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297gif: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2:43:13
2006年——2010年,是我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地质立局、地质强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我局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指导“十一五”期间全局各项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发展形势
从外部形势看,“十一五”时期正处于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前半期,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将进入实质性转型阶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发展质量、强调结构调整、强调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增长势头,GDP年均递增7.5%。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后,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成为首要任务,也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成为发展主题;全省GDP将年均递增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4%;工业强省、东向发展战略全面启动, 861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数字安徽、平安安徽、和谐安徽建设深入开展。这些都是我局加快地质事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
从内部形势看,“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地勘经济稳步增长,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6年以来,我局抢抓发展机遇,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地质勘查取得了新成果,地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为下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全局干部职工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意识日益浓厚,加快发展、再创辉煌,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的合力正在形成。
在看到有利形势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地勘主业不强,经济结构不优;地质找矿装备不足、地质专业人才缺乏、地质科研基础薄弱;局调控能力减弱,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投资多元化、基地管理物业化、后勤保障社会化有待进一步推进。这些都需要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方位服务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我省中部崛起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全面加强地质工作,发挥主力军作用,力争实现地质找矿新的突破;发展地勘主业,加快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地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非地勘产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地勘文化建设,培养学习型组织、创建知识型队伍,努力构建和谐地勘。
(二)主要目标
地质勘查目标:“十一五”期间,力争新发现矿产地30-35处,提交可供开发的大中型矿产地5-10处,地勘项目经费收入7-10亿元,矿业权转让价款达到2-3亿元。
产业结构目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地勘业,拓展地勘延伸业,形成地勘业及地勘延伸业为主导、非地勘业为补充的全局产业格局。至2010年,力争地勘业及地勘延伸业实现收入占全局总收入的70%以上。
队伍结构目标:在基本保持现有队伍总体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到“十一五”末,全局队伍规模控制在9600人以内,专业技术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40%以上。
地勘经济目标:到2010年,全局主要经济指标在2005年的基础上,实现对外创收年均递增10%,节余与收益年均递增8-10%,生产增加值年均递增8-10%,净资产年均递增3-6%,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年均递增8-10%。
改革工作目标:按照国家和省的具体部署,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入机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益。各类项目及固定资产投资力争1亿元。
文明建设目标:培育有特色的地勘文化,力争60%以上的地勘单位进入市级文明单位行列、30%以上的地勘单位进入省级文明单位行列,争创国家级文明单位。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多数地勘单位基地纳入社区管理,职工住房欠帐逐步得到解决。全面完成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力争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三、“十一五”发展战略
(一)地质立局、地质强队发展战略
以地质找矿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局专业技术优势,广泛寻求新的项目来源,努力开辟新的资金渠道,全力拓展新的服务领域,使地质勘查业真正成为立局之本、强队之基。通过实施地质立局、地质强队发展战略,使我局地质工作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科学内在规律要求,基本满足政府、社会和公众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地质服务,初步建立起地质勘查工作新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按照《决定》要求,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将以地调院、环境总站为龙头,以16个基层地调所、主要地市环境监测分站为支撑的主力队伍建成全省公益性地调队伍,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我局从事全省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任务的事业职能;建立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相对分开、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地勘业及地勘延伸业在收入总量、经济社会效益、职工就业安置等方面真正成为全局各项事业和地勘经济的主导和支柱。
(二)“走出去”发展战略
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树立“大市场”意识,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依托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破地域、领域限制,以风险地质勘查先行,以工勘施工、工程建设为递补,发挥我局比较优势,积极拓展省外和国际市场。加强与省政府相关部门联络,利用地方政府和矿山企业等与省外、境外的联系渠道,广搜信息,深入调研,加强与国内外公司和企业的合作,力争在2008年前使“走出去”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推动全局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品牌效应,使省外、境外成为今后我局商业性地质工作主战场。
(三)地矿文化发展战略
秉承“三光荣”优良传统,以我省建设“文化大省”为契机,推动地矿文化体系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主人翁责任感教育,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实施地矿文化发展战略,打造强大的团队凝聚力,提升安徽地矿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干部职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思想引导力,扩大安徽地矿的对外影响力,聚集安徽地矿的社会吸引力,从而凝聚集体力量,形成团队精神,推动事业发展。
