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月京类似漫画家:不二法门--耕云先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41:25

不二法门

耕云先生~一九八八年十月三十日讲于台北巿师范大学
 耕云先生 简介
   耕云先生出生于一九二四年农历五月一日天津市。乳名「大有」。幼入私塾,学名「连元」字「仲三」十二岁读完四书及左传。
  一九四二年随军驻西康,依玛西其安上师习学白教密法,得灌顶为阿奢黎。一九四九年随军到台湾,一九八三年秋退休。
  先生感于国事,更名为「挽」,在台期间,深痛天涯沦落,海角飘零,乃锐志参禅,于一九七四年桃园龙潭军中「桶底脱落」,了毕大事。一九八二年应禅学会之请求,允为导师,为有缘「解粘去缚,抽钉拔楔」,迄二○○○年圆寂计十八年整,其间历次所说法要,名曰「安祥禅」,印有专辑,弘扬寰宇,颇获有缘信受奉行,无异佛陀在世。
  先生之禅,一扫公案、葛藤,作风平实,法力则不可思议,聆闻开示者,每于言下证入金刚心体,恢复心的原态(本来面目),信乎「以心传心」之不诬也。
  先生少言身世,谨集所闻片段,拾缀如上。

不二法门
    耕云先生~一九八八年十月三十日讲于台北巿师范大学    每个人从母胎降临到世间以后,便面对一个多元的世界,过着相对的人生和生活。由于我们离不开好恶、得失、取舍、利害.....因此,我们的心也随着多元的外在而扭曲,迷失了自我。一个分裂、多元的心,不统一又不集中,当然也就不能发挥力量了。    一开始我们就经常受到外在的得失、毁誉、好恶....相对观念的影响,而萌生出恐惧、忧虑、不满的心态,并经常被这些因素所牵制、干扰、使我们活得很不自在、不自由、不解脱;乃至于不论如何伟大的人,或多或少,也都活在无奈之中,常常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力不从心。夸张一点说,这样不调和、不安祥的生活,对于我们人生而言,毫无疑问的是一种煎熬;对我们生命来说,也显然是一种惩罚。多数人几几乎从生到死很少有惬意的时候,所以,佛法的根本认知就是:人生是苦。    确立了此一认知,我们应该感谢佛陀的慈悲,施予众生以心灵救济的法门。什么是心灵救济的法门?扼要地说,就是不二法门。我们只要进入这不二法门,当下就能证得自性,当下就是自在无碍,当下是个海阔天空任遨游的解脱境界。所以,六祖大师说「佛法是不二之法。」    事实上,一切圣贤都是由这不二法门诞生的,离开不二法门,就没有真实法,就没有自在潇洒的解脱生活。    研究不二法门有几个层次,首先我们要讨论的是对不二法门的基本认知。一、对不二法门的认知(一)自他不二    首先要认清楚的是自他不二──自己与别人原本是一体的,用自他不二的认知来泯除人我的对立,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调和。    烦恼从哪里来?烦恼从人来。自己看别人常常不顺眼;不论是别人的语言、动作和做事的方法,往往会觉得不合自己的意,于是就会厌恶、生气、烦恼、不满;别人讲话,也许不是讲我,但总觉得在影射自己、讽刺自己,这样怎能不生烦恼?倘若肯泯除主观,把人际关系调和好了,烦恼自然就会减少,而调和人际关系,首先就必须确认自他不二。这话怎么说呢?    就一个「社会人」而言,人是不可能孤立、单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因为不开纺织厂而有衣服穿,不是农人却有米饭吃....这证明人是生活在互存、互助关系上的。    就佛法而言,首先我们要探讨生命的本来面目,由此肯定一真法界是个大圆觉海的生命之海。个体存不存在呢?个体是存在的;整体存不存在呢?整体也是存在的。没有整体的生命本源,就没有个体生命的派生,因此个体可显示本源,由本源流注出河沙世界、无量众生。万殊一本、一多不二、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本来面目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父母未生前的生命基因,生命的原态完全相同。    个体生命的差异,只显示在父母生我以后的社会人上。从出胎、诞生、婴儿到成为社会人,其间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眼晴对色,耳朵对声....不断地录音、录像、见取、造业而形成了分别意识。我常说我们的眼晴就像录像机,拍过照片后就保存有资料。我们的耳朵像是录音机,听到声音就录成磁带,人脑也颇类似计算机,装入软件后就会发生作用,而每个人不同之处就在于所装的软件不同。    试看妇产科医院婴儿房里,那些还没有装「软件」之前的婴儿,人人不都是一样吗?他们简单到只会饿了就哭,饱了就睡,以后的差异是由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的生活条件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遗传因子不同、接触半径的性质不同所产生的。    我常说我们每一个人,当出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他的未来。为什么?他的家庭背景、父母职业特性,决定着他童年接触、认知的活动半径,决定他从一岁到十岁所接收的影响的内涵,从而构成了他人格、性格的雏型与人生的方向,但是在这以前,人完全是相同的。    我常譬喻说:如果你把一个水分子,丢在污水池里,然后坐飞机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乃至到北冰洋,再取出任何一个水分子,你说:它就是原来的那一个。准没错,因为它不只是相似或相等,而是绝对的全同。    个体的生命来自生命之海也是一样的,由大圆觉海流注出来的生命支流,有动的生命、准动的生命、不动的生命。不动的生命,就是器世间。在这生命的洪流里所流露出来的现象虽各殊,但其本质却不变。    竺道生法师在虎坵山对石头说法,顽石竟然也会点头,这绝非夸张之词;如果你的生命力够、亲和力够,器世间不动的生命偶尔也会动。    你、我、他就像三个水分子,是全同,是不二的。若说有差别、若说是异化,那只不过是假象罢了。    当我们彻底确认了自他不二,的确无可疑时,对于人我的界限,自然就不会那么凸显,自我意识也不会那么突出了,从此对于任何人,乃至任何生命现象,都会油然产生一份亲切感,而不会有强烈的疏离感和排斥性,这样人际关系就会自然地改善,人际关系调和了,社会就会祥和、世界就会安宁,国际关系调和了,世界就会息争止戈,而渐进大同。    所以我们要想证入不二法门,首先就必须建立自他不二的基本认知,不仅不要把人我之际分得太清楚,更要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情怀,「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的情感,我们活得才会更潇洒,才会获得更多的友情。(二)色空不二    第二个基本认知是色空不二。有很多人认为色是质碍和现象,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这样认知就大悖不二法门了。其实万生万物都是由空里来,又融归到空的母体里去的。对于原本的真实,有些哲学家主张唯心,有些哲学家主张唯物;唯心主义说是认识决定存在──没有我心识的认知,客观存不存在,根本就不是问题;唯物主义者说是存在决定意识──若是没有客观的物相,我的心灵就没有内涵,就不起作用。    像这些争论,只能说是很滑稽,也让我们联想到盲人摸象的譬喻,这都是边见──各执一边,既是边见,显然都违反了中道。    在信心铭中,三祖老早就说「境由能境,能由境能。」能够产生认知,能够产生作为,是因为有客观假象存在;没有假象的存在,表层意识的分别心就没有办法形成,全体是真心独照,这是「能由境能」。    什么是「境由能境」呢?客观的假有,藉表层意识的分别认知而显现,如果没有分别取相的认知,客观的假象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实体。什么是表层意识?这是我们由无明生见取,而形成的一种能够感知、分别外在事物的意识。    人们的脑子里所装的一切知识,都是透过六根的见取而获得的,其实质也不过是六尘的堆积而已,因为这些都是原本不有的。真实的必是原本的,而且最初的就是最后的。    一切的现象只是个「诸行无常」的过程,你看到的一切运作、一切的形色,完全如佛所说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毕竟寂灭。」除了「一真法界」,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永恒的。因为原本不有,所以毕竟寂灭。    水结成冰,谁能说水是永恒的?如果说水与冰是不二的话,色与空亦复如是。我们了解了这些,就不会执幻为真,认现象为实质而对外认同了,也不会坚持说地球是天长地久了。    我们应该透视万物的真实相,而不应妄自取相认同。要知道人生最大的障碍和不自在,就是受外界的牵制,就是来自对外在虚假的认同,从而破坏了我们心灵的统一。我们能够肯定色空不二,就会明白有与无在实质上不是两回事;有的原本没有,原本没有的最后毕竟归空。如果说它原本是有而归于没有,那是断见;能明了有原本就不有,眼前只是现象,就能够摆脱相对,契入不二,得大自在了。(三)死生不二    要想打破生死关,首先就必须了解死生不二。什么是死生不二?    人活着与死亡只是肉体的异化,而这种异化只限于生命的现象,实质上并没有异化。这话怎么讲?一个人出生了,法界──大宇宙并没有增加什么;人死亡了,乃至一个星球殒灭了,大宇宙也没有减少什么。就像煮一锅肉,肉烂到看不见了,它还在锅里嘛!它只是煮烂了而已,它并没有消失;我们的生与死也是如此。    所谓「方生方死」,是说我们生的起点,也正衔接着死的那一剎那,这两个点是可以重迭的。「方死方生」,就是说我们死的那一刻,也就是新生命的开始,这两个点也是可以重迭的。当我们下班休息时,休息的起点也就是工作的终点,这两点一样可以重迭。所以佛法往往用「O」来表示。    我们了解到人无所谓生,也无所谓灭。生是缘生,条件的组合;灭是缘灭,条件的解体。