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波泡泡球:20个人,折射百年IT辉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51:21
在世纪边缘,回首过去的百年,IT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历史,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就像一颗颗美丽的星星,为人羡慕、令人敬仰;他们对IT业的兴起,对计算机技术的繁荣,对人类的贡献是我们不应忘记的。当本文重现历史的一幕幕时,我们会看到什么?是辉煌、光辉与荣耀,还是财富、成就与骄傲,也许还有遗憾、悲怆……
                                       ——象牙塔中的叛逆者http://caiying.tianyablog.com

  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

  现代计算机的鼻祖,英国数学家巴比奇在19世纪20~30年代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在分析机的模型中,他取得令人惊叹不
已的成就。他的机器在设计上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用来储存数据信息的地方,他名之为“仓库”(The Store);二是进行数据
运算处理的地方,叫“工场”(The Mill)。就像一个家具生产厂一样,不是把所有的木料都放在仓库,木匠用一根跑过去取一根。这样跑来跑去肯定会影响工作。于是可以先取一部分木料放在他身边,用完一根顺手就拿另一根,但是木料又不能从仓库搬来的太多,否则就碍手碍脚,这就需要在“仓库”和“工场”间有一个调度,巴比奇称之为“控制桶(control barrel)”。巴比奇的设计奠定了今日电脑的基本构架,“仓库”自然相当于今天的内存(寄存器);“工场”则是计数器;“工场”和“控制桶”相当于控制计数的中央处理单元即通常所说的CPU。

  巴比奇对这一先进的设计思想自己并未形成书面文字。1840年,他去意大利,在都灵把他的设计方案详细讲给几位也热衷于
计算机设计的人听,其中一位叫米纳布里(L·Menabrea)的工程师,把巴比奇的话记了下来,并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瑞士的一
家刊物上。这是第一篇有关巴比奇计算机设计大纲的文章。米纳布里后来又从政,成为新统一的意大利的首任总理。

  由此观之,难怪巴比奇会成为高速数字电脑之父!他一生的后四十年都致力于发展一部“会分析的机器”,这部机器只要借助人力开启电源、输入资料,就可以在不须人类指示的情况下,做各种数学运算。这部分析机器的机械与杠杆装置虽然不尽美观,但其功能之复杂却令人匪夷所思。它和现代电脑一样包括四个部分:记忆体、运算部门、控制中心和输出入中心。这部机械怪兽受控于许多打孔纸卡。他的研究计划,可谓一项历史性尝试。

  莫齐利和埃克特(John Mauchly、J.Presper Eckert)

  埃克特和莫齐利合作近十年,一直非常默契,为现代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真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可以说,他们是电脑业初创期的双子星座。埃克特和莫齐利是人类第一台电脑最主要的研制者,他们又是第一个“下海”的人,意义尤为深远。若没有此等第一个吃螃蟹的胆略,电脑还要在“深闺”中养着,忙于那些戕生害理的致命计算,电脑产业的步伐肯定会迟缓下来。因而,埃克特和莫齐利既是电脑的首创者,又是电脑产业化的探索者。可以说,在电脑时代的开创中,埃克特和莫齐利居首功。

  对于埃克特和莫齐利来说,最能说明他们在电脑史上地位的,是他们研制开发的三台电脑。

  1946年2月的“爱尼亚克”(ENIAC),是人类第一台电脑。

  1949年夏季的“比尼亚克”(BINAC),成为人类第二台存储程序电脑(即今天意义上的通用电脑),当然是美国的第一台通
用电脑。

  1951年3月的“尤尼法克”(UNIVAC),仅以一个月之差,成为世界上第二台按商业合同制造的电脑。

  1944年初,埃克特写了一份只有3页的报告,提出了“磁力运算机器”的设想,有两种存储指令的方式:一是当程序只是临时
使用时,把指令存在磁化的特殊合金盘上;而当程序要反复使用时,就把指令存在永久性的盘子上。这是有关计算机存储程序最早的设想,在电脑史上很值得重视。现在世界电脑界,有一项大奖,就是以他俩的名字命名的,叫“埃克特-莫齐利奖”,到目前为止,有20余人获此殊荣,这是对两位电脑英雄最好的评价与纪念。

