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年的游戏有哪些:完善中小学寄宿制建设,创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39:00

完善中小学寄宿制建设,创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重庆 李广元

 

[摘要]

针对我国西部教育投入的最大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自2004年开展以来,此项工程已惠及了包括中部地区在内的23个省(市、自治区)。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体现出它极大的优越性。成为解决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学习借鉴和吸收,我们可以运用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解决我县现阶段教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将来的学校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 寄宿制  创新  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这一理念,把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到了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而其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如果说文化教育建设方面还相对滞后的话,那么,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山区的文化教育相对的更加贫乏,文化教育建设的任务就更为艰巨。

可喜的是,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将每年安排40亿人民币用支持中西部的文化教育建设,而学校教育在这一轮春风中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在部分地区,对中小学实行“寄宿制”的教育体制,也迫在眉睫了。

一、寄宿制建设的必然性

寄宿制教学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学校教育的必然之路。在现阶段,由于我县学校教育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新的历史时期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因此,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将会使这些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

(一)留守儿童(少年)问题。

留守儿童(少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长时间没有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处于“真空”地带,容易造成他们接受教育的断层;也有可能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侵蚀,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二)教学资源浪费问题。

寄宿制建设,能最大限度地合理化利用教学资源,以较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收益。以双河镇片区为例,片区现有中学4所,即双河中学、治安中学、长山中学和益民子弟校,在校学生2800余名,教学班55个左右,在职教师250余名。一套设备就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现在却需要几套,资源的浪费是非常明显的。

(三)恶性竞争问题。

在同一个地区,几所同类学校并存,不仅给教育教学上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更重要的,在培养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各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给当地教育带来了比较恶性的竞争,不利于整体教学,不利于对学校的宏观调控。

(四)学校管理问题。

学校管理是一个微观的细节管理过程,寄宿制的建设,很好地把有限的管理最大化。集中统一的管理,既是对寄宿制学校的挑战,也是一个机会。

二、寄宿制建设的可行性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绝不是一个跟风的趋势,它对当前教育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发展区域优势,整合教育资源。

1.公平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学校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获得过多的教育资源,而其他部分学校资源相对落后,这势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一个地区,几所学校之间对学生的竞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学校或家长,为了学生能上一个好的学校,常常不顾学生的实际生理状况和心理特征,一味地进行灌输。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诸多阴影,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火花。他们每天所面临着的,不是练习,就是题海,把学生训练成了一部应考的机器,这样的“人才”怎能担当起社会建设的大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具有创造力的民族,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因此,“寄宿制”的建设,就是这一历史发展的呼唤,它使素质教育得到了保障。特别是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集中资源,打造品牌。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以来,按照分级办学的原则,许多乡镇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对原有的学校进行翻新,同时也新建了许多的学校,几乎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当时人们有一句口头禅,“哪座房屋修得好,那里就是新学校。”可见当时的规模!过度的学校建设,使得师资力量大幅度的削弱,因此,为了提高办学规模,又不得不加强对学生应试教育的力度,引起了一系列的学校教育问题;同时,进入90年代,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数量每年以20%-30%的递减,一些学校,特别是偏远一点的学校几乎招收不到学生,不得不实行隔年招生,最后不得不关闭。原清升镇花宝村小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现在只能租赁给他们饲养动物,最终变成了一个养殖场!物质资源浪费不说,人力资源也浪费不少。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乡镇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办学理念,即把同一地区的学生,集中到一个所学校集中学习。例如双河镇,在1997年,把原双河镇中学与双河中学合并,1999年,再把原金佛中学合并到双河中学,于是,形成了三校合一的格局。这样一来,学校的规模上去了,教师集中在一起,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学生集中学习,便于管理,与原来的分散教学有了天壤之别。这样,一所学校的教育服务面积就相当于原来三所学校面积,教育资源不仅得到重新整合,也节约了教育的开支,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加快了学校的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这也是集中了全镇中学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数量,产生了教育的“木桶效益”,即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大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因为长的板子再长也没有用,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打个比方,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因为,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了这个团队的综合实力。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充分体现团队精神,而这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资源的集中,为打造教育品牌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完善后的寄宿制学校,能够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同时攘括了本片区的优秀学生资源。如此一来,品牌效应也必然形成!这样既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竞争虽然加大,但效果也显著提升。突出了片区优势,也体现了品牌效应!

