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旋律第1季国语版50:最美不过诗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28:50
翻看《诗经》的时候窗外落着小雨,沥沥淅淅,那关关雎鸠、苍苍蒹葭就在江南这湿润的空气中徐徐打开,充盈丰沛的原初之气扑面而来,似乎一切都鲜活如初。
关关和鸣的水鸟,相伴栖居在河中沙洲。那善良美丽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左右两边捞它。那个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思念追求却没法得到,深深长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以睡下……
一部中国诗歌史就在这淳朴而清丽的民歌中悄然盛开,雎鸠悦耳鸣叫,荇菜茂盛生长,古朴醇厚渐渐显露,天趣盎然的曲调像一首天籁之音娓娓动听。
《诗经》以这首以爱情为名的《关雎》作为开篇,不得不让我们承认爱情在生命中处于重要地位。细读下来,这首诗歌无疑在讲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浓烈追求。
爱情本就无比美好且无可回避,而一些卫道士解读《关雎》时非要说它是歌颂“后妃之德”。这让人不禁联想到《牡丹亭》中的一幕:杜丽娘在私塾中受学,迂腐的教书先生陈最良讲到《关雎》时内心慌乱之极。那当然,对着一个美丽的深闺少女谈论爱情,不由他不窘迫!于是他试图让杜丽娘相信,《关雎》只是歌颂之篇,而聪明的小姐早在诗句中嗅到了爱情的味道,粲然一笑。爱情就在此时悄悄埋下了种子,等待着发芽,茁壮成荫。
回到《关雎》,在清脆盈耳的鸟鸣声中,来到这片长满荇菜的沙洲,观望淑女与君子的绵绵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田野之中,空气清新,雎鸠和鸣,河水微澜,古朴单纯的情愫渐渐氤氲开来。风中曳荡着翠绿如墨的柳条,地上盛开着灼灼欲燃的花朵,生动的景致中,君子却孤身一人,这怎么让他受得了?
因此,河岸之上,来回徘徊的小伙子,一会儿张望,一会儿低头。转来转去,时间不断流逝,河心绿地上停留的雎鸠飞走一只又来了一只,他还没有离去的意思。雎鸠在斑驳光影之中不停欢唱,男子对着河心开始发呆。密密麻麻的荇菜如翠玉凝成,青青成荫,它们的茎须在流水的冲刷下参差不齐,涟漪缠绵,叶片如指甲大小,闪烁着晶莹的光泽。
姑娘穿着和荇菜一样色泽的罗布裙子,阳光照在她身上,游弋着微甜的气息。她脸露笑容,提起自己的裙摆,轻轻淌过清澈的小河,采摘荇菜。她束起来的头发里有着扑鼻的花香,引得人不禁心旌动摇,情思荡漾。远处的桃林如云似锦,灼灼其华,绽放着一年的繁华,也开满小伙子的思念与忧愁。美丽清纯的姑娘已经闯进他的心怀,夜深的时候,辗转反侧都不能入眠,满脑子里都是女子笑语翩跹的模样,婀娜多姿的体态,却是“求之不得”没有办法接近。
著名作家沈从文说过,美都是散发着淡淡的哀愁。他认为美是理想化的东西,是高于现实的,我们追求它却永远得不到它,就有种愁绪在里边。有人也说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求之不得,一个人那么挚爱的东西却无法得到,这怎能不痛苦呢。于是,美天生就连带了一份哀愁。
如此说来,《关雎》爱情的美妙,不仅美在窈窕,美在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思念,美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希望,更美在最初时候的那份求之不得“文似看山不喜平”,《关雎》有这段“不得”,一下子鲜活起来。小伙子煎熬难捱,从床头直起身来,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最后终于明白要靠自己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要采取行动对心仪的姑娘表白。
于是,第二天,在水草丛生的河岸,薄雾之中,小伙子就对着来到河边的姑娘拨动起了琴弦。悠扬的琴声在清晨的薄薄白雾和细微水波里,婉转动听,和着关雎的鸣叫,夹在微薰的风中,流向女孩的方向。
让我采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送给你吧,却又害怕它比不过你的粉嫩与美丽?让我捧一缕柔软似水的晨曦送给你吧,却又害怕它比不上你的清澈与灿烂?让我剪一片缥缈洁白的云朵送给你吧,却又害怕它比不上你的曼妙与洁净。
小伙子鼓足勇气,用独特的表白与浪漫情怀打动了姑娘,打开了姑娘的心田。二人美好的生活自此开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也成为历代相互倾慕的青年男女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流行方式。众所周知,司马相如在卓府的一曲《凤求凰》,就换来了卓文君的当夜跟随相如一路私奔。