我们如能认知生是责任的开始,而死是任务的解除,就不再认为生是一种权利,死是一种断灭了。真实的是永恒的,大圆觉海是不生不灭的。整个的法界是个永恒的大生命,它是无欠无余,不生不灭的。勘透了这些,还有什么生灭、死生的问题呢?二、不二法门的修学要领(一)解行不二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理解多少,就要实践多少;如果只求理解而不重实践,只努力求知,而不重实证,不能让知见与行为融成一体,不管你累积多么渊博的知识,那也只是废知识。    什么叫做废知识?就跟酒精一样,所含的只是没有营养的废热量;空有知识而不去行,它既不能抵抗烦恼,也不能有所裨益于你的生活;因为就业考试不考这些废知识。若想学能致用,就必须由解行相应,做到解行不二。    人是万物之灵,人的高明在什么地方?最突出之点在于人能以认识指导行为。如果我们的行为脱离了认识,就成了盲行妄作、胡作非为了。如果我们解行不能相应,那就是知行分裂,也就是双重人格,这种人一定是说得很好,做得很糟;人前很好,人后很糟。一个人格分裂的人,最后必然会陷于精神分裂,乃至精神崩溃而丧失了自己。    因此修行者,首先要确定一个基本认知---我们不只是求知道而已,而是要藉力行去证实的。如果知而不行,驴年也到不了家。所以修学不二法门,首先要能做到解行不二,也只有以认知和理解来指导、支配、主宰行为,才能突出人的价值,提升人的质量,修行也才不会落空。(二)理事不二    道理说得再好,一旦与生活脱节,就成了戏论。理论和认识如果跟生活行为无关,就是理事分立,分立就不是不二了。    修学佛法最伟大的目标,在于完成法的人格化;也就是说,以法为生命的内涵,构成生活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那才是真正完成了法身的熔铸。如果理是理,事归事,一个理,一个事,分明是两个,显然背离了不二法门。因此修行者必须把握的要领是理事不二,这样才能因理成事,以事证理,也才能证入不二法门。(三)苦乐不二    苦是苦,乐是乐,分明是两种觉受,怎么说是不二呢?    我们如果到广东馆子去吃饭,菜是比较甜的。到了四川、湖南馆子则是带有辣味的。如果你要广东人吃辣椒,无疑对他是一种惩罚,他受不了嘛!但是在觉受的性质上没有什么两样,因为苦与甜、咸与酸都只是一种味觉,都是感官功能的刺激与反应。    就觉受的当体而言,是苦乐不二的。所谓「烦恼即菩提」,此话怎讲?试想看,你若没有菩提,就没有觉性,没有觉受,就跟石头一样,怎会有烦恼的感觉?在你感受到烦恼的同时,便彰显了你的觉性,故说「烦恼即菩提」;因为烦恼能彰显觉性,在烦恼与苦痛的当下就呈现出自性的功德。更何况烦恼无自性,若离我执,无有受者,一真法界,法海一味,有什么烦恼可得?所以修行的第三个要领是苦乐不二。    不论逆境、顺境,称心如意,或者穷途潦倒,都与自性无关,只要保持秒秒安祥,便是「若能相续,名主中主」了。三、证入不二法门的方法    我们修行要证明的是什么?光说空话是没有用的,我们要证明的是自己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转化,验证自己是否完成了法的人格化?通俗一点说,自己是否已成为真理的化身?这是需要实证的。    证入不二法门的方法如下:(一)能所不二    平常我们对禅所知道的,都只是能知,除了能知没有所证。只有开悟才会达到能所不二的境界──能知与所知合一,最显著的感受是心不再对外认同,不再被境所转,被缘所缚。能做到能所不二──能即所、所即能,当下就是自性圆融契入无执和漏尽了。(二)定慧不二    真实的禅者,没有甚么入定、出定的事。一般所说的入定有很多流弊,例如打坐,就有很多的法门:有的守丹田、有的守黄中、有的守中丹田、有的守海底轮,各有不同。如果你当时的心态与法的要求不吻合,就会走火入魔。什么叫做走火入魔?心智走错了方向,而入魔也不是说变魔鬼,只是因错误而遭受折磨而已。有的人半身不遂,有的人精神分裂.....显然是受到折磨,这样的定是有为法。    佛法最上一乘法门的定是无为法。什么是无为法呢?不守什么,也不执着坐相,只打「牛」不打「车」,只修心不执身;只保持内心一贯的安祥,不让它出现断层,不管其他的事情,因为只有安祥的心态才是定慧不二的现量与证量。    什么是定慧不二?六祖坛经开示得很明白: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又说:定慧等持,双修是正。    如果偏慧就会滋长分别,偏定易沦于无记。无记是坐禅最大的弊病,比掉举更坏;因为掉举只是你的表面意识在作怪,觉性还没有被压抑;定到偏于无记的程度,一切不知不觉时,就像没有主的空房子,魔就有夺舍的机会可乘,所以打坐而冥然不觉,非仅不好,也是很危险的事。除非是具有大功德,大修行,戒行净洁精严,有护法守护,才不会入魔;一般人坐到那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只有定慧不二,定慧等持,才能臻于定慧圆明之境。若要臻于「定慧圆明不滞空」的境界,那就唯有甚深安祥的心态,才能到达了。    什么是安祥的心态?我说话你听得清清楚楚,我不说你也没听时,内心历历明明、明明历历、空空朗朗、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是「一念不生全体现」的甚深安祥心态。安祥是法的正受、法的现量,除了安祥以外,任你见个什么,统名邪见,不管你有任何觉受,都是恶觉受。    若想证得定慧圆明,能保持秒秒安祥一百天,就会脱胎换骨,转凡成圣。反之,不论偏定或偏慧,都是边见,都不契合中道。    我们只要努力保持内心的安祥,且能秒秒相续不断,加上由衷地反省忏悔,不出一年、两年就会证入不二法门的。(三)体用不二    如能做到一切时中不离安祥,则所作所为悉同无为,自然智鉴无缺,不起分别而生活在观照般若中。既然体是安祥,用是安祥,秒秒安祥而不执不离现实人生,就是体用不二的证量。    证道歌说「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盘路。」独行、独步并不一定是到旷野荒郊,只要你能保持体用不二的安祥心态,虽然你在西门町散步,却好像是一个人在独行、独步一样,外面的一切,对你不会构成干扰。整个禅定的历程,就安祥禅来说,这就是离执禅定,也必须是六根对六尘不起粘滞,不生干扰,才有少分受用。倘使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能够如如不动,一旦面对社会五光十色,立刻心起分别,那是不行的;不能汇归不二,打成一片,是无法修行成功的。必须如证道歌所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才是体用不二。(四)心法不二    一般人多忽略了自己那无价珍宝的心,向外觅法,纵使是找到了也是假的,因为心外无法嘛!若执着心外有法,显然是个典型的外道。我们要确认心即是法,唯求明心,属于内明,内明明个什么?内明明心见性;若谬认心外有法,那是外道,外道是什么?类似孟子的学生告子,主张真理在心以外;外道并不是个坏名词,只是说明他谬认真理是在自心以外而已。    我们明白这点以后,就知道心即是法,不假外求,真实法只在你的自心。古德说得很好: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谬执心外有法,就像连自己的父亲都背弃了一样的愚昧无知,所以说心法不二──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认知了原本的心,就证得了「法本法无法」,如果连自己原本的心都被埋没了,还能求个什么?释迦牟尼传法偈说得很清楚:    法本法无法──法,原本的法是无可分别的。    无法法亦法──那个不可思议的法就是真实而永恒的法了。    今付无法时──今天我把不能言诠、无有方所的法付给了你时。    法法何曾法──你向我学法,学到了什么?何尝得到什么可计量,分别的法啊!    他虽然没有学到什么,且喜无所得也无可失。我们每个人的心,原本无欠无余,是圆满具足,恰到好处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心,守住自己的心,不要让它迷失和受到污染,只要肯自净其意,始终保持着原本清净的本心,就会直了成佛的。    我们唱自性歌:菩提自性,本来清净。重点就在这「本」字上。因为真实的是原本的嘛!原本清绝点埃,绝诸相对,是个定慧圆明、寂然不动的大觉心。「但用此心」,就是说只要用那本来清净、本不动摇的心,就直截了当地圆成佛道了,这就是心法不二的最好说明。    本心就是法,法就是本心;本心就是本法,本法就是本心。能够修到心法不二,就直截了当地圆成佛道了。四、禅是不思议的「不二法门」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不二法门大概是一了?须知不二法门,一也不立;若有所立,就是能立与所立,就成了二法,就不是不二法门了。不二法门的真实法要只有一句话──不思议。为什么?因为起心即妄,动念即乖,才生分别,已背本真,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    一般人往往认表层意识为自己原本的真心,殊不知这表层意识只是我们过活一趟人生的工具,以工具当主人,结果不仅反客为主,而且是尊卑不分,心国也就不太平了。我们习惯用分别心去认知法,而见取、执着,这叫做恶见取。不二法门是直截了当,一法不立的,而最直截、最了当的就是一个「歇」字。为什么?经上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把一切妄想全部放下,放到一念不生,当下即是。    佛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不可思议,果能解行相应,多么省事!反之,不管你怎么去思惟、探索,都得不到真实的结论与实证。可知最近的不二法门就是放下妄心,不起一念。    讲到这里,忒地啰嗦,最直截了当莫过于信心铭中所说「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换一句话说,禅就是不二法门,要想快速相应,疾速成就,只有证入不二法门,把好恶、是非、人我....一切相对的边见,统统泯灭,一体涵摄,不生分别,当下圆成。    以上略举了十个不二,若具体地讲,一切都是不二,百个千个列举不尽,例如得失不二、时空不二....本质上都是不二的。愿各位全体证入不二法门,涵泳大圆觉海。   不二法门及会后解惑 法音   ~一九八八年十月三十日讲于台北巿师范大学  一、对不二法门的认知