  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

  现在该说到与埃克特和莫齐利有一段纠葛的冯·诺依曼。冯·诺依曼凭他的天才和敏锐,在电脑初创期,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从而规范和决定了电脑的发展方向。时至今日,我们所有的电脑又都叫“冯·诺依曼机器”,这是对这位数学天才最好的评价。

  对于冯·诺依曼来说,人类第一台电脑造了一半时才知道消息,的确有些晚了,多少有些“我来迟了”的遗憾。但是,他刚好在那大机器程序存储问题无法解决的关键时刻出现,恰逢其时。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冯·诺依曼的天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那种删刈枝蔓直奔要害的洞察力实在厉害。他明确指出:一定要彻底实现程序由外存储向内存储的转化,原有的设计必须作修改,经费不够再追加。在冯·诺依曼的影响下,整个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冯·诺依曼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一是用二进制代替十进制,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的运算速度;二是存储程序(Stored Program),即把程序放在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中,换言之,把能进行数据处理的程序放在数据处理系统内部,程序和该程序处理的数据用同样的方式储存,也即把程序本身当作数据来对待。冯·诺依曼的改进方案称为“爱达法克”(EDVAC),是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Diserete Variable Computer)的简称。

  1945年6月,他写了一篇题为“关于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的草案”的论文,第一次提出了在数字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中存
放程序的概念(Stored Program Concept)。这是所有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范式,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按这一结构建造的
电脑称为存储程序计算机(Stored Program Computer),又称为通用计算机。时至今日,所有的电脑都逃脱不了冯·诺依曼的掌
心,我们所有的电脑,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冯·诺依曼机器”,它超越了品牌、国界、速度和岁月。

  由于种种原因,冯·诺依曼的总体设想没能在“爱尼亚克”上实现,因为那时“爱尼亚克”总体设计和主体建造工程已经完成,与其伤筋动骨,不如另起炉灶再造一台。1949年5月6日,第一台存储程序的“冯·诺依曼机器”由英国剑桥大学的莫里斯·
威尔克斯研制成功,名为“爱达赛克”(EDSAC)。

  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ely)

  特曼被称为硅谷之父,但真正点燃硅谷之火,使这块土地燃起壮观的电子之光,还要等到五十年代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驾到,这就是威廉·肖克利。是被称为晶体管之父的肖克利博士非凡的商业眼光,成就了硅谷,也是肖克利博士卓越的企业才能创造了硅谷。他是硅谷的第一公民。

  肖克利,1910年生于伦敦。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开始研制新一代的电子管,具体由肖克利负责。1947年圣诞节前两天的
一个中午,肖克利和他的两位同事沃尔特·布兰坦(Walter Bra ttain)和约翰·巴丁(John Bardeen),用几条金箔片,一片半
导体材料和一个弯纸架制成一个小模型,可以传导、放大和开关电流。他们把这一发明称为“点接晶体管放大器”(Point-Con
tactTransistor Amplifier)。这就是后来引发一场电子革命的“晶体管”。

  肖克利和另两位同事荣获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一种用以代替真空管的电子信号放大元件,是电子专业的强大引擎,被媒体和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1948年,肖克利等人申请了发明晶体管的专利。

  1949年,肖克利提出一种性能更好的结型晶体管的设想,通过控制中间一层很薄的基极上的电流,实现放大作用。1950年,结型晶体管研制成功。1955年,高纯硅的工业提炼技术已成熟,用硅晶片生产的晶体管收音机也问世。

  肖克利不满足于眼下的发明,他更想将这项发明商品化,推向市场。肖克利于1955年回到老家圣克拉拉谷,这块土地无论是气候还是环境,看上去都是最理想的开办晶体管工厂之地,是展开科技竞争的风水宝地。“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的到来,标志着硅谷迎来电子产业的新时代。全新电脑产业的朝阳从此升起。与弗雷德里克·特曼一样,肖克利应该被视为是硅谷的共同奠基人。在“硅谷”翻江倒海的电脑产业的大腕小腕中,十有八九是他的徒子徒孙!

