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接班人 迅雷:7头针法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2 14:01:43

 7头针法2    休息一下大脑


1:取穴原则

  一、辨病取穴

  辨病取穴,主要是根据西医疾病诊断,来进行头针处方取穴。

  根据疾病的病变部位进行头针取穴,以焦氏和方氏体系的头针刺激部位为主。且以中枢系统病变为代表。例如急性脑血管病出现偏瘫,其病变部位在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则分别取用运动区(倒象)和感觉区(倒象)。如用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分别为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急性脑血管病所导致的失语,其病变部位在布洛卡区(Broca's区)、颞上回后部和角回等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区,从而产生运动性、感觉性、命名性失语等,其相应的头针取穴,则以运动区下1/5(说话)、言语3区(信号)和言语2区(记忆)为主。可见,根据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区域制定的头针刺激区,应属于辨病取穴的范畴。

  除了急性脑血管病以外,对各种癫痫患者根据脑电图显示确定其病变部位,来选用相应部位的头针刺激区,也属上述的范畴。如额叶癫痫取额区各线(区、带),顶叶癫痫取头顶区各线(区、带),颞叶癫痫取颞区各线(区、带),枕叶癫痫取枕区各线(区、带)等。也有人根据CT定位确定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大脑皮质受损部位,取用相应的头针刺激区来进行头针治疗的。

  根据神经生理学观点以及脑功能与血流的关系,取用相应的头针刺激区,也属于辨病取穴的范畴。如小儿脑性瘫痪,病变不仅影响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也影响额上回前部和后部以及颞上回后部,尽管后者并未发生定位症状,也应在处方中加以考虑。因此,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时,不仅要取运动区、感觉区,而且要取额5针、颞3针、运动前区和附加运动区等。

  二、辨证取穴

  辨证取穴,也就是根据病人出现症状等的证候辨析,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处方原则,来指导头针处方取穴。在辨证取穴中,可根据经络学说和脏象学说指导原则的不同,分为循经取穴和脏腑功能取穴二种。

  (一)循经取穴

  头针刺激区(线、带)有不少和头部经络循行路线相重叠。如在该经络沿线出现病症,则可取用与该经络在头部的循行路线相重叠的头针刺激区(线、带)。例如,急性腰扭伤和慢性腰背痛,属督脉和足太阳经病,在头针处方中,取用枕上正中线和枕上旁线,就是循经取穴的例子。除了头针刺激区以外,头部穴位的配合取用,更适宜于循经取穴的原则。如足跟痛为足少阳经筋病,配用足少阳经风池穴进行针刺治疗,就属于循经取穴。

  (二)脏腑功能取穴

  中医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根据脏腑功能的生理病理变化,来指导头针取穴,是头针处方的重要原则。

  例如,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心开窍于舌。根据脏腑功能取穴,血脉病、神志病、舌病都可取用与“心”相关的头针刺激区(线、带),焦顺发体系为“胸腔区”,方云鹏体系为“上焦”(伏脏),汤颂延体系为“心区”,朱明清体系为“额顶带前方2/4区域”,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额旁1线(右侧)”等。又如肺主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因此,与呼吸、鼻、皮毛有关的病,如咳嗽、气喘、胸闷、感冒、鼻炎、皮肤瘙痒症,都可取用额旁1线(双侧)等。

  根据脏腑之间的关系,进行头针处方取穴,也是脏腑功能取穴的重要内容。例如,在脏象学说中,肾水可以涵养肝木。若肾阴不足则肝阳上亢,所谓“阴虚阳亢”,在临床上产生头晕、目眩、腰酸、耳鸣等。这些症状和“阴虚阳亢”的病证,常在高血压病中出现。因此,对高血压肾阴虚而肝阳上亢者,则可取用额旁3线以补肾(用针刺补法)、额旁2线(左)以泻肝(用针刺泻法)。

  三、对症取穴

  对症取穴,可以根据临床经验,选用一些对某症状效果突出的头针刺激区(线、带)来进行针刺治疗。例如,朱氏体系的“顶结后带”(顶结后线),是在临床上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等所致肩痛的有效头针刺激区;朱氏体系的“顶结前带”(顶结前线),是在临床上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其他腰腿痛的有效针刺激区。用以治疗肩痛和腰腿痛,就属于对症取穴(或称经验取穴)范畴。

  根据中医整体观(具有生物全息律思想)来制定的头针刺激区,常是对症取穴的主要对象。汤氏体系中,各个刺激区的命名,大多以人体相应部位来称呼。因此,在对症取穴时可以直接应用。如咽痛取咽喉区,肩前痛取肩阴线,肩后痛取肩阳线,心悸取心区,排尿困难取泌殖区,语言障碍和智力迟缓取语智区,如此等等,都属于对症取穴。


2:留针与疗程

  一、头针留针包括静留针与动留针。

  (一)静留针:在留针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刺手法,让针体安静而自然地留置在头皮内。《灵枢·经脉》篇:“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即静留针法。一般情况下,头穴留针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故症状严重、病情复杂、病程较长者,可留针6~12小时,甚至24小时。头穴长期留针,并不影响肢体活动和正常生活,在留针期间可嘱患者正常活动和生活,有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

  (二)动留针:在留针期间内,间歇重复施行有关手法,以加大刺激量,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即时疗效。一般情况下,可在30~60分钟以内,间歇行针3~4次,每次2~3分钟左右。

  在临床上往往可以动静结合,即在开始的15~30分钟行动留针,如继续留针,可行静留针。

  二、疗程安排

  在临床上,各种具体病症的头针治疗有相应的疗程。疗程安排同样要考虑病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耐受程度。一般来说,疗程安排与发病情况、症状轻重和病程长短有关。

