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斗西游281篝火:宫载春?李翚:关于提炼南京理工大学“教师八德”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5:25:34
关于提炼南京理工大学“教师八德”的几点思考
2010-4-23 8:41:00 来源: 宣传部  作者: 宫载春 李翚  编辑: 葛玲玲  阅读:
编者按:学校正在开展的首届“教学质量月”活动,将教风建设作为主要内容,而良好教风形成的关键是师风师德。在此刊发的这篇文章是作者在组织提炼我校教师师德时撰写的建议,我们在此时编发本文,既是呼应“教学质量月”的举办宗旨,也希望能引发师生对学校传统、文化、精神和加强师德建设的进一步讨论与思考。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创建“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而高尚的师德无疑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
一所大学的师德,除了具有大学师德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一所大学的师德建设,如果不从学校自身的特点出发,而只从一般意义上的师德共性出发,则会陷于泛泛而谈,缺乏教师的认同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南京理工大学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自己一定的办学特色,积淀了具有一定独特性的大学精神与文化、优良传统和校风等。这些特质,也必然地已经渗透到我校教师的师德当中,只是我们并没有将此予以总结、提炼和表述出来。在此,我对我校教师的师德提炼阐述一些自己粗浅的思考。
一所大学的师德应该具有这所学校的个性
大学教师的师德,是指大学教师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等。一般理解为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通常包含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职业荣誉等方面。
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了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主要包括:遵纪守法、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学任务、关爱学生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不断提高水平等6条内容。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师义务及《决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既是教师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又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标,是加强师德建设的依据和方向。
教育部1997年8月7日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八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最近教育部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这八条作了微调,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从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要求与措施。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斗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应该说,这四点以及《意见》中所提出的师德建设要求,是对师德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大学教师的师德,既有一般意义上教师师德的共性,也有作为大学教师的特殊性。因为,高等教育具有不同于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同时,大学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更为丰富。大学教师不同于基础教育教师之处,主要在于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因此,大学教师师德的归纳,除了应该从社会所认同的师德共性出发之外,还应该从大学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行为出发。
而具体到某一个大学的教师师德,则除了具有一般的大学教师师德的共性之外,还应该具有这所大学的个性。因为,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相对独特的大学特色、传统、文化、精神、校风等。因此,一个大学的教师师德的归纳,还应该充分依据每所大学的特点。武汉大学2004年9月以来,学校组织开展了《武汉大学师德铭》征集活动。确立《武汉大学师德铭》,旨在进一步规范教师师德,提高广大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使之更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这一成果获得了获得了2007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不失为是从学校自身特点出发加强师德建设的一个范例。《师德铭》共26句,104字,全文如下:
荧荧红烛  巍巍师魂  身立杏坛  首修人品 忠于职守  信仰坚贞  以德执教
至真至诚 廉洁奉公  爱校爱生  传道解惑  诱导谆谆 治学严谨  术专业精
淡泊名利  自励自省 仪态端庄  作风纯正  自强弘毅  求是拓新 同心协力
与时俱进  东湖水碧  珞珈山青 湖山共鉴  惟铭是遵
我校的精神特质与文化特点及其在师德方面的体现
南京理工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已形成和积淀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大学精神与文化、优良传统和校风等。这些特点,也渗透到了学校教师的师德方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师德。
关于上述我校的精神特质与文化特点,学校在2003年6月开展的“办学理念与发展战略研讨”活动中,以及2007年10月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工作评估中,曾作过专门的研讨。主要有:
(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责任感。哈军工从酝酿、诞生之日起,就被庄严地赋予了“建设现代化国防与强大的国防军”这一崇高的使命与责任。全国各地抽调的老师和招收的学生,无一不是为了服从这一使命而进入哈军工的。炮工的分建及集体转业,也是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使命。南理工人就是在这种肩负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驱动下,通过自己不懈地奋斗、奉献,从而使学校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为社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自己争得了荣耀与骄傲。这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表现为南理工人特别的服从大局意识和观念;特别的志存高远的雄浑气魄与广博胸怀;特别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光大。军队院校的源头和与前身,使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在南理工人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光大,南理工经历多次校址变迁、校名更易、隶属变化和使命拓展,但南理工人都能继承和发扬光大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断从头做起,善于艰苦创业,同时善抓机遇、与时俱进,形成了敢于赶超先进、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埋头苦干、严谨求是的优良作风和务本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南理工人从来都是不求闻达、埋头苦干和默默奉献的,无论是教师的做人、为学,还是在对学校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上,都体现了一种特别的严谨精神。50多年来,南理工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都始终没有放弃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个“本”。