  阿兰·图灵(Alan Taring)

  图灵是个天才,他16岁开始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31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开始研究量子力学、概率论和逻辑学。这一
逻辑学当然不是哲学史上的逻辑学,而是由剑桥大学的罗素创立的数理逻辑。

  24岁的图灵在数理逻辑大本营的剑桥大学提出一个设想:能否有这样一台机器,通过某种一般的机械步骤,能在原则上一个
接一个地解决所有的数学问题。1936年图灵发表一篇关于“理想计算机”的论文,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图灵给“可计算性”
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设想。“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
想模型。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条带子、一读写头和一个控制装置,能计算出任何给定的计算,也即能执行任何可能的任务(Poss
ible Tasks)。

  图灵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电脑事实上就是用相应的程序来完成任何设定好的任务。

  图灵发表了里程碑式的论文《电脑能思考吗?》,第一次提出“机器思维”的概念。他逐条反驳了机器不能思维的论调,并
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图灵提出一假想:一个人在不知情的条件下,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和一台机器进行问答,如果在相当长的
时间内,他分辨不出与他交流的对象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可以认为是能思维的。

  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ing)。1951年,图灵以他杰出的贡献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但就在他事业步
入辉煌之际,灾难降临了。1952年,图灵遭到警方拘捕,原因是同性恋。1952年3月31日,图灵因为和曼德特当地一位青年有染,
被警方逮捕。在入狱和治疗两者中间,图灵选择了后者,来疗救所谓的“性欲倒错”。1954年6月8日,图灵在寓所身亡,他的床
头有一个咬了一半的苹果,经解剖,发现是剧毒氰化物致死,那个苹果在氰化物溶液中浸泡过了。

  在42年的短暂生涯里,图灵在量子力学、数理逻辑、生物学、化学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在晚年还开创了一门新学科——
—非线性力学。当然他最高的成就还是在电脑和人工智能方面,他是这一领域开天辟地的大师。缘此,后来人们把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图灵奖”,又称“图灵大奖”,是世界电脑界的诺贝尔奖,每年评选一位为计算机科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奖金2.5万美元。到目前,已有30多人获得这项殊荣。

  高登·摩尔(Gordon Moore)

  高登·摩尔对集成电路上晶体管数量的增长做了预测,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

  1965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摩尔,有一天离开硅晶体车间坐了下来,顺手拿了把尺子和纸,画了一张草图,纵坐标代表不断发展的集成电路,横坐标是时间。他在月份上逐个描点,得到一幅增长的曲线图。这条曲线显示出每24个月,集成电路由于内部晶体管容量的几何级数的增长,而使性能几乎翻倍提高,同时集成电路的价格也恰好减少一倍。后来高登·摩尔把时间调整为18个月。摩尔是在集成电路技术的早期作出结论的,那时候,大规模集成电路刚露出一点苗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还远未出现,所以他在1965年的预言并未引起世人的注意。就像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发现的新元素证实,或是爱因斯坦1905年的相对论在1919年被英国爱丁顿小组的天文验测证实一样,高登·摩尔的预言也被飞速发展的微电子技术和电脑产业验证了。时间就是检验摩尔这一结论的标尺,技术就是实现摩尔这一预言的手段。“摩尔定律”不仅是一条自然科学定律,而且是一条融自然科学、高技术、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多学科、开放性的规律。

  因此,“摩尔定律”是一条继牛顿经典力学之后的,现代物理学、高新技术和市场价值规律的综合定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晶,是新兴电脑产业发展的第一定律。

  高登·摩尔的另一壮举是在1968年与罗伯特·诺伊斯带头造反,率领一群工程师离开仙童公司,成立了一家叫集成电子的公
司(Integrated Electronics),简称“Intel”,这就是今日名震世界的英特尔公司。

  格莱斯·霍普(Grace Hopper)

  格莱斯·霍普生于纽约,1934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后来加入阿肯小组。格莱斯完成了电脑史上第一个编译器,能把高
级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转换为计算机能直接执行的机器语言。

  1949年她进入埃克特-莫齐利电脑公司,负责“尤尼法克”和“比尼亚克”的编程工作,在莫齐利的指点下,开始在编程中
使用“简短指令代码”(Short Order Code)。到了50年代中期,格莱斯又开发出Flow-Matic语言,起初是针对“尤尼法克”1
型和2型电脑的商业数据处理用的。这是第一个用于商业数据处理的类似英语的语言。后来Flow-Matic语言又经改进成为COBOL(
Common Bussiness Oriented Language)语言,于1959年问世,它是第一批开发出来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广泛用于大型机
和小型机电脑的高级商业程序设计。在电脑软件的进展中,格莱斯·霍普女士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她的努力使电脑在商用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格莱斯一直在美军服役,到80年代中期,当年聪明伶俐的女中尉已成为威严持重、受人尊敬的海军准将。

