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脑省电方法:班主任文摘(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53:14

2004年12月10日      井蛙归井
  有一则《井蛙归井》的寓言故事:
  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大鳖平生第一回当向导,非常高兴,便欣然同意。一鳖一蛙离开了井,慢慢前行,来到海边。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进大海的怀抱,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措手不及喝了几口咸水,还被摔得晕头转向。 
大鳖见状,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游海。一蛙一鳖漂浮在海面上,乐趣无穷,青蛙也逐渐适应了海水,能自己游一会儿了。就这样,它俩玩得很开心。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它也有些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它可以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对大鳖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我能吃的食物。看来,我还是要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
  于是,青蛙向大鳖告别,回到了自己的井中,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
  原来如此,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马尔比·D·马布科克说:“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其实,成功的要素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成功的教育方法是不容易学不到的,假如容易学得到的话,我想领导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让我们出去学习,专攻“点金之术”,那教育就简单了。故事给我们很好的启示,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不必太在意与名家的不同。可能你会说:“井底之蛙,见识少,才会这样说。”或许你说得也没错,我们生活的世界真的是很有趣,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等等,就看你看到那一面。我看还是努力把别人的教育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具有鲜明的个性。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呵护那一点点光
  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和母亲的故事。朋友们!这个故事要用心去读。
  孩子两岁了,第一次看见一只蚂蚁。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却柔声地对他说:“儿子,你看它好乖哦!蚂蚁妈妈一定很疼爱她的蚂蚁宝宝呢!”于是小孩就趴在一旁惊喜地看那只蚂蚁宝宝。它遇见障碍物过不去了,小孩就用小手搭桥让它爬过去。母亲一脸欣喜。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了。有一次,他吃完了香蕉随手乱扔香蕉皮。她没有像一些母亲那样视而不见,而是让他捡起来,带着他丢进果皮箱里。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熏陶下,她总要把垃圾扔进果皮箱里,有一次对面才有果皮箱,她就过马路去丢雪糕纸。妈妈看着她走过去。然而一辆车飞奔过来,小女孩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走了。她妈妈就疯了,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捡别人丢下的垃圾。当地人感动了,从此不再乱丢垃圾,他们把那些绿色的果皮箱擦得一尘不染,在每一个果皮箱上都贴上小女孩的名字和美丽的相片。从此,那个城市成为一座永远美丽的城市。故事讲完了,孩子的眼眶湿润了。他说:妈妈,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
  孩子上小学了。可是最近他总是迟到。老师找了他的母亲。她没有骂他,或者打他。临睡觉的时候,她对他说:“孩子,告诉妈妈好吗?为什么那么早出去,却还要迟到?”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他每天都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他去河边看了日出。她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他没有迟到。傍晚,他放学回家时,他的书桌上有一只好看的小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后来,孩子上初中了。有一天,班主任打来电话,说有严重的事件找她去学校。原来,儿子在课堂上偷看一本画册,里面有几张人体画!她的脑袋嗡了一下。和老师交换了意见后,她替儿子要回了那本画册,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第二天早晨,儿子在他的枕头上发现了那本画册,上面附着一封信:儿子,生命如花,都是美丽。所以一朵花枯了,很多年后,我们还能忆起;所以一个女人死了,千年后,我们还能怀念她的美丽,比如李清照,还有秋瑾。孩子,从美出发,记住那些让我们感动的细节,比如一片落叶,一件母亲给你织的毛衣,一个曾经为你弯腰系过鞋带的女孩……有一天,你就会以你充满色彩和生命的心香感召世人,就像你小的时候我给你讲的那个飞翔在果皮箱上的小女孩。人们爱她,因为她是天使……
  这个极聪明伟大的母亲给懂得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母爱呵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人世啊。
  让我们虔诚地把故事牢记在心,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这个故事清流把它叫做班主任万能定律:呵护那一点点光。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呵护那一点点光”永存心中,作为我们教育行为的准则。 

        班主任育人应关注的五个维度
  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呵:圣人早就知道环境对育人的重要性,我们要考虑的是我们应关注什么?能做些什么?
