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宿舍图片:对联:源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44:13
对联:源流   『对联雅座』 [对联常识]对联源流(转载)   B+ ]/ M6 ~- A, v$ x7 n7 n: M
  
8 d1 U2 |; T, U, J; p4 i9 ^% y  
3 v5 O' @& [$ I$ r4 [6 s   作者:光重皇 提交日期:2001-10-17 19:29:04
' ]' _1 B* Q# W  Y+ d$ i6 j  
% K) N9 `2 t# q7 F, I     对于哪是中国最早的楹联,诸多辞书在解释楹联条目时,都认定是后蜀孟昶(919—965)的桃符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这一论断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怀疑:其一,前面已经说过,楹联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确定哪是首联缺少必要的依据;其二,翻翻我国丰富的典籍,联语随处可见,而且这些联语都比孟昶的题桃符要早得多。下面列举数条,不必论述,大家也能看出孟昶之联是不是首联。
" F- z+ G- v: X. E    : c  E9 b: b" h9 j: p
    后唐范质有一题扇联: 6 p5 I) K  C7 e  m. H  I
    * `# j! X- s: w( z2 v( s; H4 x# Z
    大暑去酷吏;* ~7 w, d; H0 m2 T! J
    清风来故人。 1 {# ^4 f- p' Y; I3 Y9 x- N. w7 k% \
    5 P$ w& ?( G& v  G$ W8 j
    《新唐书·李泌传》载李泌答对宰相张说的联语是:
2 ]' _6 ~! o7 c4 \' ?" M6 L    0 \- {5 E# r* U2 ?$ t( p
    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张说[667-730]出句)
( M. a2 b* m& \& |% _5 ~7 W0 s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李泌[722-789]对句)
# h0 K5 `/ C4 \    
; U( {- \: C2 D    清人编的《黄鹤楼楹联》中吕洞宾的题联是:
: n4 M3 }( `- V! v' A    
0 @6 N; j/ U7 R$ D; G; m    入是门由是路,翠柏苍松,莫问蓬莱在何处? ; a: y5 Q3 Z5 W- b
    登斯楼览斯景,青山绿水,别有天地非人间。
" r, }: l9 Y6 @2 n9 N    6 _8 F/ T6 a2 Q+ w8 {; f
     福建《福宁府志》(乾隆版)载,唐朝进士林嵩,曾在福鼎的滨海渔村——礼岙草堂苦读经书。林嵩未第时,在草堂悬联抒志咏怀:
! R/ R. I0 R9 |# T    
& u+ m% |( b, D+ O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2 u" w% b+ t+ j" [) v3 x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8 \* J' R# h: F1 ~) E/ R3 O    
$ c+ T  G7 i1 D0 f! p3 H$ O- K% E$ r    福建《霞浦县志》载,唐陈蓬,号白水仙,家于后崎,曾题所居两联: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7 }; p9 P. Z" x3 n5 s) }/ T4 G    ) g( v3 f  Z( K; ?2 G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之四·温庭筠》载,温庭筠对李商隐言: 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 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 v1 s6 C: R' J/ B    " C9 w' [$ [! K5 l" }2 a7 Y
     唐太宗题书藏晋词的联语是: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石菊影庐笔识·学编七十四》载,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481-539)罢官不出,自题其门: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其三妹令娴续联云: 落花扫仍合; 丛兰摘复生。 元会稽翰林林坤辑《诚斋杂记》卷下也有同样的记述,只不过续联首句为“落花扫更合”。 4 ?8 a- o9 Z( w; Z# H' y
    
