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光怎么导入封面:探索用钱的门道和乐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9:18:47

  探索用钱的门道和乐趣

  浮生若梦

  10亿元转会费的打工皇帝唐骏,海外投资中了麦道夫的"仙人跳",亏损不少。好在他有眼光善于分辨公司,平时入股参股很多实业,颇有斩获,总算平衡了一下心理。商人思想家冯仑公司上市名成利就,平日经常打磨段子,后来还爱上了写书、搞电子杂志,最近还要拉着不少企业家搞口述历史,玩得比较风魔。经历了事业和家庭的双重不幸之后,曾经的云南烟草大王储时健,在70多岁时,承包了2400亩山地,种植冰糖橙。2009年,他的冰糖橙大丰收,这一年他已经81岁了。中国巴菲特最忠实的追随者但斌说投资不止是一代人的事,我们是为子孙后代而买好股票。百亿家产的潘石屹回家常常听到比他家产更多的太太的提示,要感恩、让步、少一点欲望……

  这边厢,麻辣教授郎咸平61天安排了63场演讲,不过他看不上股票和基金,只觉得买楼才能够抵御通货膨胀。那边厢,王石捐出了自己大半年收入去做公益,自己继续登山飞伞出海写博客……

  有人收藏三问表为的是享受其悦耳的声音。有人买莱卡是觉得那一份把玩的手感非旁观者的感觉。地产大亨玩足球队,写字楼白领打WII体会虚拟高尔夫的味道……

  "财富被创造的过程就是世界形成的过程。"《华尔街日报》的辛西亚·克罗森在她的畅销书《财富千年》中,曾经无比感触地做出了这样的宣告。一代又一代人对财富的渴求和使用彻底改变了他们身处的社会,催生了新的时代。

  本书不是一本投资书,也不是一本理财书,而是一本和你一起探索,在21世纪的当下中国,怎么样把自己的钱用得爽,用出味道,用出感觉的书。我将自己耳闻目睹的大量中国有钱人的故事和盘托出,这些社会主流人物与金钱有关的恩爱情仇,是怎样用钱的生动示范。

  财富是个好东西

  现代社会,有关财富的所有活动成为历史前进的关键因素。这未必有趣,但是不管你我是否喜欢,实质就这样。

  20世纪的历史学家雷金格(RayGinger)曾写道:"美国进入了飞驰状态,在没有标志的领域驰骋,没有用来规范他们的传统,没有用做路标的远见卓识,没有休息调整的港湾,没有坟墓之外的终点,没有财富之外的目标,而财富又永远无法使他们满足。"

  香港著名财经评论员曹仁超就有一个计算公式,说人生百分之九十的问题,用金钱可以解决。所以,如果两个人智商相等,情商也相去不远,那么有钱的那一位的幸福程度,可能会比没钱的那一位多出不少!

  当代,美国以及美国价值观影响的世界之中,财富取代神、军队、家庭,成为社会确定和颂扬其价值的圣坛。那个在自己客厅里搞一个超大水族馆的比尔·盖茨成了这个国际社会的新神。盖茨既不是战斗英雄也不是君主,但他名扬天下,备受尊重,因为他赚的钱超过世上的任何一个人。

  几年前流行过一封讲财富的电子邮件,非常生动地阐述了富人们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我们可以由此评估一下,自己与富人到底有多少距离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人这么牛,更应该核计一下,自己应该怎么样用好钱包里和账户上的金钱以及与幸福的距离。

  这封邮件说,如果把这个有着50亿人口的世界看作是个100人的村落,那么全村的财富,有6个人拥有其中的59%,而且他们几乎全都是美国人。有74个人拥有其中的39%,另外的20人分着剩下的2%。

  首先,只有富豪榜的前列人物还能排得进去这个小比例人群之中,大多数中国人当然不属于最有钱的那6个人(6%)。但是,要说大家是属于分享2%这个低收入比例的20个人,大家还是都有点不甘心的。这20多年中国经济这么增长下来,中国人应该属于那个74人分享39%财富的队伍了。

