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星九月天247话: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3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21:52:35

论坛精英

 

帖子
8772 
精华
99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681# 跳转到 » 发表于 2010-10-21 12:23 | 只看该作者 国学入门--墨家

墨家——

先秦学派之一,创始人墨翟,世称墨子,这也就是墨家之名的由来。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清庙之守",意思是管理庙中事物,演习郊祀或其他祭祀礼仪。春秋初的尹佚,便是"清庙之守"。 据说他的传人史角居于鲁国,墨子曾前往学习。
墨家理想人格讲究"任侠","墨子之门多勇士"( 陆贾《新语·思务》)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则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侠肝义胆。
《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可见墨子是从儒家分出来的。墨子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帜,在战国时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显学篇》)。而经过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由显学逐渐变为绝学。

墨子其人——

关于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所以后世对他的生平身世一直争论不休,有说是宋人,有说是鲁人。
墨子"好学而博"(《庄子·天下》),并且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还是十分赞扬的:"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也由衷得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墨子的手工很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用木料拼成的木鸟,能在天上飞一天;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盘更早的发明了云梯等等。由此可见,这位墨子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
不过墨子许是为了巩固自己学说,而提出世上有鬼,还教人敬事鬼神,进而形成了一种落后的宗教观,也因此,到东汉哲学家王充写《论衡》一书时,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无论如何,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极杰出的优秀人才。

《墨子》其书——

战国末期,墨家后学将该派的著作汇编成《墨子》一书,《墨子》一书是墨子言行的忠实写照,又称《墨经》或《墨辩》。
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墨家思想——

该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尚贤尚同是《墨子》一书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思想鉴借——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京华论坛版主制度说明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772 
主题
131 
精华
99 
积分
178447 
龙币
12328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28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1-1-28 

论坛精英

 

帖子
8772 
精华
99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682# 发表于 2010-10-21 12:24 | 只看该作者 国学入门--名家

名家称呼由来——

名家其中心论题是所谓"名"(概念)和"实"(存在)的逻辑关系问题,所以称"名家",也称“辩者”、“察士”。
《汉书·艺文志》载: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鋠析乱而已。

名家的代表人物——

春秋末,郑国大夫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刘向序《邓析书》)为名家先驱。战国时名家人物有尹文、田巴、桓团等人,但不是主要代表。

足以代表名家的有两位,一位是惠施(约公元前370年—前310年),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与庄子同一时代,并且两人既是好友又是论敌。庄周在《庄子》一书中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惠子是学问渊博的学者。
另一位是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赵国人。生平事迹不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太史公认为,公孙龙是孔子的弟子,字子石,楚人或卫人。据说公孙龙游说各国,与人论辩,经常获胜,而庄子评论说:"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不过可能也输过一次了,"五行学家"邹衍来到赵国和公孙龙辩了很长时间,最后公孙龙理屈词穷。
惠子和公孙龙分别代表名家的两个基本派别,前者倾向于合万物之异(合异同),后者倾向于离万物之同(离坚")。

名家的政治主张——

在政治上,惠子提出"去尊",但是具体内容并没有留传下来,应该是意味着人与人之见的平等。这种"去尊"的平等观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惠子和公孙龙还提出了"偃兵",反对用暴力统一天下。

名家的著作——

惠子其作已失,《汉书·艺文志》有《惠子》一篇也失。现仅有只字片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

公孙龙有14篇著作留世,但在唐时已散失了一大半,如今可能只《公孙龙子》一书。

名家提出的命题——

在《庄子·天下篇》中,惠子提出了十个命题,被称为"历物十事"。可惜的是,这十个命题只流传下十句话,并没有具体内容和详细论证。历代学者,都曾根据惠子的逻辑思维,提出自己的看法来论证。在《庄子·天下篇》中,名家还提出了"鸡三足"、"火不热"、"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白狗黑"等二十一个命题。名家最著名的命题,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白马非马"论——

其它的命题,我们不必深究,就"白马非马"论谈谈。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要过关,人是可以,但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啊,一番论证,说得关吏哑口无言,只好连人带马通通放过。那么,公孙龙是怎样来论证的?
首先,是从概念分析的角度来论证。

"马"这个概念是指事物的形体;"白"这个概念是指事物的颜色。

而"形体"和"颜色"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指称形体的概念"与"指称颜色的概念"当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白马"既指形体又指颜色,而"马"仅仅指"形体"。所以得出结论,"白马"不是"马"。

