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启动仪式讲话:德阳市公众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53:24
自觉划清‘四个重大是非界限’”宣讲稿

同志们: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迫切需要。也是为了于更好促进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的迫切需要。按照县委工作安排,今天开始对“自觉划清‘四个重大是非界限’”进行宣讲。

一、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认识问题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第一,从创立的主体看,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为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后继者所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第二,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第三,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此后整个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第四,从主要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一个整体。

第五,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说,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对它的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科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个方面就是它所具有的理论品质。

第二,革命性。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第二个方面就是它的社会理想。

(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就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二,就是要正确探明马克思主义的根基。

第一点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是群众的观点。第二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就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乃至整个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的社会理想。

第三,就是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本国实际。

第四,就是要与一切反动社会思潮划清界限。

(1)就是要与一切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片面的理解划清界限。

(2)是要和一切诋毁、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划清界限。

(3)是要和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僵化、教条化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划清界限。

(三)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必须坚持的几条重要原则

1、坚持坚定信念。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遭到严重挫折,马克思主义也受到大肆攻击。在历史剧变面前,一些人幸灾乐祸,一些人丧失信心。面对这种复杂情况,邓小平同志坚定地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同志这一论述的正确性,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而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我们更应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2、坚持与时俱进。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即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具体论断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看起来好像很“坚持”,实际上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这种态度不仅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会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在这方面,我们有过非常惨痛的教训。另一种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即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拘泥于具体词句,而是要掌握基本原理,并把它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我们应当采取后一种态度,自觉做到“三个解放出来”和“四个分清”: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坚持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始终保持勃勃生机。

3、坚持实践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之所以是错误的,归根到底是由于它们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是行不通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起到根本指导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我们应始终以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把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4、坚持理论武装。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工作就要跟进一步。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工作,坚持用科学理论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用科学理论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自觉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层次经济结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体制既是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领域里(也可能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运行方式,又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经济领域里的运行方式。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发现,是人类历史连续性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可能最终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制度与体制不完全在一个层次上。社会主义制度是整体,市场经济体制是局部。整体可以驾驭局部,局部可以反作用于整体。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有独立个性(自发性)的运行体制。它不仅仅是一种配置资源的中性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全面地、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各个方面。所以,这个整体与局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市场经济机制很高明。它是使资本主义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也是挖掘社会主义潜力,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资本主义演变、否定社会主义,也能帮助社会主义超过资本主义,战胜和埋葬资本主义。它能让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同一规则中竞争、生活;在形式平等、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完成阶级剥削、阶级压迫;让工人阶级不知不觉地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放到统治自己的地位上。它也能帮助工人阶级认识并克服自己的历史局限性,提高自己;使工人阶级从整体和个体上都能逐渐高于资产阶级,使执政的历史资格逐渐成熟、完整起来。它长期居于社会主要地位的结果是否定工人阶级作主人翁的资格。它能使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工人阶级产生社会民主党的思想,使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产生全民党的思想。社会主义如果能够真正把市场经济装在从属于自己的框架里,让社会主义驾驭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能促使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变得更自觉、更清醒,使工人阶级学会领导和驾驭资产阶级的能力。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所有制结构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呢?我讲几个要点。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建立起来,这是我们反复思索的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缺少必要的前提,其中有物质技术也有经济结构。有人说,产权私有是不是经济前提?公有怎么交换?公有不能交换,商品交换必然是私有,这在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中是天经地义的。我认为产权私有不是我国经济体制的必要前提,产权多元才是必要前提。比如商品交换,你拿着电脑,他拿着货币或者别的商品,商品分属于不同的主体才能交换。如果商品只属于一个主体比如国有,那就不能有实质上的商品交换,这种所谓的交换也无非是左手交给右手,右手递到左手。如果有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财产权、所有权,就能够产生实质的商品交换、真正的市场经济。

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所有制结构,这样的所有制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制度保障。如果没有一个主体、主导,互相无限制地竞争,这个经济结构就可能不大稳定。但是如果变成清一色,就会活力不足,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有稳定性又有可持续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层次的所有制结构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志甚至有些干部有一些疑惑,我们搞的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呢?它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它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越来越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分清两种马克思主义:一是马克思开创的具有世界历史视野和水平的马克思主义,二是苏联模式的传统计划经济。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体制创新、理论创新和马克思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传的,根本精神是一致的。

