,竺可桢已能背诵好几首唐诗,认得不少字。他还养成了细观察、爱思索的好习惯。他的家在浙江绍兴,下雨天,屋檐上的水嘀嘀嗒嗒地落下来,打在石板上,竺可桢蹲在门口,看着,数着“一、二、三、四??”忽然,他发现石板上有一个个的小坑,他马上跑去问母亲。竺可桢的母亲顾氏,是个贤良又有文化的妇人,她对孩子既慈爱又严格。听了竺可桢的问题,她高兴而又耐心地解释说:“小熊(竺可桢小名)啊,这就叫‘水滴石穿’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成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此材料见李英耆主编《家教集锦》)这位母亲的亲切教诲,促使竺可桢从小勤学好问,终生锲而不舍,“水滴石穿” 成了激励他攀登科学高峰的座佑铭。我国民谚说:“树从根上直,从小定八十。”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它突出了早抓婴幼时期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其父林宾日,是个贫穷的私塾先生,他虽然仕途坎坷,屡考不中,但却教子有方,养子成龙。林则徐刚 4 岁,林宾日便把他带到自己执教的罗氏私塾,放在自己膝上,教他认字、读书。有时父子俩通宵达旦,学而不厌。正因为得利于父教,林则徐才智过人,以“童年擅文”,享誉乡里。有一次,一位邻乡名士,想要把林则徐考试一下,他念了一个上句:“鸭母无鞋空洗脚”,幼年的林则徐很快接出下句:“鸡公有髻不梳头”。大家听罢,口赞不绝。林宾日教子有方,不是滥加责罚,而是循循善诱。难怪林则徐后来回忆说:“府君(指其父)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
  有人认为,抓了早期婴幼儿的教育,可能导致“早熟早衰”、“早熟早夭”。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没有科学根据的不必要的“担心”。不少科学工作者,对早慧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和研究,得出的结论,全然否定了上述疑虑。“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从 1921 年开始对一千五百多名超常儿童进行了30 年的追踪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这些人的死亡、健康不良、精神病和酒精中毒与犯罪发生率都比同年龄的其他儿童要低。在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在青年后期出现愚蠢行为。这个超常儿童实验组的人到了中年,对其中 800 个男 子的研究结果表明:早熟不会早衰,这 800 人的智力水平仍然是出类拔萃的。 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任意选择的 800 个同龄的人比较起来,几乎多 10 到 20 倍,甚至 30 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理论政法部编《家庭教育讲座》)
    婴幼儿的家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总的说来,这个时期家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养教并重,养教结合。养,主要是指科学喂养,保证婴幼儿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为迅速、新陈代谢最为旺盛的时期,其需要的营养素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父母为其选配恰当的食物,安排科学的食谱,使之养成定时定量、全而不偏的饮食习惯,始终具有好食欲。睡眠充足,亦很重要。孩子越小,睡眠时间越长,新生儿几乎整天都在睡觉。随着年龄增加,睡眠时间逐渐缩短。但是,由于孩子神经类型的差别,需睡时间也不尽相同。但大体说来,白天情绪安稳、夜间睡眠踏实,就是健康的表现。很少生病,体重适度增长,也是婴幼儿健康的重要标志。 “孩子体重的增长有一定规律,年龄越小,长得越快。一般来说,半岁以内的小孩,平均每月增长 1.5 斤左右,后半年平均每月长 1 斤。按照这个规律 增长,到 1 岁时体重大约是 20 斤左右。2 岁以后平均每 3 个月长 1 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体重增长逐渐减慢。3 岁以上该上幼儿园的孩子,个子长得比较快,就显得瘦了。这是正常现象。孩子的体重增长不好,赶不上一般规律,太瘦了可能是营养不良的表现,但是超过一般规律大多,长得太胖也不好。”(北京家教研究会等《家庭教育讲话》)
  教,主要包括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早期教育。这种早期教育是适度的、全面的、有效的,不能单单理解为是让孩子过早、过难、过度地识字、数数、背诗,应当是在保障孩子腔康发育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地教他们活动、走路、听音乐、听故事、玩玩具、做游戏、辨识亲人、咿呀学语等,以促使孩子能在体格、智力、品德方面形成良好的习惯,具备优良的素质。“特别是品德方面的培养,要结合婴幼儿的生活实际,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进行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教育,使他们逐步学会区分正确与错误,形成最初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儿童少年家庭教育》)关于尽早进行德育这点,是尤其应当强调的。有的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个忽视对幼儿进行德育的事例:
  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刚刚咿呀学语的小宝贝儿在门前乘凉。啪!小宝贝儿的一个小巴掌打在妈妈的左脸上。妈妈高兴极了,连忙对邻居夸耀说:“您看,我儿子会打人了。”孩子听到妈妈在夸他,当是好事,啪!又一小巴掌打在妈妈的右脸上。此后不久,邻里一位老奶奶要看看这个小宝贝长得水灵不水灵,刚凑近,啪!一个小耳光。夸呢?还是骂呢?老奶奶讪讪地,下不了台??
