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锁心 橙光:道的决策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01:01

道学和管理
Taoism and management
',1)">
第八章 道的决策原理
根据黄帝的观点,人类的智力活动具有三种功能:情感、思维和意志。这三种功能源于心、肝、脾、肺、肾五脏。大脑只对这些功能起记录、指示和调节作用。五脏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直接与大脑相连,它们对大脑的影响构成了五种人类性格理论形成的基础。人身的诸多问题都是由此引起的,例如:人体某-器官失调就直接与某种精神失调有关。如果肺脏患病,人的情感就会变得敏感紧张;如果肝脏患病,人的思维就出现紊乱;如果脾脏患病,人就会思虑过度;如果肾脏思病,便意志脆弱、优柔寡断;心脏患病,则所有一切都陷于急迫紧张之中。五脏之中,肾脏主司决断。肺、肝和脾各司一部份的思考程序。由此看来,决策由一脏司管,而司管思考者竞有三脏之多。可见决策之前的思考工作要三倍大于决策的本身。换言之,决策固然重要,而思考则是决策之先决条件。
决策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把柄,他对领导者所起的作用就象翅膀对鸟一样重要。事实上,世界上每一个人,从家庭到政府,从清晨到晚间,都不断地在作出各种大小不同的决策。一般来说.比较重要的决策通常是由领导者所作。这些决策影响着众多人们的命运。
决策有两种基本类型:正确的决策和错误的决策。正确的决策使人受益,故称为好的决策;错误的决策起破坏作用,使人受损。所以是坏的决策。我们没有理由要坏的决策,但是如何可使决策不坏,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根据上面黄帝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公式:
决策的质量=思考十思考十思考
不加思考的决策是荒唐可笑的。所以俗语有"三思而后行"的话。无论你是什么人,也无论你要做出什么样的决策,这一个公式都是适用的。
一、决策的类型
人们通常是根据下述原则来进行决策的:
甲、根据法律决策
在现阶段的文明社会里,人的行为大多受到法律的节制。在某种场合,绝不允许有其他异议,非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决策不可。例如:当你驱车走到十字路口时,交通指示灯突然转红,不管你赞成与否,你唯一选择就是停下车来。等绿灯一亮,你又非走不可。如果你偏要跟这个法律的规定作对,结果你就要受惩罚,而且因而造成大堵车,捣乱社会秩序。故诸凡涉及社会公众事宜,大致都在此类法律的制约之下。从普通百姓到政府高级官员,概莫例外。
乙、根据习惯决策
在有的场合,允许人们有更多的灵活性。由于法律对这些场合没有明确的规定,因而决策通常是根据传统或先例来作成的。例如许多百货店都决定在特别假日里廉价大拍卖,他们之所以作出如此决定,是根据先例,一般习惯如此。但是你却不一定在这些假日里非去百货店买东西不可。也许你决定利用假期去动物园。你之所以不去挤百货店,是根据人太挤,东西又不见得便宜的经验。无论你作出何种决策,大致是根据成功或不成功的先例经验而决定,这样十有八九是不会差错的。
丙、根据直觉决策
有些人有不假思索、凭直觉作出决策的"天赋"。一般人都认为日本松下电气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就是凭直觉决策的代表人物。因为他是个没有机会接受更多正规教育的人,而他平生所做一连串的决策极其正确,疑有天助。故日本企业界尊他为"经营之神"。然而经过仔细研究他的传记和其他有关资料之后,我发现他事实上是一个很有思想和修养的人。他的教育程度,通过勤苦自修,远比一般所谓受过大量高等正规教育者多得多。有不少著作假借他来拼命赞扬所谓直觉决策。其实,他的决策都是有充分理论根据的,经过充分分析思考过的,只是他不太喜欢对其思考过程加以说明而已。这与曹操、诸葛亮等人的作风不同。他们在作出决策时,部下们大都莫测高深,事后问他们为什么如此决策?他们就详细地为部下解说明白。虽然部下们时常拜服说:"丞相天机,神鬼莫测!"的恭维话,其实他们每一决策都有一定的情报分析、逻辑推理与合理性的。光凭直觉的方法,在道学的领域内是从来不受鼓励的。
丁、根据推测决策
有些人把自己的理想和过去类似的先例结合起来,或是仅凭一种推想,而做出一种创新的决策。由于未有恰切的先证,再加上时、空的条件变化,效果很难保证,是很担风险的方法。譬如,某地召开维护健康的大会,有人推想,出席会议的人多是注重健康的人,因此在大会门前街边摆设售卖维生素的摊位。这种生意并无丝毫保证可以获利。