依此来说,古人的性格并非温和如茶,含蓄十分。从《关雎》可以看出,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性情坦率,毫不掩饰和压抑内心的情感。现代人在面对真爱时反而少了古人的那份勇敢,“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们倒是要《关雎》的小伙子学习了。
五代文人韦庄的《思帝乡》一词也流露出一份少有的执著。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郊游的少女遇到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迸发了对爱情的炙热向往,令人感动。即使不能白头到老,也没有什么后悔的,真正的爱情本身就是无上的崇高与难得,又何必因此羞愧呢?这与《关雎》里面男子面对爱情时的勇敢不谋而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几岁的小孩都会轻轻吟唱。诗中那个窈窕的姑娘,带着古朴与浪漫,和着水鸟的清鸣与水草的鲜美,走过秦时明月汉时关,走过唐诗宋词,穿越长河落日、小桥雨巷,在每一个清晨的细雨与黄昏的飞雪中,不失淡淡的美和浓浓的香。一提及那条河流,那座沙洲,还有那参差的荇菜,那对雎鸠,就仿佛嗅到了爱情的滋味,如水如诗。
调情是不是一种爱情——《邶风·终风》
《红楼梦》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贾宝玉与林黛玉在花丛中读《西厢记》,天清气朗,微风和煦,《西厢记》中的文辞又生香而出,宝玉一下子来了灵感,笑着对黛玉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的貌’。”黛玉一听生起气来,柳眉倒竖,杏眼圆睁。
书中用来形容张生和崔莺莺恩爱表白的话语被宝玉说出口,差不多就是等于求爱了。林妹妹作为一个贵族小姐,有着必须的矜持,不是随时随地就能面对心中神圣的爱情,几乎下意识地就发怒,说宝玉欺负她,声称要告诉舅舅去。在那种的场景下,宝玉脱口而出的话,谈不上是示爱,反而更有调情的嫌疑。
大多时候,调情跟示爱差不多,不过黛玉应该知道,二者实质上正好相反,示爱是真爱,而调情离真爱却远了。熟读诗书的黛玉从《邶风·终风》中知道这些。《终风》说的就是一个严肃面对爱情的女子,却不幸碰上一个调情爱好者的苦闷事。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男子初见女子就对她笑容满面,还能说会道,开开玩笑,潇洒浪漫。而女子对此却满心忧伤,无法言说。她觉得爱情是一件严肃的事,就算一个人原本性格活泼,一旦遭遇爱情,也不由得变得庄重起来--严肃对待爱情这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且看这个男子怎么做:
既刮风又下大暴雨,见我他就嘻嘻笑。戏言放肆真胡闹,心中惊惧好烦恼。
既刮风又尘土飞扬,是否他肯顺心来。别后不来难相聚,思绪悠悠令我哀。
既刮风又天色阴沉,不见太阳黑漆漆。长夜醒着难入眠,想他不住打喷嚏。
天色阴沉暗淡无光,雷声轰轰又开始响。长夜醒着难入眠,但愿他也把我想。
《终风》里的这个男子,戏谑轻薄,尽管见识广博,谈笑风生。她望着他,只是默默地倾听,爱情在他那里,还没有卸下面具,他还没有以最干净的心灵来面对。从他飞扬的神采中,似乎都能看出了自己以后的命运。她想要的是一份真诚的爱情,而他肯拿出来的只是一时的感情。爱情与调情的区别之处,也许就在于爱情需要全身心的付出,而调情则是一时的情感冲动,或者报有其他的目的。
张爱玲名作《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都是调情的高手,他俩都抱着目的开始爱情交手,范想赚取白的芳心,而白也想赚一个冤大头结束自己下半生的漂泊。结果呢,彼此调情,彼此精于算计,都不想真心以对,爱情变成一场没有休止的拉锯战。倒是最后的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的爱情。
在这里,调情只能让感情陷入困境,而爱情则可以把平凡变伟大,把瞬间变永恒。《倾城之恋》中在那生死攸关的瞬间,他们没有了挑逗与算计,彼此唯一的心思就是希望对方平安,为此甚至想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如此才终于断定两个人的相爱。
贾宝玉对林黛玉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的貌’”之时,也正是他心情暴躁不安的时期。整天无事可做,穿梭于众多姐姐妹妹之间,讨好献殷勤,他对黛玉的这句话怕也不是出于真心,在敏感的黛玉看来,确实是调情之语。黛玉也只好一边恼怒一边掉下眼泪,怕也是《终风》里那个女孩子一样的悲凉。
