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街头搭讪最漂亮:报任安书》教学设计1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0:33:17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1
(2010-03-26 17:36:19)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学
【课文解读】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和那“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深邃思索,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发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跌宕。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报任安书》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倾诉自己无端受宫刑的冤屈,吐露自己遭受奇耻大辱后的创痛,并述说自己何以忍辱苟活的深层动因。材料虽杂,但杂而有序。全信以申辩自己为何不能“推贤进士”为主线,将作者的遭遇、思想情感和逆境发奋的人生观念清晰充分地展示出来,结构严整,行文流畅。
这封信是一篇对封建专制淫威的控诉状,一篇饱含愤怒感情的自叙文,是后人研究司马迁的重要材料。信中涉及他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是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史学资料,也是重要的文学典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4、培养学生善于在语言环境中领悟字词内涵,自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2、培养学生自行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并领悟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
1、司马迁对生死全新认识的心理历程的把握
2、司马迁生死观的核心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本文是一篇词语理解难度教大的文言文,因此,课文学习应从词语开始。可以课前先将理解难度较大词语画出来,让学生预习,课上由同学们展示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再经过充分讨论达成共识;也可以由同学自己预习,扫除字词障碍,对于难度较大,预习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课堂上集中时间讨论解决。
2、在“述往事,思来者”的思想指导下,本文的材料较繁杂,特别是司马迁在文中“广采历史旧闻,考其成败兴废之理” ,增加了文章的阅读难度。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向学生提供相关历史情况的背景资料;也可以在教师布置下,学生自己查找图书资料或上网查阅资料,为课堂上理解和领悟文章内容做好准备。
3、课前还可以布置些供同学讨论的题目,为课上全面领悟文章内容铺垫。
⑴、作者对受辱后人生价值有怎样的认识?说说自己的看法
⑵、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⑶、研读课文,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看法。
……
(二)课文阅读思路
1、词语理解,语句疏通
预习成果展示------预习中新发现的问题讨论------讨论结果归纳
2、课文研读,内容领悟
思路:宏观把握结构和内容,微观处理重点和难点。
方法:师生讨论设置问题-----同学自主分析问题------师生沟通解决问题
(三)课堂教学过程
1、根据课前布置,教师提问(检查课文背景及内容的了解情况,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同时,经过介绍和讨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和相对全面的了解)
●《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同学根据图书资料和上网所查及课前下发材料进行讨论
2、 教师补充相关背景资料(使学生对文章的背景有一个较完整深入的了解)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回信迟的原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原因这一部分。以下先说自己是“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这部分其实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对这封信的评价是:“幽而发愤,书亦信矣。”颜师古注:“言其《报任安书》自陈己志,信不谬。”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
3、提问课前布置的有关字的读音和词语的解释(读准字音,扫除词语障碍,为准确理解句意、文意铺垫)
⑴注音
(可利用幻灯片将生字打出,进行检查)
⑵理解词句
其次不辱理色〔理色〕肌理和脸面。色,颜面。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
虽累〔累〕积累,经历。百世,垢弥甚耳〔垢弥甚耳〕耻辱更甚而已。垢,污垢,这里指耻辱。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平庸庸地死了,文采不能在后代显露。没世,终结一生。表,显露。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一天中肠子要倒腾无数遍。比喻心思重重,痛苦不堪。)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指处在屈辱的地位。负,居处。下,低下的地位。)
曼辞〔曼辞〕好听的话。曼,美。以自饰,
与仆私心剌谬〔剌(là)谬〕违背。乎?
是以肠一日而九〔肠一日而九〕一天中肠子要倒腾无数遍。比喻心思重重,痛苦不堪。,
下流多谤议〔下流多谤议〕处于卑贱地位多受指责。下流,指负罪受辱的处境。谤议,讥评议论。,
且负下〔负下〕未易居,
网罗天下放失〔放失(yì)旧闻〕散乱的文献。失,通“佚”。旧闻,
古者富贵而名摩〔摩〕通“磨”。灭,
且夫臧获〔臧获〕古人对奴婢的贱称。骂奴曰臧,骂婢曰获。婢妾,
亦颇识去就〔去就〕舍生就死。
以稍陵迟〔以稍陵迟〕因而渐渐志气衰微。以,因,因此。稍,渐。陵迟,衰颓,指因遭受困辱而志气衰微。
具于五刑〔五刑〕一种酷刑,即先割鼻、斩左右趾、笞杀,后枭首、(zǔ,剁成肉酱)其骨肉于市。
幽于圜墙〔圜墙〕指监狱
定计于鲜〔定计于鲜(xiān)也〕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鲜,不以寿终。
及在槛阱〔槛阱(jǐng)〕槛,兽圈。阱,陷阱。
非有剖符丹书〔剖符丹书〕皇帝发给功臣特殊待遇的契券。剖符,竹制契约,分剖为二,皇帝与功臣各执其一,上写誓词表示永保功臣封爵。丹书,誓词用笔写在铁制券契上,功臣后代子孙可凭此免罪。
阙然久不报〔阙然久不报〕意思是拖了很久没有回信。阙然,(时间)隔了很久。
4、同学们将预习中遇到的其它词语问题提出来,由同学们讨论解决。确实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研究解决。(一方面使同学们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一方面使同学们在问题的研讨中互通有无,增强参与意识,完善对课文词语积累,扩大知识面)
5、课文朗读
思路:教师范读------同学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读时应有情感,要读出作者的丰富而深沉的内心情感,渲染气氛,感染学生;学生形成朗读冲动后,指导学生注意断句,读出语感。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问题讨论(讨论的问题可在课前让同学预习提出,课上师生商定中心问题;也可以根据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教师综合,确定几个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课堂上进行讨论)
⑴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⑵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①、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②、“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③、“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⑶司马迁受宫刑后对生死有怎样的看法?他明确的态度是什么?对此你如何评论?
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如果为辱而死,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没有价值。
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明确:生命的价值的轻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将士人对待羞辱和生死的态度同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进行对比,说明: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的做法固然可敬,但是,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其实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所以,完全可以选择忍辱负重,以期实现人生更大价值。
表明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⑷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说理透彻:叙事议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感情真挚: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7、教师或学生总结
8、学生齐读课文
9、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