其次,从概念运用的角度来论证。

我们要找匹"马"骑骑,那么"黄马"、"黑马"都是我们要找的马;如果我们要找匹"白马"骑,那么"黄马"、"黑马"都不是我们要找的马。

如果"白马"是"马"的话,我们无论是要找匹"马"骑骑还是要找匹"白马"骑,那就应该"黄马"、"黑马"都可以,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就充分证明了"白马"不是"马"。


名家学派余话——

名家在战国时也是显学,很有知名度,但我们今天一般没怎么注意传统文化的人却恐不知名家是什么。名家代表惠子和公孙龙,这两位无疑是了不起的哲学家。他们在论证中,揭露了事物的矛盾统一现像,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对古代的逻辑思想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白马非马"论,在逻辑学和认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发现了"一般"和"个别"的差异,但又过分的夸大了这种差异。
古代学者读书也罢,做学问也罢,绝对倾向于"经世致用",讲究的是"经世致用"。因而名家的名实之辩,古人是不屑讨论的。名家在战国时被人视为"诡辩",汉后跟成了绝学。"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很对的,但斥名家为无用之学,显然是偏颇的。

西学东渐后,中国学者才发现名家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方形式的逻辑内容。名家的理论没能继承,更没有发扬,以致于在古代中国人的"白马非马"论提出两千两百多年之后,我们今天中国人还要回头来学习西方人在两千三百年前提出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这难道不是我们因为不了解传统文化这宝贵财富的讽刺吗? 利用空间相册发图片帖 不丢图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772 
主题
131 
精华
99 
积分
178447 
龙币
12328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28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1-1-28 

论坛精英

 

帖子
8772 
精华
99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683# 发表于 2010-10-21 12:24 | 只看该作者 国学入门--道家

道家创始人老子——

生卒年不详。据《史记》中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后,对弟子说过老子"其犹龙邪"这话,意为老子像龙那样雄伟,境界深不可测。其实这位世界级文化名人老子其人到底是谁,早在太史公时代已成了疑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也就是说,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太史公大致认为道家的老子便是李耳,但近代学者只有胡适、张煦、马叙伦几位继承了该说法。一般都认为是老子其人其书应当在在孔子之后,如梁启超、冯友兰、顾颉刚等学者。还有人折中前两者意见,如唐兰主张老聃与孔子同时。钱穆则明确指出老子应在战国晚期人。

道家人物——

自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隐没后,其继承弟子有庚桑楚、关尹、列御寇、杨朱等人,而代表人物为庄子。

代表人物庄子——

约前369-前268年,身世如迷。《史记》上说是:"庄子者,蒙人也,名周。"蒙地是楚国还是宋国,连太史公也不知。《史记》又说庄子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庄子与其弟子所写的《庄子》一书,属人生哲学,其主题是"任自然"。

道家名著——

《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等书。

道家的创始与渊源——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创始人老子死后,道家主要沿两条路线继续发展,一条是"无为主义"的政治学,盛行于战国和西汉初期的黄老学派,这派主张"无为而治",另一条是"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庄学派。道家思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
老子思想的源流脉络,不很清晰,古文献缺乏,地下考古也没有发现证据。但从老子所从事的工作,从《道德经》、从庄子等人的文献中透露出的情况看,道的思想并非始于老子。
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这个收藏室,相当于现代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珍宝馆的综合。收藏室不但收藏了周朝和武王前周人的书籍、史官记载、珍宝物品,还有一百多大小诸侯国的历史文字、上古遗书,各国的供奉,记载了各氏族渊源,夏商遗民遗物,我们都知道大禹所制的九鼎,也在这里。老子在这里,接触到了大量的当时和上古的遗书,为他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华夏文明肇始于伏羲,兴盛于黄帝,那时的文化,勉强说,是一种巫史的文化,产生了易的思想,由此衍生出的,还有阴阳术、神仙术等。礼的思想,最初也是产生于对祖先、天地、鬼神的祭祀。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对混沌的古文化凿开了七窍,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突破。孔子继承了周礼,并用仁的思想予以阐发传播,老子阐述了道的思想。我认为,老子参考了大量古籍,如含有道的思想的《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这都是较早时期的。特别是受到了《易》的思想的启发后,才写出了《道德经》,具体的例子就不用举了。

《道德经》的主要内涵——

学术界有种说法,《道德经》一书,用语古朴,包罗万象,学术思想易被人误解。提到道家,有人认为是消极避让,不思进取的隐士哲学;是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一提到巫文化,就是装神弄鬼;还有人说老子是阴谋家的鼻祖等等。
现在《道德经》中的一些文字,与出土的《道德经》相差较大,学术界尚有争论,这里只是参考大师们的观点,简介一二。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有两大系统,一是儒家思想,一是道家思想。老子的思想,全部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

