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农夫钢琴曲踏板:作文思路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53:26

作文思路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一个学生,如果思路不畅,拿起笔来,不知道该写什么;或者思路不顺,想要写些什么,但不知道从哪里下笔。试想,这样学生,也要他写出像样的文章来,岂非缘木求鱼?作文思路训练,正是为了解决写作教学中的这个难题,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作文思路基本功的训练。现从教学实践中概括出10条训练例证:

1.善于观察,加深认识,使文章言之有物。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开始。写作时,对所写对象,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写出好文章。否则,对客观事物观察不细,了解不深,需要叙述,叙述不具体,需要描写,描写不细致,需要议论,议论不成理。如此文章,也堪入目么?因此,鲁迅认为写作“第一须观察”,也就是从观察出发,进行分析、研究,认真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如范仲淹经过对洞庭湖的细致观察和周密调查,方概括出它的景象特征:“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同是一个洞庭湖,在晨光中观察与在薄暮中观察,在晴天里观察与在雨天里观察,所见就完全不同。晴天看到的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雨天看到的则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从而托出文章的中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无以上观察、描写,作者精辟的立论,也就成为无本之木。而《岳阳楼记》也将难以列入传统的名文之林。

观察,要深入事物的本质,不能进行纯自然的描写。1992年高考中的一篇文章,把笑星陈佩斯的圆脑袋写成:“圆滚滚,亮光光,不带一根头发,还有反光,不知是涂了油,还是打了蜡。”“如果停了电,不用蜡烛,光凭反光,这脑袋也能亮得像个40瓦的灯泡。”这能说是笑星的特征吗?笑星逗笑的特点主要是在他的表演技艺,而不是他的奇形怪状。有学生将它改为:“圆脑袋上的每根眉梢,每条面纹,每块肌肉,只要是每瞬间的小小牵动,都会向你提供丰富的笑料。特别是他那一对圆溜溜的小黑眼珠,镶在那大圆脑袋上,既流露出深深诗情,也蕴藉着浓浓画意。”这样描写,就把这位天才的艺术表演家刻划无遗了。

2.善于想象,开拓思路,使文章水到渠成。作文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都需要想象去接通思想的线路,动用生活的积累,迁移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活动。这样,才能把日常的东西写得光彩照人,把单调的事情写得平中见奇。如秦牧散文《土地》,充分运用了想象;想到春秋晋公子重耳在亡命途中捧起土块,叩谢上苍的事件;想到历代剥削者掠夺农民,逼迫农民离乡背井,而仍珍藏一包“乡井土”的情景;想到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保卫土地——一寸土地一寸金的抗敌故事;想到几千年来农民在这块土地上流尽血汗同大自然、国内外敌人鏖战的经过;想到土地回归到人民手里后,使本来荒凉单调的地面竟变得象苏绣、广绣般美丽的现实。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始终围绕“土地”展开一系列的极为丰富的想象,使我们体会到我国古代文论在谈到想象时所描绘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生动景象。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通过想象就可以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有进有退,有抑有扬,有穿插点染,有烘托陪衬的巨大作用。

为了加大想象思维训练的力度,可以使用密集型的训练方式,如《路》,从现实生活中有形的路,想象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比喻的路:改革之路金光灿烂;振兴之路就在脚下;人生之路贵在探索;成才之路心血铺就;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也可将老故事、老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它们同现实生活接轨,成为涂上浓浓时代色彩的好文章。如《三个和尚故事续编》:三个和尚没有水吃的局面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一个和尚离开庙门当上裁剪师,一个和尚在街上开了个书画店,一个和尚同人合伙办起了小工厂。两年后,他们都富有起来了。三个和尚商议一下,给庙里装上自来水,于是,到山下“挑水吃”、“抬水吃”及“没水吃”的现象都没有了。而且全村也沾了他们的光,家家都吃上了又甜又美的自来水。

