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的炎九:历史上的今天(4月17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21:56

历史上4月17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790~2014

 

更新时间:2014-4-17

 

富兰克林

1790年4月17日,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逝世,享年84岁。富兰克林参加起草了美国独立宣言,草拟了美国的宪法,发明了远近两用眼镜、避雷针等,还参与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参加美国制宪会议工作。  

 

J·P·摩根

1837年4月17日,J·P·摩根出生于生于美国哈特福德。他是美国两大垄断资本集团之一的摩根财团的创始人。1913年3月逝世,享年76岁。 

赫鲁晓夫

1894年4月17日,赫鲁晓夫出生在库尔斯克省卡利诺夫卡村。(有关赫鲁晓夫的相关内容请参见9月11日附录。)

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腐败的清政府为结束甲午战争,在日本帝国主义逼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保国会

1898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七日),康有为联合各省旅京维新志士成立了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并议订了《保国会章程》30款。

1912年4月17日,俄国政府枪杀连那金矿工人,打死250人,伤270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连那惨案。这次惨案直接导致了俄国内革命的新高潮。

被古巴军民抓获的大批俘虏

1961年4月17日,一支由1600多人组成的美国雇佣军在美国飞机和军舰的直接掩护下在古巴中部拉斯维利亚斯省南部登陆。古巴军队和民兵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高呼“誓死保卫祖国”的口号,与入侵的美国雇佣军展开了殊死搏斗。19日,古巴军民经过72小时的战斗,全歼了被包围在吉隆滩的美国雇佣军,1113名幸存者全部被俘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80年4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恢复中国在该组织的代表权。中国是该组织创始国之一。中国自1980年恢复在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后单独组成一个选区并派一名执行董事。 

尤里卡计划

1985年4月17日,法国总统密特朗在政府内阁会议上提出建立“欧洲工艺技术共同体”,即“欧洲研究协调机构”(英文缩写读音为“尤里卡”,故又称“尤里卡计划”)。 这是一个欧洲工业研究与开发的网络组织,现在正式成员34个。

1989年4月17日,参加亚洲青年体操锦标赛的中国台北体操队一行27人,在团长、中国台北奥委会副秘书长詹德基率领下,于当日下午到达北京,这是1949年以来台湾首次派队到大陆来参加体育比赛,标志着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进入新的阶段。

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二期工程

1992年4月17日,中国第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二期工程建成投产。二期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83年开工建设的。一期工程是1978年开工,1985年建成投产的。两期工程总投资300亿元。1993年7月15日,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更名为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同年经批准实行国家计划单列。 

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的景色

1994年4月17日,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在西藏米林县派乡转运站,出口处在西藏墨脱县的巴昔卡村,全长为504.6公里,最深处达6009米,平均深度为2268米。其长度、深度远远超过以前被誉为世界最长峡谷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和世界最深峡谷的秘魯科尔卡峡谷。 

韩国前总统全斗焕(右)和卢泰愚在汉城高等法院出庭

1997年4月17日,韩国大法院对韩国前总统全斗焕、卢泰愚作出了终审判决,两人被分别判处无期徒刑、罚款2205亿韩元和17年徒刑、罚款2628亿韩元。两人后于同年12月22日被赦免。 

    何福生        张文广        蔡龙云

1998年4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首次向武林中人颁发段位证书。这次获得武术段位的共有112人,其中九段3人,八段26人,七段83人,获得武术九段段位的3人分别为原云南武术总教练何福生、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文广和上海体育学院教授蔡龙云。这是我国武林中人首次获得段位证书。 

1962年,马尔克斯在家中写作

2014年(墨西哥当地时间)417下午,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家中因病去世,享年87岁。马尔克斯192736出生于哥伦比亚,1961年移居墨西哥继续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百年孤独》、《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等。行销全球的《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所有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部。(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电学奠基人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在捕捉雷电

人们日常用的电灯、电话、电报、电车,直至尖端技术的发明和利用,都与电密不可分。然而在大约250多年前,人们对于电还茫然无知。当时西方人把雷电叫作“上帝的火”。

美国杰出的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从1746年开始研究电的现象,通过反复实验,并进行总结,他于1751年出版了著名的电学基础理论《电学的实验与观察》一书,立即轰动了整个欧洲。从此,富兰克林成了电学的奠基人。

富兰克林于1706年1月17日出生在波士顿城。他8岁上学,12岁到印刷所里当学徒,从17岁起又当了印刷工人。富兰克林边努力工作边勤奋学习。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刻苦钻研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以及为科学献身的思想,为他后来成为一名有影响的科学家奠定了基础。

富兰克林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电学试验的人之一。他是电学史上第一个正确解释电荷性质的人。他提出了电学史上一项重要的假说:电是一种在平常条件下以一定比例存在于一切物质中的要素。他还发现,电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任一绝缘体中,总电量是不发生变化的。这一结论就是近代电学中所谓的电荷守恒定律。富兰克林还第一次用数学上的正负概念来说明两种电荷的性质,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情况,说明了一些电介质的特性。

1752年7月,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一次震动世界的吸取天电的实验。起因是他听了一个欧洲电器学者的演讲,受到了启发。他想,雷是不是电?于是马上设法要把雷中的电收到莱顿瓶里。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他用一块方丝帕做成了一个风筝,风筝上系着一根细金属线和一根丝带,另一头结在一个钥匙的圈子里。当风筝放上天去后,闪电通过金属筝线传到钥匙上,这个钥匙可以使莱顿瓶充电。实验成功了,它证明了富兰克林的理论是正确的。所以人们说:“是富兰克林把上帝和雷电分了家。”

富兰克林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参加了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起草工作,为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在费城病故,享年84岁。1900年,富兰克林被首批选入美国历史名人纪念馆。

附录2:

美国金融家摩根 

J·P·摩根70岁时

J·P·摩根的父亲吉诺斯是一位有名的金融家,但J·P·摩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摩根,1837年4月17日生于美国哈特福德。自幼体弱多病,学习一般。上中学后,为了增强体质,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好了,学习也有长进,后来考入大学。1861年10月结婚,4个月后,其夫人病逝,这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的父亲帮助他建立了一家商行,使他重新振作起来。由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他也因此“暴富”起来。他再次成家,并体会到婚姻的快乐。

当他看到一股铁路热正在形成之时,并没有将资金投入进去,而是一旁观察。当华尔街黄金热时,他把资金投进了铁路。很快,黄金市场风云大变,几乎所有的人在其中陷进去了,他却取得了利益,也抬高了在美国金融界的声望。后来,他组建了摩根财团,最后成为美国两大垄断资本集团之一。1913年3月,摩根逝世。 

J·P·摩根的母亲对他呵护有加 

摩根的第一位妻子

与他结婚时已是肺病晚期,二人没有圆房她便撒手归西 

1881年摩根44岁时在伦敦的留影 

摩根和女儿、儿子参观华盛顿。 

附录3:

赫鲁晓夫 

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联共产党第20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作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

1971年9月11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逝世,终年78岁。直至9月13日上午,苏联人民才得知这一消息。这天的《真理报》上刊载了一条短讯:“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特别养老金领取者赫鲁晓夫逝世,终年78岁。”没有讣告,也没有提葬礼的时间和地点。

1894年4月17日,赫鲁晓夫出生在库尔斯克省卡利诺夫卡村。父亲谢尔盖·尼卡诺罗维奇和母亲克萨尼姬·伊凡诺夫娜都是纯朴的农民。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放牛放羊,帮助父母作些力所能及的农活。1908年,父亲带领全家搬到尤索夫卡(1924年改名为斯大林诺,1961年又改名为顿涅茨克),15岁起,便先后进入机械制造厂、煤矿和焦化厂作学徒和钳工。在这期间,他参与并领导了工人的罢工斗争,并正式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直至后来成为苏联国家首脑后,他仍然十分喜欢回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他说:“如果说高尔基是在人民的大学里学习过的,那么,我就是在矿井大学里受的教育,这对工人来说也是某种'剑桥’是受压迫的俄国人的大学。”

