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弼翔 台湾:雷竹栽培覆盖技术校本教材(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04:25

雷竹栽培覆盖技术校本教材(二)

四、雷竹的营造林技术

〈一〉 品种选择

品种是选择优质母竹的关键,选择优良的母竹品种,同样的经营管理能有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在生产实践中,常有刚种植成林的竹园因品种不好被淘汰而重新种植的教训。因此在选择母竹时,应十分注意选择真正的雷竹品种。雷竹是早竹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而变型的优质笋用竹种。它比早竹出笋更早,产量更高,品质更优,但形态上又非常相似。在选择母竹时应注意挑选冠幅小、枝条细、竹叶狭卷、小枝叶片多、竹秆节间短、新秆白粉少的雷竹作为母竹。雷竹有宽叶和细叶两个品种,细叶雷竹出笋期比宽叶雷竹早1015天,笋口感甜嫩,产量高,经济效益高于宽叶雷竹,生产上多选用细叶雷竹栽植。

〈二〉 造林地选择

  雷竹的高产林,对土壤的要求微酸性、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而湿润,坡度平缓。造林地的选择应从气候、土壤和地形入手,环境宜温和湿润。根据浙江各地的经验,雷竹的造林主要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1、气候条件。 引种雷竹首先应考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是否与原产地相近。雷竹原产地临安、安吉、余杭、富阳等地。气候特点是: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年平均气温 15℃~17℃,极端低温大于-13℃,极端最高温低于42℃,全年大于 10℃的活动积温5000℃左右;年无霜期23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18002000小时。所以,在长江以南、南岭以北,1月均温不低于-5℃,极端低温不低于-1520℃,年降雨量不低于1000毫米左右的山地丘陵、平原河滩都可引种。

2、土壤条件。 雷竹造林地要求土壤疏松、肥沃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及矿质营养,有良好的机械组成和物理性能。如具有团粒结构、孔隙性、透气性、持水力和吸收能力等均较好的土壤,尤以土层深厚、透气、保水性能良好的乌沙土、沙质壤土为好;普通的红壤、黄壤、黄红壤也适宜栽培,粘土和石质土不宜选用,土壤的深度要求达到50厘米以上;PH4.57.0,以微酸性或中性为宜;地下水位以1米以下为宜。  

3、地形条件。 主要是海拔、坡向、坡位与坡度。地形是间接的生态因素,地形条件的不同,可使阳光、温度、水分、养分产生差异,并对经营活动好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雷竹笋用林的笋期、产量和质量。因此,营造雷竹林选择造林地时,不能不考虑地形条件。

  雷竹喜湿润,怕积水,喜光怕风。因此,雷竹造林地最好选择背风向阳、光照充足的东南坡、南坡;坡度以5°-15°的低丘缓坡地为佳,坡位以下坡为好,有充足水源可以利用的地方更为适宜。高山风口、低洼积水及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不宜栽培。雷竹的优势是出笋早,经济效益高,为提早雷竹的出笋期,充分发挥雷竹的优势,选择光照充足、背风向阳的坡位非常重要。

  4、其他条件。 雷竹造林地的选择,除了考虑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地形条件以外,还应考虑竹笋产品的销售市场、交通运输及经营规模等问题,一般来讲,雷竹造林地宜选择在大、中城市的市郊和交通运输方便、离市场较近的地区。可因地制宜,选择房前屋后、低丘缓坡、田头、地坎、山脚、溪边,交通便利、管理方便的地方,做到适地适竹,发展雷竹生产就能成功。

  

〈三〉 整地挖穴

  1、整地方法。 雷竹笋用林的整地方法可分为全垦、带状和块状整地3种。但通常采用的是全垦整地。雷竹的全垦整地完成后,最后是挖穴,一般雷竹的造林密度为每亩4060穴,穴的规格为:长80厘米、宽50厘米、深40厘米。有坡度的林地,其穴的长边应与等高线平行,挖穴时应把表士和心土分别放置在穴的两侧。

  2、整地季节。 整地一般可以提前56个月进行,具体时间可根据不同的造林季节及劳动力的安排而定。提前整地,可充分利用外界有利条件,调节土地的水分状况,并使杂草灌木等充分腐烂,保证造林工作的及时完成。一般春季、梅季造林应在上年夏季劈除杂草灌木,秋冬季种竹可在上半年夏季进行整地。

  

〈四〉 造林季节

  长期以来,竹子的造林都选择在春季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竹子生物学特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近几年的生产实践,除炎热干燥的三伏天和冰天雪地的三九天外,其他时间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雷竹。而四季以春季2月、梅季6月、秋季9月和冬季11月为好。