1、 道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就是"道"。何为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如是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之母。无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发自然。"
这个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万物无论如何变化,还要回到它的起点"道"。道是无形的,物质的,本原的,独立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道影响的。

2、 无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万物必定要以无名无形的"道"作为根源。无才是天下万物的本原。《道德经》第二章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其意为,有无是相互相成的,难易高下长短是相互成就的。因此,既要有无形的道,也要有有形的万物。
从这里,我们用现代哲学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看到了发展着的事物之间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着的事物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以否定达到肯定。

3、 无为无不为

《道德经》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事事效仿别人,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多,事事遵循道,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少,最后达到无为。
老子是通过否定达到肯定。在老子看来,道是自然的,自然故应无为,人应效法道的。让万事万物自己发展变化,无为就成为了无不为。

《道德经》中,还有许多观点。比如说,老子从宇宙间的客观规律,引发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是宇宙创生演化的基本图式。一是混沌一气,二是阴阳,道家将社会、人类、万物,看作是阴阳互补的结构,这又与易的原理颇为接近,开始涉及到了人身。后来出现的中医、养生、道教思想等无不以老子思想为宗师。

《道德经》版本问题——

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在不断地出现校订本,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目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潜力股”的新作《【召集】相约大年初三 第十一届“北京洋庙会”外》已被围观高达8143 次,刚刚“actiontao”又去顶帖啦。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772 
主题
131 
精华
99 
积分
178447 
龙币
12328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28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1-1-28 

论坛精英

 

帖子
8772 
精华
99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684# 发表于 2010-10-21 12:25 | 只看该作者 国学入门--法家


法家——


春秋时期,诸侯势力渐盛,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族宗法制度开始瓦解,维护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礼乐也逐渐失去其统摄力量。周王室虽是名义上天下君王,但诸侯各自为政,欲成为当代霸主,于是富国强兵,就成为春秋战国学术的主旋律。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如果说儒、墨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学术的"显学",那么,法家当时则是在政治上独步天下。

现代的学者描述传统政治的特点,有几种说法:儒表法里,儒法互补,儒道互补。这可见法家对历代王朝的巨大影响。《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谈将其列为六派之一,《汉书·艺文志》中刘歆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代表人物——

法家人物有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等人。
主要代表有两人,一位是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时楚人,拜荀子为师;另一位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时韩人,也师从荀子,口吃。

法家著作——

法家的文献流传至今的主要有《管子》(作者不只一人,系战国至汉代间人托管仲之名而编撰)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商君书》(为商鞅及其后学者的著述合编)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为韩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韩非子》(为韩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五十五篇,今俱存。

法家大概发展——

早在公元前536年,执政于郑的子产将刑法铸在金属鼎上,公布于众,"三月,郑人铸刑书"(《左传·昭公六年》)。之后,李悝在魏国提倡"尽地力之教";吴起在楚国"明法审令";申不害在韩国"内修政教,外应诸侯",都相继公布刑法,以及战国早期,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这些政治家有几位便是后来的法家先驱者。当时,孔子、孟子为推行儒家的"内圣外王"而奔波于列国终不得展其志时,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一干法家人物则位极人臣,实现着他们富国强兵的夙愿。更有齐国名相管仲,曾以最初的法家理念托起了春秋时第一个强大的霸主齐恒公。 在从春秋争霸到秦并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说就政治层面而言,远较其他各家的影响大。直到西汉景帝时晁错仍然代表着法家在政治舞台上施展着影响。西汉武帝尊儒以后,法家的影响逐渐式微,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法家就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法家政治主张——

法家学说强调"法"(就是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术就是权术,是君王控制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势"(势就是权势,包括地位和权利,是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法家人物对这些各有侧重,商君任法,申子用术,慎到重势,而韩非则结合了法、术、势,所以说他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也是最早提出君权至上以及"三纲"的法家。
由于法家是"因时立法,因事制礼"的,所以,法家人物及各自的思想亦有别,如,《管子》提倡社会分工,甚至鼓励消费(侈靡);而《商君书》主张重农,抑制工商。又如《韩非子》中提倡君主专制;而《管子》中则反对独裁。

法家余话——

《汉书·艺文志》中有一段评论说:"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按:法家这一流的思想,是出于古代掌管诉讼的官员,不欺地按规定进行奖赏,严格地按法律进行惩罚,以此来辅助礼制。《易经》上说‘上古圣明的君王用明正的刑罚来整肃法纪',在这方面是法家的特长。到了一些严厉刻薄的人用这套办法来立身处世时,就忽略了对社会的教化与引导,背离了仁爱的原则,专靠严刑峻法来试图达到天下大治,甚至出现了残害至亲、忘恩负义、以怨报德那样的事情)