1918年,国内战争开始后,赫鲁晓夫参加了红军,担任第九步兵师第七十四团第二营政治委员。战争结束后,他与100余名党员一起被派往家乡尤索夫卡,担负恢复这个地区的生产任务,在那里被任命为鲁钦科夫矿井的副矿长,并被送到顿涅茨矿业技术学校学习。由于他具有一定的政治经历,又总是精力充沛,被选为学校的政治领导人。毕业以后,在顿巴斯担任了彼得罗夫斯克-马林斯克区委书记。在任区委书记期间,这个区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赫鲁晓夫本人也被认为是乌克兰地区出类拔萃的党的官员之一。1929年,在莫斯科开办了一所旨在培养从事国民经济工作的党的高级干部的工业学院,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和道地的工人出身,赫鲁晓夫成了这所学院第一批学生之一。在学校里,由于他在政治上忠心耿耿,是反对“右倾分子”斗争的重要支持者,因此,被任命为院党委书记。1931年,由卡冈诺维奇推荐,他先后担任了莫斯科市鲍曼区和红色普列斯尼亚区第一区委书记。第二年,又当选为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1934年,刚刚39岁的赫鲁晓夫在第十七次党代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很快又被提升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和莫斯科州委第二书记,之后,又由于卡冈诺维奇的大力推荐,并经过斯大林的同意,被选为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不久,又连续当选为联共(布)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政治局委员。

斯大林逝世后,有两件事情颇能表现赫鲁晓夫的无畏和勇气。第一是清除贝利亚。斯大林逝世后,贝利亚出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内务部部长,他利用独揽的国家保安大权,随意加害于人,构成对其他领导人的威胁,为最高领导层中多数人所不能容忍。但是,却没有人敢动他。斯大林刚刚去世,赫鲁晓夫就决心除掉这个罪恶昭著的特务头子。他在暗中说服其他主席团成员,准备共同清除这一祸患。在处理贝利亚的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赫鲁晓夫第一个站出来要求把贝利亚开除出主席团和中央委员会,并交军事法庭。

第二件令世人震惊的事是在第二十次党代会上,以坚定的决心和行动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1925年,赫鲁晓夫作为乌克兰代表团的成员,参加第十四次党代会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斯大林。直至他担任了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才有机会经常与斯大林接触。他曾回忆,那时“我确实被斯大林,被斯大林的关心和爱护迷住了——我与他在一起的时候所见到的和听到的一切都迷住了我,我完全被他的魔力所征服。”这种崇拜的动摇大概始于卫国战争期间。战争中,他对斯大林反复无常的性情,粗暴的指责十分反感,认为斯大林应当对苏联军队遭受的失败和干部队伍的损失负责。此后,他对斯大林的认识逐渐由盲目崇拜变得理智、清醒起来。在贝利亚被捕到第二十次党代会召开期间,赫鲁晓夫虽已取得了党的第一书记职位,但是,斯大林晚年的严重错误导致国内外矛盾重重,斯大林时期的政策仍在执行。赫鲁晓夫以为对斯大林作出重新评价势在必行。于是,他提出在中央委员会向第二十次党的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写进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专门部分。1956年2月14日,第二十次党代会降重开幕。赫鲁晓夫不仅坚持了他的意见,并将其进一步发展,在闭幕会上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这个报告长达两万多字,揭露了斯大林晚年的错误,特别是首次揭露了斯大林在30年代搞肃反扩大化、践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内幕,以及搞个人崇拜、在卫国战争初期由于丧失警惕造成巨大损失的有关材料,报告最后指出,今天“我们彻底地提出了同与马列主义毫无共同之处的个人崇拜这一根本问题,并提出要消灭其恶劣后果。这一事实,乃是我党伟大的精神和政治力量的证明。”他告诉人们:“我们必须坚决肃清个人崇拜,我们还必须在思想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作出正确的结论。”1956年6月30日,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特别决议。

第二十次党代表大会展开的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是苏联共产党及其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扫清思想障碍的一场伟大的斗争,对苏联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大会以后,大批政治犯被释放,在斯大林的集中营和监狱里死去的人的案件得以复查,恢复名誉。文化生活逐渐活跃起来,学术界也摆脱了旧的束缚,社会科学战线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和研究。伊丽亚·爱伦堡小说的题目《解冻》成了人们形容苏联政治、社会、文化生活新局面的一句俗语。但是,尽管赫鲁晓夫在报告结束时说:“我们必须极其认真地考虑个人崇拜问题,请不要把这个问题泄露到党外,尤其不要泄露给报纸,我们之所以在大会的秘密会议上讨论,其理由正在于此,我们应当知道限度,不要给敌人制造武器,不要把家丑外扬到敌人面前。”但在事实上,报告对全世界,尤其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为苏联共产党领导者始料未及的重大影响,它给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投下了一道阴影。在西方,许多人纷纷脱党,更多的人疑惑、迷惘。一些资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的报刊借机报道布尔什维克党的“罪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和各方面的苏联问题专家则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测,讨论促使赫鲁晓夫决定克服这个在党和国家已经根深蒂固的个人崇拜问题的动机。

1957年,苏共党内矛盾加剧,赫鲁晓夫与莫洛托夫等人在党的许多内外政策上产生分歧,且矛盾日趋尖锐。莫洛托夫等人准备把赫鲁晓夫赶下台。在这紧要关头,赫鲁晓夫利用当时人心思改,莫洛托夫等人反冒进的意见不为人们重视和接受的形势,在中央全会上,争取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把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等人打成“反党集团”,排除出领导集团。为巩固政治地位,推行他的改革措施扫清了道路。

斯大林时代后期,苏联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到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为了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政治体制方面,他主张反对个人迷信,实行集体领导原则,改革内务机构,建立和健全法制。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他针对苏联早已形成的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把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的原则,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同时,他还大胆探索了发展经济、提高生产率的方法和途径。

在科技研究方面,他积极鼓励和支持知识分子的研究工作,提出赶超美国的计划。苏联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卫星1号”,开辟了人类征服太空的新纪元。这颗卫星重83.5公斤,轨道远地点为940公里,近地点为230公里,每96分钟绕地球1周,进行了一系列的太空科研项目,于翌年初完成任务而殒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证明苏联在同美国的高科技竞赛中走在了前面,这使美国举国上下为之震惊,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加速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美国于1958年1月也把它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送入了轨道。此后,10多个国家相继发射了500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用于科研、气象、导航、通讯和军事等目的。在人民生活方面,他十分关心公民住房间题,把建造民用住宅作为当时建筑业的主要任务,等等。赫鲁晓夫执政的时间不长,但他使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史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带有转折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赫鲁晓夫和苏共领导所进行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措施亦非尽善尽美,但却冲击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始终存在着的僵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使人们有了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对苏联经济的发展起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日后苏联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就赫鲁晓夫个人来说,立志改革则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实践家的气魄和胆略。

在外交政策方面,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不仅十分关心苏联与他国的外交关系,而且实行了较为开明的外交政策,打破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外交僵局。其中最重要的是恢复了同南斯拉夫党和国家的联系。为了弥合自1948年以来苏联和南斯拉夫问题出现的裂痕,赫鲁晓夫决定“采取主动地结束分裂”的行动。1955年夏天,他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身分,率领由布尔加宁、米高扬、谢皮诺夫等人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南斯拉夫。这次访问,不仅恢复了中断多年的苏南两国两党间的关系,也在实际上承认了社会主义可以有不同道路和模式的事实。尽管赫鲁晓夫在其外交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承袭了大国主义的做法,如在对待中国的一些问题上所采取的行动,但是,与南斯拉夫关系的恢复,是对苏联自斯大林时期起长期采取的大国主义做法的初步否定。

在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努力中,赫鲁晓夫积极主张同资本主义世界开展和平竞赛,特别是十分关注苏联与美国的关系。他抓紧一切时机,努力采取各种办法缓和双方的关系。1959年9月15日,他率领代表团访问了美国,与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戴维营会晤,这次美国之行,他的直率、富有活力、勤奋、简朴给美国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苏美关系的改善,使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缓和局势。

