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a群疫苗最严重后果:【第二章】殊勝的常憶念佛法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32:27
常憶念佛 自在解脫
常憶念佛 自在解脫
常憶念佛 自在解脫
【二章】殊勝的常憶念佛法門
第一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
第二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五大啟示
第三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六大功德
第四節 提倡常憶念佛之十大理由

第一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第二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五大啟示
一、所有念佛法門均古佛相繼所傳,皆不離真心
一般人以為是妄心(意識心)念佛,悟後已覓得真心,故知實在是真心(淨分第八識心)念佛,一切法從此中出故。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故。口念(舌識)、耳聞(耳識)亦不離真心故。
試想:人死了,口還在、耳還在,何以不能念佛?此時第八識已不持身故,唯有「真心」能念佛。常諺云:「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常憶念佛亦如是,皆不離真心,觀無量壽佛經云:「諸佛菩薩法性身,入眾生心想中」故。
(一)持名念佛:以表義名言念佛名號,三根普被,初機以散亂心即可入門。
(二)憶念、觀像、觀想念佛:均是以心憶想佛,屬顯境名言念佛,因境較細,必須專注、攝心而念,使得入門故。
(三)實相念佛:悟後已覓得真心故,契入理一心念佛。
以上各種方法,有定力才能攝心、一心念佛及真心念佛,故均不離真心。真心是常、一、不變異,是故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才是真正「常憶念佛」。
二、各種念佛方法之成就,皆有「常憶念不忘」之過程
(一)持名念佛
1以表義名言念佛:即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蓮池大師所謂:「初以耳識聞彼佛名,次以意識專注憶念。」即若是口念、耳聞、同時心想佛,亦屬意識專注憶念之一。
2以顯境名言憶念佛:即一念專注憶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念一直在心中想著而不忘記,就如想父、母親一樣,一念一直想著他或她,卻不用語言文字去念他們的名字。此以憶想為主,把六根作用統攝於意根,最適合現代上班族之用,隨時隨地常憶念佛,習慣成自然,輕輕鬆鬆密行用功。若常配合憶念靜坐,即更易入初禪前相似一心之攝心念佛,乃至初禪至四禪等之一心念佛。
(二)觀像念佛
設立佛像,注目觀瞻,開眼閉眼,佛像分明在前。今人以觀經之第十三觀-觀八尺或丈六佛像較易成就。觀像念佛法門之介紹,以普賢菩薩之行門-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最為完備(文殊、普賢菩薩均導歸極樂也)。茲依經文摘要如下:
「若欲證得三昧(如來不思議境界廣大三昧)者,先應修福,集諸善根。謂常供養佛、法、僧衆及以父母,所有一切貧窮苦惱、無救無歸、可悲愍者,攝取不捨,乃至因身肉無所吝惜,……,能隨供養此三福田,一一成就無量善根。
菩薩次應植廣大種,由是故,生如來不思議三昧牙,成菩提果。謂持種種微妙花鬘、塗香末香及衆伎樂,恭敬供養現在諸佛或佛形像,作是思惟,如上所說,遍於虛空毛端量處及微塵內無量剎中,一一所見,諸佛威力及菩薩眾,我悉於彼諸佛會中,一心正念,普皆供養,如所供養一佛法性,即是一切諸佛法性,若我供養一如來者,即為供養一切如來,隨彼一一諸佛神力,能以幾劫入於一念,亦爾所劫供養如來。日日供養,由是,下至於諸佛所,但一敬禮,亦能令此種子增長,三昧牙生;又應常以布施、持戒大願智慧,而溉灌之。
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無上菩提,發心欲證此三昧者,是人要須先修智慧,以此三昧由慧得故。修智慧者,應當遠離妄語、綺語及諸散亂無益之事,於諸眾生雖起大悲,而常自攝心,不染不散;詣精舍中,睹佛形像,金色莊嚴,或純金成,身相具足,無量化佛,入於三昧,在圓光中,次第而坐,即於像前,頭面禮足,作是思惟:我聞十方無量諸佛今現在世,所謂一切義成佛、阿彌陀佛、寶幢佛、阿閦佛、毘盧遮那佛、寶月佛、寶光佛等,於彼諸佛,隨心所樂尊重之處,生大淨信,想佛形像,作彼如來真實之身,恭敬尊重如現前見,上下諦觀,一心不亂,往空閑處,端坐思惟,如佛現前,一手量許,心常繫念,不令忘失;若暫忘失,復應往觀,如是觀時,生極尊重恭敬之心,如佛真身現在其前,了了明見,不復於彼作形像解,見已,即應於彼佛所,以妙花鬘,末香塗香,恭敬右繞,種種供養,彼應如是一心繫念,常如世尊現其前住。
