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白破不合格疫苗危害:【第四章】常憶念佛行門學習次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50:50
常憶念佛 自在解脫
常憶念佛 自在解脫
常憶念佛 自在解脫
【四章】常憶念佛行門學習次第
第一節 新學至學會常憶念佛 (即初學憶念佛-第一階段)
第二節 歡喜常憶念佛 (即專注憶念-第二階段)
第三節 相似一心常憶念佛 (即攝心憶念-第三階段)
第四節 事一心不亂常憶念佛 (即一心憶念-第四階段)
第五節 理事一心不亂實相念佛三昧 (即清淨心憶念-第五階段)

第一節 新學至學會常憶念佛 (即初學憶念佛-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之初學者,只要「一分鐘」即可找到憶佛之念,人人皆可學會,就像學腳踏車一樣,方便、簡單,約一小時至七週,鍥而不捨的練習,均可學會。首先請嘗試:想父母時,是否有形像出現?
一、若一想父母即具有形像者:
將憶念父母(有形像)之一念,換成憶念阿彌陀佛,以憶佛念有佛像故,可由此進入「有像憶想佛」的嘗試練習階段。
若已學會憶念佛而不喜歡有佛像者,可將佛像捨去,成為「無佛像、有佛念」之憶念佛,繼續用功。
若喜歡有佛像憶念佛,則繼續「有佛像、有佛念」憶佛,以此方法憶念佛,一樣可以契入相似一心或一心之念佛功夫。
二、若一想父母即不帶形像者:
即以憶念父母之一念,改成憶想佛或菩薩之一念即可。
常憶念佛,不論是憶念佛之名號、功德、法身、慈悲、智慧…等,皆可契入。
憶佛念佛的方法,人人均可學會,在日常生活裡,俯首可拾。請問何人不會「想念」長輩或子女或男女朋友?尤其在別離或熱戀之時,以同樣的心念,歡喜的去憶想佛、菩薩即是。契入常憶佛之方法很簡單,先可從「憶念佛」、「想念佛」、「看住念佛之心念」、「感覺佛在心中」、「惦念佛」等不同方式契入。
若您已能找到憶想佛之「一念」,且已確定不移,則表示您已進入憶念佛之第一步,請您隨時隨地不斷練習,享受憶念佛之法樂,已學會駕馭妄心之方法,可以開始對治煩惱了,只要鍥而不捨自然可以深入,敬請以歡喜心、安心學習;法味無窮,更待您的實修體會常樂憶念佛之境界。
三、以下十二則同修們學會常憶念佛之實例,讓您先找到憶佛之一念,直接契入專注憶念、動中功夫成片之憶佛行門,特別適合現代上班族及希忙中修行的念佛人,敬請選擇其一,珍重揣摩,每日設法不斷的修學,選定後就不要變來變去,以免三心二意,妨礙專注憶念。
(一)劉師姊:
初學憶佛念佛,一時無法契入,似懂非懂,後來在桌上寫「阿彌陀佛」四字洪名,以手遮住文字,心想手下是什麼?心裡清楚,而不用語言文字去唸它、讀它,就是心裡清楚的保持著,在語言文字未出來前,用心「看」著它,而看住的時間愈長經多練習,每次由先前之半小時、一小時…漸能一念相續,後來張師兄等也以此方法學入。
(二)許師兄:
在銀行上班,以往總是持名念佛,但總覺得時好時壞、不得力。初學憶佛念佛不知如何下手,後來找到一張喜歡的「阿彌陀佛」法相,面對佛像,細心去體會、感覺;感覺佛和顏悅色,慈悲微笑,睜三分眼,反念自性,如如不動;隨即學佛之慈悲微笑,睜三分眼,反觀自心,不起分別妄念(即看住意根),發現佛在心中。後又想「我就是本尊,本尊就是我」,不必另外有形像存在,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嘛!