自1958年苏联与他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斯大林时期苏联那种僵硬、紧张的外交关系开始“解冻”,对外关系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局面。而赫鲁晓夫在其执政的10年内,几乎访问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的勇气为世人所瞩目。

1963年,苏联的农业出现了大倒退,工业也同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触发并加剧了工人、农民、党政干部、士兵等早已有的、因不同政治和经济原因引起的不满情绪。而赫鲁晓夫本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地位的加强,也越来越习惯于诸如“伟大的列宁主义者”、“杰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家”、“和平的伟大战士”一类的吹捧。无限的权力使他变得越来越急躁,易怒、粗暴,对一些由他提出的、关系重大的改革措施和决议的讨论,越来越流于形式,几乎没有人愿意和能够同他进行争论。

1964年10月,正在黑海之滨疗养的赫鲁晓夫被召回莫斯科,参加中央委员会12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会议。到会的人指出他处事草率、搞个人崇拜、自吹自擂、用人不当,以及在国内国际关系等方面工作中存在的错误。会议决定撤销他的一切职务,并一致通过了“鉴于赫鲁晓夫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解除他的职务”的决议。1957年6月,赫鲁晓夫曾以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把莫洛托夫等人打成“反党集团”,清除出领导集团。数年之后,他自己也遭到了这种被不正常的手段和方式赶下台的后果,从此开始了每月领取400卢布特别养老金的退休生活,直至1971年9月悄然逝世。

据说,赫鲁晓夫在晚年越来越对自己和他执政期间所作的决策感到不满。的确,作为一个政治家,赫鲁晓夫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其工作中,有许多过错,而且这个来自卡利诺夫卡的农民,粗鲁,跋扈,暴戾,好自夸,愿意别人为他唱颂歌,缺乏必备的学识和文化修养,这种素质使他在主持政事过程中,往往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可能,常凭热情和一时冲动采取重大决策,这不能不成为他结束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斯大林逝世后,面对苏联存在着的许多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他适应了苏联当时需要改革的客观趋势,采取了适合苏联多数人需要的政治经济措施(尽管这些措施被事实证明不能完全解决苏联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他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在政治上表现出的敏锐、无畏,使得苏联党和国家在他执政的10年间,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他本人也以一个勇敢的政治家的姿态成为一个突出的世界性人物。

如今,距赫鲁晓夫逝世已近半个世纪,但人们没有忘记他那张有特点的面孔,并不时地提起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对其执政的苏联历史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也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态度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在工农速成中学时期的赫鲁晓夫(前排左二) 

与孙子在一起

赫鲁晓夫一家

与肯尼迪会谈

(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举行会谈,就苏美关系及国际问题交换意见)

被迫退休

(赫鲁晓夫当年指责斯大林的独断专行,滔滔不绝。不出十年,别人对他也滔滔不绝地进行指责。功过是非,令人深思。) 

“厨房辩论”

(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在莫斯科主持美国国家博览会,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参观并在展厅内与尼克松就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些问题进行辩论。辩论是在厨房用具展台前进行的,故称“厨房辩论”。)

附录4:

《马关条约》签订 

《马关条约》签订

1894年,日本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一味妥协退让,致使清军丧师失地:先败于朝鲜,后败于辽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军全面溃败,京津危急。面对这种形势清政府惊恐万状,决意乞和。

美国为扩大它的侵略利益,乘机“出面调停”,单独操纵中日之间的和谈,在美国的示意下,清政府于年底派遣户部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广岛议和。日本方面认为张、邵两人官位太低,拒绝谈判,要求清政府派北洋大臣李鸿章去日本。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和美国顾问科士达等随员100多人,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抵达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商订和约。

马关议和从3月24日正式开始,在谈判桌上,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对李鸿章进行讹诈、恐吓,威逼李鸿章在一份早已拟好的条款上签字。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条约上画了押。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朝鲜完全“自主”,实际上即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我国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地(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赔款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资本家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各种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台湾和澎湖列岛,付出了数目空前的赔款。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这种侵略的特点是资本输出与领土掠夺。这个条约的许多条款都体现了这些特征。

《马关条约》签订后,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人们痛骂李鸿章是“卖国贼”,要求清政府严办李鸿章。台湾人民更是义愤填膺。他们纷纷组织义民军,推举台南守将刘永福任军统,共同抗日。台湾军民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战斗。最后,义军大部分战死。台湾军民4个多月的抗战,给了日军以沉重打击,杀伤敌人3万多。在这以后漫长的半个世纪中,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附录5:

维新派成立保国会

1898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七日)在北京由康有为等联合各省旅京维新志士成立了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议订了《保国会章程》30款。

主要内容:(1)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围,思维持振救,故创斯会而冀保全;(2)以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不丧失,保民族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3)讲求变法,研究外文,谋求经济实效,以助政府治国;(4)北京、上海设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公举总理、值理、常议员、备议员及董事主持会务。并详细订立了会议、会员则例。

曾先后3次集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还大造变法图强的舆论。顽固派攻击说:它“保中国,不保大清”;又威胁”小心其首领”。

保国会活动月余后自行停顿。

附录6:

俄国连那惨案

1912年4月17日,俄国政府枪杀连那金矿工人,国内革命出现新的高潮。

连那金矿位于遥远的西伯利亚连那河畔。连那采金公司成立于19世纪末期,拥有400多个矿坑。股东中有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亲和很多沙皇政府的王公大臣。20世纪初期,俄国政治上腐朽,带来了经济上的崩溃,债台高筑,外国资本日渐渗入。到1908年,连那采金公司很大一部分股票,已转入到伦敦金融康采恩连那采金场的英国资本家的手里,巨大的利润源源地流入进了他们的腰包。据1905~1910年的统计,该公司的纯收入竟增加了21倍。而这些利润的增加,也正反映了当时俄国政府对工人掠夺和剥削的加强。当时,连那金矿工人们的劳动条件极端恶劣,犹如奴隶,矿区所设的商店、医院、法庭和监狱都掌握在他们手里,工人们最起码的人身权利和最低的生活水准都无法维持。工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在1912年初,因一家商店出售腐烂变质的马肉而举行了罢工。布尔什维克领导了这一斗争,向当局提出要求根本改变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实行6小时工作制,取消罚款等等。但政府代表回答他们的,却是野蛮的武力镇压。4月17日一队宪兵向罢工的工人开了枪,死250人,伤270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起特大惨案——连那惨案。全国各地立即掀起了抗议性的罢工,俄国国内又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革命高潮。

附录7:

“猪湾事件”  

 肯尼迪政府直接导演了猪弯事件

古巴人民歼灭人侵的美国雇佣军事件,因发生在古巴吉隆滩,故名。又称“猪湾事件”。

1959年巴蒂斯塔政府被推翻后,美国对古巴新政权采取敌视政策。

1961年1月,美国宣布与古巴断交。

1961年4月17日凌晨,由古巴流亡分子组成的一支有1600多人的美国雇佣军从危地马拉出发,在美国飞机和军舰掩护下,在古巴拉斯维利亚省南部登陆,占领了长滩和吉隆滩,并继续向北推进。

4月18日,苏联政府谴责美国对古巴的武装干涉,并表示援助古巴。古巴军民提出“誓死保卫祖国”的口号,同人侵的美国雇佣军展开斗争。陆海空部队和民兵配合作战,迫使敌人龟缩到吉隆滩。

雇佣军的登陆艇被击毁,后路被切断,19日,被包围的美国雇佣军在青隆滩全军覆灭。

猪湾事件四十年后真相大白

任秋凌

1961年发生的猪湾入侵事件,曾震动了全世界。这一事件的很多细节,美国和古巴一直没有全部披露,使之更添神秘色彩。40年后,过去直接交锋的对手竟然坐在了一起,交换了有关的历史档案,令猪湾入侵事件大白于天下。

“低估这个人,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新政府成立后,美国政府担心距本国海岸只有100多公里的古巴将成为苏联威胁美国的桥头堡,便指示中央情报局秘密训练古巴流亡分子,准备打回古巴去。1961年4月17日黎明时分,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始实施“猫鼬行动”计划。1400名古巴流亡分子从美国迈阿密的中央情报局秘密训练基地出发,跨海来到古巴首都哈瓦那以南的猪湾登陆,试图制造内乱,推翻卡斯特罗政府。

