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大肚子孕妇:爱武汉,所以关心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8:04:14

风雨挡不住的约定 记者 陈诚

    今年5月22日,风雨交加的清晨,40位市民一同走进建设中的首义门和辛亥革命博物馆,共同完成一个约定:我们一起看工地。这是本报和市建委、市交委联合举办“我们一起看工地”活动中,最让人感动的一次。

    当日,来自汉阳区的10多位农民工及困难家庭子女报名参加看工地活动。在这群特殊的参观者中,市民陈元平带着9岁的双胞胎儿子参与活动。“大双”陈志宇腿脚不便,陈元平抱着他深一脚浅一脚登上起义门。

    参观过程中,陈志宇看到其他小朋友都走在自己的前面时,非常着急。父亲拉着他的手,不住地安慰:“他们在那边看,我们就在这边看,一样的。”这位父亲告诉记者,家里是低保户,想趁着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长长见识,看看城市建设,感受美好未来。

    跟陈元平父子一样,这次来到工地上的小朋友,主要是在汉阳区生活的农民工子弟和家庭困难的低保户。这些孩子的父母平时都在为生计奔波,大多没有机会带孩子出来开眼界。

    今年4月至10月,“我们一起看工地”活动几乎每逢周末便组织一次,跑遍了武汉的重大市政工程项目。钻入地下看地铁施工,坐车感受武汉快速路网建设,领略村湾和高速出口路的便捷……近距离感受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看工地”活动受到市民热捧。从老人到小孩,从普通市民到社会精英,期期人气爆棚。其中,参观地铁施工成为最受欢迎的“节目”,连续举办数期仍不断有市民报名。

    钟情城市生态的武汉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张诗琪,7次追随本报参与看工地,可谓铁杆粉丝。她说:“城市的点滴改变,牵动着每一位市民的心。每一次走进建设现场,我就能感受武汉正一步一步朝着国家‘中心城市’目标迈进。”

    擦亮家园“眼睛” 记者 马振华

    10日是周末,汉正街老板文昌植又和志愿者朋友们前往喻家湖边展开巡湖,现在,和他一起,守护武汉中心城区40个湖泊的还有3000多位志愿者,他们在“爱我百湖”的旗帜下,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响应,制止了多起填湖、水污染等事件。

    文昌植一年前参加“爱我百湖”湖泊保护志愿者行动,这个由长江日报联合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团市委发起的民间活动,吸纳广大志愿者参与。在文昌植的巡湖日志里,一年多来第40多次的巡湖,几乎走遍了武汉的各大主要湖泊。在他的带动下,一批汉正街老板加入护湖队,一年间,月湖护湖队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

    志愿者们在巡湖过程中先后发现了东湖水污染、汤逊湖填湖等问题,经过他们呼吁,各方努力,不少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去年9月,志愿者在汉口塔子湖巡湖时发现,湖泊被开发商所建楼盘合围,不允许其他市民进入,公湖几变“私湖”。在志愿者和媒体监督下,最终促成开发商做出整改,留出5个公共通道,还湖于民。去年10月23日,志愿者展开东湖排污口调查,发现半侧山排污设施闲置2年多,每天2700吨的污水直排入湖。经过协调,终于促使排污设施启用,实现截污。

    现在文昌植已经养成了习惯,只要有空,就带着孙子去月湖看看。他说,武汉是“百湖之市”,虽然个人力量很微薄,但是为了让我们的家园“眼睛更明亮”,他愿意一直将湖泊守护下去。

    在文昌植这样民间志愿者努力下,“爱我百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浪、凤凰、搜狐、腾讯、网易等媒体多次专题报道。省、市文明委授予“爱我百湖”团队“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世界自然基金会特邀“爱我百湖”志愿者多次参加活动。