/ y6 M1 y( N: o! d     对于刘孝绰兄妹的题联,曾伯藩先生在《对联起源考辩》一文中,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楹联起源问题作了深入考证,认定是可信的。他写道:“刘孝绰兄妹题联事是完全可能,确实可靠的。”“无论从理论或从实际来说,都足以证明对联起源于南朝梁代,而所谓'对联起源于孟昶所题十字春联’,或者说'对联只能产生于律诗成熟以后,只能产生于五代’等等说法,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上述联语,有的题于扇面,有的题于书间,有的口头答对,有的题于名楼胜迹,有的题于中堂,有的题于门旁……;它们或表悠闲自得之情,或抒大丈夫之气,或应对显才,或赋一介寒儒清苦自甘之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福鼎、霞浦僻处海隅,文化比较落后,乃有悬联于堂的风习,足见唐时楹联已普遍运用于世。8 x3 t/ }& h2 W( _  X/ I
    4 D" P2 J( }& U) }; X
     石中元、石中才在《日本友人与中国楹联》一文中说:中国楹联于唐代就传入了日本,“随着鉴真高僧的东渡,以后日本的不少寺庙贴有楹联”。 由此可见,首联的出现,远在后蜀孟昶的桃符题联之前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哪是真正的首联,则是难以确论的。 + W; u0 N5 K% j) n* i2 g
      K5 |( H" D( _9 Z
     人们在探讨楹联起源时,往往先从其句式、句法去追本溯源,征引最古老著作中对偶佳句为其佐证。如引《诗经》的有:“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引《周易》的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等。所有这些诗句,就其句式、句法而言,都可看作是楹联的雏形。因此许多人以上述著作成书年代来断定楹联句式、句法缘起于先秦或殷周。
- g9 U3 s. X& U$ h) H- W% E    6 r" z8 n0 L, K- L3 j
     其实,这种句式、句法,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远在殷周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了。因为骈俪之缘起,出于人心之所想,人们自有语言以来,就注意到了说话中的对偶关系。正如利勰《文心雕龙·丽辞》开篇所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刘勰这段文辞中,清晰地阐释了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产生对偶句式、句法的必然性。 & `, ]) i0 D+ r* e$ g. f% d  I5 v2 n
    
/ \4 w1 H0 _9 J) x7 U     《尚书·夏书》是记载殷周以前的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的口语的。刘勰在论说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产生对偶句式、句法的必然性后,紧接着便援引《书·大禹谟》中所追记的皋陶及益之言中的对句予以说明:“唐虞之时,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为轻。功疑为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由此可知,对偶句式、句法是在殷周之前就客观存在着。
% ~6 A4 O6 B0 G* K3 e+ n/ p3 s    
: f7 z( s1 r7 n* d     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一书中,对对偶句的句式、句法形成作了更为系统的阐说:“原丽辞之起,出于人心之能联想,既思云从龙,类及风从虎,此正对也。……其由于联想一也。古人传学,多凭口耳,事理同异,取类相从,记忆匪艰,讽涌易熟,此经典之文,所以多用丽语也。凡欲明意,必举事证,一证未足,再举而成;且少既嫌孤,繁亦苦赘,工句相扶,数折其中。……又人之发言,好趋均平,短长悬殊,不便唇舌;故求字句之齐整,非必待偶对,而偶对之成,常足以齐整字句。””范文澜是从人们善于联想,古人传学之方便及人们语言运用的习惯来阐明对偶句式、句法“出于自然,不必废,亦不能废”这一语言规律的。可以说,对偶句的句式、句法,早在殷周之前,就伴随着人们的语言而客观地存在着。
# R! b# ]5 r& M2 ]% ?# A' X" m' n1 ^    - G" P) j; N6 k! k- y) H
     中国的汉语,声调匀称,音节分明,这就容易形成字音字义两两相对,这是汉语所独具的民族特色。这些特点,则是构成对偶句式、句法的天然条件。现在许多没有从未进过学校门的年长之辈,他们虽然没有语言修辞方面的专门训练,但也经常可以听到他们交谈之中抑扬顿挫、出口成章的对偶句式。可以肯定说,一般的楹联句式、句法不仅是在殷周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而且是伴随着人们的语言而客观产生的。
9 v, W. T. y1 y3 B: y' _    
* f/ [% }! d" B# J9 m9 P4 u9 r4 K% c     综上所述,对偶句的句式、句法是随着汉语语言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汉语语言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当远在殷周之前就存在于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了,现存的殷周时期的文献资料中,也存在着许多殷周之前的对偶佳句。楹联,作为对偶骈文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当我们判定其起源时,如若从对偶句的句式、句法出现的角度去考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现存的书面资料或是其成书之年代,而应上溯到殷周之前的口头语言时期。  |* y, v! ^. U& X# T
    
, y3 H+ C* @9 E1 B3 f+ U  7 {/ ~$ j) F, `. {: M( E# i5 X3 ]1 P
  ' }. ^$ t( D6 d6 H2 ~
  
4 G" M6 ^* s( A* `8 W1 f/ i0 S" s3 x, f/ b9 H
* e$ a& ]- A" T  S2 C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