  下面只贴出故事,不加说明,清流也说不清楚:
(1)学生与社会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是一个善于教子的母亲,“孟母三迁”教子故事几乎家喻晓。
(2)学生与家庭
  一批应届毕业生到某一部门去实习参观,秘书给他们倒开水时,22个同学中21个表情木然,一句普通的客气话都没有,有的还问:“有绿茶吗?天太热了。”唯独有一位同学与他们形成鲜明的对照——看到同学们的言谈举止,他心里十分别扭:“人家给你倒水,你不感谢,还挑三拣四的。”轮到他时,他轻声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秘书惊奇地抬头看了他一眼。随即,该部门的负责人出场了,他亲自送给来实习参观的同学们每人一份纪念手册。这21个同学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像大爷似的,随意伸出一只手,接过了负责人双手递过来的手册,弄得这位负责人十分尴尬,脸色也越来越难看。当他快要没有耐心的时候,又是那位同学,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来接手册,并恭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负责人不觉眼睛一亮,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问:“你叫什么名字?”后来,这部门点名要录用那位同学。
(3)学生与学校
  “一滴水怎样才不干涸”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这样问他的弟子。孤零零的一滴水,论份量只能以毫克计,论体积也微乎其微,没有什么生机。弟子们回答不出来。释迦牟尼:“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是的,但当一滴水汇入海洋,与浩瀚的大海融为一体时,它就将获得永生。
(4)学生与学生
  从前,某个国家的森林内,住着一只两头鸟。名叫“共命”。
  这鸟的两个头“相依为命”。遇事向来两个“头”都会讨论一番,才会采取一致的行动,比如到哪里去找食物,在哪儿筑巢栖息等。
  有一天,一个“头”不知为何对另一个“头”发生了很大误会,造成谁也不理谁的仇视局面。
其中有一个“头”,想尽办法和好,希望还和从前一样快乐地相处。
  另一个“头”则睬也不睬,根本没有要和好的意思。
  如今,这两个“头”为了食物开始争执,那善良的“头”建议多吃健康的食物,以增进体力;但另 一个“头”则坚持吃“ 毒草”,以便毒死对方才可消除心中怒气!
  和谈无法继续,于是只有各吃各的。最后,那只两头鸟终因吃了过多的有毒的食物而死去了。
(5)学生与学生自己。
  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每天早上你拿这快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要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的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越出越高。回到院里,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去卖。
  在黄金市场上,有人想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莱买这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十倍。由于男孩坚决不卖,这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问院长为什么这样。院长没有笑,望着男孩慢慢地说:“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班主任育人的两大法宝:爱心、惩罚。
(1)爱心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他精心雕塑了一座少女像,美丽动人,皮格马利翁真心地爱上了她。结果,奇迹发生了,塑像被皮格马利翁的真心所打动,少女“复活”了。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于他们给予关怀,由衷的赞赏和认可,会极大地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就会积极上进。
  关爱学生我们得用心做,做好了舒心的事会多了
(2)惩罚
  公元前4世纪时,现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有一位名叫达摩克利斯的廷臣。他讨好国王狄奥尼修斯一世,说国王财势双全,洪福齐天。狄奥尼修斯想让达摩克利斯领略一下当国王的滋味,于是举行盛宴,让达摩克利斯坐在国王的宝座上,用一根马鬃拴住一把锋利的宝剑悬挂在他的头顶,并告之:统治者的幸福通常是伴随着随时可来的杀身之祸的。
  当学生越过“规范”的底线时,要让他们承担责任,使他们不敢再犯。因此,班主任必须高举“规范”这把“达摩克利斯剑。”
  爱心与惩罚这两个育人的宝贝很难把握。爱有时也会变成伤害,惩罚也可以是甜的,就看你的技艺如何。 

2004年11月7日    班主任工作就和交朋友的道理一样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乌鸦打算飞往南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一起停在树上休息。鸽子问乌鸦:“你这么辛苦,要飞到什么地方去呢?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乌鸦叹了口气,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里的居民都不喜欢我的叫声,他们看到我就撵我,有些人还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说:“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会不受欢迎的。”
  许多人总喜欢责怪别人,怪环境不好,怪别人不喜欢他不欢迎他,但他总不反省自己的为人举止,是否值得他人尊重及欢迎。假如一个人不经常反省自己,只会责怪别人和环境,他就会和这只乌鸦一样,到处惹人讨厌。
  由此看来,不被人讨厌是结交朋友的最好办法。做班主任也一样,只要学生不讨厌的班主任就是好的班主任。
  做个好的班主任并不难。可为什么很多班主任感觉难呢?主要是评价标准的问题,我的班主任工作是否成功,我只看一点:当遇见学生时,学生是否会微笑着向你走来。
  不知到老师们是怎样看待你的教育对像的?学生是我们人生中难得的一笔财富,当我们有困难时,只有学生给予的帮助是无私。因此,学生是我们一生中最值得结交的朋友,是这样吧?有此想法再看班主任工作,是很愉快的事情。班主任工作就和交朋友的道理一样。
----------
     班主任不做雕刻家,做个欣赏家
