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雨女主角:中国国学网-- 《道德经》注解(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5:22:35
《道德经》注解(9)
发布时间: 2009-5-11 14:42:05 被阅览数: 95 次 来源: 光明观察
文字 〖大中小 〗 )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袭:衣一套为一袭。“是谓袭明。”袭,常明也,能知此意明明也。(《老子想尔注》张道陵)因袭,照旧搬用。“今袭迹于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韩非子?孤愤》
善于行动者别人是难以看到他完整的车的轨迹,因为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改变交通工具和采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善于言辩者,他们的言论没有什么语句的毛病和举例的毛病;善于计算的人是不需借助筹码和典籍的:善于设置锁类机关者,不告诉别人开机关的关键别人是开不了的;善于结绳者如果不告诉别人怎么解开绳子,别人是无法解开他结的绳子。这些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并抓住关键问题来处理矛盾的实际事例。同理,圣人的方法也是抓住关键。他们平常救人、助人,对什么人都一视同仁,因此在圣人面前是没有什么人是不可救助的;他们善于利用道的特性来帮助事物的顺利发展和解决,因此在圣人面前并没有什么是可以遗弃的。这样全部透彻的了解事物的特性和发展原理就叫做“袭明”,因此善于帮助别人的人是教会别人谋生的机巧;不善帮助人的人是资助别人以钱财。不将自己知道的某些技巧看得很珍贵不肯教人;做慈善时不要老是资助别人的钱财,要教会别人的谋生手段。这样的方法那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人是不明白的。这就是做慈善的要点。
本章要义是讲明做慈善的方法,要“善人之师”,不要“善人之资”。道的方法是抓住关键。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雌雄,黑白等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概念,都是由阴阳概念演化而来的。古代贵族生活稳定,因此追求长寿,故而对于养生的道理很容易接受,老子为了说明道常用养生道理来阐明道的原理。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了解雄性的特点,就知道对雄性来讲什么是损益,要趋利避害;了解阴阳互补、阴阳相吸的原理就知道守阴养阳的道理。照这样的道理做是世人养生主要方式。以这种方式行事,可以长期保存获得精气的来源,也可以不让元气损减。长期坚持就可以回归到象婴儿刚初生时的状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精白与元炁同色,黑太阴中也。於人在肾,精藏之,安如不用为守黑,天下常法式也。”(《老子想尔注》张道陵)
知道元气和精气的重要,就要保持好肾脏的健康,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放纵。自然的,人通过节制增加修养就可以健康长寿。这样方法可以成为养生的定式。遵照这样的养生方法生活,则可以增加道德让身心愉快,不会有什么差错发生。这样人就可以达致那种虚无的状态。(长期的守静、虚无,人就接近道的状态,就会自然的出现各种超异的功能,如预感、返老还童、躯体变化、腾空等等。)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看到荣华富贵,就知道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得失并不在于荣华富贵,而在于心情是否愉快。如果因为追求荣华富贵而遭受惊吓,那是很不合算的。守住自己的欲望,不要有太多的奢求,就不会有什么耻辱发生。也不可能因社会纷争而遭受惊吓。“人若无求品自高”。宽容大度是天下人行道基本要求,照这样的要求行事就可以积养成充足的道德,道德淳厚了,就复归到接近于道 “朴”的状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道德积累多了就像成材的木料,木料去皮加工就成为有用的器物。有道德的人是人才,圣人肯定会使用,而且会根据需要和实际的情况任命为官长。因此成熟的制度是不会舍弃那些有道德的人的,肯定会重用有道德的人。
本章要点是讲述个人怎么运用“道”来健康生存和适应社会。坚持不争、积德的行事方式,社会自然会寻找启用有道德的人。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随;或噤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培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隳:毁坏;崩毁:“隳人之城郭。”羸:瘦弱:羸瘦。羸困(瘦弱困顿)。
道没有具体形态也难以定义,很难以具体描述。想将用道来治理天下并广为推广,我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天下是自然演化的神奇系统,它不是什么人可以强行干预和改造的(这里面暗含现代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的概念,生产力不发展光设想高层级的“共产主义”也没用,只能遭受失败,要按实际的生产力来设定生产关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执意要违反社会发展规律改造社会,那么必将失败!如果强行抓获或惩治那些不按自己意愿办事的人,那么统治者就必然会失去统治地位。一切事物的特性是两方面的,有些人领头,有些人跟随;有些人不开口,有些人讲话吹奏;有些人强壮,有些人羸弱;有些事物得到关心和培养,有些事物就要遭受砍伐和毁坏,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因此圣人的办法是不做过分的事;不追求奢侈;不追求想得到泰卦,因为泰卦上地下天有悖常理。虽然从解卦的卦辞爻辞来看需要从下往上解释,但总卦象与上天下地的自然景象是相违背的,即使不错也希望得到这样的卦。(泰:天地交。但顺序逆反)
