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嵩独坐mp3下载:触摸灵动的江南(四)【媒体达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30:40

                                四、诗与曲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唐朝张志和的词《渔歌子》一组五首之一,词中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欣赏山前白鸳、桃花流水,悠闲地垂钓。此情此景把我们带入山人、诗人如云的古之江南时空之中。

 江南诗意盎然、随意洒脱的浪漫情怀,为文人雅士提供了修身隐居的佳地。江南多才子,山水胜文章。中国文化是一个诗的国度,而江南恰是造就诗人的佳地。

 究其历史原因,江南原是古代官宦、文人的流放之地,也就逐渐形成了文人墨客的栖居之所。古时,江南也属蛮荒之地,随着吴越文化的兴起,经济日益发达,逐步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区。清代高宗乾隆第一次南巡,苏州画家徐扬进献乾隆《盛世滋生图》,即《姑苏繁华图》。画中人物约有12000余人之众,往来于水上的舟楫排筏近400只,分布城乡各式构筑的桥梁50多座,街上可以辨认的店铺230余家,形象地反映当年苏州物产富饶,工商繁荣,人文荟萃,景色秀丽的气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在熠熠湖光的掩映下,在杏花春雨的朦胧中,已经成为中国南方的富庶之地和鱼米之乡,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江南的富饶,为文人带来了诗意化的环境,江南的烟雨、秀丽山水、亭台楼阁与文人的心绪和情怀融为一体,也激发了文人非凡的艺术传造力。

 李白、白居易、杜牧、孟浩然、柳宗元、李贺等诗人,在游遍江南山川的过程中,创作了一篇篇经典的诗文佳作。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鲜、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亦称扬州八怪。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更是世人皆知的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是明代时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江南才子可谓数不胜数,他们在此对酒酣畅,吟诗作对,抒怀情意,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满目春光洒人间,籁声清新气自然。昆韵悠扬绕天地,锡曲铿锵贯山川。行云越调雨润色,流水评弹风摇船。展衣开腔看社戏,挥袖迈步做神仙。”诗离不开曲,歌离不开调,从越剧、昆曲、评弹中,我们更能领悟吴侬软语的微妙。

 南北方言系两大派系,有诸多差异,北方方言低沉粗犷,持重缓慢;南方方言清脆悠扬,快速急切。“心生美妙爱生乐,听曲听声听腔调。”尽管,对吴语一知半解,但经明代王世贞对南北曲艺的概括,我也慢慢悟出了其中的意境。吴语软、弱、甜、媚,在曲调中更加明显。王世贞评价: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就像学京言要看京剧一样,要学好江南的吴语,若听懂了昆曲,你就可以置身吴越地域而游刃有余了。
    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从寻觅江南写到诗情画意,我对江南的了解仍限于肤浅和表面。爱江南应从其风俗习惯、人文表象开始,追其精髓,究其魂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江南美,美在通达,美在智慧,美在灵动。“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离别江南,难免伤感,然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因为我心中已深埋江南情,尤其是那份灵动。(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