然而,“猫鼬行动”以惨败而告终。古巴流亡分子的登陆艇因频频触礁而倾覆,美国中央情报局许诺的空中支援根本就不见踪影,保障登陆的补给船要么被古巴空军击沉,要么早就逃之夭夭了。72个小时后,古巴流亡分子弹尽粮绝,只好投降。在这一事件中,共有114名古巴流亡分子被击毙,1189人被俘。这就是古美关系史上著名的“猪湾入侵事件”。

2001年3月下旬的一天,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穿着那身世人再熟悉不过的绿色军装,大步流星地走进哈瓦那的一家五星级宾馆,径直来到会议室。他绕过一张大圆桌,坐到了东道主的位置上。在他的对面,就是昔日多次阴谋杀害他的敌人。

此时,坐在这间会议室里的,都是当年猪湾入侵事件的主角:除了卡斯特罗和其他古巴官员外,还有4名参与猪湾入侵的古巴流亡分子———“2506旅”的老兵,2名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官员,其中山姆·哈宾便是“猫鼬行动”的负责人,另外还有肯尼迪总统最信任的助手阿瑟·施莱辛格和理查德·古德温。

卡斯特罗翻开一份刚刚解密的1959年美国政府文件,其中有对1959年卡斯特罗美国之行的评估。他微笑着读了起来:“低估这个人,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虽然他的外表看上去有些天真、无知,但他显然有着坚强的意志,是一个天生的极具鼓动性和自信的领导人。”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摆放在与会者面前的,是有关猪湾入侵事件的数千页绝密档案。这些卡斯特罗当年指挥古巴军队进行反击的讲话和电话记录,日前刚刚解密。

这些文件显示,当年只有34岁的卡斯特罗在猪湾附近一座制糖厂临时改成的指挥部里坐镇指挥,几乎是在谈笑间指挥反击战的。他在下达一个又一个命令时还不时地开一下玩笑,没有丝毫的紧张。战斗开始后,他在电话中问:“大家的士气如何?好!太棒了!”接着下令:“立即返回猪湾,击沉所有船只!”他对自己的亲密战友切·格瓦拉说:“现在我们真的在战斗了,胜利属于我们!”5分钟后,他又对另一名军事领导人下令:“你们必须击沉所有船只,冲他们开火!我们要用迫击炮让他们从地球上消失!”不久,他与正在坚守东海岸的弟弟劳尔 ·卡斯特罗通了电话,对古巴空军的战斗机大加赞扬:“飞机干得太漂亮了,太精彩了!它们开始下蛋了!”卡斯特罗只用了72个小时,就迎来了胜利:“追上去,不要停火!”

美国为干涉古巴事务制造借口

经历过猪湾入侵事件的人,特别是“2506旅”的老兵,都希望从美古双方公开的文件中找到下列问题的答案:肯尼迪总统为何食言撤回了空中支援,从而使在猪湾登陆的古巴流亡分子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是否考虑过派美国海军陆战队前去拯救陷入古巴政府军重围的“2506旅”?古巴政府是否知道与猪湾入侵事件相关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准备刺杀卡斯特罗的阴谋?苏联是否向古巴提供过相关情报?

卡斯特罗认为,美国策划猪湾入侵事件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在古巴激起反对他本人的浪潮,而是为美国干涉古巴事务做铺垫。美国方面解密的文件为卡斯特罗的判断作了注脚:一份文件显示,美国中央情报局有意识地推动卡斯特罗政府与苏联结盟,目的是为干涉古巴事务制造借口。古巴方面的情报也显示,美国中央情报局从一开始就不希望猪湾登陆获得成功,而是希望这一行动失败,这样就有理由敦促肯尼迪总统派出军队直接入侵古巴。

后来发现的一份英国政府文件也证明了这一点:1959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在与英国驻美国大使进行会谈时,要求英国不要向古巴出售战斗机,这样,古巴就只能向苏联靠拢。英国大使在文件中写道:“当年苏联集团向危地马拉运送武器,便给美国中央情报局找到了推翻危地马拉政府的借口。如果英国按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要求去做,不向卡斯特罗提供武器,那么,这将直接导致苏联向古巴提供武器。接下来,美国中央情报局就有事可干了。”

“单从军事角度说,我就非常尊敬他”

人们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猪湾入侵事件却不是这样。虽然古巴政府成功地粉碎了入侵,但美国却大肆宣扬这次行动失败的原因是计划不周,而绝口不提古巴政府的领导能力、古巴军队的勇敢和战斗力。

当年在第一线指挥古巴军队反击入侵者的费尔南德斯,如今已是年近八旬、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美国的一些人把猪湾入侵失败归因于计划不周,但是实际上,他们低估了古巴军队的勇敢和火力。他否认苏联向古巴透露了有关入侵的情报,同时重申古巴特工当时也没有渗透到流亡分子的训练营中。

“2506旅”老兵米尔托·科拉佐则表示,尽管入侵的古巴流亡分子弹药不足也是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是,他很佩服费尔南德斯的指挥才能:“费尔南德斯是古巴最好的火炮手,单从军事角度说,我就非常尊敬他。”(解放军报)

附录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大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IMF) 是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它是根据1944年7月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1947年3月1日开始运作,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在经营上有其独立性。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

截至2012年4月,有188个成员国,拥有来自140个国家的约2700名员工。

历任总裁按照惯例由欧洲人担任。总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首席员工,是执行董事会主席,由3位副总裁协助负责该组织的运营。

2011年6月28日,法国经济、财政与工业部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被选为新一任总裁,任期为5年,其任职时间将从2011年7月5日开始,成为该组织自1944年成立以来首位女性总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程,由总裁提名副总裁人选,提名需得到董事会的最后批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通过提供短期贷款,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不平衡时产生的外汇资金需求。它的资金来源于各成员国认缴的份额。各成员国的份额由该组织根据各国的国民收入、黄金和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额以及出口的波动性等经济指标确定。成员国的主要权利是按所缴份额的比例借用外汇。

其主要职能是:该组织的资金来源于各成员认缴的份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个成员国都有一个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大致相符的份额。成员国的份额决定其向该组织缴款的最高限额、其投票权和可从该组织获得贷款的限额。

美国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多份额,因此美国的态度具有决定性影响力。

2008年4月2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投票批准了关于份额和投票权改革的方案。这一方案将适当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该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2009年9月,二十国集团匹兹堡峰会举行,会议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治理结构是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根据会议决议,发达国家需将把部分配额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配额将从43%提高到48%。这是该组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改革,它对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地位和声音有积极的作用。

该组织成员享有提款权,即按所缴份额的一定比例借用外汇。1969年又创设“特别提款权”的货币(记帐)单位,作为国际流通手段的一个补充,以缓解某些成员的国际收入逆差。成员有义务提供经济资料,并在外汇政策和管理方面接受该组织的监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由各成员派正、副理事各一名组成,一般由各国的财政部长或中央银行行长担任。每年9月举行一次会议,各理事会单独行使本国的投票权(各国投票权的大小由其所缴基金份额的多少决定);执行董事会由24名执行董事组成,负责处理该组织的日常工作,行使理事会委托的一切权力。执行董事每两年选举一次;总裁由执行董事会推选,负责基金组织的业务工作,任期5年,可连任,另外还有三名副总裁。历任总裁按惯例均由欧洲人担任。

该组织临时委员会被看作是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和指导机构。该委员会将在政策合作与协调,特别是在制订中期战略方面的充分发挥作用。委员会由24名执行董事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年与世界银行共同举行年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半年发表一次《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对全球金融市场形势进行评估,并确定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潜在系统性缺陷,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提供建议。

中国于1945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该组织的创始国之一。1980年4月17日,该组织正式恢复中国的代表权。中国在该组织中的份额为33.852亿特别提款权,占总份额的2.34%。中国共拥有34102张选票,占总投票权的2.28%。中国自1980年恢复在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后单独组成一个选区并派一名执行董事。1991年,该组织在北京设立常驻代表处。

