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红人寒丝语:中国国学网-- 《道德经》注解(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1:40:25
《道德经》注解(15)
发布时间: 2009-5-13 08:30:52 被阅览数: 63 次 来源: 光明网
文字 〖大中小 〗 )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度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
万事万物。事物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但事物发展都有一定的框架和规矩来限制事物的发展。因此万物尊崇道的规则而提倡德性。道的尊崇,德的珍贵,是难以衡量的。(道德似水,故用“莫之爵”来说明八百一衡量)只要顺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就可以有道德。所以说道衍生出万事万物,德要积累;德是生长;德是养育;德在于公用;德是宽容;德是覆盖庇护。德生长事物而不不显露;德帮助事物发展而不居功;德帮助养育而不进行宰割。这就是最高深的德性。
本章要义:道和德要顺其自然才可得。道与德并不是象酒水一样可以用爵器来装。也就是说道与德不能够从别处移来,只能自得。要得道德必须靠自己,即使是自己的父辈也不能够传授道德。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初始,万物开始有了名称,这可以说就是万事万物的母亲(根源)。既然知道的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据此来推断它们的儿子(从属)。从事物表象回头追寻根源,我们就可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即使到死的时候也不会有危险。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塞:(会意兼形声。从土,塞(xià)声。塞同罅,空隙之义。本义:阻隔;堵住)。兑:交换:兑换(用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兑现。汇兑(两地通过信件或电报交换款项)。 液体从一个容器注入另一个容器,一种东西搀到另一种东西里去:兑点热水。门:天门百会,房子的进出路径。
阻隔事物相互混淆的路径,区分事物的界限,再分析事物的初始状态己发展路径,找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方法。只要这样为人初始就终身都不会很劳累。找出主要矛盾后,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利用事物间的相互影响来解决主要矛盾,则终身都不会遭受什么难题的阻碍。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能够见到微小物体的我们称之为“明”;可以守住柔弱地方的就可称为强。解决矛盾的办法就像我们平常使用照明,反过来再追溯光源。如果能够这样我们就不会留下什么祸害自己或身体毛病。这就是沿袭常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章要义:“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就象“损之又损”是重要的方法论。找到事物的主要矛盾,不要混淆;考虑事物相互影响的相关因素再加以利用。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竽(yú),盗竽非道也哉!
介: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身上穿着铠甲形。中间是人,两边的四点象联在一起的铠甲片。本义:铠甲。一种用来防身的武器)
假如我们拥有大“道”这样的知识,并且理智行事,一切都按照“道”的原理来做(治理天下)。但还是有问题:“道”的原理是难以认识的,而且普通人则大都喜欢走捷径(好逸恶劳)。朝廷宫殿规模巨大,梯阶很多;而田地则因建筑宫殿用过多人力而没有人力耕种,造成荒芜。因此仓库空虚。而统治者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是在倡导强盗的抢夺原则。这样由统治者带头的倡导好逸恶劳的作法,并不是道。
本章要义:即使“道”的原理统治者明白也难以按照道的原理做事,因为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难以更改。什么统治者都不会放弃放弃鱼肉人民的。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掉。(善能以道建国立本者,不可倾拔也。善能以道怀抱百姓者,不可脱离。《唐玄宗注解》)子孙要坚持祭祀,保留感恩的心,这样就能有好的传承。(子孙的祭祀功能犹如善建和善抱者。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於後,爱其甘棠,况其子孙乎?而王者祖有功,宗有德,故周之兴也,始於后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故虽卜代三十,卜年七百,毁庙之主,流溢於外,而後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辍,止也。《唐玄宗注解》)德的修养从自身开始,就可以得到纯真的道德;讲德的修养扩大到家庭里面,那么德就会有余;再将德的修养扩展到乡里面,那么德的功效就会扩大;而将德的修养扩充到邦,则邦的得能够会丰盛,溢出影响四周;德性修养推及道普天下,那么德就能广泛的发挥作用了。因此,以个人观察个人;以家庭来比较家庭;以乡村来比较乡村;以城邦来比较比较城邦;用整体观念来看天下,就可以知道德性修养要怎么进行。我为什么知道天下的发展规律和运行道理,就是照着道的原理来进行考察的。