上述所概括的我校精神特质与文化特点,也体现在学校的师德建设方面:
“哈军工之父”陈赓大将在创办哈军工之初就曾说过:“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认为:“善之本在教”,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和我们党“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明确了大学教育的目的本质上是培养人,是“育人”而非“制器”;“教之本在师”,体现了学校办学和培养人的主体是教师。如果从师德角度审视这句话,即是强调了教师要“教书育人”。
“一切为了学员”,是哈军工办学的战略宗旨。学校主要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部分人组成,这三者的关系是什么?陈赓院长对此作了十分形象的说明:教师是炒菜的,干部是端盘子的,端盘子和炒菜的都是为了学生“吃”好,学校的宗旨是育人,一切为了学员的学习成长。陈赓还进一步指出:“学员是我们的宝贝,是我们事业的希望,我们所有的工作部门,都要为学员服务。”
1953年3月24日,陈赓在全院干部大会上号召教师“以自己良好的教风影响学员的学风”。1955年1月3日,在学院召开的第二届教学方法研究会上,学院教育长徐立行在总结讲话中提出了“教书教人”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向学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还要培养学员的革命品质;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还要在实践中成为学员的表率。 这与我们现在“教书育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在陈赓的倡导下,哈军工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主,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一中、二主、三严”的办学传统。
从哈军工到“炮工”,学校都贯彻了“边建边教边学”的“三边”办学方针,在创业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始终都掌握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教学为中心。
评教评学,是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相长的一种好方法。炮兵工程学院在1963年2月,召开了第一届教学工作会议,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改革。建立评教评学制度,由教育班大干部主持召开有任课教师和学生参加的会议,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和要改进的方法;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建议和要求。这对于沟通教学思想,交流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发扬教学民主,是很有必要的。
对我校师德进行提炼的建议
通过上述对我校办学思想与理念、办学特色、大学精神与文化、优良传统与作风等特点的不完全搜集和概括,及其在师德方面的体现,我们应该能够提炼归纳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师德。
1983年,学校教务处马树昂老师等人研究了我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主要有:
(一)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是我校教师职业道德中最突出的特点;
(二)勇于探索,勤于研究,刻苦读书,是我校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另一个特点;
(三)讲究教学方法,重视开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是我校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又个特点;
(四)重视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和思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我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另一个突出的特点。
并且,马树昂老师等人从上述我校教师职业道德特点中概括出了八条,称做“教师八德”,即:
1、热爱祖国,信仰马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2、学而不厌,探索创新,献身国防科学技术;
3、诲人不倦,教书育人,造就德才兼备人才;
4、启发诱导,严格要求,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5、精心讲授,娴熟操作,驾驭教育科学规律;
6、识才爱才,教学相长,当好学生严师益友;
7、遵纪守法,以身作则,道德情操堪为师表;
8、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华工校园桃李芬芳。
今设想在此“教师八德”的基础上,重新提炼归纳出“南京理工大学教师八德”。
为什么要用“八德”的提法,其原因有二:一是富有学校个性,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所大学或中小学用“八德”的提法,来概括自己的师德;二是学校在历史上曾经提出了“八德”,虽然这“八德”影响不大,但在不少老教师中还是有一定影响的,继续沿用“八德”的提法,可以体现历史性,并从学校的办学历程中找到出处;三是“八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惯用提法,并且,目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教育实践中,也多含有“八德”的含义,其详如下:
1.我国历史上有对基本道德要求进行高度概括的传统,曾有儒家“三达德”、“四维八德”等提法,在实际中运用最多的为“八德”。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德”具体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考察其来源,应该起于管仲的“四维”之说。《管子•牧民篇》中有如下文字:“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年就开始惩治腐败,曾说过这种足以振聋发聩的话:“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后来,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三达德”,虽然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伦理道德是“礼”,但孔子在“仁”与“礼”的关系上,有“内仁外礼”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将“礼”融入“仁”中,使人的情感成为“循礼”的内在动因。这种外在与内在的和谐、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是孔子对“礼”的伦理道德理论升华的突出贡献,成为中国建设“礼仪之邦”的理论依据。因此,孟子在孔子“三达德”的基础上,增加了“礼”,并用内涵更为丰富的“义”代替了“勇”,提出“仁、义、礼、智”“四德”。汉代董仲舒,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增加“信”德,表明当时“信”已经成为一种公共生活准则和社会发展需要。从此,“仁、义、礼、智、信”被推为“五常”,成为国家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价值观,将儒家伦理推向了新高度,并统领我国伦理道德教化与建设两千年。到了宋代,有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的提法,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悌”与“忠”,这表明了儒家对家族道德的重视。其后,儒家“八德”除了上述表述外,还多有其他表述,如“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忠、勤、俭”等,但基本上都相差无几。
清末民初,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冲击,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认为,道德是中国之长项,只要推陈出新,就能够建构中国的新道德。梁启超等维新派,试图以“孝、悌、忠、信”这“四德”为基础,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建构中国新道德。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孙中山说:“穷本溯源,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讲到中国的固有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民国廿三年,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八德与四维并为其两大主题,特以“礼义廉耻”为日常生活之准则,并将其重新解释为:“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楚楚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抗战时期,又另解释为:“礼是严严整整的纪律,义是慷慷慨慨的牺牲,廉是实实在在的节约,耻是轰轰烈烈的奋斗。”后来国民政府又将礼义廉耻,规定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共同校训;可见其对“四维”之特别重视倡导。
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方面为什么最终归结为“八德”,这可能与“八卦”有关。因为,八卦的每一卦都有其“卦德”,一般说来,八卦是卦德在先,卦象在后,德是其中,象是万变。所谓卦德指卦所具有的代表性的性能,性情,特点之类。如:乾天德:永动做人准则,永动为做人之恒律。健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而不息;坤地德:简单做人准则,简单为做人之精要。顺也,君子以厚德载物。……
2.近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教育实践中,也多含有“八德”的含义。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八德”。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研究指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德的新承接。“爱国守法”中的“爱”,来源于传统德目的“孝”、“悌”;“明礼诚信”中涉及到中华美德的三个“德目”,即“礼”、“诚”、“信”;“团结友善”体现了中华美德的“宽”与“恕”;“勤俭自强”,体现了 “勤”、“俭”、“廉”与“耻”四种中华美德;“敬业奉献”,体现了中华美德的“忠”与“义”。上述解释若能成立,那末“20个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中,就至少包涵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勤、俭、宽、恕等,中华美德中的12个基本“德目”。
(2)“八荣八耻”与“八德”。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了“八荣八耻”。有学者指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对儒家“八德”做出了时代的新诠释:儒家文化中的八个关键字“仁、义、礼、智、信、忠、勤、俭”完全可以对“八荣八耻”进行恰如其分的精辟概括和浓缩,而“八荣八耻” 又正好对儒家“八德”做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新诠释,使儒家文化与时俱进的学术品质得到了又一次展现。
(3)1994年以来,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王殿卿教授承担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进行了十多年的实验研究,逐渐发现“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种道德,是建构当今学校德目体系的重要依据,这“八德”不仅是5000年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不断创造、更新和发展了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是当今社会生活之中、在大中小学的“学生守则”当中、在市民公约当中、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当中、在治家之道、兴业之道、治国之道当中,所浸透着的民族精神。为了建构学校传统美德的德目体系,也为了帮助参加教育实验的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了解“八德”的历史演变;把握和分辨“八德”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认识“八德”的历史价值;探讨“八德”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掌握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路径。课题组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时间,组织 8位文科博士编写、并由红旗出版社于2000年初,出版了《大众道德》丛书,以八德为书名分别论述。
综上所述,设想将学校的师德提炼归纳为“八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外,此举也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学八条目”之数目。《大学》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考察我校的实际情况,拟提炼归纳出南京理工大学的“教师八德”为:
忠诚爱智,公正和善。
忠:忠于祖国,忠实真理,致力人类文明传承
诚:诚朴厉行,诚信达人,献身国防科教事业
爱:爱校爱生,爱岗敬业,培养国家栋梁英才
智:睿智博通,智能双修,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公:公而忘私,廉洁奉公,热心学校公共事务
正:正心明德,身正为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和:和而不同,和睦协作,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善:彰善瘅恶,止于至善,共创一流知名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