戊、根据理性实证决策
这种决策涉及到情报的收集分析,列出各点疑虑和假设,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在过程中要使得诸种怀疑和假设获得利弊的彻底证实,舍此就无法做出决策。虽然这种方法和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其决策的效果极为良好,成功率很高。这是道学家们所鼓励的唯一的决策方法。前一章讨论过的修复铁桥的事例,其中所讨论到的决策就属于这种类型。在本章,我打算把决策的程序详细加以讨论,即收集资料,提出怀疑,拟出假设,分析确认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以确保最终决策的正确性,最后作出完美的决策。这一过程就是圆满解决问题的基础。也就是:决策原理。
二、情报
鬼谷子曰:"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篇第七)这里提列一个名词,就是量权。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情报。从情报而获得的知识、数据、文件、素材和各种资料,都是做出决策所绝对不可少的根据。
甲、情报的种类
鬼谷子接着说:"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财货之有无,料人民之多少、饶乏、有余、不足;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宾客之智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信,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能知如此者,是谓量权。"用以做出决策的资料项目不一而足,名目繁多。这里鬼谷子列举了十项基本的、应当始终引起决策者注意的项目。今假设本书的读者们,特别关注于企业经济管理方面,那么这十项非注意不可的内容,就是:
(一)财务和资产。
(二)劳动力及其来源。
(三)地理条件。
(四)法制与政策的趋向。
(五)劳资之间的关系。
(六)智囊团的实质。
(七)自然条件与时机倾向。
(八)外界接触与联系。
(九)敏感问题与区域。
(十)技术的进展情况。
(至于其他的读者们可以参照原文,在自己兴趣范围内,作演绎的诠释。)
没有上述十项情报内容的支持,一项妥善的决策是不能凭空而降的。例如,有一家企业,发生了不简单的劳资纠纷。有人提议雇用半日制的工作人员,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该公司因为没有前例可沿,手头又无资料可凭,领导们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于是一连串地召开会议,越议意见越分歧。花了几个星期来讨论,而现实的纠纷越演越严重。逼不得已,只得借重外才,找到我的一个学生做顾问。他带领着公司的秘书到当地的图书馆和政府有关部门查询资料。三天后,秘书手抱着研究报告、统计资料、劳工部关于半日制工的报告和我这位学生的分析意见书,走进了会议室。不到半天,他们就做出了决策,开始实施半工制。两年以后,公司的主管们还在说那次的决策是他们所作的决策中最成功的一次。由于决策的正确,公司的缺勤率大大降低,工人间的紧张情绪得到了改善,工作效能提高了许多,同时节省了大量的经费。回想起来,显然应把这个成功的荣誉归于鬼谷子的教导,成功建筑在上面第(二)与(四)两项情报的资料上。
乙、情报的来源
孙武子兵法十三篇以"用间"殿后。论者多谓这是画龙点睛之篇。孙子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那么先知的定义是什么?他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简单地说,就是用各种人为的方法套取情报。情报灵通的,就能动而胜人,成出众之功。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情报呢?就是用"间"。接着孙子把"间"分为五种类型:因间、内间、反问、死间和生间。这也就是获得情报的五种来源。兹分述于下:
(一)普通来源(因间)。资料可以从任何人、任何地方和任何方式取得。它可能是一种常识、特殊的知识,也可能是一种传说或流传的故事。凡是对我方有启发作用,越是人不容易注意到或不屑一顾的细微之事,越能打开大秘密,都是珍贵的材料。鬼谷子说: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不要放过任何小事,连小飞虫、小爬虫的活动,都可能意味着极大的消息。这种情报的来源,既简单,又廉价,不必兴师动众,人家也无可防范。有许多时候,只要你肯问,人家不知不觉、自告奋勇地提供了情报。真是不费之惠,再没有比这更上算的事了。
譬如,松下幸之助自己就做了个因间,他最大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他从不拒绝与任何人交谈。他的员工、他的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路人,他从不放弃机会和他们"聊几句"。既显得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又显得他和善仁慈,关心疾苦。其实,他在做廉价而正确的情报工作。他说:他的许多改进的构想和新鲜的主意,都是在与人交谈中"谈来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总裁卡尔森,使联航起死回生的妙诀,就是不坐在办公大楼楼顶的大办公室里"办公",而是常常一有空就随便搭着航班,一边飞,一边和服务员"随便谈谈",和乘客"随便谈谈"。于是他把医治联航致命伤的灵丹妙药都"谈"到手了。另一边就拼命改。不到一年,联航就一跃而居全国第一,声望至今不衰。
(二)固定来源(内间)。潜伏在对方的某一组织或群体之中,其目的在长期源源不绝地获得某些特殊的资料讯息。有些对方的人员,居于某种重要的位置,愿意有偿的为我方服务,提供某些需要的资料讯息。
(三)特殊来源(反间)。派遣特殊的人员,向对方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地点,供给对方特殊的资料讯息,使对方陷于混乱,误认对我方不利的人、事、物、是对他们自己不利的,因而自动除去之。这是一种以主动的方式,供给对方情报。其目的是要对方替我除掉我方的障碍。因此,这种方法又成为手段。是"借刀杀人"的手段。譬如,以人所熟悉的三国故事为例,诸葛亮决定了要攻击魏国,可是最怕的是司马懿这个人。只要有他在,伐魏就绝无成功的希望。于是派人到魏国收买了一批人,到处散布谣言,说司马懿要造反了。魏室怀疑,便把司马懿撤了职。诸葛亮获得了这个情报,大喜过望,马上出兵伐魏,并且连战皆胜。直到魏主返醒了过来,知道上了当,起复司马懿。就在司马懿的手里,诸葛亮六出祁山,毫无进展,最后真是鞠躬尽瘁,呕血而死。碰到了死对头,有什么办法?!
(四)讹误来源(死间)。明知对方的人员潜伏在我方,而假装不知,故意透露情报给他,要他传递这讹误的资料,贻害对方。这也是一种反宾为主、善加利用的手段。譬如,曹操误杀水军都督蔡瑁,而命他两个兄弟蔡中蔡和乘机诈降东吴。周瑜明知其诈,故意派在黄盖营中,叫他们"证实"黄盖受责反吴是"实",叫曹操误信黄盖的诈降为真,以致火烧赤壁,险些要了老命。而周瑜则在出兵之时,杀了那利用完毕的蔡中蔡和祭旗。
(五)临时来源(生间)。派遣人员突赴特定地点,与特定人联系,取得特定资料讯息,立即返回报告。
兵不厌诈,只要能得到正确的情报或故意要送出去情报,可以不择手段。孙武子的著名格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情报在军事管理中是一个极重要的部门。在政治、外交……又何尝不然?在生与死的较量中,完全取决于情报的灵通正确与否。诚然,现代世界在经济战里,企业情报来源的需求,更是无以复加。在此。我不由想起,如果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稍微了解一点基本的情况的话,欧洲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后世凭吊英雄的人,也大可不必为拿破仑伤感了。拿破仑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在滑铁卢战役中,我对敌方的部署和行动,一无所知。同时,我对我们自己的将士的行动,也一无所知。"拿破仑到此,就非一败涂地不可了。
有人担心,过多的情报可能会引起混乱,以致无所适从。所谓过多的情报等于没有情报。这种担心,使人想起一种说法:很多的书等于没有书。其实,这很容易发现,如此争辩缺乏逻辑性。因为无论收集了多少资料,只要牢牢记住最初的目标,在分了类的资料中,只拣那最关怀的资料运用。没有价值的讯息根本不会引起人的兴趣。一般来说,只怨资料的不足,没有理由担心它的过多。同时,积累资料是为达成远大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收集资料讯息,连小虫子飞动部不应该随便放过,何况其他。收集情报的金科玉律:不放过任何可以获得情报的机会。