很多人在读了《共产党宣言》后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实际上消灭私有制是按照苏联模式僵化观念理解得出的结论,以及国家占有一切,普通劳动者一无所有的观点,肯定都是背离马克思思想的本来面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如何看待私有制时,马克思用的词是“扬弃”。现在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还有点争论,过去都是翻成“消灭”私有制,或许既可以翻译为“消灭”也可以翻译为“扬弃”。如果没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那么两种翻译都可以。而且在《共产党宣言》的语境中也没有普通劳动者一无所有的意思。《共产党宣言》里说,共产党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从这个意义上共产党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消灭私有制或者讲扬弃私有制,但我们绝不打算消灭这种直接供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这种占有并不会留下任何剩余的东西,使人们有可能支配别人的劳动。因此,把资本变成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过去我们读过千百遍《共产党宣言》,但是如果没有理论的显微镜就很难看清楚其中很多细微的东西。

马克思倾注了40年心血的《资本论》在未来所有制的设想中,他用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样一个科学概念,大家可以看《资本论》第一卷232页中说,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我把它理解成主要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在这个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这和苏联模式的那种理解,就是国家占有一切,个人一无所有是有根本差异的。

列宁在没有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的时候,也一度设想比较单一的某种公有制,后来他想到落后俄国的情况,开始考虑是不是需要一种多层次的经济结构。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步伐,但经济文化这么落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于是列宁提出五层阶梯式的经济结构。列宁有一部名著叫做《论合作制》,其中就有多元主体相互交换的论述,要不然怎么叫合作制啊?虽然列宁早期也曾经设想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但他看到俄国这么落后,只能搞大合作社,以商品市场为中介平等交换。所以,列宁最后的思想是用一种合作制来替代原来的国家垄断制。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和邓小平也有非常有益的探索,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既有先驱性的探索,也有晚年的失误,都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思想遗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主要的一个理论创新就是新民主主义论,就是要容纳不同的经济成份,通过多种层次经济结构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候,国旗上一颗大的红五星就是中国共产党,旁边四个小红五星实际上代表四种阶级成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建国初期也曾经有过四马分肥、公私合营等经济方针、政策,都是强调不同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1956年我们搞了公私合营以后,毛泽东也曾经有一个思想火花,就是能否学习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消灭了资产阶级,又搞了一部分资本主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可毛泽东晚年发生了重大失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走向清一色的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波折。

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要注意到,他在讲社会主义本质时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没有讲国有经济究竟要占多大的比重,这绝不是偶然疏忽,这是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探索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一个重新认识,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

(二)进一步理清公有制为主体与单一公有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私有化的界限

在这个问题上,我先讲一讲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同单一公有制的关系,为什么要划清这个界限?这个界限在哪儿?

第一,单一公有制的本质是国家垄断制。无论是从历史上来说还是从现实上来看,单一公有制主张国家作为独一无二的主体,垄断性占有一切主要的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国家垄断一度是一种历史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也有这个问题,这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国家垄断制在战争时代是万不得已,也是唯一的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所有的国家包括一向保持中立的瑞士都采取了这种国家垄断制。但在和平时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不能长期搞国家垄断制。

邓小平理论也倡导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关于这一点过去有一个思想理论误区,就是社会主义等于国有化,如果一切都归国家所有就是社会主义了,这个概念和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是一样的。我国的好几代人都是通过《苏联共产党历史简明教程》(《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结果都形成了苏联僵化模式和僵化观念,它实际上把国有化和社会主义划等号。一切国有化只是走向社会主义过程中紧急过渡时期临时采取的一个非常措施,不可能长期通过一切国有化来搞社会主义。列宁当年迫不得已搞了暂时共产主义,但后来他说,从理论上来看,国家垄断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形成清一色的单一公有制,1957年至1966年有这个趋向,但也没有做得特别绝对,主要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时候走得特别绝对。1975年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83.2%,集体经济占16.8%,二者合计是100%;1979年国有经济占81%,集体经济占19%,二者合计仍然占100%。中国是一个东方大国,总体上发展比较落后又极不平衡,有手工的也有近代工业化的还有信息化的,都用一个死的标准一刀切就脱离这种实际了。

