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就是一本故事书:一起来谈‘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37:00

一起来谈‘薪’


  随着2011年接近尾声,各种有关国人今年薪水走势及展望明年收入起伏的数据一一登场。趁着这个谈“薪”时节,我也来跟大家分享我两段与薪金有关的有趣经历。

  去年,在好友的婚宴上同很多许久不见的中学同学重逢。还记得经我介绍为好友拍摄婚宴照片的摄影师朋友,在完场后调侃了我一句:“你的同学几乎个个都是拿LV、Gucci包包的,只有你还是穷记者。”摄影师朋友的观察还真是正中要害,士别十多年,我的中学同学确实不少都成了律师、医生和金融专才。

  今年年中与家人到澳大利亚旅行,雇用了一名当地的司机兼导游,载我们到郊外观光。与这名花甲之年的司机大哥闲聊,他说三个儿子不是读书的料,但胜在都有一双巧手,一个当了焊工、一个成为木匠,还有一个从事园艺设计,所幸这些技能工作的收入都和一般白领专业人士不相上下。

  贫富之间的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高低收入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些与薪金息息相关的社会课题,这一年来不断浮出台面,让我不禁想起自己这两段小故事。新加坡一向标榜其任人唯贤的制度如何让人们通过教育提升自己。毋庸置疑,我国每一代人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也确实反映了这些现象。然而,随着新加坡发展为一个高度发展的富裕城市国家,我们也开始面对社会流动性降低、收入差距扩大的发展瓶颈。

  所谓社会流动性降低、收入差距扩大,反映的是一种社会收入分布日趋失衡的局面,最终恐形成社会两级化。诚然,这不是新加坡独有的问题,但要改善情况,就有必要检讨我们社会的内部结构和运作,从根本打造一个收入能更均衡分配的社会。

  与同学渐行渐远的钱包增长度,让我领悟到社会流动性不只取决于个人的教育水平,也包括职业的选择。我们不能否认不同行业在本质上就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即使教育背景相同,最优秀的记者和最优秀的律师,薪酬和待遇仍然不可相提并论。这么说不是在为自己暗示加薪(虽然能加薪肯定是乐事),而是有感于要改善社会流动性,政府在探讨如何强化教育制度以促进社会流动的同时,或许也应检讨如何缩小不同行业间的待遇。当然,基于性质有别,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职业的薪酬一样,但缩小差距却是可行的;事实上有不少职业如社工、学前教育工作者,甚至某些工程师等,纵使在职者也必须具备高资格与某方面的专才,在待遇方面一直缺乏竞争力。结果,务实的国人大部分避开这类工作,以致这些行业永远缺人,而投身这些行业的人则因此牺牲更大的社会流动性,形成一种“双失”局面。

  国外例如澳大利亚通过各行业间较公平的薪金分布,折射出的职业不分贵贱社会价值观,则是新加坡在处理收入差距问题时可借鉴的。我国向来重视学术教育,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希望孩子把书读好,考取大学文凭,成为白领专业人士。也因为偏重学术成就,着重非学术的技能工作自然沦为待遇较低的“二等工作”,结果变成本地无人问津,需要引进大量外劳。

  要更好地缩小社会的收入差距,我们必须更积极地认可行行出状元,让技能工作也能获得实质的认同。我们若能平行发展白领知识专业及蓝领技能专业,并给予同等的重视,这不失为开拓更多以技能为基础的经济增长领域,例如家具业等;这样一来,原先流失给外国工人的工作将能回流给本地人,让缺乏学术成就的国人能凭一技之长赚取与白领工作相若的收入,同时也开创一个收入差距收窄的社会。

  当然,要改变社会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相信我国政府能通过政策和循循善诱引导社会走向另一番新格局,而重要的是须有一份愿意改变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