三、思考过程
思考过程由三种职能所构成:怀疑,假设和分析。
甲、怀疑
鬼谷子说: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抵隙第四)。凡事开始之时,都是极其细微,不为人所注意。可是发展了起来,泰山也压不住。蜎飞蠕动,都有它们本身的利与害的动机。就因为它们要就利避害,所以才飞才动。天下事物绝无没有缘故的动或静。又由于它们的飞和动,牵动了别人的利与害。别人又牵动别人,反复间,不知牵动了几许?所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比别人都敏锐,能见微知著。何以他能见微知著?因为他决不放过任何值得怀疑的小动静。
如果一个人怀疑而不求证,便是精神病人。完全不疑,就是傻子。怀疑而求证,求证之后,该疑的继续求证,不该疑的马上放弃怀疑,就是优秀的领导者。因此,在求证的部份里,就离不开情报。怀疑引进情报,情报消除怀疑。如果所怀疑的经过求证,而证实了所怀疑的是事实,就立即应该采取行动,以收立即制止,不使矛盾扩大之效。鬼谷子称这种状态为:"抵而塞之。"他说:五帝之政,就是抵而塞之的。
乙、假设
在求证的过程中,所谓怀疑就是事物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把所有不利的可能性排列起来,然后再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辩证原理的透视眼光,找出它们可能的有利性来。普天之下,无人不喜爱利益而厌恶祸害。然而,当人们想要捕捉利益的时候,得到的却是祸害。当人们想要甩脱祸害的时候,甩掉的却是利益。这就是阴阳的辩证原理。唯有道学家才有素养,具有透视的眼光。从一般人的观点来看,道学家们很有-点怪气,因为他们的想法和作法都跟一般人不一样。举个例子来看,孙叔敖是楚国有大功勋的名令尹(宰相),在他老年快去世的时候,特别对儿子孙安说;"我看你是个老实本份的人。同人家争利斗狠,你是搞不来的,也是不必去斗。我死之后,楚王纪念我的功劳,见我身后萧条,没有为自家贪污积攒家当。他必定会赠封于你。那时,你千万不可贪得那些好地。你只请求要寝邱这块地。这地偏远瘠薄,是没有别人会来抢的。"后来楚庄王果然把寝邱赐予孙安。孙氏世世代代守着寝邱过平安的日子。而别的好地,大家抢夺,杀戮陷害,人亡家破,谁能平安守着过日子?后人都称赞孙叔敖聪明,可是当时连楚庄王都不明白,大家都笑孙安是傻子呢。这就是辩证法的实际积极性的运用。道学家根据辩证原理,把消极性的、破坏性的和无利可图的事物,转化成积极性的、建设性的和长久利益的。这就叫做:假设。假设也必须源于情报,并被情报讯息所证实。
丙、分析
怀疑与假设都不可以幻想为基础,而必须通过精确的分析程序。
汉代初期,道学家们从五行的学理中发展出一套思维的方法和程序,大大地增强了道学家分析问题的能力。关于五行理论在本书第五章已经讨论过,但现在我们要特别更深入地就其思考程序来逐步讨论。兹假定:居于中心位置的主体作为"我",那么,在"我"的周围就有五种互相作用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用下述方法来表达。
(一)问:谁给予"我"生命?
答:"父母"。
(二)问:"我给予谁生命?
答:"子孙"。
(三)问:谁能控制"我"?
答:"上司(官鬼)"。
(四)问:"我"能控制谁?
答:"下属(妻财)"。
(五)问:"谁与"我"相等?
答:"兄弟"。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关系与"我"发生着最直接、密切的联系。兹将这五种关系的内含,进行引伸的观察,其意义便可见于下列五项:
(一)创造"我"的,是"我"的"父母"。父母不仅是生我,而且养我育我,爱我助我,更支持我,安慰我……。因此,凡是对我的生命生活,有积极建设性的人、事、物,都可归纳于"父母"的含义中。正如俗语说的:衣食父母。
(二)"我"所创造的,是"我"的"子孙"。没有我就没有子孙。我不仅给予他们生命,而且负责他们的生活。我扶养他们,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支持他们,爱护他们等等。凡是由我而来、受我支助的人、事、物,都属于这个范畴。
(三)控制管辖"我"的,是"我"的"上司"。依照法律规定,社会习俗,道德规范,官府和上司有权管辖我;控制我,指挥我,如果我违法犯科,他们还可以摧毁我。依法我要服从他们的支配,即使我心中不愿,我也无能为力。在汉代,称之为官鬼。官是指官府,和上司而言。鬼是鬼神,是自然界的力量。如天灾地变,旱潦蝗虫,都是不可抗力之事。