本章要义:道不可强行推广。事物发展有两面性,有好的就有坏的,想完全没有负面的是不现实的。而且好坏是会互相转化的。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果而不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道的原则来辅助君主的人,不会以战争来称霸。利用战争称霸没有什么好处,必定有坏的回应。例如出兵外国,军队索道指出会遭受民众的阻击,就像人走进荆棘丛中;而且在大规模用兵之后,国内会有粮食歉收、造反、骚乱等不良现象。因此善于运用军事优势的人,只是利用军事优势达到目的,不会真的用战争的手段来达致目标。达到目的后不会骄横;达到目的后不会自夸;达成目的不须用杀伐的手段获得;胜利的成果不是一次性而是有持续长久效用的。达到目的而不必使用粗暴的战争手段。事物发展到顶峰就会衰落,这就叫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不能长久,会很快的衰亡。
本章要义强调不要用武力来强取豪夺,因为使用武力会有不良的后果。最好获得利益的手段是通过公正和平的手段来获得。
马王堆帛书: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就是说多了一个“处于这样的状态可以说,不用用强而达到目的”
《道德经》注解(10)
发布时间: 2009-5-11 14:43:04 被阅览数: 77 次 来源: 光明观察
文字 〖大中小 〗 )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铦(xiān)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
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铦:形声。从金,舌声。本义:田器,臿属。一种农具。庞:形声。从广,龙声。广(yǎn),象高屋形。本义:高屋)
④銛:利器,即兵器。  龐:《馬王》甲本辨爲“襲”,《道藏》甲本辨爲“龐”,?原件“龍”上一點一橫?明顯,左側亦似有撇,其下無“衣”旁,故“龐”者?確。《說文》:“龐,高屋也”。銛龐,有刀槍入庫之義。乙本作“銛龍”。通行本作“恬淡”。
武器装备是不详的器物,有这样的物品就有坏事出现。因此有道德的人不会使用这样的器物。君子正常生活中喜欢使用光明正大的手段(古代中国有左阳,右阴的概念),使用武力则属于阴性不良的手段。因此使用武器装备不是君子的办事方法,因为兵器是不详的东西啊。武器装备最好是象农闲时的农具一样收藏在仓库里,不能老是惦记着改进武器装备。若是整天的惦记改进自己的装备,则是喜欢杀人的人。喜欢杀人的人不可能获得天下人的认可,也难以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在办激情事的时候喜欢用光明正大的方法;办丧事时则用操办阴事的办法。因此,在军队中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偏将军不专煞生之机,像左;上将军专煞,像右。)这就是说在军队中的任职机制是照丧礼的习俗来办的,因为军队是杀人的阴性行业。战争胜利了就要杀很多人,杀的人多就只能以悲哀哭泣的态度来对待。战争胜利后就应该象办丧礼一样,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
本章要点:“夫兵者,不详之器也。”是中国古代先人根据宇宙系统论总结出来的军事结论,这个理论与世界上很多民族的军事观点是不一样的。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这样的观点,才没有穷兵黩武,才能成为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国家。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朴:本义:树皮。《说文》:“木皮也。”
道通常是没有名称、也没有形状。道即使再卑小,天下也没有什么可以能让“道”臣服。侯或者王如果可以坚持用道的原则做事,那么很多的人和事物都会自己来归附。天地相交,产生了甘露(喻指自然界中各种可以维持生存的物品),人民在没有什么制度和号令的时候就自己可以公平分配了。当最初的制度被创制出来,创制出来后又被推广使用,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知道分寸和规则,不混乱做事,社会就有了秩序,有了秩序的系统就可以周而复始的运转,因此就没那么容易消亡。这好比“道”存在于天地之间,也好像河道川谷规定了水必须流入江海的道理一样。
本章要义讲明了社会制度与秩序的重要性,有规章制度才能有公平的社会秩序,有好的秩序,社会就可以和谐发展,社会能和谐发展就可以持续。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人性特点和欲望的就叫做智慧,但连自己的特性和缺点都了解的人才可以称为完美的智慧。能够战胜别人的我们称为是有力量者,但那些能够克制和改造自己弱点人才是真正的强有力者。知道欲望无限,人生短暂会克制自己的人是精神富足者;有确定目标并坚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人;不失去其生存发展根本的人就可以长久发展和生存;死亡了还有人积德和怀念的人就是不朽。
本章要义:用全面的系统论观点阐明人际社会是完整的系统,个人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凡事不要盈满。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sì)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万物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知主,则恒无名也,可名为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