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击败调情,把调情转化为爱情的养分。那时候,在爱情里,没有轻浮,没有亵渎,只有天长地久。
《终风》里的女子,不知道是不是庄姜,不管是谁,她都没有白流苏与黛玉幸运。到最后她也没有把调情化成爱情,他抛弃了她,并且不再回来,尽管他曾经给她带来那么多的美好。她对于这一切也心知肚明,然而现实让她无能为力,只能一个人承受着伤害。
耿耿不寐的长夜,当暴风刮得猛烈之时,就想起他对着自己嘻嘻地笑,戏谑的欢乐。一个人独处睡不着觉,但愿自己的思念能让他打个喷嚏,好让他知道自己在想念他。据说,一个人要是被惦记着,就会打喷嚏。真的希望他能回来,给自己真正的爱情。即使这些都做不到,那至少他能够把自己怀念。
关于《终风》男女主人公最后有没有结果,诗没有继续说下去,但似乎是没有了下文,生命就此擦肩而过。不过,也有可能在某一天,男子懊悔了会回来,但怕也是因为浪子的心已经疲惫,而不是因为真懂得了爱情。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在这样刮风打雷的夜里,你会想起谁?还希望谁想起自己?李清照说:“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若是如此,物是人非,调情也好,爱情也好,都只能是一场悲凉的梦。
真爱本无价——《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木瓜》中的女孩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男子一样有着好运气,《野有死麕》中的男子扛着猎物回家的时候路遇一位怀春的女子,而《木瓜》中的女子看见一位心仪已久的男子走过,便将一只木瓜投给了他。女孩笑嫣不语,而男孩早已心领神会,忙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玉佩赠送给了姑娘。因为他知道女孩的木瓜饱含着不平常的情意,这“投”也不是普通的投,而是将一颗滚烫的少女的心掷到自己怀里。两千多年前的人们都是以互赠东西来定情,这是一种习俗。
男子回赠玉佩的热烈反映,表示他也爱慕姑娘好久了。尽管自己的玉佩比起姑娘的木瓜贵重不知多少倍了,但是还会觉得它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情意,他是想永远与姑娘相好下去。这位少女在收到男子回馈过来的礼物当然是甜蜜无比,顿时心花怒放,她也知道这也不是普通的回赠,而是一份爱的承诺。自己的可爱、质朴与直接表白,换来了自己的爱情。两厢情愿的感情,终于以一只木瓜连接到了一起,并其乐融融地持续下去了。
在中国古代,甚至到现在,恋人之间的情谊就是以小物品为纽带的。古代时候经常以瓜果、佩戴之物连接感情,在他们看来,一滴水、一朵花、一把扇子等等都表达出深深爱意。如《郑风·溱洧》中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互赠芍药作为定情之物。
唐代女词人晁采的《子夜歌》:“轻巾手自制,颜色烂含桃,先怀侬袖里,然后约郎腰。”意思是说我亲手为你缝制的这条轻盈的丝巾,颜色灿烂得像鲜红的桃花,我先把它放进我的衣袖中,然后再送给你来束扎你的腰身。送给恋人之前先让东西带上自己的体温,让恋人感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相连般的浓情蜜意,耐人寻味。
《诗经》中的还有相似的女子追求男子诗歌,比如《召南·摽有梅》,与《木瓜》中幸运的少女相比,这个女孩的命运就不那么好了。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里的男孩不但没有礼物相送,而且几乎没有搭理女孩。尽管女孩一直渴望自己心仪的那位男孩能够揣测到自己的心思,保持着自己稍有的矜持与含蓄,以诗歌暗示他那么多次,可是等来等去,还是没有等到他的任何回复,只好自己一个人坐下叹气,感叹自己的容颜如梅般凋落。不过要是女孩投一个木瓜给男孩,就像《木瓜》里的女子再大胆一些,面对自己心爱的男子时,不害羞,不躲闪,从容、大胆地把自己手中的木瓜投向他,怕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不是喟叹了。
在《木瓜》中,古代男女之间交往把问题简单化处理,不像我们现代人这样拐弯抹角。也许现代人也有自己的理由,看到过太多的付出没有回报,现在已经不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年代,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想着以付出极少换回极多,对待感情也是这样,都在算着自己付出多少,准备收回多少。
正如有人感叹的那样:“现在的男人,就想着用一杯咖啡,去换取一个女人的身体。”这是站在女人立场上的一句话,而男人还反唇相讥:“现在的女人,就想着用一颗别针,去换回一栋别墅。”这样一来还会有真感情吗?