2010年2月2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任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为其特别顾问。

2010年10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纳入全球5大具有系统稳定重要性经济体。

2010年11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目前的3.65%升至6.07%,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得到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更大话语权。

2011年7月26日,朱民正式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2012年3月,中国籍雇员林建海担任该组织秘书长,林建海成为该组织成立以来首位获任此重要职位的中国籍雇员。基金组织秘书部负责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的日常保障工作,并负责与基金组织187个成员国的日常联络事宜。

2012年6月,中方支持并决定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数额为430亿美元。

附录9:

尤里卡计划

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在西欧国家引起强烈反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经与联邦德国磋商后,于1985年4月17日在政府内阁会议上提出建立“欧洲工艺技术共同体”。即“欧洲研究协调机构”,后者的英文缩写读音为“尤里卡”,故称“尤里卡计划”。这是一个欧洲工业研究与开发的网络组织,根据法国行进技术和系统研究中心提出的报告,该计划由5个合作计划组成:欧洲计算机计划、自动装置计划、通讯联络计划、生物计划和材料计划。尤里卡计划提出后,得到欧洲17个国家的支持。不久土耳其也要求参加此项计划,现成员国增至34个(33个欧洲国家及欧洲联盟)。其宗旨是集中科技研发机构的技术和经济力量,通过促进“市场导向”性的技术研发合作,应用先进的技术及提供有成本效益的产品、加工方法和服务等途径,最终达到增强全球的竞争性和创建更好的生活素质的目的。

附录10:

韩国法院终审判决前总统全斗焕和卢泰愚 

韩国前总统全斗焕和卢泰愚因涉嫌主谋1979年的“12.12”军事政变和1980年“5.18”光州事件等,1997年4月17日被韩国大法院以“军事叛乱”、“内乱”和“贪污受贿”罪分别判处无期徒刑、追缴2205亿韩元,17年有期徒刑、追缴2628亿韩元。但这次特赦不包括免除追缴金,也不恢复他们原来享受的退职总统待遇。

1997年12月22日,韩国被判刑在押的两位前总统全斗焕和卢泰愚上午获得金泳三总统的特赦,已被释放回家。同时被释放的还有与这两位前总统有关或在现政权时期违法服刑的其他案犯,其中包括前国防部长官李养镐。

附录11:

我国科学家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世界最深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1998年4月17日,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最深处达5382米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谷。从此,过去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深达3200的秘鲁科尔卡大峡谷将退居次要地位。

这项重大成果是中国科学院地理学家杨逸畴、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植物学家李渤生日前一致推出的,并得到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教授的赞同和支持。据介绍,研究人员不辞艰险,曾多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对这里的地质、地貌、植被和水气通量等学科的研究深度,具有公认的权威地位。

为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大峡谷,这些研究人员以一比五万地形图和航测图为依据,在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和7234米的佳拉白垒峰的峡谷处作一标准剖面,然后又横跨大峡谷作两条比较性剖面。计算结果表明,切开喜马拉雅山脉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平均深度在5000米以上,最深的地方为5382米。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谷底最窄处仅为74米,一般宽在80至200米之间,全长为370公里。它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峡谷。在大峡谷中穿行绝大部分路段的杨逸畴研究员说,因个别地段江水汹涌异常,紧贴300多米高的岩石峭壁奔腾下泄,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徒步贯通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研究人员进而指出,这条大峡谷的存在,等于为印度暖湿水气的北进提供了一个大通道,使人们通常认定的亚热带北限在这里又向北延伸约9个纬度。因此,大峡谷内热带雨林密布,到处郁郁葱葱,风景如画。 

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

扎曲拐弯 

大峡谷中的瀑布 

纯似牛奶的山泉 

厥草地 

造形奇异的剖面 

多雄拉山口

大峡谷中的人文景观

附录12:

武林中人首次获得段位证书 

张文广

1998年4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首次向武林中人颁发段位证书。这次获得武术段位的共有112人,其中九段3人,八段26人,七段83人,获得武术九段段位的3人分别为原云南武术总教练何福生、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文广和上海体育学院教授蔡龙云。

何福生,1910年生人。我国当今的著名武术家、全国武术协会委员、国家级武术裁判员、云南省武术队教练。擅长摔跤,有“马前三刀”、“何快摔”之称。1928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一届国术国考中,何福生获得了刀、枪、剑、棍套路比赛的优秀奖。1929年,被录取为国术馆第三期教授班班的学员1931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中央国术馆,随即留馆任教。1933年受聘任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武术教师。

1933年和1936年,中央国术馆曾两次组织“南洋旅行团”。何福生随团先后访问了香港、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他们的精彩表演,轰动了南洋群岛。

从1958年开始,他经常代表云南队参加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1962年,他虽年过半百,还获得一等奖;1972年,他虽已六十二岁高龄,依然自告奋勇,承担起重建云南武术队的重任。1977年他年近古稀,在内蒙古比赛时获太极拳第二名,对练项目也进入了前八名。西双版纳、瑞丽、昭通、大理等地的傣、白、缅甸等族的人民,无不知晓这位老当益壮的武术家。

张文广,1915年1月15日出生,河南省通许县人,回族。当代武林泰斗,武术教育家,著名武术教授,当代“武林三泰斗”之一。

1929年起跟随近代查拳大师常振芳老师钻研查拳体系的各种拳械套路。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系统地学习了长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术器械,以及摔跤、拳击、散打、短兵、长兵等众多对抗性项目,系统地掌握了武术各流派的特点和风格,善于套路演练,又长于对抗搏击。30年代,曾多次获得全国武术、摔跤冠军。1936年4月,荣获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武术选拔赛男子组第一名。同年6月,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武术队队员远赴德国柏林、法兰克福和汉堡等地表演。1953年开始在北京体育大学任教武术,并和同仁一起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武术系,长期担任系主任,他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武术硕士研究生。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给他“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武术教授之一,1998年被授予中国武术九段。

蔡龙云,我国著名的技击家、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1929年生于山东济宁,出身于武术世家,是我国武术前辈蔡桂勤的儿子。1943年的12月13日,上海中西拳击对抗赛击败西洋拳击界名手、俄籍拳师马索洛夫。1953年参加全国民 族形式体育运动会,以“华拳”,“峨眉刀”、“华拳对打”获得金质奖 章。1954年他又首批进入国家武术队,后担任国家武术队队长。1960年1月,他担任了上海体院武术教研室的负责人,1978年他被 提为副教授。1981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曾任上海华联同乐会体育部武术教练。建国后,历任上海武术界联谊会常务执行委员,中央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武术队政治辅导员,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国家级武术裁判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擅长华拳、少林拳、太极拳和形意拳。1943年和1946年在上海先后以中国武术击败外国拳师马索洛夫和鲁索尔。1953年在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上获优秀奖。主编有《武术比赛规则》。著有《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少林寺拳棒阐宗》、《五路查拳》等。

    附录13:

“无法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

石剑峰

“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写魔幻小说的作家,而实际上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写的是我所认为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墨西哥当地时间417下午,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城家中因病去世,享年87岁,生前,他曾如此“夫子自道”。

2012年得主莫言被认为是中国作家中受马尔克斯影响最大的一位,莫言昨天表示,他上午在医院看牙时,听医生说马尔克斯去世了。“在牙钻的轰鸣声中,我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作家几乎是集体阅读《百年孤独》的情景。我不能说马尔克斯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但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世界上的确没有一本书像《百年孤独》那样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莫言说,“我本来有过一次与他见面的机会,但因他生病错过了。感谢这个天才的头脑,他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小说,他也发明了让自己永生的方式。”

哥伦比亚总统曼努埃尔·桑托斯当天在其个人推特上说,马尔克斯是史上最伟大的哥伦比亚人,“哥伦比亚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逝,带给我们的是百年孤独和哀思。我们与马尔克斯的妻子和家人休戚与共,并致以哀悼。伟人永远不会与世长辞”。墨西哥总统培尼亚·涅托当天表示,他以国家名义向当今最伟大作家的去世表示哀悼和惋惜,认为马尔克斯使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走向了全世界。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世界失去了“一位最具有创造力的作家”,他还说,他将马尔克斯送他的签名本《百年孤独》奉为瑰宝,“接受我对马尔克斯家人和朋友的哀思,值得慰藉的是,Gabo(拉美人对马尔克斯的昵称)的作品将会代代流传。”