3.善于选择,去粗取精,使文章脍炙人口。选择,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从审题、立意、构思到技巧、语言的运用,都离不开科学的选择。否则,不分皂白,不识底里,就难以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来。例如马克思在给女儿的信中引用过阿拉伯的一则寓言:湍急的河上一条小船,小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和一位船夫。哲学家问:“你学过历史吗?”船夫:“没有。”哲学家摇了摇头:“那你失去了一半生命。你学过数学吗?”船夫:“没有。”哲学家动情了:“那你简直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这时,一阵狂风把船吹翻了。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不会。”船夫:“那你就要失去整个生命。”这则寓言,有几种观点可以提炼:人要自知,不能妄自尊大;人无完人,不能只看一面;见人有难,不能袖手旁观;学习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其中最佳观点应是最后一个选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虽然其它观点都能与寓言沾边,但最后一个观点却能对哲学家理论脱离实际、只知背诵书本条文的一个有力否定。从而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社会实践的致命弱点。

作文时,可以集中多种不同的思想观点,让学生来选择,从而训练他们的选择思维能力。如《“28响”之谜》的报导:国外最高礼仪鸣放礼炮21响,而毛泽东主席在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却令鸣放礼炮28响,为什么?美国人说:“共”字由“廿”与“八”组成,毛泽东把共产党写上了天。苏联人说:毛泽东得天下有28个功臣。英国人说: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时是28岁。从结婚至开国已28年,而杨开慧牺牲时也是28岁,日本人说:28是指八卦八门中两个门,有吉庆的意思。尼克松访华时说:“毛泽东”三个字用繁体写是28划。几个外国人汇集在一起谈到此事,不禁惊呼:毛泽东真神人,他能预测自己寿命为84岁,84是由3个28组成,毛泽东28岁中共诞生,过了28年共和国诞生,再过28年逝世了。最后,周恩来回答尼克松说:曾听主席讲过,中国共产党到开国时已28岁了。以上共7种看法,从个人功绩、家庭私事、古代学说、数字巧合,党的历程等多方面出发,来猜测“28响”的含义。但令人信服的应该是用来纪念党的奋斗历程,即党已诞生28年,28年来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求全国人民继续努力奋斗。周总理解释的“28响”,显示出人民共和国领袖的伟大胸襟。

4.善于比较,辨别优劣,使文章相反相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辨明事物的特征。正误是非,善恶美丑,总是在比较中显得更为鲜明。在写作教学中,对客观事物进行比较思维训练,就可使文章思路得到拓宽,学生认识得到深化。如《她被解聘之后》,向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材料:一个女大学生,报考某大公司攻关小姐,因落榜而自杀,幸亏遇救脱险。正当此时,传来喜讯,她被录取了。因誊写录取名单的差错,榜上漏掉了她的名字。她正在欣喜若狂之际,却又传来消息,她已被公司解聘了。解聘的理由是:连如此小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又怎能承担起公司建功立业的攻关大任呢?要求写出这个女生被解聘后的心理状态和她的归宿的可能性。学生主要写了两种心理状态和两种个人结局:一是受到更大刺激,决心一死了之,或者变成一个“女狂人”;一是受到深刻教育,从此坚强起来,也许成为一名“女强人”。要求将这两者进行比较,看哪一种更感人,更有教育意义。很明显,前者比较消极,具有悲剧色彩,但它可从反面来教育人,人们看了也会为之感叹、惋惜;后者较为积极,有悲喜剧色彩,能促人长善救失,改正错误,奋起直追。因此,前者可以写,但应鼓励青少年写出更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女强人”的作品。

学生比较能力增强了,就会打开思路,写出新颖、独特,不为前人所囿、不为今人所扰的好文章来。一个学生在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空城计》以后,写了一篇《请孔明走下神坛》:司马懿大军压境,孔明端坐城楼,焚香操琴,笑容可掬,神态自若。而在司马懿退兵之后,却汗水满面,以巾揩拭,象是在大惊以后而趋稳定的一种情态。此正是导演的高明所在。空城计是一“神着”,但也是一“险着”,如果司马懿听从其子司马昭之言,杀将进去,孔明能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因之孔明看系沉着,实系紧张,看系自若,实系沉重。这位生平谨慎,从不弄险的汉丞相,不得已而冒险行事,在其焚香操琴的过程中,可见其内心的震动。但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没有极高的领导才能与修养,谁能至此?而小说《三国演义》则写:“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并“拍手大笑”,全无一点惊恐,很不近情理,把孔明完全神化了。我们应该请孔明走下神坛,让他到人世间吸取一些营养。