好心人劝那位年轻的妈妈:“可不能惯着孩子学打人呀,将来??” “将来”,妈妈抢着说,“孩子长大了,懂事了,一教育就行了。”果真如此吗?这位年轻妈妈的“树大自然直”、“长大了再教育”的看法,显然是错误而且有害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可以向母亲和父亲讲,从儿童懂事的初期起,就应该让公民的品德在儿童心灵中形成、树立和巩固起来。公民意识和公民情感发原于儿童时代;播在儿童心灵中的一粒小小的种子,会生出茁壮的幼芽,长出深根。”这的确是精辟之见。特别是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家长来说,一定要把德育放在对孩子教育的首位,要首先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长大了能为国效力,为民族增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或保卫者。
  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确有了不同婴儿期的变化。田立德在其编的《婴幼儿智能培养》一书中说:“3 至 6 岁为学前期。体格发育,全身运动,手指运动都出现了新水平,智能显著发展起来。对周围的一切都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怎么了?’‘那又怎么了?’‘为什么呢?’处处要伸手,事事要发问,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总是想寻找机会。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遇上成人不在面前,便趁机采取行动,亲手干上一番,开始闯祸了。”这些分析是切合实际的,它指出了幼儿与婴儿的区别,需要热心家教的父母采用新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以便孩子能顺利地步入小学。
  要了解幼儿脑的发育的情况。幼儿脑重己由婴儿时的 350 克,增为 1011 克,约为成人的 3/4,7 岁则达 1280 克,为成人的 9/10。不仅脑量增加,大脑结构亦有显著变化,脑的功能亦有显著提高。当然,还应看到,幼儿不同入学儿童,他们还较弱小、幼稚。
  要注意训练幼儿的站、跳、走、跑、跳皮筋、掷皮球、打秋千、做操、 劳作等多方面的活动能力、运动能力。
  要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感知,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能力。如。通过感知,知道开水是烫的,冰棍是凉的,花是香的,糖是甜的,玩具是好玩的等等。要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就是要组织他们游戏、看表演、识字、辨图,就是要让他们练耳、练眼、练手,使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日益锐敏。
  要培养幼儿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开始,也能训练大脑的各种 功能。家长要培养孩子注意的集中性、坚持性和稳定性。
  要训练幼儿的想象力。想象是智力的翅膀,是大脑的复杂功能,是创造发明的依托。无意想象多,乃是幼儿想象的特点。所谓无意想象,即中心不明确、目的不清楚、情绪性强、变动性快。为了丰富幼儿的想象力,要开阔他们的视野,组织他们活动,鼓励他们模仿,促使他们联想。
  要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父母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创造团结融洽的家庭环境。另外要引导幼儿对邻居、朋友、亲戚有热情、有礼貌,要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好品行,不硬抢他人玩具,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要有同情心、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社会交往的良好心理基础。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平等待人,礼貌周全,懂得谦让。当今四化建设需要的是善于交往、互助合作的人才。
孩子若是进了幼儿园,家长还应主动与园里老师配合,密切联系。
  (3)童年时期
  7 岁至 12 岁是童年时期的年龄段,从学历角度看,则是读小学阶段。孩子一上小学,身份即有了变化,从“玩童”变成了“小学生”,以游戏玩耍为主的学前生活结束了,有规律地、严格地、系统地以学习为主的学生生活开始了。这种变化必定带来儿童身心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情况和特点,家长们对童年时期的教育方式及内容,自然也应有相适当的转变。
  刚刚背起新书包迈入小学校门的孩子,对上学有浓厚的兴趣,学拼音,认生字,练计算,学唱歌,上体育,学自然,各门课程都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脑量接近成人,他们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控制自己能力尚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体能体力尚未成熟,骨胳尚软,肌肉较嫩,形象思维为主,辨识能力较差,记忆能力虽强,理解能力尚差??这些生理、心理上的特点,是对这时期孩子,进行教育的家长们应格外重视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带有决定未来各种教育成败的先行性质、启蒙性质、奠基性质,是儿童长知识、练身体、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家长们一定要与学校密切配合,贯彻示范教育、养成教育等原则,用“三好”的标准,促使儿童茁壮成长。年轻的父母尤其应当懂得,刚刚跨入校门的低年级小学生,特别尊重教师,教师的言行在他们幼小心灵里占有权威的地位,当我们家长的意见与老师的教导有出入时,孩子会毫不犹豫地“听老师的!”儿童对老师的这种信任、崇拜心理,正是他们在  学校、班级这个集体中接受教育的有利条件,我们家长千万不能“拆老师的台”,随意贬损学校、老师、少先队的威信。家长若发现了什么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首先应当主动去找教师、学校干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绝对不能在孩子面前贬损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不一致,无疑会大大损害儿童教育的成效。