  1、春季种竹。 春季“正月种竹” 是传统种植习惯。事实上,正月种竹是人们长期种竹实践的经验总结,我国江南许多地区都是正月种竹。所谓的春季正月一般在2月,2月有两个“节气”,即“立春” 和“雨水”。从“立春”开始,气温逐步上升,天气转暖,降水增多,万物复苏。而春季2月正是雷竹的孕笋期,母竹和地下鞭积累贮存了丰富的营养,笋芽从休眠半休眠状态开始萌动,竹子的生理活动日趋活跃。所以,在正月种竹,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能满足竹子出笋、抽核发叶的生长需要,种竹成活率高。

  春季种竹注意事项:第一,雷竹出笋最早,春季2月正是其孕笋阶段,雷笋即将出土,在竹林中挖取母竹对竹林当年出笋影响较大,因而春季2月种竹,在挖掘母竹时,以在竹林林缘挖掘为好,尽可能减少对母竹林出笋的影响;第二,春季是竹林地上部分生长最快的季节,竹笋从出笋到成竹,抽技展叶,生长极快,2月种竹后,根未扎好,枝叶先放,地下鞭根不扎实,部分母竹马上出笋,地上部分生长快,地下部分生长慢,上下生长比例失调,地上部分的过快生长,消耗了母竹积累的营养,影响了地下部分生长的速度。因此,春季种竹,对于当年出土的竹笋,应少留,每穴以不超过2株为佳,以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地下部分生长,加快成林速度。

  2、梅季种竹。 明代《竹谱》中记载,最好的种竹季节在“旧笋己成竹,新根未行时”,这个季节正是梅季。梅季阴雨连绵,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是全年相对湿度最大、降水最多的季节。江南各省一般6月上中旬开始入梅,6月底或7月上旬出梅,前后1个月左右,梅季由南向北,南早北迟,各地的梅雨季节略有早迟。在梅季,雷竹的生理活动处于活跃状态,其高生长此时已结束,是地上部分转入地下部分生长的转折点。一方面母竹当年竹笋已采收,不影响当年的竹笋收益;另一方面挖掘母竹后竹林能马上行鞭,对母竹林的影响小。梅季种竹,可以利用当年的新竹做母竹进行造林,丰富了母竹的来源,且种后能立即发鞭,而且发鞭速度快,前期生长的新鞭次年就能出笋成竹,因此梅季种竹成林速度快。

  梅季种竹注意事项如下。

  (1)梅季时间短,出梅后马上进入高温干旱的伏天,所以梅季种竹应选择在入梅前后,梅季后期不宜种植。入梅前为梅汛期的前期,此时由于副热带高压暖温气团在南方一带的影响,其降雨量已明显增加,常有连日的阴雨天气,故入梅前就可以种植。入梅前后种竹,经过梅雨期,母竹容易恢复成活。

  (2)梅季种竹,远距离引种以上年母竹为好,当年新竹木质化程度低,易折断,且长途运输,新竹易失水,会降低成活率。

  (3)梅前种竹,当年新竹过于幼嫩,储存养分较少,以采用上年竹作为母竹为好。入梅后可采用当年新竹为母竹。

  (4)梅季种竹宜多带宿土,并要加强水分管理以提高成活率。

  (5)特殊年份梅季有出现短梅、空梅、梅季延迟或提早现象,应根据气象趋势选择适宜的时机种竹。

  (6)梅季种竹,挖掘母竹的数量应适度,并将原母竹的坑填平。否则,会对原有竹林造成较大的伤害。

  

〈五〉 造林方法

  在生产实践中,雷竹主要采用移竹造林。移竹造林主要分母竹选择、母竹挖掘、母竹运输和母竹栽种4个环节。

  1、母竹选择 。母竹的质量对造林成活率和成林的速度具有很大的影响;优质的母竹,成活率高,成林快;劣质母竹,成活率低,有些即使成活也难以成林;因此,选择好优质母竹至关重要。母竹质量的优劣主要以年龄、生长情况和粗度3个方面来决定。

  (1)母竹的年龄以12年生为好,一般来说12年的母竹所连的竹鞭处于壮龄阶段,具有饱满的笋芽,鞭根多,有较强的抽鞭发笋能力,因此12年生的母竹成活率高,成林快。3年以上的老竹不宜作母竹,因老竹必连老鞭,老鞭鞭根稀疏,鞭芽不齐,多数已出笋或腐烂,剩下少数的芽,质量差,不饱满,成活率低,有些虽然能栽活,但却不会发笋,更难以成林。