要是现代人能够像《诗经》年代的男女那样简单、执著,不以一副玩玩了事的态度来对待,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几率将大大增加。说实话,其实我们的内心都有一种真感情,当有人爱着自己时候,真的想将自己所有的美玉拿出来,来厚报那个将“木瓜”送给自己、终生托付给自己的人。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其实也是说了一段“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故事: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妻子为了送丈夫一条白金表链佩上他的那块金表,心疼地卖掉了自己那一头引以为豪的秀发。而丈夫为了给心爱的妻子买一套漂亮的梳子,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结果,两个人的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起不了作用的东西。不过,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礼物都宝贵的东西--真爱的无价。
夫妻两人买礼物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自己,都是为了对方着想,就如《木瓜》一样简单而真挚:你给我一个木瓜,我给你一块美玉,不是为了报答,只是为了两情相悦,只为了我们能够相爱。古代的男女,一相见便觉亲切,有爱慕就表现出来,干净爽朗的男女相悦。刚刚采摘下来的木瓜,随身佩戴的玉佩,信手拈来都是信物,随时相遇可定终身。欢快而活泼,怎能不让后世羡慕。
相逢是为了不寂寞——《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讲艳遇,也有人说这是在说一夜情,更有人说这是一次野外的交媾,有伤大雅。其实说到底,这是一个寂寞幽深、单薄简单的梦想,关乎爱情。
在郊野,蔓草青青,白露未晞,男子信步到此,希望与一位姑娘相遇,姑娘美目流盼,天地生辉。男子不是着急地想抓住一个美女,要的是“邂逅相遇”,遇见一个真正的知己。这位知己会不迟不早,奇迹般地出现。正如张爱玲那句著名的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这就是男子的梦想。
男子说出这样的意愿不免显得有些苦闷,是得不到才会这样说出口。现在似乎满世界的人都在争取过得更加幸福,现状却让人苦闷,诉说心里话或者有默契的朋友比黄金还稀缺。活在这世间,长年戴着面具行走谋生,很少有人与真实的自己会有零距离的面对。更不要说找到知己。
苏轼有首《西江月》,讲的寻找自己做知己,与自己相逢的感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说起来,那天苏轼本来挺倒霉的,在外面喝酒到大半夜,回来的时候看门的家童都睡着了,敲了大半天门也没有敲开。进不了门,就一个人去江边溜达了。
夜晚寂静,诗人的灵感来了: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等发出这样的感叹,连他自己都感到吃惊,自己怎么不是来一番风景描写,而是发出如此感慨。细想之下,才明了原来是卸掉了自己所有的身份,还原成孑然一身的这一个人,用平常人的眼光审视了自己的日常生活,重新认识到自己,也算是找回了一个知己。
怕是天明之后自己重新回到繁复的客套生活中,那些滔滔的废话,泛滥的笑容,自己的灵魂还会失去,多想珍重现在的自己,把他当做知己,给生活中的自己建议、指引。
遇见知己,在自古文人情怀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辛弃疾希望在灯火阑珊处遇见蓦然回首的惊喜,戴望舒希望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遇见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还有《古诗十九首》里的那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女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高处不胜寒,这个决绝的女子,选择在西北的高楼上遇见,这里的高楼,也许是实物高楼,也许是她心中的一座楼阁,她在等待,等待一个能够走到这楼阁最高处的人。《红楼梦》中黛玉也是有一座自己的高楼,在等着宝玉走到最高处。她的袅娜依人,薛蟠也能懂得,在人群里看见黛玉时候,立马“酥倒”;她的才华,宝玉也早早就懂得了,但那时候宝玉周边都是有才貌出众的女孩,宝钗、湘云,个个才华应不在黛玉之下。