法家思想鉴借——

法家思想于今,也有可鉴借处。如"废私立公"的道德追求,在这点上,所有法家人物都达成了共识。"废私立公"是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公无私"的公私观是一致的,是最高尚的公私观,它曾把我们民族的"利他"精神,推到了最高位置,对后世及及现在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如《管子》中提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齐法家所说的"四维"(礼义廉耻)作为四大传统美德,到了今天也依然有它们的独特价值。通俗、简单来说,"礼"指文明礼貌;"义"指正义行为;"廉"指廉洁奉公精神;"耻"指指的是要有羞耻感。这些思想,到了如今,我们自应正确重申其价值,并加以弘扬! “落红”的新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年味越来越重——预祝各位新春》已被围观高达6031 次,刚刚“周锦聚”又去顶帖啦。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772 
主题
131 
精华
99 
积分
178447 
龙币
12328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28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1-1-28 

论坛精英

 

帖子
8772 
精华
99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685# 发表于 2010-10-21 12:26 | 只看该作者 文化和礼仪的关系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进行扬弃 ,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 “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把身穿奇装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令人汗颜的是,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继承了些许礼仪规范,人们还比较重视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但在其发源地中国却被视为所谓的“四旧”和“封建礼数”而遭到抛弃。 “阿拉蕾妹妹”的新作《手机微博退出后回复流量“与己无关”》已被围观高达3661 次,刚刚“付卉”又去顶帖啦。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772 
主题
131 
精华
99 
积分
178447 
龙币
12328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28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1-1-28 

论坛精英

 

帖子
8772 
精华
99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686# 发表于 2010-12-8 13:36 | 只看该作者 "黄"字为何变下流代名词


        汉语中,“黄”、“二”两个字都很纠结。如今听到、看到这两个字,估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脑子里蹦出“扫黄”、“二百五”之类词语。就是说,它们都不是什么好词儿。但是,对这两个字的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它们原本都有着辉煌的另一面。对于它们今天的境况,或多或少会有些感慨。

先说“黄”字:

        自古就有的“万恶淫为首”、“吃喝嫖赌玩”(五毒)之类榜单中,并没有一个“黄”字。但是,如今的“黄”字显然已经囊括了“淫”、“嫖”两个字的全部含义和罪恶,跟“赌、毒”二字一起,形成了罪恶世界的三国鼎立局面,它给予人们最强烈的印象,无疑是“色情”、“肮脏”、“下流”、“危险”之类。因此,政府要舍大本钱、摆大架势、花大力气,不断对其进行查禁,打击,乃至清扫。

        殊不知,“黄”字的坏名声并非自古就有、本土出产的国粹,而是舶来、晚起的洋货。据词汇学家的研究,“黄”字“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的义项,是随西洋宗教一道传入我国的,肇始于出卖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身上衣服的颜色——乔托名画《犹大之吻》中犹大的衣服正是黄色的。人们因为憎恨、厌恶出卖者,连同他身上衣服的颜色也受到了株连,成为“卑鄙无耻、下流肮脏”的代名词。

        自古就有、本土出产的“黄”字,在民间虽然也有因为秋天、植物、童叟毛发之类颜色的缘故,不是很受推崇,有“黄了”(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继续进行)、“黄脸婆”、“黄毛丫头”之类贬义词语。但是,因为“黄”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黄土高原)的土壤、上古圣帝轩辕氏的脸面(或者图腾)、被当作硬通货的重要金属(金子)、大多数农作物成熟的果实等的颜色,“黄”字历来就有“尊贵、丰收、富足”等的含义。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明黄色是皇家专用的颜色,臣民若是自作主张做件这种颜色的褂子穿穿,就被认为是造反,接着就是脑袋搬家、满门抄斩、九族株连三部曲!