於是終日以歡喜心憶佛念佛。佛歡喜,自己歡喜,大家歡歡喜喜,回顧從得聞此法,練習到學會約五週左右。後來有李師兄、羅師姐等…也以此方法學入,李師兄發現在市場買菜時,憶佛之念也在;羅老師也發現,不論行、住、坐、臥或上課時,憶佛之念仍在。
(三)周師姊:
在台產公司上班,剛學時以歡喜心憶佛、想佛,常覺不夠實在,難道這樣就是憶佛念佛了嗎?如此前後約五週。某日,其小女兒在家玩耍,腳部受傷。師姐上班時,一直擔心女兒不知怎麼樣?突然察覺「我想女兒之心是如此的迫切,可是,奇怪!又沒唸女兒的名字,也沒想女兒的形像,喔!原來憶佛念佛就是如此直接、分明、確實。」從此信心大增,終日歡喜憶念佛,確如經上所言:如母憶子;「惦念」著子女一般。
(四)楊醫師:
中醫師,住中壢,初學憶佛念佛,不知如何契入。突覺:既然「憶佛念佛」佛法身一定無形無像,於是想無形無像的阿彌陀佛在虛空中,心想著它,而不用語言文字去念它。耶!佛在嘛!於是在自醫院裏不斷練習,的確可以常常終日在,不僅在虛空中,也在自心中。
(五)楊太太:
中醫師之夫人,初學憶佛念佛,不知要領何在?只知不用語言、文字去想它。但如何想?忽憶及以前約會時,回家後不是還意猶未盡的想著他嗎?當時,的確也沒有念他的名字,也不一定想到他的樣子,就是「心」去自然的想著他;以此種心來憶佛念佛不就是了嗎?就是感覺它存在著!
(六)邱師姊:
在銀行上班,初學憶佛念佛,不知如何憶念?後來兒子出國深造,師姐淚灑機場。後數日,終日思念兒子,突然一念相應「我想兒子想到痛哭流涕,茶飯不思,奇怪!我怎麼也沒唸兒子的名字,也幾乎很少想到兒子的形象?唉呀!以此心情來念佛就是憶佛念佛嘛!」終於契入,雀躍不已!以常憶念佛替代思念兒子之情,並將功德迴向國外的兒子,常憶念佛感覺真好,可以做到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七)潘小妹:
參加中壢永平寺憶佛念佛共修,不知何謂憶佛念佛?請教某師兄,師兄說:「請你現在想媽媽,媽媽在心中嗎?」小妹妹答:「媽媽在心中,可是有形像。」師兄說:「形像如照片,它是你媽媽嗎?」小妹妹答:「當然不是,那只是影像,我媽媽會吃飯、會做事,形像不會呀!」師兄說:「既然形像不是媽媽,不要管它,只要想媽媽即可。」小妹妹又答:「媽媽的形像不見了,可是我還在想媽媽呀!」師兄說:「對啦!把想媽媽的心念,換成想『阿彌陀佛』就是啦!」
小妹妹好高興的坐下,真是如子「憶」母。其實,想佛時如有形像出現,不去管它,反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專心常憶念佛就是;形像日久自然消失了,不必擔心。
以下由持名念佛轉入常憶念佛的修行人。
(八)李師兄:
中壢市人,初聞憶佛念佛,不知如何下手,於是唸一句:「阿彌陀佛」,然後閉上眼睛,去感覺它在不在心中。偶發現,名號已唸過許久,怎麼「佛之感覺」還是存在著,並不一定要念佛名號時才在,未念時也可以存在。噢!難怪人家說:「餘音繞樑三日。」不是聲音在,而是心中「感覺」它在,繼續練習,終於由「阿彌陀佛」四字之話尾,提昇至「阿彌陀佛」四字之話頭,不必再念佛號,憶佛念佛之念,整天縈繞胸懷,感覺特別寧靜、安詳。
(九)果○法師:
目前在龍潭閉關中,法師修習彌陀淨土法門,持名念佛有年,深知念佛往生淨土之教理,又念佛首在「心念、專精」,故平時念佛以「心中默念」為主,但如何才能契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呢?