5.善于综合,窥视全貌,使文章统率整体。综合,是把各种不同的事物组合起来,而构成一个新事物。作文时,必须具有这样的能力,才能把浩如烟海的客观现实,综合成有较高质量的能说明一定问题的新篇章,使我们能从简要的材料中,了解到面广量大、纷纭复杂的客观情况。如在学生看完电视剧《三国演义》之后,要求他们对三国人物进行“一人一评”,从而训练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一个学生写了《孙权其人》:孙权碧眼紫髯,貌不出众,才逊刘、曹,而却称霸江东,抗衡天下,何哉?除了仗父兄之余烈,倚江山之险固外,最大的成功因素在于他能知人善任,敢于用人。当初,曹操雄兵百万,旄麾南指,他果断启用年轻将领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兵,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瑜死鲁肃继之。再用吕蒙,智夺荆州,击败关羽。彝陵一战,力排众议,毅然起用年轻的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使刘备败死白帝。权不但能用人,还善于培养人。《资治通鉴》有史实记载,权劝告吕蒙多读史书、兵书。后吕蒙被人称誉为“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这是综合思维能力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情节很为复杂的长篇小说中,综合出一个人、一件事来,并以史书记载佐证,中心突出,论述集中,表达力强,是有一定质量的综合性的历史人物评述。

 

进行综合思维训练时,还用一些较为散杂的材料,要求学生抽出其中的共同点,围绕中心,写出一篇章节完整、结构紧凑的文章来。如列宁18岁时,参加俄国一个秘密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组织有志青年学习马克思著作和开展革命活动;彭总18岁时,怀着为穷人打天下的雄心壮志,弃农从戎;华罗庚18岁时,在商店学徒,勤奋好学,19岁发表数学论文,25岁成了世界闻名的数学家;哥白尼18岁时,进了大学,超前完成课业,在名师指导下,深入钻研数学和天文学,成为名震遐迩的天文学家。科学家说:18岁,标志着一个人生理、心理的渐趋成熟,意味着一个人精力、智力的迅猛发展;文学家说:18岁,是个放光的字眼,这是生命黄金时期的开端啊!在这些材料中,有人物事迹,有事物述评,有感情抒发。特别是人物事迹,各具特色,丰富多采,如以“18岁时在想什么”为题写篇“由他人想自己”的短文,就可成为综合思维训练的一篇好材料。

6.善于概括,提要钩玄,使文章主题突出。概括是指在大量同类事物中,通过比较、鉴别,剖开表面现象,摒弃其偶然因素和非本质细节,将其基本特征显示出来。写作中的各个环节,诸如题目的拟定,观点的提炼,中心的确立,情节的叙述,事物的说明,道理的阐发,等等,不进行概括,就难以写出准确、精要的文章来。例如,《光明日报》曾登出这样的信息:人民共和国部级领导干部的办公室出现了五星红旗。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用国旗来自警、自勉:国旗在提醒你时时、事事、处处都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提醒你手中的权力是国家和人民给的,你要依法行政,绝不可以权谋私。水利部部长钮茂生的想法很朴实:办公桌上的国旗既能给你一种庄严,又让你感到一种责任,行为处事要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行都是对国旗的亵渎,对国家和人民的犯罪。国家语言文字工委会党组书记林炎志:感到在国旗下工作有一种压力和动力,可以鞭策自己为国家、为人民更努力而且更有效地工作。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对这个材料进行概括,提炼一个中心,以显示部长办公室国旗的本质意义。有学生概括为:在部长办公室里有一面五星红旗能够增添一份庄严,增添一份自信,增添一份责任,增添一份监督,做一个名符其实的人民公仆。可以看出,这对概括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对相反材料的概括,需要从中找出联结点,将两方面内容联结起来,才能有个统一的中心。如一个材料是:五十年代初,美国将要出兵朝鲜。当是,德林软件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中国对此事的态度。在朝鲜战争爆发前8天,该公司回答:中国将出兵韩国。他们打算以500万美元将这个结论卖给美国政府,但受到政府官员们的嘲笑。到了朝鲜战争结束,美国政府仍以28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这份过时的研究报告。这是为什么?另一个材料是:袁绍出兵打曹操,田丰力谏不可,并断言战必败,因此被关进监狱。后来果被田丰言中。这时人们都说田丰将被重用,谁知,却因此被处死刑。这又是为什么?这两个相反材料的联结点就是对待错误的态度问题,一个是巨资买错,一个是死不认错。前者是为了吸取教训,以后不犯或少犯错误,后者是为了个人面子,最后必将彻底失败。