  过去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成为雕塑,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一块石头却成为路边石,被人搬来搬去,还经常受到践踏、污损。路边石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三年前,我们曾经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理特别痛苦。”雕塑石头答道:“老兄,你还记得吗?三年前,曾经来了一个雕塑家,你不愿意改变,更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诉它只要把你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时想象未来的模样,乐于改变,也不惧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于是,雕刻家在你身上只是简单地处理了一下,在我身上呢?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我经受的改变是你的数倍,我忍受过的痛苦比你多得多,这才产生了今天的不同啊!”路边石听了这一席话,既惭愧,又后悔。
  看完这个故事,千万不要认为我想成为学生的“雕刻家”,对学生又是“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学生自己能改变自己。我们要作的事是放大他们美好的一面,积极上进的一面。当他们受到污染时,为他们除去污汁。鼓励他们积极地面对人生,对自己负责,做自己命运的雕刻家。 
2004年10月12日          为自己挖一口智慧之井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和尚住在隔壁,所谓的隔壁是:隔壁那座山。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好朋友了。
  就这样,时间在每天的挑水中不知不觉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上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上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上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是一样,过了一星期,还是这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上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
  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那座山去探望他的朋友。等他看到他的朋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朋友正在庙前打拳,而且一点也没有生病的迹象。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喝水吗?”左边山上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那个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儿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也会挖,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了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了,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练我喜欢的拳。”
狡猾的和尚,就向他学了,为自己挖一口智慧之井。
  班主任工作“越来越难做”,这是许多老师的感叹。清流以为班主任工作与其他行业没有什么不同,难度都一样。很多老师觉得难,都是没有即早地为自己“挖一口井。”没有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没有为自己总结一套班主任工作的“套路”。自己的“套路”,这一点特别的要命!立即检查一下,你有吗?不要找借口说忙忙碌碌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学习,这样的话相当于废话,说了也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也会下岗的,竞争会有的,且会越来越激烈,保不准哪一天你就丢掉教师这个职业,然后要去辛辛苦苦地找工作,再花费高额的培训费去学习各门技术,那不但走了曲曲折折的弯路,而且浪费了许许多多和家人孩子享受生活的时间,使你的生活始终处在疲惫之中。
  在你紧张匆忙的工作生活中,每天哪怕拿出很少的一点时间多读一点教育理论,总结一点班主任工作经验,多留意一下别人平时的教育经验(比如:红袖、田老师、基石等的经验……………),说不定,久而久之,你已经积累了别人没有的,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自己的“套路。”或许有那么一天,这“套路”,为你解难,你用“套路”如鱼得水,这是多么“爽”的享受啊!
  老师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了为自己挖一口智慧之井。就像左边山上的那个狡猾的和尚一样,在右边山上的和尚去山下的小溪挑水的时候,他已经登陆“k12论坛”
2004年10月7日      教育行为开始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
  有一位作母亲的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真是一位细心的母亲。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与学生换位,反思我们的教育,真的有点可怕。学生犯了错事时,经常采取一些责问、训斥、罚站等做法。这样的做法学生根本不会有安全感,设想一下没有安全感的教育怎么会有效呢?难怪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之后,没有期待到想象的效果时,也多半觉得委屈,“好心没好报”。其实,这样的大动肝火,不如宽容、谅解和体贴入微的感情上的感化。
  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教育才会有效,学生才会有自信,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奋斗的行动。老师给予学生一分关爱,然起学生一分自信。
  切记,教育行为开始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

                 班主任完美定律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
  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经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
  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这个答案不会让你感到意外吗?我们做过类似的傻事吗?