本章要义:德性是生养,大家都知道修养德性,就可以共同努力的生产,也可减少纠纷。德是和谐相处的根本要求。只有生产力发展才是解决旧社会问题的根本,而生产理的发展又有赖于人们对于生产进步(德性)认识。
编辑:秋痕
《道德经》注解(16)
发布时间: 2009-5-13 08:30:56 被阅览数: 79 次 来源: 光明网
文字 〖大中小 〗 )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ǐ)蛇弗螫(shì);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juān)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很有道德的人就好像知刚生下的婴儿一样。刚生下的婴儿毒蜂和毒蛇都不会去伤害;猛禽和猛兽也不伤害刚生下的婴儿;刚生下的婴儿虽然筋骨柔弱但却能够紧握拳头。出生婴儿虽然不知道男女之间的事但却可以让阴部挺立,这是精气饱满的缘故;出生婴儿可以整天啼哭而不嗓音嘶哑,这是因为阴阳调和。身体上的精气(分阴阳)调和就称为平衡的常态,知道什么是常态和常理叫做明鉴。可以有益于事物生长的就称为祥。心神可以指引精气的就称为强(道家养生原理把人身体理的精、气、神看做是基本元素,神可以指引精、气沿经络行走聚合就可强身壮体)。事物发展到壮年就开始衰落的过程,这再道家的观念来说称为“不道”(不符合道的原理),不符合道的原理的就会早早衰亡。
本章要义:道家对于人的生长过程研究透彻,连现代才有所注意的儿科,再古代就已经很有研究,对于毒蛇猛禽猛兽不伤害婴儿,我们现代人也只能从古代的文献中才可以知道。用婴儿不受伤害来比喻道德修养好的人也不受伤害,以此说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了解道德修养和教化的人是不会用语言去教导别人遵守道德的(他们会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教导人们遵从道德规则)。经常用语言去教导别人的人是不了解道德修养教化方法的。避免混淆,区分使用范围。去掉锐气;接触纷争;减少炫耀;与卑微者同甘苦,这是最大的同化,也是德性的要求。因此有道德的人是无私的,他们不会因为亲情而徇私;有道德的人可以获得众人的认可,因此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离间而疏远;有道德的人没有自己的私欲,因此难以用利益诱导来做坏事;有道德的人因为不与别争利,因此也不会遭受祸害;有道德的人顺乎自然,发展顺利,因此很容易就获得信任和任命;有道德的人没有什么大的缺点,因此人们不会看不起他们。这么说来道德修养是获得尊重和社会认可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本章要义:讲明道德修养和教化的基本方法。强调道德教化不是用言论来教育而是要身体力行用行动来感化。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正:光明正大,公平、公正(由道德的原理引申出来)。 奇:出人意料的,令人难以预测的。事: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以公平正义治理国家,以奇谋巧计用兵,以没有官吏的组织形态(人民战争、人民运动)获取天下。我怎么知道事物会按这样的态势发展的?这是根据以下实力得出的结论。天下规定百姓不能做的事越多则人民越贫困;民间存在很多的武器则城邦和家庭之间就出现很多的争斗,因此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态;民间如果有很多人学习各类投机取巧的方法就会出现很多相互欺骗、残害的事件;一个国家有很多的法令就会有很多的罪犯(美国为例)。因此圣人说:“我顺其自然的实行治理,则老百姓会自然归化,社会和谐;我喜好安定则老百姓自然的就会有公正平和的心态;我不用设置官吏而老百姓会自然的富足;我没有什么私欲则老百姓就会很淳朴。
本章要义:讲明获得与治理天下要点是与民同甘共苦,将百姓利益视同为自己的利益就可以顺利发展。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治理的政令不经常有,好像不通畅,这样的状态下民风是淳朴的。治理的政令事无巨细都有规定,那么民风奸诈,缺失道德。“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解老)祸福既然相倚,那谁又能够知道它们的界限是什么?怎么分辨?难道事物没有正邪之分吗?依照道德而来的公平正义可以转化表现为奸谋奇巧(美国利用市场经济原则掠夺全世界);帮助人的善事可以转变为害人的事情(劝学生学习导致学生自杀),这些都是人世间的迷惑。这样的迷惑已经由来已久也。(很多人本来的人生目标是为了长寿,为了富贵,但所作所为又与人生目标相异。这是过分相信有捷径而走上邪路)因此圣人的行为是:处在领导地位不会分别对待部下和事物,会一视同仁;处在辅助地位则不会随便去中伤诋毁别人;可以谦虚直率的发表各种建议和意见,但不会放肆的得罪别人;有功劳和成绩不会过分的炫耀,而会让参与者共同分享荣耀。