  对童年期的孩子家长进行教育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抓好品德教育,要用一个少先队员的标准要求他,要对他进行五爱的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要让他从小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逐步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要引导孩子学习小英雄,做赖宁式的好孩子。要帮助孩子建立集体荣誉感,关心集体,关心同学,要多为集体做好事,从小就有个人服从集体的集体主义观念,用以抵制“自私自利”、”我为中心”等个人主义的思想灰尘。
  其次,要培养孩子专心学习。先要端正孩子的学习目的,让他们想到这是将来建设祖国的需要。其次要帮助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不论是听课、做作业,都要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切不可边吃边写、边玩边念。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经养成,会受益终生。孩子的学习应有良好的、安静的家庭环境,家长切不可在旁边聊天、听音乐、看电视、打牌,以造成孩子的精力分散。桌椅高低、光线明暗、学习用具是否齐备、安排来家的学习小组等,家长也都需要过问并做好。
  第三,要适当督促、帮助、检查,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及思考的能力。低年级孩子学习往往缺乏计划性,有时难免顾此失彼,家长要注意帮助他们根据功课表来复刁、做作业、预习,鼓励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善于提示、启发、订正,还是必要的。引导孩子主动观察、联想、思索,会提高他的求知欲和记忆效果。“例如有一名 7 岁儿童,在一次心理测验时说:妈妈告诉过我,面粉是农民伯怕种的麦子制成的;电视里播过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爸爸看报时说过孙中山领导革命推翻了清朝;姐姐念历史,我听到清朝之前是明朝。这说明,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长求知欲,可以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懂得许多常识,并且促进认识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家庭教育讲座》)
  利用周末假日,带领孩子观看影剧、参观博物馆、看展览、逛少儿书店等,也都不失为促进孩子增长求知欲、发展智力的有益活动。
  (4)少年时期
  从 12 岁至 11 岁,可以视为少年期,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这是儿童向 青年过渡的一个人生的重要时期。孩子在这 3 年间,身心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本时明是人的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性机能开始成熟,孩子们认为自己长成“大人”了,自尊性增强,精力旺盛,很想独立判断与活动,不太愿意接受父母过于细碎的管束。但是,他们还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独立性与依赖性还扭结在一起,自觉性与盲动性还扭结在一起,冲动起来,可能产生越轨行为。
  对少年时期的孩子,家长要在尊重、信任他们的前提下,正面引导、及时鼓励,使他们朝三好、四有的方向健康发展,使他们更加懂得人生的目的、友谊的价值,立志成才,早日成才。在德育方面,需要加强,要用共青团员的标准要求他们,使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政治上开始懂得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向邱少云、黄继光、雷锋等青年英雄学习,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的品德、情操。发现了孩子的缺点失误,要注意以平等、民主方式指出,不要训斥,更不能辱骂,也不要在公开场合数落他,要允许他申述、争辩、存疑。让他感到父母是“最贴心的、最可信赖的年长的朋友”。对于家庭大事,父母要主动征询孩子的意见,让他更多地承担义务与责任,以便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少年时期仍然应以学习为主,由于中学课程的增多,他们的课内外学习兴趣都会变浓,尤其喜欢读领袖、名人、英雄、科学家的传记,喜欢看冒险、打斗的影视、小说和科幻作品,喜欢搞实验、参加课外科技小组活动,这些都需要家长关心、赞助、支持、指导,从中发现他们可能成才的“苗头”。少年的思维能力也在发展,逐步完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应当看到,因为少年还不成熟,他们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诚如有人所论述的:“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常常需要具体形象成分的支持。例如,827 名少年中,对电灯和蜡烛这两个具有具体形象的概念,有 782 人能概括出共同点是发光、照明;而对自由和正义这两个抽象概念,则只有 28 名能完全正确地进行抽象概括。”(《家庭教育讲座》)正因为少年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家长更应该细心、耐心地对其进行引导,以免其误入歧途。
  (5)青年时期
  孩子升人高中,即进入了青年时期,年龄从 15 岁到 18 岁,这个时期,孩子体重增加,肌肉发达,能够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智力趋于成熟,心理发展显示出独立性、探索性、创造性等特点·这是青年独立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
  这个时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面临职业定向的选择,他们个人的志愿可能和社会的需要相矛盾,因此需要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把自己锻炼成德才兼备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