然佛世尊,一切見者、一切聞者、一切知者,悉知我心,如是審復想見成已,還詣空處,繫念在前,不令忘失,一心勤修,滿三七日,若福德者,即見如來現在其前;其有先世造惡業障,不得見者,若能一心精勤不退,更無異相,還得速見,何以故?若有為求無上菩提,於一事中專心修習,無不成辦;若於所修,數數怯退,彼尚不能自得解脫,何況度脫諸苦眾生?若遇如是疾得菩提正真之道,不能勤修,當知徒是地之重擔,譬如有人,於大海中,飲一掬水,即為已飲閻浮提中一切河水;菩薩如是,若能修習此菩提海,則為已修一切三昧諸忍、諸地、諸陀羅尼,是故常應勤修匪懈,離於放逸,繫念一心,要令自得現前見佛,如是修習。」
本會目前有淑西、願西、忠西等佛子於此行門得力,隨其過去生因緣因勢利導,照樣得以悟明心性,自得成就。(本會免費贈閱之淨土寶典彙輯-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第一百四十五頁,本經詳述觀像念佛之前方便及觀行方法,成就功德廣大,可入初地等,捨身速生極樂淨佛土中。歡迎來函免費索取;或上本會網站http://www.inlotus.org)。
(三)觀想念佛:即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前十二觀之觀想功夫,從日觀、水觀、琉璃地觀等次第前進,依經所說而觀,離經所說即為邪觀,觀經之第一至十二勝相觀,本會之願西、憶西等自己成就落日觀及琉璃地觀,曾見家中地板及牆壁,猶如琉璃;後因見到念佛三昧解行法要一書頗為認同,故至本會共修。末學亦請其繼續以觀像、觀想方式常憶念佛,以攝心、一心憶念,以凡有憶想者,必得成就故,觀無量壽佛經云:「諸佛菩薩法性身,入眾生心想中」故,法性身即真如法身。
憶想佛者,容易相應佛法身︱明心見性故;惟因境細心粗,廣大境界之妙相觀,必須具天眼始得成就,下手不易,但有因緣者,功德、善根具足者,亦不必放棄,請逕按觀經所說修學,自得佛菩薩之護念。
(四)實相念佛:即念自性、法身真佛。念佛人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及見佛後,即入理一心之實相念佛。
以上各種念佛,雖下手處各有不同,但均不離常憶念佛之功夫。為令佛子得入相似一心、一心不亂等功夫,俾預知時至,確保往生淨土,故提倡「常憶念佛」之行門。
「憶念」者有二,有事憶念及理憶念:
事憶念者:心中惟有佛,佛外更無心,即「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就是歡喜憶念佛,不管憶念佛的方式為表義名言、顯境名言、佛像、自性彌陀,均無不可,重點在於念佛得力,能契入相似一心不亂或一心不亂,常念、定念等功夫。
若您不得一心不亂,說甚麼念佛才是最好、甚麼念佛才是殊勝、如何是方便、善巧、徑中徑又徑等,均是未得常憶念佛之要旨,只是拾古德牙慧,八哥學話而已!古德是即是,您卻還不是!仁者以為然否?
廣欽老和尚說:「念佛重在心念、專精。」如何每天心念、心想專注憶念佛十六小時至二十四小時才是功夫、才是法樂。若一天念佛一、二小時,三、五小時等均難成事一心念佛之功夫。仁者!請問您一天念佛幾小時?佛說阿彌陀經云:「若一日(夜)…至七日(夜),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您是否已進入常憶念佛之歡喜自在呢?又事憶念時,
當如貓捕鼠,提起全副精神,身毛皆豎起。
當如雞抱卵,放下一切妄想,飲水啄食,渾然忘卻。
若已熟悉常憶念佛之行者,當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歡喜的常憶念佛,迨修學憶佛念佛約數月後,即可能出現常憶佛之念猶如泉湧(法喜)之現象。仁者會讚嘆這才是「常憶念佛」啊!這才叫極樂世界的修行方法呀!此時,已真正進入常憶念佛之行門。
如繼續一門深入,常憶念佛約一、二年後,亦可能有憶佛心謝(亦即身心兩忘,忽略現實,不與外五塵境相應等,能分別、所分別不起,憶佛、念佛之念消失,「念極而忘」,約初襌前未到地或初禪之念佛定力)之定境狀況出現,令分別煩惱不得現行。仁者若初入此境界,請勿驚慌。
憶佛心謝,即蓮池大師於阿彌陀經疏鈔所謂:「念極而忘」,亦是禪宗四袓道信禪師在入道安心要方便門中開示之「常憶念佛,攀緣不起」,泯然無相、平等不二,顯然與「定心」相應矣!正是憶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及見佛性之機緣;若繼續精進,乃至「忘極而化」,漸入轉染成淨,功夫得力之時節,恭喜您!