在偶爾因緣中得聞「憶佛念佛」之行門知見及修學次第,乃於持名念佛時,嘗試去想念佛,或感覺或體會佛在心中,並以此憶佛之念,早晚憶念拜佛(即一面意業中憶佛,一面身業去拜佛)各半小時以上,經不斷練習後;一日,忽於念佛時,深深覺得佛在我心中,難怪觀無量壽佛經說:「諸佛菩薩法性身,入眾生心想中」。
於是嘗試捨棄名號(或形像),發現憶佛之念猶在,它是一念一直延續不斷,比以往更微細、深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念浮上心頭,信心大增,順利契入淨念相繼之功夫。後有其他稱佛名號之老修行,亦以此等方法學得憶佛念佛之行門。遇有佛七或稱佛名號共修時,一面出聲念佛,一面心中憶佛,念佛更為攝心、專注,法喜泉湧。
(十)劉師姊:
師姊住桃園市,白天一面工作,一面心中默念佛號,用功不懈,夜晚時往往靜坐默念佛號,直至清晨二、三點,常常發現心中除佛之名號外,並無其他妄念。後聞憶佛念佛之知見,於是當默念佛號至妄念不起時,即暫時捨棄名號,反觀自心,感覺「佛了然在心中」,並於每日早晚各憶念拜佛半小時至一小時,如此反覆不斷練習,於是不藉稱佛名號而深入憶佛念佛。
蓮池大師說:「…今念佛人,初則以耳識聞彼佛名,次以意識專注憶念,以專念故,總攝六根…如是六識,皆悉不行(此時已無語言、文字、名號、妄想,否則意識尚在分別),念之不已(即無念之念,綿延不斷,一念相續)…。」原來是這個道理,它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功夫。
(十一)真念法師:
童年出家修行,兄弟姊妹多人出家修行,師平易近人,老實念佛,堅忍安住,喜結眾緣,隨緣度化。早年以持佛名號為主,晚年因住持寺務關係,平素常與念佛會之同修蓮友討論憶佛想佛解、行二門,經不斷自我鍛鍊,自成功夫,久之憶念不斷。
有一次,師於佛恩寺辦理傳授菩薩戒及五戒法會;戒期中,憶佛精進不懈,不為人知;待法會結束後,有一日,師向末學開示謂:「許老師!唉!憶佛念佛真好!戒會期間,看到很多年長的戒子,他們均耐不住性子,不能安心聽戒,好可惜!我自己閉上眼睛聽戒,更一面憶念著佛,日子安然度過,三期戒會一下過去了,有些戒子不知我在做什麼?有的還以為師父閉目睡覺!那裡有!憶佛念佛好棒喔!」。
師父八十五歲往生時,於一個禮拜前,末學即夢見師與一尼師(應是觀世音菩薩)來向末學辭行,謂:「我要走了,跟您辭行。」往生當日有蓮友見師父隨西方三聖往生極樂,後經末學兩度向人求證,確定無虞,令人讚嘆!故今特予略述,分享法師功德勝行。
(十二)華梵師姐:
師姐乃三十年持名念佛之老修行,平素以念珠念佛,念佛不懈,末學不便披露其名,故以華梵師姐稱呼!待至華梵工學院等籌備園遊會日,師姐於會場穿梭,幫忙會務;很多認識她的蓮友,覺得奇怪,師姐今日何以未拿念珠,又不見口念佛號,有好奇之蓮友,即笑曰:「師姐今日懈怠喔!何以不念佛?」此時,師姐以手捫心口,笑曰:「阿彌陀佛充滿我心胸,我歡歡喜喜在想佛,心即是念珠,一顆轉不停,我有在念佛啦!」眾皆訝異又讚嘆不已!
以上十二種實例,均是念佛人實修契入方法,為尊重當事者,名字未予披露,敬請自行採擇一種好好學習,並堅持非學會不可,功德不可限量。
四、身心放緩,歡喜憶念,不可急躁,急則失定,不急不徐,人忙心不忙;雜緣放下,不要攀緣,注意身、口、意,避免起明顯貪、瞋、癡、慢、疑等,對治習氣性障。
五、憶佛時,身心放鬆、釋放壓力,先提起憶佛之「一念」,將此念隨個人習慣,選擇安置於頭部、眉間、心口或丹田,但必須注意高血壓者,不宜安置於頭部或眉間,以免氣血上升,又女眾不宜安置於丹田(氣海︱即臍下三吋處),以免影響月事。選定後亦可視情況調整,但為「繫念一處,無事不辦」,故最好不要變來變去。
六、當您學會如何(1)「看」住念佛之念、(2)「憶念」佛、(3)「想念」佛、(4)「惦念」佛、(5)「感覺佛在心中」後,如有妄念、妄緣產生,請不必擔心,不去管它、不理它就是,心中只要有憶念念佛即可。
此後不論行、住、坐、臥,每天隨時隨地常憶念佛,或找時間憶念拜佛,多方練習,每天共計約五、六小時至七、八小時不等,這期間少部份人會有若干情況出現,如「憶佛之念」有時找得到,有時找不到;有時較分明,有時不清晰;有時上午很分明,午睡後,下午又找不到念;或事情較忙;或干擾出現等…;起起落落、反反覆覆,信心不定,乃至有時懷疑自己是否可以學會?但無論任何理由,絕不可中途放棄。並隨時檢查(反觀)憶念是否存在?若不在,立即再提起,絕不可被打敗。
