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奇谭2演员阵容:中国传世名画全集《人物》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14:28

107 《夜宴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6.2厘米 横160厘米  
    此卷取材于唐代十八学士夜宴的典故。在繁华似锦的庭院中,文人雅士们秉烛夜饮,别有几分洒脱和飘逸。画中的学士们有的不胜酒力,已然激情昂扬;有的酒兴未尽,犹在豪饮,神态尽现风流倜傥。此画用线细匀而流畅,人物形象显得清俊瘿弱,是典型的宋画风格。




附件 2008-5-27 18:10
115.jpg (45.78 KB)
 




  回复: 中国传世名画全集《人物》 108 《货郎图》
宋 李嵩 绢本水墨 纵25.3厘米 横70.3厘米  
    李嵩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及表现农民劳动生活的画作。他特别喜欢画走街穿巷的货郎,有多幅优秀的货郎图存世。画乡村妇女小孩,围绕或趋向一付货郎担,担上百货杂陈,画得非常细致精到。儿童形象生动活泼,神态可爱,那种遇见货郎的惊喜和渴求的心情,表现得非常充分。连同狗儿也一起欢腾吠叫,抬起前爪,摇着尾巴,儿童的天真,母亲的慈爱,均表现得亲切自然,货郎的担上不仅各色玩意淋漓尽致,更在担上停一只鹊儿,别添了一番生动和趣味。此图似绘村间陌路上的情形,一株小树,如枯木逢春,杂草纷纷落落地丛生,仿佛有春风拂动树枝稀草,乡间人物的生活神态表现得准确生动。



附件 2008-5-27 18:12
116.jpg (153.77 KB)
 
  109 《骷髅幻戏图》
宋 李嵩  
    此图不知原载何册。画是有李嵩题名。吴其贞《书画记》云:李嵩骷髅图,纸画一小幅,画在澄心堂纸上,气色尚新。画一墩子,上题三字,曰五里墩。墩下坐一骷髅,手提一小骷髅。旁有妇乳婴儿于怀。又一婴儿手指着小骷髅。(《南宋院画录》卷五引)陈继儒《太平清话》云:予有李嵩骷髅图团扇绢面,大骷髅提一小骷髅,戏一妇人。妇人抱一小儿乳之。下有货郎担,皆零星百物,可爱。他们叙述的都是这一幅画。明万历间刻的《顾氏画谱》也收入此图。生与死是那么强烈地对照着,画家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附件 2008-5-27 18:17
117.jpg (154.33 KB)
 
  110 《文姬归汉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4.4厘米 横22.2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画中刻画人物颇见灵动,线条气脉贯通,有笔不到而意到之妙。历来表现汉末蔡文姬被匈奴人掳去,后由曹派人接回中原的故事时,画面总被一种离愁别绪所笼罩,此图却从文姬与丈夫的相互顾盼和微笑中,体现出一种相濡以沫的亲情,虽然被掳的悲愤和屈辱使文姬莫名难忘,但舔犊之情胜过了一切。




附件 2008-5-27 18:17
118.jpg (75.28 KB)
 
  回复: 中国传世名画全集《人物》 111 《大傩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67.4厘米 横5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大傩图》描绘了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驱除厉疫。“傩”的含义是借祭神来驱鬼疫。中国少数民族沿袭了很长时间的傩戏也来源于此。每当举行此类活动,人们带着假面具,载歌载舞,手舞足蹈,有拿法器者,有击鼓敲锣的,场面气氛非常热烈。





附件 2008-5-27 18:18
119.jpg (71.78 KB)
 
  回复: 中国传世名画全集《人物》 112 《鹿鸣之什图》
宋 马和之 卷 绢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8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宗和孝宗曾书《毛诗》三百篇,命他补图,故流传以《诗经图》居多,至今存世尚有16种,但风格、水平不一,其中有真迹,也有摹本,还有伪作和误定本,此图为真迹之一。“鹿鸣之什”为《诗·小雅》中的第一组,包括鹿呜、四牡、皇皇者华、棠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等十篇。以十篇为一卷,故名之曰“什”。此卷高宗书、和之画十篇俱全,末高宗又书“南院”、“白华”、“华黍”三篇诗序,因为原文有序无诗,故和之未补图。此卷一诗配一图,按照诗文内容较细致地描绘了主要情景,清·孙承译《庚子销夏记》评其《诗经图》曰:“古人宴餐祭祀之仪,礼乐舆马之制悉备”,此图即为一例。作品画法主要运用马蝗描勾勒人物和树石轮廓,简劲飘逸。它脱胎于唐吴道子“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莱条”的兰叶描,但线条短促,战掣松动,已变纵恣为文秀。




附件 2008-5-27 18:18
120.jpg (121.66 KB)
 
  回复: 中国传世名画全集《人物》 113-1 《唐风图》(之一)
宋 马和之 绢本设色 纵28.3厘米 横82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和之(12世纪),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中(1131—1162年)登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擅长绘画,承吴道子传统,人物线条运用“马蝗描”,飞动飘逸,有清俊闲雅之韵。此图画《诗经·唐风》自《蟋蟀》到《采苓》十二图。此图主题为《风》,不同于《雅》、《颂》,以描绘晋国民间当政者的各种反映,画家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画面的构思、意境、造型尤为难得,从文学素养、历史知识、技法创新等方面,都能体现作者之新意。




附件 2008-5-27 18:19
121.jpg (121.93 KB)
 
回复: 中国传世名画全集《人物》 113-2 《唐风图》(之二)
宋 马和之 绢本设色 纵28.3厘米 横82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和之(12世纪),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中(1131—1162年)登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擅长绘画,承吴道子传统,人物线条运用“马蝗描”,飞动飘逸,有清俊闲雅之韵。此图画《诗经·唐风》自《蟋蟀》到《采苓》十二图。此图主题为《风》,不同于《雅》、《颂》,以描绘晋国民间当政者的各种反映,画家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画面的构思、意境、造型尤为难得,从文学素养、历史知识、技法创新等方面,都能体现作者之新意。




附件 2008-5-27 18:19
122.jpg (157.42 KB)
 
回复: 中国传世名画全集《人物》 114 《文姬归汉图》

宋 陈居中 工笔设色 纵147.4厘米 横107.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画题。蔡文姬的故事中既有民族大统一的含义,又带有浓郁的人情、人性内蕴,这一切在“归汉”时表现得最为充分,也就成了历代诗人、画家都十分衷爱的题材之一。陈居中《文姬归汉图》是其中的优秀作品,画面构图为线形螺旋方式,整齐之中又有跌宕的变化。右上角是一群匈奴官吏,他们是文姬在胡时的看守也是保护者,再往下,中间偏左的是主人公文姬与匈奴左贤王分别情景,文姬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左贤王则显得有些忧心忡忡,而文姬的两个孩子拽住她不愿母亲别离的场景尤为感人。再到右下方,是来迎接文姬的汉朝使者,一个个仿佛都陷在沉思中。




附件 2008-5-27 18:20
123.jpg (245.06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