  (一)自他不二   (二)色空不二  (三)死生不二二、不二法门的修学要领  (一)解行不二   (二)理事不二  (三)苦乐不二三、证入不二法门的方法  (一)能所不二   (二)定慧不二  (三)体用不二   (四)心法不二四、禅是不思议的「不二法门」
    各位在这个假期,放弃休闲,来听我胡说八道,我首先要对各位表示敬意。因为在这个社会上,对法有兴趣的人,非常少。
  我们每个人从母胎降临世间,所生活、所面对的,就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离不开好恶、离不开得失、离不开取舍、离不开利害……,因此我们的心也是多元的。一个多元的心不能统一、不能集中,因为我们经常受着外在的得失、毁誉、好恶、恐惧、忧虑、不满……,被这些因素所牵制,我们活得也不自在,也不自由,也不解脱。乃至于任何一个伟大的人,或多或少都活在无奈当中,他都常常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力不从心。我们如果夸张一点说,这样的生活对我们的人生毫无疑问是一种煎熬,对我们的生命是一种惩罚。我们几几乎从生到死就没有真正惬意的一天,潇洒、自在的很少,所以佛法的根本的认知,说人生是苦。
  我们确立了这个认知,我们才感谢佛陀大慈大悲,给予我们心灵救济的法门。什么是心灵救济的法门呢?就是不二法门。我们只要进入了不二法门,我们当下就解脱,当下就自在,当下是海阔天空,所以六祖大师说:「佛法是不二之法。」事实上,一切圣贤都是由不二法门诞生的,离开不二法门,就没有真实法,就没有解脱、自在、潇洒的人生。
  不二法门,我们谈不二法门,它有几个层次,首先我们谈基本认知:
  我们首先必须认清楚自他不二,我跟别人不是两个,用自他不二的认知来泯除人我的界限,做到人际的调和。因为烦恼从哪里来?烦恼从人来。我们常常看别人不顺眼,常常看别人的一切动作--做事的方法、做事的步骤……,都不合自己的意思,因此就生气、就烦恼、就不满;别人讲一句话,也许不是讲我们的,我们感觉这句话可能是影射、讽刺〈我们〉,我们也会烦恼。如果我们把人际关系调和好了,我们的烦恼就会减少。因此我们要想调和人际关系,首先就要确认自他不二。
  这个话怎么讲呢?因为人不可能孤立、单独地活在这个社会上,你没有开纺织厂,你可以穿衣服;你不是农人,你也可以吃米饭,这些人是互存的关系。这是就社会的眼光来看。
  就法的眼光来看,本来面目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父母未生前生命的基因、生命的原态完全相同。我们的生命从哪里来?我们整个的法界是个大圆觉海,是个生命之海。那么个体存不存在?个体是存在的;整体存不存在?整体是存在的。没有整体就没有个体,那么个体就是整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因为生命的差异来自社会人,你出胎、你诞生,你变成社会人,然后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眼睛对色,耳朵对声……。我常说「我们的眼睛是个录像机」,我们拍过照片以后,我们就存着有资料,下一次看到就认识;我们的耳朵听唱歌听几遍,自己也会唱;我们的人脑也类似计算机,装了软件就发生作用,不装软件没有用。每个人的不同就是装的软件不同,在没有装软件以前,我们到妇产科医院婴儿房,那些婴儿人人都一样,简单到什么?简单到饿了想吃,困了就睡,吃饱了就睡。以后的差距是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遗传因子不同、活动半径不同形成的。
  我常说当一个人出生了以后,大致从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他的未来,为什么呢?他的家庭阶层、家庭特性就决定他童年活动的半径,就决定他从一岁到十岁所接受的影响跟内涵,以后就决定他的人格、性格以及他人生的走向,但是在这以前,人完全是相同的。
  我常常说如果你拿一个水分子丢在那个污水处理池里,然后你坐飞机到世界各个角落,乃至北冰洋,再拿出一个水分子,你说「就是原来那个」,没错!因为它不只是相似,或者是相等,它是全同。生命之海也是一样的,由大圆觉海流注出来的生命之流,有动的生命、准动的生命、不动的生命,不动的生命就是器世间,在这生命之流里头流出来的,全都是生命的现象。
  道生法师在虎丘山说法,顽石点头,这不是夸张的,如果你的生命力够、你的沟通力够,器世间不动的生命也会动。
  我们首先要确认自他不二,我们对人我的界限就不会那么清楚,对自我意识就不会那么突出,对别人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就不会有太多的疏离感,那么人际的关系就会改善。人际的关系调和了,世界就会安宁;国际关系调和了,世界就没有战争。
  所以我们要想进入不二法门,首先的基本认知要建立自他不二,不要把人我分得太清楚,要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情怀,「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的感情,那么我们活得才会更潇洒,才会获得更多的温暖。
  第二个,我们的基本认知就是色空不二。有很多人说「色」就是窒碍、就是物质、就是现象,「空」就是没有,很多人这么解释。其实万事万物统统是由「空」里来,然后又融归到「空」里去。
  真实的是原本的。有些哲学家说是唯心,有些哲学家讲究唯物。唯心的人说:「认识决定存在」——没有我的心的认知,客观存不存在不是问题。唯物主义说:「存在决定认识」——若没有客观的物质,你的心灵就没有内涵,就是空空洞洞。像这些争执,只是说很滑稽,这都叫边见,各站一边。边见就违反中道,这在《信心铭》三祖老早就说过:「境由能境,能由境能。」你能够产生认知,能够产生作为,是因为有客观的存在,这是「能由境能」。什么叫「境由能境」呢?你客观的存在是因为有主观的认知,所以森罗万象、五彩缤纷才呈现;如果没有一个能〈主观的能〉,那么你的客观就没有什么意义。能由境能,说你没有客观的存在,你主观意识无法形成。
  这些说的是什么呢?是表层意识。什么叫表层意识呢?说我们有一个能够接受外在事物的心,能够生起自我意识的这个心,然后才能接受外在,我们脑子里所装的一切的知识、常识,都是透过六根,而我们所接受的实质,也就是六尘,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接受的「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原本不有的。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不有的,它究竟不存在,只有真实的是原本的,而最初的就是最后的。
  什么是最初的?真理是原本如此的;什么是最后的?宇宙是毕竟如此的。一切的现象只是个过程,你看到的一切的运作、一切的形象,就是佛说的「诸行无常」,这些东西并不永恒。它为什么不永恒?因为原本没有它。冬天来了,它结个冰块,谁能说这个冰块是永恒的?如果说水跟冰不二的话,「色」与「空」也是不二的,「色」本非色。
  我们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执着形象,不会对外认同,不会铁定地说:「这个花就是个花,这个麦克风就是原本如此、永远存在,这个地球就是天长地久。」我们不要这么执着。我们能够不执着,我们就知道,我们人生最大的障碍就是受外界的牵制或者对外界的认同,就是对不真实的事物的执着,所以我们心灵不能统一。
  我们能够了解「色空不二」,「有」跟「没有」不是两回事,有的原本没有,原本没有的最后归空。如果说原本有,忽然没有,那是断灭。它原本就不有,它只是一个现象,没有实质,所以我们不要去执着。
  我们要了解「死生不二」。什么叫「死生不二」呢?人活着跟死,它只是一个异化〈生命的异化〉。这种异化只限制于在现象,实质上也不异化。
  这个话我们怎么讲?说生,我们生下一个人来,这个法界〈大宇宙〉没有增加一个新的事物;我们死了一个人,乃至消陨了一个星球,大宇宙也没有减少什么;你煮一锅肉,肉烂了,它还在锅里,不是说肉烂了,肉就消失了。所以我们的生也是如此,我们死也是如此。所以说「方生方死」,当我们生的起点,就是死的起点,这两个点可以重迭;「方死方生」,当我们死的开始,也就是生的开始,这两个点也可以重迭。当我们下班休息,休息的起点就是工作的终点,这两个点也可以重迭。所以佛法往往是用个「O」来表示。
  我们了解到人无所谓生,生是缘生──条件的组合,灭是缘灭──条件的解体。我们能够认为我们的生是一个责任的开始,我们的死是任务的解除,我们这么看,我们就不会认为生是一种权利,不认为死是一种断灭。真实的是永恒的,大圆觉海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的生等于寒流来了,到了零下的温度,水结成冰;我们的死,是气温上升,冰融成水,乃至气温再上升,气化了。整个的法界是无欠无余、不生不灭的。
  我们有了这个基本的认知,就是对于不二法门的基本认知,然后我们再谈不二法门的修学要领。
  我们要进入不二法门,我们要修行不二法门,有个要领:
  第一个是解行不二。你理解多少,你就要做多少,你理解了你不做,你拼命地求知,那你的知识跟你的行为不能够融成一体,那叫废知识。什么叫废知识呀?跟酒精一样,废热量,没有营养的。这种知识你不去做,它不能抵抗烦恼,这种知识你不去做,它也不能帮助你就业,因为就业考试也不考这些废知识。
  最有用的学问就是解行相应、解行不二。人是最高级的,是万物之灵,他高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比其他的动物高呢?就是人能够以认识指导行为,如果我们的行为脱离了我们的认识,那我们的行为就是盲行妄作,胡作非为。如果我们解行不相应,那就知行分裂,那叫双重人格,说得很好,做得很糟;人前很好,人后很糟。一个人格分裂的人,最后他会陷入精神分裂,他会丧失自己。
