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剧情:【第五章】問題解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24:23
常憶念佛 自在解脫
常憶念佛 自在解脫
常憶念佛 自在解脫
【五章】問題解答
第一節
常憶念佛是不是一定要把自然出現之佛像故意捨棄?
第二節
學會憶念佛有何好處?此後當持名念佛?還是憶佛念佛?
第三節
平常自己做事時,就專心做事,一有空就念可以嗎?
第四節
我工作很忙,那有時間憶念佛不斷呢?
第五節
佛說阿彌陀經之一心不亂與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之繫念不亂二者
是否相同?

第一節
常憶念佛是不是一定要把自然出現之佛像故意捨棄?
若常憶念佛時,同時有「佛像」自然分明,現起而不失,表示仁者過去生曾修過觀想或觀像念佛,此時您已有觀想念佛或觀像念佛之能力。
您可以繼續一面念佛,一面憶想佛像。
您可轉入觀像念佛或觀想念佛(如觀無量壽佛經之第十三觀-劣相觀)。
此二種觀行念佛,定力進步更快,慧力成就更高。若知理性憶念行門,亦可花開見佛悟無生。此種以顯境名言,佛像之常憶念佛方法,據觀無量壽佛經云:「凡有憶想者,必得成就。」
其行門請見觀經第十三觀及參據本會贈閱之淨土寶典彙輯中普賢菩薩之行門∣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此經介紹之觀像念佛較具體、有次第、有事觀、有理觀,成就殊勝、教理分明,易入一心,當生即可證入初地,確保往生淨土,仁者自嚐酌之或來道場參加共修。

第二節
學會憶念佛有何好處?此後當持名念佛?
還是憶佛念佛?
憶佛是心時時刻刻想著佛,這個力量很大,以憶念代替妄念,日夜精進不懈故,易於念念相繼。每日憶念十六至二十四小時,專注攝心憶念,學得駕「馭」識「心」之功夫,易得入攝心、定心念佛。憶佛是一念相續,離諸妄念,是馭心的基本功夫,但純度不夠,需繼續努力,入憶佛心謝或念極而忘之功夫,契入相似一心,得入攝心、繫念不亂,即得預知時至,臨終隨佛、菩薩、聲聞眾會,往生極樂清淨佛國土。
憶佛不斷是次第契入「事一心」的必要條件,故蓮池大師云:「憶念者,且指事一心也。」
憶佛念佛屬專注攝心念佛的功夫,可使現代上班族念佛功夫深入,此後工作繁忙、雜用心時中,心仍常憶念佛而不間斷;平時持名或憶佛念佛皆可,但必須是常憶念佛不斷,只要得力就好。猶如學會騎車後,騎在車上,車到人亦到,總要精進前行,一天要憶念佛十六小時左右,日日如同佛一精進,一年三六五天都是佛一,自然功夫早成,速成一心。

第三節
平常自己做事時,就專心做事,一有空就念可以嗎?
有法說:平常自己做事時,就專心做事,在做事之中有一點閒就提起佛號,也可以誠心默念佛號,或心中想到佛號也可,隨地一有空時,自己立刻提起念佛之念頭。這就是「明記不忘」憶佛,能夠如此憶佛、念佛就可淨念相繼,道果易成。
以上說法是對尚未學會憶佛者,或念佛尚不得明記不忘者之下手方便,並不易憶念得力。李炳南老居士明明說:「…,憶佛是心時時刻刻想著佛,這個力量很大,我本人正在往這個路上走,可惜還不太…,這是實在話。」並不是有空才念、想到才念!
慈雲懺主云:「凡涉歷緣務,而內心不忘於佛,謂之憶念。」謂心時時刻刻想著佛,並不是工作當中內心可忘於佛,而是雖努力工作,但心態上世間事只是隨緣應務,常憶念佛才是一切生活重心。同時必須有歡喜、積極之決心、毅力,多下工夫熟能生巧,不但工作中可憶佛,每日睡夢中亦可憶佛,才易鍛鍊成一心之功夫。
又蓮池大師云:「憶念者,且指事一心也。」事一心是功夫綿密不斷,繫心「定念」∣心無二相,無塵勞妄念,故宜力求雙憶不離,如念佛圓通章所云:「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如此才得憶佛要旨。
儒家云:「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世間善法尚須時時不違,何況出世間、出三界之了義大法!常憶念佛,出三界、生極樂,怎可不自我要求,隨時隨地常樂憶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呢?望再深思之,信、解、行、證也。
本會中之法師、師姐,有數位均可於睡眠中常憶念佛,乃至多有相似一心及事一心、理一心功夫之同修,因碍於聖教:不可明說某人之定力,否則,獲罪非輕;不能披露姓名。敬請  鑒諒。

