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变形突出图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42:04
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单一的财产公有制和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瓦解,资产重组引发了社会结构重组。这种社会结构的重组使原有的基层党的建设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问题。带着这些新问题,我们对大连市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思路和设想。
  
  一、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并形成了“支部建在连上”,按照行政和生产单位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模式。这种传统模式与我们党在革命时期的要求和计划经济的体制相适应,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单位体制”逐步瓦解,党员队伍出现大范围流动与重组,这些都使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传统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
  1.传统的基层党组织模式已经难以实现“全覆盖”,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体系。我们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就是使基层党组织能够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实现党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面领导。但是,伴随改革的深入,许多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出现破产和重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私营、股份合作、外商独资等各类新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由于传统单位制的解体,原来属于行政单位的许多社会职能被新社会组织所替代,传统基层党的建设格局受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依附于行政系统的党的垂直型、行政化、单位式的组织体系出现了“空白点”,党的工作出现了“盲点”,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纵向基层党组织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基层党组织管理体系。
  2.基层党员教育管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迫切需要重构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的新体制。党员必须加入党的组织,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职能转换与还原过程中,党员队伍出现大范围流动与重组,许多党员走出传统的单位流向社会,尤其是城市社区聚集了一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党员队伍,不少党员组织关系挂靠多头,随意性强,管理难于入手;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这些农民工中的党员流动性更大,经常失去同组织的联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快速生长,但在党组织覆盖不全的情况下,许多党员无法参加党的组织活动,难以纳入稳定的管理之中。党员流动与重组导致党的组织资源配置失去平衡,部分领域出现了“党员找不到组织,组织找不到党员”的现象。单纯的“单位建党”模式下的传统教育管理手段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急需一种新的组织设置模式和教育管理手段来补充加强。
  3.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多样化,迫切需要对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作出明确界定。基层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是我们党的一个政治优势。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基层组织日益多样化,传统的“领导核心”定位已经受到质疑,代之出现的是目前各种基层组织定位的紊乱。比如,按照党章规定,街道、乡镇党委和村、社区,以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的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以及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起到保证监督作用。这里就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在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是否意味着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村委会主任负责制”;在不同的事业单位中则出现了“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两种体制的尴尬局面;至于新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的定位更不明确,主要是引导监督、团结凝聚、维护促进,等等。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发展,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的紊乱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迫切需要探索统一的功能定位。
  此外,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挑战还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和隶属关系、“两新”组织中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等。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已经不单纯是局部性问题,而是带有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客观分析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从社会变革的实际出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重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格局,已经成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大连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中共大连市委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从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问题入手,围绕解决难点重点,进行了一系列新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形成了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新格局。
  1.确立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基本框架。在集中梳理流动党员,帮助“隐性党员”找到党组织的过程中,大连市委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基层党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的六大领域。计划经济时期,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紧紧依附于经济、社会单位,并形成以农村、国有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为主体框架的党建工作格局,即传统党建三大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党建向社区党建的延伸和拓展、国有集体企业党建向新经济组织党建的延伸和拓展、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向新社会组织党建的延伸和拓展,形成了社区党建、新经济组织党建和新社会组织党建三大新兴领域。根据六大领域基层党组织的不同特点,大连市委明确提出,基层党建工作要以机关党建为龙头,以农村、社区党建为重点,以此带动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实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至此,以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三大新兴党建领域并存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新的目标模式——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框架基本形成。
  2.明确基层党组织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根据六大领域基层党组织的定位,中共大连市委明确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和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是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国有集体企业和新经济组织党组织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完善市场经济主体;机关事业单位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主要是以公正诚信为基础,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大连市委深刻地认识到,目前三大新兴领域中党的组织体系之所以不好建立,建立起来又不能有效开展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责任主体问题。为此,中共大连市委明确规定,社区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区(市县)委;对新经济组织,实行属地管理为主、条块相对结合,在区(市县)成立非公企业党工委,区域内实行分级管理;对新社会组织,实行业务主管单位或行政挂靠单位党组织管理为主,行业自律组织党组织管理为依托,市县分级负责。通过落实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破解了“行政无上级,但党的组织不能无上级”的命题,基本形成了工作目标具体,隶属关系明确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
  
  3.科学构建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在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大连市委按照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原则,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建立和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在传统领域,基层党组织以局部改进调整为主。在农村,打破原有的“单向功能单一制”的党建体制,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向功能复合型”的党建体制,即在并村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村党支部统一升格为党总支,总支下设立种植业党支部、新兴产业经济党支部、外出农民工党支部、老年党支部等党组织组建模式;在国有企业,根据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中理顺国企党建管理体制的要求,整合和完善党组织设置,构筑党组织新体系。在三大新兴领域,根据各自的特点,以创新为主,建立相对完备的党组织体系。在城市社区,建立以社区党总支为主体、楼院党支部和功能型党支部为基础的新型社区党组织网络体系;在新经济组织,建立由区(市县)、街道(乡镇)和非公企业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体系,并依据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特点,分别采取“派建”、“内建”和“外建”方式建立党组织;在新社会组织,建立由业务主管单位、行业协会、社团中介(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体系。通过六大领域的整体推进,逐步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4.从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到提升功能。有效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作用,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着力点。中共大连市委在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过程中,适时提出了由党组织“覆盖”到提升“功能”的要求。基层党组织根据这个要求,首先在社区开展了建立“功能型”党支部活动,即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比较稳定的群众组织,采取单建、连建等方式,组建了社会服务型、维护稳定型、文明建设型、创业带动型等各种类型的“功能型”党支部,如军嫂党支部、法律维权党支部、舞蹈队党支部等。农村党组织也开始建立“多向功能复合型”的党支部,并赋予这些党支部以不同的具体任务和特色职责,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党支部建设工程”和以“五个好”为目标的争创“标兵党组织”和“党员奉献”活动。“功能型”党支部的建立,形成了以分类分层为主要特征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有效延伸了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工作面,找准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作用点,实现了有党员的地方就要党有组织,群众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设置就跟进到哪里,推进了基层党建由“组织覆盖”向“提升功能”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和设想
  