  所以我们修行,首先要确定一个基本认识,我们不是求知的,我们是求行的。如果没有行,到不了家。「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如果你不走,永远到不了家。
  所以我们修行不二法门,首先要认知要解行不二,我们所行的,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我们理解的价值在于指导、支配、主宰我们的行为。
  第二个,理事不二。我们说道理说得很好,而跟我们的生活脱节,一切的理论、一切的认识跟我们的生活行为无关,那这样的话,就是理事分立。
  佛法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完成法的人格化,也就是说,让法做为你生命的内涵,做为你生活的特色,做为你独特的风格,那样你才完成法身的镕铸。如果你理是理,事是事,那就不对了,那就违背不二法门,那是两个,一个理,一个事,分明是两个。而理事不二,因理成事,以事来证理。
  第三个要领就是苦乐不二。苦是苦,乐是乐,为什么不二呢?我们知道餐馆,我们到广东馆子,有很多菜是比较甜一点,你若到四川、湖南馆子,那是很辣的。你若叫广东人吃辣椒,对他是一种惩罚,他受不了的,但是在觉受上没有什么两样,苦与甜、咸与酸都是一种感觉,都是刺激感、功能。
  苦乐不二,也就是烦恼与菩提不二,也就是烦恼即菩提。这个话怎么讲呢?你想一想,你若没有菩提,菩提就是觉,你若没有觉性,你若没有觉受,你跟石头一样,你会有什么烦恼?你能感受到烦恼,证明你的觉性存在,所以烦恼即菩提。因为烦恼突出你的觉性,你把烦恼去掉了,就纯粹是觉性了。纯粹是觉性的话,那就是自性抬头了,摩诃般若就发露了。
  所以修行的第三个要领要苦乐不二,逆境、顺境,好的境遇、坏的境遇,称心如意或者垂头丧气都不要动摇你自性的清净,保持你的觉受、定慧的圆明。这个是第三个修行要领。  下面我们就要讨论修证入门。我们总需要证明什么,光说空话是没有用的。我们要想证明──证明自己人格的转化,证明自己完成了多少法的人格化,讲通俗一点,自己是否已经是真理的化身,那是有个证悟的。证悟的入门的方法:
  第一个是能所不二。你要知道,你必须平常你所知的都是能知的,除了能,没有所,能所不二,能知跟所知合一。那这样有什么显著的感受呢?那就是说你的心不再向外走。我们能够变得能所不二,能即所,所即能,那我们就能够自性圆融,不向外驰求。这是我们修行证入的第一步。
  第二个是定慧不二。不是说我入定,入定有很多流弊。例如打坐,打坐有很多法门,有的守丹田,有的守黄中,有的守中丹田,有的守海底轮,这个都不同。如果你的心意识跟原来的法的要求不吻合,就会走火入魔。什么叫走火入魔?生命的能走错了地方,入魔不是变成魔鬼,而是说自己要接受折磨,半身不遂呀,精神分裂呀,这个都是折魔,像这样的定是有为法。
  佛法最上法门的定,它是无为法。什么叫无为法呢?不守什么,也不要坐,只打牛不打车,只修心不修体,只保持内心的安祥,不管其他的事情。那这个就是定慧不二。
  什么叫定慧不二?《六祖坛经》讲得很好:「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所以定慧要等持,「定慧等持……,双修是正」。
  假如偏慧就滋长分别,偏定就形成无记。无记是坐禅的最大的病害,比掉举还更坏,因为掉举只是你的表面意识在作怪,你的心还没有变成真空;你到了无记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了,等于空房子没有主人了,那魔会借体,进来借宿。所以打坐参瞌睡,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个并不好。如果有大功德、大修持、守戒精严,他有护法守护,你到了无记定、灭尽定,不会有魔,一般的人坐定到那个状况,就非常危险。
  所以最好的定是定慧等持、定慧不二、定慧圆明,最典型的定慧圆明就是安祥的心态。什么叫安祥的心态?那我说话你听得清清楚楚,我不说,你也没听,你发现历历明明,明明历历,空空朗朗,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这个就叫安祥。安祥是法的正受,安祥是法的正见,你除了安祥以外再有什么正见的话,那叫邪见,那都不是正见。
  我们若能够定慧圆明,那我们只要一百天,我们就脱胎换骨。如果我们偏定或者偏慧,那都是边见,那都不符合中道。
  我们能够秒秒安祥,定慧圆明,定慧不二,定慧等持,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我们就是证入不二法门的第一步。我们能够保持这个,不需要多久,加上自己反省、忏悔,那不用一年、两年,就进入不二法门,就证入圣位。
  第三个证入〈证悟入门〉的要领,就是体用不二。用不离体,就是说你所作所为不要放弃了安祥,不要起分别心,生活在观照般若中,不要横生分别,不要起执着。体是安祥,用是安祥,秒秒安祥,不离现实人生,而活在心的世界,不是说我们到深山没有人的地方去修行,不是这样。
  我们看到《证道歌》说「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盘路」,并不是说叫你到旷野荒郊去散步,你若能够保持体用不二,保持安祥的心态,你走到西门町、顶好市场,你散了一圈的步回来,好像一个人在独行一样,外面的一切对你不能构成干扰。这个在整个禅定的过程,以禅宗的禅定来说,这个叫「离执禅定」──离开执着,六根对六尘不发生干扰,不再如胶似漆,这样才有少分受用。
  如果你不能做到体用不二,你没有办法彻悟。你一个人在的时候如如不动,你面对社会五光十色立刻分别心起,那这个不行的,不能打成一片,是无法修行成功的。你必须语默动静如《证道歌》所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你能「安然」,那就是体用不二。
  第四个是心法不二。大家常常忽略了自己的心,向心外去找法。你找到了,是假的,因为心外无法。心外若有法,那是外道。如果我们做个二分法的话,心内的是内明,内明什么?内明──明心见性;心外的是外道,外道是什么?心外有法。外道不是个坏名词,它只是说明他认为法(道理)在心外。
  我们明白这一点以后,我们就知道「心即是法」,不假外求,古德说得很好:「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你连自己的父亲都背弃了。外面没有佛法,外面没有真实法,真实法在你的内心。所以心法不二——心就是法,法就是心。认识了心,就认识了法,连自己的本心都不认识,那就不是法。释迦牟尼《传法偈》写得很清楚,说:「法本法无法」——法〈学习〉原本的法是没有什么法的;「无法法亦法」——那个没有法的法,就是法;「今付无法时」——今天我把原本无的法给了你;「法法何曾法」——你学法学到什么?你学法是归无所得,你没有学到什么,你只证明你的心不失,历劫不失,而不能说另外增加一点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心原本是无欠无余的,既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的,是非常圆满的,恰到好处。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心,不要让它受污染,不必向外求法,只要保持心的安祥,不伤害它,不刺激它,不污染它,这个就直了成佛。
  我们唱《自性歌》:「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我们的重点在「本」字上,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清净,一尘不染,绝诸相对,是个定慧圆明、一尘不染的心。「但用此心」——你但用那个一尘不染的心,本不动摇的心,直截了当就成佛了,这就是「心法不二」的最好的说明。
  本心就是法,法就是本心,本心就是本法,本法即是本心,心法不二,直了成佛。
  说到这个地方,说我们不二法门大概是个「一」,「一」也不立,若有所建立,那就是二法了,因为一个能建,一个所建,那就不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的真正的要领──一句话:「不思议」。为什么不思议?就是因为我们思索太多,我们分别太多,我们以表层意识作为我们的本心,我们拿着工具当主人,结果我们反奴为主,心国不太平。我们要了解这是个表层意识,这是个工具。我们用分别心去发现「法」,我们有所见,那叫「恶见取」,你所看、所取的,都不正确。
  说不二法门,直截了当,一法不立,最直接、最了当的就是「歇」一个字。为什么?古人说「狂心难歇,歇即菩提」,放下就是,一切放下。所以佛法很多地方讲得很清楚,说「不可思议」。你怎么思,用你的表面意识去思维、探索,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如果一切都放下,一切根尘都扫除,要你原本的自心突出,那当下即是,不假外求,所以「歇即菩提」。所以不二法门也不是一法门,不二法门即是放下妄心。
  这个地方我们补充一点,我们的本心蒙上六尘,而这个六尘在心的表面就形成一个表层。我们过去学数学,说有平面几何,那现在一般讲的心理学都是平面心理学,那佛法讲的才是深度立体心理学。佛法的唯识法相宗讲的心理学,那是深度立体心理学,一般的心理学讲的是平面心理学,讲的是表层意识,不是讲原本的心,也没有讲到心是如何形成的、心如何发现、如何证得,它都无法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讲到这个地方,最直截了当就是《信心铭》讲的:「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换一句话说:禅,就是不二法门,要想最快相应,修行疾速成就,只有进入不二法门,放弃一切的边见,好坏、是非、人我……,一切的边见统统往下。  我们以上略举十个不二,若真正讲不二,那太多了,一百个都不二:得失不二,善恶不二……,都是不二的。我们只略举几个例子跟各位探讨,我们愿意各位全体都进入不二法门。  现在我们有什么问题,我愿意跟大家共同来讨论讨论。
《不二法门》会后解惑
1、如何观心?
  问:如何观心?
