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邵氏恐怖电影:朝圣之路——辅导员朝圣之修行篇(贾海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37:51
朝圣之路——辅导员朝圣之修行篇(贾海利)

http://bbs.chinaxgw.com/dispbbs.asp?boardid=6&Id=9791

河北科技大学贾海利

辅导员的成长过程,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朝圣”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间,辅导员要经历种种修行,历尽苦难,抵御诱惑,学得修习方法等等。每一个辅导员的成长过程是不同的,但所经历的事情是相同的,我把这种成长叫做修行,我便要穷尽自己的能力去写这个东西,和天下所有可敬的辅导员们共享一种道德良心的逻辑,我也把自己的成长中的种种感悟都寄托在这篇文章里面,来表达我对于辅导员工作的一份情感吧

一、辅导员是个良心活

其实在以前的文章里,我多次谈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辅导员是一个良心活。用心做辅导员的,都是在一种人生道德良心的修行中。按照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哲学,一个人内圣才能外王,这是儒家说的。一个人先有高尚的道德良心,才能有修真成仙,成就大道,这是道家说的。一个人清心寡欲、修德修行,之后会善有善报,这是佛学之说。不管哪一家说法,总教人向善,总教人尊重道德良心,而所谓的辅导员,正是这些修行者中最为虔诚的朝圣者。一个辅导员必须遵从道德的指引,尊重良心的选择,才可能做好辅导员。一个缺乏道德良心的人是根本做不来辅导员的。甚至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辅导员就是道德良心的本身!

话说到这个地步,人为地把辅导员特别高尚化了,必然要挨骂,甚至接受比较刻薄地讽刺。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的,辅导员的队伍中,确实有少数不合适的人做了不合适的事情,他们损害了辅导员的声誉,少数人造成了对于整体的偏见。但是,客观地讲,少数人不能代替整体——这件事有一个合适的类比:在汶川地震发生时候,全中国都在万众一心救灾,凤凰卫视一个评论员有这样一番评论:这个时候的(中国)官员,无论是清官还是贪官,都是尽了职的——此话尤为深刻。辅导员所处的工作环境,就是这样一种环境,即使是再差的辅导员,他们都处于这种不得不“尽职”的环境中,都处于不得不做良心活的状态下。所以,即使有少数辅导员有各种缺点,但整体上,辅导员都是在做良心活。对于那些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辅导员来说,良心活就是辅导员的本质工作——即使有些辅导员会被学生骂。我们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是用心在为学生做一些事情,可是学生不理解,甚至在背后骂,于是很难过。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必要插入几句话。其实挨骂是正常的,不挨骂是不正常的。哪个国家的民众不骂政府,哪个单位的职工不骂领导,哪个地方的学生不骂老师?——而骂不一定代表讨厌,或者根本就是更深刻地爱护。辅导员作为一个什么事都管的老师,那是更要挨骂的。引学生的一句话,总结得很独到:“辅导员的优点学生们通常看不到,但是辅导员若有一点缺点,会被学生放大若干倍,所以他们会挨骂。”从某种意义上讲,挨骂反而是一种敬业的表现,当然,不包括那些道德品质有问题的辅导员。如果做辅导员能做到完全不挨骂——到目前我还没有见过。做到被一部分学生骂,一部分受学生拥护,那就是很正常的辅导员。做到基本上是被学生拥护的,这是很了不起的辅导员了,可以算是人中之杰。关于辅导员的评价问题,我倒是愿意引用学生的另外一句话:“如果别人都说你不好,那一定是你有问题。如有人说你不好,但更有人说你好,这就很可能意味者你是个好辅导员。”这看似个题外话提,但其实并不离题,因为,挨骂就是作为辅导员良心活中的一部分。当你做这样一个工作的时候,就要知道不可能让每个学生满意,就知道可能要挨骂。但是,不管学生怎么评价,你知道你做的是一个良心活,这就是辅导员。

为什么要先说辅导员是个良心活这一概念呢?虽然我们处于一种不得不讲良心工作的过程中,但有的时候,受到待遇、提升、社会认知度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我们也会动摇,我们会怀疑自己辛辛苦苦为了什么——我想告诉你,不为了什么,就因为辅导员是个良心活,我们去看一个生病的学生,我们去照顾家境贫寒的贫困学生,我们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准备材料,我们为了一个犯错误的学生奔波请求不要将其开除,我们为了保护学生而受到伤害,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疲于周旋于用人单位的应酬中等等这一切,都源自于辅导员这个工作的第一特点:辅导员是个良心活!

话题说回来,既然是良心活,说辅导员就是一种人生的修行,就名正言顺了。但是,在这种修行过程中,我们会不断遇到各种诱惑、挫折、困难,一个辅导员的成长,就成了一个在良心的指引下,修行的过程。

二、面对诱惑

如何修行呢,首先是面对“诱惑”

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社会奖学金、医疗补助、生活补助、困难补助、捐款、报销等等,这些钱物的发放,都是要通过辅导员的。很多时候,上面缺乏监督,下面无人知晓,辅导员在中间其实是拥有足够的机会被诱惑一把的。在刚入职的辅导员来说,都能坚定地对于“伸手”说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着待遇不佳,总是加班,付出没有回报等等问题的时候,时间就成了一种催化剂,一个人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受刺激,会不会有人守不住这道德底线?

