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茉莉奈star 809:富阳教研网 - 文章中心 - 成语是汉语的瑰宝(含成语误用现象辨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53:50

成语是汉语的瑰宝

一.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

1.短语是词和词构成的语言单位。

2.短语的分类:

按性质分: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数量短语

按结构类型分: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介宾短语

(1)并列短语

①定义:并列组合而成的短语称为“并列短语”

②类型:名词并列组成的     盐和柴

       动词并列组成的     欢呼跳跃

       形容词并列组成的     精美细致

       代词并列组成的      我和你

(2)偏正短语:

①定义: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和它后面的中心语组成的短语叫做“偏正短语”。

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      +       中心语

        (定语)                       名词

        [状语 ]                    动词或形容词

②举例:(鲁镇)的习惯              [很] 想念

       定语     名词               状语  动词

(3)动宾短语

①定义:由动词和它支配的对象构成的动宾结构关系的短语叫做“动宾短语”。

②举例:喜爱   诗歌

       动词  +  被支配的对象(宾语)

嘱咐   茶房             照应   我

       动词+宾语(名词)        动词+宾语(代词)

(4)补充短语

①定义: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中心语,后面带有补充成分的短语叫做“补充短语”。

②举例:走/出来                  亮得/刺眼

中心语/补充说明            中心语/补充说明

(动词)                   (形容词)

(5)主谓短语

①定义: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面的部分表示陈述的对象,称为“主语”;后面的部分表示陈述的内容,称为“谓语”,具有这种关系的短语叫做“主谓短语”。

②举例:   痴人      /   说梦

          陈述的对象/   陈述的内容

          (主语)   / (谓语)

二.关于熟语

1.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2.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3.熟语有两个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4.下面我们对几类熟语分别阐述:

(一)相沿习用的成语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来自古代口语,如“唇亡齿寒”“同病相怜”;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如“巧言令色”“不可救药”;也有来自现代文章著作的,如“古为今用”“力争上游”“争分夺秒”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如常见成语“不刊之论”“万人空巷”“七月流火”“空穴来风”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来自《诗&S226;大雅&S226;民》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得罪人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再如“颐指气使”“既来之,则安之”等)。有的个别构成成分可能有变动,如“每下愈况”来自《庄子&S226;知北游》,现在演变为“每况愈下”,“揠苗助长”可写为“拔苗助长”等。

(二)口耳相传的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直言”,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传达了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简练通俗,意思完整。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古今小说》一),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金瓶梅》第七十六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醒世恒言》九)。

谚语源于生活,口耳相传,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1)交友处世:积德招福,缺德惹祸   君子之交淡如水   浇花浇根,交人交心

(2)劝学:活到老,学到老   书中自有黄金屋

(3)军事:置之死地而后生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4)民俗:五里不同俗,一地一乡风       入庙拜佛,入乡随俗

(5)卫生健康:两头净,不生病      饥时饱,必送命

(6)道德情操:仁义值千金       人穷志不短

(7)行为规范:为臣要忠,为子要孝       一失足成千古恨

(8)世态人情:世情看冷暖,人事逐高低     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9)善恶美丑: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10)自然气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烟子过沟,干死鱼鳅

谚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比如下面这组关于“死”的谚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好死不如赖活

寻(等)死不如造反

这组谚语所体现的思想意识大不相同:第一句教人舍身赴死,在玉碎与瓦全间选择玉碎;第二句教人贪生怕死,在好死与赖活中选择赖活;第三句教人拼死一搏,既不无价值寻死,也不无价值赖活(等死),而要活得轰轰烈烈(造反)。由此可见,谚语传达的经验是很复杂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谚语由于口耳相传,长期经受生活的检验,许多优秀的谚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指导作用。在修辞上,谚语简练明快,能增加语言的概括力;说理时恰当运用,能增强文章说服力。

(三)巧设悬念歇后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表义上“引子”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也就是说,歇后语是“由存在引注关系的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的熟语。如“墙上挂狗皮——不象画(话)”,前部分“墙上挂狗皮”只是引子,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谁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