  答:我请你要认清楚一件事,在你修学任何法门以前,都要先做一次彻底的反省、彻底的忏悔,然后你就消除障碍,与法相应。不然你心垢太重,也就是电阻太大,电流通不过。
  不但是佛教各宗派讲究反省忏悔,我们不妨看佛讲的经典或菩萨作的论──《大智度论》、《天台止观》,都是讲「你要修学止观也好,修学般若也好,你先要忏悔。」你不反省,你就不能认识你是谁,你这个人究竟是怎么一个人。我们真正反省了以后,反省得很由衷、很彻底,我们就会很清楚地认清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好人好到什么程度?是坏人坏到什么程度?我们究竟比一般的动物高明多少?你就清楚了。你那个我慢,你那个执着,你那个自以为是,就会降低。所以先做一次反省跟忏悔。《六祖坛经》有无相忏悔,禅不是不讲忏悔,因为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为,修正我们的表层意识。我们的本心是完美的,不需要修;要修的就是我们那个七零八碎的、多元的、分裂的、不统一的表层意识。我们要修正它以前,先要知道哪些地方需要修正,自己做一番检查。这就是反省忏悔。
  我们能够反省忏悔以后,然后我们再去观心。我们没有事的时候静坐观心,有事的时候随时观心,这个非常简单。也就是说,你想什么你要知道,古人说:「知得不为冤。」
  我在台南的时候,有个朋友在体育公园散步,他每天散两个小时的步,我说:「你在散步的时候思考些什么?」他说:「我散步只是散步,没有想什么。」这个人很可悲,为什么?无明厚重,自己想什么自己都不知道了,完全失去主宰的功能,脑筋自发地想,控制不住了,失控。人可能不想什么吗?可能这两个小时什么都不想吗?这不可能的。而想又不知道,这完全失控,生命力衰退。这个人果然不到半年,散步摔了一跤,就奉主召了,这个是生命力衰竭的现象。
  我们要提升我们的心力,我们就必须秒秒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说我们这个念头不好把它丢掉,我们反省过的坏念头应该不再浮现。我坦白跟各位讲:「我今天讲的话,是可以求证的,通得过实验的,不是随便信口开河。」你若是反省很由衷,反省得很好,而你该反省的,它自己会流露出来,不要你去慢慢思索,你只要写下来,就对了。为什么要写呢?写下来才见光。而凡是你很彻底、很由衷反省忏悔过的,以后这个念头不会浮现,同类的念头也都不会浮现。
  你修学这个观心的佛法,从生也这样,死也这样,打成一片,不是说我一天观心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这个没用的。你要不断地观心──工作的时候就管带,好像买菜顺手把孩子带着、牵紧,不要让它溜走找不到;而你在家里做事的时候,孩子上学了,你自己做你的家事,也就是说你没有事的时候,你自己坐着观心,说本来的心态是个什么样的?自己向内心找答案;而你平常不管是工作、休息、娱乐,你都要不忽略自己任何一个念头溜过,不让它随便溜,自己批判自己,也不要让它停止,但是自己应该说我们应该有正念。 
  正念,就是光明的念,有目标的念,由责任义务出发的念,探讨生命实相的念,这个叫正念。我们以正念代替妄想,这样就可以了,也不必叫所有的念头都停止,应该主动起念,而不要被动地跟着它走,不要叫妄想牵着你的鼻子走,把你牵入想阴,而是主动起念。人的脑子是个工具,你去思索它,并不影响修行。中国伟大的佛教教内的大师们都是有思想、有思维能力的,著作等身,它会影响到修行吗?不会,邪思妄想才会影响修行。八正道有正念、有正思维,这个都不会影响。
  你刚才问得很简单,我答得很啰嗦,最扼要的是希望你先反省忏悔;第二,就是说主动起念;第三个,任何一个思索没有答案不要去半途放弃,思索任何问题都要找到结论才能停止,没有结论以前不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这个是最健康的。假如说你这个想一点放弃,那个想一点又放弃,而且习惯于想,以想为享受,久而久之,你想一个问题,它来了好几个;别人问你这个问题,你答那个问题,结果精神分裂了。精神分裂,就是如此。
  观心是健康法门,我们一生用的脑筋,没有用到十分之一,我们要多用脑筋。大家不要说「无思无为」就是修行,「无思无为」是说你那个心态,原本无思、原本无为的,而你有这个工具〈脑筋〉,你要好好用──你要去写作,你要去读书,你要去研究对个人、家庭、国计民生有用的学问,而不要去研究那些既不能抵抗烦恼、就业考试又不考的废知识。2、 无明如何产生的
  问:菩提自性既然本来清净,那无明的这一念又是如何产生的?
  答:无明,有根本无明,也就是俱生无明,它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讲《心经》也略略地提到十二因缘,那是与生俱来的。「既然是本来清净,何以有山河大地?」古德有这个问题,在《圆觉经》也有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修行成佛有什么可贵?有个菩萨问佛:「诸佛如来什么时候再变成众生呢?〈你成佛了,你经过几次轮回再成为众生?〉」佛就问他说:「比方金子,由矿石里头提炼出金子,矿石被我们丢掉了,剩下的是纯金了,我请问这个纯金什么时候再恢复到矿石呢?」这个菩萨说:「这是不可能的。」佛说:「诸佛如来也是这样子(闽南语)。」这就是说,你那个无明是根本无明、俱生无明,你的生命没有开发、没有净化,你是混沌的,你是无明的。
  它本来清净,是说你没有受胎、没有受业以前。你既然有了肉体,同时就有了无明。虽然本来清净,但你已经背觉合尘了。佛法是指着人生说的,你既然有了俱生无明──无明与生俱来,就不知不觉,小孩见东西就抓,然后产生贪爱、见取,这就是背弃了原本而产生的无明,因为你从生下来就在着相,就在认同。
  所以,禅,要你找的是「本来面目」,也就是本来清净的那颗心。你若净化了,扬弃、摆脱了业的系缚,摆脱了六尘的埋没、六尘的覆盖,男子汉大丈夫挺身而出、顶天立地,然后就恢复自我。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这个答复很笨,很难给你满意的答复,我把吃奶的力气都用完了,也只能说到这个程度。为什么本来清净?为什么又有分别心呢?那就是说你从小接受分别心的训练,你忘掉了你的来时路,忘掉了本来的面目,你现在只要找回本来面目──你那个本来清净的心,就对了。而且他〈六祖〉也告诉你「但用此心」,你有权、你有责任、你有能力净化你自己。
  你把你自己净化了,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我们不要说得太远,就是现在的心态,你要保持现在的心态。你看你现在是个什么心态?你现在也不多一样,也不少一样,你只要保持你现在的心态的话,就直了成佛了。坦白说,何必舍近求远呢?我的答复就是如此。 3、安祥很快就丢失,应如何对治?
  问:曾参加过台南禅学会,也感受到安祥,但隔天就消失了。另外一个类似的问题,十月二十三日参加禅友座谈会,结束时一直到回到家,心中充满安祥,但是后来家人告知一件不愉快的事,随着安祥便一点一点地丢失了,请问应如何对治?
  答:如何对治?就是八风不动,固守封疆。
  有很多人很误会「表层意识与本心的关系」。如果勉强说,我们人的意识〈心跟意〉,也就是表层意识跟本心加起来,那大概有四个阶层:第一个是睡眠意识。你说:「老师!睡眠还会有意识吗?人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了。」人若没有睡眠意识,那睡眠学习机卖给谁呀?睡眠也有意识。第二种是二元意识。你只要眼睛一睁开,都是相对的──人我、物我、是非、好坏、得失、对错,这个叫相对意识。第三个是自我意识,突出自我,又叫独头意识。参禅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像虚云大师倒茶烫到了,杯子摔在地上,手也烫了,他开悟了。那就是说,当你到了自我意识、独头意识,把所有的心意集中,然后再予打破,粉碎虚空,那叫无我意识。
  有很多人学佛法一开口就讲「无我」,那个不可能的,先要「有我」,然后才能「无我」。我讲这个,不是谈「有我」、「无我」,各位不要误会。我是说「你以为一段一段地丢,不是这样的」,不是说有了二元意识就丢掉睡眠意识,有了自我意识又丢掉了二元意识,到了无我意识〈就是绝对客观意识——宇宙心〉,就丢掉了自我意识,不是这样的。后面的涵摄前面的,这个涵摄起来搅和在一块,就彼此降低了比例,这个是什么呢?这个就是你现在的意识、你现在的感受,就是这样子,这个就叫「中道」,酸碱中和了,正负相消了,心态就是这样子,这是庄子「逍遥游」的心态。而你用这个心态到社会去,就是「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就是「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你心里像镜子一样,东西来了清清楚楚,东西走了绝不留影为念,那个就是佛教转八识成四智的大圆镜智,「理」是相通的。
  古人说「才一涉动静,便成颓山势」,是说你一个人坐在那里很好,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倒了。所以你刚刚学习安祥禅,力量不坚固,安祥在你还没有完成法的人格化;你必须要变成了「安祥就是你,你就是安祥」,那这样子,任何事情来了,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东倒西吹,安祥还在,感受极为轻微,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你就不会很难过了。
  一切的事业靠时间来完成,因为法在你心里没有生根、没有转化,等到有一天,「安祥就是你,你就是安祥」,那你不管到那里去,你都是安祥的,那你就受用了。「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收获需要耕耘,成功依靠努力,付出才能获得。」现在一般的心理很可怕,就是「只想获得,不要付出;只想收获,不要耕耘」,最好是你耕耘我收获,搞六合彩、大家乐,乃至抢银楼,都是这种心态,飙股票都是这种心态。这个叫做放弃明天的心态,只管今天,放弃明天;不要明天,他就没有明天,这就很可悲。我们学法应该「耕耘博取收获,努力换取成功,付出取得需要」,你不花一点时间下一段功夫,「见性成佛」虽然没错(闽南语),但那只是「因地佛」。不经过净化,不经过锤炼,不是菩萨。也就是说,有了这个原因,树立了基本前提,还没有产生结论,还没有结果;树苗种上去了,要等吃苹果,那需要一点耕耘、灌溉、培植的功夫。4、功德与福德有何不同?
  问:什么是真正的功德,与福德有何不同?
  答:这个问题,我若再讲的话,我就是鹦鹉学语、画蛇添足,不必要,请你读读《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得很好,功德与福德都讲得很好,比我讲得透彻,所以我不必再多此一举。5、「看别人不顺眼」是烦恼的来源
  问:「我总觉得别人对我不好,连做梦也是如此」。另外一个问题:「某人并无得罪我之处,但我见他一举一动皆觉讨厌,明知不对,但是改不过来。」应如何对治?   答:我不是说吗?──「烦恼从哪里来?」「烦恼从人来。」如果你一个人在地球上,你活不下去了;如果有很多人,你活得下去,但是你活得很苦恼,因为人都是有点干扰性的,他都会干扰你。但是你必须有自尊自信,你若没有自尊自信,不够坚强,你就没有心力。像玄奘大师、法显大师,通过丝路到印度取经,来回路上就要走十几年,没有心力的人是不行的,他宁可上吊,他受不了。修行需要心力。
  很多人都是看着别人的脸色去生活,我讲过一句话:「我们生命的意义跟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偏见者的好恶之上。」请你记住我这句话。如果你的生命意义跟价值建立在别人主观、浅见的好恶之上,你这个人活得没有什么价值、没有什么意义,不值得一提了。不要为别人的好恶而活,我们活着只求心安。
  有很多人说「你们禅学会没有戒律」,我们活得已经够不自由了,再加几条有什么必要?我们有一条戒律,谁若做到了,谁是君子,我们说:「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不可做的事,想都不想。」这就够了。你若是这个样子,你求心安,行为光明磊落,对人只有爱没有恨,只有帮助人不害人,没有自私自利;以耕耘换取收获,以努力换取成功,以贡献换取尊重;你喜欢不喜欢我,是你的事情(闽南语),我也不要管你。假如看别人的脸色活着,你这个人太可怜、太脆弱了。请你记住我的话:「我们生命的意义跟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偏见、浅见者的好恶之上。」就是这句话。你若同意的话,以后别人对你怎么样,你就不在乎了,你只问你自己心安不安,只要心安无愧,别人对你笑、对你哭,都是一样的,「八风不动」,称讥平等──称赞、讽刺都一样。
  至于说常常看别人不顺眼,那就是烦恼的来源了。《六祖坛经》明明告诉你「常见自己非,莫见他人过」、「他非我不非」、「自非却是左」,你不要去看别人的错误,你要照顾「脚下」,也就是说注意保任、注意修行。你千万不要犯错,别人好坏,你不要去管他,你若发现别人果然是错得离谱,因此而厌恶他,那你更不应该厌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个人谁都厌恶他,如果人人厌恶他,这个人可怜得很。如果说这个人活在错误、罪恶里,你更应该怜悯他。因为「烦恼与错误同在,毁灭与罪恶同步」──走上罪恶的人就是走向毁灭,活在错误里的人必然活得烦恼,你怜悯他,都还来不及,何须生气呢?用不着生气,因为他自己在折磨自己,他自己在惩罚自己,这个是铁则,这个是没有弹性的。6、如何判别修行有无进步?