答案是肯定的。辅导员队伍中,一直有这样的,或被人知晓,或者还在暗自沾沾自喜,暗度陈仓。这样的辅导员挨骂是肯定的了,你做了什么,真的以为没人知道么?当一个辅导员,还能把手给伸向这些钱款,未来当官肯定是赃官了,简直不用怀疑。

而最关键的,这还是法律问题呢,典型的贪污。法律是怎样我不想多费口舌。但这样的辅导员,是典型的缺乏道德良心的辅导员,即使他在这个辅导员这个位置上,他的结束就一定是注定了的,因为,他们违反了辅导员是个良心活的基本本质。

在辅导员的日常事务中,各种诱惑是很多的。重复一下前面的几句话,刚刚入职的辅导员是不会这么做的。但是,恐怕很多人经不起常年辅导员待遇差的事实——这是时间的威力啊,所以,这也印证了辅导员是个良心活的论断,正是因为要有道德良心,所以要抵住各种诱惑。

其实,如同政府治理腐败的方案一样,避免一些辅导员抵抗不住诱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制度和文化,而并不是简单的惩治。上面有合理的监督,有足够公开,透明的制度来约束,同时,学生们有足够的知情权,哪一项做好了,都能避免让一些自制力差的辅导员跌入深渊。不过,请注意,这是“别人给予”的避免受到诱惑的方法,而这种理想状态通常都不能实现。真正需要的,是自己的个人修行。

其实,怎样修行呢?无非就是克己复礼,用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其实,真正的伸手拿不该拿东西的时候,心里是极其不安的,只不过会越来越麻木。我们作为一个平常人,如果想追求心灵上的安宁,平静,就自然要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是事情——这是从心理意义上来说。同时,做事情公正平和,会最终受到学生的认可的。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动力,正如中国的官员都有清官情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官之所以是清官,因为他们获得的是尊重,而非那些“身外之物”。

不过,我可以很肯定的说,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是不会贪墨的,这是之前所说的原因,辅导员是一群被逼着不得不“良心”的群体。但不管怎样,面对诱惑,抵制诱惑,都是辅导员朝圣之路的第一项修炼。

三、慎独之道

其实,在上一部分,我们已经提到了对于辅导员理解的最后一个关键词:慎独。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其实,慎独这个词将会伴随辅导员工作的各个方面。我们所说的辅导员是个良心活,辅导员需要学会面对诱惑,归根结底,都会统一到这个词上来:慎独。

慎独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概念,慎独这个词也不是为了装饰自己的奢侈之物。其实,慎独贯穿于一个辅导员生活的全部,只不过可能我们不自知罢了。我们有些时候会迷惑一些事情,正是因为我们都是小人物,而不是什么全知全能的圣人,所以我们才会被迷惑。而我们迷惑之后,通常做的选择,又是继续做我们该做之事,做正确的事。其实,不管怎样,这本身就是“慎独”。

我们需要慎独,我们需要严守自己的道德底线,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更在于我们本来的身份,我们是辅导员,我们更是老师。作为一个师者,自己的言行修为等,直接影响我们所带的学生们。高校中,没有人比辅导员对与学生们的影响更大了,一个辅导员的是怎样的,通常他的学生也会怎样。关于这一点有一部热播电视剧叫《亮剑》,说的很好。我记得李云龙说过这样几句话。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与气质。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与性格,是由这种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军魂。”

在李云龙的军队中,他就是这个军队组建时的军事首长,他的亮剑精神,就是军队的灵魂,凡是他带过的士兵,都敢于亮剑,每个兵都是一个李云龙。而我们辅导员,可以说,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是否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是否深刻;我们的行为模式,影响学生的行事风格;我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作为学生潜移默化模仿的对象,作为一个学生的榜样,我们对于自己的要求,必须严格,就是“慎独”。

一个辅导员的性格、优缺点都是可以传给学生的。但是,这种传播的力量,远没有道德带给学生们的影响力大。因为,对于任何学生来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上的东西相对稳定,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一个天性悲观的辅导员,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反社会的心理。一个恪守道德的辅导员,则可能带出一批正人君子。关于这一点我想啰嗦几句,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二元分离,即我们一方面奋力地呼唤社会道德,另一方面在自己做事时候又遵守“潜规则”,在破坏社会道德。这种二元分离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会迷惑。从逻辑上讲,我们如果自己遵守道德,社会就会变好。如果逻辑是这样的,我们自己首先要说服自己,让自己遵守道德,即是慎独。在自己慎独的情况之下,我们可以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的学生也会学得尊规守纪,恪守道德。这也是除了自己修身之外,对于整个社会的贡献。我就亲见了我自己学生的事迹。学校新安排宿舍之后, 8 人间变为 6 人间,每个宿舍要出去两个人进入有不同专业的合宿舍。在大家都不愿意出去的情况下,我的学生干部们,就主动退让,成全了别的同学。而且这么做的不是一个干部,基本上全体干部都是这么做的,这成了一段佳话——虽然最后我没有允许他们这样做。我还有一个学习委员,如今大二了。在一年级中流传这样一个传说,说大二某班有一个特别好的学习委员,每次到期末她就给班里补课,把老师用二十课时讲的东西用两个小时讲得特别透彻,她还把重点题给学生印出来,给差生补课等等,简直就是个传奇,说的就是我的那个学生。如果这些情况只是一两个,那可能是学生本身的偶然,但是,事实上,我现在的学习委员都在做这件事情只是他们的能力有大小,有的被传而已。我想,说一句很不谦虚的话,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和我这个辅导员“慎独”的风格是有关系的,即使他们自己都觉察不出来。

慎独既是个人修身的需要,更是作为一个榜样的需要。学着慎独,学会慎独,都是辅导员工作的本身,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修行。

四、关于待遇问题

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你能做什么?