四、“十一五”发展保障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
1、突出地质勘查业  实现找矿突破。围绕地质立局、地质强队发展战略,在资金、设备、人才、资质等方面加大对地质勘查业的支持,提高我省地质勘查工作水平。一是努力争取财政出资的各类地勘项目,高质量完成已获得的地勘项目。通过承担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和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地质勘查项目,提高我省地质工作程度,提高已拥有矿权的项目勘查程度和含金量;省级地勘专项费项目,要争取更多份额,与我局地质工作主力军地位相对称。二是以沿江深部勘查为重点,实现找矿突破。主攻矿产:重点加强铁、铜、金、铅、锌、钨、钼、铀矿及高效非金属矿产、地热资源勘查。主攻区域:两个重点是沿江深部、庐枞盆地外围,四个次重点是大别北麓、皖东地区、皖南山区、淮北地区。我省地质工作程度较高,找矿难度越来越大,“十一五”期间,找矿突破的重任将更加依赖于攻深找盲、探边摸底。要以老矿山、危机矿山深部为依托,以沿江地区为重点,加强深部探测,开展立体地质填图,加强深部找矿项目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努力实现找矿突破。三是拓宽地质工作领域,服务地方政府。牢固树立“大地质观”,尽快完成“三个转变”:从传统的资源型向现代的资源与环境并重型转变,从单纯的地质找矿向广泛拓展地勘延伸业转变,从为国家单向需求服务向为各类需求主体提供高质量服务转变。主动协助地方政府做好矿产资源的总体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生态环境调查评价等工作,主动做好地质灾害的抢险和应急勘查工作。发挥我局综合技术优势,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工程地质、重大工程勘察、水资源勘查等方面取得新成效的同时,积极拓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矿山动态监测、地震安全性评价、生态地质、医学地质等领域。四是以局为整体,加大矿业权经营开发力度。严格按照局《矿业权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经营管理矿权。加快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为登记有资源远景的矿业权作准备。多途径、多方式转让矿权、经营矿权、开发矿权,并积极做好探矿权转让后的服务工作,提高地勘单位在地方的声誉和影响力。以局为整体,进一步拓宽经营思路,由转让向经营开发转变,由资产管理向资本运营转变,由买卖矿权向自主开采转变,最大限度挖掘矿权效益。
2、拓展地勘延伸业  实现规模发展。一是紧紧抓住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和“861”计划加快的契机,扩大省内市场份额;呼应东向发展战略,继续巩固和扩大长三角市场;结合中部崛起形成的新一轮发展机遇,探索寻求新的市场。二是突出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引入市场机制,以放得开、管得住为原则,实施项目管理。强化品牌意识,减少垫资项目、“清包”项目、“半拉子”工程,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加强资质建设,稳步提升现有资质等级与档次。三是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通过区域整合、资质互补、市场拓展、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队伍结构,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形成以地建集团和中地安徽公司总承包,岩土、水文等专业公司专业承包与专业分包相配套的一体化服务流程。四是以局金石矿业公司为依托,立足矿业权经营开发,走贸工探采联合发展之路,使矿产开发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全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地勘延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改造非地勘业  实现择优扶强。优先发展利润空间大、市场占有率高、经营运转正常和管理体系成熟的非地勘类企业。重点改制经营效益不佳、投资改造难度大的企业。限制新上非地勘类企业,适度压缩企业规模和数量。重大项目须经局调研论证后实施,并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发利用现有土地存量。
(二)深化各项改革
一是积极推进地勘单位内部事企分开改革。界定事业主体和企业主体,以事企分离为契机,转机建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本着公开、公平、择优原则,在地勘单位内部全面推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岗位竞争机制。实施以岗位工资为主与效益挂钩的分配制度,适当拉开分配档次。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离退休人员和下岗人员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彻底解决离退休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快落实有关住房改革所需经费,努力解决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欠帐等问题。
二是积极推进地勘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非地勘类经营实体,积极推进多元化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创造条件,从地勘单位剥离,进入社会;对工勘施工、工程建设企业,按内部事企分开要求分体运行,待条件成熟时,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三是积极推进投入机制改革。加强投资风险约束,实行法人投资责任制,做到投资项目责任主体明确。改革融资方式,拓宽投资来源渠道。打破传统的局、队投资方式,由国家单一投资逐步转变为国家投资、企业自筹、银行信贷,并广泛吸收地方、企业和外资参与投资的多元投资体制,扩大投资规模,规范投资行为。对于已经设立或即将设立的地质勘查基金、地质科技基金、地质装备基金、人才发展基金、奖励基金等,严格按照基金筹措、使用、管理办法执行,保障重点投入。
(三)加强人才建设
贯彻落实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摸清人才需求、使用现状,抓住人才引进、培养、用好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人才评价、选拔、晋升、激励机制。
一是引进人才。按照岗位配置需要、着眼长远发展的原则,大力引进大中专毕业生;按照急需、适用、重能力原则,采用兼职、咨询、入股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各类人才。
二是培养人才。与高等院校合作,发挥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优势,把培养地质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各类注册师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切实做好各类技术专业的评审工作和技能鉴定工作。拓宽培养渠道,加强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鼓励、引导自学成材、岗位成材,不断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三是用好人才。打破事业编制固定用人的形式,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单位聘用制、人事代理制、劳动合同制、人才租赁制、项目合作制等,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管理向聘用管理转变,从而建立起“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良性循环机制,用好各类人才。加大人才开发资金的投入,为人才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四)推进科技创新
