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beyoung hd:一、早竹、雷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30:58
一、早竹、雷竹副标题: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7162 更新时间:2004-11-20

一、早竹、雷竹

  早竹与雷竹在植物分类中属同一物种。雷竹是早竹中的一个新的类型,在浙江省有200多年种植历史,因春雷响时出笋而得名。福建省各地近年从浙江引种了不少早竹、雷竹,多数都已取得成功。

  雷竹与早竹的主要区别如下:①早竹的竹秆节间较均匀;雷竹节间的近节下部稍缩小,中部膨大变粗;用手捏住竹秆节间从上至下摸之,即可感觉。②早竹的新竹秆节间被白粉,有的部分节有紫褐色;雷竹的新秆仅节下一圈有白粉环。③早竹的小枝上叶片一般2-3片,少数5-6片,叶片较大且平展;雷竹多数5-6片,少数9-10片,叶片狭小,且稍卷曲。早竹与雷竹在浙江的杭州、湖州、嘉兴各地普遍栽培,每1/15公顷(1亩)产量高达2000-2500公斤,竹农有丰富的高产培育经验。因两者生长、生态习性与栽培措施近似,所以一起叙述。

  早竹、雷竹均为优良的笋用竹,出笋早,笋期长,产量高,没有大小年之分。笋味脆嫩鲜甜,经济价值高,深受群众喜爱。一般中等集约经营水平的雷竹林,每1/15公顷竹笋产量可达500-1000公斤;高效集约经营的雷竹林,竹笋产量可达2500公斤左右。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雷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竹农的经济收益也迅速提高。如浙江奉化的黄马坞村,1986年仅有雷竹2/15公顷,1992年发展到10公顷,产笋75吨,平均每户收人6000元,其中3户超7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雷竹村”。

早竹与雷竹,一般于3月初开始出笋,4月下旬终止。出笋后如不挖除,即进入高生长的长竹阶段,5月下旬至6月上旬抽枝展叶基本结束,地下竹鞭开始生长。据观察,竹鞭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深11-20厘米处,占总鞭长58%左右。其次是1-10厘米,占总鞭长36%左右。8-9月开始笋芽分化,10-11月有部分秋笋出土。

(一)造林技术

  1.造林地选择

  早竹、雷竹的高产林,对土壤的要求与高产毛竹林近似,要求微酸性、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而湿润,坡度平缓。造林地的选择应从气候、土壤和地形入手,环境宜温和湿润。根据浙江临安等地的经验,雷竹的造林主要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1)气候条件 引种早竹、雷竹首先应考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是否与原产地相近。早竹、雷竹原产地临安、余杭、富阳。德清一带的气候特点是:年降水量1250-1600毫米;年平均气温 15.4℃,1月份平均气温 3.2℃,7月份平均气温 29.9℃,极端低温-13 3℃,极端最高温 40.2℃,全年大于 10℃的活动积温5100℃左右;年无霜期235天左右;年日照时数1850-1950小时。所以,在长江以南、南岭以北,1月均温不低于-5℃,极端低温不低于-15-20℃,年降雨量不低于1000毫米左右的山地丘陵、平原河滩都可引种。

  (2)土壤条件 早竹、雷竹造林地要求土壤疏松、肥沃。透气,尤以土层深厚、透气、保水性能良好的乌沙土、沙质壤土为好,普通的红壤、黄壤、黄红壤也适宜栽培,土壤的深度要求达到 50厘米以上;PH值 4.5-7.0,以微酸性或中性为宜;地下水位以1米以下为宜。

  (3)地形条件 主要是海拔、坡向、坡位与坡度。地形是间接的生态因素,地形条件的不同,可使阳光、温度、水分、养分产生差异,并对经营活动好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雷竹笋用林的笋期、产量和质量。因此,营造雷竹林选择造林地时,不能不考虑地形条件。

  雷竹喜湿润,怕积水,喜光怕风。因此,雷竹造林地最好选择背风向阳、光照充足的东南坡、南坡;但福建大多数地方气候相对比其原产地温和,选择东坡、东北坡、北坡也很好。坡度以5°-15°的低丘缓坡地为佳,坡位以下坡为好,有充足水源可以利用的地方更为适宜。高山风口、低洼积水及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不宜栽培。雷竹的优势是出笋早,经济效益高,为提早雷竹的出笋期,充分发挥雷竹的优势,选择光照充足、背风向阳的坡位非常重要。

  (4)其他条件 雷竹造林地的选择,除了考虑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地形条件以外,还应考虑竹笋产品的销售市场、交通运输及经营规模等问题,一般来讲,雷竹造林地宜选择在大、中城市的市郊和交通运输方便、离市场较近的地区。可因地制宜,选择房前屋后、低丘缓坡、田头、地坎、山脚、溪边,交通便利、管理方便的地方,做到适地适竹,发展雷竹生产就能成功。

  2.整地挖穴

  (1)整地方法 雷竹笋用林的整地方法可分为全垦、带状和块状整地3种。但通常采用的是全垦整地。雷竹的全垦整地完成后,最后是挖穴,一般雷竹的造林密度为每1/15公顷40-60穴,穴的规格为:长80厘米、宽50厘米、深40厘米。有坡度的林地,其穴的长边应与等高线平行,挖穴时应把表士和心土分别放置在穴的两侧。

  (2)整地季节 整地一般可以提前5-6个月进行,具体时间可根据不同的造林季节及劳动力的安排而定。提前整地,可充分利用外界有利条件,调节土地的水分状况,并使杂草灌木等充分腐烂,保证造林工作的及时完成。一般春季、梅季造林应在上年夏季劈除杂草灌木,秋冬季种竹可在上半年夏季进行整地。

  3.造林季节

  长期以来,竹子的造林都选择在春季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竹子生物学特性认识的不断深人,以及近几年的生产实践,除炎热干燥的三伏天和冰天雪地的三九天外,其他时间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雷竹。而四季以春季2月、梅季6月、秋季9月和冬季11月为好。

  (1)春季种竹 春季“正月种竹” 是福建省的传统习惯。事实上,正月种竹是人们长期种竹实践的经验总结,我国江南许多地区都是正月种竹。所谓的春季正月一般在2月,2月有两个“节气”,即“立春” 和“雨水”。从“立春”开始,气温逐步上升,天气转暖,降水增多,万物复苏。而春季2月正是雷竹的孕笋期,母竹和地下鞭积累贮存了丰富的营养,笋芽从休眠半休眠状态开始萌动,竹子的生理活动日趋活跃。所以,在正月种竹,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能满足竹子出笋、抽核发叶的生长需要,种竹成活率高。

  春季种竹注意事项:第一,雷竹出笋最早,春季2月正是其孕笋阶段,雷笋即将出土,在竹林中挖取母竹对竹林当年出笋影响较大,因而春季2月种竹,在挖掘母竹时,以在竹林林缘挖掘为好,尽可能减少对母竹林出笋的影响;第二,春季是竹林地上部分生长最快的季节,竹笋从出笋到成竹,抽技展叶,生长极快,2月种竹后,根未扎好,枝叶先放,地下鞭根不扎实,部分母竹马上出笋,地上部分生长快,地下部分生长慢,上下生长比例失调,地上部分的过快生长,消耗了母竹积累的营养,影响了地下部分生长的速度。因此,春季种竹,对于当年出土的竹笋,应少留,每穴以不超过2株为佳,以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地下部分生长,加快成林速度。