第四節  我工作很忙,那有什麼時間憶念佛不斷呢?
此乃出離心、生死心不切及不諳「常憶念佛」之行門要旨,念佛不得力者之想法。
試問:那一尊佛、菩薩不比您忙,您是窮忙、窮造業吧!君不聞:「人忙、心不忙嗎?」就以末學之友人為例,他是金融機構「理」字輩之主管,每天要上班,要力求日夜憶念佛不斷、要帶四個共修會、主持佛一、還要讀經、同時進行四部經之講授及撰寫念佛行門書籍、助念、為眾解疑,並不斷修正身、口、意行,但總覺還好,人忙、心不忙嘛!來則應、去則不留,一切隨心性流露即可。
仁者,您不妨試試於歷緣應務時,常憶念佛,不忘於佛。您會發現一切事物,來則應,去則不留,憶佛心念仍在。雖在上班工作當中,並不覺得很忙,有其基本定力故、分別淡薄故、佛光注照故。

第五節
佛說阿彌陀經之一心不亂與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之繫念不亂二者是否相同?
或有法說:「羅什大師所譯之佛說阿彌陀經以執持名號,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而唐玄奘法師所譯之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則說:「若一日夜…繫念不亂…得隨佛眾會,往生極樂。」二經分別所言之「一心不亂」與「繫念不亂」,是否相同?
善導大師於觀經四帖疏中以意業思想(專思寂想)、觀察、憶念彼佛及彼國正報、依報莊嚴。即觀經前十二觀憶想阿彌陀佛之正報及憶想落日、琉璃地、泉池、流水等依報莊嚴。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則以:「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指正報)、極樂世界功德莊嚴(指依報),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故繫念佛之正報及依報國土莊嚴均可,不必偏廢,但只要任何一法能繫念不亂,即得生淨土。(若短期精進佛七,必須是日夜不斷念佛,繫念不亂,方符經旨。)
「一心不亂」:指一心則不亂,不亂則一心,當約在初禪一心及其以上之念佛定力,均可預知時至、往生淨土。
「繫念不亂」:表示繫念佛之正報、依報均可,約於相似一心、初禪一心及以上之念佛定力,有此等念佛定力者,皆是繫念不亂,皆可預知時至,中品(具二乘知見迴小向大者)或上品(具大乘知見者)往生極樂國土。
行者必須注意:相似一心(約同初禪前之未到地定力)是往生淨土最基礎的條件,您做到了嗎?至於經上說,一念乃至十念亦得往生,當然沒錯,但必須注意:十念是一心或繫念不亂,您做到了嗎?一念即一心或繫念不亂,您做到了嗎?又有那些人做得到呢?謂已有一心功夫之二乘人迴小向大、發願往生者可以做到,有禪定一心功夫之行者、菩薩,念佛時,能一念即得一心或繫念不亂,亦皆得往生。
又淨土聖賢錄中所載古今「十念即得往生」者,僅找到張善和居士,其他幾乎難聞,這可能與他過去生之善根福德有關,不可輕忽平常實修功夫,否則萬一臨終隨業流轉,即大不妙矣!請自斟酌。

為使佛子更完善便捷之學習與成長, 特設此一學習平台,望對學子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