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异闻录3合成表中文:基督教文明的特质是如何形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54:45

人类文明探源系列之五 

犹太教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战胜了在此之前出现的其他宗教,尔后,它又将被别的更有生命力的宗教所改造、超越。犹太教并不是一个积极传教的宗教。犹太教堂所接受的改信者,必须按照犹太教当局的规定,因为一个人改信犹太教并不只是简单的自我认定的事情。另外,繁琐的教规也妨碍了犹太教的传播。这些都是犹太教不能像基督教那样得以大规模传播的原因。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犹太人中间,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前63年罗马攻占耶路撒冷,屠杀1200名犹太人,巴勒斯坦成为罗马人严格控制的领地。前40年,罗马扶植当地贵族希律为国王,这个最残忍的暴君在36年间像野兽一样统治着他的国家,几乎每天都血腥虐杀犹太民众。前4年他死后,罗马将巴勒斯坦分封给他的的三个儿子,犹太人因反抗暴君统治和苛捐重税而发动大规模的暴动,结果2000余人被钉在十字架上,而在罗马军队屡次侵伐中犹太人被浮为奴的达6万人之多。深受压迫的犹太人,特别是下层民众中的奋锐派不断反抗,66年爆发了犹太人大起义,遭到罗马统治者血腥镇压和疯狂报复,圣殿被毁,大批犹太教徒被处死,或被卖为奴,或流亡异国他乡。基督教最初就是在下层民众反抗罗马帝国残酷统治中产生的犹太教的一个支派。

据《新约》记载,基督教创始人耶稣(Jesus)约在前7年至7年间,出生于耶路撒冷南面的伯利恒。他自小生活在正统犹太教环境中,习得希伯来文经书的知识。当时在罗马残暴统治下,犹太人普遍流传“弥赛亚”(救世主)将会降临。耶稣30岁时在约旦河谷遇见一位先知施洗者约翰,他在传道中宣称上帝的统治临近了,将在审判中使罪人灭亡,敦促听众忏悔罪过。耶稣接受施洗,这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约翰很快被逮捕并被处死。之后三年间,耶稣在加利利的一些城镇布道,医治病人,斥责贪婪、放荡的生活,以拯救人类脱离罪孽为使命。他结集了12位门徒,被人视为“弥赛亚”。他32岁时率信徒进入耶路撒冷,结果惊动了全城。他怀着对圣殿的热爱,赶走了圣殿内一切买卖人、兑换银钱的人,抨击当地宗教领袖们的教导歪曲了律法。时值逾越节前夕,聚集的群众具有一触即发的爆炸性情绪。耶稣被其门徒之一犹大出卖,犹太教祭司长抓获耶稣并送犹太教公会审判,罗织的罪名是“自立为犹太人君王”;又将他移交给罗马总督,耶稣最后被钉在郊外各各他山岗的十字架上。

耶稣并未意识到自己创立了新宗教,他接受犹太教的规则和教仪,只是注重用虔诚、道德、仁爱来补充犹太教的律法和先知的教导。最初,耶稣的门徒只在犹太人中传播福音,后来扩大至外邦人和希腊化的犹太人,称耶稣为“基督”(Christo),其希腊文原意是“涂过圣油的人”。耶稣亲传的门徒彼得本是一位贫贱的渔夫,后因遵循老师遗训进行传教活动,也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彼得派的原始基督教在其产生时,是奴隶、被释放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和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它号召信徒团结互助、平等公有,交出部分财产作为公共基金,既用于宗教活动,亦可救济贫苦信众;它并有强烈的反抗意识,鼓动人民起来报仇申冤,推翻罗马与犹太上层的黑暗统治,向往财富平均、共同消费的新耶路撒冷千年王国。

1世纪末至2世纪编定的《新约全书》,它是基督教的圣经。尽管这一新宗教遭到官方的迫害,仍稳步发展起来。313年,基督教终于因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公布米兰敕令而得到宽恕,399年,被罗马接受为国教。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由传教士在600年至800年间,传布到英格兰和日耳曼诸民族中;在800年至1100年间,传布到斯堪的纳维亚和斯拉夫诸民族中。以后,随着欧洲的扩张,又由传教士传布到世界各地。

基督教的成功,在于其自身所拥有的特质,大致包括以下二个方面:

 

全民性与平等性

 