  (2)梅季种竹 明代《竹谱》中记载,最好的种竹季节在“旧笋己成竹,新根未行时”,这个季节正是梅季。梅季阴雨连绵,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是全年相对湿度最大、降水最多的季节。江南各省一般6月上中旬开始入梅,6月底或7月上旬出梅,前后1个月左右,梅季由南向北,南早北迟,各地的梅雨季节略有早迟。在梅季,雷竹的生理活动处于活跃状态,其高生长此时已结束,是地上部分转入地下部分生长的转折点。一方面母竹当年竹笋已采收,不影响当年的竹笋收益;另一方面挖掘母竹后竹林能马上行鞭,对母竹林的影响小。梅季种竹,可以利用当年的新竹做母竹进行造林,丰富了母竹的来源,且种后能立即发鞭,而且发鞭速度快,前期生长的新鞭次年就能出笋成竹,因此梅季种竹成林速度快。

  梅季种竹注意事项如下。

  ①梅季时间短,出梅后马上进入高温干旱的伏天,所以梅季种竹应选择在入梅前后,梅季后期不宜种植。入梅前为梅汛期的前期,此时由于副热带高压暖温气团在南方一带的影响,其降雨量已明显增加,常有连日的阴雨天气,故入梅前就可以种植。入梅前后种竹,经过梅雨期,母竹容易恢复成活。

  ②梅季种竹,远距离引种以上年母竹为好,当年新竹木质化程度低,易折断,且长途运输,新竹易失水,会降低成活率。

  ③梅前种竹,当年新竹过于幼嫩,储存养分较少,以采用上年竹作为母竹为好。入梅后可采用当年新竹为母竹。

  ④梅季种竹宜多带宿土,并要加强水分管理以提高成活率。

  ⑤特殊年份梅季有出现短梅、空梅、梅季延迟或提早现象,应根据气象趋势选择适宜的时机种竹。

  ⑤梅季种竹,挖掘母竹的数量应适度,并将原母竹的坑填平。否则,会对原有竹林造成较大的伤害。

  4.造林方法

  在生产实践中,雷竹主要采用移竹造林。移竹造林主要分母竹选择、母竹挖掘、母竹运输和母竹栽种4个环节。

  (1)母竹选择 母竹的质量对造林成活率和成林的速度具有很大的影响;优质的母竹,成活率高,成林快;劣质母竹,成活率低,有些即使成活也难以成林;因此,选择好优质母竹至关重要。母竹质量的优劣主要以品种、年龄、生长情况和粗度4个方面来决定。

  ①品种是选择优质母竹的关键,选择优良的母竹品种,同样的经营管理能有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在生产实践中,常有刚种植成林的竹园因品种不好被淘汰而重新种植的教训。因此在选择母竹时,应十分注意选择真正的雷竹品种。雷竹是早竹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而变型的优质笋用竹种。它比早竹出笋更早,产量更高,品质更优,但形态上又非常相似。不少地区同一块竹林既有早竹,又有雷竹,常有混栽。因此在选择母竹时应注意挑选冠幅小、枝条细、竹叶狭卷、小枝叶片多、竹秆节间短、新秆白粉少的雷竹作为母竹。

  ②母竹的年龄以1-2年生为好,一般来说1-2年的母竹所连的竹鞭处于壮龄阶段,具有饱满的笋芽,鞭根多,有较强的抽鞭发笋能力,因此1-2年生的母竹成活率高,成林快。3年以上的老竹不宜作母竹,因老竹必连老鞭,老鞭鞭根稀疏,鞭芽不齐,多数已出笋或腐烂,剩下少数的芽,质量差,不饱满,成活率低,有些虽然能栽活,但却不会发笋,更难以成林。

  ③宜选择生长健壮、节间匀称、分枝较低、无病虫害、无开花枝的雷竹为母竹。

  ④应选胸围6-12厘米粗度的母竹,过粗过细都不适宜。母竹粗大,分枝高,易受风吹摇动,降低造林成活率,并且粗大的母竹一般鞭根分布深,不仅挖掘和运输困难,而且对母竹的损害也较大。过细的雷竹往往生长不良,发鞭和成林都较慢。

  (2)母竹的挖掘 首先在母竹林中选择好符合质量要求的母竹,一般在林缘或在新发竹林中挖掘的母竹质量好。在竹林边缘挖掘母竹除了容易挖掘、对母竹的影响较小以外,主要是林缘的母竹光照充足,一般分枝低,枝叶繁茂,新竹连新鞭,栽种后成活率高。而在林中,特别是老竹林中挖掘母竹,除了挖掘困难、对母竹林的生长影响大以外,老竹林中的母竹分枝高,枝叶稀,新竹连老鞭的比例高。因为一支鞭上笋芽要分4-6年出完,若后几年出的笋留作母竹,就成为老鞭新竹。虽然母竹年轻,但新连的竹鞭为老鞭,大部分鞭芽已出笋或腐烂,这种母竹的质量就不符合造林的要求。因此在挖掘时,即使地上部分母竹符合质量要求,但所连的竹鞭如发现颜色深或发黑,就不宜做母竹起挖。

  在挖掘前先要判断来鞭去鞭的方向,一般母竹最下一盘枝条伸展的方向与竹鞭去鞭的方向大致平行。挖掘时先在离母竹基部30-40厘米的地方,用锄轻轻挖开土层;找到竹鞭,并按要求的长度截断竹鞭,来鞭保留20厘米左右,去鞭30厘米左右。截鞭时面对母竹,锄口向外,注意切口平滑,并注意保护鞭芽,然后沿竹鞭平行两侧挖起母竹。挖时切忌扳摇,以免损伤和扭断母竹与竹鞭的连接点(俗称“螺丝钉”)而影响成活率。母竹应尽量多带土,以保护鞭芽与鞭根,在短期内还能给母竹提供一定数量的水分,维持母竹的水分平衡。因此多带土是提高母竹成活率的关键。带上的量视搬运的难易、运输的远近而定,每株母竹带土至少10公斤。母竹挖起后应立即斩梢,留校5-7盘。运输距离远、带土少的可适当少留枝叶,留3-5盘即可。及时斩稍可减少母竹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斩梢时,刀要锋利,切口要平,呈45°角,不可劈裂竹梢。一般健壮的母竹1个根盘1株母竹即可,如果1个根盘上有2株母竹靠得较近,且长在同一条鞭上,也可以连在一起挖起。2株或3株连在一起的宜带土略多,并且应适当少留枝叶,每株可留枝3-4盘。

