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助手使用方法:小题大作:我看副委员长理不起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41:28

在上篇文章《胡耀邦、江泽民为何关怀李素文?》中,笔者讲述了30多年前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素文的经历。李素文既然官至人大副委员长,自然要出国访问。这里有一则她出国的真实故事:

1966年9月,她随中阿友好代表团到阿尔巴尼亚参加中国国庆活动,原来出国还有10美元零花钱,这次一分钱也没有。总该整整发型、理理发吧,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经大使馆安排,她最后找到了一个老华侨开的理发店,说明情况,才免费理上了发。

若放在现在,就与某高官说大使坐经济舱是“丢国家脸”一样,估计,李这样的行为实在是让人感到中国穷酸,好在那是穷光荣的文革荒唐时期。那时候,李素文到国务院、人大开会,喝一杯清茶,自己要掏一角钱;出国访问,她往往要向别人借衣服穿,回来再把衣服还给人家。

过去有一则资料介绍过,说她开始不清楚,后来向她收费了,她才知道,自己连茶叶也喝不起,因此,后来,她就借口喝不惯,只喝白开水。

按照当时的规定,她虽然已经在中南海工作,但工资待遇仍然是原来的62元,还是在原单位发。丈夫怕她出门在外应酬多,每月给她寄50元,甚至夏天北方发的降温茶也给她寄去。无疑,她是高级干部中的“穷人”,但她很知足,因为当时还有个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还挣工分,她毕竟挣工资。

现在看来,这样的小事,这样的过硬与死板,实在是有点“小题大作”。竟然让副委员长这样的“穷酸”。因此,她那时最怕的是家乡来人,不是不欢迎,是囊中羞涩。

而在故乡人眼中,李素文当了大官,他们到北京来看李素文,一定能吃好玩好。可李素文就难了。招待差,人家说你慢待说你忘本;招待好吧,月底就得“扎脖”。果然,有一个月家乡来了四五拨人,结果,月底她只好大葱抹大酱了。她记得很清楚,一次,沈阳市财贸部的老部长来看她,她左右掂量,最后只得包饺子招待老人。

这样的苦日子,当然是发生文革,是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但就是封建时代,就是盛唐时期,也有高官过清苦日子的实例:

唐朝卢怀慎官至宰相,然而,他却妻儿饥寒之苦,死后竟无蓄积丧葬,更无墓碑和华表。何也?且看下面介绍:

卢怀慎清廉节俭,不置办家产,即使是隆贵时所得的俸禄、赏赐,也全部散发给亲戚朋友,以致妻子儿女竟受饥寒之苦。卢怀慎患病以后,宋璟(也是宰相)等人前去看望,见卢家破篑单席,门口不设帷幕,风雨来时,只得举席遮挡。傍晚时分,宋璟等人吃了两碗蒸豆,喝了两杯酒,告别而去。

卢怀慎治丧时,因家中没有蓄积,老仆人请求将自己卖掉以助丧葬费用。第二年,皇上在雩县(今陕西户县)与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之间大规模地围猎,远远地望见卢怀慎的宅院,围墙矮小而又简陋,院中好象还有住人的帐蓬,便派人前去询问。使者回报说:“正在为卢怀慎操办大祥。”

皇上潸然泪下,中止了狩猎活动,并且赐给丝帛。经过怀慎的坟墓时,他看到墓碑和华表(墓前的高柱)都未能树立,不由得停下车马,泪如雨下,特命著名文学家苏廷页撰写墓志铭,御笔亲书后令人刻碑。

这样的宰相,无怪乎皇上亲书刻碑。当然,那是万恶的封建社会,但封建社会的清官,竟然是这样的感人!他不仅是感动皇帝,也感动着世代的人,激励着世代的清官。

而从李素文当副委员长的经历看,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富裕了,官员待遇高了,但,必要的规章制度还是要遵守,官员还是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不提倡越穷越光荣,也不能让官员一个个都成为先富起来的群体。

而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端正党风,廉政建设的大局来看,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谓好的党风、政风?如何搞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这应该是一个大题目。

但现在,有些地方、有些单位,往往把眼光盯在大宗项目上,往往只讲空头的大题目,而忽视实际工作,而不愿意从我做起,从小节做起。这就是忽视了日常生活工作中一些“小作”。

如果有人真的动真格,在一件件小事上愿意较真,真的按规则、规章、制度办,就会被认为是“小题大作”。其实,即使是“大题目”,也是应该“小作”的
也是应该以这一个个大题目去写并着力写好一篇篇小“文章”。

比如说,象笔者在《华国锋拒收韶山茶叶羞煞“上头来人”》中所列的,你若是“上头来人”就应该以拒收土特产,拒公款吃请和不用公款烟这样的小题目作起。

如果我们的官员们,在写好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搞好反腐败工作这大块“文章”的同时,象李素文一样,从一杯茶,一元钱、一滴水,一度电等点点滴滴的小处着眼,写好“萝卜条”,“豆腐块”之类的小作。

如果我们的官员都从自己作起,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这样,一篇篇小小佳作汇结成集,不就构成特色理论和廉政建设的大作了吗?而且,这样的大作才令百姓真正信服,佩服与敬服,否则,你即使再人模狗样的,在电视上自我感觉再好,也让人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