大道充满事物发展变化之间,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左右。万物依赖道的原理而存在,事物顺利发展之后看不到道的存在;(“万物恃以生而不辞。”不辞谢恩,道不责也。)道象人类的衣服一样,包含于所有事物发展中,但道并没有显露。因此,道是没有欲望的,可以将之称为小。所有的事物发展都要依赖“道”,但却没有显露出主宰的特点。因此道在事物发展中没有名分,我们可以称之为大。这样,圣人之所以成为领袖,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成为领袖这样的想法,因此他们可以自然的成为领袖。(为民众利益而不为己)
本章要义:道的精神是养生而不居功,助人而无己欲。阳光和空气的功能就是道的精神。
《道德经》注解(11)
发布时间: 2009-5-13 08:30:34 被阅览数: 70 次 来源: 光明网
文字 〖大中小 〗 )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大:大指“道”(前文)
按照道的原理治理国家,则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附向往。大家到来后都不会有受到
什么损害,因为道的精神就是“生生”。不遭受损害就可以平安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食物会让所有的过客都有停下居留的意愿。道的功效的显示是淡而无味,难以觉察的;我们要观察但难以发现;我们要想仔细听则难以听到道的声音;我们用道的原理则发现不了道成功后离开的迹象。
本章要义:宣扬“道”的精神,并说明道的治理作用。“执大象”因此为历代中国人所效仿,因此而推广道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历代陶瓷的象耳瓶就是为了显示“执大象”精神而创造的。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歙:这个词字典都难以查找到原意。潮汕词语中就有“歙”这个词。意思为“塞进”。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是木匠的榫卯工艺名称。潮汕人很容易理解这个字。
想塞东西进物体里面,必须先将物体撑开;想削弱某一事物,必先固定它(车床工艺);想去掉某些事物,必须先让它兴盛;想夺取别人东西,必须先给别人小的好处。这些就是细微之处的明察。柔可以克刚(水滴石穿);弱可以胜强(绳锯玉)。鱼是不能脱离水而生存的,国家的有利武器是不能够轻易显示出来的,因为它的功效显露之后人们就知道怎么防备。
本章要义:用事物发展常理来说明怎么将“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我们通常看不到“道”的作为,但“道”的作用又无处不在。君王如果可以坚守运用道原则来治理国家,则万事万物将和谐相处自然发展。和谐相处自然发展就可以引导民众恢复到原始的淳朴上,只要恢复到原始淳朴状态,则民众就没有欲望,没有欲望的民众组成的社会是安静稳定的社会,这样的秩序下的天下那是理想的社会。
本章要点:可以说《管子》和《老子》是中国和谐思想的来源。顺其自然达致和谐安定是道家的追求。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失道而后德说明德是随道而生。“德莫大于生生”,德之要义在于生养。古代德与得是通假字,因此德也有“得到”的含义。
最好的德性,大家看不到它们的作用,但是却实际是万物生存所必须的。(如水、空气、阳光等)有最好德性的事物是难以觉察到的。次一级的德性是不失去德的本质,也就是“生养蓄”功能,在这样的德性哺育下我们没有感觉到有德。(如母亲的生育)最好的德性是什么都不做的,因此它们不是为什么目的而存在,但事物都要依赖它。次一级的德性,也不可以去做什么事,但人们却可以观察到过程和目的。(如生育)最高级的仁慈义举是人们感觉不到有什么特别行为,但生活却因此而改善。(如西藏的农奴解放,西藏民众觉得自然。但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都知道这是共产党的功劳)最好的义举(失仁而后义,因此次一级的仁就是最好的义),大家可以认识和感觉到。如均贫富,建立公平分配制度。(新中国建立)最好的礼节做出来,大家都没有回应(不必回应)。因此说“双手揖礼,而人们不觉照常行动。(宾馆服务员有礼貌大家不觉得,但是没有了这样的礼貌人们就会觉得宾馆的星级不够)因此,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讲,失去自然的道德规范后人们就会要求讲道德;失去道德规范的功效后人们就会讲究仁慈来规范行为;没有了恻隐之心的仁慈心态后,人们就要讲究什么是应该做和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如果社会连什么是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标准也失去后,人们就应该讲究礼节。礼是相互尊重的一种方式,忠和信已经几乎没有了才需要礼。因此有了礼就说明社会要乱了,因为原来维系和谐社会的各种基本原则道、德、仁、义的作用都很薄弱,只靠相互表面的尊重来维系是不行的,人际间的冲突是必然要发生的。
提前知道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是“道“的精华,但也是愚蠢的开始。因为什么都预知或已有防备措施,人的反应就会减慢,也会丧失一些原有的能力。(如美国人从小学起就使用计算器,现在的数学水平就极为低下)因此大丈夫为人处世要遵从道德仁义,不要表面上讲究虚伪的礼貌;遇到什么事要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老是打探事情,因为那是对自己不利的。(如在单位里老是打探别人或老板信息的人就很难获得提升)因此我们生活中要坚持本性,不要去学习那些看起来以为可以有助自己的机巧。生性淳朴的人自然的就可以有好的前途。
本章要义:讲明社会维系的秩序按照道的原则来进行,而道之后的德、仁、义、礼等演化都要依照道原理来进行,不要舍本逐末。顺其自然是乐观人生态度,如果能够坚持则身心愉悦、事业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