  高中阶段,孩子的思维能力又有发展,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迅速转化。他们不仅具有形式逻辑思维,而且具有辩证逻辑思维,他们不再轻信旁人意见,喜欢通过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的判断。他们的意志力也更自觉、更坚定。他们的感情更为丰富、复杂,有了对异性的追求,更加注重自己的仪表与著装。对于爱情题材的文艺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时候,家长既要配合学校,对他们进行青春朝教育,又要对他们说清早恋的危害。促使他们在身心方面健康成长,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合格而精壮的公民。
  青年的学习能力有了明显增长·课程门数增多,难度加大,趋于专门化,为今后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因此,家长要关心他们的学习,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科竞赛,有条件进实验班的,也应支持。要教育孩子不要偏科,也不能轻视政治课、体育课。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向,是交叉、综合、边缘学科越来越多,高中生若是偏科,必定削弱大学智育的基础,也会妨碍孩子成为专门人才。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家长若能针对其特点与需要,因势利导,精心培养,必定有助他们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4 .家庭教育的全面性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使他们自幼就能在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合格的建设者、保卫者,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是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准则。
 (1)家庭德育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
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广义来说,家庭德育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所组成;狭义来说,家庭德育单指道德教育,或详称道德品质教育。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历来重视德育。家庭德育,是适应把青少年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家庭德育的基本内容有:爱国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革命理想和传统、集体主义、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公德和文明举止等。
  家庭德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诚如聂荣臻同志所说的: “主要还是偏重在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有:1.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2.诚实正直,遵纪守法、尊长爱幼,注意公德;3.有远大理想,立志成才;4.勤奋好学,善于钻研,思路开阔,兴趣广泛;5.体格健康,勤劳节俭,能独立生活。”(转引自《谈家庭教育》)这的确是精辟深刻的论述,辩证地论述了德、智、体育之间的关系,品德与成才的关系。这段话的核心就是在远大理想鼓舞下立志成才。志向、品德是成才的前提、保障和思想基础。家长若是忽视了这点,或放纵、溺爱孩子,或打骂、责罚孩子,这样子是不可能教子成才的。只有视德育为成才的精神支柱,全力以赴抓好家庭德育,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
  (2)家庭智育智育,指的是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精心训练有关技能、不断发展人的智力的教育。智育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我们培养三个面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不可忽视的教育构成部分。家庭智育,亦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家庭智育要与学校智育、社会智育紧密配合,尽可能帮助孩子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技巧,使他们成力体劳结合、文武双全、全面发展、有开拓精神的一代新人。家庭智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从胎教起,包括早期智力的开发,学前智育,上学后的学习指导,为孩子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帮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等。
  家长需要树立全面的智育观,既重视孩子知识的积累,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既帮助孩子学习书面知识,又重视引导孩子向生活实践学习;既重视孩子全面打基础,又要发挥其在某一方面的特长。
面对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家长要头脑灵活,视野开阔,引导孩子多方面、多渠道地学习,不仅是呆在家里闭门读书,要利可能的条件及机会,带领孩子多看展览、文艺演出、影视作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敦促孩子投身各种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要求他们拜百行百业的能者为师?? 这样就能使孩子在社会大课堂里学到许多宝贵的、灵活的、有益的知识、技能,使他们成为于四化建设有真才实学和实际贡献的人。
 (3)家庭体育
  体育也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家庭体育可以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也是家庭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家长要孩子自幼重视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恰当的生活节奏和作息规律,培养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严明的纪律,全面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和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体质,以适应将来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