辅导员的待遇究竟怎样?答案是肯定的,很差,这已经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了。但是,很可惜,当我们自己觉得自己作为辅导员的重要性的时候,别人却是看不到的。尤其是那些真正的执政者,如果他们有过基层辅导员的经历,他们会明白,所谓的辅导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而非华丽衣服上的一个小小挂饰。不过,目前社会对于辅导员的认识,还是太过浅薄了。

这就是所谓的辅导员的待遇问题,这种问题,主要表现的几个方面。

其一,没有辅导员的晋升体系。就是说各个高校的辅导员都非常无奈的按照教师编制进行,没有辅导员自己的编制体系。这是一个很可笑的事实,辅导员本来做的是大量行政事务,怎能够按照教师的晋升体系进行呢?这是典型的严复所说的“牛之体当马之用”。所以,辅导员从根本上是看不到未来的。而最后的结局,就是辅导员最终要想尽办法变成所谓的教师!

第二,辅导员的收入较低。这在任何高校基本上都是一个问题。原因是,辅导员自身的创收能力太差了,这比起一些教师动辄就有许多的科研经费等等,根本就是望不可及。

第三,辅导员发展空间狭窄。基本上当了辅导员,就被宣布了死刑。能从辅导员向前进的人实在太少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辅导员缺乏资本。没有天花乱坠的论文,没有很牛的项目课题,没有享誉国内外的名号,你一个辅导员,最多能做什么?会有人去理你吗?这是一个唯结果而评论的时代,你缺乏一种明确的“成果”,基本上就注定了不被重视的本质。

第四,一个字“累”。辅导员到底能做多少事情——不计其数。不计其数是什么概念,我简单列下几条:思想工作、安全工作、执行教学安排、心理关注、关注困难学生、预防传染病、解决同学矛盾、打架、发放各种钱物、招生、学生就业等等,光就业一项,就足够辅导员累病的了,这还不包括各高校安排的非人道的任务。这些工作,怎是一个“累”字了得?

除了这些,还有种种不必细述。(这些资料的总结,感谢“辅导员”贴吧和“辅导员之家”论坛)所以,辅导员的语言之中,用怨声载道不可言尽,但却又是典型的“敢怒不敢言”,只好跑出去发发牢骚而已。

于是,有人就刻薄地说:“没本事的人才干辅导员呢”,这句话我听到不只一次。如果这话从学生口里说出来,这是有很大杀伤力的,多数听这话的辅导员心里都会较长时间的不是滋味。真的,很难受;如果这话从高校的领导,老师说出来,我只能送给他们一句话:这些人该“拉出去给我毙了!”他们实在是因为不了解而太过无知!

那么,这就是一个关键问题了,长时间面对这样的待遇怎么办?之前我说过,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简单的一个学校的问题。所以,我看到了现实中辅导员的出路,无非是以下几条:

第一、            转岗。

第二、            转岗。

第三、            转岗。

第四、            辞职。

这几乎是辅导员们面对问题固定地解决问题方式了,里面有太多的无奈。其实,国家的当权者是看到了这些问题的,针对辅导员的改革也存在。比如河北省就出台了辅导员可以享受处级待遇的专门文件。只不过,这文件距离执行似乎还有很大距离。这个酸梅,可望但是还解不了渴啊。

那么,我们就说到问题的关键: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你能做什么?

我现在能告诉大家的,就是等待。一种对于人生的漫长的等待。麦田的守望者里有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就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就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份觉悟恐怕是要有的,因为,即使不是辅导员,也没有任何一种职业或者事业是有保证的,或者说充满美好的。

其次,其实和上一条是一个意思,但是要换一种说法,就是要做许三多。不管是做什么,做好自己该做的,也许就是稍息、立正、 5 公里负重跑等等。“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的事”——我很欣赏这句话,在哲学角度上,这句话建立了无懈可击的逻辑。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简单的道理,几乎是每个人经常忽略的成功之本身。

面对待遇,我们就该是一群许三多,实际上我们已经是了,只是需要再加把劲。

五、辅导员之快乐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古训,表达了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在中国,更是一种宗教化了的东西,儒教可说,道教可说,佛教亦可说。我把题目定位辅导员的朝圣,并非认为辅导员是一种宗教,而是取其意,辅导员需要一种宗教式的热情,而最终的“彼岸世界”是朝圣,朝心中之圣,朝一种圆满之圣——虽然用了宗教的词汇,讲的却是地道入世学问。“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绝不是辅导员所要做的。相反,有快乐,有激情,有痛苦,有悲哀,才是真实的生活。而这其中,支持我们走向朝圣之路的动力,也许并非来自于彼岸世界,而是我们生活中每一些微小的快乐。