基督教以全民——整个人类及其个体的存在与活动为主体,而不是将人区分成若干等级。基督教刚产生时,它对世界各地持不同信仰的人群并没有直接的吸引力,在耶稣生前和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后不久这段时间里,基督教仍只是犹太人的宗教信仰。正是保罗(Paul,约生于7年)使基督教广为传播。保罗生于小亚细亚的塔尔苏斯城,是一位希腊化的犹太教徒。他大胆地认为耶稣不仅仅是犹太教徒的救世主,认为仁爱的上帝差遣他唯一的儿子耶稣来人间是为了要他替全体人类赎罪。因此,基督教不再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而发展为一个新宗教,一个既为犹太人又为非犹太人信奉的宗教。

基督教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鲜明的全民性。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神权与王权是紧密结合的,君王通过复杂神秘的宗教仪式来强调“君权神授”的思想,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商朝时的中国,只有王权拥有者才能体现上帝的意志,因而,上帝只是特定政治集团统治人民的工具。秦汉之后,“天”成了皇家的私有财产。印度教教义中明确将人分化为四个种姓,要求教徒严格遵守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因此,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都不可能建立全民化意义的社会政治结构。

基督教超越了族群与家族的狭隘性,这对于西方文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每个个体、族群走向同一个广场,上帝如同天上的太阳,任何个体、族群都与之相对应,都是信奉上帝的平等成员。在上帝面前,广场上不再有封闭的洞穴,而人类亦没有等级制度的束缚。

基督教坚持平等主义,其大门向所有请求加入的人敞开,不论是男子或妇女、富人还是穷人、自由人或是奴隶,都一视同仁。教会支持种族、阶级、性别平等,就像它也支持种族平等和阶级平等一样。“‘因为你们信仰基督耶稣,都是上帝的孩子。’圣保罗写道,‘世界上没有犹太人,也没有希腊人;没有约束,也没有自由;没有男人,也没有女人;因为在基督耶稣看来,你们全都一样。’”(《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阿里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92页)

基督教尤其体现了下层人民的人民性。早期基督教徒经受了太多的苦难,“先知施洗者”约翰、耶稣及其门徒彼得以及使徒保罗等大批传教者被杀害。2、3世纪,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徒进行大规模的迫害,许多主教、信徒被残杀,一次死难者人数甚至达到了2000人之多。耶稣被钉死的时候仅三十出头,他从事传教、发生影响力的时间最多不过三年,甚至可能只有几个月;他被门徒和追随者出卖并被否定、被他的反对者嘲弄并遭审讯、被上帝和人们遗弃。“关于他的死刑方式,根据罗马法律,即使是罪犯也不能受这种刑罚,只有逃跑的奴隶和政治造反派才受此极刑——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位受难者生命的最后信号,是一声惨叫。从此以后,十字架成了基督徒的标志。也正是十字架,使基督徒对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的阴暗面——苦难、罪过、意义的失落、死亡等等的征服成为可能。”(《世界宗教寻踪》[德]汉思·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281页)

基督教承继了犹太教的强大生命力,同时它也是犹太人对本民族苦难史的集体回忆。“犹太人耶稣宣告的既非犹太人的神国,也非某种教会的建立,而在于:宣告了即将来临的天国、预示的‘应许之地’(向往之乡)及天国的衡量标准。然而,他的福音和实践导致了他与宗教和政治上的统治阶层的对立,那是生与死的对立!是的,他对当时宗教传统以及统治者的权势所作的批判过于激烈;他对宗教的戒律——守安息日、清静纯洁和斋戒饮食的理解过于自由;他与穷人、失落者以及‘可怜鬼’过于情同手足,民众总是引发他的悲悯。他对那些触犯了宗教律法的人总有太多的体恤,这不免让那些固守律法的虔诚者痛心疾首。无穷无尽地宽恕、舍弃权益而不求回报、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耶稣把这些方式应用在实践中,以实际行动隐喻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世界宗教寻踪》[德]汉思·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280页)正是由于不合犹太教的正统教义,同时对罗马人的统治构成了挑战,早期基督教因而受到了犹太当局和罗马人的双重迫害。