积极贯彻和响应“科技兴地”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地质科研。贯彻落实《地质科技基金暂行规定》,按照规范、合理、实用的原则,力争在现有科研经费的基础上每年有所增加。结合我省成矿地质条件,对重要成矿带和重点矿种开展新一轮的地质科学研究、成矿理论研究,指导地质找矿;开展低品位资源、难利用资源以及尾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开发体系。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加快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力度,依靠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进产业升级。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形成以地勘单位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全局各项工作的科技含量,以科技进步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局队内部网络和公众信息网络,实现数据与信息的快速传输和交换,增强办文办事的科技含量。鼓励广大职工在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五)强化基础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结合局情、队情,进一步完善已有的规章制度,加快出台适合地勘单位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全局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建立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体系,局加强对各单位的检查考核,各单位加强对管理部门和二级单位的检查考核,对违纪行为坚决查处,做到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加强计划、预算、统计、会计管理,重视文书、档案、合同、印章管理,强调生产、经营、目标、资质管理,夯实管理基础。
2、加强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一是全面推行财务集中管理。在地勘单位开展以资金集中调控为主的全面加强财务集中管理工作,进一步发挥资金集中调控作用,杜绝资金跑冒滴漏现象,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资本运作水平,降低负债率,降低运行成本。二是及时提供准确财务信息。要真实及时提供财务数据,提高基础信息的准确率。进一步推进会计电算化工作,建立全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三是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纪律。大额资金使用、债权债务清理、国有资产处置等重要经济活动,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研究决策,避免失误,减少风险。要认真研究各种税费政策,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决不允许偷税漏税。
3、加强审计管理  提高监督力度。一是加强地勘单位审计队伍的建设,建立内审机构,配备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二是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制度、规范和程序,把审计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工作计划,使审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审计业务规范化。三是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把地勘单位的财务经济活动纳入经常性的审计监督范围;在规范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使效益审计和内控制度评审逐渐成为重点;加大对重大经济活动的事前和事中审计,对国家地勘费投入与基建项目实行专项审计。对审计出的问题进行跟踪落实,确保各单位收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四是改进审计方法,强化审计质量,使审计工作在促进加强内部管理、维护国家财经法规、推进廉政建设和维护地勘单位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加强安全管理  提高责任意识。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教育引导全局职工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细化落实各单位“十一五”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确定安全生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部门,提高工作针对性。认真抓好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和预警机制,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和加大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积极营造安全生产的好氛围,确保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的顺利实现。
(六)构建和谐地勘
实施“六大工程”,为构建和谐地勘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是先进性教育长效工程。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继续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推向深入。着力落实长效机制中的制度建设,着重探索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干部队伍建设工程。以队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和考察,严格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局、队两级领导班子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法律法规意识,提高对地勘事业发展的领导能力。选好配强党政正职,开展干部交流轮岗,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大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力度,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三是廉政建设工程。贯彻落实局党委《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立足教育、着眼防范、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加大预防腐败力度,加强监管力度。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职,群众支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四是文明创建工程。制定局文明创建考核办法,将文明创建工作和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加强文明创建工作的宏观指导,积极引导地勘单位争创省级、国家级文明单位。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相适应,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推动文明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五是宣传展示工程。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广泛宣传加强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广泛宣传我局专业技术优势和比较优势,广泛宣传我局地质找矿取得的重大成果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广泛宣传我局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充分展示新形势下地矿职工新形象。坚持“两个务必”,弘扬地矿系统优良传统。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
六是队伍稳定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推进厂务公开和集体协商机制及集体合同制度,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开展向特困职工送温暖活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强离退休职工管理和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加强与离退休老同志的联系和沟通,做好节日慰问,及时了解掌握老同志的思想、身体和生活情况。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认真细致做好工作,化解矛盾,维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