7.善于转换,抓好角度,使文章表述周严。观察事物,有众多的、不同的角度。站在一个角度,可以看到事物的一个侧面,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而每一个侧面,都反映了事物的一部分,把这些部分综合起来,就可以看到事物的全面,获得对该事物的全面认识。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好多人看了难以理解,认为诸葛亮这样大胆,司马懿这样多疑,出乎人之常情。据考证,三国时确实无“空城计”其事。然而,历史上用“空城计”退兵,在春秋时的确有过。《左传》记载:楚国令尹子元,于公元前666年发兵攻打郑国,郑文公将城门大开,楚军不敢进城。待郑盟国援兵至,楚连夜撤兵,撤时军营帐幕不动,待郑得知楚已退回时,方知留下的也是一座“空城”。这次战役双方各用了一次“空城计”。而罗贯中虚构中“空城计”,却比历史上真实的“空城计”出名,为什么?主要是小说中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对司马懿心理状态进行全面地、透彻地分析,也就是从多角度来看司马懿,看到他多疑的一面,又看到他认定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弄险的一面,还看到他性格拘谨不愿采纳部属意见的一面。这样,也就完全掌握了司马懿,而取得了“空城计”的胜利。

善于转换角度,掌握好角度,是写好文章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写作教学中必须加强角度转换和选择的训练。1991年高考作文以“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两种观点为题材写一论辩短文,就是着重对角度选择能力的考核。“近墨者黑”是从“择友”这个角度出发的,古有“孟母三迁”之说,也有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感叹,都说明了传统的择友观,不无有些道理。特别是对思想未定型、容易受污染的青少年来说,更有其价值。“近墨者未必黑”,是从“立志”这个角度出发的,古代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谈,孟子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元宋方壶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的警句,对“近墨者未必黑”作了有力的佐证。以上两种不同看法,是由于采取的角度不同,前者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后者则强调主观意志对人的作用。我们选用什么角度,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需要而定。

8.善于应变,实事求是,使文章委婉动听。周围的事物,千变万化,要能正确认识变化了的客观形势,就需要有善于应变的能力。思维是这样,作文也是这样。因此,应深入分析,了解变化的条件,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写出有说服力、耐人寻味、委婉动听的言辞和篇章。例如,三国时有《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五六岁,有成人之知。孙权进巨象,操欲知其重。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而载之,则可知也。”操大悦。这是一种应变思维能力。巨象难称,他物易称,以巨象变换他物,则可称其重量。其条件是船帮水痕一致,换上的必然是易称的他物。应变思维亦可用来分析一个人的思想发展情况。1992年高考作文:马路上,一小青年把玻璃罐当足球踢,踢破了流出一摊脏东西。一位姑娘骑车经过,车胎被碎玻璃片轧破,她生气地将破玻璃罐一踢,玻璃更碎更散了。一对男女走来,地上脏东西将女的高跟鞋沾污了,女的骂声不绝。我回家拿扫帚来打扫,可是已被人打扫得干干净净。据说就是以上这些人来打扫的。为什么?写出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这也是一篇应变思维能力训练的材料作文。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的今天,他们都有条件激起思想上的变化而反转来打扫脏物。具体条件在材料上写:小青年“吃惊地看看自己的'杰作’,低着头走了”;姑娘“发现我在摇头,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妥,赶紧用脚把大块的玻璃片归拢到一旁”;一对男女十分动情:“唉,真缺德,中国人的公德心呀……”,“君子动口不如动手”。以上三类人在现场上已有触动,已表后悔,回转来打扫脏物已有成熟条件。要求学生对他们心理变化状况进行分析,实际就是对应变思维能力的训练。

9.善于迁移,以石攻玉,使文章构思出众。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必须使迁移思维向积极方面发展,以进一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比如学习数学有助于学习物理,学习汉语拼音有助于学写英语字母。但是,学生在学习整数乘法之后,也会对代数式作出错误的反应,如a[3,]×a[5,]=a[15,];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字母后,也会对英语拼音起着干扰作用:英语字母、汉语拼音字母读音混淆。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意训练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别处闪光的东西嫁接到自己的智慧树上,让它开花结果。这样,就可能使文章写得丰富多采,绚丽多姿,题材新颖,发人深思。例如,学生进行迁移思维训练而写出了一篇关于“从生物冬眠到人体冻结”的短文:每当寒冬到来,雪花纷飞的时候,有些动物,像两栖类的蛙,爬行类的蛇,哺乳类的熊……就躲进洞穴。它们不吃不喝,蛰伏不动,整个冬季像生命已经停止似的。但到春回大地,它们又苏醒过来,恢复了正常活动。这种“死”而复苏的现象,确实十分有趣。不禁使我想到:能否用冷冻的办法,使人体的细胞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免于干枯、分解、衰老和死亡?这样,一个人即使死了,总的新陈代谢已经停止,但靠着死者身上人体细胞组织的被“冻结”,有朝一日,只要具备了有利的外界条件,死者将被重新救过来,起死回生的希望也就最后达到了。