(一)根機較好者(如已具未到地定之攝心念佛),一聽說明,試一試後,即可學會。
(二)根機好者(如已具上品欲界地定),約一、二小時至一、二天練習憶佛及憶念拜佛,憶佛之念可常在,發現中斷時,隨時提念,再憶下去。
(三)根機次等者(如初具欲界定),約一至三週,早晚憶念拜佛及不斷憶念下,憶佛之念即可常在,若中斷時,隨時可再提起。
(四)根機再次者,約四週到七週,鍥而不捨,亦可學會,憶念常在,若中斷時,隨即再提起,憶念不已。
(五)若仍未契入者,往往是(1)出離生死之心不切、(2)信、願心不足、(3)未堅持鍥而不捨、(4)決定心薄弱所致,務必於 佛前發露懺悔業障,請  佛菩薩加被,再提前正念,賡續常憶念佛,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必有成就。
共修時,老師或助教可幫助調整指導,讓每位憶念者,只要不放棄皆可學會,此後每天只提起一個憶佛之「念」,即是用功的常憶念佛。若憶念順暢,常憶念佛之「一念」如泉水般的湧出,根本不必提念;有時往往大半天均自然在憶念著。雖初學有些摸索,此時,則讓您體會到甚麼是來自極樂世界的修行方法,其甜美、法喜充滿心胸,對憶念佛、生淨土之信心大為提昇。恭喜您!學會常憶念佛了!

第二節  歡喜常憶念佛 (即專注憶念-第二階段)
佛子已學會憶佛,從此百尺竿頭,更上一步,繼續加強常憶念佛,日漸「憶念功夫成片,深入欲界定」。
茲依戒、定、慧三,簡述如後,敬請多加用心,決不可半途而廢。
一、戒:最好請法師授三皈依,守五戒。
二、定:
(一)憶佛拜佛:
早晚各約一小時增長動中功夫,拜佛時,睜、閉眼皆可,宜身心放鬆,避免控制呼吸。
(二)憶佛經行:
每日約一至二小時,增長動中憶佛功夫。
(三)憶佛靜坐:
每日約一至二小時,增長靜中憶佛深細功夫。
(四) 請自行酌情設計及調整,方便因應,以安心、放心為原則。若無固定時間憶念拜佛、經行或靜坐,則可改有空即憶念拜佛、經行或靜坐。若仍不行,則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間隨時嘗試保持憶佛不斷。
以上四者,合計每日約憶佛十二至十六小時左右。
三、慧:參加本會共修聞法薰習,並硏讀教科書念佛三昧摸象記解行法要、念佛圓通章解行法要及本書,另閱讀淨土典籍,增長憶佛生淨土,心凈國土淨之信念。

第三節 相似一心常憶念佛 (即攝心憶念-第三階段)
佛子在第二階段的專注憶念佛中,突然出現第一次之憶佛心謝,體會何謂「攝心念佛」,此時找不到、提不起憶佛之念是好現象,不必驚慌。爾後,常有憶佛念有時可提得起,一陣子後又憶佛心謝,反覆如是,乃至常常處在憶念心謝之相似一心狀態,敬請安住。
在「無分別妄念,攀緣不起」之方式下常憶念佛,這是一種初期「無相憶佛之淨念相繼」是好現象,約是初禪前未到地定之憶念功夫。不要誤以為用功不得力,惟每日仍請參照本節內容用功,加強相似一心憶佛功夫。
一、戒:最好受三皈依,守五戒或菩薩戒。
二、定:
(一) 憶念拜佛:
早晚各約一至二小時,若相似一心過暗者,可試拜多尊佛菩薩,即一念拜一尊佛,每次約拜三至五尊佛菩薩,以增長看話頭、或看公案、或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之能力。
(二) 憶念經行:
每日約一至二小時。
(三) 憶念靜坐:
每日約一至二小時或更長。
(四)可酌情參加佛一之日夜二十四小時共修或夜間八至十二小時助念。
此後憶佛之念,除原先安住於定點(本書第71頁所述)外,亦可外放,即外緣(於六根門頭)亦憶念不斷,乃至內攝、外緣均等亦如是。請視自身需要設計,不論行、住、坐、臥,總是相似一心憶佛不斷,合計每日憶佛十六至二十四小時,俾增長定力,早日一心不亂。
三、慧:可攝取本章第四節之般若正知十五要,參加本會共修課程及研讀教科書八識規矩頌真實門、百法明門兩書或大乘般若經典
(請見本會選錄於網站http://www.inlotus.org之經典類或經典註解類或结緣書等),此階段中:
(一)若相似一心之功夫常在,又欲於此階段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及見佛者,可「鍛鍊憶佛時,即念反觀」之功夫,先將「如何是真心?」之一念深植心中,自知在尋覓真心,只要繼續憶念佛不斷,若遇因緣,即得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明心後,用同樣的方法,將「如何是佛性?」之一念深植心中,繼續憶念佛不斷,若有因緣,亦得見佛性。
(二)若是觀像憶念之同修,為加強凡所有相,皆是虛幻∣無相之功夫,此較  易相應「心性」,可轉觀「我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自他不二」,則佛像很快就不見了,只剩常憶念佛之「一念」,即以此一念,按前段之方式憶念佛,並即念反觀,亦得不假方便心開及見佛。惟若您想繼續用觀像憶念及開悟,亦無妨,但必須恭請具經驗之善知識、老師,指導悟入之善巧方便等。
四、隨緣修習外門六度菩薩行,如佈施、持戒、…等。

第四節 事一心不亂常憶念佛 (即一心憶念-第四階段)
佛子若常時處在無分別妄念、攀緣不起之憶佛淨念相繼,事來者應,事去則不留,又回到無妄想、無分別之事一心無相念佛中。此時乃應繼續加強一心憶念功夫,俾「入、住、出」初禪一心之無相憶念功夫,並藉此增長定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及見佛。
一、戒: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不攀緣、不歌舞戲等。
二、定:
(一)憶念拜佛:
早晚各約一至二小時或更長。若未到地之相似一心過暗者,可嘗試一念拜一尊佛,約拜三至五尊佛菩薩,以增長看話頭或看公案之能力。
(二)憶念經行:
每日約一至二小時。
(三)憶念靜坐:
每日約一至二小時或更長。
(四)平時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憶念相繼不斷。
以上四者,合計每日約十八至二十四小時。
(五)可參加日夜二十四小時精進佛一之共修,或自行設計此類之自修。
(六)欲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見佛者,此期間可鍛鍊反觀觀自性之功夫,可將「話頭」深植心內,平常乃一心不亂、憶佛相繼不斷,入於即憶即觀之境地。在般若正知的薰習及老師的善巧方便施設下,若有因緣,即得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將來上品上生極樂國。
三、慧
(一)熟悉「般若正知十五要」如后:大乘法之開悟,依憶念佛之定力言,必須在(1)初禪前未到地定之相似一心及(2)初禪(3)二禪(4)三禪(5)四禪之事一心(無相憶念),此五個位階之一時,才得由定而發慧(含開悟及證悟),達於實相憶念之境地。
般若正知十五要
1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根門頭祖師意,尋根解結,就地返家。
2 於動作處,見寂滅法-宗鏡錄。
3 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無師智(自通),本來智現前。
4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六)入不會故。
5 機發相起,咒力起屍-楞伽經。
6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體用不二。
7 無心之心,無心相心是真心。有相、無相、實相(又稱無相、無不相,無相、有相不二,空有不二等)三者必須釐清。
8 第八識是一切法之根本,稱根本識、阿賴耶識、如來藏、藏識,又名:持身識、持種識。因地第八識「真心、妄心」和合、不生滅與生滅和合。真如緣起-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9 第七(末那)識與我貪、痴、慢、見染污心所相應,恆審思量,恆執自內我,為染(執著時)淨(不執時)所依。第六識依第七識(意根)與法塵而生起,故稱意識。意識心是妄本,另有真本(真心),而真心在何處?
