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现场代换的原则:千奇百怪的古代卖官:皇帝靠批发乌纱帽致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13:39

千奇百怪的古代卖官:皇帝靠批发乌纱帽致富

历史背景:腐败像一种瘟疫,自古便存在。在诸多腐败现象中卖官是古代见怪不怪的丑闻之一。翻阅二十四史,你会发现一些贪官不顾廉耻公然卖官,从宰相到小吏,从庙堂之上到天高皇帝远的边远地区,只要手上有点经营权的,无不靠此发点财。在一笔笔黑市交易中,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有张榜公布,明码标价,有遮遮掩掩,暗地交易,有随行就市,见风便涨。臣子们卖官尚可理解,趁机捞点钱财嘛。可拥有天下的皇帝,居然也会干这个勾当。这可不是瞎说,中国历史上就有许多的皇帝靠大量批发零售乌纱发财。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嬴政阁下上台第4年秋,“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据此可知,当时嬴政阁下因飞蝗成灾,人民饥馑,曾下诏卖官,一级爵位的价格是一千石粟。只是当时爵位还不是握有实权的官职,只是一种荣誉头衔,而且在灾荒之年,以纳粟授爵,也有为小民着想的意思。但这位始皇帝也可算得上乌纱公司的始董事长、始老板了。东汉灵帝刘宏先生的经营意识,就比嬴政先生强得多啦。该阁下在河间当解渎亭侯时,家境贫困,穷得猴急,干上皇帝后,就想方设法敛财。他在皇家园林西园设了一个乌纱交易所,公开标价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后汉书•孝灵帝纪》)二千石官阶,定价2000万钱;一千石官阶,定价1000万钱,以次类推。各县令、长等缺,视县之地面大小、人民贫富论价,并让求官者“投标”,出价高者中标上任。乌纱的价格可以浮动,有名望者买官可以减价,名士崔烈就以500万的半价买了个司徒;富豪买官则要加倍付钱,权宦曹腾的养子曹嵩家资豪富,出钱1亿才买得太尉一职,高于定价10倍。为了扩大市场,又实行优惠政策,钱少者可以挂赊欠帐,到任后限期加倍还钱。结果朝廷内库充盈,集钱如山,灵帝也从中大捞了一把。高纬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后主高纬先生,在卖官方面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该阁下上台后,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大臣们的工资待遇都无法兑现,于是他便大胆改革创新,具体干法是,赐给以和士开为首的重臣公开卖官的特权,让他们划分地盘卖官,上至郡县下至乡间的各级官职,都明码标价,给够钱就卖,而不论买官者是啥货色。钱多者做大官,钱小者做小官,没钱者再有才干,也只有干瞪眼。北齐末年出现了许多“敕用州主簿”、“敕用郡功曹”,官职前凡标有“敕用”二字者,均是花钱买的官也。而和士开等人也因此大发横财,所得买官钱远远多于他们应得的俸禄。嬴政先生卖官所得,皆归国有,刘宏先生虽然大捞了一把,卖官所得,也大部分归入内库,其经营性质,乃为“国营”。高纬先生对卖官进行的改革,则属于“国营企业,私人承包”性质,以卖官所得代替大臣的俸禄,可收到减少国家财政负担的效果。而皇帝以下的大臣和地方官利用手中权力,私下出售乌纱,牟取暴利,中饱私囊,则完全是私营性质了,只不过这些人得靠手中的权力进行营业,按现在的说法叫“以权谋私”。此类私营老板,在历史上就多如牛毛了。明宗点评:中国的卖官制度和官员私下卖官之风古已有之,有些朝代,皇帝也跟着卖官。有人愿意出钱买,就有人敢收,买官的人当了官以后,毫无疑问,他们不仅要收回买官的成本,还须追加利息,多多益善,其结果无非是不遗余力地刻剥百姓。《太平御览》早已总结出“鬻官者,欲民之死”的名言,可叹的是,买官卖官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为什么呢,有学者分析指出,在中国古代卖官鬻爵的出现和发展,至少有这三个普遍性的条件:一是商品经济某种程度上的发展,使官爵可以成为商品;二是官爵成为“肥缺”,方得有愿意买官的可能;三是自秦汉以来,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体制下,实行的各种形式的官员等级授职制,使得有卖官的可能。把以上三个普遍性条件对比一下现在的社会现实,大家就知道为什么现在依然有人在卖官了。只要产生卖官现象的沃土依然存在,卖官,靠单项整治是很难绝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