善于迁移,还可拓宽人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真挚的思想感情。1993年高考作文:夏日夜晚,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并对环境气氛和人物神态进行描述。这是迁移思维训练的一个好题材,从新、老树皮的产生和剥落,迁移到人世间一切事物的新陈代谢,从滋生、发展到消失,特别是可以迁移到新时代对新老干部的正确态度——对老一辈的崇敬和爱护,对新一代的赞美和盼望,既肯定老的过去成绩,又喜看新的一代成长。经过这样迁移思维,就使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

在进行迁移思维训练时,还应该注意迁移事物之间是否具有统一性和相通性,有,则可形成迁移,没有,则会变成胡扯。为什么青椒“残株再生”技术能迁移到蕃茄种植中去,而不能迁移到所有的植物中去,这就关系到是否同属茄科,是否有着相同的生长规律问题。孟浩然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现了爱春,惜春之情,但在“文革”中却有不少人在读后发出内心积怨:“何时天才明?何时人才宁?何时斗争才得停?”这种深切的感动,实际也是一种迁移思维,其中的共同点是在怜惜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不忍人间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

10.善于求异,超常思考,使文章新颖、独特。在写作实践中,坚持超常思考,打破思维定势,解除固定的思想锁链,就能不断写出新颖的独特的好文章来。思维定势是作文的大忌,它堵塞写作思路,很难摆脱既定的方向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跳不出陈旧的一般作文的窠臼。结果只能是见人所见,想人所想,发人所发,而写不出有一定新意、能引人注目的文章。如寓言《醉狮》:一只睡狮,整日贪睡,昏昏沉沉,不知东西。群兽商议,怎样瓜分睡狮。有的要吃它的肉,有的要喝它的血,有的要吸它的骨髓。睡狮惊醒了。大显雄威,与群兽搏斗。经过几十个回合,终于击败了群兽。一群狐狸,设下诡计,办了酒席,约了“陪酒秘书”、“干杯小姐”、“酒星干部”来慰问睡狮。于是,一日两,两日三,天天酒醉饭饱,昏头胀脑,个个成了“酒仙”、“酒星”、“酒徒”、“酒鬼”。睡狮,也就由醒狮变成子醉狮。这样下去,醉狮的结局将会如何呢?这则寓言,取材新颖,含意深刻,能从我国过去曾被人贬称“东方睡狮”中翻出“醉狮”新意,从而联系当前腐败现象,编写成文.
 

(一)  以读促写的方法

 1、模仿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应利用这一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指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怎么写”的知识通过模仿运用到作文实践中,让学生在模仿中形成写作技能,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条理性,真正做到“以读促写”。模仿可以有以下几种:

(1)、对照模仿式。它是直接从模仿对象处学习其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点,依样在自己的作文中使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是结构的模仿,也可以是情节的模仿,可以是人物塑造的模仿也可以是语言技巧的模仿。如《林海》一文的第一段,句子间的逻辑非常紧密,可以引导学生用“我总以为”、“这回”、“才证实”几个词写一段自己对人、对事的认识的文章

(2)、借题发挥式。它是相对于对照模仿来说的,不是一对一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对更多对象认识感悟的基础上把其中印象深刻之处巧妙的应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赋予他全新的意义。

3)、创新发展式。它是指在原作的思路,进行创新改造,融入自己的情感,增加自己的新的生活体验和素材,这是对原作的创新与再创造。

从模仿的范围来说:

1)、仿篇,亦称为全仿。这种方法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可全面模仿《桂林山水》一文的写法: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结构全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如写《我爱故乡的山水》。