黛玉真正和所有人不一样的,高于众人的,怕是自己独有的情怀吧,她有着对生命细致入微的感触。当宝玉听到她发自灵魂深处的《葬花吟》之时,他蓦然明了,那时候他也已经放弃了所有女孩子的眼泪,明白了自己一生只能有一份真正的爱情,宝玉这才进入了黛玉的楼阁深处,他们两个人的心灵才真正走到了一起。
女子在高楼之上等着自己,知己也当然懂得,在那很少人能及的高处,琴声是语言,也是留给他的阶梯。但是,茫茫人海之中,有几人能懂得那琴声,又有几人能够真正走到楼阁深处。俞伯牙与钟子期为知己,当钟子期因病去世之后,俞伯牙便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知己难求。“一弹再三唱,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能够遇到谁,和女子一起,飞到更高的地方。
在《野有蔓草》中,难度降了些,不是在高楼,只是在清晨的野外,在那一片新鲜而又岑寂的雾气里,希望遇见一个知己。三生石,前生缘,从那电光火石般的秋波流转,便知道她就是男子今生所愿。
男子并没有似《关雎》的那样:“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只是“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臧”就是“美好”的意思,以最美好的自己,遇见一个美好的人,然后和她一直美好下去。这种美好是一种可遇不可求,一种能够给彼此留下欣慰与留恋,最终沉淀升华成愉悦难忘的记忆。
思念如潮
一个人的单恋——《周南·汉广》
泰戈尔的诗歌中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无奈悲伤的心结,被人们用各种语言传遍全球,一遍遍吟唱哀婉,不知感动了多少心红尘中的男男女女。而在中国古人的心里,也同样有这种让人几乎无法呼吸的伤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它们化作一首诗,溶进了《诗经》里面。
它就是《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广》开头四句,就将故事尘埃落定一般,南方有高大的乔木,却不能够在它下面歇息,汉水边有心仪的女子,却不能够追求。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树荫满地,应该是很好的倚靠,为何不可以去乘凉?只因它不是自己的。同样,对面那美丽的女子,樵夫与她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与距离。尽管他有一颗柔软细腻的心,尽管他热恋着这位美丽的姑娘,但他清晰地知道他不可能得到她。眼前的这道汉水,其实就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樵夫隔着一条并不浩荡的江水,隔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心甘情愿地思念着心仪的女子,而她,也许并未注意到他,也许并不知道他的心思,樵夫内心从幻想到失望,伤心破碎,一个痴情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经中有很多写那种可见而不可求的,比较出色的比如《关雎》、《汉广》、《蒹葭》等。区别开来就是《关雎》热烈直白,《蒹葭》缥缈迷离,而《汉广》平和写实。
年轻的樵夫,徘徊在高大的乔木树旁,想着江水对面的美丽女子:这条江,我游不过去,对她,我只是痴心妄想,要是她能够嫁给我多好啊,我现在就去喂肥马儿,赶着大马车去迎接她,给她幸福。可是,她懂我的心声吗?我多想此刻能够长出一副翅膀,飞过江水,对她表白自己的心声?
