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手机版荷花仙子:清蒸汉朝(27)-煮酒论史-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53:15
21.立威西域之汗血马战争
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朝第二支西征大军进抵西域,西域各小国纷纷打开门户,热烈欢呼,送水送瓜,迎接大汉雄师。
这情景符合情理,上次汉军人数不多,西域小国估摸着还能守城自保,所以不理不睬。这次汉军更为强大,守城抗拒是做不到了,既然如此,倒不如打开城门,热烈欢迎。
两种态度,只因形势不同,与友好无关。
于是大汉西征军进入大宛领土,先是一场遭遇战,击败了大宛边防军。接着就推进到郁成。
老冤家了!
郁成虽小,易守难攻,顿兵坚城之下,日久生变。
汉军指挥部很快拿出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那就是跳过郁成,直接攻击大宛首都。这种战术,现代有个专业名词,叫做跳蛙战术。二战期间,日本鬼子盘踞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星罗棋布大小数百个岛屿,美军如果依照传统战术,层层推进、逐一攻占,时间、人员消耗都会相当惨重。因此美军审时度势,制订“跳蛙战术”, 避开无关紧要的小岛,有选择地攻占对美军推进有重要意义的岛屿。对于其它岛屿上的日军, “让葡萄在枝条上自行枯萎”(麦克阿瑟语)。结果,当美军已经跳到了日本本土的时候,上百万日本鬼子还困守在太平洋岛屿上,结局只能是自行了断或投降。
汉军的思路也是如此,留下少数兵力牵制郁成,主力部队疾速向大宛核心地区挺进,将大宛都城贵山城(中亚锡尔河上游支流上的卡散),团团包围!大汉特种部队水利工程营立即在贵山城下实施作业,破坏水源,改变河道。数十日之内,贵山城已经陷入外无援兵,内缺饮水,即将渴死的悲惨境地。
危机时刻,大宛国内部终于发生裂变。皇亲国戚们对惹怒强汉的国王开始不满。“汉朝入侵,都是因为我王藏匿汗血马,又杀害使者。为了几匹马,招惹滔天大祸,祸国殃民。”
不满积聚到末了,成为谋杀国王的密谋。“如今之计,唯有交出汗血马,但是国王一定不肯,那就杀死国王,把他的人头交给汉朝!如果汉朝得到人头和宝马,依然不肯宽恕,我们再以死抵抗,也不算晚!”
密谋很快成为行动,当大宛最著名的勇士煎靡也在战场中失手被俘时,大宛及时地送出了国王的人头。双方停战,开始谈判。大宛的议和条件是:献出所有大宛马,任由汉军挑选。为表示歉意,大宛愿意承担汉军的军费若干。
“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大宛只好杀死汗血马,斗个鱼死网破。”大宛使臣说,“我们的盟国康居的援军听说快到了,到时候汉军两线作战,可就不好了!”
李广利哈哈大笑,康居听说汉朝西征,吓都吓死了,哪里还会来救你们!不过我们天朝大国,也不会得理不饶人,既然你们这么有诚意,就这么办了!
最后汉军挑选了数十匹一等好马、三千匹二等好马和母马,并指定一名亲汉人士做大宛国王,这才凯旋归国。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当初杀害汉朝使节的直接责任人——郁成王还在逍遥法外。李广利委派一名粮官上官桀,去逮捕郁成王。郁成王偷渡到康居,希望盟国能够保护自己的性命。
上官桀追捕郁成王,尾随到康居,要求康居警方配合。康居人很聪明,立刻逮捕郁成王,送给上官桀:“能为大汉效劳,乃是我等的福分。”
这一仗,打得比较顺利。
李广利回国之后,当然是论功行赏。但是此人在两次西征中的表现,却遭到朝野唾弃。特别是在第二次战争中,没有艰苦的战斗,粮食也很充足,数万战士却只剩下一万多人。可见李广利对士兵并不体恤,管理也极为松懈。
念在李广利妹妹李夫人的面子上,汉武帝以“万里征伐,不录其过”为理由,没有追究李广利的罪责。最终李广利受封海西侯,因追捕郁成王的功勋,上官桀也被提拔为少府(部长级高官,分管宫廷财务),踏上政治舞台。
至于普通士兵,据说也得到了总计价值相当四万金的赏赐,按人头分下来,也足够回家买块地娶个媳妇的了。
汗血马战争至此结束,历来儒家对这一次战争,否定的居多,认为这是不义的战争。后人往往指责“是一场不名誉的战争”,为了几十匹马而发动战争,伤亡士卒。而且汗血马到了中国之后,很快湮没无闻。
从历史事实看来,以上指责,有其道理,但并不全面,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更显得迂腐。汉武帝发动这一场战争,有他明确的目的。
其一:引进汗血马,改良中国战马血统。
其二:大宛杀害汉朝的外交使节,是对汉朝的严重挑战。惩办犯下罪行的大宛国,有利于汉朝在西域开辟安全的丝绸之路。
其三:原本西域国家只知道中国富饶,甚至有小国以为汉朝钱多人傻,对汉朝的武力强盛,并没有概念。而在弱肉强食的年代,武力是第一位的。只有强者,才能获得尊重。通过敲打大宛,震动西域诸国,显示汉朝武力强大,从此以后,西域国家对中原的服从,渐渐养成习惯,汉朝的权威,从遥远的东亚,延伸到中亚内陆。