(2)、仿片断,亦称点仿。点仿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局部模仿,内容较多,范文较广,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但应指出的是,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换句话说,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范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因为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可仿之“点”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哪些该仿。哪些不该仿,模仿哪些“特点”,怎样模仿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指点。例如有些课文中的片断,或是属总起分述段,或是属分述总结段,或是空间叙述请楚,或是细节描写形象……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就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仿写时,同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断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如要训练学生用总分方式结构段的写法,其规律是: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如《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雪后的美丽景色。这一段在构段方式上是从整体到部分,在写法上运用了静态描写和运态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来写一处景物。

2、改写

①变换叙述人称,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述同一内容。如把第一人称改第三人称叙述等等。

②变换叙述方式,让学生换一种方式来叙述同一内容。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要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在十一册教材中,《暮江吟》可以改写成一篇写傍晚到夜晚江边美景的文章。《赠汪伦》可以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叙事的文章。一位同学是这样改写《赠汪伦》这首诗的:

秋天的太阳冉冉升上了明朗的天空,把湖水映得通红。湖边的芦苇在秋风的吹拂下摇曳着。李白独自站在船头,望着无边的湖水,不禁想起那一幕幕欢乐的往事。多少次与汪伦在月下饮酒作诗;多少次与汪伦在庭院赏花舞剑;多少次与汪伦在桃花潭边谈天说地……想到欢乐不再,李白心里一阵惆怅。船夫解开缆绳,正准备起航。突然从远处传来以脚踏地为节拍的歌声:“好朋友啊!愿你一路平安,让我的祝福,伴你万水千山……”听到这熟悉的歌声,李白心里一惊,这不是我的好朋友汪伦吗?他急忙叫住船夫,迫不及待地跳下船,迎上。只见汪伦披着一件红色的披风,像一片鲜艳的红霞从山坡上飞来。他们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就像握住他们真挚的友谊。这时,汪伦说:

“李兄,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啦!请李兄多保重!”李白朗声笑了笑,说:“汪兄,来日方长,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汪伦含着泪水,解下披风,给李白披上。此刻,连豪气冲天的李白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地说;“汪兄,你对我的情谊真是比桃花潭的水还要深啊!”

在船夫的再三催促下,李白只好依依不舍地上了船,与汪伦拱手作别。船渐渐驶向远处,李白回头看时,只见汪伦还站在岸边向他招手。

还可以改变文体:根据郑板桥的《竹石》写一篇抒情散文《竹颂》或童话《岩竹》。

③变换篇幅,如把具体的内容缩写,把概括的内容扩写。

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中,可以让学生缩写课文,把故事的梗概用二百字左右写下来,也可以扩写课文,如把“唐僧认不出妖怪,最后还把敢于打妖怪的孙悟空赶回花果山”这句话扩写具体

(4)、改变写作顺序:如将倒述改为顺序写。

3、想象写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中间或结尾都留有空白点,给读者留下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可发挥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将课文的空白点想象写补充完整。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能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想象的方式可以有以下一些:

(1)、看图想象。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作了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还要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

让学生看着课文插图展开想象,用语言描绘邱少云的表现,想象他的内心写一段话。通过想象写,学生在情景中体验了角色心理,学习运用内心描写的方法,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惊人毅力,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同时深化对英雄精神的感受。(见附件)

(2)、换位想象。将自己与作者换位或与文中的角色进行换位想象后写作。

(3)拓展想象。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把简练的地方补写完整,把含蓄的地方进行填充和扩展,把文中未尽之意,按原文思路加以想象与延伸,作到妙笔开生面,续出新格局;或者对一些有意义的童话或寓言故事进行拓展想象,写出更丰富多彩的结尾。如《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描写了草原有美丽景色后,又写了自己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学完这一段后,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我趁兴问学生:“如果你此刻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都想尝试着当一回“小诗人”。半小时后,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其中一位男生是这样写的:

 草 原

初入草原无边际,小丘之上见羊群,

静寂无声鸟掠空。 点缀绿毯似白花.

