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都是谁转世: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古人抄书、背书谈积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41:53

沈从文记录的湘西民歌:

你歌哪有我歌多,

我歌共有三只牛毛多;

唱了三天又三夜,

才唱了三只牛耳朵。

 这首沈先生记录下来的湘西民歌着实让人可乐、吃惊、叹服。 “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只牛毛多”。用“牛毛”之多比“歌”之多,够风趣可乐的,而到“唱了三天又三夜,才唱了三只牛耳朵”,就不仅是让人惊讶,更让人叹服了。叹服比喻之巧,更叹服民歌之多,简直无以计数。

我们的创作也能有如此丰厚的储备吗?有如此丰厚的储备还怕文章干瘪无味、空洞无物吗?如此丰厚的储备哪里来?――积累。请允许我从古人的抄书、背书谈起。

一、得书不易,抄书盛行——古人抄书

l     我国在未发明印刷术之前,书籍的流通全靠手抄。简册时代,著书、抄书都用加工过的竹简。这一直到晋代仍很盛行。如东晋的著名化学家、医学家和炼丹家葛洪,所抄的书共达四百一十多卷。

l     隋唐之际,印刷术发明出来了,使用却还不普遍,抄书活动仍很活跃。唐代文宗因感于“篇卷散乱,难于检阅”,于是皇家抄书(抄书人称“御书手”)抄完藏于乾元殿,令“百官入乾元殿东廊观之,无不骇其广”。此外还有官府抄书、 民间抄书。

l     唐以后,印刷事业逐步发展,有了印本。可是,得书还是不易,因此抄书之风仍未衰微。 《李氏山房藏书记》引宋代苏东坡的话说:“余犹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得见之,皆手自书写,日夜诵读,唯恐不及。”《新唐书  柳仲郢传》称:“仲郢尝手抄六经,司马迁、班固、范晔史皆一抄,魏晋及南北朝史,再。”

古人求书不得,乃盛行抄书。抄书的辛苦可想而知,一部薄薄的书抄几天、几月是常有的事,大部头的书,更是耗费半生、一生心血也难以完成。古人的抄书是迫不得已,但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读书方法。通过抄书、校书,通读原作,把握原作的精髓,进而消化、吸收,融化成自己的血肉。

二、博闻强志,口诵心维——古人背书

l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尚书》就失传了,至汉朝,汉文帝求《尚书》不得,一老者伏胜,曾当过秦的博士,口授二十八篇,由晁错用隶书记录,称“今文尚书”。

l     文姬归汉时曾将其父蔡邕藏书默出四百多篇。

l     明代洪武年间御史大夫景清,借朋友一书,说好次日归还。却称不曾借书,官司打到祭酒那里。景清从头至尾背诵一遍,而主人却一字说不出,书判给了景清,出门,归还书说:“你平时甚爱秘本,但又不读,故和你开个玩笑。”

l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能把约六十四万字的十三经全部背出。

l     康熙读书:读百遍背百遍,通过了然后再往下读,一遍不少,决不偷懒。

l     钱钟书在清华上学时,号称“横扫清华图书馆”。连无名的意大利作家的作品都倒背如流。

l     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近九十时还能精确背诵圆周率小数点下一百位数。

l     沈雁冰(茅盾)能背《红楼梦》。君稥、郑振铎、章锡琛等人闲聊,谈及沈雁冰能背《红楼梦》,郑振铎却不相信。于是打赌。酒兴正浓时,请沈兄背《红楼梦》以助兴。郑振铎取出预先备好的《红楼梦》,信手翻至中间,随意点了回目,沈雁冰稍作思索,当即朗声背了起来,居然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几近背完一个回目。郑振铎心悦诚服地赞曰:“好!好!老郑信也。”  

古人读书博闻强志,口诵心维,以至倒背如流。这种背书的功夫也令我们今人佩服之至。饱读诗书,气贯长虹;胸藏万卷,包举宇内。诵读时,如江河滔滔不绝,倾泻而下;写作时,如探囊取物,轻松自如。如此之功效,全因为――积累。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今人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名言适用于古今。今人要想拥有满腹经卷,依然要有古人“板登要坐十年冷”的精神。最远的路也许最近,最拙的法也许最巧,学习要乐学与苦学结合,长期积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功到自然成。

1. 古人抄书、背书的功夫,我们在感喟之余,可以借鉴、仿效。抄书与背书,这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黑板展示:我们学校学习杜郎口中学,教室设有三面黑板,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而坐。发动学生,每日一首诗、一句名言,写在黑板上,每天以小组为单位积累检查。一周一小结。

3. 课前五分钟学生讲演:或朗读作品,或讲述故事,或叙述见闻,学生精心准备,热情很高,下面的学生随时提问,有时讨论起来五分钟甚至十分钟也未能结束。长期下来,对学生积累素材,锻炼表达能力,开阔眼界,都很有帮助。

4. 摘抄:我鼓励学生平时准备自己的积累本,并起上自己喜欢的名字。如“菁菁园”。将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故事记录下来,空余时间随时翻看,这些资料,是学生写作的很好的素材,很多新奇的构思、精辟的观点即来自积累本。

老师是否有积累的习惯,经常将自己的积累成果与学生共享?老师把自己喜爱的文章拿来与学生分享,学生也会耳濡目染喜欢上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我本人积累的摘抄也不下好几本了,近几年的摘抄多是在电脑上敲打出来的,一部几十万字的书常常能摘抄一、两万字,抄书抄了好多本了,自我感觉受益多多。

5. 评比:指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精美的语句、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细致入微的描写,分门别类,做成卡片,再分类整理,班里交流。评选班级积累名星。展示摘抄本,张贴摘抄笔记,也是鼓励学生积累的好方法。

6.写作运用:唐朝诗人李贺“锦囊采诗”,作家深入生活采风,都是一种创作的积累。要指导学生对日常的积累反复诵读,消化吸收,从日常积累中提炼素材,丰富语言,开阔思路,激发灵感,形成个人的思考和认识,将积累运用于写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写作实践。

7. 利用日记、网络QQ、BBS论坛、校内微博等形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自己需要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记录下来,以便达到更好的积累效果。

 

“敬惜字纸”,凡是是能读到的文字,都要认真去读。这是我们在物质贫乏、书籍不多年代里最原始的对文字的爱惜、敬畏与追求。如今,精神文化如此丰厚,想看什么书即能如愿从书本上、报纸上、电视上、网络上看到,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对文字的爱惜、对文字的敬畏”传承给我们的学生,认真去读每一本书,每一份报纸,认真去背每一首诗,每一篇文,不断积累,积少成多,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开扩视野,提高素养,厚积薄发,一辈子做一个很底蕴、有内涵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