  (1)母竹的运输 在母竹整个运输过程中,都要十分注意保护鞭芽与“螺丝钉”,尽量缩短途中运输时间,减少水分蒸发,尽快种植,提高成活率。短距离搬运母竹,不必包扎,但在装车。卸车等搬运过程中,应尽量小心,防止鞭芽与“螺丝钉”损伤及震落宿土。在挑运时可用绳子绑在宿土上,竹秆直立,不可把母竹竹秆横扛在肩上,特别是梅季种植时采用的当年新竹,因为当年新竹的竹秆幼嫩,木质化程度低,极易折断。远距离运输,母竹以包扎为好。可用旧编织袋、草包、旧麻袋、塑料薄膜等将蔸包扎好,既可保护鞭芽鞭根,防止震落宿土,又可保持温度,减少水分蒸发。装车时应轻装慢放,从车尾开始一株一株斜放,竹克与竹克靠近。这样既可以多装,降低运输成本,又不会超高,而且可以少震落宿土,避免压断竹秆与扭断“螺丝钉”,装好后,最好盖上篷布,降低水分蒸发,减少风的危害。在天晴、风大、路途远时,在盖篷布前可在母竹的基部覆盖浸透水的湿稻草,有时还需中途浇水降温,并日夜兼程,尽量缩短途中时间,做到随挖随运随种。

  (4)母竹的栽植 关于栽竹,我国宋代《笋谱》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种竹的八字经,即“疏种,密种,浅种,深种”,“疏种谓三四尺方种一棵,欲其土虚,易于竹鞭;密种者大其根盘,每棵四五竿一堆,欲其根密,自相维持;浅种者,入土不深;深种者,种得虽浅,即用河泥厚壅之。”又有“种竹无时,雨后便移,多带宿土,记取南枝”之说。这些宝贵的种竹经验对现在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根据近几年来福建省雷竹引种的成功经验,应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①适时种竹。雷竹栽种季节,可以在春季厂2月,梅季6月,秋季9月及冬季11月四季种植。但每年各季的降水多少。时间先后都有变化。在特殊年份各季都有可能会出现干旱的现象。如梅季,一般是全年降水最多的月份,但也会出现短梅和空梅的现象,短梅即梅季时间很短,空梅即不做梅,也会出现入梅迟或提早出梅的情况,因此,即使在适宜的季节种竹,也应了解天气趋势,根据气象预测,选择降水多的时机种植,最好在种植后3-5天内能下一场透雨。

  ③穴底平整。种植母竹的穴可根据标准挖掘,种植时可根据母竹根盘的大小,适当进行修整,并且穴底要平。因为母竹根盘呈扁平形,如果穴底不平,母竹的根盘与穴底容易形成空隙,使鞭根枯萎而影响母竹的成活率。种植时,穴宜略大,填回表土,做到穴大底平,提高种植质量。

  ③注意鞭向。因母竹去鞭的方向发鞭快,来鞭的方向发鞭慢,所以在种植时,母竹的去鞭方向应留有展鞭的余地。母竹与母竹之间应考虑竹鞭的方向性,间隔交互排列,使新种竹林均匀郁闭成林。如在种植时不注意这种方向性,那么母竹与母竹相背种植,来鞭对来鞭,此处就会因发鞭慢而使两母竹之间出现较长时间的空隙,影响成林郁闭的速度,降低土地利用率。此外,在坡地种植时,竹鞭应与等高线平行。栽种母竹时,小心将母竹放入穴中,使竹鞭平直,鞭根自然舒展,有利于母竹的恢复,可以加快发笋速度,提早成林。母竹与竹鞭不垂直对,竹鞭一定要种平,而母竹秆则不强求直立。决不能为了种直母竹而使竹鞭一头翘起倾斜。

  ④适当浅栽。种竹宜浅不宜深,可比原来略深。一般以竹鞭在土中20-24厘米为好。竹子的生长点在鞭芽上,鞭根、鞭芽都需要呼吸,都需要空气,栽得过深,土中空气不足,养分较少,土地坚硬,加上有些地方地下水位较高,使竹鞭在土中因得不到足够的空气而窒息,引起烂芽、烂鞭,母竹栽后长期不发鞭发笋,从而导致造林失败。但也不宜种得太浅,比原入上深度深3-5厘米为宜。

  ⑤鞭上密接。种竹时要做到下紧上松,鞭土密接。特别根盘下部应不留空隙,种时可用棍或锄头柄将其捅实,然后回填表土,自上而下分层踏实,不可用锄头敲打,以免损伤鞭芽,再盖上松土,以减少水分蒸发;并将土培成馒头型,以固定母竹,避免积水。还要注意开好排水沟,提高种竹成活率。

  ⑤适当施肥。为加速成林,种时应适当施肥。可以在种前施基肥,也可在种时施追肥。基肥每穴可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5公斤左右,不宜过多。特别是未腐熟的有机肥,如果穴内用量过多,未腐熟的有机肥就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而烧伤竹根,这样不仅不能促进新种母竹的快速成林,而且会降低成活率。另外有机肥腐熟后体积缩小,在母竹根盘下就会形成空隙,使母竹位置移动下陷,鞭根又与土地分离影响母竹生长。也可每穴施1-2公斤的过磷酸钙和 0.25-0.5公斤的碳酸氢铵。施基肥时,穴可适当大些、深些,先将腐熟的有机肥或化肥在穴底摊平,然后再覆盖5-19厘米的表土并踩实,再种植母竹。最好在覆上2/3时,再施入20%的淡水粪,每株25公斤左右,既补充养分,提高湿度,又促进鞭土密接,增强抗旱能力。施肥后再盖上松土。如缺少人粪也可用复合肥,每穴150-250克冲水25公斤浇施。 ①酌情浇水。在降水不足、土壤干燥的情况下,应适当浇水,浇水量应根据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天气情况而定,一般每株25公斤以上。浇水最好与施肥结合进行。种后如出现连续的晴天,土壤干燥,竹叶失水较多,应再浇水。

③设防风架。由于母竹栽种较浅,为防止风吹摇晃及风倒,须设置防风架,打木桩固定母竹。特别是高大的母竹及在挡风的地方,应采用三角支架固定母竹。

  (二)成林抚育

  雷竹造林后,通过积极的抚育管理,可以促进新造林地提早成林投产。雷竹林的抚育管理可以分为幼林、成林、老林三个阶段,雷竹新造林—般一年种,二年养,三年有收益,四年成林。因此1-4年为雷竹的幼林阶段,5年以上为雷竹的成林阶段,20年以上为老林阶段。雷竹的高产高效经营,就是在竹林的各个阶段通过抚育管理,改善竹林生长的环境条件,为竹林生长创造良好的土、肥、水、气、光、热等条件,并通过调整竹林结构,使之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竹林群体的光能利用率,达到竹林生物量积累的最大化。竹林结构分为地上结构和地下结构两大部分,地上结构主要指:立竹度、年龄组成、叶面积指数、整齐度和均匀度。地下结构主要指:竹鞭的年龄组成、分布、粗度、有效鞭、有效芽等。不同的竹林结构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不同,产品的数量、质量也不同,竹林的培育就是采取综合的科学技术措施,改善环境条件,调整竹林结构,使竹林丰产。早竹抚育可参考雷竹。