  幼儿体育可以游戏相结合,住高楼层的家庭,需要鼓励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孩子一上小学,就要其养成天天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不少统计资料证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儿童与不爱活动的儿童相比,体重增加 2 千克左右, 身高高出 2 至 4 厘米。适当进行“三浴”(日光浴、空气浴、冷水浴),也可以增强体质。当然,由于小学生身体尚未成熟,机能亦未完善,自控能力不够强,进行体育锻炼时要全面,要适量,要特别注意安全和体育卫生。少年时期和青春时期,是锻炼身体的最好时期,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发展,也可以使孩子的运动素质的发展。呈现一个高峰时期。孩子的体育才能在这个时期,可以得到充分的显现。
  即使是对患有慢性疾病的青少年来说,如脊柱弯曲、鸡胸、关节炎、哮喘、心血管或代谢性疾病等,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在家长监护下,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获得有益的治疗效果,有的还可以除去病恨。青少年慢性病患者的体育疗法,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青少年时期的体育锻炼,能促使孩子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的迅速发育及提高,每个关心孩子健康的家长,都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家庭体育应当在家庭教育里占有其不容替代的重要地位。毛泽东同志早在 1917 年就阐释了体育之重要,他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育道德之舍也。”他敏锐地看到了体育、智育、德育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体育作为人的智育、德育的物质基础的重要作用。他在五十年代又提出“健康第一”,这是振兴中华民族的远见卓识。
  (4)家庭美育

  美育是一种培育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感受、欣赏、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简称审美教育。美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美育,是指家长对孩子进行审美的教育。象我国古代的文学家蔡文姬和苏东坡,自幼都接受过家长对他们进行的琴棋书画、作诗填词等方面的审美教育,这就奠定了他们日后在文学艺术方面成才的坚实基础。不少家长,关心孩子健康,督促孩子学习,重视孩子品德修养,但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孩子的审美教育。显然,这是一种明显的片面性。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这些家长不了解对孩子进行美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爱美,是人的天性。美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追求。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即生活。”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将在他们一生中发挥巨大作用。缺少美育,不可能培养出个性完美、体魄健康的社会主义新人。只有当孩子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增强时,他们才会朝气蓬勃、天天向上地生活。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强调要把艺术美、伦理美作为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内容。
  家长要结合我国社会普遍开展的五讲四美活动,对孩子进行美育。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伦理美、心灵美,让他们自幼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诚实,勤劳,正直,善良,助人为乐,关心集体。家长应用健康的审美观点。指导孩子游戏、穿着;自己动手美化生活、学习环境;带领他们到公园、名胜去散步、划船、登山,欣赏自然风光美;还应指导他们听音乐、看画展、欣赏影视剧艺术、阅读优秀文学名著;有条件的还可以支持孩子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艺术特长(绘画、弹钢琴、练舞蹈等)。家庭气氛的和谐、融洽,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健康幸福的家庭,才能成为美育的沃土。
  (5)家庭劳动教育

  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文化的有觉悟的新型劳动者,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家长应当自幼养成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好品德,一定要防止孩子沾染好逸恶劳的剥削阶级恶习。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和社会,支持、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学习生产技术,培养劳动观念,形成劳动习惯。要从自己家庭及家庭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孩子学习劳动技术(工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公益劳动、家务),让他们自幼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