  为了纪念格莱斯·霍普在电脑软件方面的杰出贡献,世界电脑界设立了著名的霍普奖。格莱斯·霍普被称为计算机软件之母

  小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

  小托马斯·沃森刚好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1955年,在世界电脑业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出任IBM总裁,开始把
IBM这样一个家族企业转变为现代经营模式的大企业。1961年小托马斯·沃森开发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险,做出了开始全新
一代电脑系统设计的决定,即IBM 360。按小托马斯·沃森自己的解释,这360就是转360度的意思,如果IBM改弦易辙,退出电脑业
,譬如说改行去做导弹和火箭,那是我们常说的180度大转变。现在说360度,意为IBM将有超寻常的大动作,但不会改行,而还是
回到原来的起点,但让他这么一圈转下来,IBM要画一个巨大圆圈,大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IBM360系统电脑”这桩史无前例的“赌注”,其投资超出二战时期美国政府的“曼哈顿计划”,被著名的《幸福》杂志称为“超级冒险”。“360系统电脑”有大型机也有小型机,不仅在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在整个电脑的体系结构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兼容”成为深入人心的概念,和推动电脑产业革命最响亮的口号。这一口号在电脑史上的地位,相当于法国资产阶段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如果在以后若干世纪中,电脑有它自己的文明的话,那么“兼容”会成为电脑文明最基本的信念,而“IBM360系统电脑”必将成为电脑们的卢梭

  当小托马斯·沃森赢得这场他此生最大、最冒险的“豪赌”之后,他自豪地说,IBM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当小托马斯·沃森说
起另一大宗花销时,也更耐人寻味了。

  “IBM 360系统电脑”在建厂和生产硬件设备、设置共花了45亿美元,另外5亿美元则主要花在研制编写程序上。开始小托马斯·沃森也觉得这数亿美元花在一串串不知所云的字符上,真有些莫名其妙,他曾问“360操作系统之父”布鲁克斯(F.Brooks)博士:“何以如此费钱?”但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因为几年后,也即1969年,那时IBM凭“360系统电脑”的空前成功,已成为世界电脑业界无人可敌的霸主,IBM的产品占据美国80%的市场;这年7月,小托马斯·沃森做出一项似乎很轻巧的举动:宣布自1970年1月1日起,IBM的电脑产品不再含混地分为电子元件、硬体设备、外部设置、操作系统、程序等等;而是分为两大类:硬件和软件,软件部分分开计价。硬件是相对软件而言的,它是电脑系统中所有实体部件和装置的总称,软件广泛指电脑系统运行所必需的各种文档资料和程序。这一划分是一次革命性的事件,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当时并没有被人们充分意识到。事实上,在IBM这次超级冒险和惊世豪赌中,真正的主角是软件,是5亿美元的软件开发费用给IBM带来了40亿美元的产值和10亿美元的利润。这200%的利润率将会是一种怎么的驱动力,那可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上绞刑架也干的诱惑啊!

  威廉·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William Hewlett、Dave Parkard)