基督教以下层人民的眼光看世界,这尤其成为广大弱者的精神避难所。基督教“保证拯救信徒的灵魂,但是,它不是通过许诺一个星光灿烂的来世,而是通过基督本人复活所预示的个人的复活,使信徒醒悟过来。所有一切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基督教在一个混乱不宁的时代,在老百姓感到无家可归、为生活所抛弃之时,提供了友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兄弟,他们的聚会常被称作‘阿加比’,意为希腊语中的‘爱’。他们相互帮助,用自己的虔诚和克己树立了一个能鼓舞人的、富有感染力的榜样。因而,在旧秩序的法律和哲学日益落后于潮流、日益行不通之时,基督教为弱者和地位卑贱者提供了顺应潮流的东西和希望。”(《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阿里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32页)

弱者在信仰上帝的同时,还必须顺从统治者的意志,因此,他们必须学会放弃自我的私利,放弃一切形式的斗争。基督教的人民性正是体现在广大下层人民对于苦难的坚守以及对于平等、光明的向往之中。在强权暴政横行的时代,在世道混乱、人民生活困苦的年代,追求平等与忍让顺从的思想往往很容易被下层人民所接受。中国庄子的思想深处也有这种思想倾向。诸如“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及“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随别人称自己为马,随别人称自己为牛)。庄子放弃世俗名利的那份坦然似乎还没有基督教徒的信仰来得更加彻底:“我对你们说,听着,要爱你们的敌人,要善待那些怨恨你的人,要赞美那些诅咒你的人,要祝福那些痛骂你的人。如果有人打了你的一边脸颊,就给另一边让他打;如果有人取走了你的斗篷,就不必再留住你的上衣。对每个乞求你的人,给他们所要的东西;对拿走了你的东西的人,不要再找他们归还。如果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怎样对他。”(《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阿里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8页)

 

公义性与规范性

 

犹太教、基督教都是关于灵魂的伦理宗教。《旧约》开宗明义地讲到,每一个人都是“神的肖像和模样”,因此,“亚当”并不是第一个犹太人,也不是第一个基督徒或第一个穆斯林。“亚当”就是“人”:“亚当”是每一个人的原形。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人类并为了人类的需要创造了宇宙万物,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都不偏待;每个人都是神独特创造的,都有独特的恩赐以及相应的社会角色,人与人没有可比性,每个人的被造没有对与错,其生活过程都是各自显示一种人生的真理。

这样,人与上帝之间存在着的同一性产生了一种互动,人人都是上帝自己的像,上帝也有一部分投射在每个人的肉身中。人与上帝之间的同一性不仅为人的生存找到了理由,也为人的发展找到了方向。

基督教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所有的人都应该有尊严并且受到别人有尊严地对待。它不容许人压迫人、人剥削人,反对狭隘、仇恨,提倡开明、善良、宽恕、团结,敬爱上帝,爱人如己。主张为上帝服务和为人民服务。做基督徒就意味着,在一个人的完全本己的生命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倾力追随耶稣。

基督教教义起到了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这是一切制度的基础。基督教强调了很高的道德准则,强调灵魂得救就必须遵守这些准则。这一要求加上有效的教会组织,使宗教能对虔诚信徒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基督教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最初来源于犹太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三大一神论信仰宗教,人们同时称之为伦理宗教。因为三大宗教都离不开作为仁慈者和正义者的神。但同时人作为神的同形或代表,又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摩西十诫”构成了三大先知宗教共同基本伦理的基础。“按《旧约》人们称犹太人为‘神的选民’,这种说法并不是体现高高在上或高傲的意思,而是表达了特殊的义务:对神的盟约,神的律法,神的指示,即希伯来语称之为《托拉》的义务。”(《世界宗教寻踪》[德]汉思·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241页)正统犹太教“为数众多的诫命涉及(从早到晚)整个一天,整年(工作日,安息日,节假日)以及整个一生的生活:从出生、割礼到成人礼,从结婚到家庭生活,从死亡到安葬。对律法的感激——而不是抱怨它们的繁琐,因为它们是神给予人的恩赐,以及遵守律法时的喜悦。其负面在于面对其他非犹太教徒的自我封闭。”(《世界宗教寻踪》[德]汉思·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253页)犹太教诫命的繁琐性也为基督教的产生与超越创造了可能。

作为宗教文明的基督教在对西方不同群落的整合与征服,在推行普世伦理价值观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参考书目: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阿里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西欧文明》,汝信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世界宗教寻踪》[德]汉思·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以色列文化》,张和清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