马尔克斯年轻时代的好友,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秘鲁作家略萨昨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对这位曾经绝交后又和好的老友的哀思,他说:“一位伟大的作家过世了,他的作品曾给西班牙语文学带来广泛的声望。”“他的作品将永世长存,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吸引新的读者。我向他的家人致以慰问。”智利著名作家路易斯·塞普尔维达(Luis Sepúlveda) 说,“(他)是20世纪西语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他们那一代的拉美文学爆炸,“革命性地改变了所有一切,从想象力到说故事方式,以及文学疆域。”

今年331日,马尔克斯因肺部和尿路感染,曾紧急入院。但马尔克斯家人和院方很快对外回应,马尔克斯的病不严重,很快就能出院。在入院一周后,马尔克斯就出院回家,外界原以为此次入院并无大碍。而据马尔克斯家人透露,他的病情在本周一再次恶化。

1999年,马尔克斯被查出罹患淋巴癌。10多年来,癌症和化疗加速了马尔克斯身体和精神的衰退。2012年,马尔克斯的弟弟杰梅·加西亚·马尔克斯对外宣布,老马因为老年痴呆,事实上已经无法写作。“化疗救了他的命,但也破坏了他的大脑神经元和细胞,这都加速了老年痴呆。但他依然幽默、快乐和充满激情,就跟他平时那样。”“仅就其身体而言,他身体很好,只是有时候他会失忆。” 马尔克斯遗忘这个世界好多年,在他的《百年孤独》中已经提前预言了自己的这一命运,村民开始失眠,50多个小时无法睡着。伴随失眠症而来的则是健忘症。

192736,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他生在阿拉卡塔卡,生在香蕉园的气味中,时间是192736星期天的炎热的早晨830分,当外祖父尼古拉斯聆听8点钟的弥撒的时候。”哥伦比亚作家达索·萨尔迪瓦尔在他的《马尔克斯传》中这样描述马尔克斯出生的惊险场面,“孩子就是生不下来,而且产妇大出血。这时人们叫来了什么都懂一点的流亡的加拉加斯人胡安娜·德弗雷特斯,她为产妇进行了恰当的人工呼吸,及时按摩,终于生下来一个9磅半的婴儿。刚出世便因脐带绕颈而窒息(由此作家患了先天性幽闭恐惧症,他成名和富裕之后给自己买的住宅窗户非常大)。正在这时,将要决定作家命运的女性之一——马尔克斯上校的表妹弗朗西斯卡·西莫多塞阿·梅希亚再度出场,这位在家什么都懂什么都说了算的女人立即吩咐往婴儿身上泼洗礼水以防死亡。”

马尔克斯出生在外祖父家,在8岁前一直居住在那里,他的外祖父是上校,参加并指挥过哥伦比亚著名的“千日战争”,退役回到故乡后,他除了没完没了地追忆往事,就是等待那笔有人许诺过的养老金直至望眼欲穿。马尔克斯的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便源于此。而他的外祖母给马尔克斯讲了大量的拉美神话传说、家族故事,讲《一千零一夜》。马尔克斯后来说,《百年孤独》的叙事方式都来自于外祖母,“它(《百年孤独》)基于我外祖母过去讲故事的方式。她讲的那种东西听起来是超自然的、奇幻的,但是她用十足的自然性来讲述。”

童年是马尔克斯创作的最重要经验和组成部分。马尔克斯后来在接受作家门多萨采访时说,他创作《百年孤独》就是为“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文学归宿。 我只是想艺术地再现我童年时代的世界。我的童年是在一个景况悲惨的大家庭里度过的。我有一个妹妹,她整天啃吃泥巴;一个外祖母,酷爱占卜算命;还有许许多多彼此名字完全相同的亲戚,他们从来也搞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之后,马尔克斯随父母搬到了苏克雷省一个小镇,1940年又迁居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1945年,马尔克斯就读波哥大卡塔赫纳大学法律系,并加入了左翼的自由党。马尔克斯曾开玩笑说,他很小就开始写作,但真正开始写作是进入大学之后。

1981年,马尔克斯在接受《巴黎评论》长篇访谈时说,“在波哥大的大学里,我开始结交新朋友,他们引导我去读当代作家的作品。有个晚上,一个朋友借给我一本书,是弗朗茨·卡夫卡写的短篇小说。我回到住的公寓,开始读《变形记》,开头那一句差点让我从床上跌下来。我惊讶极了。开头那一句写道:‘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我暗自寻思,我不知道有人可以这么写东西。要是我知道的话,我本来老早就可以写作了。于是我立马开始写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发表在波哥大《观察家报》文学增刊上,年仅20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从正门步入哥伦比亚的文学殿堂。

在《观察家报》连登了3篇小说后,马尔克斯引起了报纸主编的注意。主编萨瓦拉很喜欢马尔克斯的小说,还约了马尔克斯长谈。达索·萨尔迪瓦尔在《马尔克斯传》里这样写道:“萨瓦拉慧眼识俊杰,毫无保留地向他敞开了报社和他本人的友谊之门。520,萨瓦拉用见报的一篇热情洋溢的短文欢迎加夫列尔,文章介绍了他的简历,说他刚进卡塔赫纳大学,然后预言:‘这位学者、作家、智者在其事业的这个新阶段,对于人和事物激励他不断创作的那一片完整的想象天地,绝对不会缄默不语,一定会在这些版面予以表现。”萨瓦拉认为,马尔克斯不仅是前程无量的报人,还是前程无量的作家。于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另一种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他后来成了西班牙语国家最优秀的报人之一,或许也是这些国家首屈一指的记者之一。

马尔克斯在哥伦比亚的记者生涯一直持续到1955年,他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在巴黎,他终于邂逅了自己的偶像海明威。马尔克斯与海明威相遇的故事,如今已经成为一段佳话。马尔克斯后来写道:“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那是1957年巴黎一个春雨的日子,他和妻子玛丽·威尔许经过圣米榭勒大道。他在对街往卢森堡公园的方向走,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唯一看起来跟他不搭调的是一副小圆金属框眼镜,仿佛很年轻就当上祖父似的。”“当时我和现在一样,说着一口幼稚园英语,也不清楚他的斗牛士西班牙语说得怎么样。为了不破坏这一刻,我两样都没做,只像人猿泰山那样用双手圈在嘴巴外面,向对街的人行道大喊:大——大——大师!海明威明白在众多学生中不会有第二个大师,就转过头来,举起手用卡斯蒂亚语像小孩子似的对我大叫:‘再见,朋友!’”1961年,海明威自杀。

马尔克斯曾对门多萨说过:“他(海明威)有句名言:短篇小说仿佛一座冰山,应该用肉眼看不见的那个部分作基础。也就是说,应该以研究、思索、经过搜集然而没有直接选用的材料作为基础。是啊,海明威让人获益匪浅,他甚至告诉你如何去描写一只猫拐过一个街角。”

10多年的记者生涯,对马尔克斯而言是写作的财富。从事新闻工作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帮助,“因为它让我与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马尔克斯说过,“我一直相信,我真正的职业是做记者。”

1955年被迫离开哥伦比亚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本书《枯枝败叶》。这本书源于22岁时他陪母亲回老家,这趟旅行改变了马尔克斯的文学生涯。“这会儿我22岁了,从8岁离开之后从未去过那里。真的什么都没有改变过,可我觉得我其实并非是在看这个村子,而是在体验它,就好像我是在阅读它。这就好像我所看见的一切都已经被写出来了,而我所要做的只是坐下来,把已经在那里的、我正在阅读的东西抄下来。就所有实际的目标而言,一切都已经演化为文学:那些房屋、那些人,还有那些回忆。去那个村子旅行回来后,我写了《枯枝败叶》,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我写《枯枝败叶》的那一刻起,我认识到我想成为一名作家,没有人可以阻拦我,而留给我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便是试图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作家。”马尔克斯曾回忆。