  HP无疑是硅谷最早的电子公司。它是硅谷地区最大的最非凡的最受人称赞的电子公司之一。这家成立于30年代的企业创立了
硅谷的经营准则,一个衡量高科技公司品质、处世和职业道德的标准,人们都想按照HP的模式建造自己的公司,它的创办人就是
威廉·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1934年,帕卡德在大学毕业后,受雇于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的通用电气公司,而休利特则前往马
萨诸塞理工学院去继续深造。四年后,硅谷之父特曼为这二位安排了奖学金,使他俩得以回到斯坦福大学,以便取得电器工程方
面的学位。特曼教授着力研究了负反馈的理论,这在当时是电子工程学方面的一种新思想。他在1938年开的研究生班上,花了很
多时间来讲授这种新理论,威廉·休利特参加了这个班。除了修这门课程之外,休利特就准备他的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制造
和评价一个可变频率振荡器。休利特制造的振荡器,其适用条件比当时可以得到的同类产品要广泛得多,它的价格更是已有产品
价格的一小部分(55美元一个,而不是500美元一个)。特曼鼓励休利特与他的老同志帕卡德合伙经营,来开发这个产品。他们以
两人自己的名字命名成立了HP公司,当时总资本是538美元。他们的第一笔大买卖是沃尔克·迪斯尼电影公司录音室订购的八台音
频振荡器,用于生产《幻想曲》的声带。这批初期生产的振荡器,至今还有台在好莱坞的一个录音室里有效地发挥作用。1942年
,休利-帕卡特公司的雇员增加到100人左右,年销售额达到了100万元上下。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休利特-
帕卡德公司得以捷足先登,生气勃勃。今年是HP60岁生日,在完成与安捷伦的机构分离后,HP公司的年营业额已达到424亿美元,
是名副其实的硅谷常青树。

  加里·基尔达尔(Cary Killdal)

  加里·基尔达尔1942年生于美国西北部的西雅图。他敏锐地发现,4004微处理器上有一个很小的角落,差不多有4个字节的地
方,可以用来编制程序,基尔达尔突然想到:“能不能在这里编制电脑的程序呢?”这就诞生了微程序(Microprogram)设计。
基尔达尔马上开始填补这一空白,在DEC公司的PDP-10小型机上为英特尔4004微处理器创建新的“微语言”。英特尔闻讯后,马
上聘请基尔达尔做技术顾问,在基尔达尔的主持下,创建了在个人电脑史上革命性的微处理程序设计语言PL/M(Programing la
nguage for Microprocessor)。这一新的语言随着Intel 8008、8080微处理器的进展,对个人电脑的革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基尔达尔这一贡献,英特尔的微处理器肯定还会在计算器里“沉沦”许久。正是基尔达尔打开了微处理器和微电脑之间的通道。在个人电脑革命中,英特尔公司提供的锋利的弹片中,有着基尔达尔的历史性贡献。PL/M语言与Intel、Zilog、Motorola微处理器的结合,在70年代末,终于使微机的性能能同60年代的大型机和小型机相媲美。

  基尔达尔另一贡献是在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的开发上。1972年3月,英特尔8008微处理器问世。不久英特尔8080问世,性能要
比8008高出10倍,基尔达尔和学生们大受鼓舞。这时,他刚好遇上IBM公司发明8英寸软盘的艾伦·舒加特,立刻和一位叫戈登·
恩巴克斯(G.Eubanks)的学生一起,开发出叫微机控制程序(CP/M,Control Program/Microcomputer)的操作系统,这是世
界上第一个磁盘操作系统,即我们今日再熟悉不过的DOS。

  另外,他还是第一个光盘(CD-ROM)驱动程序的编写者,也是图形用户界面的先驱,当时还没有GUI(Graphic User Interf
ace)的说法,基尔达尔把它叫做“图形环境管理员”(Graphic Enviroment  Manager)。加里·基尔达尔被称为个人电脑之父。

  文顿·瑟夫(Vinton Cerf)

  TCP是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tion Control Protocol)的英文简称,它是联网的不同型号的电脑共同遵循的标准,保证所有
的数据能完完全全到达目的地。IP则是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给每一台联网的电脑一个独一无二的地址。如果没有
地址,就像寄信,无法投递;而地址相同,就要错投。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IP作用很大,我们通常说的IP地址就是指它。TCP/
IP这一电脑“联合国宪章”是1974年5月制订的,制订者是文顿·瑟夫。

  文顿·瑟夫天生听力不好,1966年结婚时,发现新娘的听力更加糟糕,两口子说悄悄话时都像吼叫。瑟夫在斯坦福大学念书
时,就迷上了电脑,一提起电脑就手舞足蹈。两年后瑟夫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念博士,阿帕网的第一个节点就建在该校,而瑟
夫的导师刚好参与该项目。瑟夫一头扎进去,真是如鱼得水。1973年春天,瑟夫在旧金山大饭店开会,在休息室过道里,突然灵
感骤至,连忙拿起一个旧信封在背面乱画起来,正是在这普普通通的纸上,瑟夫提出了能够连接不同网络系统的网关(Gateway)
概念,为TCP/IP协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贡献。这年9月,瑟夫和卡恩在苏塞克斯大学召开的一次“国际网络工作小组”会议
上,提交了第一份关于TCP协议的草稿。次年5月,以《分组网络互联的一个协议》(A Protocol for Packet Network Intercon
nection)为题正式发表。在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中,瑟夫和卡恩首次提出TCP协议。这就有了电脑网络“联合国宪章”。