  其实,每个学生都心存着一个梦想,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
  面对学生应该怎样做呀?再看看下面的故事,我想会有答案。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的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道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有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后来,这个孩子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
  故事中没提到母亲的答案是什么,给我们留下了个性的想象空间。我想母亲的答案一定很完美!
  故事没有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教育思路,但也能给我们一点启示:班主任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寻求“完美答案”的精神。只要我们这样做了,或许教育效果不一定好,至少不会伤害学生。只要我们这样做了,或许我们不一定会成为好班主任,起码我们不会平庸。
2004年10月6日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教育难题
  拿破仑·希尔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对我们每个人都极有启发。
  塞尔玛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天气热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阴影下也超过40度。她没有人可聊天——身边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们不会说英语。她非常难过,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这两行信却永远留在她心中,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
  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
  一个看到泥上,一个却看到了星星。
  塞尔玛一再读这封信,觉得非常惭愧。她决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塞尔马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他们的反应使她非常惊奇,她对他们的纺织、陶器表示兴趣,他们就把最喜欢但舍不得卖给观光客人的纺织品和陶器送给了她。塞尔玛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物态,又学习了有关土拨鼠的知识。她观看沙漠日落,还寻找海螺壳,这些海螺壳是几万年前的,这沙漠还是海洋时留下来的、……原来难以忍受的环境变成了令人兴奋、留连忘返的奇景。
  是什么使这位女士内心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
  沙漠没有改变,印第安人也没有改变,但是这位女士的念头改变了,心态改变了。一念之差,使她把原先认为恶劣的情况变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她为发现新世界而兴奋不已,并为些写了一本书,以《快乐的城堡》为书名出版了

                班主任育人目标
还是先看故事:
  一位国王总觉得自己不幸福,就派人四处去找一个感觉幸福的人,然后将他的衬衫带回来。
  寻找幸福的人碰到人就问:“你幸福吗?”回答总是说:不幸福,我没有钱;不幸福,我没亲人;不幸福,我得不到爱情……就在他们不再抱任何希望时,从对面被阳光照着的山岗上,传来悠扬的歌声,歌声中充满了快乐。他们随着歌声找到了那个“幸福人”,只见他躺在山坡上,沐浴在金色的暖阳下。 
  “你感到幸福吗?” 
  “是的,我感到很幸福。” 
  “你的所有愿望都能实现?你从不为明天发愁吗?” 
  “是的。你看,阳光温暖极了,风儿和煦极了,我肚子又不饿,口又不渴,天是这么蓝,地是这么阔,我躺在这里,除了你们,没有人来打搅我,我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你真是个幸福的人。请将你的衬衫送给我们的国王,国王会重赏你的。” 
  “衬衫是什么东西?我从来没见过。”…… 
  每个人都在追寻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诠释各有不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自我感觉,关键是如何把握这种象征和感觉。
  同样的道理,班主任的育人目标就应该去追寻学生幸福的象征,追寻学生幸福的感觉。这种象征、感觉是什么?不好意思,清流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学生幸福的象征,学生幸福的感觉都写在学生的脸上。这需要“班主任万能定律:呵护那一点点光”(见后面的贴子)解读。
  班主任育人目标就是——学生幸福的象征,学生幸福的感觉。
2004年5月12日      考场“克拉克现象”及防治    (江苏江阴市征存中学  孙亚萍)
  克拉克是澳大利亚的一位长跑明星,平时训练成绩都特别好,甚至能破世界纪录,在逢大赛时成绩总是不佳。于是把临场发挥不好称为“克拉克现象”。
  从医学角度分析,学生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实质是学生在考试时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原因很多,比如可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怀疑过多、过于关注考试结果、自信心不足等等都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一旦一两次的失败就可能使这种“克拉克现象”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
  解决心理问题还要“心病还要心药医”,用成功来医治。在考试前几分种不妨夸大一下自已的一点点成绩,使心理有成就感,并以此小成绩推动较大的成功。具体做题时可以分步思考:比如一道题有四步,第一步成功后,马上鼓励一下自己,用愉悦的心情去做第二步,每一步都如此。