  中共大连市委构建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产生于经济制度改革、社会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完善于基层党的建设的实践探索之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理论升华,准确回答和破解了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对于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对推进基层党的工作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时代要求。我们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是一个勇于创新的政党。时代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应当看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保守封闭到改革开放,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环境氛围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仅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共大连市委构建基层党的建设新格局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在变革的时代,基层党的建设的改革没有特定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要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因此,各级党组织必须摆脱固有模式和习惯做法,走出思维定势,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重新审视基层党的建设现有的理论和制度,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首创精神,按照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基层实际出发,把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良性发展。
  2.对基层党组织的地位进行统一定位,是有效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的领导必须有效覆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党的组织体系贯彻到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也必然是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的核心。因此,按照党章对基层党组织任务的统一规定,以及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能转变的要求,我们认为,基层党组织作为政治组织,其地位作用应统一概括表述为政治核心。政治核心主要是一种政治上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是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属性在组织定位上的直接体现。政治核心的概括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体表现为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服务协调、保证监督、团结凝聚等。由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在国家政权建设中的角色不同,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作用在不同领域也应有不同的体现。在基层政权单位以及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单位,党组织应发挥政治领导作用;在经济和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发挥政治导向和思想引导作用。党在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是实现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3.坚持分类指导,探索内在规律,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原则。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基层组织架构基本定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科学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基层组织架构相匹配的基层党组织体系。中共大连市委提出的基层党的建设六大领域的框架格局,以及不同的发展思路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必须看到,基层党建工作的六大领域有各自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发展也不平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从传统的单一走向多元、由行政单位型向产业型和区域型转变。如在基层党组织设置上,必然根据各个领域各自的规律和特点,构建不同的组织体系。具体地讲,在农村,应重点探索产业化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形成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产业大户等新型组织模式,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城市,应依托社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商务楼宇和大型商贸区或专业市场、行业协会或专业团体等建立区域性基层党组织,改变传统的以纵向控制为主要特征的模式,注重横向联合,以区域为主体,把区域内所有组织纳入建党范畴。总之,适应基层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按照产业布局和区位功能重新整合党的组织资源,是基层党组织设置中必须认真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4.探索凝聚型和动态型管理方式,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新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择业的高度自由化,大量的基层党员在城乡和产业之间频繁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因此,必须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流动性、分散性逐渐扩大的趋势出发,改革传统单一的党员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对党员进行凝聚管理和动态管理的新形式。在党员管理理念上,要变传统的约束型管理为凝聚型管理。传统的党员管理方式是在战争条件下形成的,主要是用严格的组织纪律来约束党员,这种党员管理理念与新形势的要求已不完全适应。确立凝聚型的党员管理理念,就是从党员是党内主体的认识出发,以调动党员积极性为目的,通过管理方式创新,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把党员吸引凝聚到党组织中来。如在下岗党员集中的地方,党组织可采取建立党员就业服务站、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创业示范基地等方式把党员集聚起来。要建立党内关爱制度,设置党内扶助资金,对下岗党员、贫困党员各级党组织应伸出援助之手,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使这些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在党员管理制度上,要从传统的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目前基层党组织的定期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按期交纳党费制度等要求在一些党员群体中已很难执行,形式主义的问题非常严重,必须从动态角度进行改进。如基层党组织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时间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流动党员和出国劳务党员可以在规定期限内一次性交纳党费等。 5.建立服务群众和服务社会的新机制,是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重要途径。借鉴大连市建立“功能型”党支部的经验,我们认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应在“特色党建,品牌意识,凝聚党员,服务群众”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基层党组织要改变传统的以“做好群众工作”为导向的党建工作模式,形成以“代表群众利益”为导向的新型工作理念,真正站在代表群众利益的立场上,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反映民情,代理民诉,化解民怨,以基层组织的名义为群众鼓与呼,真正成为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要建立健全党员贡献社会的奉献机制。无私奉献是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视和强调满足人们物质利益的新形势下,党员奉献精神需要新的表现形式,即贡献社会。因此,应积极构建党员贡献社会的奉献机制,弘扬反映时代特色的党员奉献精神,把党员先进性要求形象化、具体化地展现到社会中去。要针对当前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一些社会群体心理不平衡等问题,建立党员扶贫帮困基金、助学基金等,组织党内捐献活动,为先富起来的党员、私营企业主党员和其他党员贡献社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载体,创造条件。基层党组织也要从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创共建”活动和党员奉献日活动,为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创设奉献社会的舞台。要积极借鉴这次抗震救灾中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的成功经验,有计划地组织全党贡献社会的“工程”活动,全力打造党员的社会影响力,使党员的奉献精神形成“品牌”效应,党员先进性在新形势下得到弘扬光大。
  (课题组成员:金晓钟、郭化光、唐晓清、王恩宝、齐文学、关润华、杨帆、徐本岩、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