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云淡风轻:你的数字遗产归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20:53
陈强
----------------
试想一下,某一天我们离去,我们的QQ、MSN、E-mail、微博、游戏账号将何去何从?这些“数字遗产”归入亲人的怀抱还是互联网运营商?让它长久保存还是任其消失于虚拟世界?

使用权VS所有权

沈阳王女士的丈夫不幸离世,她想要保留丈夫的QQ号码,但客服称QQ号码所有权归腾讯所有,用户只是拥有号码使用权,用户长时间不使用账号将被收回。QQ安装程序前置的《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内的确有相关约定。双方争执不下,引起各方关注。

互联网产品的所有权归属目前存在着极大争议,也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目前主要是由网络企业通过用户协议约定用户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现实生活中,互联网企业的数字产品服务协议里大都有类似条款,用户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目前是行业惯例。互联网企业往往还规定,用户一段时间没有使用,可以收回,这主要是基于避免资源浪费的考虑。因为互联网公司很多产品的用户群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户,一旦肯定用户的所有权,那意味着运营公司风险巨大。如果用户拥有所有权,那么互联网公司不能运营下去时,用户借此索赔的则是互联网公司需要考虑的一个巨大风险。但有观点认为,所有权也应该属于用户,虚拟财产即使是由用户免费申请,但因用户支付其他费用或者长期使用而带来一定的价值,比如论坛积分、QQ等级、游戏账号等级等,它的市场价值全部或部分来自于用户的付费或者时间、精力、劳动的结晶。财产or虚拟财产?

带有吉利数字的QQ号码上万元,游戏中资深玩家账号乃至装备能值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一家经营良好的淘宝店,其价值可能超过100万元……这些虚拟世界里的产物,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但目前为止,无论是民法通则、物权法还是刑法,都没有明确规定虚拟财产是法律意义上的财产。那么如何界定其属xing?

有观点认为,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判断虚拟财产是否属于财产的关键,即时通信账号、游戏账号、微博账号等具有财产的属xing,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财产。另一派观点则坚持,应该以用户获取服务的方式是否付费来判定,如果客户为此支付了费用,就应该属于财产;免费获取的,则不应该归为财产。个人付出时间、精力导致某一个数字账户实现增值,因为它的稀缺xing变得值钱,用户可以把这种增值通过转让、租借等形式变现。

遗产继承与隐私保护的平衡

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一直是数字遗产继承难以绕开的难题。2004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贾斯汀-艾斯沃斯在伊拉克执行任务时不幸身亡,他的父母向雅虎公司提出请求,要求得到儿子的雅虎邮箱密码,以获取儿子留下的文字。雅虎公司以保护个人隐私为由,拒绝艾斯沃斯父母的要求,后者愤而将雅虎告上法庭。最终折中方案是,雅虎公司将艾斯沃斯邮箱里的信件等,刻录在光盘上交给他父母,但不给予密码。专家普遍认为数字遗产能否继承,前提是看它们是否属于财产。国内大多数互联网产品都没有实行实名制,因此继承人往往难以证明某个账号属于被继承人,而且涉及被继承人和其他人的隐私也和继承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在保护隐私和亲人想要保存逝者所有物品愿望之间的平衡很难把握。腾讯也表示:“由于这个涉及用户个人的隐私,在找到王女士后,还需要通过公安部门来进行核实。”此个案解决方式,或许会成为解决互联网财产继承的一种途径。

技术手段的探索

据最新调查结果,中国有即时通讯用户3.9亿,博客用户3.1亿,社交网站用户2.3亿,微博用户1.9亿。中国网民数量庞大,数字遗产继承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国外不少互联网公司已开始探索,如Hotmail现在允许家庭成员申请一张数据光盘,只要他们提供授权书和死亡证明;Facebook的办法则是,继承逝者数字遗产的第三方无法把逝者的账户当做普通账户来用,只能去上面发表评论进行“缅怀”,如此就不用纠结到底谁才有权利使用此类账户,可以避免把责任扛在公司身上。

同时兴起的还有“数字遗产托管”服务。登录这些网站,用户注册后就可把一些重要的网络账户信息存进加密保护空间,并指定这些私人信息的继承者。网站会定期与用户联系,如果在过了用户指定的时间后还没有收到回复,网站就会启动调查,确认情况后,将“失去联系”的用户的注册账户和密码发送给其指定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