    新老市民心系家园 记者 李晓萌

    昨日,长江网《复兴大武汉》专题论坛里,网友熊传东的帖文《倾市民拳拳之忱,为党代会献十策》已连续40多天置于首页。

    10月21日,响应全市“我为党代会献一策”活动号召,熊传东熬夜至凌晨3时,一气呵成此帖。

    熊传东,《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总编助理,10年前来汉读书,并留在这里生活。“慢慢地好上了每天过早吃一口热干面,渐渐地爱上了武汉的桥和大街小巷。”熊传东自称武汉“新市民”,在这篇帖文里,他写道:“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武汉,赋予了我一条洋溢着诗意的河流,使我的笔尖能划出我心中的涟漪,得以完成我用心凝聚而成的《倾市民拳拳之忱,为党代会献十策》一文。”

    “我选择了武汉,但对她有更多期许。”3年来,熊传东在长江网、汉网发表有关武汉发展的帖文百余篇。 

    生活在武汉的新市民关注武汉,身在异乡的武汉人更心系家乡。远在上海的李恒寄来邮件,以《市民心中的武汉——思考和期盼》为题,洋洋5300多字,全面论述“实力武汉”、“魅力武汉”、“创新和活力武汉”建设,期盼武汉的真正复兴,“希望她的明天会更好,恢复她应有的荣光!”

    77岁老党员邹道毅,在武汉生活了58年。为武汉未来5年发展建言献策,老人写满了厚达13页的手写稿纸,一笔一画都倾注着他对武汉赤诚的爱。

    不同的经历,同样的热忱。据不完全统计,“我为党代会献一策”活动开展2个月来,已有约27万网民关注参与,通过网站、信件、电话等渠道收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超过3.1万条。建言市民纷纷表达同一个心声:爱武汉,所以关心她!

    我喜欢你一天天变好 记者 杨捷

    10月18日,新州汪集镇小学生汪思源跟着爸爸来到市美术馆。她的作品《大家一起建地铁》,获得“把武汉画在地铁里”一等奖。

    与城里的孩子争着在题名板上签名的踊跃参与不同,腼腆的汪思源一步不离爸爸。

    远城区的孩子学美术不像城里那么容易。汪思源的父亲是当地学校教师。他告诉记者:“学校几个老师的孩子,送到美术教师手下培训,培养了女儿的兴趣。”

    拿到获奖奖励的终身免费乘坐地铁卡,汪思源还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方便地享用它。但小姑娘知道,武汉规划了12条地铁线,其中有3条通往远城区的线路,她将来一定能在家门口坐上地铁。带着这份期盼,汪思源在参赛画中,“派”出大象、小狗、蚂蚁、昆虫,帮助武汉修地铁,“让地铁早一天开到我家”。正是对武汉的热爱,让小姑娘这份期待能够以地铁画的形式,永久展示在武汉地铁车站里。

    6月份,长报集团与地铁集团、市教育局共同举办“把武汉画在地铁里”绘画征集比赛,这在全国是一次首创。

    孩子眼中的城市地铁是什么?他们怎样看地铁与城市的关系?——把孩子的观察和思考,用艺术方式表达出来,选取其中精品,收藏在地铁站,形成独特的武汉地铁文化,是这次绘画征集比赛的目的。

    参赛时节,武汉铁中高一学生龚哲瀚正在准备中考。但他还是用3个晚上画出了《地铁树》。“我喜欢看到武汉一天天变好。”龚哲瀚告诉记者,小学三四年级时,占道摆摊常常“堵”了他的上学之路,“常常害得我迟到,现在这些摆摊流黑水的地方,都变成了绿化带”。

    以“一棵树”的形态展示武汉地铁的纵横伸展,树枝之间,龚哲瀚“摆”上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建筑,有长江大桥、琴台大剧院和科技摩天大楼。他用很成熟的语气说:“我很期待城市的科技发展,改善我们的生活。”

    地铁树的外围是绿色背景。这个高中生未来想做一个设计师,他认为“城市不能无休止地向外扩展,留出绿色空间,武汉才有更蓝的天和更洁净的空气”。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1-12/12/content_4933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