  具体讲,克服“克拉克现象”可从以下四法入手:
  一、增强信心:进入考场时或开始考试时、甚至整个考试过程中,都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能成功”(这里的成功可以是一个比较容易达到的进步的目标)
  二、淡化考试结果,注重过程:考试过程中不要怕错,满分是不常见的。不要想自已过去多么多么的不好、自己如果考压了会如何如何等考试失败的情景。
  三、调节情绪:在紧张的考试中,多用正确肯定的词语唤起自己积极的情绪。每做对一步、每做对一道题,就对自己“我一定能行,我又做对了一... ...”。碰到难题后,一定要沉着、冷静,实在不会时告诉自己,“这道题我可以不得分,其他做好了,已经足够了”,“我不会做,会做的人也不一定有几个。”。千万不能出现“我一点错也不能出”的想法。
  四、生理调节:每考前都要“吃好”“睡好”,考试时着装要宽松,每场考试后不能再考虑上一场的内容,应该完全放松(即使没有考好),把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以准备下一场的考试。

  以上是孙亚萍老师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希望对我的学生们有帮助。
-----
2004年5月10日      惠涓老师
  北京的熊春捷写道:
  1971年,我随母亲下放到陕西长安县钟表机床厂。记得在子弟学校第一次上数学课,惠涓老师讲解一道思考题,同学们象听天书似的,我趴在桌上睡着了,还用橡皮把耳朵塞上。惠涓老师拎我起来问:“为什么睡觉?”我无言以对。惠涓老师罚我用几种方法在黑板上做。我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做了出来,同学们哄堂大笑,惠涓老师脸红红的。惠涓老师晚上找到我母亲,说她教了20年数学,没有教过我这样的学生,将来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但我只想摆脱家庭桎梏,到遥远的地方,一个人平静地生活。
  1974年,我到长安县后寨沟插队,我找到队长,把别人不愿干的差事揽了过来,我把牛赶到十几里远的颖河滩上,我给他们朗读英语。有一年冬天,我在治理颖河的水利会战中,我又遇到了惠涓老师,她是印尼归侨,英语很好,我们天天用英语交谈。那年冬天,我英语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手时,她送我一套原版的《莎士比亚全集》。
  1977年恢复高考,我却没有同学们的那样的心思想考大学。有一天惠涓老师骑车来了,还带给我许多数学参考书。她简直在乞求我,那眼神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却没有去考。
  1982年,我收到了惠涓老师写得歪歪扭扭的一封信。她得了胃癌,她希望我能考大学,把握住这最后的机会(这年我25岁)。读罢信,我哭了,我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去安慰惠涓老师那颗善良的心。
  当我带着陕西师大数学系的入学通知书去看惠涓老师时,我惊呆了。她瘦得像个骷髅,双手不停地抖动,连那张小纸片也捏不住。我好后悔,让惠涓老师等了那么多年。
  1986年,我自费赴叛国纽约州立大学读博士,毕业后被邀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并从事数学研究工作。1992年世界数学年会在纽约召开,我作为大陆的惟一代表在会上发言(另一位是陈省身教授),被国家教育部聘为“长江学人”回国讲学,还多次应中科院之邀,作为前沿科学的新人代表回国交流。
  假如惠涓老师还在人世,她一定会高兴的,她的那双眼睛一定会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启示: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一个能执着地鼓励学生和发现人才的惠涓老师啊。
----------
2004年5月5日      班级管理的几种层次
  四川的陈雄朋友把班级管理分为了三个层次,我觉得很好:
  第一层:经验管理。特征是任个人的经验、威信管理班级。班主任容易陷入大量的琐事中。
  第二层:制度管理,属于科学管理。把管理制度化,有科学、规范的制度、程序和方法。而且时常地把制度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第三层:也是最高层次。“文化”管理:属现代管理。班级管理不再依靠太多的规章制度,靠的是班级文化,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此时基础管理不太重要,因为班级的行动已经上升为一种“心灵”相通、和谐。此时同学们能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地学习和工作。

  我的实验准备从制度起步,制订出适合自己班级的制度(与同学们商量制订),等同学们思想境界高了,就可以自然过度到“人文治理”了。希望如此。
--------
2004年4月17日      孩子应该吃些苦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常被人们当做一句口号挂在嘴边。教育经费虽然追加了一些,但都被迁校、建新校所用,用在教育教学和实验设备上的钱却一天比一天少。后一句话却不折不扣地被中国的家长们所接受,并变成现实。
  一切都反了,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上,吃苦教育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但被父母的“爱”宠坏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吃苦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形成孩子生活能力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有数据显示,美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不少于1.2小时,韩国不少于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还不到10分钟,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学生家务劳动时间还在不断减小。完全把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给扼杀了。