再说“二”字:

    “二”字可算是“美恶不嫌同词”的一个例子,历来就是褒贬之义兼而有之的。褒的方面,古老一点,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都排行老二。一位是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仲者,老二也。另一位是“诗圣”杜甫,因为在其家族同辈(包括堂兄弟)中排行第二,人称“杜二甫”。在山东一带,江湖市镇,杯酒当前,男人之间,双手作揖的同时,嘴上尊称一定得是“二哥”,不能是“大哥”。因为,“大哥”是“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靠卖炊饼度日、惨遭奸夫淫妇害死的可怜角色,而“二哥”武松,却是身强力壮、景阳冈上打死老虎、飞云浦灭了坏人全家、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人们都说,山东人推崇“二哥”的情结,源自武松。但我总觉得,它可能跟孔子有关系。山东一带,尊孔崇儒的历史十分悠久,迄未衰歇。

    贬的方面,可能源自国人的好胜之心,凡事喜欢争第一,称老大,做状元,一旦第二,便如敝屣。此外,还有要求他人尤其是女人专一忠贞的古老传统。因此,历来就有“二把刀”(指技术不足或知识不高者)、“二百五”(傻子,莽撞人,半瓶醋)、“二乎[忽]”(胆怯,犹豫不定,指望不大)、“二楞”(莽撞人)、“二流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二五眼”(能力、质量差,能力差之人)、“二线”(没有直接权力的岗位)、“千年老二”(总是第二)、“二婚”(指妇女再嫁)、“二奶”(被已婚男人包养的女人)、“二心”(不专心,不忠)、“贰臣”(投降后一朝廷继续做官者)之类的词语。

    但是,据精通时事的朋友讲,如今已然进入“二”字贬义风行、褒义绝迹的时代。比如说,因为两三年前发生的一出向徐静蕾求婚的闹剧,“山东二哥”不再是人人敬慕的英雄,而成了“癞蛤蟆”式的娱乐人物;铅笔上的科技术语,标明笔芯型号的2B(软性铅笔,2代表程度,B是black,黑色),被许多人当成一个粗俗的咒詈词语使用了;网上有胆子大的写手们,甚至将每年一度在至高无上、金碧辉煌的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戏称为“二会”;诸如此类,例子甚多。

    如上所述,“黄”与“二”,古今中外,亦褒亦贬,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煞是有趣,值得关注。不是吗? “yuandama”的新作《去天津之—品尝天津味儿!》已被围观高达2084 次,刚刚“yuandama”又去顶帖啦。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关心.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关心. 当前离线

UID
1426619 
帖子
12488 
主题
380 
精华
32 
积分
251061 
龙币
15118 个 
竞猜积分
33 分 
威望
27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32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2 
最后登录
2011-1-29 

版主

帖子
12488 
精华
32 
竞猜积分
33 分 
在线时间
3262 小时 
687# 发表于 2010-12-8 15:4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国学的定义 严格意义上 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天眼摄郎”的新作《【原创】节日西单不夜城》已被围观高达1969 次,刚刚“水云阁”又去顶帖啦。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史具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史具 当前离线

UID
2254758 
帖子
主题
精华
积分
82 
龙币
124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10 
最后登录
2011-1-7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帖子
精华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1 小时 
688# 发表于 2010-12-10 11:5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捕风捉影”的新作《【原创】北京举行首轮购车摇号外场亲历记》已被围观高达1923 次,刚刚“spsx”又去顶帖啦。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槛外人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槛外人 (槛儿)当前离线

UID
1386942 
帖子
24982 
主题
196 
精华
44 
积分
501312 
龙币
26705 个 
竞猜积分
30 分 
威望
230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296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9 
最后登录
2011-1-27 

版主

帖子
24982 
精华
44 
竞猜积分
30 分 
在线时间
2965 小时 
689# 发表于 2010-12-10 12:19 | 只看该作者 国学是宝,不能丢 纵使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李秋雨”的新作《剪纸村里品年味》已被围观高达1535 次,刚刚“yuan780302”又去顶帖啦。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772 
主题
131 
精华
99 
积分
178447 
龙币
12328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28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1-1-28 

论坛精英

 

帖子
8772 
精华
99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690# 发表于 2010-12-10 13:37 | 只看该作者 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


  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造字法则:
  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六书的历史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写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声,但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下岗职工苦呀”的新作《超火爆机枪扫射》已被围观高达1482 次,刚刚“净月坛”又去顶帖啦。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772 
主题
131 
精华
99 
积分
178447 
龙币
12328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28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1-1-28 

论坛精英

 

帖子
8772 
精华
99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691# 发表于 2010-12-10 13:38 | 只看该作者 诛九族中的九族是哪九族