马尔克斯的这部处女作《枯枝败叶》宣告了马孔多的诞生,让奥雷里亚诺· 布恩迪亚上校第一次出场,甚至在其中预示了《百年孤独》的结局,并且奠定了几乎所有未来作品的主题——孤独。小说的叙述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左右,故事时间却近30年;故事的场景也被作者局限于死者的居所,但故事背景却涵盖了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马孔多镇,甚至整个拉丁美洲,表现了与《百年孤独》相类似的主题。

写了《枯枝败叶》之后,马尔克斯继续写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恶时辰》和《格兰德大妈的葬礼》。这些故事发生在与《枯枝败叶》《百年孤独》不同的村子。“我关于童年的写作事实上比我所认为的要更加富于政治性,与我的国家有着更多的关系。《恶时辰》之后,有五年时间我没有写过任何东西。我对我一直想要做的东西有了想法,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又拿不准那是什么。”

有一天,马尔克斯带妻子梅塞德斯和两个孩子到阿卡普尔科去旅行,“途中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我应该像我外祖母讲故事一样叙述这部历史,就以一个小孩一天下午由他父亲带领去见识冰块这样一个情节作为全书的开端。”这就是《百年孤独》创作的开始,马尔克斯一口气在书桌前坐了10多个月。“《百年孤独》我不到两年就写完了。不过,在我坐在打字机旁动手之前,我花了十五六年来构思这部小说。”

创作《百年孤独》的日子是马尔克斯一家最困顿的时候,那是1965年前后的墨西哥。马尔克斯后来说,要没有梅塞德斯,他永远也写不成这本书。“几个月之前我曾经买过一辆小汽车,后来我又把它抵押了出去,把钱如数交给了她,心想还够用六个来月的。可是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写完这本书。钱用完了,梅塞德斯也没吭声。我不知道她是怎么让肉店老板赊给她肉,面包师赊给她面包,房东答应她晚交9个月房租的。她瞒着我把所有的事情都承担起来了,甚至还每隔一段时间给我送来500张稿纸。不管什么时候也少不了这500张稿纸。等我写完这部作品,也是她亲自到邮局把手稿寄给南美出版社的。”

梅塞德斯与马尔克斯的初次邂逅,是在1945年冬天的一次舞会上。她是苏克雷镇一家药铺老板的女儿,当时年仅13岁,小学刚刚毕业。据马尔克斯描述,这位有着埃及血统的女孩有着“尼罗河蛇一般的娴静之美”,他当晚便要求女孩嫁给他。两人经过了漫漫13年的恋爱后,终于在1958年结婚。

马尔克斯最初估计《百年孤独》大概能卖掉5000来本(在此之前,他的作品每种大约只卖出1000来本),但南美出版社倒比他乐观,他们估计能卖掉8000本。而实际上,仅半个月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百年孤独》就被抢购一空。

《百年孤独》被认为是马尔克斯最优秀的作品,它成为作家对马孔多世俗社会精湛描写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布恩迪亚家族经过了六代人100多年的繁殖,虽有过一度的兴旺,但所有子孙都被证明最终将成为孤独的人。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为主要手法,同时插入了象征主义、梦幻主义的描述,更加渲染了环境的神秘气氛,使马孔多成为了一个人、鬼、神相互纠缠的特殊场所。1967年《百年孤独》问世之后,畅销至今,也成为评论家们挖掘的宝库,从中解读各种对政治、历史的隐喻。马尔克斯一生都不喜欢文学评论家,在他看来,《百年孤独》这样一部小说,“根本不是一本正经的作品,全书到处可以看出,影射着不少至亲好友,而这种影射,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发现”。但马尔克斯也说,为了写《百年孤独》和其他小说,他读了能找到的关于上个世纪和这个世纪初拉美独裁者的所有东西,“我也跟许多生活在独裁政体下的人谈过话”。

《百年孤独》的成功威胁到了马尔克斯的“孤独”,“不是作家的那种孤独;它是名声的孤独,它与权力的孤独更为类似。”马尔克斯说,“幸好我的朋友总是在那儿保护我免于陷入那种处境。因为我这一生都在设法保留相同的朋友。我不跟老朋友断绝或割断联系,他们是那些把我带回尘世的人;他们总是脚踏实地,而且他们并不著名。”《百年孤独》也成为20世纪少数可以进入畅销书行列的文学经典。

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前,马尔克斯曾说:“(获诺奖)对我来说那绝对会是一场灾难。我当然对实至名归感兴趣,但要接受这个奖项是可怕的,甚至只会比名声的问题更加复杂。”对于名声,马尔克斯是这么看的:“主要是因为它侵害你的私生活。它拿走你和朋友共度的时间、你可以工作的时间,它会让你与真实世界隔离。一个想要继续写作的著名作家得要不断地保护自己免受名气的侵害。”但诺贝尔奖还是来了。

1982年,马尔克斯被授予诺贝尔奖。当时的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拉尔斯·吉伦斯顿在献给马尔克斯的授奖辞中这样说道,“马尔克斯以奔放的遐想去结合传统的民间文化与文学的经典,使这种描写既是真实可信的,又是生动感人的,类似于报告文学那样注重事实。在那种环境里,人们在狂躁与激动的困扰下,由于战争的荒谬,致使勇敢成为鲁莽、丑恶成为道义、乖巧成为疯狂。”

拉尔斯·吉伦斯顿认为,在马尔克斯的作品中,喜剧色彩和荒诞意识构成了令人欣慰的幽默。而在政治上,“马尔克斯也像其他大多数拉丁美洲的重要作家那样,坚定不移地站在广大民众一边,反对暴力统治和经济剥削。”

马尔克斯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拉丁美洲的孤独”,如今已经成为诠释文学与世界的经典文本。他说,是拉丁美洲异乎寻常的现实,而不仅仅是其文学的表现形式,引起了瑞典文学院的极大关注。“现实并非纸上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左右无数生死, 同时也滋养着永不枯竭、充满了美好与不幸的创作源泉,我这个四处漂泊、思乡心切的哥伦比亚人只是蒙幸运女神的眷顾。现实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论诗人或乞丐、战士或歹徒,都无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朋友们,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

1982年,当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霍乱时期的爱情》已在写作中。得奖后马尔克斯被迫停笔,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作为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的各种社交活动中。等再回到书桌前时,他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之前写好的那部分,于是把书稿全部推翻,重新开始。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正式出版,该书西班牙语版的首印量是《百年孤独》初版时的150倍。与《百年孤独》的创作手法迥然不同,《霍乱时期的爱情》采用了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风格。小说讲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真心相爱的故事。

马尔克斯一生都把自己标签为左翼,早年记者生涯揭露哥伦比亚政府的黑暗、腐败。成名之后,也投入到政治运动中。1975年发表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之后,正值智利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民选总统阿连德政权,马尔克斯为此停笔5年之久。当时,他与智利诗人聂鲁达也是好友。在哥伦比亚国内,他一贯支持左派力量,反对右翼政府,1974年创办的《抉择》杂志上经常发表阐明他的观点的文章。马尔克斯还一直是卡斯特罗、查韦斯等拉美左翼领导人的好朋友、座上宾。古巴革命胜利之初,时任拉丁通讯社驻哈瓦那记者的马尔克斯即与卡斯特罗结下深厚友谊。在马尔克斯眼中,卡斯特罗是一个非凡的政治领导人,一定能把古巴革命带向最终的胜利。

马尔克斯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是2004年出版的《我那伤感婊子的回忆》,自那以后,马尔克斯再也没写过新作品。计划中的自传《为小说而生》最终也没能全部完成。

什么是文学?马尔克斯的回答很简单:“说到底,文学除了是木工活,什么也不是。”作家该怎么写?马尔克斯说:“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只要所写的东西使人相信。”