  (2)宜选择生长健壮、节间匀称、分枝较低、无病虫害、无开花枝的雷竹为母竹。

  (3)应选胸围612厘米粗度的母竹,过粗过细都不适宜。母竹粗大,分枝高,易受风吹摇动,降低造林成活率,并且粗大的母竹一般鞭根分布深,不仅挖掘和运输困难,而且对母竹的损害也较大。过细的雷竹往往生长不良,发鞭和成林都较慢。 

  2、母竹的挖掘。 首先在母竹林中选择好符合质量要求的母竹,一般在林缘或在新发竹林中挖掘的母竹质量好。在竹林边缘挖掘母竹除了容易挖掘、对母竹的影响较小以外,主要是林缘的母竹光照充足,一般分枝低,枝叶繁茂,新竹连新鞭,栽种后成活率高。而在林中,特别是老竹林中挖掘母竹,除了挖掘困难、对母竹林的生长影响大以外,老竹林中的母竹分枝高,枝叶稀,新竹连老鞭的比例高。因为一支鞭上笋芽要分46年出完,若后几年出的笋留作母竹,就成为老鞭新竹。虽然母竹年轻,但新连的竹鞭为老鞭,大部分鞭芽已出笋或腐烂,这种母竹的质量就不符合造林的要求。因此在挖掘时,即使地上部分母竹符合质量要求,但所连的竹鞭如发现颜色深或发黑,就不宜做母竹起挖。在挖掘前先要判断来鞭去鞭的方向,一般母竹最下一盘枝条伸展的方向与竹鞭去鞭的方向大致平行。挖掘时先在离母竹基部3040厘米的地方,用锄轻轻挖开土层;找到竹鞭,并按要求的长度截断竹鞭,来鞭保留20厘米左右,去鞭30厘米左右。截鞭时面对母竹,锄口向外,注意切口平滑,并注意保护鞭芽,然后沿竹鞭平行两侧挖起母竹。挖时切忌扳摇,以免损伤和扭断母竹与竹鞭的连接点(俗称“螺丝钉”)而影响成活率。

母竹应尽量多带土,以保护鞭芽与鞭根,在短期内还能给母竹提供一定数量的水分,维持母竹的水分平衡。因此多带土是提高母竹成活率的关键。带上的量视搬运的难易、运输的远近而定,每株母竹带土至少10公斤。母竹挖起后应立即斩梢,留枝57盘。运输距离远、带土少的可适当少留枝叶,留35盘即可。及时斩稍可减少母竹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斩梢时,刀要锋利,切口要平,呈45°角,不可劈裂竹梢。一般健壮的母竹1个根盘1株母竹即可,如果1个根盘上有2株母竹靠得较近,且长在同一条鞭上,也可以连在一起挖起。2株或3株连在一起的宜带土略多,并且应适当少留枝叶,每株可留枝34盘。

  3、母竹的运输。 在母竹整个运输过程中,都要十分注意保护鞭芽与“螺丝钉”,尽量缩短途中运输时间,减少水分蒸发,尽快种植,提高成活率。短距离搬运母竹,不必包扎,但在装车、卸车等搬运过程中,应尽量小心,防止鞭芽与“螺丝钉”损伤及震落宿土。在挑运时可用绳子绑在宿土上,竹秆直立,不可把母竹竹秆横扛在肩上,特别是梅季种植时采用的当年新竹,因为当年新竹的竹秆幼嫩,木质化程度低,极易折断。远距离运输,母竹以包扎为好。可用旧编织袋、草包、旧麻袋、塑料薄膜等将蔸包扎好,既可保护鞭芽鞭根,防止震落宿土,又可保持温度,并减少水分蒸发。装车时应轻装慢放,从车尾开始一株一株斜放,竹杆与竹杆靠近。这样既可以多装,降低运输成本,又不会超高,而且可以少震落宿土,避免压断竹秆与扭断“螺丝钉”,装好后,最好盖上篷布,降低水分蒸发,减少风的危害。在天晴、风大、路途远时,在盖篷布前可在母竹的基部覆盖浸透水的湿稻草,有时还需中途浇水降温,并日夜兼程,尽量缩短途中时间,做到随挖随运随种。

