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z644中文:新闻写作故事化刍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2:03:03
 讲故事的魅力

  说起故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我们也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神笔马良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那么故事为什么让人爱看爱听?原因是有情节,有曲折,能够吸引人;有人物,有性格,有喜怒哀乐,能够打动人。

  讲故事可以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古往今来,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著作,无一不是以故事的形式来表现的。翻看先秦诸子散文,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庄子的《道德经》等,那些纵横家在游说的时候,往往不是直接讲道理,而是先从国王熟悉的身边事、小故事讲起,引起国王听下去的兴趣,选准时机,回归主题,最后水到渠成。

  还有司马迁,更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的《史记》就是一个个人物故事串起来的。司马迁开创了一套通过“实录”图解事实的写作方法,他以人物为中心,将有关的历史事件记载到人物传记中,构成了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的线形故事。大家熟知的指鹿为马、破釜沉舟、项庄舞剑、负荆请罪等等都是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如今读起来依然栩栩如生,脍炙人口,情节感人。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把一些经典作品,通过学者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讲故事形式,传播到了千家万户。易中天的《汉代风云录》、《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王立群的《史记》等等。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让人们深深感到,尽管已经穿越了几千年的时空,但是回首古代历史,才发现历史的天空曾经是那么群星灿烂,思想是那么绚丽多彩。这就是经典故事的魅力。

  新闻故事化适合读者口味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事实图解的过程。事实图解是指通过记者和信源的叙述,使事实能以图像的形式出现在读者脑海里。新闻报道就是图解事件的发生过程,为什么发生,事件的影响,如何处理事件,事件的正面意义或负面意义。既然是事实的图解过程,那么新闻的故事化写作,就会为读者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一种追求照相似的逼真。在某种程度上,优秀的新闻作品给读者的感觉跟小说相似,会在读者脑海中产生一种深刻印象。这种印象不是通过胡编乱造欺骗读者,而是植根于事实,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并使读者依据个人经验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翻阅新闻作品名篇,我们就会发现:越有故事性的,就越有生命力。影响我们好几代新闻工作者的感人之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是用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感人的细节,刻画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至今读来依然值得回味。2002年,有一篇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叫《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就是通过一个典型事件——杨先生带孩子看病的一个故事,揭露出了社会关注的民生热点——“医生开大处方”。

  由此看来,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写新闻,是把新闻写好看的一种有效手段。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然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和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访新闻就是采访故事。

  新闻记者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就是准确无误地传送信息。但是,要写出好的新闻,传递信息仅仅是完成了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应该是在这篇报道里,讲一个能渗入读者灵魂,能打开读者心灵之窗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传递我们要传播的信息,比单纯报道干巴巴的政策信息、概念、观点和数字,效果要好得多。记得有一个记者曾说过,报道一年灾难死亡的人数几百万,只是一个干巴巴的数字,不会发人深省,但是具体写其中的一个人物故事,那就是一部会让读者震撼、能够吸取教训的有血有泪的悲剧。

  讲故事写新闻的形式,很切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内行人从中看门道,外行人从中看热闹,各有所取——譬如一篇好的讲故事的经济报道,商家可以从中看出商机,经济界人士可以从中看出经济态势,而寻常百姓可以欣赏故事的情节,感受时代的变迁。

  用讲故事的形式写新闻,国外有成功的范例,以美国《华尔街日报》为代表,他们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叫“华尔街日报体”,其精髓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写新闻。他们专门有一本培训记者的教科书,叫《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因此,在他们记者的观念里,写新闻就是讲故事,不写那种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写成有可读性、易读性和趣味性的软新闻。

  近几年来,这种讲故事写新闻的形式,在国内的报纸上也开始流行,《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青年报》等等非常注意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写新闻。翻看近几年来的中国新闻奖的获奖篇目发现,无论是重大题材,还是突发的典型事件,都有一个共性,都有传神的故事和传神的细节表现。

  与此同时,电视台等媒体也越来越多采用这种形式,而且很成功,如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社会记录》、《走进科学》、《探索》等栏目,都是讲故事,而且讲得很好,很吸引人,都是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江苏卫视的《人间栏目》,江西卫视的《传奇》等,也都是在全国主打讲故事的栏目,收视率都很高。

  用讲故事的形式做新闻,正被越来越多的媒体采纳,可见讲故事的魅力和优势。

  怎样采访和写出好故事

  故事人人爱听爱看,那么怎样才能采访和写出好故事?

  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需要在5个方面着力:

  一是得有讲故事的意识和观念。

  《华尔街日报》对于记者的要求就是讲故事写新闻。因此他们的记者讲故事写新闻的意识很强,形成了一个观念:写新闻就是讲故事。意识和观念影响行为,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为了使新闻写得好看,也应该增加一些这样的讲故事意识。比如在一些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写作中,如何以故事带新闻,如何以一个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人物或故事开头,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身临其境,然后再自然过渡,借着小故事开启大主题,层层递进,如同剥笋般逐步地把所要交待的新闻主题和盘托出,如此一来,就会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在平时的采访和写作中,一定要培养这种意识和观念。

二是讲好故事需要具体。

  什么是具体,具体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人,言之有事;具体就是讲故事,就是讲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情节。河北日报总编辑张志欣说,新闻报道一具体就深入。这话非常有道理。那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具体的事呢?