  问:努力修行,但是进步了没有,如何判别?
  答:我说过:「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的心灵救济法门。」你有没有进步?就看你烦恼有没有减少?活得有没有潇洒自在?人生有没有通畅?
  有人问我:「禅怎么感觉得到、看得出来?」我说:「禅,是可以清清楚楚地感觉得到。禅是什么?禅显示在亲和力跟同化力上,清清楚楚,立竿见影的。」什么叫做亲和力?一个活在安祥当中的人,他就是禅;安祥就是正受,一个活在正受当中的人,他不会讨厌别人,别人会觉得他可亲,这是亲和力。什么是同化力?如果你学禅到了圆融──自己心里的污垢都去除了,到了定慧圆明的时候,你就有同化力了;同化力乃至显现到让别人的心态跟你一样,使你的朋友、你的家人都变成空空朗朗、安祥自在、无忧无虑,这是同化力。
  何以见得自己进步了呢?就是错误少了,因此烦恼少了,这就表示你已经进步了,也就是表示说你已经入禅了。如果你烦恼还是那么多,必定是你的错误还是那么多。错误还是那么多,你距离佛法还是很远。7、如何克服胡思乱想?
  问:明知不要胡思乱想,但却无法不想,应如何克服?
  答:那就是没有心力,业障太重,业障障本明。什么叫做业?就是一年的业绩的总和。因此这个业里面有净业、有染业,有恶业、有善业。
  业障太多了,反省忏悔不够,心力就不够。心力不够,就欲振乏力。欲振乏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像这样子,一生就没有希望了,若不能改变这一点,你这一生不会光明的了,因为一切的事业建立在心力。你可以看,古代的读书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古人求法历经千山万水、经过火焰山。我们原来看《西游记》,说火焰山大概是杜撰、编造的,现在真的有火焰山,平常摄氏80度,这是丝绸之路呀,有个火焰山呀,也有很多国家,现在我们看不到了,但是遗址还在呀。那都是靠心力的,那个修禅定的人都是靠心力的呀。我们说宗教有好几种:肉体的宗教、理智的宗教、情感的宗教、拜物的宗教。宗教都各有所长,肉体的宗教能够苦行,那是干什么?那个是打车的修行法门,但是那个很可佩。所有做瑜珈的、做苦行的、沙漠禅定的、瀑布底下打坐的,这样就是锻炼意志力、锻炼心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什么叫做心力?第一「不动摇」。不管有多么大的诱惑,绝不动摇;不管受多么大的威胁,绝不动摇。第二「不放弃」。再大的艰难不放弃,生死一致,至死也不放弃。你若有这种决心、毅力的话,那你就有心力。你若知难而退,欲振乏力,那你不要说修行,做世间的任何事业也都不会成功。
  爱迪生读了两三年书──家教,以研究发明为最高享受,耳朵被车长打聋了,还不放弃。他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爱上了它,上瘾,再大的困难,厂房被烧了,再来。人若没有这种力量,他怎么可能成功呢?怎么可能迸发生命的潜力呢?
  你若想成功任何一个事业,你不要忽略两种:一种是「情」,一种是「理」。「理」就是智慧、理智,「情」就是情感。很多人给我写信,说:「老师呀!我听了录音带,唱《自性歌》,我会掉泪。」我说这是好消息──善根发露。什么叫做「善根」呢?就是好的根性发露了,好的根性就是「情」与「智」。如果你把「情」抛开,光是升华理智,结果是小乘;因为古往今来不管是入世、出世,一个情感冷漠、意志消沉的人,没有生命力,不可能对人群、对众生有所贡献,也不可能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所有天才洋溢的人,一定是热情洋溢的;所以菩萨「悲智双运」,他的智慧升华成「摩诃般若」,他的情感升华为「无缘大慈〈无条件的同情〉、同体大悲〈对众生的痛苦有感同身受的同感〉」。所以这个现象是好的,我们切记,不要忽略,要「悲智双运」,要突破自我,要坚持到底。
  如果说自己没有办法管束自己,自己就惩罚自己。我们当中有几位南部的会友,我说:「你为什么不打自己耳光呢?」他说:「自己打,没有用(闽南语)。」我说:「自己打两个耳光会有效啊!」结果他跟我讲:「原来没有效,有一次把脸打肿了,打肿脸充胖子以后,果然有效。」人就是这样的,刺激反应,人虽然不是一般的动物,他还是有制约反应的。你只要坚持下去,自己管自己,你的心力就会提升。8、如何突破病痛的业障?
  问:想努力修行,但却带着一身病痛,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应该如何突破此业障?
  答:这个是互为因果的,说明你业障重,才会一身的病。天下的结果都有原因,天下的原因都有结果,我只能就这么一般地说。
  各位看过我的《安祥之美》讲词就知道,人的病都是由心生的,我们老祖宗的《黄帝内经》开宗明义就说「百病从心生」,西洋人讲「病从口入」,病从口入的病好治,从心生的病不好治,要靠反省,要靠忏悔。
  一身是病,这表示你的想念太多,而且想念错误,分别心太重。你分别心太重,常常苛求别人,不苛求自己,这样不好,这样不好(重复)。9、攀缘心重,怎么办?
  问:攀缘心重,怎么办?
  答:攀缘心重,就是心外有法、对外认同。你若是眼观鼻、鼻观心,它就不会攀缘了。
  内攀缘就是前尘缘影,就是妄想。一个人独处是最难的,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讲:「耕云兄!我是想修行,你看我这么忙,我等到退休以后,我一定跟您学法、修行。」结果这位仁兄退休了,我说:「你现在有时间了?」他说:「是呀!」我说:「你上午干什么?」他说:「上午写了两封信,打了两通电话。」我说:「一通电话谈了多久?」「大概谈了二十分钟,两通电话谈了四十分钟。」我说:「为什么?」「很难过,一个人坐着太难过了。」你就知道,人要修行应该是说闲的时候修,然后在境上磨练,才有力量。若不修,你时间再多,也没有用。
  你说你攀缘,是你自己要攀缘,你若猛踩煞车,脚煞车、手煞车同时拉,它就不攀缘。你自己管不住你自己,太放纵你自己;放纵的结果,没有心力。不是你没有心力,人人都有心力,都应该有心力,也就是说你不太认真。
  雍正皇帝看到天慧国师的根器很好,就告诉他说:「我给你七天及这把宝剑,你若不开悟的话,这七天不开悟,你拿这把宝剑自己了断。不然的话,我推出午门斩首。」剑架在脖子上了,那是生死边缘,天慧国师果然到了第七天就大彻大悟了。当然啦!我不会叫人弄个手榴弹挂在你的脖子上(众人大笑),但是起码你应该约束你自己。你若说:「我的心无力。」那谁对你也没办法!那是你自己的事,你叫它有力,它当然有力了;你叫它无力,它就无力了。你若很认真,如救头燃──说「头上失火了」,你看有没有力?那力气很大。你若在生死边缘,说一不小心丧身失命。你若有这个想法,那你的心就有力量。10、修行是否一定要禅定或诵经?
  问: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修行,是不是一定要禅定或诵经?
  答:禅定,对于见性的人来讲,禅定是个加速器,航天飞机外面加了两个火箭,是很好。而你禅定又没有目标,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极为危险。
  「修行是个独行道」,各位要记住这句话。你说两个人结伴修行,那搞不成的。独行道,不是一个人,而是你要常常「常独来,常独往;常独行,常独步」。因为佛经是这么讲的,你们各位看我写的《观潮随笔》,我恐怕别人不相信,我还引证几部佛经,出自哪一部经,我都引证了。
  你说诵经是好的,古人的一切法门,也不过是「以橛出橛」,说过去的土墙,钉子是木头做的,拔不出来,干脆再用个钉子再槌进去,这个钉子把那个钉子顶出来。经的性质很多,念经是件好事。
  禅定,一定要有师父教,而且要有师父在旁边,你一个人在那里盲修瞎练,那极为危险。你若想禅定,不如在休假的时候,到哪个寺庙归依哪个师父,就在他旁边练,这样还比较安全。你若说在家里打坐的话,那不好;你控制不好,不管是受惊,或者受风,或者是坏空气的污染,都会生病,这个病很难治、很难治。所以我劝你不要打坐,你有时间可以念念经,暂时不要打坐。11、如何才能得到正见与正受?
  问:正见与正受是修禅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一个初入门者,希望正见具足,应从何处着手?