  1.雷竹幼林抚育

  雷竹幼林一般指造林后1-4年阶段。它又可分为幼林成活阶段和郁闭成林阶段。幼林成活阶段,由于母竹刚从原生地移植到新的环境中,其根系受到很大损伤,造成吸收水肥能力较弱,生长缓慢,新鞭发笋的能力和抵抗力也较弱,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恢复,才能使伤口愈合,根系再生,逐步增强水肥的吸收能力,由宿存营养过渡到自根营养。因此,幼林成活阶段的抚育管理措施,重点是如何保持竹株体内的“水分平衡”,使母竹成活,恢复生机。此时如遇天晴无雨,土壤干燥,竹叶失水,应及时浇水。浇水以深透为好,不宜少量多次。浇后可用杂草、稻草等覆盖,以减少水分蒸发。特别是7-9月份竹鞭生长与笋芽分化期,更需加强水分管理,才能促进竹鞭生长,提早成林投产。除此以外,还必须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抚育管理工作。

  (1)除草松土 一般新造林地每年至少应除草松土2次,第一次可安排在5-6月,从穴治向四周深翻,深度宜达30-35厘米,将表土翻到底层,底上翻到表层;第二次可安排在9-10月,深度15厘米左右。此外,还可在次年2月进行浅削松上。以上深翻松土可结合施肥进行。

  (2)合理施肥 施肥宜结合深翻松土进行,每年宜安排3次。第一次应安排在5-6月份,施长鞭肥,以磷肥和钾肥为主,施肥的比例氮:磷:钾为4:4:2;第二次可安排在白露前后,施笋芽分化肥,可施氮:磷:钾为2:1:1的复合肥,或用氮:磷:钾为4:2:1的混合化肥;第三次宜安排在出笋前回个月,为催笋肥,一般是在第二年的1月份,可施100%氮肥。施肥量为每穴施化肥50-150克,人粪尿5-10公斤。化肥可选用尿素、过磷酸钙、碳酸氢控等,前后者用量的比例为1:3。化肥应在松土前均匀撒施,也可冲水浇施,浓度宜淡不宜浓。人粪尿应冲水2-4倍,进行浇施。白露节气一般有1-2场中雨,能将撒施的肥料渗透到深翻的土层深处,所以选择此时施肥比较有利。新造林可以使用各种肥料,但应掌握少量多次,浓度宜谈,并注意施肥方法。在竹林生长旺盛季节,宜施速效化肥、人粪尿等。在冬季宜施缓效的有机肥。

  (3)合理留养 在雷竹幼林阶段,留养的新竹离母竹越远越好,可促进地下鞭迅速密布全林地,使新造林快速均匀地郁闭成林。一般春季2月种竹,栽后不久,母竹刚成活,新鞭尚未生长,鞭根不扎实,虽然部分母竹当年就会出笋,但长出的笋为移栽母竹母鞭上的笋芽,所出的笋离母竹都较近,此时留养母竹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而新竹生长需要的营养主要为母竹鞭根贮存带来的营养,留养新竹后,影响了新鞭的生长速度,对整个竹林提早成林反而不利,因此,当年长出的笋以不留或尽量少留为好。梅季种竹,由于发鞭早,第二年在新鞭上能出笋成竹,但无论一株母竹出笋多少,大部分为母鞭长出的笋,离母竹都较近,每株母竹可留养1-2林健壮的新竹,其他笋应及时疏去,不宜全部留养。因此,从第二年开始就应该积极地采用疏笋的方式挖笋,留远的,挖近的;留强的,挖弱的;留稀的,挖密的;通过疏笋,既可提高母竹留养的质量,又可促进地下鞭生长,还能增加竹笋收入,一举多得。在第三四年,仍应进行疏笋,但留养的新竹数量也应逐年增加。

  (4)间作套种 新造竹林前2年可以套种黄豆、四季豆、西瓜、土豆、地瓜等农作物,以耕代抚,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又对土地起到覆盖作用,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杂草滋生,还可增加竹林的经济收入,以短养长,而且可以促进新竹生长,使新造林地及早投产。竹林间作直选择生长期短、经济效益高。消耗养分少或能改善土壤肥力的矮秆农作物。同时,竹林间作必须以竹为主,间作物不宜大密,与母竹的距离宜远些,以减少间作农作物与母竹争夺养分、水分,影响竹林生长。在间作抚育管理中应注意保护母竹的鞭芽与鞭根。在收获农作物时,应将秸秆归还竹林,以增加土壤肥力。

  (5)竹林保护 母竹栽后至郁闭成林,都要注意对竹林的保护,特别是新种当年,应禁止牲畜入内,并有专人管护。如遇雨水冲刷,露根露鞭,要及时培土。若母竹被风吹歪斜,要及时扶正或予以固定。留养新竹后,应及时钩梢,砍去1/4的竹梢,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强抗旱能力,促进鞭根生长,防止台风危害。雷竹笋味鲜美,一些野生动物和昆虫比较爱吃,常有野兔。老鼠、野猪、麂和白蚁等采食。对于鼠、兔等小型的野生动物,可采用铁夹蹄捕捉器捕捉;对于野猪、麂等大型的野生动物,可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狩猎许可证,请专业狩猎队来狩猎,或采用一些声响装置驱赶。由于野猪对人气极其敏感,在竹林中悬挂一些旧衣服,可有效驱赶野猪。对于白蚁危害,用白蚁防治灵防治效果较好。至于食笋和食叶害虫的防治,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介绍。

  2.成林的培育和高效经营

  雷竹的成林阶段是指5-20年的竹林。成林阶段的竹林培育技术主要如下。

  (1)留笋养竹,保持适度的立竹量 高产竹林每1/15公顷立竹量800-1000株,每年留养新竹150-200株,留养的新竹要健壮,立竹分布要均匀;竹龄结构要合理。一般初期出土的笋应及时挖完,盛期以来的笋分批疏采,选留一定的养竹量后,其余及末期笋应全部挖掉。8-9月间应砍伐5年以上的老竹,砍伐量与当年留养新竹量大致相等,使竹林的年龄结构为1、2、3年生竹各占25%,4年生竹占20%,5年生竹仅占5%。

  (2)林地松土除草施肥 松土除草,挖掉竹蔸与老鞭、死鞭,促进地下鞭和竹笋生长。每年应松土2次,6月、11月各1次,并结合松士进行施肥,6月应深翻松土,11月宜浅翻或浅铲。疏松土壤,有利于提早出笋。

  年年高产竹林一般1年施肥3-4次,6月施长鞭肥,9月施健芽肥,11月施孕笋肥,2-3月可施长笋肥。据介绍,1/15公顷产500公斤竹笋需要氮素 15.8公斤,五氧化二磷 7公斤,钾10公斤。不同的立地条件及不同的产量要求其施肥量亦不同,可根据各种肥料中氮、磷、钾的含量以及500公斤竹笋的氮磷钾需要量配成不同配方。但必须以农家肥为主,化肥配合。笋前、笋后及6月施肥以速效肥为主。人粪要散施,磷肥可相对集中,农家肥要深施,适当增施硅肥。1/15公顷产1500公斤竹笋,6月可施尿素25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9月施人粪1000公斤,11月可施猪栏肥2000公斤,3月施人粪1000公斤。有条件的地方,每年加一些客土,对于提高竹笋产量、改良土壤有较大益处。

  (3)竹林护理

  ①开沟排水,浇水抗旱。早竹、雷竹要求土壤湿润,又怕积水,平地竹园要开沟排水。笋芽分化期和出笋初期(即9-10月和翌年2-3月)最怕干旱,如遇干旱天气,应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利于竹鞭和竹笋生长。

