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兔奶糖吃了会胖吗:兰亭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2:35

 

     ——唐,贞观四年,春。

 

    月色朦胧,临窗案边,墨色飘香。一卷尘封多年的《兰亭序》摹本,一双精致细密的绣花枕鞋,一个噙泪愁伤的多情才子……

 

    岁月已隔潇潇十载,虽花开花落,却人是物非。回忆当年往事,当年情愫,如同烟云,如同梦幻……

 

 



 

 

    相遇,兰亭临帖,悠悠的古巷,幽幽的香。月色挥洒案边,弦音飘拂茶香,我独自坐在窗前蘸墨挥笔,细心临摹王曦之的书法精品《兰亭序》,隐约中忽闻窗外传来细碎轻盈的脚步声。竹门半掩,你轻推而入,含羞带涩又温文儒雅,眉青目秀又如花似玉……我正疑惑何处仙女下凡?你却笑言,嗅墨香而来,闻弦音而至,为品书法共叙相谈……

 

 



 

 

    相约,夕阳余晖,静静的庭院,清清的酒。牧笛横吹,晚霞满天,映红了你那羞怯的脸颊,陶醉了你那恬静的心扉。举杯微饮,羞涩浅笑,你轻轻地问我是否能将《兰亭序》的摹本赠送,留作纪念。我坦言,虽摹本易写,却墨香易退,若真心相送,且待数时日,必当用心描绘,择日登门递交……

 

    相离,青石板街,淡淡的眼泪,淡淡的伤。不知缘何故,你忽然离开,来不及道别,来不及思念。

 

 



 

 

    望昔日深闺,徒留胭脂味,唯摇头轻叹,蹙眉挥眼泪。远行的马蹄敲碎了斑驳的砖墙,离别的夕阳染红古老的小巷。眼泪中你忽然回眸,我正站在街的中央,手里捧着那墨色飘香的《兰亭序》……

 

 


 

 

    相思,人雁南飞,冷冷的秋风,冷冷的梦。昨夜狂风又起,被碎梦惊醒,我披起寒衣独坐窗前,看远山巍峨,星云涌动,低头只见墨迹已干,砚纸杂乱,当年的《兰亭序》早已飞入红尘,不知去向。朦胧中,我又闻见窗外细碎轻盈的脚步声。那是你,你轻推竹门,你含笑而至。你向我抱怨世事的无常,哭诉离别的痛楚。你又从怀中拿出一双为我精心缝制的绣花枕鞋,告诉我天寒注意保暖……

 

 


 

 

    枝头鸟鸣,春意阑珊,梦中醒来。我突然疑惑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虚空的梦,而昨夜的秋风也只不过是一次寒冬的挣扎。春风早已来临,古巷依然飘香……

 

       提取笔墨,重翻书卷,再次描绘《兰亭序》,再次等候......

 

 


                                                        附:王羲之亲笔手书《兰亭序》原文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王羲之(约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青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它被誉为法贴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王羲之还善于绘画,是历史上比较早的兼精绘画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夫人郗氏和他的七个儿子都善于书法,是一个闻名于世的书法世家,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继承父学,且进一步独创天地,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以至与父齐名,人称"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