  答:所谓的正见跟正受,说起来这也是一时的方便,实在讲,也没有「什么叫做正见跟正受」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打开显教、密教各宗派的经论,有的讲「三摩地」,有的讲「沙嘛呀(三昧耶)」,有的叫「正定」。
  什么叫做「正定」呢?就是心很安定,安定得很正确。有没有安定得不正确的呢?也有,吃了镇定剂,他会安定的,但是那个不正确,那个窒塞了生命的活力,降低了思考的能力,使你的感觉迟钝。但是正定不然,若是真正正定的话,那台北市发生了什么事,他会知道。
  所以正定跟正见,初学者不可能有什么正见。正见,就是见到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不但是见到你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而且见到一切事、一切理、万生万有的本来面目。所以那个不是说你马上就有的,最好的方法你就是照我《杜漏歌》讲的杜漏,杜绝那五个漏洞:第一个,你不要对外认同;第二个,你不要内起妄想;第三个,不要生气;第四个,少说废话;第五个,不要躯壳起念──不要想到肉体。那这样的话,你就能保住安祥。保住安祥以后,它自己发酵,就会产生正见。久而久之,离垢,一切的行为离垢。《法华经》讲:「几十年当中,主要的是要求他去除粪〈二十年中但令除粪〉」,除粪就是去掉心里头的污垢。你污垢去净了,就行了。
  你能保持安祥,安祥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足够的,我们这么讲,不是空说。有很多人修行见性了,什么方法呢?他只守安祥,唯有安祥,久而久之,它自己起变化。所以你现在不要谈正见,你只要保持安祥〈也就是正受〉。正受有两个意思──正确的感受、真实的受用。正确的感受,你没有这种心态,你一切的感觉──「山是山,水是水,人是人,物是物」都不正确。你若这样地保持安祥的心态,才感觉得是正确的,「人是人,我是我」,我也不干扰人,外界不干扰内在,内在也不干扰外界,这叫做「调和」。至于说正受,你安祥保持久了,这就是正受,就是正确的觉受、真实的受用。你真实的受用保持久了以后,你自然产生正见。正见用什么见呢?用心眼见。正受久了,心眼就开。心眼开了,他所见皆正,无有不正。12、开悟的类别
  问:《坛经》里面提到:惠能大师初闻一客诵《金刚经》心即开悟,此悟和以后五祖为六祖说《金刚经》时的开悟,两者有何不同?
  答:悟有很多,有醒悟、有体悟〈证悟〉、有顿悟。古人说「我平生大悟三十次,小悟不计其数」,这个悟是很多的。
  六祖刚刚听《金刚经》的悟是醒悟,醒悟了什么?说人应该活在使命里,而人的基本使命就是净化自己;也就是说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以净化自己,去发觉自己,使真正的自己能够抬头,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净化,使自己的这一生打一次彻底的胜仗,赢得永恒,这个应该是六祖的醒悟。如果六祖不是醒悟,他就不会听了《金刚经》就要到东山学法。他听人念《金刚经》,他有了生命的责任的自觉,也就是一种醒悟。五祖以后给他印心,那叫证悟,也叫印可。
  我认为六祖这个人是大智慧,他在五祖的道场,就感受到法的味道,他只要八个月就完成了正受的稳定性,然后就产生了正见,五祖给他一印心,他完全肯定、彻底断惑、彻底证真,这是非常可贵的。因此我认为他听《金刚经》的悟是一种醒悟,发现到人生有了真使命,人生有了真实法门,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他自己的使命在哪里,应该是如此。13、关于吃素的问题
  问:台北有一个会友道心很强,但是却强调一定要吃素,而且严格要求家人跟着吃素,这样的修行会成功吗?家庭会调和吗?
  答:吃素是个好事,世界上有很多非宗教的团体,他们都吃素,因为吃素可以健康。但是这要看什么人,假如一个孩子正在发育期间,你强迫他吃素,他将来长大,发育得不够理想;或者一个工作太忙碌的人,他需要高热量、高蛋白,工作太辛苦,肝脏负荷重、需要高蛋白的人,你若要他吃植物蛋白,他不够,应该补充奶粉。
  吃素是有功德的,我们为功德而吃素,就太着相了。那么吃肉有没有罪恶呢?吃肉没有什么罪恶。如果我们去杀生,这个就坏了慈悲本。因为佛法最大的力量是慈悲,最大的动力是慈悲,最大的神通是慈悲,而我们去杀生就不对了。幸亏也有方便法门,《楞严经》讲的三净肉:「自己不杀,不为自己杀,没有看见杀」。不但是佛法如此,连孟子也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所以君子离得厨房很远的。厨房做菜的人也不是小人,否则对不起自己太太。
  所以吃不吃肉,是自己的事,古德也讲:「吃是你的禄,不吃是你的福。」能够不吃,那就最好。如果说不吃肉,晚上做梦吃红烧肉,那很危险,那死了要下饿鬼道,那你不如吃三净肉算了。至于说强迫全家人跟你吃素,那个不好,要尊重别人。「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你不要妨碍别人,叫别人烦恼。你要吃肉,是你的事,吃素也是你的事,强迫别人,非常不对。14、如何看懂《指月录》?
  问:《指月录》看不懂,应如何阅读才能懂?
  答:禅宗的公案、语录,它是讲批发,它不零卖的,你搞清楚。这个话怎么讲呢?你正见一旦发露了,一千七百个公案只要看一则,其他的答案都是相同的。你一则看懂了,其他的都是如此,一处如此,处处皆然。你不能说我看懂几条,有几条看不懂,那零卖,它不干。要就是你全懂,要就是你全不懂。
  你若叫我给你点一下,也可以。《指月录》是「以有言显无言」,以「言」显那个「离语言」的东西。我再给你来个索引,有个人开悟了,说:「从今以后再也不怀疑老和尚的舌头了。」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上挂的是什么呢?不用说了,很容易答,那就是《指月录》的答案,那就是一千七百个公案的总答案,一个字。说:「老师!您为什么不说?」我不敢说,说了会烧舌头的,你们自己去参。15、如何做到睡眠时心识不昏迷?
  问:行住坐卧,无一处不需秒秒观心,然在睡眠中心识觉知昏迷,善根沉没,应如何观照才不致于渗漏?
  答:我跟你讲个最实在的话、最根本的话,你要保持心的光明无愧。
  一个修行人要鬼服神钦的,你若在人面前很受尊重,可是鬼都看不起你──你在没有人的时候,你做的是什么?
  你若心里光明磊落、鬼服神钦,你白天秒秒安祥、空空朗朗,你睡觉的时候一躺,梦寐一如,睡着了跟白天一样。你说睡着了没有?睡着了;虽是睡着了,但是外面打架都听得很清楚。是不是意识醒了?没有,我睡我的。你若怀疑会因此而失眠,你不妨第二天照照镜子,容光焕发。你不到这个境界,你希望能够做到没有梦,那办不到的,那需要时间、需要功夫。功夫就是时间,你不要希望说「少耕耘多收获,少努力多成功,用小力成大功」,没这回事(闽南语),没这个事。16、一切贤圣的差距就在于无为法的深度
  问:《金刚经》里面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应如何体会?
  答:一切圣贤,又是无为法,差别在哪里?差别在无为法。为什么肯定圣贤差别在无为法呢?因为菩萨有十地,十地就是十种差距,佛经讲的「地」就是境界,十地菩萨有十种境界。
  他为什么不一直到如来境界?要通过十种境界呢?因为他到了这个境界,觉得这个境界很好〈闽南语〉,非常欣赏,非常美好,他就会停留一个阶段。等到自己猛然惊醒「途中非家舍」,贪图路上的风景,延迟到家的时间,而掉「地」不顾,毅然前进,他就又上升到另一地,所以有十地菩萨。小乘,有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这些都是他们的差距。
  佛法是无为法,从菩萨的十地到等觉、妙觉,都是无为法;小乘圣人的四果〈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也是因为「无为法」而有差距,这是执着的厚薄、轻重。执着越多,品位越低;执着越少,品位越高,他们的差距就显示在十地、四果上面。17、「寿者相」的解释
  问:《金刚经》里面提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寿者相」应该如何解释?
  答:「寿者相」包括古时候的仙人、超人、神人,这些都是寿者相。因此修行养生之道的,乃至于超越人的、一切长寿的,都是寿者相。广义地说,寿者相包括了人天。《金刚经》说「无众生,无寿者」,毕竟无。18、「如来」的含义
  问:《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应如何体会?
  答:假如你看到一切的现象都不真实,那你就看到了「如其本来」了。「如来」就是「如其本来」的意思,因为「真实的」是「原本的」。「如来」就是说他的心恢复到「如其本来」了,完全用本心活在现象界,这个就叫「如来」。
  我们不要有太多的神秘感,说「若见诸相非相」──你看到一切的现象都是假的,是原本不有的;既然是原本不有,那就不是「本来」。所以经都是非常明白的。19、要悲智双运
  问:我发现自己的心灵经常被情感来左右,比如说看到一个老年人还在工作,心里就觉得很悲怆,不晓得要怎么样才能让心灵不易被情感所左右?