什么是辅导员的快乐呢?其实简单至极,辅导员的快乐,绝非建立在本身的各种“获得”身上,相反是建立在别人的“获得”上。简而言之,辅导员的快乐就是学生取得了成绩,以学生为荣,那种快乐是最为快乐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辅导员的快乐是一种大快乐,因为已经超越了个体的范畴。

问起每个辅导员,当他说起自己毕业生的时候,都能滔滔不绝讲上许多。这种愉悦之情是发自真心的,乃至在任何场合都可能有点“得意忘形”。因为,我们每个人带的学生,都将有成为社会精英的。或者他是什么公司的老总,或者成为一位官员,或者成为什么明星。一旦学生有所作为之后,辅导员的高兴简直难以言表。这些成功人士,如果回来专程看望辅导员,那么辅导员本身是很高兴的——并非是一种心理弱势的“被领导关怀式的”“高兴”,而是内心很温暖的那一种。那么有些辅导员和这些学生的关系特别好,这些学生懂得投桃报李,当他们自己成功的时候,反过来会帮助他们的辅导员,或者在生活上,或者在其他方面。那个时候,本身感觉就是一种成就,一种荣耀。老师以学生为荣,就是最大的快乐。

在这种快乐之外的第二种,就是不管学生是否毕业,他们尊重辅导员,这是另外一种快乐。仅仅次于第一种。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是每一个辅导员孜孜以求的事情。其实,这种尊重的获得,是有先天优势的。因为,毕竟是师与生,在中国人头脑中深刻印刷者尊师重道的概念,这是先天的,虽然学生没有读过那些所谓的圣贤书,但是尊重老师是一个民族概念,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天生有这样的慧根。但是,拥有先天师生的优势,只是把学生对于辅导员的尊重变成可能,而不是一种必然。想要获得学生的尊重,是另外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如何获得学生的尊重对于辅导员来说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我将做一个专题的章节来叙述,这里暂且不表。但是,能获得学生的尊重,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其实,有时候受人尊重是一种超乎各种快乐的快乐,尤其当你带学生的时候,本身就能获得尊重,那种感觉是很棒的。但是,有很多辅导员在当时带学生的时候并不容易获得,而是在学生毕业了或者长大了后他们开始理解,这个时候获得尊重也是快乐的。但是,较之在带学生的过程中就受到尊重,当然还是要差一些的。但不管怎样,受到学生的尊重,对于辅导员来说是一种快乐的事情。

除这两点大快乐之外,值得辅导员高兴的事情还有很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当与学生相处的时候,都会碰撞出快乐火花,都会变得很有意思。看似很小的快乐,是一种催动辅导员前进的动力。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中,不都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快乐构成的,就是我们生之快乐。

六、如何获得学生的尊重

如何获得学生的尊重,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拾起来颇有分量。

我之前谈过一个问题,辅导员获得学生的尊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多辅导员是要挨骂的,因为辅导员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容易被骂的事情。我先前说过,中国人先天存在着尊师重道的思想,但先天存在的也包括一些这样的事情:很多时候,学生不假思索地可以认为:某某辅导员会私吞他们的钱物、某某辅导员任人为私,某某辅导员发展党员的时候会收礼,某某辅导员看人不顺眼就公报私仇。等等看法,不一而足。这些看法的存在,正如康德的哲学一样,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先天的存在,有时候显得无可奈何。其实,学生们这样看辅导员是很正常的,就如我们自己看政府,也通常会有这种眼光去看,虽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在的证据。我们所能做的,一个原则,诚实待人。我们做事,就“做正确的事”。

辅导员本身也是一个个个体。既然是个体,本身就存在着诸多不同。比如有人性格外向,经常和学生交流。有的比较热情,爱和学生一起做一些事情。有的比较沉稳,给学生感觉可能会有点冷漠。这种个体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每一种性格、为人处事方式乃至说话方式,都会传达给学生不同的信息。这种信息被加工之后,就成了学生对于辅导员的各种看法,有的看法明明是很可笑的,但是学生却偏偏就这样认为。这个时候,很难让学生们短期内接受一种全是正面的评价,那么,该怎么办?

其实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当简单,说出来可能很多人说,说了等于白说。但是,说了等于白说,却并不意味着真正想通这个问题。这个答案,就是以诚待人。

原因是很简单的,任何人的评价系统,都是一个时间的过程。我们初识某人,对他会有一个评价,但通常是不准的。我们真正认识某人,是在一段时间后,根据他所作的事情,别人对他的评价,最后得到自己的评价,这个评价,就是相对准确的。任何时候,一个诚实、真诚的人,最终是要获得别人认可的,不管他会不会说话,会不会处事。而那些品德上或者性格上有明显缺陷的人,会被人们所疏远,因为,没有人真正愿意与这样的人做朋友。

这个道理可以移植到辅导员身上。不管怎样的辅导员,只要你是真诚的,诚实的,不管你做事上是否还存在着问题,不管在当下学生们怎么说你,时间稍长,会有人认识你,伴随而来的会有人尊重你。有时候这种认识可能会来自于毕业之后,但这又何妨?你以诚待人,你做该做的事情,本身问心无愧,为学生做了该做的事情,他们的尊重或者认可来得稍晚一点又如何?最终的认可,这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啊!