(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彰显个性。

1.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果一所学校没有足够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没有完善的教育设备,那么,这样的学校建设是不完善的。因此,学校要发展,基础建设要走在前面,尽量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如电教室的配置、图书室的时常更新、音乐活动室、美术活动室、食堂设施的的改善、校园的美化、绿化等。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改善学生的生活和饮食条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这样一项大的资金投资,最后究竟要投向哪所学校呢?这也给上级主管部分提出了一个难题。而寄宿制的建设,就改变了这种窘境,也改变了过去的多次投资,重复投资的资源浪费现象。以双河片区为例,现在这样的基础性的建设投资,只是原来的1/3,这样就可以把多余的部分再次利用于教育的其他方面。与原来相比,相同的资金投入,换来的是不同的效果和收益。

2.规章制度的建设

寄宿制学校一般来说,师生员工加起来都是上千人,甚至几千人,学校犹如是一个社区,几千人在一起生活,学习,没有一套完备的的规章制度,学校建设必定处于瘫痪的境地。因此,对于学校常规制度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学生居住在一起,他们的日常行为,日常学习和生活等等,都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不是过去那种简单化的,随意性强的管理办法。如制定住宿生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等,形成“学校—安全管理处—专管人员”的管理模式。

3.师资力量的建设

寄宿制学校,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面对来自不同环境、不同家庭、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因材施教,而不是输灌;不仅只是学习上的引导者,还更应该是生活和思想上的引路人,改变了过去教师形象的单一化。那么,作为教师来说,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上的能手、多面手;学生生活的贴心人。角色的转换带来的必然是教学过程的人性化,情感化,因此,对师资的培养工作必不可少,特别是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理论的培养!

    学校的管理中,由于寄宿制的建设,必然会增大“生活老师”这一职责,他们要护理学生在寝室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从穿衣吃饭到生活起居,可以说,学生除了在教室的时间外,其他时间都由“生活老师”负责,因此,对他们的培养也不可忽视!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寄宿营制学校建设,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极其有利。现在的家庭,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的占了大多数,对于子女的教育形成了一个真空,而学生集中统一到学校,有利于长时间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教育提升,特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

2.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应有一定的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中,特别是学生寝室管理,更是如此。当然寝室管理既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要“约之以规”,完善的规章,可促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反之,缺乏必要的管理条例无法保证寝室管理的质量。因此,可以拟定如“住校生管理制度”“公寓楼管理条例”“寝室评估细则”等一系列寝室管理规章制度。这些条例就学生寝室活动、内务管理、寝室用具及生活用品摆放,内务检查评比、奖励和处罚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范,并要求各寝室进行张贴。同时建立健全学生管理网络,宿管会、楼长、寝室长管理机构,定期进行制度学习,每天进行温馨提醒,与较差的寝室定期进行交流,培养同学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逐步由服从转向内化。

3.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部分学生自然地以“小太阳”或“小皇帝”自居,生活上一向不用自己操心。在寄宿制生活环境中,这样的缺点必定暴露无遗。主要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弱,自律意识弱,自我约束能力弱,很不适应全天候的集体生活作息制度等。针对这样的现状,除了“生活老师”的专门指导外,还应进行一些专门性的学习,如多开展帮助他人的活动,多让他们参与集体的活动中,以期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四)构造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校园文化,是寄宿营制学校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在一个知识层次、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里,没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就没有一个生动活泼的景象,这既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征是不相吻合的,也与教育本质背道而驰。所以,应致力于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管理的模式真正与我们所处的诗意的环境吻合一致。

 

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的模式,我们要努力寻求相应的教育对策及其途径,使寄宿学生能在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有益的营养,为以后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协作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