理憶念者:雖然四種念佛,愈後者之行門越深於前者,但理性憶念功成者,則無論持表義名、顯境名、佛像等念佛,均通乎實相,平等不二,不必偏執也。茲將理性憶念之行門,分述如后:
一者,常憶念佛至相似一心或一心時,即念反觀,若有大乘般若正知正見(請參閱本書第四章第四節∣般若正知十五要及拙述之八識規矩頌真實門一書,自可具足),又一心想覓得「甚麼是真心?」者,只要將此「一念」—「甚麼是真心?」深植心中,平素仍繼續憶念不懈,自會即念反觀真心,待至於動中能、所不分之時節,一念相應真心,破迷開悟,契入心佛一如,了悟「即心是佛」的真諦;若亟欲覓得佛性時,以同樣的方法,將「甚麼是佛性?」之「一念」深植心中,平素亦繼續憶念不懈,自會即念反觀佛性,待時節因緣成熟,一念相應契入佛性,即得常於一切時、一切處,覺而不迷,了悟「不二之性,即是佛性」的中諦。
二者,常憶念佛至相似一心或一心時,不必別舉話頭,只須把憶念之一念,即念反觀(此即印光大師文鈔中所謂:「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終日憶念佛,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心即是佛);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佛即是心),契入能取、所取雙亡時節,一念相應淨分第八識,唯識實性顯現,了悟心佛一如,平等不二之真諦,此即是念佛觀之理性觀。
以上二種方法,皆可入理性憶念,而得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明心)見佛(見性),尤其第一種方法,於常憶念佛至相似一心或一心之時節,即念反觀,自然悟入,此即念佛圓通章中不假方便,自得真心開或佛性顯之行門。末學十餘年來,以此方法,令不喜歡別舉話頭之常憶念佛同修,於憶念佛時,亦能善巧悟入真心及佛性。
憶及民國八十年左右,末學一直想開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及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之悟入行門,俾念佛人亦得悟入,利益佛子們。概因廣欽老和尚曾開示:「心開即是明心,見佛即是見性」,內心嚮往不已!亟思契入方法,後來在  佛菩薩加被,終於有幸於禪宗四祖道信禪師所述入道安心方便要門論中,赫然發現「常憶念佛,攀緣不起,憶佛心謝,泯然無相,平等不二,即看此等心,即是真如、實際…,名相雖多,其體是一…。」等內容,即確信念佛圓通章之悟入方法。當時末學已會憶佛,故常憶念佛不斷,即念反觀心性,後來果然如經文所說,不假方便。多年來,亦以此等方法幫忙擬欲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見佛之同修,故輯述念佛圓通章解行法要一書,回報佛子們,敬請函索或上網查閱,珍重修學,因緣不可思議!