但是,有些辅导员不懂得这个道理。知道学生骂他了,觉得自己明明为学生付出了很多,却得到这样的结果,就觉得心理很难受,很痛苦。这种痛苦是很难受的,带着委屈、难过、失望种种人类的痛苦情绪,就好像支持自己的什么东西倒了似的。其实,我想告诉你,大可不必,你是真诚的,必然会有学生对你的尊重,只不过要加上时间这个必要条件而已。

这里我还想补充一句,有时候学生骂你,和不尊重你又是两回事。有时候骂你,到真是为你考虑的表现,在学生那里有点觉得你这个辅导员“恨铁不成钢”,骨子里面是对你的尊重。这种情况存在也不在少数,可以好好体会一下哦。

如何获得学生的尊重,方法倒在其次,这些道理明白了很重要!

七、如何做好班级工作

按照我最初的设想,这一系列的文章,都是讨论思想,而不涉及到具体工作方法的。不过呢,有时候思想和方法是分不开的,如何做好班级工作就是一个既包括思想也包括方法的问题,但是方法和思想比起来,这种思想的获得可能还是更重要的。

一个辅导员,最少也要有 200 个左右的学生,至少能分成 6 个班。 200 多个学生是个什么概念,一个中小型企业都够了。那么有的人能带五六百或者上千人,这么多的人怎么能够管的过来?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怎么管的过来?那么多人,自然是管理不过来的——那种情况只存在于一个人对全体的情况。实际上,根本用不着管理那么多人,因为每个班都是一个自我管理的小群体。能管理好班级干部,那么多少人都不再话下。

可能说到这里,有的人会想了,我是不是要大篇幅论述班级干部的重要性?还真不是那么回事。我想论述的,其实算不得我的观点了,而是转发一下教育大家魏书生老师的的教育观点而已。魏老师是中国最好的班主任,他的东西,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第一次听魏书生的演讲,经常有恍然大悟之感受,让人大呼过瘾,很多想不明白的事情在他那里举重若轻地就解决掉了。

魏书生有一个关于班主任的讲座,短短一个小时的讲座里面,讲到的内容余音绕梁,掷地有声。你第一次听就会深深迷住,尽管魏书生所述的管理方式是针对中学生的,但是对于大学辅导员来说,其借鉴意义非常大,值得细细品读。我选了一篇介绍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的文章如下。有了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思想,我就大可不必聒噪。这只是一个理论化的概括,魏书生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听他自己的演讲,以及让你总是在恍然大悟间的感觉。魏书 生的视频很好找,也很容易下载,强烈建议大家看看。下面我原文引一篇题为“魏书生班级管理初探”的文章:

 

“班级管理秘诀:凡是老百姓能干的事普通班委不干,凡是普通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学生的责任感不是教师教给的,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天长地久、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多和学生商议。”“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就是建立三个系统: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总结反馈系统。”“说了算,定了做,一不做,二不休。”

——魏书生

 魏书生班级管理初探

“ 特级教师魏书生教书令人惊讶:他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约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面对这一切,人们不禁要问: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我们认真研究了魏书生一系列教学经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魏书生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魏书生的教学离不开管理,没有他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没有他今天的教学奇迹那么,魏书生是怎样进行管理并以此服务于教学的呢?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呢?本文拟对魏书生班级管理中体现出来的管理思想作些探讨,以与各位同行商榷,并以此求教于各位大方之家。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以法治班”的管理思想

  关于管理,魏书生说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的确,魏书生在管理中采用的“民主”管理的策略和以“法”管理的方法是他班级管理中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他管理思想中最具价值的认

识之一,其实质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本”观念和“法制”思想。

  魏书生借鉴吸收了企业管理中先进的管理思想,并把它结合运用到了班级管理实践中去,从而为班级管理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思路,并且获得了管理的成功。“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以法治班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走向了自动化;二者结合,不仅没有损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

  魏书生的做法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以下认识:l、虽然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然而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2、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从一定程度上说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但班主任不能只做学生活动的监护人与严厉的执法者。作为教师,他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3、从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一方是管理者,一方是被管理者,双方地位是对立的.然而另一方面,共同的教育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教学策略;4、传统班级管理的弊端在于管理的无规章或制度不明,所以班级管理或随机应付,或有始无终,学生常常无所适从、我们说,没有制度谈不到管理,但制度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意志,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它执行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对制度的接受程度,应该看到,只有学生愿意接受且愿意服从的制度才会发挥良好的管理效益,而那些教师规定必须服从的“法则”,则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抵触甚至反抗。

  二、自我管理思想

  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是“人本”思想的发展,它并非魏书生的创造,然而魏书生管理本身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其教学策略之高明,教学手段之巧妙今人称道。首先,他非常注意提

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魏书生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魏书生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大大减少了由人际关系不谐产生的内耗,这无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其次,魏书生创造性地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如:写“说明文”,写“心理病历”等,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帮助他们在心里筑起第一道防线,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再次,他大大强化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通过引导学生制订班规班法,既使学生的意志与愿望通过合理渠道得到了满足,又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由于学生有为自己的目标负责的倾向,所以它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真可谓“一举数得”;第四,大胆转化了管理机制,为班级重新建立起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机制其新颖之处表现在四个方面:1、全员参与,相互制衡。在魏书生的班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如此管理,教师如何不轻松?2、照章办事,责任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且凡事皆有章可循。3、管理教学,相互结合,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中,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中就包含有大量的教学因素,比如让学生写“说明文”,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但他同时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办《班级日报》沟通了同学间的联系,但不也是一个让学生全面受教育的过程吗?另外,除课堂教学,魏书生还把大量的课外教学活动(包括德、智、体等科纳入了班级管理的轨道,如定期定人检查作业批改作文,课前一支歌等,加强了教学与管理间的联系,推动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整体自动化。4、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必做到底,既显示了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