  有一句话叫“新闻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故事主角,应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觉得,无论是时政类新闻、经济类新闻,还是事件类新闻,故事的主角应是可能涉及到的或已经影响到的人和人群,要找到这样的人和人群,就必须“三贴近”,因为仅用现成的文字材料,绝对写不出鲜活的新闻来,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文字材料以外寻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鲜活的故事。其次就是要考虑选取人物的最典型的具体的事,为所要表达的主题服务。

  《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就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和典型的故事,反映民生热点“医生开大处方”的问题。“医生开大处方”是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一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揭露这一行业的黑幕很难,难在不容易抓到具体事实。但这篇消息的作者却选取了一个普通患者的就医经历,抓住连医务人员都说“药开多了”的个例,小中见大,用具体的事实说话,用实实在在的事实说话,揭示了“大处方”背后的“医疗回扣”问题。

  由此我们体会,读者读报,其实犹如我们吃东西,我们大都喜欢吃口感适宜、能够即刻吃下、消化的食物,谁也不喜欢“啃”硬邦邦的冷馒头,得咀嚼半天。讲故事的写作手法就犹如口感适宜、易消化的食品,有具体的人、具体的情节,形象而不抽象,读者易于接受,也最容易被打动,并在打动读者中引导读者。同时选取普通人做新闻故事中的主角,写他们的痛苦和无奈,让新闻更具有亲和力和贴近性,充分体现党报的民生情结和人文关怀。

  三是讲好故事需要好细节。

  记者要善于寻找和选择最具表现力、最为人关注的细节。穆青曾说,一个好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想起穆青写的焦裕禄,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有一个细节:焦裕禄用椅子顶自己的肝部以止疼。这就是细节的力量。当然,好细节需要记者的“慧眼”,能见人之未见。记得有一条新闻的细节是,外国人跪看北京市规划沙盘,写出了北京市规划引人关注的场面。“跪看”就两字,但极传神!

  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证明,写人和事,细节是不可替代的。曾有人说“细节是金”,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河北日报·健康周刊》上刊登的一篇名为《露骨广告惹非议》,细节运用的较好。有一个这样的细节:在公交车上,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问妈妈,什么是“无痛人流,三分钟无忧”,妈妈的脸立刻尴尬起来,周围的乘客开始窃笑。“尴尬”和“窃笑”,四个字,就把露骨广告的负面效应写出来了。稿子见报后,社会效果非常好,不仅引发了读者热议,而且也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重视,省领导指示有关部门,以省会为重点,在全省开展一次集中治理露骨广告活动。有关部门动作非常迅速,稿子见报后一周之内,露骨广告全部走下了省会公交车。河北省并由此出台了公交车等公共场所广告内容禁区规定。这项规定,在全国尚属首创。这也充分体现了党报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四是曲折的情节。

  情节是在“细节”基础上的深化,由多个故事细节组成,这就是情节的曲折。文章惟有曲折,才能掌握主动,才能抓住读者的心。我们策划采写的《就医梦魇》,在故事情节的曲折性方面表现得较好。这篇稿子说的是,一个名叫张磊的患者为治疗前列腺炎的就医经历,3年花了6万多元,不仅没治好病,反而把身体治坏了,他的就医经历真是如同一场恶梦,一波三折,屡次满怀希望,屡次进入“陷阱”而上当受骗,他经历了“一次性治疗”的骗局、按照广告找“权威专家”找不到、可怕的“新概念”治疗术、蒙人的“神药”。他的就医经历集中反映了某些民营医院见利忘义、坑蒙患者的恶劣行径,集中反映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普遍问题。通过这个新闻故事的曲折性,挖掘出了这个典型事件的典型意义。这篇稿子被评为《河北日报》的精品新闻。

  五是讲故事要有语言技巧。

  新闻必须真实地记录新闻人物和事件,这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然而许多时候,你叙述和描写的虽然也是事实,但说服力总是欠缺一些,所以在写作中一定要讲究语言技巧。我们认为,要正确使用引语,因为引语使用得当,可以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我们曾采写过一篇《村医吹嘘8个月治好糖尿病》的报道,在直接引语的运用上很成功。通过对话展示故事,揭示村医说大话蒙人、骗人、唬人的把戏。比如,记者问那个村医:“你有行医资格证吗?”村医答说:“卫生部给我20万让我正盖楼呢!”,整个一个答非所问!这个对话,一下子让这个村医蒙人的把戏跃然纸上。还有一处引语,当记者问同村的农民,这个村医自制的“神药”怎么样时,农民说“我儿子经常给他家做胶囊,买的人不少。”一下子写出了村医制作“神药”的过程。这些直接引语的描述,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现场感很强。这篇稿子见报后,河北省药监局对无极县的那个黑诊所展开调查,结果发现,那个村医不仅无证行医,而且还自制假药,那个黑诊所终于被取缔。

  在新闻中直接运用引语有这样几点作用:一是能使报道如同电视画面一样可视,读者可获得逼真感;二是增强报道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读起来更可信;三是有助于揭示新闻的本质和核心,因为引语往往是富有思想性的点睛之笔;四是增强报道的节奏感,使消息的来源更准确。

  美国有一位著名记者说: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写出来,而是讲出来的。他解释说,写作要具有对话的特征——仿佛记者正和读者交谈。采用这种方法,可避免使用呆板的句式和令人费解的措辞。他说,简单陈述,运用引语,可以使报道内容轻松,作品更容易让人阅读,那么读起来一定是朗朗上口的。

  的确如此。如果一篇报道朗朗上口,那么读起来一定是自然流畅的。你要是不相信,建议你找一篇写得好的新闻作品,大声朗读,那么你会感到这篇报道,在经过你的舌头和眼睛时,是如何的流畅和自然!▲

  (作者单位:河北日报社)

  文章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 2007-09-10 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