  ②钩梢。雷竹竹秆壁薄而脆,冬季容易被大雪压断,应适当钩梢,钩梢可在9月进行,留枝12-15盘。另外,钩梢可增加竹林冬季的透光度,提高白天的地表温度,有利于出笋。

  ③防止开花。早竹、雷竹会零星开花,大都发生在新竹,可达20%。开花由于消耗大量营养,对竹林生长极为不利。一旦开花应立即挖除,以减少养分消耗,并加强管理,施重肥,尤其是要多施氮肥,改善竹林的营养条件和碳氮比,延缓竹子开花,促进竹子自我复壮。

  

  (4)病虫害防治

  ①虫害 早竹、雷竹的虫害主要有蚜虫、介壳虫和竹螟。其防治方法如下。

  第一,蚜虫、介壳虫、竹螟都可用氧化乐果或乐果、氯辛硫磷,加1-2倍的水后注入竹腔,每株1-2毫升;或用上述药剂1000-1500倍的水溶液喷洒2-3次。

  第二,蚜虫,用5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喷杀。在笋期用尿洗合剂(0.5公斤尿素、1.25公斤洗衣粉,掺水 50升)喷杀。特点:无毒无药害,速效,肥地。

  第三,介壳虫,在虫期喷洒80%敌敌畏乳剂、40%氧化乐果或50%杀螟松乳剂1000优液。

  第四;竹螟,可采用灯光诱杀,赤眼蜂生物防治。

  ③病害 主要有由蚜虫、介壳虫引起的煤污病。该病的控制主要在于防治蚜虫、介壳虫,并对过密的林分进行疏伐。若发生丛核病,应见一株挖一株,并搬到林外烧毁。

  (三)高效培育

  雷竹高效培育是运用科学技术,采取综合抚育管理措施的栽培技术,它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代表着今后生态经济型林业的发展方向,对其他食用竹种的栽培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雷竹高效培育主要有早出高产、二季出笋等符合竹林生态经营的技术,现将浙江临安的经验介绍如下。

  1.早出高产培育技术

  雷竹是春季最早出笋的优良食用竹笋,壳薄肉厚,味道鲜美,并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通过早出高产栽培,可以使雷竹出笋期提前2个月,人们在春节前,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就能品尝到美味的雷笋,因此人们把早期雷笋赞誉为“冬天里的春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早期雷笋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前些年,江、浙、沪早期雷笋的价格非常高,如1992年杭州市场上每公斤雷笋售价达到30元。近年雷笋价格有所回落,但仍高出其他竹笋许多。因而雷竹早出高产培育,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冬天里的春笋,丰富了市场,而且极大地提高了雷竹栽培的经济效益。目前及今后,国内外市场上都需要大量的早期雷笋。因此雷竹早出高产培育具有重大的推广价值。

  雷竹在6月份新竹成林后开始地下鞭的生长,8月开始笋芽分化,9-11月笋芽膨大生长,冬季雷笋在地下生长极为缓慢,到翌年春季3月,温度上升,雷笋从笋芽分化到出土,在地下度过了半年多时间。冬季低温少雨,是影响雷竹延迟出笋的主要原因。采取早出高产技术,冬季进行保温增温处理,提高土壤温度,满足雷笋生长温度的需要;进行浇水灌溉,满足雷笋生长水分的需要;进行施肥,满足雷笋生长养分的需要,就可以使雷竹提早出笋。因此,温度、水分、养分是雷竹早出高产的三大主要因子。雷竹早出高产主要技术如下。

  (1)竹叶覆盖法 根据浙江临安汪祖潭等人的试验研究,雷竹出笋的起点温度在9-10℃。但雷笋的主要产地浙江临安,冬季12月一翌年2月,平均气温为3-5℃,极端最低气温在一10℃左右。要使雷竹提早出笋,必须采取保温增温技术,提高土壤温度。在冬季,采用覆盖物进行林地覆盖是提高土壤温度的有效方法。而竹叶是提早出笋最理想、最佳的覆盖增温材料,其优点如下。

  一是在毛竹产区有数量众多的竹叶,都可变废为宝。我国有300多万公顷毛竹,一般都进行钩梢,加工毛料,并且每年采伐,利用老校加工成大扫把,在加工场有堆积如山的竹叶,以往都就地或易地烧毁。福建有80多万公顷的毛竹林,目前也正在推广钩梢技术,有条件利用毛竹叶作为覆盖材料,变废为宝。如覆盖方法得当,可以提早出笋1-2个月。

  二是保温期长,温度稳定。

  三是竹叶为有机物,在腐烂发酵时,能发热增温,而且增温时间长。

  四是疏松透气,利于土壤空气交换。

  五是雨水能渗入,保湿作用好。

  六是竹叶对竹笋生长没有危害,且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利于竹笋出土;竹笋鲜嫩,色泽白润。

  七是竹叶覆盖成本低,方法简单易行,竹笋采收方便。

  八是竹叶既是很好的保温增温材料,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来源于竹,养分全面。

  ①竹叶覆盖增温的效果:表1-1是1991年临安县三口乡珠坞村鲍子潮试点竹林覆盖竹叶后的增温结果、覆盖竹叶的时间为1990年12月10日,平均每平方米覆盖竹叶11公斤,厚约30厘米,1991年2月每天上午8时进行观察记载。

         表1-1 覆盖竹叶地表增温效果 (℃) 

  从表1-1可知,覆盖竹叶后,竹林地面增温明显,2月份累计地表温度325℃,日平均11.6℃,最低10℃,最高13℃,温度变化小,地表温度稳定在10-13℃。而不覆盖竹叶的竹林累计地表温度为93℃,日平均3.3℃,最高8℃,最低-2℃,温度变化大。覆盖竹叶比不覆盖竹叶日增地温8.3℃,增温显著。

        表1-2 覆盖竹叶提早出笋效果

 注:表内覆盖时间12月为跨上年度;早期笋产量为3月31日止的产量;产量面积为100平方米。

  ②竹叶覆盖处理提早出笋情况:表1-2为临安县三日乡珠坞村鲍子潮户雷竹园覆盖竹叶前后两年的出努情况。珠坞村,两山夹一垅,光照时间短,立地条件一般。在未覆盖竹叶时,一般都在3月中旬开始出笋,出笋时间并不早。覆盖竹叶后,出笋期显著提前,早期笋产量增加,1991年与1992年,提早出笋时间超过2个月。由于早期笋比例的提高,平均笋价也相应提高。特别是1992年,1月4日就开始批量上市,早期笋比例达到了99.57%,平均每公斤笋价达到了 12.92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竹林的经济效益。鲍子潮273平方米竹园,1992年竹笋实际收人达到了 14861.50元。