(1)会意型。比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寿星佬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从意义上对前一部分进行解释说明。

(2)谐音型。比如:“老虎驾车——谁赶(感)”“两手进染缸——左也蓝(难)右也蓝(难)”“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语义。

不管会意型还是谐音型,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比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表面上是说想象中老鼠钻进风箱后,不管风箱是推还是拉都要被风灌的样子;其实是说一个人处于矛盾的双方中,两面不讨好,到处受委屈。“老虎驾车——谁赶”,用“谁赶”对“老虎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

歇后语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两个: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这主要体现在“引子”部分。“引子”部分如下三个特点都有助于形成这种艺术效果:(1)取材广泛,人物鬼神.动物植物.食品器物.民俗等等,无所不包。(2)想象新奇,善于运用各种虚构手法塑造出种种人们意想不到的超越常规的形象。如“泥菩萨洗澡——越洗越脏”“老虎戴佛珠——假充善人”(拟人);“八十年不下雨——好晴(情)”“三张纸画张脸——好大的面子”(夸张),“猪八戒演讲——大嘴说大话”“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想象)等等。(3)深具悬念性。试拿去歇后语后半部分,“引子”能引发人们许多联想,待答案揭示,才恍然大悟。如“老鼠给猫理胡子”,人们就会想到“大胆”,“不怕被吃掉吗”,等,但看到后半部分“拼命巴结”,自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试比较下面一组成语与歇后语的艺术效果:

成语:一目了然  解甲归田    痴心妄想

歇后语: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

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

赖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两组词语义相同,趣味却相差很远。由此可见,歇后语前半部分“引子”的重要性,缺少了它,歇后语就可能变为一般性的陈述。

(四)语义双层惯用语

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语义的双层性,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如“打预防针”,字面指注射防病的药水,常用来比喻对人的思想毛病加以预防;“财神爷”本意是迷信中让人致富的神,引申为掌管钱财或能给人钱财的人。

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如“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吃独食”“穿小鞋”“小心眼”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它们的感情色彩,褒扬.赞许的极少,如“老黄牛”;谐谑.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如“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咬耳朵”“眼中钉”等等;中性的惯用语也很少,如“破天荒”“打游击”。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如“下海”“吃醋”“下课”属二字格;“放马后炮”“喝迷魂汤”“喝西北风”“钻牛角尖”“打退堂鼓”属四字格,“一推六二五”属五字格,另外还有“解铃还需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火”“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多字格。

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如“跑龙套”本指在戏剧中扮演随从或兵卒的角色,但作为惯用语,一般是用来比喻在工作中做一些不负主要责任的杂事.小事,当它用本义时,它只是戏剧中的术语,不是惯用语。“开小差”作为惯用语一般使用其引申义“私自脱离工作岗位或思想不集中”,而不用其本义“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

三.成语是汉语的瑰宝。

正确运用成语,特别是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近义成语,是检测考生词语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成语使用的考查难度大,多涉及考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考生失误的原因有:以今义去理解古义;不辨成语的褒贬色彩;不知成语特定的意思。由此看来,要能正确使用成语,关键是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准确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去考虑:(1)成语义的程度轻重;(2)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的差异;(3)适用范围对象的不同。当然在应试时应综合思考,结合具体语境,采用比较对照方式,正确辨析词义。

正确使用成语非一日之功,要靠平时的积累,多读多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断丰富词汇。其次要学会结合语境,结合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情景.题旨.词语之间的呼应情况选用成语。只有这样,在应试时我们才能驾轻就熟,准确辩识。

成语误用例说

1.望文生义

例①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②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③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④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例⑤主观主义者的滥调文章实属不刊之论。

[辨析]:

①中“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

②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③中“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④中“别无长物”不是说“别无长处”,而是指“形容家贫,一无所有”。