目前单一公有制思想仍有一定的市场,主要是人们看到改革开放30年两极分化太严重了,少数人暴富,在所有制上化公为私,产生了分配不公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老百姓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可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人们开始怀念毛泽东。实际上主要是人们对现在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强烈不满,希望有毛泽东式的英雄或领袖打破这种不公,使公有制占到更突出的地位,甚至实行清一色的公有制。但如果脱离开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果,回到单一的公有制,肯定会给生产力造成很大破坏。

下面我再讲讲怎么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私有化的关系。这个问题比较突出,我着重讲一讲。

首先,我们在理论上应该明确以公有制为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结构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唯一选择,也是符合时代潮流发展大势的唯一选择,也是根本超越新自由主义的唯一选择。

形成这种所有制结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作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决策。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法国甚至包括美国都推行了民营化、私有化。与此同时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撒切尔夫人、美国里根都推行了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就是个人自由至上,对国家干预、社会保障都进行排斥。西方的民营化、私有化实际上是新自由主义的战略方针、经济政策、指导思想、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是好不好呢?应当说在有些阶段也确实提高了效率,但到底好不好呢?请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美国大力推进新自由主义的恶果。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至少给他们刹了车,从小布什到奥巴马都不敢再推行这种东西了。

私有化不是一条成功之路,更不是一个理想天堂。中国要是走向私有化,问题会更多,必然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动乱。中国推行私有化只能充当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附庸,话语权、主导权都是人家的。当然也有一些人特别青年人看到西方有很多好的、先进的东西,他们有时候幻想中国如果能够移植了私有化,是不是很快就能像欧洲和美国那样搞成自由资本主义,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根据我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按照中国的国情,如果中国推行私有化,不可能出现欧美式的自由资本主义,因为没有那种自由主义的土壤和传统,必然会出现的是欧美附庸式的资本主义和官商勾结的官僚资本主义,这对广大百姓来讲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要搞单一公有制,而是指在全社会的总资产中公有资产要占优势。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如果不顾生产力水平一味强调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在所有制上搞“一大二公”,结果带来许多问题,其教训应该记取。所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要使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都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充分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应形而上学地在各种所有制之间划分出固定的数量界限。随着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同所有制之间将呈现不断融合的趋势,混合所有的态势将更为突出。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并不意味着要搞私有化。所谓私有化,就是将国有以及其他公有资产全部化为个人资产。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其结果只能导致生产力的倒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降低。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全盘私有化之后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其教训也应该记取。我国在过去一个时期的改革中确实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但这主要是改革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而不是改革方向问题。在今后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既不能实行单一公有制,也不能搞私有化,而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三)不能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立起来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有机统一的,而不是彼此对立的,必须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在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一,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应作为也必须作为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竞争的结果,一方面是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并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是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有的还会融合、合作,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没有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削弱公有制经济。虽然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降低了,但总量越来越大、优质资产越来越多,特别是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同时,也没有因为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强大而削弱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旺盛的发展活力和独特的竞争优势。从发展趋势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融合会越来越明显,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个体、私营以及外资经济容纳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分流的数千万劳动力,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第二,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框架内活动。

(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需要继续改革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是改革的产物,同时,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需要在深化改革中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在改革和发展中进一步完善。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国有企业要继续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企业经营者薪酬分配机制,继续推进战略重组,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公有制经济并不意味着国家所有、国家经营,或者集体所有、集体经营,而是可以实行国家所有或者集体所有、社会经营,其前提条件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30多年来,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中显示了旺盛活力。但不少非公有制企业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特点深化改革。比如,引导条件成熟的家族制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逐步实行股权多元化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等。可见,随着企业不断壮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海内外市场不断拓展,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面临着深化改革的问题,需要在改革中继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

(五)划清界限的意义何在

如果我们完全放任市场经济自由发展,必然导致大鱼吃小鱼,从小私有制走向大私有制,走向资本垄断,大众贫苦,两极分化。自由主义也好,新自由主义也好,它们虽然主推机会均等,但大家完全可以想象,我是一个普通贫民,你是一个百万富翁,他是一个美国总统,在理论上是机会平等、共同发展,但实际权利是不一样的。市场经济是鼓励强者的,社会主义是保护弱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强者先发展起来,同时也要保护弱者。