  (2)其他保温增温方法 作为覆盖增温材料,除了竹叶以外,谷壳、稻草等都可用来覆盖,也有增温效果。表1-3是竹叶、谷壳、稻草三种覆盖物的对比试验。试验在临安县高虹乡高乐村进行,从试验结果来看,三种覆盖物以竹叶最好,谷壳比竹叶略差而好于稻草。谷壳与稻草比对照都有明显的增温效果。每平方米覆盖谷壳8公斤,上午8时的日平均地温为8℃,比对照(3.4℃),日增地温 4.6℃,初笋期提早了 45天,早期笋产量。竹笋平均价、竹笋总产值都比对照显著提高。从三种覆盖物来看,以稻草较差,其主要原因是稻草易吸水,降低了保温增温的效果。在生产实践中可适当增加厚度,并进行二次覆盖。在覆盖时应将稻草铡碎。从表门的稻草覆盖试验来看,稻草覆盖也有明显的增温效果。每平方米覆盖稻草8公斤,每天上午8时测定的日平均地表温度为7.6℃,比对照(3.4℃)高4.2℃。初笋期比对照提早了18天。早期笋产量、平均笋价及总产值都比对照有显著的提高。谷壳和稻草来源丰富,采用谷壳或稻草进行覆盖,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表1-3 不同覆盖物的增温及提早出笋效果

 

 注:①各处理面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覆盖物8公斤。

  ②观察地点为临安县高虹乡高乐村;时间1992年。

  除了竹叶、谷壳、稻草以外,麦壳、麦秆、杂草、锯木屑、锯竹屑(末)、竹刨花、有机肥等也可以作为覆盖保温增温材料,此外还可以与乙烯薄膜覆盖结合使用。1988年,在临安县横溪金头村单独采用乙烯薄膜覆盖的试验中,采用薄膜覆盖比不覆盖可日增温2.5℃。

  为了提高土壤温度,除了采用覆盖物进行覆盖外,还可以利用地形小气候,选择背风向阳的南坡,或在竹林北缘种植防风林带、筑防风网、打围墙等以阻挡冬季寒风的侵害,充分利用太阳光热或地热资源,提高土壤和竹林温度,促进竹林提早出笋。

  (3)覆盖厚度 雷竹出笋起点温度为9-10℃,要使雷竹提早出笋,覆盖厚度应满足雷竹出笋起点温度的要求。一般覆盖物盖得厚则温度高,覆盖薄则温度低,竹林地的温度,随覆盖厚度的增加而上升。竹林地的保温增温效果与覆盖物有关,与环境气温条件及冬季增施有机物的量也有关。要达到雷竹出笋的起点温度,不同的覆盖物,所需的厚度也不相同。竹叶,一般每平方米覆盖11公斤,厚度在30厘米左右,覆盖后的地表温度可以达到10℃以上,并且可以保持2个月以上的时间。在肥、水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覆盖后30-40天开始出笋。从表上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随覆盖厚度的增加,雷竹出笋期也相应提早,早期笋的产量与比例也相应提高。从竹林综合效益来考虑,竹叶覆盖厚度以30厘米左右为好。覆盖过薄,如10厘米左右,保温增温效果不明显,温度达不到雷竹出笋的起点温度。覆盖过厚,如 40厘米以上,虽然能显著地提早出笋,当年效益极高,但出笋过早,使母竹留养困难。雷竹在一般经营的情况下,出笋在清明前后达到盛期,并开始留养母竹,此时尚有晚霜危害。采取提早出笋技术后,使出笋盛期提早了1个多月,如果竹叶覆盖过厚,笋期提前结束,母竹就不能正常留养,早出高产技术就不能连续地进行。因此,竹叶覆盖的厚度要适中。其他覆盖物的厚度,根据其增温效果,以达到雷竹出笋的起点温度为宜,达不到时可再增加。

  (4)覆盖时间 覆盖的最佳时间,从三个方面看,以12月上旬至中旬为好。第一,从经济效益方面看,雷竹笋最高的笋价在春节前后,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高消费阶段,这期间气温最低,春笋也最为珍稀。1992年春节前后,在杭州菜市场上,雷笋0.5公斤价在15元左右。一般在温度、养分、水分都满足的情况下,覆盖后30-40天开始出笋。因此在12月中旬时进行覆盖,就能在春节前后使雷竹笋批量上市。第二,从气候条件及地下竹笋生长方面看,12月气温开始下降,地下竹笋生长由于外界气温降低而被抑制,进入休眠状态。12月进行覆盖,提高了竹林地下温度,打破了竹笋的休眠,使竹笋继续生长。第三,从覆盖物本身来说,其保温增温的效果有一定的时间范围,随时间的延长,其保温的效果下降。11月份气温开始下降,由于土壤的缓冲效应,地下竹笋仍可继续生长,12月至翌年2月是全年气温最低的月份,一般在不保温的情况下,3月份雷竹已开始出笋。需要保温的时间主要是12月至翌年2月三个月,而一般覆盖物的保温效果,大致也正好是2-3个月,因此,12月是最佳的覆盖时间。覆盖时间过早或过迟都不适宜,覆盖过早,由于外界气温尚高,没有必要保温,而当覆盖物的保温增温效果下降时,外界气温则尚低,使覆盖地温与竹笋生长所需的保温阶段存在时间差,而降低了保温增温的作用。如覆盖过迟,外界气温已下降,竹笋已开始休眠,提早出笋的效果不佳。

  (5)水分对提早出笋的影响 水分是竹林生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因子,缺水不仅影响竹笋的产量,还影响提早出笋。要提早出笋必须满足竹林生长的各个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以提早发鞭,提早笋芽分化。在缺水情况下,竹林发鞭延迟而缓慢,笋芽分化受抑,数量少,质量差,地下竹笋生长缓慢,出笋延迟。因此要提早出笋,必须加强竹园的水分管理,一般1年应进行2次浇水。在8-9月笋芽分化期,此时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易干旱缺水,应进行浇水,浇水的数量应根据降水的多少及土壤干旱的程度,一般以灌透为好。竹笋出土生长是最需要大量水分的季节,常言道:“雨后春笋’,要使雷竹在冬季出笋,必须满足竹笋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是全年降水最少的季节,因此必须进行人工浇灌。浇水应在覆盖前进行,因覆盖后,由于覆盖物较厚,雨水等难以迅速渗透到地下。浇水的量,每1/15公顷至少15000公斤,使土壤有足够的水分,满足竹笋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浇水后,立即进行覆盖。

  (6)施肥对提早出笋的影响 竹子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很多,除氮、磷、钾外,一般都能从土壤中吸收得到,满足竹子生长的要求。生长上施肥主要是施氮、磷、钾三要素。此外,近几年来,硅肥在竹林生产中的应用逐步增加。施肥补充竹林营养不仅可以提高竹笋产量,而且对提早出笋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①氮、磷、钾对提早出笋的影响: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又是核酸、叶绿素的重要成分,增施氮肥,使叶色浓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竹笋个体发育粗大,增加单株笋重,提高竹笋产量。增施氮肥,前期出笋增多,其相应的出笋期也有所延长。

  磷是核酸的主要组成元素,参与呼吸作用的重要酶类都含有磷。增施磷肥,能促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合成运输,增强根系的呼吸作用,增加养分的吸收;可以加速光合产物向根部运转,促进根系发达,促进笋芽的形成,提高发笋率,增加出笋株数。增施磷肥,竹笋出土将往后推移,以中后期为盛。