马尔克斯曾说,最理想的写作地是妓院:“上午在一个荒岛,晚上在一座大城市。上午,我需要安静;晚上,我得喝点儿酒,跟至亲好友聊聊天。我总感到,必须跟街头巷尾的人们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当前情况。我这里所说的和威廉·福克纳的意思是一致的。听说,作家最完美的家是烟花柳巷,上午寂静无声,入夜欢声笑语。”对于自己的一生,马尔克斯说,“我生活中唯一真正的遗憾是没有生女儿。”

现实并非纸上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左右无数生死, 同时也滋养着永不枯竭、充满了美好与不幸的创作源泉。现实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论诗人或乞丐,战士或歹徒,都无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

为什么中国读者如此爱马尔克思

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都受马尔克思影响

石剑峰

1979年,陈光孚在一篇题为《拉丁美洲当代小说一瞥》的概述性文章中,以1500字的篇幅介绍了这位当代哥伦比亚“最有贡献的作家”,称其“开辟了拉美文学的又一个新的纪元”,还特别提及《百年孤独》问世后在拉美、欧洲和北美等地引起轰动的情况,并转述哥伦比亚作家奥斯卡·柯亚索斯的评价,认为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开始,拉美文坛“形成了一个所谓‘魔术现实主义’的新流派”。在公开发表的译介文字中,这可能是最早有关马尔克斯的论述了。

当代文学的高峰部分地与马尔克斯有关

马尔克斯在中国最早的译作可能是赵德明、刘瑛等的《格兰德大妈的葬礼》、《咱们镇上没有小偷》等4个短篇小说,刊发于《外国文艺》1980年第3期。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和西语翻译家赵振江都是1980年代初最早向中国读者介绍马尔克斯的学者,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陈众议和赵振江都在墨西哥留学进修,他们都在那里接触到了马尔克斯作品。“1970年代末在墨西哥读书,读到了马尔克斯的作品,当时并没有把他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只是拉美文学课程上拉美作家之一。”赵振江说,虽然当时大家都知道马尔克斯很重要,但还是没预见到他会那么快得诺奖,“因为跟他同样出色的西语作家还有一大批,比如略萨、富恩特斯、科塔萨尔等。”在赵振江看来,即便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也是当时很多文学流派的一种。

陈众议是国内少数几位和马尔克斯有直接交往的人士,在墨西哥读书的时候,陈众议“在朋友的介绍下,去参加了马尔克斯的生日派对,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马尔克斯”。陈众议昨天对早报记者说,“第二次去马尔克斯家做客是1989年。”陈众议说,虽然一直知道马尔克斯这些年身体一直不好,对他的离世也有心理准备,“但他的去世,对我而言,就像失去了一位亲人一样。”在陈众议看来,马尔克斯等这代作家的去世,“使得我们对文学传统感到担忧。这一伟大的文学传统有担负,有道德追求和民族情怀”。“所以马尔克斯的去世,构成一个‘事件’。”

中国当代文学开始于“文革”后,但当代文学的高峰部分地跟马尔克斯和那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有关。赵振江说,当时中国的文学出版还是强调现实主义,“而魔幻现实主义在当时还是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一种,所以被迅速地介绍、翻译。”也是从从1980年代起,几乎所有的马尔克斯作品、马尔克斯重要传记,在国内都出版。而在1980年代成长的作家中,尤其是先锋派作家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最大,比如余华和莫言。余华就曾公开讲过:“马尔克斯是个了不起的作家,我对他除了崇敬,没有别的。”

2012年,莫言获得诺奖时,曾有不少评论把莫言和魔幻现实主义比较。对马尔克斯或者魔幻现实主义的模仿,在莫言身上最为明显。谈及马尔克斯的著作《百年孤独》时,莫言曾说过:“1984年我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时非常惊讶,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他说:“它启发我向自己的民间寻根溯源,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开外国文学的影响。我的中篇小说《球状闪电》《金发婴儿》都有模仿魔幻现实主义的痕迹。”

莫言后来说要绕开马尔克斯。作家苏童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我们这些作家,一开始的时候多少都受到马尔克斯等这些拉美作家影响,在我身上影响最明显的就是《1934年的逃亡》,后来,我以及其他作家都刻意地希望摆脱它。”对于马尔克斯,苏童的评价是,“他具有最完美、最瑰丽想象力的大脑。现在这个大脑不在了。”随着马尔克斯等一辈作家离世,苏童说,“这是百年孤独的结束,也是开始。孤独的是文坛,是这个世界。”

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的亲缘性

为什么是马尔克斯对余华、莫言、苏童、格非等这批作家有如此大的魔力?苏童说,“这跟1980年代初的文学生态有关。他的土地与中国有相似性,他的创作是对想象力的无限挖掘,或者说挖掘到极致。”作家格非对早报记者说,“我们当年虽然也很喜欢欧洲作家,但读卡夫卡需要转换,他的现实跟你的现实是有隔阂的。读马尔克斯,就可以直接看得到。你觉得跟马尔克斯有亲缘性。在他身上,有两个东西,我们会关注,一个是对传统的关注,他把现代生活根植于最古老的生活。而中国有那么漫长的传统和历史,即便在现代生活中也有传统的影子,这是非常亲切的。另外一方面,他描述的社会生活跟中国也有亲缘性。”

格非在清华大学的课堂上也会讲授马尔克斯,“我个人认为,他是博览群书的作家,他和阿斯图里拉、博尔赫斯等很关注欧洲文学,都投身到欧洲的超现实主义运动。同时,他又处在东西方的冷战交混之中,既有资本主义对拉美的漠视,导致拉美的相对贫困化。他又批评了拉美的暴政和独裁、腐败。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大家能各取所需。这是一种讨巧的一面,使得他在国际范围内被迅速承认。比如苏联肖洛霍夫等这些作家,欧美是不承认的。但苏联对西方也不承认。可是对拉美文学,对马尔克斯,大家都能承认。”格非说,“在我看来,马尔克斯毫无疑问恢复了整体性写作,是巴尔扎克意义上的整体写作。而在这之前,经过现代主义的影响,文学越来越琐碎,越来越个人化,宏大叙事彻底结束过渡到了局部化描述地步。而马尔克斯通过他的写作,对整体性写作进行了恢复。在他那里,社会、政治、文化、爱情等等都在他那里有体现,在他作品中都有包容。这种整体性的方法,使得他的作品有史诗般效果,这也是与卡夫卡的差别。马尔克斯那里有卡夫卡的主题,又有整体性的主题,这使得世界很多地方都能进入他的作品。”

作家孙甘露虽然也被认为是先锋派作家的一员,但他可能是这批作家中马尔克斯痕迹最不明显的一位。“马尔克斯当年进入中国,在我看来就像是新事物唤醒了古老的世界。”

作家阿乙和路内都出生于1970年代,马尔克斯之于他们,更多意义上是把他们放在和其他外国当代文学相同位置上。阿乙说,“余华可能是学马尔克斯最好的中国作家。”路内说,“其实在马尔克斯之后,有一批作家达到了马尔克斯的高度,所以不一定非要学马尔克斯。但有点荒谬的是,没了马尔克斯,有些中国当代作品就不成立;但有了他,有些作品也不成立。”

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大于对西班牙或欧美文学

马尔克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远远大于他对西班牙文学、对欧美文学的影响。可是另外一方面,从1980年代以来,10多年时间里,在中国的马尔克斯作品都是非经马尔克斯授权的盗版。1990年,马尔克斯与代理人卡门·巴尔塞伊丝女士曾到北京和上海访问,他们看到中国书店随处可见各出版社擅自出版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书。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马尔克斯及其代理人都未授权中国出版社推出正版马尔克斯作品。

一直到20115月,新经典公司推出了首部经过正版授权的马尔克斯作品,也就是《百年孤独》。据新经典文化总编黎遥透露,马尔克斯作品在内地已授权出版七本,六本小说,一本演讲集,其中《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最为畅销,迄今为止,《百年孤独》销售已突破260万册。(东方早报2014-04-19 

1982年,马尔克斯(左)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2000年3月3日,古巴哈瓦那雪茄节晚宴上,马尔克斯(右)和卡斯特罗交谈 

 

2012年,马尔克斯偕妻子回到阔别25年的家乡,冲记者做鬼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