  1977年7月,在南加州大学的信息科学研究所(ISI)里,瑟夫和卡恩等十余人举行了一次有历史意义的试验。当时全美国有三个电脑互联网,第一当然是阿帕网,另外还有两个,一个是无线电信包网,一个是卫星信包网。瑟夫他们的试验就是要通过电脑“联合国宪章”把三者联起来。一个有数据的信息包首先通过点对点的卫星网络跨过太平洋到达挪威,又经海底电缆到伦敦,然后通过卫星信包网,连接阿帕网,传回南加州大学,行程94万英里,没有丢失一个比特的数据信息!瑟夫和卡恩他们一举成功。今日,瑟夫被誉为“互联网之父”。

  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

  恩格尔巴特是电脑界的一位奇才,被称为“人机交互”领域里的大师。自60年代初期,在人机交互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发表论文30余篇,拥有20余项发明专利。世界上第一个完整执行的电子邮件(E-Mail)、文字处理系统、在线呼叫集成系统和超文本链接都出自他之手。另外,他还发明了电脑显示器上的多重视窗、共享屏幕的电视会议、新的电脑交互输入设备等。在恩格尔巴特的众多发明中,人们最熟悉的就是鼠标。1963年,美国国家专利局批准恩格尔巴特几年前提交的一份申请,确认一种叫“搜寻点击”的输入装置是一项独创的技术。在英语中,mouse又有老鼠的意思,因此“搜寻点击”装置又称为鼠标。

  1968年,恩格尔巴特应邀参加一次在旧金山举行的电脑会议,在会上,他拿出了许多令人吃惊的绝活:视窗(Windows)、超
媒体(Supermedia)、群件(Groupware),还有鼠标。这是鼠标第一次作为搜寻工具公开亮相。

  鲍伯.梅特卡夫(Bob Metcalfo)

  鲍伯·梅特卡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又到哈佛念博士。他在哈佛大学宣读了阐述以太网的论文,哈佛大学说理论性不强,要他进行理论升华,然后再答辩。梅特卡夫无奈,只好到心理学家泰勒这里来“升华”,想不到搞出惊人之举。在他主持下,施乐硅谷研究中心在1973年5月,第一次在局域范围内,比如说一幢办公大楼内实现了微机间的联网。梅特卡夫欣喜不已,当他要给这个新联网系统取名字时,一想到哈佛大学说他的理论深度不够,就气不打一处来,想到19世纪末物理学家们提出的玄虚不已的以太(Ether)理论,就郑重其事把它命名为“以太网”(Ethernet),并于1977年申请了专利。1979年4月,鲍伯·梅特卡夫正式成立了3Com公司,目标是推进以太网成为业界标准。鲍伯·梅特卡夫被称为以太网之父。

  比尔·盖茨(Bill Gates)

  现在的全球首富是谁?美国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1999年拥有的个人资产逾900亿美元,他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创造
的财富比传统的汽车大王、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或金融寡头在200年时间里创造的家庭财富还多,目前这类家庭财富一般在200亿
美元左右。

  比尔·盖茨1955年10月28日出生于西雅图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他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师。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运用学
校的计算机开发一种软件,赚了不少钱,为此受到了学校的严厉批评,并警告不得再犯,因为学校认为比尔·盖茨违背了公共教
育的教学设施不得用作牟利的大学精神。1975年5月,比尔·盖茨产生了退学的想法,他希望能和好友艾伦一起创办一个软件公司
,由于父母的极力反对,比尔·盖茨没能马上退学。但是,他还是离开了西雅图到了亚帕克基。1975年7月,他与艾伦合作创建公
司。微软公司成立时,比尔·盖茨正好20岁。