    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员与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的刑罚制度,在古代称为"族",故"族"者,即意味着由一个人的死罪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
  九族 "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或谓"九族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参见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刑制考》)。
  可以译作下文:
  (1)
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称之谓九族,具体的来说这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代。史载燕王朱棣(明成祖)率兵入京师,夺得大权后命方孝孺替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不听,被杀害。当时受株连而遇害的达
847人,就是灭九族的。灭九族时,对已死去的要劈棺鞭尸。
  (2)指异姓亲族,即父族四(自己本族四代),母族三(母亲同族三代),妻族二(妻子同族二代),这样合起来共九族。
  其实,九族应为一虚称。在我们的文化中,"九"是最高之数。故九族之说恐非一一落实的实指,乃是概括性地包容与之有亲缘关系的所有宗支族系。在古代,九族之诛往往施之于重大政治犯罪,一旦大狱炼成,只要是与犯罪人沾亲带故,都将受到无辜株连。

  相关介绍:"夷三族",
  三族者,一说"父母、兄弟、妻子":一说为"父族、母族、妻族",到底何者为是,古人对之也有歧见。现在一般认为前者较为准确。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大可不必细究。因为古代的所谓"夷三族",是一种极具任意性的滥刑。
  诛"十族"的特例。说在特殊,是因为这一骇人听闻的暴行在一部漫长的古代史中仅有一例,是特殊时期,由于特殊的原因,发生在特殊人物身上的特殊案件。这一惨剧的主角是明初学界巨擎方孝儒。明惠帝时,方孝儒因主修〈太祖实录》、《类要》等重要典籍而名高一时。不料祸起萧墙,燕王以"清君侧"这一古老的借口起兵南下,并最终推翻惠帝,自立为帝,是为明成祖。篡位者为了向天下正名,欲借方孝儒之名草拟登极之诏。不料方孝儒一派愚忠,本着不事二主之心,拒不合作,且"大书数字,投笔于地,曰:’死既死,诏不可草!’"成祖威胁道:"汝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儒毅然说道:"便十族,奈我何?"成祖盛怒之下,竟不顾"杀孝儒,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的劝告,将其门生数人连同其九族并而诛之,是有"十族"之说,罹难者竟达八百余人之多,可谓族刑的登峰造极之作,充分暴露了古代统治者的凶残本性(参见〈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八)。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槛外人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槛外人 (槛儿)当前离线

UID
1386942 
帖子
24982 
主题
196 
精华
44 
积分
501312 
龙币
26705 个 
竞猜积分
30 分 
威望
230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296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9 
最后登录
2011-1-27 

版主

帖子
24982 
精华
44 
竞猜积分
30 分 
在线时间
2965 小时 
692# 发表于 2010-12-10 16:35 | 只看该作者 不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没有典故? 纵使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syl_ie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syl_ie 当前离线

UID
1983105 
帖子
2503 
主题
105 
精华
19 
积分
50737 
龙币
3614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58 点 
阅读权限
50 
在线时间
3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22 
最后登录
2011-1-28 

小有名气

帖子
2503 
精华
19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370 小时 
693# 发表于 2010-12-10 16:50 | 只看该作者 太全了,我当字典了.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dward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ward 当前离线

UID
2269407 
帖子
10 
主题
精华
积分
300 
龙币
128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0 点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16 
最后登录
2010-12-16 

横空出世

帖子
10 
精华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0 小时 
694# 发表于 2010-12-16 16:20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看不完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772 
主题
131 
精华
99 
积分
178447 
龙币
12328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28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1-1-28 

论坛精英

 

帖子
8772 
精华
99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695# 发表于 2010-12-17 13:17 | 只看该作者 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

    旅游时,人们常常会看到寺、庙、祠、观、庵等建筑。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这是错误的。又比如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也是错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那么,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呢?



    寺

    《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祠

    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庵  

    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寺、庙、祠、观、庵各有区别,不能混淆。
1

评分人数

    • 槛外人: 我很赞同龙币 + 2 个 威望 + 1 点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槛外人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槛外人 (槛儿)当前离线

UID
1386942 
帖子
24982 
主题
196 
精华
44 
积分
501312 
龙币
26705 个 
竞猜积分
30 分 
威望
230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296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9 
最后登录
2011-1-27 

版主

帖子
24982 
精华
44 
竞猜积分
30 分 
在线时间
2965 小时 
696# 发表于 2010-12-17 20:41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寺与庙不是一家 纵使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772 
主题
131 
精华
99 
积分
178447 
龙币
12328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28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1-1-28 

论坛精英

 

帖子
8772 
精华
99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697# 发表于 2011-1-14 13:2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历史上的十四个圣人

一、 酒圣杜康

  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淳尽致。

  二、文圣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

  
三、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四、诗圣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获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有《杜工部集》传世。

  五、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名医,姓张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219年。张仲景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  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唐宋以后将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金匮”为医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武圣关羽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称其为“关圣”、“关帝”。

  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41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七、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

  八、草圣张旭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张旭谈草书到“绝”的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言受杜少陵《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