  三、系统管理思想

  魏书生是个具有哲学头脑的人,他十分善于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他认为,管理从空间上说是人与事(学习活动等)相互协调的系统(如他提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即证),而从时间上说则是一个从决策到执行再到反馈的系统运作的过程,为此,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来构建他庞大的管理工程,在推进管理自动化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且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以下笔者就管理工程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子系统略作些分析:

 1 、管理目标系统:

  学校管理工作目标从属于育人目标,所以说全面发展的管理目标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前提与保证。魏书生的管理目标系统地反映在他们制定的“班规班法”中,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思想教育、有学习检查、有纪律监督、有多种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内容含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挂样的管理目标可以防止管理们离全面育人的轨道,促进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健康协调地发展。

 2 、建立管理组织系统。管理组织,是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

各抒己见,进行民主表决,在此基础上,魏书生当然直接参与指导管理活动,但观书生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他设立了值周班长(自报,轮值两周,值日班长(按学号轮值);这些同学与常务班长,团支书,班委会成员一起,各有不同的职责共同的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对班级一些具体的用品及各项专门事务,魏书生还发动每一个学生进行承包,这样形成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

 3 、管理过程三系统:

  管理实效来自管理过程,为强化管理过程,魏书生带领学生建立了三个系统:一是计划立法系统,它包括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每学期常规等;二是建立检查监督系统,形成自

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班主任抽检五级监测体系;三是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执行过程进行信息反馈,以便调整上述三个系统,通过加强对管理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的管理,从时间上制度上对每项活动的开展作了安排,它保证了班级的一切活动都能按时、按量、高质量地完成。

 4 、建立管理渠道与方法系统;

在具体实施中,从教师这方面说,魏书生首先注意到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协调,通过完善两条渠道,提高了管理的实效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魏书生除注意直接参与管理外,他始终把

管理的重点放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相互管理上。

另外,管理中他特别注意班集体的班风建设,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些为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值的一提的是魏书生在管理中还体现出高度的质量观念与效益意识,如上面提到的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合而为一即为一例。他管理注意整体规划,分层管理.内外协调,有序运转,从管理内容的优选到管理过程完善健全以至到具体时间的统筹安排和运用(比如他提倡“高效”学习,提倡控制“三闲”,提倡利用放学路上时间记一个单词等),无不集中体现出他管理的效益观念与质量意识。”

八、新人辅导员的一些基本工作原则

那么如何带学生,就是一些需要好好捉摸的事情了,这里,我要再次引用一篇文章,正版原创,我自己的文章。因为我觉得,虽然那个时候写东西文笔还有点嫩,那种原发性原创性的感觉特别好,没有比这篇文章更能表达我自己的,大家不妨看看。

 

谈谈新人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一些工作原则

“今天早晨我坐在窗口,世界像一个过客,在窗口暂停片刻,朝我点点头走了。”

人们爱用“转眼间”一类的词汇,来形容时光飞逝,自己却赶不上时间的步伐。其实,恍如隔世的感觉,其间是要经历若干种酸甜苦辣的,或者是转眼间,或者是时光如梭,用什么词语都好,困难和成长总是同时进行的,唯有如此,才能得到人生真正用的着的东西——经验。

经验这种东西,是一种直观的体验,它通常由做事的惯例、第一次接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新创意和挨批等因素构成。任何书本上的东西和别人告诉给你的东西都不如经验这两个字来的实在,来的有意义。甚至我现在觉得,唯有经验这个东西,才是唯一等同于人类能力本身的东西,这从有经验和无经验的对比中可以很明显看出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最近的一段经历。我女友参加工作后,成为了一名高中班主任。我自己所在学院,也新来了几位辅导员老师——众所周知,班主任和辅导员基本上有同样的工作内容,看他们这些新人工作的方式和我现在工作方式的对比,经验这个东西就把人分别得很清楚了。所以有些建议,我忍不住想说出来。

几年的时间,到底都学了什么东西呢,我自己略做总结,可以给各位辅导员以及班主任做个参考,如下:

第一、如果你工作的方法是遇到问题就给学生们讲,不断地讲、反复地讲、翻来覆去地讲,讲得学生们耳朵都被你磨掉一层皮,恭喜你,您的尽职尽责,使得你的效率至多达到40%——这是我觉得已经很给面子的数字了,事实上有20%的人能听进去就得谢天谢地!

这是我感悟的第一点,事实上,我想告诉你的,做工作千万不要指望大面积播种,大面积收获,而是必须具体到每个人。这么说吧,你给所有学生一件事情讲一百遍,远远不如给你每个学生讲一遍有效果。比如很简单的例子,有的学生逃课,若是我给他们整个班讲道理,或者批评也好,或者鼓励也好,你就是讲十遍,也不不会有太大效果的——大家都觉得这事情和他没关系。远不如就和这一个学生谈话,就处理这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快捷,有效,又有榜样作用。这是新人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我自己来说,也是这两年来的摸索后才悟出的道理——即使你是个非常雄辩的人,也别指望你讲的东西学生们能听明白。正好相反,做工作也要具体到每个人!是不是觉得有点弱智的道理?