  钾虽不是有机体的组成成分,但对维持细胞原生质的胶体系统和细胞液的缓冲系统具有重要作用。钾在核酸形成过程中,是各阶段有关酶的活化剂,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可促进氮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对糖分的形成和转化,对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增加单株笋重。氮、磷、钾三要素对提早出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竹林、竹笋生长发育的影响。

  ②尿素、复合肥、人粪三种肥料对提早出笋的影响:1992年在临安县高虹乡高乐村,进行了3种肥料对提早出笋影响的试验。其他时间的施肥品种与数量均相同。

        表1-4 3种肥料对提早出笋的影响

  从表1-4 中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出笋前施用3种不同肥料对提早出笋有很大的影响,早期笋产量有显著的差异。施尿素出笋最早,早期笋比例达 80.74%。施复合肥居中,早期笋比例达73.51%。施人粪早期出笋比例只有53.77%。从总产量来看以施人粪的最高,施尿素与施复合肥的相差不多。

  ③早出高产施肥技术 雷竹园早出高产施肥应根据不同肥料的性能和含量,根据产量目标竹林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及土壤中养分的含量,确定施肥量,选用施肥方法,使施肥合理、科学。氮、磷、钾的比例可以采用5:1:2,化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1年分4次施肥。

  第一次施肥:5月底6月初,每1/15公顷施尿素50公斤,厩肥1000公斤,先撒于地表,然后结合松土深翻入土中。本次施肥,应以速效肥为主,厩肥等有机肥要腐熟,以迅速补充竹林养分,恢复竹林生长,促进竹林提早行鞭。

  第二次施肥:8月底9月初,每1/15公顷施复合肥100公斤,冲水5000公斤浇施或撒于地表,再浇水。本次施肥,宜施低浓度液体肥料或固体化肥冲水浇施,既降低干旱程度,又便于竹林充分吸收,促进竹林提早笋芽分化。

  第三次施肥:10月底11月初,每1/15公顷施厩肥4000公斤,浅翻入土中。本次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以保持土壤疏松湿润,提高地温,促进笋芽膨大生长,为早出高产打下基础。

  第四次施肥:12月中旬,在覆盖保温时进行,每1/15公顷施尿素60公斤,冲水15000-25000公斤,浇透林地。本次施肥,宜施速效氮肥以提高竹笋产量,促进竹笋出土。

  对于作为保温材料的有机覆盖物,由于发酵腐烂,一般都作为有机肥施入竹园中。当覆盖较厚、数量较多时,应分批施入或作为其他林地的肥料。

  (7)挖笋和养竹 一般竹园12月进行施肥、浇水,覆盖后40天左右开始出笋,这时就可以挖笋。由于覆盖物较厚,外界气温又很低,竹笋大都在覆盖物中,应注意及时采收。人在覆盖物上走过,如发现脚下有顶硬的感觉。就可拨开覆盖物,挖出竹笋,然后将土回盖原处,再将覆盖物盖好,使土层继续保持一定的温度。初期可隔几天挖一次,以后逐渐缩短间隔时间。预计挖笋过半时就可以减少覆盖的厚度或全部除去覆盖物,以迅速降低土层的温度和湿度,延迟竹笋出土,以便于母竹的留养。采取早出技术后,雷竹可提早出笋2个月,提早产笋的高峰期,由于外界气温较低,不宜留养母竹。除去覆盖物后,可保留部分笋芽,在气温回升时留竹。采取提早出笋的园地应比一般丰产经营的竹园提前进行留养,并对留养的竹笋采取保护措施。

  (8)早出高产竹园效益分析 采取早出高产技术的竹园,极大地提高了产值,同时也增加了投入,那么经济效益如何呢?下面举例分析。

  临安县三口乡珠坞村鲍子潮,有雷竹面积0.027公顷,1991年竹笋产量1568.9公斤,折1/15公顷产量3826.6公斤,竹笋产值7211.90元,折1/15公顷产值17590元。成本投入:1990年5月-1991年5月,共施入牛栏厩肥5000公斤,尿素60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氯化钾15公斤,竹叶覆盖物3000公斤,培育管理及竹笋采收等用150.5工。成本(化肥按议价计):尿素每50公斤 63元,过磷酸钙每 50公斤 17.40元,氯化钾每50公斤 75元,厩肥每 50公斤按 1.00元计,竹叶每 50公斤按2.50元计,投工按每工10元计,合计肥料成本 192.02元,竹叶成本 150元,投工工资 505元。总计投资 847.02元,折每1/15公顷投入为2065.9元,产值减去成本,每 1/15公顷净利为 15524.10元。成本占产值的比例为11.744%,利润率为88.26%,本利比例为1:7.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采用早出高产技术,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产值与利润比一般经营的丰产竹园要高5倍以上。

  2.二季出笋培育技术

  雷竹在丰产培育的基础上,应着重加强肥水管理,充分满足雷竹林生长的营养需要和水分需要。雷竹在秋季能第二次出笋,1/15公顷产秋笋可达200公斤。秋笋出土时间一般为9月份至11月份,出笋期90天左右。1992年秋笋市场价每公斤4-6元,最高达10元。秋季二次出笋不仅在秋季为居民提供新鲜的雷竹笋,丰富了市场,而且进一步提高了雷竹林的经济效益。雷竹二季出笋培育技术是一项新技术,使人们对散生竹林笋芽分化的理论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竹林的生长规律,为食用竹笋栽培提供了新的理论论据。

  (1)笋芽周年分化的理论 一般经营的毛竹用材林,具有明显的大小年现象,大年出笋成竹,小年换叶长鞭,以2年为1个周期。在管理较差、养分不足的毛竹林中,小年出笋极少甚至不出笋。而在人工经营管理的毛竹笋用林中,大部分为花年竹林,大小年不分明,每年春大都出笋长竹。从以上可以看出毛竹林的出笋有2年1次和1年1次两种,引起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营养问题。在营养不足的毛竹林中,毛竹生长的节律缓慢,以2年为1个周期,在竹林中增施肥料,小年竹笋明显增加,通过小年竹笋的留养,进一步加强培育管理,增施肥料,可逐步改造成花年竹林。一般新造的毛竹林都表现为花年竹林,年年出笋,如任其自然,不进行培育管理,则花年竹林逐步变成大小年的竹林。在其变化过程中,人为的活动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不培育管理,人为地挖1年,留1年,使其形成大小年的竹林。在2年出笋1次的竹林中,笋芽2年分化1次,在花年竹林中笋芽1年分化1次。在高度集约的毛竹笋用林中,1年则有2次笋芽分化。在施肥较多、养分充足的竹林中,每年8-9月笋芽开始分化,春季竹笋出土后,积极地挖去初期竹笋,控制调节了整个竹林生长和养分分配,促进了受抑制休眠芽的萌发,使毛竹笋进行第二次分化。雷竹竹笋个体比毛竹笋小,一般1年出笋1次,其生长节律比毛竹快,雷竹的出笋期比毛竹早,一般8-9月笋芽开始分化,春季进行第二次分化。影响雷竹笋芽分化的主要因素有养分、水分、温度及顶端优势等,在早出高产集约经营的竹园中,由于采取了1年4次施肥,2次浇水,冬季进行覆盖保温,并进行积极挖笋,控制竹笋生长的顶端优势,调节竹林养分分配,使地下竹鞭同年生长,鞭上的笋芽逐渐成熟分化,二季笋芽分化的时间逐渐延长并衔接,笋芽分化周年进行.从而达到四季出笋。笋芽周年分化的内在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影响二季出笋的主要因子 影响雷竹二季出笋的主要因子是养分与水分。一般竹林 8-9月笋芽开始分化,10-11月笋芽膨大生长,12月一翌年2月由于低温少雨,笋芽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3-4月出笋出土,5月新竹生长,6-7月竹鞭发鞭生长,1年形成了1个生长周期。加强肥水管理后,竹林生长对养分。水分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竹鞭的生长和笋芽的分化就能在各生长期中穿插进行。采取早出高产技术后,由于加强了肥水管理,提高了冬季土壤的温度,使竹林提早了出笋,提早了母竹留养,提早了竹林的恢复,提早了发鞭和笋芽的分化,在秋季如雨水充足或进行人工浇灌,就能第二次出笋。如临安县锦城镇吴马村李顺海户,1992年由于肥水管理较好,夏秋雨水充沛,9月 1-15日在0.025公顷雷竹园中收获雷笋40公斤,并预计秋季二季出笋可达100公斤。雷竹由1年出笋1次培育成1年出笋2次,关键是加强肥水管理,特别是满足竹林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要,缩短雷竹的生长周期。