  九、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唐代画家。又名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诏,历任供奉。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时。

  画风独特,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人物画衣褶飘举线条遒劲,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作画线条简练,有“疏体“之称。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

  十、茶圣陆羽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陆羽是个弃儿,被唐代名僧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自幼得其教海深明佛理。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十一、二岁时逃离寺院。后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十一、兵圣孙武

  孙武(约前551—?),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家学的熏陶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师”,除了他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给后世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13篇5000余字,包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十二、谋圣张良

  汉初大臣,字子房,传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结交刺客在博浪(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今江苏),遇黄石公,后与刘邦、吕后合谋暗使丞相萧何巧设机关,并以密友身份亲自诱捕韩信入长乐宫内,韩信全家抄斩。后张良遁隐深山,以仙侣为伴,不食凡间五谷,追随仙踪,与世隔离了。

  十三、木圣(科圣)张衡

  东汉时期(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在东汉的京都洛阳制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后(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阳的又一台仪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了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

  这两台著名仪器的发明者就是张衡——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传说他还制造过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因其机械制造水平很高,被尊称为“木圣”。

  十四、药圣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自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

  孙氏自幼聪颖,喜好读书,勤学苦练,20岁精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他无心仕途,晚年从事医学著述,是文史医药全面均展、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尤以医学为最。孙思邈因病治医,勤奋成家,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故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772 
主题
131 
精华
99 
积分
178447 
龙币
12328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28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1-1-28 

论坛精英

 

帖子
8772 
精华
99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698# 发表于 2011-1-14 13:23 | 只看该作者 “吃豆腐”与“吃醋”的由来


在现实的情感世界中,男人往往喜欢“吃豆腐”,男女间因第三者介入常导致其中受伤害的一方大为“吃醋”。可许多人光会“吃豆腐”与“吃醋”,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追源溯本,这“两吃”各有一段饶有风趣的典故。

先说“吃豆腐”。史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刘安”。据考证,当年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在安徽寿县八公山以黄豆、盐卤等物炼丹,无意中竟炼出了“白如纯玉,细若凝脂”的豆腐。西汉初年豆腐问世后,很快成为老百姓非常喜欢的小吃。当时流行的吃法是碗里搁一大块豆腐,撒上佐料,拿小刀边划成小块边吃。于是坊间出现了无数这样的豆腐快餐店。

当时长安街上有个夫妻合开的豆腐小店,老板娘本来就漂亮,又以有美容功能的豆腐为常食,自然更是细皮嫩肉,人称“豆腐西施”。为招徕顾客,“豆腐西施”难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引得周围男人老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比如趁付铜板时摸摸老板娘的纤手等。于是,醋海翻波的老婆们不满意了,经常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来训斥丈夫。后来,“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再说“吃醋”,男女相恋时有第三者介入,往往发生争风吃醋现象。古龙有句妙语:“世界上不吃饭的女人或许会有几个,而不吃醋的女人却没有一个。”吃醋是爱情的表现,捍卫主权的武器。所以,吃醋就像吸烟一样,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不过,吸烟过多会伤肺,吃醋过多会伤心。那么为什么将这种现象称为“吃醋”呢?

据传,这个典故出自唐朝的宫庭里,唐太宗为了笼络人心,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大臣之妻出于嫉妒,横加干涉,就是不让。太宗无奈,只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没想到房夫人确有几分刚烈,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房夫人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而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从此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来,“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语。

本来这个典故也只是传说,并没有多少文字记载,可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一回中又把“妒嫉”与“醋意”联在了一起。原文是这样写的:“袭人听了这话…,少不得自己忍了性子道:‘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听她说‘我们’,自然是她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醋意……。”经曹先生这么一写,《辞海》中对醋的含义又加上一条:“因嫉妒而感到心酸。”“吃醋”被引申为“嫉妒’也由此而来。
1

评分人数

    • 关心.: 我很赞同龙币 + 2 个 威望 + 1 点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772 
主题
131 
精华
99 
积分
178447 
龙币
12328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28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1-1-28 

论坛精英

 

帖子
8772 
精华
99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699# 发表于 2011-1-14 13:25 | 只看该作者 一日三餐的来历