有时候我们也进一步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以后,两极分化加快了,这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个现实。当我国处于现代化工业化起飞初期时,最稀缺的资源是资金,最不缺的资源是人力。由于市场的稀缺程度不一样,掌握资金、资源的这一边显得特别突出,而广大群众因为只有劳动力或者只有少量的资金,就显得受到压抑。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下来,一些权利就集中到巨富手里,我们必须在所有制问题上好好把住关。

那么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的症结何在呢?实际上还是和所有制问题紧密相关,其深层的根源就是官商勾结垄断资源、化公为私。一些官员把公共权利变成自己私人的资源,非法使用,和一部分违法的商人非法勾结到一起,把公有制变成了私有制,变成了他们私人的财产,这是一个非常重大、非常尖锐的社会问题。邓小平晚年已经看到这个问题,跟他的弟弟邓肯谈话时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讲的,12亿人口怎样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国家经济命脉不是掌握在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手里,保证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防止我国出现两极分化。

我国坚持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层次经济结构,这是防止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国可控式改革的一个安全线、警戒线,我们需要守住一些底线,这也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运、中华民族命运的生死线。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单一公有制和私有化的界限同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的关系。

改革开放30年体制创新大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单一公有制和私有化的两种界限划不清也出现了一些小曲折。有时左边吹了一些风,单一公有制僵化思想就有点抬头;有时吹点右的风,就出现私有化的摇摆症,但这些风都不是主流,没能占据指导地位和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主流还是沿着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大道在前进。要防止左右两条死路,走出一条创新的活路,这就是划清两个界限的深意所在。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意味着一种中国模式的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就是针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提出来的。当年邓小平还提出一个中国式的现代化,实际上也是中国模式创新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现代化起飞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开创赋予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新道路、新模式,既不同于西方模式,也不同于现有东亚模式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这种中国式的现代化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应该有一个新的目标,中国不仅应该成为是现代化国家,而且应当成为二十一世纪太平洋时代能够起引领作用的创新型国家。为了实现这个新的目标,我认为需要有两个突破,不仅要彻底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而且要根本突破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西方模式、美国模式,这是我国能够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尺度。而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单一公有制和私有化的界限是两个突破的制度保证,只有划清和单一公有制的界线,才能彻底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只有划清和私有化界线,才能根本突破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西方模式、美国模式。

今天讲的既是一个所有制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问题,从这个全局的高度,我们看到划清上述界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三、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

(一)民主的含义

民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人们认为民主制度能带来诸多好处;另一是认为我们现在不民主,一党专政。我看到西方民主国家进步的文化,富裕的生活条件以及国家在国际上享有的尊严于地位。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同样是民主国家的南美五国,同样历经近200年的民主制度,不仅不能如西方国家一样蒸蒸日上,反而江河日下,以至根本看不到希望。即使民主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也出现了一些在我们的想象中不应该出现的事情。因此,有疑问“是民主病了?还是得了民主病?”

 其实,民主制度与我们熟悉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样,都是为实现理想而建立的一个制度体系。因背景文化的关系,各自都携带着具有各自文化特征的烙印。加之,由于自身文化本身对泊来文化的理解方式不同,更容易产生一些错误。只是希望,当我们对自己曾经的“错误”深恶痛绝时,不要再重蹈覆辙,让我们的后人再次为我们的“错误”痛心疾首。同时,弄清楚这些错误是方向性的错误,还是方法论的错误,便于我们对一些“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方法上的错误并不可怕,失败是成功之母嘛。假如是方向性错误,就必须立即纠正,南辕北辙的话,跑的越快,离文明就越远

当我们在这里讨论民主时,首先要克服那种“明君”意识,因为我们没有火眼金睛,不知道一个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国家利益上也只能在局部看到一些,并不能有一个全面的判断,更不能追求把国家的最高权力授权于某个个人。否则我们自己就是独裁和专断者了。我们没有独裁的权力,也不要有独裁的欲望。这种欲望只能使独裁者更加独裁。