  4、母竹的栽植。 关于栽竹,我国宋代《笋谱》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种竹的八字经,即“疏种,密种,浅种,深种”,“疏种谓三四尺方种一棵,欲其土虚,易于竹鞭;密种者大其根盘,每棵四五竿一堆,欲其根密,自相维持;浅种者,入土不深;深种者,种得虽浅,即用河泥厚壅之。”又有“种竹无时,雨后便移,多带宿土,记取南枝”之说。这些宝贵的种竹经验对现在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根据近年来各地雷竹引种的成功经验,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适时种竹。雷竹栽种季节,可以在春季厂2月,梅季6月,秋季9月及冬季11月四季种植。但每年各季的降水多少。时间先后都有变化。在特殊年份各季都有可能会出现干旱的现象。如梅季,一般是全年降水最多的月份,但也会出现短梅和空梅的现象,短梅即梅季时间很短,空梅即不做梅,也会出现入梅迟或提早出梅的情况,因此,即使在适宜的季节种竹,也应了解天气趋势,根据气象预测,选择降水多的时机种植,最好在种植后35天内能下一场透雨。

  (2)穴底平整。种植母竹的穴可根据标准挖掘,种植时可根据母竹根盘的大小,适当进行修整,并且穴底要平。因为母竹根盘呈扁平形,如果穴底不平,母竹的根盘与穴底容易形成空隙,使鞭根枯萎而影响母竹的成活率。种植时,穴宜略大,填回表土,做到穴大底平,提高种植质量。

  (3)注意鞭向。因母竹去鞭的方向发鞭快,来鞭的方向发鞭慢,所以在种植时,母竹的去鞭方向应留有展鞭的余地。母竹与母竹之间应考虑竹鞭的方向性,间隔交互排列,使新种竹林均匀郁闭成林。如在种植时不注意这种方向性,那么母竹与母竹相背种植,来鞭对来鞭,此处就会因发鞭慢而使两母竹之间出现较长时间的空隙,影响成林郁闭的速度,降低土地利用率。此外,在坡地种植时,竹鞭应与等高线平行。栽种母竹时,小心将母竹放入穴中,使竹鞭平直,鞭根自然舒展,有利于母竹的恢复,可以加快发笋速度,提早成林。母竹与竹鞭不垂直时,竹鞭一定要种平,而母竹秆则不强求直立。决不能为了种直母竹而使竹鞭一头翘起倾斜。

  (4)适当浅栽。种竹宜浅不宜深,可比原来略深。一般以竹鞭在土中2024厘米为好。竹子的生长点在鞭芽上,鞭根、鞭芽都需要呼吸,都需要空气,栽得过深,土中空气不足,养分较少,土地坚硬,加上有些地方地下水位较高,使竹鞭在土中因得不到足够的空气而窒息,引起烂芽、烂鞭,母竹栽后长期不发鞭发笋,从而导致造林失败。但也不宜种得太浅,比原入土深度深35厘米为宜。

  (5)鞭上密接。种竹时要做到下紧上松,鞭土密接。特别根盘下部应不留空隙,种时可用棍或锄头柄将其捅实,然后回填表土,自上而下分层踏实,不可用锄头敲打,以免损伤鞭芽,再盖上松土,以减少水分蒸发;并将土培成馒头型,以固定母竹,避免积水。还要注意开好排水沟,提高种竹成活率。

6)适当施肥。为加速成林,种时应适当施肥。可以在种前施基肥,也可在种时施追肥。基肥每穴可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5公斤左右,不宜过多。特别是未腐熟的有机肥,如果穴内用量过多,未腐熟的有机肥就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而烧伤竹根,这样不仅不能促进新种母竹的快速成林,而且会降低成活率。另外有机肥腐熟后体积缩小,在母竹根盘下就会形成空隙,使母竹位置移动下陷,鞭根又与土地分离影响母竹生长。也可每穴施12公斤的过磷酸钙和 0.250.5公斤的碳酸氢铵。施基肥时,穴可适当大些、深些,先将腐熟的有机肥或化肥在穴底摊平,然后再覆盖519厘米的表土并踩实,再种植母竹。最好在覆上2/3时,再施入20%的淡水粪,每株25公斤左右,既补充养分,提高湿度,又促进鞭土密接,增强抗旱能力。施肥后再盖上松土。如缺少人粪也可用复合肥,每穴150250克冲水25公斤浇施。

7)酌情浇水。在降水不足、土壤干燥的情况下,应适当浇水,浇水量应根据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天气情况而定,一般每株25公斤以上。浇水最好与施肥结合进行。种后如出现连续的晴天,土壤干燥,竹叶失水较多,应再浇水。

8)设防风架。由于母竹栽种较浅,为防止风吹摇晃及风倒,须设置防风架,打木桩固定母竹。特别是高大的母竹及在挡风的地方,应采用三角支架固定母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