10 若眼、耳、鼻、舌、身等五識不與意識相應,則為「現量」。意識本身則有現量、比量、非量等三量之不同。
11諸識見分、相分皆第八識識自體(本體)中轉生轉起,金剛經謂:「一切法從此中出。」見、聞、嗅、嚐、覺、知是有分別、有覺受;如來藏令根身生覺受,有覺受即有覺觀之第六識心配合前五識而起分別妄見。又有情之根身、一切種子及無情之器界皆是第八識之相分,似常非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12貪瞋癡與戒定慧皆是道,其體是一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故、中道義故,無法可說者,是名說法。
13如來是從真如中來,「真」是簡非虛偽,「如」是常如其性、永不變異,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不去不來,故名「如來」。覺而不迷故,平等不二故,不二之性,即是佛性故。
14「日高花影重、風暖鳥聲脆」、「呼叫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風吹寶樹千般樂,香浸蓮池四色華」等公案三則,可供體究佛性之需。
15其他請見拙述八識規矩頌真實門及念佛三昧、念佛圓通解行法要等書,並隨道場共修般若正知。
(二)將「甚麼是真心?」、「如何是佛性?」一念深植心中而不忘,俾能在常憶念佛時,即念反觀,待因緣時節到來,一念相應,不假方便,自得真心開及見佛性。
(三)請師指導體究行門功夫,抽釘拔鍥、消融習氣性障、慢心等,修學六度萬行,懺悔業障,起發菩薩大願,盡未來際利樂有情。

第五節
理事一心不亂實相念佛三昧 (即清淨心憶念-第五階段)
一、理一心憶念佛
常憶念佛,真心開、佛性顯,從此由事一心(無相)念佛三昧,契入理一心(實相)念佛三昧。若能保持任運、一心不亂之功夫,了悟或證悟無念無不念的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功夫至此,念佛得法,感應道交,正好著力,可日夜不斷體會實相常憶念佛、淨念相繼之法樂、定慧均等日進萬里之「常樂我淨」也。
茲參引印光大師指導筆削之念佛三昧摸象記,以質諸親見者。
言其相:如雲散長空,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無見是真見,有見即隨塵。到此,則山色溪聲,咸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噪,無非最上真乘。自在在應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諸境,而了無一物,佛性宛然,自在解脫。
語其用:如旭日之東升,圓明朗照。
語其體:猶皓月之西落,清淨寂滅,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雙存雙泯,絕待圓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萬派,唯是一色,了無異味,無罣無礙,自在自如。
論其益: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故常憶念佛,亦是教外別傳,徑路修行,直指人心。真心是佛,是心作佛,明真心、見佛性之成佛法門。只要深入念佛三昧,日夜憶佛,淨念相繼,即心即佛,佛我不二。平日,自在解脫;臨終,必生極樂國,位登上品,頓證佛乘。
此後應保持任運此定慧均等之心性清淨定,增長戒、定、慧功夫及真見道之根本無分別智,自行研讀心經、達摩祖師之見性論、破相論、血脈論、淨土經典及金剛經、六祖法寶壇經、文殊菩薩般若經、圓覺經、楞伽經、妙法蓮華經等,俾深入般若正觀,並隨師修學相見道之後得無分別智,深入解脫正受,並入八識規矩頌真實門、成唯識論等增長功德受用,契入理事一心境地,不但宗通(自我修證),乃至教通(度他利行),成為真正具實之善知識。
二、理事一心憶念佛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萬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萬境。若了心體本空,何妨該羅萬象,須知萬象如幻。生滅唯是一心。諸緣無縛,本自解脫,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心境一如,無罣無礙。
此後除繼續深入聖位菩薩之大般若觀照外,可依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修念佛圓通三昧,常憶念佛深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之第一法門;或依觀無量壽佛經起妙有之觀佛三昧;或依無量壽佛經、文殊菩薩大般若經專稱佛名,深入一行三昧,可速得無生法忍及成佛。
三、事事一心憶念佛
猶如華嚴事事無礙法界,所謂:「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塵復互周,重重無盡無障礙。以故器界毛塵,雲臺寶網,咸宣性海,悉演真乘,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覓一毛頭許不是道者,亦不可得,則法法頭頭,無非大寂滅場,心心念念,悉契薩婆若海。唯心妙境,離四句,絕百非,絕待圓融。何可得而思議也哉!」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云: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燄。…」
由上觀之:
理一心憶念佛即是真觀:明心見性,慧眼見真,其體性相用,已如理一心憶念佛中所說:「又證見真如後,而能了諸行,猶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
理事一心憶念即是清淨觀:一心融通萬境,萬境不出一心,諸緣無縛,本自解脫,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事事一心即是廣大智慧觀:既得事事一心,法法頭頭,無非大寂滅道場;心心念念,悉契薩婆若海。唯心妙境,絕待圓融。
再起大悲觀:因菩薩三聚淨戒無虧,戒雷震吼,驚醒迷失眾生,能拔眾生苦惱;起大慈觀:菩薩以大慈心,遍緣法界眾生,如妙大雲,普蔭一切;雲雷既興,法雨普注,猶如不死之甘露神藥,起死回生,能與一切眾生安樂,則五觀具足。仁者將成為眾生常願得見及常願瞻仰之大菩薩矣!

為使佛子更完善便捷之學習與成長, 特設此一學習平台,望對學子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