 存在的现实是,西方的总统或首相们似乎的确没有如陈水扁及村主任那样迅速暴富,治下的国家也确实在不断的发展。什么原因呢?问题还是出在“同意”上,这种同意不再是如我们理解的那种经选民“明许”或“暗许”式的同意,进而对某人的授权,而是“共同意愿”。人们为实现这个共同意愿献计献策,各展其能的制度化措施。这种意愿或许来自公民,或许来自上层社会,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这个国家的文化。

从发达国家的现有模式看,这种民主制度首先建立了一个大的框架,这个框架至少包含下列几个内容;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依靠那些原则;国家该如何运作,使我们不断拥有优秀的总统;并为此建立其一套法律,法规其政策体系。

民主在这里只是措施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即体现更多人的聪明才智,又为目的服务。所谓民主国家其实是障眼法,使人们集中精力为彰显权力而努力,直至人权大于主权。假如连主权都没有了,还有什么资格去讨论人权?因此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主权的最大化,使这个国家享有其他国家所不能享有的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使个体同样享有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共同意愿这个话题其实也不年轻,甚至可以说比较古老。我国有一部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在对比双方实力时首先要求看双方“主孰有道?”,并解释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无畏危。这是构成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共同愿景。也能够签定有效地而持久的契约,宪法。即维护了政府的信誉,也提振公民的信心,并尽可能提供较宽松沟通方式,使政府与公民达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构建“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从最现实的角度看,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是比较容易赢得最广大公民愿望的。这也是西方的选民尤其是美国公民在国家利益前让步的原因。因为只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可以使这个国家的公民产生那种“主权”的感受;别国不能随意地制造借口制裁,也不能随意设置贸易壁垒,公民在国际上会受到尊重,周边国家也不能随意讨论领土问题,资本不再随意外流,没有谁敢收留腐败分子等。这是一种有效的契约,我们可以明许或默许谁担任什么角色,但你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这是基本原则,并伴随着一整套监控机制来规范其行为。

美国,英国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烙印是不奇怪的。但在民主的问题上,相对是进步的,比较明显的是美国,历任总统中什么人都有,庄园主,资本家,演员等。虽然我们习惯思维中有个外行和内行的争论,但他们似乎在表明,什么人都可以把国家治理的不错。这届还选了一个黑人总统,其实,在真正的民主制度下,无论这个当选者是什么肤色,什么出身和背景,到了这里经必须遵守这套规则。如驾驶员一样,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按各种指示信号行使,遵守这套规则,就是很好的驾驶员。当然,如果不遵守就会被处罚。众目睽睽之下,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有这种情况下,才可能不断地出现“优秀的总统”。这无需选民们睁开“火眼金睛”对候选人劳心费神。这种思维模式极大地压缩了人们对某个个体的依赖,使更多的人寄希望于自己,切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民主制度下,是一套政治为目的服务的体制,是以达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为目的的手段和措施,至少不是大家选举出来的“明君”及其集团。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表示集体的智慧,这种智慧只有在为共同目标服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如果大家都为争夺个人权力和利益,彼此间必然心怀鬼胎,结果只好勾心斗角。多年来,我们的确把民主和选权混淆了,这是我们观念落后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因为200多年前的英美即已经完全放弃了明君思维,去追求集体智慧了。同时,众多疑问者和探索者的出现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的确在进步。当更多的人意识到民主制度的真正内涵,我们的国家离腾飞就不远了。

(二)对西方的多党民主政治体制的看法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坚持我们党的领导地位。有人说我们党的领导是“一党专制”,提出要搞西方多党制,实行所谓的“轮流执政”。必须看到,西方多党制是在西方国家政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斗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这些利益集团为了能够上台执政,经常相互倾轧、争权夺利,因而这种制度既不能实现所谓的“充分地体现民意”,也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政局与社会稳定。我国则与之不同,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广大人民的共同选择。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如果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照抄照搬西方多党制,必将使中国重新陷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悲惨境地。