⑤中“不刊之论”也不是“不能刊登的言论”,而是指“不能改动的言论”’“形容绝对正确”。

此外如“鄙吝复萌”,并非专指“吝啬”;“碧落黄泉”更不是“命归黄泉”。

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望文生义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不得不加以留意。

2.反用其义

例①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好不清冷。

例②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辨析]:

①中“万人空巷”,意即“很多人走出巷而聚集在一块,形容人多,场面热烈”。

②中“有口皆碑”,意即“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到处受到赞扬”。

3.褒贬额倒

例①《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例②《春天的故事》曲词优美,为群众喜闻乐见,真不愧为阳春白雪。

[辨析]::

①中“胸无城府”,形容襟怀坦白,不隐瞒什么。含褒义。

②中“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含贬义。

4.使用对象配错

例①各种花卉,争奇斗研;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例②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例③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辨析]:

①中“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②中“汗牛充栋”,形容图书很多。不用指金玉之类。

③中“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而“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5.误用典故

例①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②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

[辨析]:

①中“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并非指两国关系友好。

②中“让梨推枣”,用指兄弟关系友爱,不用于母子关系。

6.人称或角度不当

例①厂长的发言确定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②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辨析]:

①中“抛砖引玉”,用于第一人称谦让之辞,不适用以第三人称叙述。

②中“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

7.不分程度轻重

例①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例②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时间。

[辨析]:

①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程度很重,不适于用于句①。

② “义无反顾”,意思是“道义上不容许徘徊退缩;只能勇往直前”。而句中“为出版画册而放弃休息时间”与“道义”无关。

8.缩小词义使用范围和数量关系

例①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例②大家齐聚一堂,欢迎这位从海外归来的萃萃学子。

[辨析]:

①中,“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卉鲜艳娇美。而“菊花”并不代表各种花卉。

②中,“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而“这位”并不等于“众多”学子。

9.尊卑关系颠倒

例①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例②正值老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晚辈们集体送去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恭祝您老长命富贵”。

[辨析]:

①中,“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②中,“长命富贵”,旧时用于对小孩的祝福。

显然,①②中的两个成语的使用,颠倒了尊卑关系。

10.比喻不当

例①辩论会上,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教授真有一种如坐春风之感。

例②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辨析]:

①中,“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诲”。

②中,“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病人治好。

11.搭配不当

例: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辨析]:

“惟妙惟肖”:形容刻画或描摹非常逼真。而句中的主语是“议论”,“惟妙惟肖”与它搭配,显然不当。

12.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例①在那蹉跎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

例②节日的夜晚,华灯齐放,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辨析]:

①中,“蹉跎岁月”:原意为“把时间白白地耽误过去,而句中理解为“艰苦岁月”了,牵强。

②中,“美轮美奂”:形容屋宇华丽.高大众多。句中将此词用以形容灯光,实属附会之词。

13.似是而非,彼此误代

例①乐于助人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

例②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另眼相看。

例③对贫困地区,大家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是无所不至。

[辨析]:

①中“无可厚非”应换为“无可非议”。

②中“另眼相看”应换为“刮目相看”。

③中“无所不至”,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或坏事都做遍了”。若换成“无微不至”就好了。

另外,像以下成语也容易误代:不翼而飞——不径而走;不可思议——不可理喻;梦笔生花——妙笔生花;披肝沥胆——呕心沥血;首屈一指——屈指可数。

14.词不达意,自相矛盾

例: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

[辨析]:

“断线风筝”: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而句中“小燕”却在“打电话给妈妈”,显然自相矛盾。

15.两个成语连用,造成自相矛盾

例:从风格上看,李诗飘逸豪放,杜诗沉郁顿挫,孰优孰劣,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辨析]:“半斤八两”:彼此一样,形容差不多;“各有千秋”:各有特长,应删掉“半斤八两”。

 

综上所述,成语误用现象主要有以上十五种,至于“音错误义”(如“善善恶恶)和“形错误义”(如“轻歌曼舞”中的“曼”不作‘慢”’)这两种现象,只要我们留意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