三、憶念必須是二人相念,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行影,不相捨離;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如母親念子之心,心心相契,母為慈母,子成孝子,不但今生,母子不離,乃至經歷多生,母子之緣未盡,不相違背遠離。進喻子是眾生,母是佛,眾生若能憶念如來,猶如如來憐念眾生一樣。如來若見眾生苦,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欲代其苦,則眾生與佛感應道交,猶如身形與身影,互不乖異,自然生生世世,常得見佛,常隨佛學,不相違背、不相遠離,故應常「憶」念佛。
四、憶念佛必須記持不忘或明記不忘於佛,故「常」憶念佛,執持不捨,始契「憶念」宗旨。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憶念者,重在「心」字,必要心憶心念,以簡別口念心不念也。憶者,則「記持不忘」,不可有時間斷;又謂「心懸一處(佛)不忘」。念者,則「明記不忘」;又謂「繫緣不散,念念相續」。
若眾生心常憶佛,心常念佛,將佛印在心中,念茲在茲,時刻不忘。例如末學此刻雖然用心在寫這本書,但憶佛之念並未斷掉,只是沒有去觀它、提它而已!運筆一停,憶佛之念仍然分明、未斷,日久自成憶念功夫。
慈雲懺主云:「凡涉歷緣務,而內心不忘於佛,謂之憶念。」譬如世人,重要大事牽掛於心,雖經歷語言文字,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心繫緣於該事而不忘,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心不離佛,佛不離心。
若或失念,速速攝心還憶,久久自成慣性,任運憶念,不勞作意。又即憶即觀,心起妄念,即提憶念,以佛念而敵妄念,妄念自消。若見他人受苦,以念佛心,憐愍於他,願其離苦。如是相續,念佛繫心,每日十六小時至二十四小時,自然契入相似一心(約同初禪前之未到地念佛定)乃至一心不亂(約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之念佛定力)。若信願具足,必能預知時至,確定往生極樂佛國,成辦一切淨土功德。
常憶念佛普被三根,若是上智,則專修理憶念;或有鈍根,則專修事憶念;一般中根,則先修事憶念,然後入理憶念;皆隨機宜,善巧方便常憶念佛,契入一心不亂,並非難事,難在自己不肯死心踏地、晝夜不斷的常憶念佛,又難在未遇具經驗之善知識、過來人,隨具善巧方便之教導也。
五、常憶念佛,究竟成佛,乃亙古不變之真理,不必懷疑。諺云:「一向念佛門,究竟涅槃路。」
楞嚴經云:「攝心以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攝心常憶念佛即是持戒。憶者、念者,均是於曾習境,明記不忘為性,念是定之所依為業,由念而生定。定者,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由定發慧。戒、定、慧三無漏學俱足,必至成佛!故「常憶念佛,究竟成佛」,乃亙古不變之真理。隨學隨入,歡歡喜喜常憶念佛,自自在在往生佛國。

第三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六大功德
一、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之功德
見佛有二:
(一)事相之見佛
1 或於夢中見佛,法華經云:「若於夢中,見諸如來,坐師子座,圍繞說法等。」只要常憶念佛,用功不懈者,往往可於睡夢中見到佛、菩薩現前鼓勵或安慰行者,此非難事,例子不勝列舉。
2 或有一心功夫者,於定中見佛:本會有一心功夫之同修,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加持、現前安慰等,亦如是也。
3 念佛時,動中見佛:如末學初學憶佛時,每天以歡喜心憶佛想佛,縱使在辦公室上班時,亦不願中斷憶念,每天學著佛的和顏悅色、慈眉善目,故嘴角掛著微笑,並不急不徐的與同仁應對。同仁們常常問末學,您在笑什麼?怎麼好像很歡喜的樣子,氣氛非常融洽,原來憶念佛是這麼歡喜,直接的繫念著;如此過了十來天,有一天早上,約十點左右,非常強烈感覺阿彌陀佛就在眼前,我憶念佛滿心歡喜,頻頻向佛叩首,歡喜光佛見末學亦歡喜,原來這就是極樂的念佛方法,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相憶相念;從那一天起,末學真的體會到常樂憶念佛之殊勝功德。
4 報盡命終,見佛來迎:如埔心佛恩寺之開山住持上真下念老法師。師童貞出家,平易近人,老實念佛,堅忍安住,善結眾緣,隨機度化。師早年持念佛名;晚年因主持法務,常與蓮友研討常憶念佛解、行二門,自成功夫,久久憶念不懈。
師八十五歲時捨報,生前即與末學相約:「極樂好相見,願為本寺往生淨土之第一位祖師,俾後大眾隨生淨土。」約往生前一個月,師即自行禁止一切言語,眉毛長新,又濃又黑,白髮中生新黑髮,具丈夫相。又約往生前一個禮拜,夢見師隨一尼師(應是觀世因菩薩)向末學辭行時,見師放紅色光—即未到初禪地之相似一心。待捨報當日早上,末學隨眾送往生,有蓮友見師父隨接引之西方三聖往生極樂,過後末學曾向一位長者及一位仁者請教,均蒙確定,老法師確因淨業成就,得生淨土;此等逕登極樂,一生補處之盛事,令人羨慕!
(二)理性上之見佛
理性念佛,本覺顯現,見法身佛,此乃見自性佛,即見本性佛(見佛性),從此進修,往生上上品蓮華,經宿即開,面禮彌陀,親聞妙法,頓證無生法忍,則去究竟佛地不遠矣!