  答:你讲得很清楚了,所以古德说「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这个就是说你这么一想,突出一个想念,那就不是「体用一如」了。你的「情感」升华了,比重稍重,「理智」就显得不平衡了。
  对老人的同情,这个是非常好的,这个叫悲心,但是你执着这种悲心,就违反中道了。你这个现象不是个坏事,是很好,但是你要经常保持情感与理智的平衡──悲智双运,两个轮子一起运转,它就比较轻松,所以不要太执着这个事。
  你说「心态上如何应付这种情感的牵动」,不要太执着,你说人生是苦,发愿修行、努力修行,就对了。也就是说你不具备救生员的能力跟条件,而跳到海里去救人,除了多赔上一条命以外,说不定还耽误了别人。为什么?因为别人看你去救,以为你是好手,所以真正的好手就没有下去了(众笑),我只能这么讲。           下载 
真我与禅定

    耕云先生讲述    于台南禅学会成立之前
   不少人修学佛法虽深,但却忽略了真正的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是摩诃般若——(麻哈巴尼亚)又叫自性、本心,或说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摩诃般若是音译,涵义译不出来,很难译,如果译成大智慧,便会叫人误以为是聪明、学识、智谋……等分别心中的东西;实际上,聪明、智慧是后天的产物,摩诃般若却是生命的原貌,亦是生命的内涵实质,没有摩诃般若就没有生命,智慧是表层意识的作用,是来自心外的污染,摩诃般若是属於潜能,是发自内心的觉醒。  为什么说摩诃般若是真我?是生命的原貌?  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然是无为法,为什么还有差别?差别就在行深般若的深度。  父母未生前,我们的人格与大宇宙是全同的,也可以说:除了法界,既无人、更无人格,当借著父母之缘出生,开始有复印记录惯性以后,就产生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增强记录惯性,由记录惯性生出虚伪的自我,从自我所表现的聪明、才智叫做智慧和聪明,又叫世智辩聪;从摩诃般若所发射出来的潜能、所表现出离分别的智慧,就是摩诃般若。  真我就是原本的我,自性就是生命的属性,找到了生命的属性──真正的自己时,才是确实认识了自己的生命。当你认知和体验到生命的永恒相时,就会发现自己原本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耳鼻舌身意……你自然会没有挂碍没有颠倒梦想。如此‘行深般若’下去,便会完全没有执著而定慧圆明地到达‘究竟涅槃’。  真实人生的真我是原来(本)如此的,你要找它很容易:只要把原本没有的一件一件的抛开,抛到无可抛时,原本的真我就出现了,那就是你真正的自己。  很多修行人,摩诃般若都曾发露过,只因他自己不认识,于是就当面错过了,这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有明师在旁点他一下,从此省心省力,归家有分,明师的可贵在此。  当摩诃般若发露时,能够领悟而保有,便是觉悟。  摩诃般若发露固然很难,发露而能直下确认、承当更难。在摩诃般若发露下能够觉醒、承当虽然很要紧,但那并不是大功告成,还要经过保任的阶段,古人比喻为‘牧牛’,如何牧?那就是当你找‘牛’得到了它的时候,要时时看牢它,要如猫捕鼠般地盯牢,如炉炼丹般的守住,分分秒秒都知道与它同在。古人说‘ 暂时不在,如同死人’,能保任无失,当下就是生命的圆满与永恒,但是却也有些人,当他的真我──摩诃般若发露以后,恰如叶公爱龙,当真龙现前时,反而惊惶失措被吓得休克了!  摩诃般若发露的正受是怎么个滋味?概略地说,空空朗朗、清清楚楚、恰如心经所示‘照见五蕴皆空’,一切只是像一面镜子一样在‘照’,‘照’是没有分别心的。如果你是在求学,会用心如镜,你的心力便容易集中在课业上而形成注意力的焦点,焦点能发热、发光、迸射出智能的火花。如果你已经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用这种‘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的心态去对人、对事,可使你的工作不劳心力,效果奇佳!这绝不是空话,是可以实验的。  所以,真正的真我能够主宰心国的人,不管在学或者做事,都可因得力而省力而事半功倍,怕的是你走错了,把假的当成真的。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如果你自认为已经开悟了,你不妨和我谈谈,假的,我当面戡破,免你堕入魔网;真的,我给你印证,免得你再去‘头上安头’。  发露摩诃般若,证得常、乐、我、净,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也是唯一的目标,一旦得道,就要守住它,‘不可须臾离’,像火车行驶在铁路的铁轨上一样,一出轨就是大祸临头。当真我主宰心国的时候,那是天下太平,垂拱而治,‘不思而中,不虑而得,不谋而成’,那是人生最高最美好的境界。  什么是伪我?伪我是表层意识,是有记录惯性的,有记录惯性,就会产生强固我执,所谓记录惯性就是根尘相对时所产生的‘圣主蒙尘’,累积而成为心垢,埋没了真正的自己,这是人最不幸的迷失,最可悲的埋没,唯有发露摩诃般若的真我,才是‘生佛不二’与佛无殊的当体,唯有发露真我,才能具有向上升华的无限可能,真我即是突出了的佛性,离开了真我,所修、所学、所做、所为,一切都会落空,把握了真我,便与法界一体,与神佛息息相通;没有真我就只有虚妄,没有真实,只有差别,没有平等。人只有发露真我,以真我主宰心国,才能达到无上解脱,才能迈向生命的圆满,达成人生的使命。  有些人真我现前,摩诃般若发露,他不敢承当,或想承当,自己的惰性太重,承受不了,尽管理与事看得很清楚,可是习气惯性,老毛病常会发作,这是得不到安祥的正受的。  安祥不是顺口溜,不是口头禅,它是参禅最正确的实证,是最美好的心态,须知深度的安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是果位圣人、菩萨境界以上圣者的‘ 正’确觉‘受’──心灵的至高无上受用,不过这个受用有深有浅,初初只有浅浅的安祥,而且常常把持不住;有时安祥、有时又莫明其妙的不安祥了,倘若能一直 保持安祥,安祥的精度与深度自然就会加深,深到相当程度时,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用不著说这也 空,那也空,拼命去分析,分析得太多反而不空了。  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二句话,很多人分析得太多了,说多了不但不‘空’反而是‘有’了,‘有’个什么?有个空,其实只要两句就够明白了,这两句就是‘分别取相空是色,对境无心色即空’。  庄子说‘至人之用心如镜’,为什么以镜子比喻心的作用呢?因为镜子不是照相机,没有底片,不会留下任何印象,只要让心像镜子一样,一部心经就完 全是我们心的素描。对待任何人,只要用心如镜,保持本心的一尘不染,就能时时拥有心的喜悦和安祥,就能保持生命力的通畅,就能度一切苦厄、产生光明、祥和 的辐射,使周遭的环境也呈现安乐和祥和。  修行人要努力,努力就是精进,努力主宰心国,唯有努力主宰住心国的宁静,才能拥有内心的秒秒安祥,内心安祥的人,永远不会去做令心不安的事,一切的罪恶都是起因于失去了安祥,因为能安才会吉祥,心里不安当然就是不祥之兆。  有人说,保任安祥,起码要三、五年的时间,如果我们不努力,三、五世乃至三、五万年转生轮回,仍然是墯落,没有办法使心灵净化和进步。  大宇宙是指时间无限,空间无穷,而真我就是无限和无穷,法的人格化就是把伪我投入、溶解到无限无穷的大宇宙,赢得生命的圆满和永恒。  一切的存在,大至星球,小至芥子,它只是一种现象及过程,人的智慧和聪明,不管是创造了登月火箭,或是摩天大厦,在整个大宇宙里,并没有增加什么。一个巨大的星球殒灭了,在大宇宙中也没有损失什么。一切万生万物都是从空里来,又回到空里去。  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空为器,器器皆空,万法不离空性,其本质当体就是空,因为‘空’,所以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唯有‘空’,才有无限的发展和创新的可能。  空,永恒不变;空,普遍地存在,没有空,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生命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发生。我们把所有这些名称、名词,把它融合到一起来说,真如就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就是真我,真我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空,‘本来无一物’嘛!  ‘外离诸相,内心不乱’的禅定,有三个阶段:  一、离执禅定:这里当然不是讲打坐,而是外物不能影响,内心不起妄念,这才是禅定。  古往今来,很多修行人,很难踏上离执禅定,为什么?因为分别心太强,错把佛法当做学问;把离心意识的法当做学问去研究、批注、弘扬,除了增加理的执著——理障,纵然皓首穷经,临终依然是漆桶一个,对理的执著一天没有突破,就一天不能踏上离执禅定,没有断惑怎能证真?不能证真,便不能跻于无学;既 无上路,遑言到家?  如果当你体会到所谓的学问、知识都是虚妄表层意识中的产物,绝非原本如此,不是原来就有,唯有正法才是自性内涵时,才能启迪你那理性人格化的自觉;否则知识越博,距离真理越远,唯有突破理障,才能到达无学,然而也不是修学事毕,才刚刚踏上离执禅定而已!只是扬弃了观念游戏,不再以幻为真罢了。  踏上离执禅定,在日常生活中,一切外在的人事物,在觉受上干扰变得很小、或说是减弱、降低了,降低到在万人嚣闹中好像没有人一样,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好像梦里漫游似的,经常都是‘常独行!常独步!’这就是离执禅定的自受用境界。  离执禅定这个阶段的或长或短,根据各人的来历及根基,如果是来历很高的人,当他踏上离执禅定,紧接著就迈向去执禅定,光是离执是不究竟的,暂时摆脱外界的干扰,一遇上机缘,仍然会发作,自己仍然会干扰自己,要拔掉病根,就要做去执的工夫,以达去执禅定的阶段。  要去执必须靠反省,这是古德们的‘止观’法门,如果不反省,连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都莫名其妙,要想好好修行那很难。人要修行,必须确确实实由衷 的反省,找出自己的毛病,坚决地把它拔除、丢掉,扬弃了私我之欲,我执淡薄乃至无有,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当下显露。人只有在找到生命的根源,才坚信生命 的永恒;才能不惑、不忧、不惧,古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文天祥、吴凤……都是菩萨境界的圣者;没有菩萨精神,没有真我出头,不能主宰心国,谈修行、谈舍 生取义太难了。  通过去执而臻于无执禅定,就秒秒安祥,证道歌说‘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这就是无执禅定的写照。人到了无执境界,那就已归入融合大 宇宙、大神灵的怀抱,返回到生命的源头,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物我一如,这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了。若不证到此境,就算不得是真人,就是虚 掷光阴,浪费生命。  总而言之:修行要圆满达成生命的使命,你必须发掘、寻回失落、埋没的真我,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光明、喜悦、幸福,然后才能上报四重恩,下济众生之苦,施予众生以光明、解脱及安祥。  以上这段话,是我披肝沥胆、赤裸裸地和盘托出,我所说的,不过只是我所做到、所体验的一小部分,我是以最大诚敬之心,吐露肝胆于各位之前,祝各位都能发露真我,秒秒安祥,早日圆满,正觉。
佛法是不二法门
 

佛法是高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法以口讲、心想所能明白的。惟有脚踏实地具足深信、切愿、力行,一心念佛,时间一到,自然水到渠成。纯印老人讲:“走的正,行的端,三条大路走中间。”高境界应是“海藏多罗一叶舟,不居两岸不中流;一篙撑出虚空外,惹得春风笑点头”。不二法就是一多一如,大小一如,是非一如,上下一如,好坏一如,凡圣一如,诸见一如,诸法一如,空有一如……此即般若。落一边就是凡夫见解。《心经》曰“无智亦无得”:智,所知障;得,烦恼障。所以“心性为一,余皆二法,自性妙用,万法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