  这个大而化之的数字游戏进一步分析起来会更有趣。如果你银行里有存款,钱包里有闲钱,家中的角落还看得到零钱的话,那么,你就算属于这100个人之中的8个最富有的人的行列了。如果你拥有一辆车,那么,你是7个最富有的人当中的一个。至于这个名为地球的村子的文化水平,就很一般。因为100个村民之中,只有1人受过大学教育,2人拥有电脑,比较不幸的是,还有14个人不识字。

  说到教育水平,那就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要知道,100个人里面,只有1个人受过大学教育,说明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在6个富豪之中的比例也不过是小于或者等于1。不知道是富豪不喜欢上学呢,还是上学的人不喜欢赚钱?

  杜宁是纽约世界观察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弗兰克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经济学、伦理学和公共政策学教授,他们各自的著作《多少算够》和《奢侈病》是严肃的学术文集,讨论人类消费行为对幸福、快乐的影响。

  杜宁和弗兰克认为,快乐和富裕紧密相连,但金钱不是幸福快乐的唯一因素,金钱会促进幸福,不过只能达到一定的程度。随后,这个过程不是停滞不前,而是逆转了。当金钱不足以负担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我们会感到很痛苦。一旦跨进富裕的门槛,金钱所能带来的幸福增量就变得越来越小,快乐与否和收入就没有关系了,进一步的财富积累对提高快乐程度不再有意义。

  金钱带给人的快感,包含了对金钱背后努力、付出、运气等诸多元素的欣赏。人,一旦摆脱了为了吃饭的阶段,就需要一些能够自主决定怎么用的钱。这些钱的使用,也是人生价值的度量方法之一。本书就有专门的章节,讲述一些超越衣食之外的金钱消费的有趣例子。

  社会大转型的机会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很多知名企业家的故事在社会上流传甚广。马云踩过三轮车、做过夜校老师啦,王石在码头扛一百多斤的饲料包啊等等。这一批商人在七八十年代初起步的时候,往往都是由非常小的生意着手,而有今天地位,主要取决于能想与能干。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经有一批人赚到了当时属于天文数字百万级别的财富,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走访过一些年赚百万元的公司,当时的社会之中,他们的掌舵人确实非常了不起。但是到了今天,幸存下来的某些企业,仍然不过是年赚百万。他们年赚百万之时,已经固步自封,不再突破尝试。而外面的世界已经斗转星移,大不一样了,结果他们渐渐被别人超过,更多的则被时代无情淘汰矣。

  90年代,我亦认识许多被看作非池中物的政界和学界朋友。他们下海之初,想法一流,臧否商界,往往令我醍醐灌顶,大有收获。但此际回顾,却发现他们未有太大成就,泯然众人者为多。我也认识一些突然暴发者,90年代控制资金以千万元计,很有实力。但他们做生意往往凭一时高兴,计划缺乏,过程失控,其中一些名字已经成为 "大败局 "等教学案例的典型,至今想起,仍让人欷?#91;。

  香港著名财经评论员曹仁超归纳:1950-1960年代香港人靠勤奋发达(办厂),1970-1980年代香港人靠理财发达(投资房地产或股票),1997年后香港最重要系创意(innovation)。此语虽然说的是香港人的发迹之路,但是对于内地朋友,亦大有可借鉴的思路。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来都是重农轻商的,做企业、经商都不太能获得社会认同。所以感谢邓小平,30年前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开启了我们这个大国复兴的路程,正因此,30年后的今天,全球陷入经济衰退恐慌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大市场,2009年后,不确定因素越大,发展的机会也越大。

  管理自己的欲望

  有一个故事说,奥运会之前,有一个外地煤矿大款想在北京买房子。他四处打听,到处看房,下定金十几处,每笔定金都下了十万八万的,可是来来去去就是找不到一所期待中的房子。有一天,他来到了北京的闹市,看到了一处红墙黄瓦的处所,容积率低,绿化好,保安物业都无懈可击,他以为终于找到了他理想中的居所。他兴冲冲地问,售楼处在哪里?回答曰:"我们这里只有售票处,没有售楼处。"原来符合他理想的居所,赫然就是故宫。