本章要义:“祸福相倚”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这里面包含着这样的哲学观念“量变道质变”,因此中国人“过犹不及”。
《道德经》注解(17)
发布时间: 2009-5-13 08:31:00 被阅览数: 84 次 来源: 光明网
文字 〖大中小 〗 )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啬: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粮食收入谷仓形。小篆从来回
,“来”是小麦,“回”(lǐng)是仓库。本义:收获谷物。中国字很玄妙,啬本身就是一来回,就是一个过程。因此老子的“夫唯啬”很有禅宗味道。这里指农业。
治理人民,按天理行事,最好就是搞好农业(需要按天时耕作,人民温饱)。如果重视农业则是按天理行事(服从道德,人民温饱,社会安定。就是“早服”)按天理行事就是重视积德,重视积德则战无不克(积德而后神静,神静而后和多,和多而后计得,计得而后能御万物,能御万物则战易胜敌,战易胜敌而论必盖世,论必盖世,故曰“无不克。”《韩非子解老》)。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则别人不知道能力的极限。别人不知道能力的极限则可以有余力来建立国家。建立国家的依据(重视农业),持续执行这样的政策,国家就可以保持长久。深其根,固其柢(树木有曼根,有直根。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今建于理者,其持禄也久,故曰:“深其根。”体其道者,其生日长,故曰:“固其柢。”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韩非子解老》),这是长久生长的持续之道,这可以看作是“道”贯彻。
本章要义:农耕社会以农业为主,老子强调重视农业是因为农业要按照四季变化来耕作,而且农业是解决温饱的根本。即使再现代社会农业也是根本。重视农业就是按“道”的原理办事。坚持这样的原则就可以建国,而且建国后国家可以持久。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的原则应该象烹煎小鱼一样不要轻易翻动更改(有烹饪经验的人就知道,烹煎小鱼如果常翻动则小鱼会碎成一团)。用“道”的原理来治理天下,则那些鬼怪都不灵验了。不是鬼怪没能力,而是鬼怪不再伤人。不但鬼怪不伤人,圣人也不会伤人(不使用刑罚)。这样鬼怪和圣人都不伤人,就是积德和谐的社会。
本章要义:治国的原理就像烹煎小鱼一样,不能随意更改,随意更改,人民难以适从,社会就会发生动乱。很恰当的比喻。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在这里交汇。大国要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雌性的特点是静和下(意指宽容接纳)。大的国家以礼下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小国家,则会令小的国家听从号令或归顺。小的国家以弱小谦卑的姿态与大国打交道,则可以从大国方面获得自己需要的帮助。有些是用礼下谦卑的态度获得帮助,有些用宽容接纳的姿态获得认同。因此,大国不能有过分的欲望,还要具有宽容、帮助别人的心态。小的国家也一样不能有太高的欲望,可以以谦卑的心态听从大国的建议。这样大国和小国都得到欲望上的满足,因此为领导者都要礼下,用宽容的态度行事。
本章要义:这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关系论述。国际关系的相处要点是互相尊重,要礼下,要宽容,不能有太多的要求和欲望。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何:古同“呵”,谴责。
“道”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道”善良的人珍惜它,不善良的人也需要“道”庇护。美好的言辞可获得尊重,美好的行动可帮助人,会获得人们的赞赏,进而获得信任。人的不良言行,要责问怎么让它们存在?因此刚就任的天子或三公,虽然有玉器和马车这样优越的生活享受也要坚持培养美好的言辞和行动。古代人提倡要有美好言辞,有良好的行为,为什么?(美好的言辞和良好的行为是自己的修养,初始并没有获得回报的要求,但却有好的回报。)不提倡获得和回报(提倡公德),因为有获得回报的心态办事就要犯罪,就要偏斜。因此有美好言行的人可以尊贵于天下。
本章要义:讲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美好的言辞和良好的行为是获得社会认可的最好路径。
《道德经》注解(18)
发布时间: 2009-5-13 08:31:03 被阅览数: 114 次 来源: 光明网
文字 〖大中小 〗 )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事:形声。从史