一个人的思念是夏天青色藤蔓上开出的淡雅花朵,虽然模糊单薄,但却像雨夜窗里点亮的一盏烛火,忧伤而动人。
这就是典型的单相思,也许是诗书里记载的最早的单相思了。单相思者往往最痴情,对自己钟爱的对象,痴心相爱,海枯石烂心也不变。
唐代诗人崔仲容的一首诗《赠所思》:“所居幸接邻,相见不相亲。一似云间月,何殊镜里人。丹诚空有梦,肠断不禁春。愿作梁间燕,无由变此身。”
即使是每天都能够见到的邻家女子,也终是镜花水月,有越不过去的“汉水”,但还是希望能够化为一只春燕,围绕在对方的屋梁上下飞舞,可是这一点也还是无法做到,无边无际的单相思之苦,也只有他自己才能够体会,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汉广》中可以看见,樵夫情意满腔,却无力自拔,只能对水兴叹。他一边挥着斧子砍断荆棘,一边痴想着对岸的美丽女子,不时叹息数声。这一份淡淡的忧伤,这一份深沉的痴情,和着空中的长风与岸边的水草,让人毫无防备地跌落进先民丰富的情感世界,为他叹息,为他忧伤。
也许是这个樵夫内向自卑,只能一边念叨着“不可求思”、“不可方思”,一边流淌眼泪,自己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而对方是高贵家族的公主,自己拿什么给她幸福?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要主动出击,不顾一切追求她吗?
这位樵夫走上一条寂无人迹的路,他没有愤怒,也没有觉得委屈,他内心平静,继续自己的平淡生活,但依然深刻地爱着心仪的女子:“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劈柴、喂马,进行着日常的事务,只不过,这一次,他喂的马,是要送这个女子出嫁,但他还是如往常一样平静,有条不紊。他选择了将爱藏于心底。
单相思,这种爱情只与自己有关。既然相思太苦,相爱太难,那么何不将爱藏于心底,让这种没有说出口的相思维持最初的那种纯真情愫,在虚幻中保持那一份难言的美丽和幸福。这一切也不会随着世事变迁、斗转星移而变化,只想把对方放在自己心中,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可以夺走呢?
无所谓获得,这种感情融化了失落,成为记忆,被藏在内心的角落,留出来一方天地。在某些时刻,比如独处之时,比如伤感之时,呼啸而出,悄然绽放,含着微笑与安详。
暗恋,是无奈,又是甜蜜的痛楚,也是铭心的记忆。汉水边的樵夫,没想到几千年后会有这么多与他同病相怜的人。近代哲学家金岳霖教授,用一生来痴恋林徽因,为她终身未娶。用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毗邻而居,是他们终生真诚信任的挚友。成就一段佳话。
当得知林徽因去世,年迈的金岳霖像孩童一样恸哭不已,并撰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的暗恋之情,让人动容。这种执著的过程,为梦想而坚持的忠贞信念,把纯洁的爱升华到了最高点。
失去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得到,因为放弃,也得到了某种永恒。同《汉广》中水边的樵夫一样,一种情愫,便是永恒的希望,这种爱慕,也化作一种美丽的心念,流传千年。
爱真的需要勇气——《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旧说坚持认为这首《召南·草虫》是“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也许在儒家圣贤看来,女子惦念老公,这种思念之情写得再漂亮再深入人心,也是上不了台面,他们心中的情怀只有一种--臣子对君王的忠诚与怀念。
不知道古代有多少人认同这样的看法,但时代向前,现代人已经很少再相信这一套,很多注释的版本,都说这是一首描述女人思念在外丈夫的诗。
草丛里的蝈蝈不停鸣叫,不时还会有几只蚱蜢蹦过,没有见到那个我想见的人,我怎能不忧心忡忡呢?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的心才会平静下来。登上高高的南山,来采摘蕨菜,见不到那个我想见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愁又烦无处宣泄。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的思念才会停下来,我才会高兴异常。登上高高的南山,来采摘薇菜,见不到那个我想见的人,心里如此地悲伤。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灼伤的心才能舒畅,我才能得以放心。
“我心则降”,“我心则说”,“我心则夷”,这几个排比句让人有一种窒息感,世界辽阔而多彩,诗中的女子却只有一个选择,等待丈夫,思念夫君,生活中,她紧紧地抓住一个想法--就是要见到他。也许,在男人的世界里,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不用来思念与自己共同历经磨难、共同生活的女子。她们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时候还有利用的意味,比如西施,比如貂蝉,她们被利用过后,便再也没有关注的价值,她们的悲喜,也就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还有谁管她们有多少的零落心事,寂寞残生?还有谁发出自己的呼声?