我想起来一个有意思的原理:通常人挨批的时候,只有前两句能听进去,之后心里想的就是如何反驳——同此道理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顺便说一句,这是管理学现在提倡的:细节决定成败。

第二、如果你宣布了一项制度,比如说四级前夕,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六点半起床背单词。如果你相信学生会、班委们能把这件事情贯彻下去,学生们也能按照要求做,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事情,必须需要你的过问、监督、以及赏罚,否则效果基本为0。

这道理看来又是很弱智的事情,这道理谁不懂啊?但是新人犯错误最多的恰恰是这个问题。比如说,学院组织一场演讲比赛,你就让学生准备稿子,下个星期四交稿子,结果到了下个星期四,你发现学生们没写,理由很多,或者是忘了,或者是学习太忙云云——谁也别怪,怪你自己没有跟踪执行,学生是好学生,他们固然有错,但更多问题都在你自己身上。

正确的方法也很简单,什么事情安排下去之后,必须不断跟踪事情发展的情况——至少,你也要过问一下事情发展的进度,哪怕只是一句话,这件事情办成的可能性就提高了若干倍。这和学生干部的工作态度无关,和学生是否听话无关,其实职场上也是如此——我不废话。按照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执行力!

真正的执行力,就在你的身上,而不在于你是否有一群“听话的学生”。这是做好万事必须理解的事情,甚至有时候,事必躬亲,事无巨细,这是一项美德,不可看成贬义。嘲笑有些人什么都管的人其实自己高明不到哪里去,而最终效果或者成绩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最后补充一句,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学生或者学生干部们不信任,更不意味着学生干部能力太弱。正好相反,这才意味着全局向前进,你才是个真正理解管理的老师!

第三、这也是我想说的最后一点,听起来似乎更怀疑我的智商了,就是怎么“对付那些头疼的学生们——不管用什么方法,他们还老是很懒,还老是犯错”的问题,简直让我束手无策。其实如果你已经到了用“对付”这个词,可以充分说明你的着急和敬业心,但也说明了你对于工作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常了你会明白,做辅导员和班主任,你就是要变成大话西游里面的唐僧,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重复或者“废话”——或者我要这样说才明白:想做好这份工作,你必须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就是和学生们进行长久战,要不断看到学生们重复犯的毛病,然后一个一个纠正,不断纠正,一劳永逸的事情永远没有。辅导员班主任,就是面对学生们不断犯的毛病,一遍一遍不停止纠正的人,这个心理准备必须有。否则遇到点重复性的问题就说学生有问题或者怀疑自己能力——那只有在军队中可能做到。

顺便说一句:这里面还有个小细节,你的学生犯了错误,千万不可用很极端的语言,或者严厉至极的方法处理学生——这都是刚刚工作容易犯的毛病,你应该做的是用柔性手段,而柔中带刚地处理。否则当学生再次犯错的时候,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制约学生了——或者,学生产生了相当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学生越反感,那是最糟糕的结果。不过,学会柔中带刚,那是很需要功夫的,这是一种比较高级水平的经验,没个长时间的感悟,很难把握这里面的“度”。对于新人来说,如果你还不懂得“柔中带刚”的把握,那么你严一点是对的,但千万不可极端——否则后果不可设想。懂得“柔”的力量的使用,我也是花了两年功夫才弄明白的。

想说的,就是这三点,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就是“细节”“执行”和“重复”,这三点把握好了,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并不难做,相反会获得一些工作反馈的快乐。其实,熟悉管理学的人可以看到,这其实就是管理学中的东西——这是在实践中重新领悟构建的管理学,是一种“直接经验”层面上的东西,它本身已经超过了理论的范畴了。做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就是做管理,毋庸置疑,所以千万别小看这份工作,这可是高级职业经理人才能接触的活,呵呵。所以做好这份工作,还真得下点功夫!

这几年工作的一些感悟,让各位看官见笑,而酸甜苦辣,则冷暖自知了。希望我突然想写的这个东西不会让大家太失望——祝天下所有好辅导员和班主任们工作顺利,都带出才华横溢的学生!

九、年轻辅导员的不可说之事

这一系列文章,都是随性而来的,原本其实也有个小小的写作计划,但总觉得不如随性写的感觉来得真切。所以,基本上是想到哪里写哪里,算得上不是“命题文章”或者“应试文章”。

昨天晚上,我看到了一个小小的情景。一群已经搬走了的三百名学生选出了二十个代表,买了一块檀木大匾,上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十个字,抬来送给一位即将退休的老辅导员,场面十分热闹。今天早晨,这位老辅导员说起昨晚的情景,当真是兴高采烈,言语之中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老辅导员昨日非常高兴,一口气请了这些同学吃饭,破费不少,但是,老辅导员仍是遵守规矩,没让学生们喝酒,而学生虽没有喝酒,但是一样高高兴兴。

这位老辅导员原本就是学生爱戴的,等学生们搬迁到了另一个校区后,是一个年轻辅导员带。两下对比,这个年轻辅导员竟然与这十个班的学生弄得水火不容,而这位老辅导员就更是被学生们惦念,像爱护自己的妈妈一样。席间,学生们说起新环境,新生活,以及那位新的辅导员,抱怨声十足,甚至恨恨不已。那么,那位年轻的辅导员,为什么和学生的关系如此之僵呢?