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之功德
(一)約事念,則常憶念佛法門,即勝義方便,只要繫念不亂,凡有常憶想者,必得成就。
(二)約理念,則念佛即是念心,心佛一如,自他不二,豈離唯心自佛。
自得心開,即淨宗所謂:「理體之心佛開顯」(以蓮花比喻真心出塵而不染)或禪宗所謂:「明心或證見真如」,即相應或證入清淨如來藏心體之真空,真空妙有,空有不二,自他不二,理念功成,自得心佛開顯,得成自性彌陀,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始覺本覺合一,必成究竟佛也。
三、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之功德
憶念佛之人,即得佛之氣氛。念佛之人,身心皆染佛香,喻上、中、下三根:上根染佛心香,中根染佛身香,下根染佛名香。
「香光莊嚴」,指出三昧名,念佛之心,無相無形,不生不滅,即是法身,此心具足靈覺之性,即是智慧。今則念佛,以佛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己本覺心佛,故曰:「香光莊嚴」。
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之功德
以「念佛即是念心」為本修因地心。能念之心,是不生滅、自性清淨之真心。以大勢至菩薩明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但說多根多識心分別妄念者,非也;即單說意根一根念者,亦非也,乃是六根相用均不起,於如來藏心體之無所緣念,是名念佛。此念佛即第一決定義所云:「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是也。
入無生忍者,忍謂以「慧心」安住此理,亦即慧之定也。常憶念佛真心開、佛性顯,念佛為能證入,無生忍為所證入。真如緣起,生即無生,無生之理,始終不異,即「不生不滅」;迷悟無差,即「不垢不淨」;生佛平等,即「不增不減」;惟證入法忍,地位有殊。如楞嚴經第三漸次文云:「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得無生法忍,謂圓教初住,即得無生法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般若德、法身德、解脫德),分身百界,八相成道。
又仁王經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云:「無生忍菩薩!所謂遠不動觀慧。遠,即第七遠地行;不動,即第八不動地;觀慧,即第九善慧地。實教大菩薩,徹法流之源底,大勢至菩薩位居等覺,所證法忍,當是上品,入此自利,即以自利,轉以利他也。」
五、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之功德
今於娑婆五濁惡世,攝受諸念佛人歸於西方極樂五清淨土。生前則以慈力攝受,令行人常憶念佛之心,堅固不退;臨終則以願力攝受,令行人正念昭彰,蒙 佛菩薩接引往生。佛地論云:「菩薩履三妙慧,淨土往還,是念佛人,必具三慧(聞思修),方歸淨土。」
六、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圓通法門)之功德
初期口念、耳聞、心想之多根散心念佛,若能專注憶念、攝心念佛,由多根入意根之一根一心念佛,最後連意根之識心念佛亦放下,離於覺觀心。此時,外不擇眼、耳等六根之相,內不擇見、聞等六根之用,才是都攝六根,證入如來藏本體之一精明,不令托根緣塵,一精明既攝,六根之用不行,才是真正都攝六根矣!
眾念不生曰:「淨」,一心繫佛曰:「念」。念念相繼,無有間斷,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不落空有二邊,全歸中道,即是理一心也,此才是真正契入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此云等持、等至。等持,即定慧均等任持,雙離昏沉掉舉也;等至,由定慧平等,能入於勝定故。大乘菩薩自事一心念佛(從初禪至四禪)契入理一心、理事一心及事事一心之念佛三昧,即是楞嚴大定、自性清淨定、圓覺淨定,入三賢位及聖位;尤其五地以上之菩薩,入於大乘滅盡定,於三昧中起心應化為眾生說法,是勝定三摩地也。
斯為第一者,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憶佛念佛法門,最為第一。
問:「文殊揀選圓通,乃選觀音耳根,偈曰:『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今念佛法門,何得稱為第一?」
答:「若對此方之機,娑婆眾生,耳根利故,所以觀音當選。若對十方通論,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橫超三界,直截生死,速證菩提,究竟成佛,無有何門可及,故稱第一。」

第四節  提倡常憶念佛之十大理由
蓮池大師云:「憶念者,且指事一心也」,一語道破入事一心不亂之關鍵︱憶念功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九次提到「憶」字,還不夠明確嗎?
