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翼IPZ416 mp4:教师课堂用语例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14:52
                        教师课堂用语例谈
  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武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师确实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一、导语——引人入胜
  导语,也叫开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教师如何敲响第一声引领学生向新知进军的鼓点,对于整堂课的教学来说很重要。因此,教师必须精心构思艺术化的导语。高尔基曾经说过:“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它给予的。”一般来说,中学生还耐心比较少,因此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教学印象就应当十分有吸引力。因为,如果教师的开场白简洁生动,引人入胜,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就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进入学习状态。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善于先声夺人,课始便能吸引学生,获得兴趣盎然的效果,为进一步指导学生创造气氛。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一上课就让教室里响起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之后,在《好汉歌》那铿锵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乐曲声中,他耐人寻味地说:“提起花和尚鲁智深,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梁山好汉,可他原来却是一名提辖。是什么原因让他不做提辖而成了和尚的呢?今天,通过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们就可找到答案。”这一导入,这位教师综合运用了“乐曲欣赏”“名人点拨”“传说引导”“激情表述”等多种艺术手段,目的就是要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加强情感熏染,以便真正打动学生的心,进而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二、引语——思维流畅
  课堂教学中,为了使课堂教学内容上下衔接,更确切、形象地阐述某一重点问题,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时代气息,教师可以用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作引语,以便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揣摩语言的目的。
  例如,教学刘禹锡的《秋词》,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有哪位同学能各举一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学生恰当的肯定,然后再将备课时准备好的有关秋的名篇佳句用幻灯片展示在黑板上。比如,名篇可列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山居秋暝》、欧阳修的《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等;佳句可列举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之后,教师再简要讲析并这样导入新课:“这些名篇佳句,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瑟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则刻画了秋天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笔下的秋又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他笔下的秋景会如何?他笔下的秋意又会怎样?下面,大家打开课本先自由朗读一遍《秋词》。”这样教学,先巧妙设疑,然后再巧妙释疑,环环相扣地引导学生思考,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衔接自然。
  三、趣语——妙趣横生
  趣语,即风趣幽默的语言。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中,幽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语言艺术不可缺少的内容。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风趣诙谐,睿智高雅,别具艺术魅力,还可以创造出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年少、好动、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说,每天一堂接一堂地上课,确实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教学语言,尽量用生动、幽默的课堂语言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才能使学生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为此,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切忌平铺直叙和平淡无奇,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并且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真正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与和谐动听,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进而在津津有味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
  四、情语——声情并茂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富有激情的语言最容易感染和打动学生。学生阅读或欣赏文章的过程是一种体验情感的过程,应注重“以情会文”和“披文入情”。针对这一特点,语文教师首先应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激情,努力使教学语言当快则快、当慢则慢,真正做到快慢结合、抑扬顿挫。具体地讲,就是教学欢快、诙谐、幽默的内容要用轻快的语言,即声音要清晰而不用重音;教学庄重、严肃、沉重的内容应当语速较缓、节奏沉稳,即声音要强而有力。这样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触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自然达到“情动于衷而形于外”的学习境地。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故乡的榕树》时深情地说:“思乡之情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从古唱到今。李白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马致远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舒兰则端着一杯思乡的色酒感叹道:‘你满,乡愁也满。’同学们,你们中有些人也是远离故乡的游子,你们有没有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有没有想起故乡那苍翠欲滴的小树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故乡的榕树》。”这位教师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理智和情感方面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使学生的思乡之情很快就被唤醒,直至带着相似的情绪走进课文,深刻领会作者在课文中传递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