一碧千里犹似毯,绿色渲染中国画,

四面起伏与天连、翠绿欲流入云际。

一位女同学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草原是一首美丽的小诗    河流映出蓝天的笑脸

云朵舞着洁白的轻纱     羊群点缀碧绿的草原

飘在明朗的天空       无需修饰

风儿吟唱着绿色的欢歌    不用雕凿

拂过无边的草地       草原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诗

这两位同学的小诗风格各异:男同学写得粗扩豪放,女同学写得则细腻柔美。这种新颖别致的填补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和领悟能力。

再如《忆铁人》一课中,根据铁人“默默地卷烟”这一动作,想象他当时会想些什么,写几句话。还如学习《滥竽充数》后,续写《东郭先生逃跑之后》,学生写得都非常有意思。

5、            组合写:

所谓组合写即“移花接木”。是指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学生在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如“这些鸟儿有的贴在水面疾飞,有的在树枝上飞窜,有的在我们的船头盘旋。”“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身影、湖上的小舟、清脆的鸟叫,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通过这样重新组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6、            读后感: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如读文有感,就从读后的感慨入手写一写读后感。《将相和》一文是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孩子们团结合作用精神的优秀课文。待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读懂全文后,我随机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做什么事都应以大局为重。”“团结就是力量。”“我认识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廉颇知错就改,也是一位好汉。”于是我接着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不管是你身边的,还是你所知道的。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内容与课文联系起来,写一篇读后感。这次练笔成功率也很高。因为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趁热打铁,一气呼成。观其作文,虽程度认识参差不齐,但百花齐放,确实为孩子们有感而发。可见,教学完一篇课文,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都是供孩子们练笔写读后感的好文章

(二)、以读促写的形式

(1)、内容提挈型。可围绕课文中心设计练笔,引导梳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印象。如:《一夜的工作》读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把下列句子写具体:总理的生活是那么简朴,你看他办公室的设施是那么简单,只有一张写字台、一盏台灯、两把小转椅;工作了一夜,他的晚餐是那么随意,一杯绿茶、两把小转椅;总理的工作是那么劳苦,一夜要批一尺来厚的文件。他批阅文章是那么认真,一边看,一边画,一边想,一边问,他工作了整整一夜;总理待人是那么可亲,到了办公室,他让“我”去休息,他自己审阅文件,值班室的同志叫“我”时,他亲切地招呼“我”坐下;工作了一夜,他让“我”一起和他喝茶,吃花生米。

(2)内涵挖掘型。可抓住内含丰富,语义深刻的词句引导想象挖掘,借助形象显化语文。如:“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詹天佑》)中的“轰动”一词义蕴深隧,内容丰富,可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其“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了大街上“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这样挖掘语义,为引导理解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作了铺垫。

(3)、创造想象型。课文阅读后可激疑引思,促其创造想象,进而练笔。如:阅读《自相矛盾》后可这样引导;那人想,什么办法可以将矛和盾全部售出?(他可以任意收起一样来,待一样卖掉后再卖另一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矛和盾都卖掉了”为题想象作文。

(4)、条件变更型。可变更课文第一条件,引导想象条件变化对事情变化的影响,进而练笔。如:读《小珊迪》后,可引导想象:如果小珊迪安全换回零钱,事情会如何发展?让学生想象叙述其还零钱、购食品以及与弟弟互让食品的情景。

(5)、条件逆反型。可逆反课文中某一条件,引导推理事情的发展,让学生在正反比较中强化理解。如:阅读《将相和》后可这样引导。如果廉颇不服时,蔺相如据理力争,事情将如何发展?这样可使学生在正反比较中深入理解课文中心。

(6)、体裁转换型。可借助课文题材、转变叙述方法。如:《冀中的地道战》以说明的方法介绍地道的特点和作用,可引导想象;如果这一天鬼子下乡扫荡了,冀中人民会如何利用地道与鬼子斗争,地道又会如何显示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威力?让学生以“地道,厉害呀”为题作文。

(7)、情境借用型。可借用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变更内容,想象事情,进而作文。如:读《少年闰土》后,可让学生借用月下瓜地那“清幽美妙”的画面,想象趣事,作文。

(8)、专题评价型。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专题评价。如:《凡卡》一文,可让学生以“意味深长的结尾”为题,以挖掘结尾蕴含,体会作者以梦结尾的匠心。

(9)、条件插入型。可在课文中插入某一条件,引导推理,想象事情的发展变化。如:读《揠苗助长》后,可这样引导:那人拔苗时,一老农来到田头,事情将如何发展?让学生想象老农阻止劝说,最终保住部分禾苗,使拔苗人在事实面前受教育的情景。

(10)、事情再现型。对写人物教训给人以启迪的课文,可引导想象事惰再次发生的情景。让学生正面理解课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