一、方便善巧,一念具足
常憶念佛,號稱來自極樂世界的修行方法,灑脫自在,平素只看「南無阿彌陀佛」之「一念」,不必依賴外緣幫助,如打地鐘、啟動法器等,又不必大聲念,不會虛火上升、肝氣橫逆(身體不適)等現象出現。繫心「一念」,即戒、定、慧之功夫日漸俱足,自成一念相繼,功夫成片,即是欲界定。
二、密行無碍,道業增長
憶佛時不出聲,也不必起動身口業,不容易被反對修行之冤親、眷屬干擾或障碍,但無形中,道業已日漸增長,習氣、性障日漸銷融。
三、彈性具足,隨處憶念
憶佛時,不論在辦公室、工作場所、火車站、電視機旁或吵雜處,只要「憶念」不忘,可完全不被干擾,但又易成動中功夫。不必念佛二、三十年,卻仍散心念佛,還在初機,不得憶念要領,不易一心不亂,往生淨土,毫無把握。
四、淨土功德,無事不辦
常憶念佛是專注憶念,繫心一緣故,一念相繼(或初期之淨念相繼)不斷,先有功夫成片,繼而憶佛心謝(念極而忘)情況出現。
攝心念佛入相似一心者,若常出現憶佛心謝,即入事一心念佛之功夫,則預知時至,往生淨土有信心;亦可藉此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明心)及見佛(見性),亦屬教外別傳。
念佛即是念心(真心、無生忍、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門,契入不可思議三昧或念佛三昧,當生即可入初地或以上之功夫(請詳見本書第二章第17頁,觀像念佛法門)乃至都攝六根(六根都不行,入於一精明),真正淨念相繼(無所緣念是名念佛),得三摩地(深入常憶念佛之念佛三昧),是第一迅速、當生成就、徑中徑又徑之念佛法門,即「一路憶念門,直趨究竟覺」。
五、悲願弘揚,行門指導
時下一般念佛書籍,有關勸修之教門著作頗多,或有解說祖師大德開示者,唯因不一定有「理、事一心不亂」之功夫,致內容不夠貼切,而專事行門過程深入介紹者較少,概因非自、他行較深入者,無法全盤托出。
本會教導常憶念佛之教科書已將有關行門分述,並請行門較深入之同修,將心開見佛之過程、經驗、功德、受用、解脫自在等披露,既有言教又有身教,親身作證、多有示範;又有  佛菩薩護念,同修與老師等指導。
歡迎有心人、有緣人好好把握機會!不怕當生不往生極樂,不怕您不成就,只怕您無信、願、行,不肯用心常憶念佛!
六、時節因緣,正符需要
時至今日末法及工商繁忙時代,社會風氣日壞,若不提倡殊勝「善巧方便、輕鬆自在、成就直接」之行門,眾生難有修行成就者,故稱願弘揚、極力主張,希望您能深入法益,從此修行得力,生生世世幸福美滿,自利利他,成為一位大願、大力、大智、大行之菩薩行者。
七、淨念相繼,速得成就
不論持名-口念、耳聞、心想(憶想)、觀像、或觀想念佛,均不離明記不忘之「憶念」,易於功夫成片、淨念相繼,入相似一心及一心不亂。觀無量壽佛經云:「凡有憶想者,必得成就。」常憶念佛輕鬆、愉快,「一念」憶到極樂去,見佛聞法證法忍,八地滿心不動已,應化十方度有情,故在世時,灑脫自在,往生時,自在解脫,徑登佛國。
八、不假方便,心開見佛
觀無量壽佛經云:「諸佛菩薩法性身,入眾生心想中。」眾生恰恰憶念佛時,亦恰恰佛憶念眾生時,常憶念佛之行門,易與佛法身相應,易於開悟入理一心不亂等。
九、佛光注照,消災免難,増福增慧,家宅安康
觀無量壽佛經云:「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注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常憶念佛者,佛光注照,攝取不捨,以憶念功德故,可以消災免難,解冤釋結,増福增慧,家庭和樂,歡喜吉祥。若待定業現前,才臨時抱佛腳,則效果有限。
十、累積淨土資糧、先祖超生,極樂人間大孝是也
釋迦世尊於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中開示,略為:婆羅門女,念佛一日一夜,於定中見母尚在地獄受苦,為母設供修福,救母脫離地獄,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又光目女,至誠念佛,於夢中得知母親累墮大地獄,蒙其念佛福力,方得受生人間。
這反覆說明大乘了義正法「憶佛念佛」功夫得力,一心不亂,仰仗常憶念佛之功德,即可救拔累劫父母、冤親債主,超三塗、度六道,無事不辦,故常憶念佛,自利利他,又利益累劫父母、祖先。為人子女者,當如是發願:「令自己往生極樂國,又度父母等同生蓮邦。」所謂:「一人得道,九族超昇。」此為往生淨土資糧中,「孝養父母」之大孝也。

為使佛子更完善便捷之學習與成長, 特設此一學習平台,望對學子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