  急性病:症状严重而病程较短者,疗程相对较短。每天治疗1次或2次,对某些病症治疗时,宜在长时间留针的情况下,持续行针或间歇行针。以保证在较短时间达到有效刺激量,使临床症状迅速得到改善。一般以3~5天为1疗程,也可延长至7~10天,以巩固疗效。

  慢性病:症状不严重而病程较长者,疗程相对较长。隔天治疗1次,10~12次为1疗程。对某些慢性顽症,可根据病人体质情况,延长至15~30次为1疗程。

3:特殊刺法

  特殊刺法,亦称多针刺法,是用2根或2根以上毫针同时刺激某一头穴或头针治疗线(区、带)的方法。常用的多针刺法有对刺、交叉刺、齐刺、十字刺、接力刺、扬刺等。

  一、对刺法

  用2根毫针相向对刺同一治疗线,称对刺法。有上下对刺和前后对刺二种。用于相应适应症较甚者。

  (一)上下对刺

  一般用于额区。如针刺额中线时,一根针从神庭穴由上向下刺,另一根针从前额发际下0.5寸处由下向上刺。

  额旁1、2、3线的上下对刺法,可按上法进行。

  (二)前后对刺

  一般用于顶区。如针刺顶中线时,一根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另一根针从百会穴进针向前顶穴透刺。

  顶旁1、2线的前后对刺法,可按上法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对刺法的二根针是相对而入,并不要求它们针尖相抵。

  二、交叉刺法

  交叉刺法是临床最常用的多针刺法。它是根据《内经》旁针刺法演化而来的。旁针刺法要求用二根同时针刺某一穴,一针正刺,一针旁刺,呈交叉状。头针疗法的交叉刺法,则可用2~4根毫针呈交叉状同时刺激某一头穴或治疗线。

  如百会穴的针刺,可采用三针交叉刺法。一针由后向前刺入百会穴,另外二针分别由百会穴1寸并向左右旁开0.5寸处刺入,其针尖透向百会穴。如此,则三针呈倒“丫”形交叉,以加强对百会穴的刺激。

  又如顶中线和顶颞前斜线的针刺,可采用二针交叉刺法。一针由前顶穴向后透刺百会穴,另一针从前神聪穴进针,沿顶颞前斜线向下透刺,此时二针在皮下交叉。为瘫痪常用刺法。

  再如顶颞前斜线的交叉刺,顶颞前斜线沿线透刺二针,第一针从前神聪进针,第二针从第一个等分点进针(将此线三等分),第三、四针则分别从该线的第一、二个等分点进针,向顶颞后斜线方向透刺(由前向后)。如此,这几根针呈阶梯状交叉。可用于瘫痪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者。

  三、十字刺法

  十字刺法,是用于某些头针治疗线和头部穴头维穴(位于额角发际)较特殊的交叉刺法。在临床上,可用二根针透刺穴区,第一针从上而下(或从左至右),第二针从前向后刺入。如此,这二根针呈十字形交叉。可用于偏头痛、面瘫等。

  四、齐刺法

  齐刺法,是用三根毫针并列集中刺激同一头穴(治疗线)的刺法。适用于额、顶、枕区,如额中线、顶中线、枕上正中线等。

  (一)额中线

  第一针从神庭穴进针,由上而下透刺1寸,第二、三针则分别从神庭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针尖稍斜向正中线(督脉),透刺1寸。可用于病情严重的神志病症。

  (二)顶中线

  第一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第二、三针分别从前顶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百会穴。可用于顶叶癫痫发作等。

  (三)枕上正中线

  第一针从强间穴透脑户穴,第二、三针分别在强间穴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脑户穴。可用于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背痛和各种眼病。

  五、接力刺法

  接力刺法,适用较长的头针治疗线,如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额顶线、顶枕线等。其操作常用三根毫针(同等长度)分别从上述治疗线的起点、第一个等分点和第二个等分点处进针,沿线透刺。如此,这三根针犹如接力赛跑的接力棒,依次传递,故名曰“接力刺”。如顶颞前斜线,可从神聪和第一、二个等分点分别进针,沿线向下透刺。又如额顶线,则可从神庭穴和第一、三个等分点分别进针,分别由前向后透刺。前者主要用于瘫痪,以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得到改善。后者可用于五脏病变或额叶病变等。

  六、扬刺法

  头针的扬刺法,是根据体针变通而来的。常用于某些头部线区和百会穴和四神聪穴,可用治小儿精神发育不全症、顶叶癫痫、美尼尔氏综合征发作期等。在临床上,可从前神聪、后神聪、左神聪、右神聪分别向百会穴透刺;也可从百会穴分别向上述四个神聪穴透刺。(图例):扬刺法(百会、四神聪)

  七、井字刺法

  井字刺法,与上述扬刺法一样,也用于头顶部某些头穴线区及四神聪穴。其临床适应症相类似。在应用时,可由前神聪向左神聪透刺,左神聪向后神聪透刺,后神聪向右神聪透刺。如此,这四根毫针相互交叉,构成“井”字形状。

  额5针为林学俭氏所倡用,适用于小儿脑瘫、颅脑外伤后遗症等。

  临床上可在前额发际上2厘米处进针,由左向右依次刺入5针,每针之间距离相等,呈扇状排列。

4:头穴电针

  头穴电针是利用电刺激代替手法的机械刺激,能节省人力和客观控制刺激量。其操作方法与一般电针疗法相同。但在频率、强度和时间要求上有所区别。

  一、头穴电针波形:一般要求密波(连续波)。

  二、头穴电针频率:300~500次/分。

  三、头穴电针强度:先宜施以较小电量,逐步增加至病人感舒适或可耐受为度。

  四、头穴电针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亦可根据需要延长至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