四、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

(一)为什么要划清

划清事物界限是对鉴别力的锤炼与检验。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等“四个重大界限”的实质是政治界限,必然要求增强政治鉴别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作为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前提和目的,突出了增强政治鉴别力的特殊重要性。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民主的本意是多数人的统治。在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奴役,根本没有民主可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人民民主专政取代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从根本上否定了极少数人压迫和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不合理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使国家机器、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回归到人民手中,人民从此获得了彻底解放,实现了当家作主。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首先必须始终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民主在政治上把国家中的最大多数人纳入到人民的范畴,成为民主的主体。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亿万人民,掌握一切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各项政治权利,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人身人格权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广泛权利,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社会主义民主在经济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在享有生产资料不同形式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基础上当家作主。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从根本上决定并保证了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受资本操纵的民主,不是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从而支配多数人的民主,而是最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这种民主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和专政,是“富人的游戏”和“钱袋的民主”。据美联社2000年对美国金钱与选举胜势关系进行的数据分析,1999年美国竞选获胜当选的81%的参议员和96%的众议员,所花的钱超过了竞争对手。金钱可以操纵美国的民主选举成为不争的事实,以至于有美国学者指出:“只要在联邦大选委员会那里查一下筹集资金的账户,就可以在大选之前知道大选的最终结果”。西方民主实际上被掌控在少数资本家及政客手中。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这种民主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我们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日益充分的人民民主。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决定的。

国体是国家阶级本质的反映,国体问题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国体,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政权基础,全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的一种实现形式,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结合。由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阶级斗争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只有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势力依法予以制裁和惩罚,才能保障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维护和巩固人民民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的根本任务就是保障和实现人民民主。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最大限度地享有民主。同时,国家依照法律制裁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势力,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只讲政体而否认国体,把资产阶级民主说成是超阶级、超金钱、超意识形态的和普适的,否认或者掩饰其资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本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虽然也宣称主权在民、国家权力归属国民,但其民主内含着三大基本矛盾——理论上标榜代表社会普遍利益与实践中保护资本特殊利益的矛盾、政治法律形式上的平等与社会经济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国家政权形式上的权力分立与实际上国家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矛盾。因此,在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中,劳动人民永远不可能真正当家作主,不可能真正享有和行使国家的一切权力。我们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3、现实的状况决定的。

政体是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由国体所决定,体现和反映国家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国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这种制度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最好制度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正确集中各方意见,协调不同利益,集体行使权力,科学作出决策,保证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效率、民主与法治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避免西方民主政治中“多数人暴政”的发生,充分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的优势。

中国决不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三权分立不能解决国家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基本矛盾,难以形成人民和社会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的制度化机制。在三权分立之下,人民不是国家的主人和民主的主体,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呈对立状态,公民权利经常遭到国家权力的侵犯。同时,以权力制约权力为特征的三权分立互相掣肘、互相扯皮,降低甚至丧失了效率,使国家机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三权分立作为西方民主政治的组织活动原则,其本质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工。我们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不搞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和两院制;坚持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形式和“一国两制”方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不搞西方的联邦制或邦联制,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分裂中国。

(二)要划清什么界限

1、追求自身利益与极端个人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承认个人利益及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在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的关系。如果损人利己,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这样的思想集中反映了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中最根本的东西。

2、重视物质财富与拜金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区别,也不在于对物质财富的重视。因为物质财富生产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物质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物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二者的真正区别在于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以及在这二者中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按照社会主义思想,人是目的,物是手段,人是支配物的,物是为人服务的;而按照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是万能的,追求财富、追求金钱是目的,人是依赖物的,或者说是物支配人的。我们既要重视发展生产力、重视物质财富,但又必须摆正人与物的关系,不能把对物质财富的重视变为金钱万能、拜金主义和一切向钱看。

3、生活享受与享乐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区别,也不在于是否承认人们的生活享受,而在于它们所主张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享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追求改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承认人们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并且千方百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这种需要。但合理的和正当的生活享受与享乐主义是不同的:首先,文明的生活享受是健康的生活享受,而享乐主义是一种腐朽的生活享受,它带来挥金如土、奢侈糜烂、铺张浪费。其次,文明的生活享受是有益于社会和人的身心健康的,而享乐主义毒化社会风气、消磨人的意志、摧残人的身体、腐蚀人的灵魂。再次,文明的生活享受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生活需要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而奋斗,它与艰苦奋斗精神是不矛盾的,而享乐主义把享乐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和最高价值,为了享乐不惜损人利己、违法犯罪,是没落的剥削阶级的生活方式的表现,属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范畴。

同志们,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引领中国前进正确方向、坚持中国发展正确道路的实践中显示出高度的思想政治水平。正确区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是非界限,对于提高我们认识党的理论水平,促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