   (1)二季出笋主要技术 二季出笋主要技术是在早出高产的基础上着重进行早施重肥与适时浇水。

  ①早施重肥 新竹成林后,应及时早施重肥,一般在5月底6月初进行,每1/15公顷施有机肥3000公斤,可以利用覆盖物作为有机肥料,再施尿素50公斤。施肥后结合松土,将肥料翻人土中。9月初再进行施肥,每1/15公顷施复合肥100公斤,浅翻入土中,结合浇水进行。

  ②适时浇水 秋季8-9月多高温易干旱,为满足竹笋出土生长对水分的需要,应适时浇水。浇水量应根据降雨情况及土壤干湿程度而定,一般每1/15公顷每次浇水15000公斤左右,以浇透为宜。天气继续干旱可每隔10天浇1次,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灌溉或喷灌。

  3.雷竹林生态经营

  雷竹是优良的笋用竹种,是名符其实的山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发展雷竹既可以为城市提供营养丰富、鲜嫩美味的无公害蔬菜,又可以美化环境,绿化荒山荒坡,防上水土流失,保护农田水库,实现三大效益完美结合。雷竹的生态经营就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水、热、光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及其他资源,进一步提高雷竹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并改造和影响周围的环境,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节主要介绍6种生态经营类型。

  (1)种养结合型 临安县板桥乡西村,有农户55户,201人,山 47.8公顷,耕地 8.8公顷,属青山水库淹没区,长期以来经济状况不好。20世纪60年代初,每个劳动工只有0.19元。每年吃供应粮 1.5万- 2万公斤,村民住房大部分是茅草屋,70年代人均收入一直在100元左右。1984年以来这个村积极发展食用竹笋,实行种养结合,到1988年实现人均竹笋1/15公顷,户均养猪2头,竹笋收入达3万元,养猪收入达48万元,仅两项收入人均达388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全村工农业的发展,1988年全村工农业收入达22万元,人均收人近1100元。到1991年全村仅竹笋收入就超过60万元,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养殖业为竹林提供了肥料,促进了竹林的发展,提高了竹笋的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为养殖业打下了经济基础,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西村实行种养结合,由穷变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废物利用型 城镇每天都有大量的垃圾产生,这些垃圾污染环境,对人民生活不利,环卫部门为处理这些垃圾需花费大量的人力。临安锦城镇每天有60吨垃圾,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的发展,垃圾将成倍增长。将这些垃圾运往城镇郊区竹林,可作为很好的肥料,既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竹笋产值,又改善了城镇的环境卫生。因此竹林成了垃圾消化厂。

  在一些毛料扫把加工厂,竹叶常堆积如山,为处理这些废弃的竹叶,常用火烧毁。利用竹叶作为覆盖增温材料,可以提早雷竹出笋,提高经济效益,覆盖后再作为肥料施人竹林中,一物两用。临安利用竹叶覆盖保温,提早出笋,1年就增加竹笋产值500万元。

  (3)立体经营型 临安在发展食用竹笋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进行合理布局。下坡、背风向阳、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发展早熟雷竹,在中坡发展中熟高产竹种高节竹,在上坡。高山发展迟熟竹种桂竹、刚竹。充分利用山坡地的垂直差异,进行合理布局,立体经营,使早的笋更早、迟的笋更迟。

  在田头、地坎、路旁、塘边四旁种竹,见缝插针,充分利用空间及边际效应,使小面积获较大效益,也是立体经营的体现。

  在竹林中进行间作套种,主要是在新造竹林中间作套种,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以增加短期农作收入,以耕代抚,以短养长,促进竹林提早成林投产。即使在成林竹园中,也可间作耐阴的农作物、蔬菜、药材及栽培食用菌等,以进一步提高竹林的经济效益。

  (4)防护生态型 充分利用竹林的生态功能,积极在库塘四周、河流两岸发展竹林,利用竹林涵养水源,防风固土,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库,保护农田。临安县大面积发展竹林的乡村,近几年来,几乎没有遭受过洪水危害,充分显示了竹林的生态效益。

  在水库山塘四周发展竹林,不仅对水库、山塘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可以在冬季利用水库、山塘沉积的泥沙给竹园加土,改善竹园土壤,降低竹林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临安县板桥乡西村,位于青山水库南端,一竹笋专业户在房前屋后有竹林0.028公顷,1982-1986年,每年利用水库里的沉积泥沙给竹园加土,每次几百担,改良了土壤,提高了产量。5年年平均1/15公顷产竹笋为 3107.7公斤,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房前屋后庭院种植雷竹有3大好处: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早晚闲散空余时间进行细心的培育管理;二是庭院竹林可以改善居住环境,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青,经雪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可以美化环境,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竹林可以防风、防尘、防噪、调节气温,使空气清新,环境清幽;三是庭院竹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如鲍子潮 0.028公顷庭院雷竹林,1991年竹笋收人 7000元,1992年竹笋收人 14000多元;李顺海 0.025公顷庭院雷竹林,1991年竹笋收入2000元,1992年竹笋收入2150元。临安的农民把庭院雷竹林称为“绿色的聚宝盆”、老年人的“养老金库”。临安县临天乡的大小吴马十八村,家家种雷竹,户户卖雷竹笋,户均雷笋收入超千元。这个乡1991年仅雷笋收入一项就达500万元。

  (5)综合利用型 综合利用型,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综合地运用于雷竹的栽培管理中,进一步提高竹林的三大效益。综合利用,包括优良品种的选用,地形小气候的利用,光、热资源的利用,土壤资源,荒山、荒坡、荒滩的开发利用,充分地利用环境条件及各种资源;综合地运用各种成熟的科技成果,如四次施肥法、丰产高产技术、早出高产技术、二次出笋技术;综合利用型包括前面叙述的种养结合型、废物利用型、立体经营型。防护生态型与庭院经济综合地集中运用,以达到竹林生态经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