  微软公司是家固定资产规模较小、原材料库存较少的公司,年销售收入不足200多亿美元,但其资产价值高达5000亿美元。

  Linus Benedict Torvald

  Linus Benedict Torvald生长在赫尔辛基,是一位瑞典裔芬兰人。

  目前,Linus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一个非Linux公司工作。Linus喜欢喝啤酒,更喜欢一个栩栩如生的小企鹅(Linux的
标志),和他聪明伶俐的宝贝女儿。

  Linus最大的成就不是他编写了Linux的内核,而是将它公布于众。1991年,作为一位计算机系学生,Linus开发了一种小型的
类似UNIX的操作系统,并公布了它的源代码,他还在Internet上寻找程序员共同开发该系统,并最终定名为Linux。

  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为了学习使用著名计算机科学家Andrew S.Tanenbaun开发的Minix(一套功能简单、易懂的UNIX操作
系统,可以运行在8086上,后来也支持80386,在一些PC机平台上非常流行),Linux购买了一台486微机,但是他发现了Minix的功
能还很不完善,于是他决心自己写一个保护模式下的操作系统,这就是Linux的原形。最初的Linux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主要用
来处理80386保护模式。1991年10月5日,Linus发布了Linux的第一个“正式”版本,即0.02版。

  杰夫·贝佐斯(Jeffrey P.Bezos)

  今年1月12日是亚马逊公司创始人和总裁杰夫·贝佐斯35岁的生日。这位古巴移民的后裔凭借超人的胆识和敏锐的目光,在短
短3年时间里,从无到有,使亚马逊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网上书店。公司股票上市一年多就增长20倍,市场总值超过拥有1000余家
分店的美国最大的庞诺书店的8倍。而他本人也成为比尔·盖茨式的美国新一代超级富豪,身价数十亿美元,创造了又一个“美国
神话”。

  杰夫·贝佐斯从小就是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工作以后,凭借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贝佐斯很快成为华尔街一家投资基金的副总裁,负责对网络科技公司的投资。1994年,深切体会到网络市场的巨大机遇的贝佐斯出人意料地放弃这条件优越的工作,来到西雅图,于1995年7月在自家的车库里建起了网上图书销售公司————亚马逊,这个名字与世界流量最大的河同名。

  创业之初,条件十分艰苦,他每天在附近的一家庞诺书店的咖啡屋里会见供货商或求职者。三年后,随着亚马逊公司股价的迅速上涨,贝佐斯成了亿万富豪。但是,他清醒地意识到,这些财富可能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他开的仍是一辆旧的日产本田汽车,并仍保持着创业时的那股拼劲儿。

  网络技术使亚马逊一类的新型公司迅速膨胀。得到用户认可的亚马逊公司已成为网络空间里最大的商店,拥有450万名顾客,
1998年销售额可望从前一年的1.48亿美元增加到5.4亿美元。

  1997年5月,公司刚上市的股票每股仅值9美元,而到1998年11月,在网络公司股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该公司的股票却一度
涨至每股209美元,增长了23倍。而这些都发生在亚马逊每年亏损数百万美元,且预计直到2001年都不能赢利的情况下。这是因为
,人们相信网络市场的潜力无限,更相信亚马逊公司已先一步在网络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杰夫·贝佐斯被称为电子商务之父。

  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

  尼葛洛庞帝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同时也是《连线》杂志的专栏作家。西方媒体推崇他为电脑和
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1996年7月被《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

  他的“数字化生存”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
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该书的英文版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迈克.戴尔(Michael Dell)

  迈克·戴尔曾就读于奥斯汀的德克萨斯大学,19岁退学。1984年,迈克·戴尔以1000美元和一个在个人计算机业中前所未有
的理念建立了戴尔公司,即避开给产品增值较少的中间商,直接向最终用户销售量身订制的个人计算机。通过这种创新的直线订购方式和在业界率先倡导的服务和支援方案,戴尔公司已成为全球顶尖的个人计算机供应商之一,并且是领先的计算机直线订购公司和全球发展最快的主要计算机系统公司。戴尔公司在互联网上的领导地位带来了最新的全球革命,被公认为是最大的计算机系统的网上供应商,每天在线销售额达三千万美元。迈克·戴尔因此成为其中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他的个人资产为214.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