,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做事的方法是从事物演变发展的初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行政管理的方法就是精简官吏,最好是回归到那种没有官吏的治理状态。饮食烹饪的最高境界就就是呈现原始纯真的味道。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这些相对立的概念都是没有绝对的它们是相对得出来的。要确定它们的定义很难吗?其实也不难。要做大事、大器吗,那么必然都要从小处做起。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从简单容易的事开始。天下的大建筑物,都是从基础和小部件做起。因此,圣人不考虑做大的事,他们已胸有成竹,考虑的只是那些局部怎么完成。因此圣人做大事可以成功。那些轻易许诺的必然没有什么信誉(随意许诺难以践行),因此很多有信誉的人并不会随便的给人许诺。就是因为这样圣人对别人的要求好像都很难答应,但是我们要求圣人做到的事好像最终还是给办成了。
本章要义:讲明大事由小处做起的道理。如果人要有信誉就不要随便许诺。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中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
局面安定的情况容易维持,在没有发生变乱的时候,做规划就很容易。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处理事情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好准备(预案),行政治理要在没有发生动乱之前就先现出动乱的根源。合抱粗的树木都是由枝桠细苗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也是从一点点的细土夯合而成。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也必须一步一步的从出发的地方开始。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因此我们做事要从开始到结束以致保持谨慎,以免因不小心而失败。因此圣人想的是一般人没想到的事情;圣人治理之道就是不将稀缺物资的价格抬高。圣人学习不学那些没用的知识,而是抓住要点解决主要矛盾,它们不会重复平常人的错误。并且用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来辅助处理事物。一切都顺其自然,不敢照自己的意愿而拂逆自然规则。
本章要义:做事要从小做起,做事要善始善终。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德。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古代善于运用“道”的圣人,他们不是将“道”的原理讲解给民众明白,而是以行动教育,让民众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正确。民众对于“道”的原理可以说是一点都不了解。人民知所以哪一治理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有智慧,自以为拥有很多投机取巧的知识。因此用智谋奸巧来治理国家,最终会祸害国家(上行下效,投机取巧之风盛行,则国家的生产能力下降,反受其害。美国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切顺其自然的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气,因为顺其自然,民风淳朴,生产稳定。则不管发生什么样大的变故都可黯然度过(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就是这样)。要知道“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是衡量是否按道德原理办事的定式。知道治理国家的定式,按照道德原理来治理就是最好的“德性”。德性积累深了、时间长了,则会到达与原来事物发展相符合的状态,这样己可以做什么事都顺利。
本章要义:“以智治国,国之贼”是我们大家要知道的根本原理。国家治理如果以巧智机谋获取利益,则民众会效法。民众多奸谋则社会混乱,社会混乱则国家不稳。本来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使用权谋,结果民众跟随学习使用奸谋则社会乱,这就会导致国家溃散。其结果是祸害国家,很多统治者并不知道这样的原理。美国现在就是受使用奸诈权谋的危害。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虽然领导统治人民,而人民并不会怨恨加害。而且天下的百姓都会乐于推举他们成为领导者,一点都不会厌恶。这不就是与人无争而自然得到的实例吗?圣人不与民争利,因此天下人都不能够与他竞争。
本章要义: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是圣人之道。“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表现。毛泽东现代圣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