其实,这一问题并不是个性化的问题。很多年轻辅导员,都会遇到这一情况:明明是为学生付出,但是却得不到学生认可。甚至与学生交恶。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很多年轻辅导员被这个问题困惑,但是,却根本不敢说出来。因为,说出自己与学生关系不佳,任谁来说都知道这是一件“不好看的事情”。其实,若是年轻辅导员们知道这很正常,很多人都是这样,这是工作之初遇到的必然问题而已,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至于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年纪大的辅导员,为人处事的时候,天然会有一种年纪大的人所应匹配的尊重。年长的辅导员,学生们会天然像尊重他们的长辈一样尊重他们,而对他们的期望值少。加之年长的辅导员做工作若干年的经验,也深知如何与学生相处,欲求较年轻辅导员较少,说话做事之间多了许多平和之气。所以学生和他们在一起,多有和自己的父母长辈在一起的感觉,天然的尊敬加上心态的平和,使学生与老辅导员间容易相处。即使师生间存在什么矛盾,学生们也乐于把问题往开想,不至于去钻牛角尖。这较之年轻辅导员如果和学生有一些矛盾,学生们不依不饶是个鲜明的对比。

年轻辅导员与年长辅导员相比,在这些方面是明显不同的。首先,年轻辅导员刚刚毕业或者毕业不久,身上有浓重的学生气,虽是老师,但是心态行为上可能还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更像是个以老师为名义的大学生,即使是研究生学历。这个时候,学生们对于辅导员的感觉是“就是刚毕业的年轻人”“这老师太年轻”之类。虽然名正为“老师”,学生却未必当作老师看待。再者,刚刚工作的老师,确实缺乏一些工作方法,他们把他们思想中的期望值当成工作方法,而没有经历实践的检验。比如,有的年轻辅导员深知学习的重要,要求学生勤奋学习,就给学生把自习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甚至占了周六周日。有的辅导员每天早晨到宿舍去催学生起床,晚上自习课去看自习,勤勤恳恳,把学生管成了“中学生”。有的辅导员考试之前会组织模拟考试,对于考试不过关的同学常常批评教育,让学生们觉得老师很烦。有的辅导员知道某个学生家庭贫困,就给予他让别的学生眼红的救助。有的辅导员深知让学生参与一些培训的重要性,就强制学生必须参加等等,不一而足。从年轻辅导员的角度来说,他们有很强的信念,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想把一些想法强加给学生,自己觉得一点都不会后悔。可是这些都付出了的时候,却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而是挨骂。究其原因,也就是因为出发点虽好,却没有合适的方法促成这些事情,就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

越是学生不认可,但一些辅导员越是觉得应该铁腕一些,虽然自己很痛苦,但是觉得自己“不会后悔”,宁做个“独夫”。很多年轻辅导员很长时间内都会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弄不明白怎么回事。另外一些辅导员,纯粹学生思维,和学生间没有任何距离,让学生觉得是他的同学,甚至称兄道弟等等。结果到一些时候学生们根本不听话,就谈不上尊重,也是问题的一种。种种问题,类型不同,但是效果相同。

这两种做法肯定都是有问题的,但在新人年轻辅导员那里,容易有这样的做法,用一种“铁血”或者“柔情”,其实都是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其实,如果年轻辅导员能够同时用学生和辅导员两种心态思考问题,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原本是明白的事实:学生们是不愿意被约束的,辅导员上学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被约束。但是,单纯做学生的朋友,这个老师就真的做不成老师了。

还有一点,学生对于年轻辅导员的期待是较高的,这远不同于老辅导员。有一部电视剧叫《十八岁的天空》,很多学生们理想中的辅导员就是这个样子的。我自己当时也深深被电视剧感染,也想做这样的老师,但根据我的经验来说,这根本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故事只能存在于电视剧中。很多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期待,有电视剧里古越涛的影子。但是,没有辅导员能做古越涛,有的只是需要奖励与惩戒同时有的辅导员。学生们对于辅导员的期望值本身较高,但很快随着对辅导员全面的认识一点点打消,后来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评价。但是,当学生的一些期望值在辅导员那里受到挫败后,马上会产生一种不满的情绪。比如某个学生一心想做干部,但是辅导员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很有可能这个学生心里就一直记恨辅导员。一个人有这样的情绪倒不怕什么,怕就怕在他有较强的影响能力,能带动若干人一起这么看辅导员——当一个人用戴着有色眼镜的眼睛看别人的时候,你做的任何事情在他们看来都是有明显的自私自利目的,即使是充满好意也会被看做包藏祸心。如果学生们在一个年迈辅导员处碰壁,他基本上不会当回事,但当他在年轻辅导员那里碰壁的时候,结果就完全相反了。

总结了这么多,用两句简单的话总结就是:其一,有一些先天的影响,但这是一小部分;其二,最重要的,在于年轻辅导员缺乏经验。与其说这是年轻辅导员的问题,不如说这是刚工作的人都将碰上的问题。没什么可怕的,也没有什么可害羞的,年轻辅导员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完善自己,心灵上的和方法上的,这就是我们的修炼和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