《诗经》中还有一首《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夫君去边疆服役了,何时才能回来?此刻太阳已经落山,鸡、羊和牛都回到自己的圈里去了。妻子只剩下心神不宁,望眼欲穿,不住地深情呼唤。
应该称赞那些首先关注自己所需、发出呼声的女子,我思念你,我要见到你,这是我一贯的坚持。诗中描写的场景化的东西,如蝈蝈的叫声,蚂蚱蹦跳,这些所引发的烦忧,在几千年的光阴里不过是昙花一现,甚至微不足道,但对自己内心的审视,由此引发的行为却流传不息,因为世世代代女子对离家的夫君思念不休。
思念一旦被明白地表示出来,便是一根看不见的导火线,引发一系列的后续情绪。在岁月的轮回里,那么多不经意的动作、手势、片段,都是因为思念才成为这个样子,许多时候,人们的烦躁、不安、恐惧、担心等等,竟然都是因为思念!
秋天,本来就是一个伤感的季节,当昆虫消溺、草木枯萎,寒冬将至,无疑将是最容易思家和思归的时候,《草虫》里的女子,在这秋天的氛围中,能不进一步加重想念的情结吗?远行的人啊,你是否能将我想起?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你身边凋零的花朵,你看见了吗?那也是我憔悴的容颜。
《草虫》里,本该是一个和煦宁静的春日,草长莺飞,卉木萋萋,蝈蝈在暗处弹琴,蚱蜢不时跳出来撒个野。在生机勃勃的季节里,周围的热闹与她无关,她的心里是哀伤的,她的眼里是灰暗的,只有她思念的那个君子,才是她全部的风景。只有见到他,她才能是四季的热闹中笑靥如花的另一种风情。
“见到你”成为《草虫》中的女子唯一的救赎之路。对这个女子来说,人生没有其他的追求,命运就交付在了夫君的手中,但他何时才能回到自己身边,这还是个未知数。生活本来就隐藏着众多的未知,无数的风险,自己唯一的想法也不让自己安生,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黑洞,那种不可知与不可能让人恐惧。
也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恋爱中的人通信,都会怕收不到对方的来信,会想到是不是哪个顽劣的小男孩向信箱里投进一根划着的火柴?百万分之一的可能,都会被当成现实,因此还会充满忧伤并深深绝望。
《草虫》的故事里,自分别之后,女子就莫名恐惧,会不会是哪里出了问题,会不会他已经负伤死去?会不会……?因为她感到绝不可以失去。所以,她的登高,不一定是真的是要去采蕨,在高高的山冈之上,最容易增强思念。伫望之中,她希望看见夫君的身影。
诗中的男女主人公最后见到了没,诗里没有说,也许他来了,也许他没来,他来与不来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女子在忙忙碌碌之中,无不是“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思念,她低首蹙眉之间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风情,她对自身的关注和柔情令人动容。
男人的痴,女人的怨——《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规定十分严格,须按社会等级从穿着上区别身份。特别是汉代以前更有明文规定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佩戴,商人还不得穿丝绸料子的衣服,只能穿葛麻料子的成衣。比如战国时期的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因为商人的地位穿戴食用都有限制而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改变所处的社会地位。
而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准许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所以,“青衿”指代书生,后来又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青青子衿”,这四个字就组合成了一个名词,历代每一次念起,似乎有一种淡淡的悠然书生味道。
《子衿》的作者应该是一个女孩子。些许日子没有见到心仪的人,心里有些担忧。她走上城头,想借着登高,看看是否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娇俏可人的身影,在城头的石壁上凝驻。
一如《西洲曲》里的那个女子,“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然而眼前千帆过尽,总不见心中的青青子衿。为什么还没有来?她在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脚来张望,一点焦急,一点固执,要是这位“青矜”赶到之时,在新月的清辉之下看到此情此景,该是多么幸福。这幅场景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李清照的《浣溪沙》写道“秀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精妙地绘出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女孩子等待情人的娇憨之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解读时说李清照的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捕捉一刹那间的感受和一瞬间的动作,并且能用通俗的语言的语言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