战后,汉朝在西域设立了两个军事屯垦基地,一个是今新疆轮台一带,一个在今新疆库尔勒一带。陆放翁诗云:“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说的就是这个轮台。
从敦煌到盐泽(罗布泊)的驿站,也在此时建立起来,汉朝的使节、商人,由此可以畅通无阻地西行。
这一战,最丢人的是匈奴。为什么这么说,西域本是匈奴的地盘,大宛等国,向匈奴交纳财物,换取匈奴的保护。但是汗血马战争从开始到结束,绵延数年,匈奴未能派一兵一卒,到大宛实施干涉。汉朝同时在北方草原和西方戈壁发动两场战争,而且都处于攻击态势,匈奴却只能在北方防守反击,即便取得一两次胜利,也无法逆转颓势。
 22.大国安息:帝国视野的尽头
随着西域道路的通畅、汉朝对匈奴优势地位的逐渐明显,汉朝的国际影响力,从东亚扩散到中亚,交往范围,更远及西亚。
一个西亚大国的名字——安息——进入中国史册。
安息(英文作Arsacid),就是罗马人口中的“帕提亚”(英文作Parthia),也就是今天之伊朗。公元前334年,年轻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亲率希腊联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东征已经日落西山的波斯帝国。波斯王大流士三世节节败退,最后被属下所杀,曾经如日中天、跨越亚非欧的上古帝国波斯就此灭亡。
亚历山大向东一直推进到巴克特里亚(葱岭的那一边),面对海拔达7000米的葱岭,亚历山大以为已经到了天地尽头,他掉头南下,攻打炎热的印度。结果军中疫病流行,官兵厌战情绪增长,亚历山大再精力旺盛,也要照顾士兵们的感受,只好打道回府,在途中发高烧死去。
几名部将瓜分了亚历山大留下的丰厚遗产,其中那个叫做塞琉西的家伙则分到了亚洲部分,他的国土最强盛的时候延伸到了阿富汗和印度河畔。
到公元前208年,阿富汗一带巴克特里亚人挫败了塞琉西军队,在葱岭的那一边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有人说,这就是中国史册中的大夏国。张骞访问大夏国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成为大月氏的附庸。
安息的兴起,比巴克特里亚人还要早40年。公元前247年左右,波斯一部落酋长安赛西兄弟起义,宣告独立,他的这个国家,汉人就以其开国者安赛西(Arsaces)的名字命名,为安息国。
安息的强势崛起,大体上在汉朝“文景之治”的年代,密司立对提一世(Mithradates I,前171~前138或前137)在位时期,建立起东临印度,西涉两河,北达里海,南至波斯湾的帝国霸权统治。
张骞没有亲自访问安息,但对于这样一个大国,多少听到了一点信息。但似乎不太准确,以至于他向汉武帝报告时,把安息和大宛、大夏并列,说是“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
后来终于有汉朝的使节抵达安息,据说安息王派了两万骑兵到东边国界迎接,走了数千里,才到达国都,一路只见城池众多,人口繁盛。
安息也派了使者和汉使一块东来,访问汉朝。还送给汉武帝两件颇为有趣的礼物,一是大鸟卵,即鸵鸟蛋。一是黎轩善眩人,就是黎轩国的魔术师。
那么,黎轩又是哪一国度呢?通常认为黎轩就是埃及。
当时埃及的都城,并非古城底比斯,也不是今日之开罗,而是著名海港亚历山大。当年亚历山大东征,进入埃及之后,即相中此地,约在公元前332年奠基建城,并以亚历山大之名命名,作为马其顿帝国埃及总督办公室所在地。亚历山大死后,埃及总督托勒密割据埃及,建立埃及史上著名的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的后代中有一位克莉奥帕特拉,人称“埃及艳后”的便是伊人。
这个托勒密王朝,在军事上一直算不上强盛,但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西方古代史中,亚历山大的规模和财富仅次于罗马而已。法罗岛的亚历山大灯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毁于地震。至于亚历山大图书馆,更是西方古典文化的一块圣地,只可惜屡遭摧残。在克莉奥帕特拉七世时期,曾毁于战火,罗马统治时期重建。到公元391年,在主教的指使下,亚历山大图书馆藏书再度被毁,令人扼腕叹息。有些学者,把此事件作为欧洲中世纪文化时期开始的标志,颇有道理。
至于更为遥远的罗马,已经不在汉帝国的视野范围。但是出产于汉地的丝绸,仍然通过贯穿欧亚大陆的商路,敲开了罗马国家的门户。当罗马贵妇人披上细薄华丽的丝绸衣服,举座惊诧,为之惊艳!
“赛里斯!”
罗马人口中的赛里斯国,就是汉朝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