  在日本有不少学校,高一年级都会有一次50公里的远足活动。可喜的是2001年6月6日《扬子晚报》报道:南京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的60句学生用一个晚上(13个小时)步行走完了51公里的路程。
--------
2004年4月13日     与学生握手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老师在一名新生入学之际,热情地握住了他的手,从此,这名学生开始崇拜这位老师,并非常喜欢心理学这门功课,以至后来考取了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
  我们老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同学,他们和我们一样,我们除了年长一些、已经挣钱以外,比学生没有什么更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能用“教训”的态度去进行我们的教育工作。我们有经验,不应该靠这些经验去自命清高,而应该用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必须是在学生同意的情况下。管理不是“压”出来的,“情”和“理”才是我们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的两大法宝。
  我不知道条件是否允许,我希望我和同学们都穿得漂漂亮亮,但并不是花枝招展;我希望我和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发式,但绝不能存在怪发;我希望和同学们一起去郊游;下课后一起和学生们游戏;我希望和学生们一起喜、一起愁。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
2004年4月11日    和善比呵斥更有效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使披着斗篷的游客脱掉斗篷。冷风拼命地吹,想吹走斗篷,游客反而把斗篷裹得更紧了。太阳把温暖的阳光照耀在游客身上,只一会儿工夫,游客就把斗篷脱掉了。
  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也应该像和煦的阳光一样,用和善的方法把问题解决好,而不留下什么不良的结果。如果像严冬一样,用尖苛的方法挖苦、呵斥学生,不但问题不好解决,还可能给班级和这位同学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老师们,“温柔”些吧。

          给学生们爱吧
  爱一个学生就是在他的作业本上多洒下些更正、赞美的笔墨。爱一个学生就是在他犯错误时,宽容地一笑,只要学生意识到错误了就够了。爱一个学生就是在他发问时,我们不但不厌其烦,而且还要点拨起他学习的兴趣和提问的勇气来。爱一个学生就是不嫌弃他是否“后进”,而是发现他还有其他的闪光点,并能帮助他不断进步。爱一个学生就要善于从他的目光里看出他在想什么,他在渴望什么,我们什么时候为他们播下希望的种子。爱一个学生就要经常用变化的眼光看他,去发现他的潜力所在。爱一个学生就要让他愉快,当他郁闷时让他开心,当他愁苦时让他快乐……
  爱一个学生就是:
  下雨了,请带上老师的雨伞;天冷了,请穿上老师的风衣;下雪了,请戴上老师的围巾……
          --摘自 内蒙古赤峰市林东实验小学 王玉 的《我的师爱观》(有删改)
-------------
    日本孩子坚强毅志的培养过程
    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着下到坑里。他为自己发现新大陆而兴奋,手舞足蹈地尽兴调皮了一阵子。后来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但他没有得到回应。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他没有想到,父亲会对儿子的求助置之不理。于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愤怒。他开始直呼父亲大人的名字,并称之为“八格牙路(混蛋)”。他的父亲还是置之不理。这时,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揪心。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就这样大约10分钟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地方,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缘的小树。他艰难地爬上来。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叨着烟卷,悠闲地一动不动地钓着他的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河北教育2002.4《心理教育任重道远》张彦平)
------------
    小事化了的启示
    很久以前,在英国的一所小学,有一个“捣蛋”的学生。有一天,他突然想看一看狗的内脏是个什么样子,便和几个小伙伴一起逮住一条狗杀掉了。但没有想到的是,这条狗是校长家的,且是校长最宠爱的狗。校长知道后非常着急,但处理结果却令人不可思议。罚学生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学生知道自己惹了大祸,便费力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校长。校长见学生认错态度较好,图形画得不错,杀狗的事就此了结了。学生在画图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此发奋学习。那位杀死校长家狗的学生就是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解剖学家麦克劳德。校长奇特的教育方式既让学生认识了错误,也保护了他自己的自尊心和好奇心。否则,也许英国就少了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河北教育2002.4《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胡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