    饮食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之一,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形成,却要比人类的出现来得晚,它是随着火的使用而出现的。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yōng)”,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sūn)”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由“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当刘邦得知了,亦由“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了。所以,使刘邦率领的大军,气势倍增,攻取了天险“峣关”。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至今,一年四季,我国不论南方北方,人们比较普遍习惯于一日三餐了。可以说,多年来逐渐形成的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制,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但是,科学家认为,一日三餐制的弊端在于间隔时间太长,而每餐进食量又偏大,结果使肠胃乃至整个身体备受折磨,例如,若一次性大量进餐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心脏病患者最适宜一日四餐。一日三餐餐间时间过长,尤其是生长迅速、代谢旺盛的少年在下次就餐前呈腹中空虚状态,到进餐时吃得太饱太快,久而久之,就会染上慢性胃炎等疾病。一日三餐,虽然摄入食物总量绰绰有余,但身体总处于饥饱不匀状态,相对饥饿时,体内就会发生“能源危机”而导致胆囊结石、低血糖等疾病。

    那么,哪些人最好一日四餐呢?处于生长发育的青少年、高龄体弱者、孕妇,糖尿病、低血糖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胆囊摘除术后、高血脂、高血压、神经衰弱、冠心病等患者。这里要提醒大家,适当增加进餐次数,应注意每餐不宜多吃,少吃多餐可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利于上述疾病恢复。
1

评分人数

    • 关心.: 我很赞同龙币 + 2 个 威望 + 1 点

TOP

.modact{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font-size:1px;color:#FFF;}.modact a:link,.modact a:hover,.modact a:active,.modact a:visited{font-size:1px;color:#FFF;}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772 
主题
131 
精华
99 
积分
178447 
龙币
12328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28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1-1-28 

论坛精英

 

帖子
8772 
精华
99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15 小时 
700# 发表于 2011-1-14 13:51 | 只看该作者 腊八节的来历

  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又到了。在中国民间的节日中,腊八节虽不及春节、中秋、端午、重阳等那样热闹隆重,但由于历史悠久,传说动人,还是颇有影响的。

  腊八节本是佛教的节日。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出家修道,但是经过了六年的苦行生活,他仍然没有能在精神上摆脱对人生的各种苦恼。这时他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幸好有一个牧女给他送来了乳糜(奶粥)使他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又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污垢,最后在菩提树下静思七日七夜,终于觉悟成佛。于是佛教便把这一天作为"成道节"来纪念。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腊月)初八,遂以"腊八"为成道节。古时候,每逢这一天,各寺院都要诵经纪念,并且仿效牧女献乳糜事,以各种香谷、果实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便从寺院扩展到民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时期,这一天各寺院都要作浴佛会,还要煮七实五味粥供佛并赠施主。是日民间各家亦将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明朝时,皇帝在这一天要向文武百官赏赐宫内煮的腊八粥,其用料自然十分讲究。到了清朝,这一风俗更为盛行,不仅家家煮腊八粥,而且有钱人家还用果料做成各色禽虫来装点粥面,相互赠送。清朝惯例,自乾隆年间开始,皇帝赐给文武百官的腊八粥,都是在雍和宫煮成的。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约两米、深一米半的大铜锅,是专为煮粥用的。当年雍和宫总共要煮六锅腊八粥:前三锅供佛和献给皇家及王公大臣们享用,所以粥料特别精美,还要添放奶油、羊肉丁等;第四、五锅是送给百官及众喇嘛吃的。第六锅是施舍给老百姓的,质量自然就差多了。据说这口熬粥的大铜锅现在还保存在雍和宫前院的西鼓楼旁,也可以算是一件文物了。

  腊八粥的原料,可多可少:小户人家用大米、小米、江米(即糯米)、红小豆、豇豆、红枣熬一锅粥,颇为甜香可口。昔日豪门大户若熬腊八粥,讲究起来,可就无尽无休了。除上述几种普通粮食以外,还要增添珍珠米、薏仁米(即■仁)、菱角皮、■头米、赤豆、绿豆、豌豆、芸豆、莲子、花生仁、松子仁、棒子仁、核桃仁、白果、栗子、桂元肉。荔枝肉、红枣金丝蜜枣、青梅、瓜条、橘饼、金糕条、梨干、桃脯、苹果脯、蜜饯温朴、蜜饯海棠,再加上瓜子仁、炒芝■、青红丝,红白糖等等,加上外用果料几乎上百种之多。

  每逢腊八节,民间除煮腊八粥外,还有泡腊八蒜、酿腊八酒等习俗。腊八蒜是将蒜头去皮后泡在米醋内,月余后蒜呈浅绿色,味道鲜美,说是食后可驱疾病,避瘟邪。腊八酒,是腊八节用糯米酿制的酒,越年后酒呈暗红色,晶莹透亮,点滴成丝,酒味浓郁,饮后唇齿留香。可惜这种民间酿制的酒,一般数量不多,仅供家用,市场上很难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