  过分贪婪肯定不好。但是,过分节俭,一样有很多负面效果。

  有位现在讲课一天出场费数万元的学者,青年时期,为了给家人一定生活保障和为到外国升学铺路,采用极限式的储蓄方法。他白天在大学当助教,晚上做兼职,周六去教夜校,周日又替人家补习,最高峰月入可达近万元。同时他又很节俭,每日以两袋快食面或几个面包为食粮,虽然储蓄到一笔钱,但生活和健康都受影响,甚至导致女友提出分手。

  他到外国求学,在校园环境终于体会到,人生的很多快乐不是用钱买回来。

  现代人最需要什么呢?很多人的目标是:找个老婆,搞一个北京或者上海户口,买套三居室的房,换个车子,年收入达到某一水平……

  一个人可以有理想,有梦想,但不能为了实现目标而扭曲了人性,摧毁了生活。

  幸福是不断变化的

  美国非常高调的明星房地产商川普(又叫特朗普)这几年一直说要到中国来,专门跟中国人谈赚钱问题。曾经在房地产泡沫破裂之时破产,后来又东山再起的川普经常在美国媒体曝光,他有一些比较合乎大众口味的表达。例如,他认为:"富有是一种心中的感觉,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完成你的教育和你的孩子的教育,可以照顾你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这是很典型的美国家庭式幸福观。

  英国的新经济基金会做了一项全球调查,发现最感幸福的是一个叫瓦努阿图国家的居民。这个国家鲜有人知,它是一个南太平洋岛国,人口20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三千美元,过去由英法两国共管,1980年独立。据说"在这个国家里老板着脸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国庆、阅兵、首脑宣讲国情咨文都是在群众自由狂欢、载歌载舞中进行的,连总统都跟着群众在"森巴"乐曲中快乐地跳舞。

  这个国家天灾挺多,经常有热带风暴和地震。许多村庄至今没电、不通电话,但居民不在乎。村民也喜欢看足球世界杯。比赛期间,他们会借来电视机和发电机,男人在电视前欢呼,女人则在一旁烤白薯和肉,比赛结束后,就把电视机和发电机送还回去,"留下来做什么?"他们说。

  写了这么多,话题落回中国人身上。搜房网的创办人莫天全,身家已经是十位数字计算。但是他也会略带炫耀地抱怨:"希望明天就退休,因为我太累了。"

  潘石屹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他太太、投资银行出身的张欣总是会提醒他:"这一天你接触到的所有人中,最值得感谢的人是谁,把他记住。同时,把怨恨、不愉快的事情在当天忘掉。"这种提醒的确给了老潘许多力量,所以潘石屹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潘让和潘少,意思是"让步"和"少一点",读者在关注经济和用钱之余,不妨体会一下这两个关键词。

  英国华威大学经济学家安德鲁·奥斯瓦尔德曾经有专著,指出人类的快乐指数变化曲线是个"J"形。人在20岁出头时,快乐程度比较高,然后急速下降直到大约在42岁,到达谷底,过了42岁,随着年龄的增大,大多数人的快乐度会迅速上升,到60岁,如果还健在,快乐程度达到顶峰。之所以产生快乐危机,那是生活中没有取得平衡。平衡与和谐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闲暇,而不是金钱,那将会快乐得多。

  过去30年,中国的财富积累和分配过程令人目眩,有很多有趣的财富故事散落其间。因为机缘巧合,我遇到过许多异人奇事,也接触很多办公室文员和城市中产。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管你是富人穷人,如何支配金钱和使用金钱才是最重要的,才能够提高你个人的幸福感受。其实大多数人需要的不是投资,而是理财。而与理财相比,每个人用好你现有的金钱,提高每一笔消费的性价比,才最实际,也最适合被金融海啸和经济不确定性改变后的今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