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换门庭造句:邹东涛:构建“十二五”投资战略 向海洋、太空要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3:09:11
邹东涛:构建“十二五”投资战略 向海洋、太空要国力 人民网记者 陈叶军 2010年12月02日11:1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0年11月27日上午,由中国投资协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模式论恒(NO.3)——‘十二五'规划投资大思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11月27日上午,由中国投资协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模式论恒(NO.3)——‘十二五'规划投资大思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教授在演讲中对“十二五”及未来投资大战略转型进行了思考。邹东涛指出,中国投资结构亟待优化和提升,在“十二五”及之后10-20年的时期内,中国不仅要加大重视“民生投资”、“绿色投资”的力度,更要高度关注“科技投资”、“海洋投资”、“空间投资”;中国的中长期投资和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960万国土上,而要更多地投向太空和海洋,向太空、向海洋要国力。

  邹东涛说,中国60多年艰难曲折的奋斗,尤其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走上了伟大的复兴道路,而近两年多来中国成功地接受了世界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并成为治理世界金融危机的主要领军国家之一。在全世界提升并唱向了中国模式的强音乐。党的十七界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将指引中国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健康的发展未来,是推进中国迈向二十一世纪20年代的纲领。

  投资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引擎,任何规划的目的是投资。经过前几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截至今年二月,中国GDP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对此成绩,我们必须清醒对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世界排名从世界第十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但人均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显而易见,国家GDP总量虽然上去了,但是国民还不富,国家还不强。

  一个国家怎么走向富国,怎样走向强国,怎么使GDP和国力相适应,是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的GDP占世界22.3-23.9%之间,一直排名世界第一,鸦片战争前,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3%,是英国的六倍,却被GDP占世界5%的英国打得溃不成军。日本发动“九一三”事变和“七七”事变,侵略中国达15年之久。可见,相比GDP数量而言,大清帝国虽然GDP数量庞大,但其构成却是粮食、茶叶、丝绸、瓷器、土特产而已,而欧美和日本的GDP是铁甲、大炮和工业品,代表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我们不能只强调GDP的数量,更要注重GDP的结构优化,真正实现国富民强,促进民生科技进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经济。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和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做客人民网理论频道 

  邹东涛表示,改善投资规划结构的质量以及调整优化GDP结构的质量,要立足长远。投资规划需立足五年,延伸至十五年、二十年的规划,抓住本世纪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战略机遇期,抢占国家竞争力制高点。

  一、要加大民生投资力度。注重结构调整,通过结构投资优化GDP结构,继而提升国家竞争力,体现经济发展对民生的改善,提升国际地位,确保世界话语权。之所以提出在制订五年计划的时候要考虑未来十年,是因为两个五年基本上被全党和全中国接受。民乃国之本,关于国内需求、注重民生投资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二、要加大绿色投资力度。目前发达国家百年工业化过程当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已经在中国显现。一方面我国能源需求猛增,其中2/3是由煤炭满足,碳排放的环境压力巨大;另一方面约1/5耕地受污染严重,全国城镇集中饮水1/5不达标。草原地区生态环境处于局部改善、整体退还的格局。所以,投资要看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环保。因此加大绿色投资,促进节能环保,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刻不容缓。

  三、要加大科技投资力度。科技水平是世界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集中表现,而我国研发投入的总量结构及经费来源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从总量看,美国2006年的研发投资经费是我国的9倍多。从科技投入结构看,我国基础投入的研究严重不足,2006年中国用于基础研究投入比重是5.2%,美国是11.1%,日本是13.3%。从经费来看,2007年中国财政科技投入,只占全部科技投入的27%,而1971年前同样处于工业发展中后期的国家,美国为57.4%,德国是46.1%,法国是63.9%。可见,加大财政投入的比重,提高科技投资效率是投资的重点。以上三类投资是我国经济质量被大幅度提升的基础。除此之外,更应该强调提升国家实力的投资,也就是加大后海洋投资力度、加强太空投资力度。

  四、要加大后海洋投资力度。向海洋要国力。中国投资不能仅仅锁定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要打破国土局限论的思维定势。海洋占地球面积71.0%多。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占有举轻若重的战略地位,是世界邻海各国争相开发的蓝色疆土。在经济上,海洋蕴藏着占地球80%的生物资源,45%的石油资源和高储量的风能、潮汐等绿色能源,还拥有广阔的空中资源,都使之成为各国竞争角逐的对象。在政治和军事上,海权竞争愈演愈烈突出表现在蓝色供土、圈地运动正在紧锣密鼓。而中国在蓝色供土、圈地方面,远远居在后面,还圈不进去。

  沿海各国以各种方式挤占国际海域、公共资源空间,争夺国际海域的话语权,抢占生海高科技烟花的制高点,不断进行在公海中的军事演习,抢占海洋军事战略地位。相比之下,我们的海洋意识,远远不强不够,尚未将海洋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到战略高度。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的崛起,都与其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西班牙、葡萄牙是小国,它们掠夺海洋、侵占中国,霸占海洋权。而中国饱受外强侵略的历史,也与海势不强、海疆不固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大国纷纷制定雄心勃勃的海洋计划和海洋行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各个都要争海上霸权。而中国主张的300万平方公里海疆与周边国家还有相当大区域的争议,甚至局部的战争。维护海权的任务坚决而紧迫,在未来10到15年,必须制定科学的海洋经济战略、军事战略和科技战略,加大海洋的投资力度,力争在21世纪中期使我国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和捍卫海洋领域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五、要加强太空投资力度。向太空要国力。浩瀚无垠的太空,拥有很多特殊的资源和能源,作为国家主权的延伸,太空为国家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谁先勘探谁优先享用的原则,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太空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加大了科技投入,并启动了专门的计划,掀起了载人太空探索活动的热潮。尽管近两年来,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但各国的太空开发预算从来没受到影响,美国一点儿也没有受到影响。全天运动和全海运动的一样,日益激烈的背后,实际上暗藏着各种能源之争、资源之争、科技实力之争、军事和国家利益之争,它不仅是各国展示高精尖科技水平的展台,而且与经济实力和国家安全紧密结合在一起。我国虽然在航天领域进步很大,但与世界航天水平仍然有差距。美国、西欧、日本等国的航天按产业现在已是军民品并重,发展趋势是航天产品、导弹产品和其他民用品相结合。

  航天技术是对国民经济基础的凝聚和提升,是世界高新科技的体现和支撑,它反过来通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转移和航天器系统的直接应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实现经济、科技、军事等多重目标,这是空间投资的战略意义所在。我们已经在空中探索中和开发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应该紧紧把握住现有的有利地位,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性机遇期,制订太空发展规划,加大太空投资,不仅促进经济发展,而且为争夺应有的太空地位,为实现国富民强提供有力保障。

  “十二五”规划投资论坛的时候,我们要在坚实的林森投资、绿色投资的基础上,更加关注高科技投资,更加关注海洋投资,更加关注空间投资,共同构成“十二五”、甚至未来10年-20年的投资重心,为确保国富民强、国家竞争力和话语权的提升,提供根本的国力基础和保障。
(责任编辑: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