(四)"我"所控制的,是"我"的"下属"。下属依法受我支配。汉代称为妻财。配偶是我找来的,我也可以退掉。财产是我赚来的,我也可以给掉。取舍在我,我是一切支配权力的中心。凡是我的支配权力所及的人、事、物,都属于这个范畴。
(五)与"我"同位平等的,是"我"的"兄弟"。兄弟们有时互助互爱,有时互争互斗。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反应出不同的现象。其详细情况,等待下面再讨论。

在实践中,五种关系的意义不限于这些名词本身的定义。例如,凡对中心主体具有生育功能的东西,都可被看作"父母"。因此,一个人经营的企业,具有养育其生活的功能,就可以被看成衣食"父母"。五种关系的引伸含义,见下表。
至于"我"这个名词的含义应该是什么呢?"我"是自我,也可以是我们。可以是一个组织,也可以是一个社会……。也就是一切可以配置于中心位置的主体,都可以用"我"来表示。中心位置决定后,其他五种关系都依据中心的"我"而产生。

具体的步骤如下:(一)先找出什么是中心主体,放在一张纸的中央。(二)确定生我和我生的阳力作用的关系,就是父母和子孙的关系。通常把生我的"父母"放在"我"的下方。把我生的"子孙"放在"我"的左方。(三)确定制我和我制的阴力作用的关系,就是上司和下属的关系。通常把制我的"上司"放在"我"的右方。把我制的"下属"放在"我"的上方。(四)把"兄弟"用大于"我"的圆周来表示,参照本书第六章,并见上面插图。(五)把(一)到(三)项中每个关系名目分成强、中、弱三种体能状态来比较衡量彼此间的实质关系。金本来是克木的,如果金太弱小而木太强壮,木反过来却克毁了金。譬如说,父母原本是生育、爱护和支助儿女(我)的,但这必须在正常的条件下才能出现。也就是父母和儿女都处于"中"的体能状态之下,才能产生父母对儿女的功能。如果父母处于"弱"态,而儿女(我)处于强态,则不但父母没有力量养育儿女,反而倒过头来是儿女孝养了父母。再如下属本应听我命令去替我做事的,但是由于我太强,他太弱,做的事完全不满意,结果还得自己做。其他,如此类推:
五星关系 实用引申意义
父 母 长辈、老师、老长者、地球、祖国、城市、土地、房屋、汽车、船舶、飞机、云雨、文化、衣物、企业、投资、文件、文章、考试……
子 孙 后辈、学生、声望、情绪、娱乐、语言、医药、宗教、创造、发明、出产、家畜、排泄物……
上 司 政府、官员、警察、法律、教条、学校、组织、使命、资历、病痛、凶狠父母、敌人、鬼神、麻烦、灾害、危险、惩罚……
下 属 配偶、雇佣、仆人、观点、机器、设备、材料、价格、质量、财产、家具、金钱、珠宝、食物……
兄 弟 人民、朋友、助手、竞争者、同事、同学、潜在敌人、身体、器官、健身器材、玩具……
现在开始,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个程序来进行分析的工作了。我们先从一个比较简单的事例开始,以某一家庭为例。这个家庭的主人主妇都是社会上极有名望的人物,他们只有一个儿子,爱如珍宝。他们尽其可能给儿子最好的照顾,最好的教育。不想这个儿子,虽然养尊处优,外表英姿雄伟,只是心理上促狭龌龊。因此,也成为不良少年。那父母想尽了办法,严厉管教,终是石沉大海,毫无影响。其实,问题的所在,出于父母的本身。就是因为这对父母是太过强态。再加望子成龙太切,恨铁不成钢,管教的压力太大。儿子弱小的心灵承受不起,逐渐形成变态。他随着年龄长大,压力也越大。而不论他如何努力,总无法比得过父母。因而自尊心逐渐消失,由自卑心理产生了假性自尊。要想出头露面,必须走一条与父母犯戗的路子。父母不明此理,再一味紧逼,事态越弄越糟。做父母的自己以为已经为儿子尽了一切可尽的责任,自叹:"朕非亡国之君。"殊不知正是这父母把儿子活活地误了而不自知。这就是;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正所谓:虎父无犬子。父毋了不起,儿子也非弱。两强相拼,儿子到底年纪小,于是走上歧途。以上是从"怀疑"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
兹再就上述例子,进一步探讨。如果这对父母能妥善调节自己的儿子心目中的"强度",让儿子理解在"强度"背后的"弱点",向儿子不厌其详地说明他们的奋斗过程,如何克服那些弱点,使之成为优点的。同时让儿子参加一部份自己的工作,使他有机会设身处地经历其过程。这样父子间的"强""弱"就得到随时的调节,而达成平衡。这不但能使父子之间的感情融洽和谐,而且从小就锻炼出一员好小将。说不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胜似一代。以上是从"假设"的角度来分析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例子(参看右图)。如一个大国(用1来代表)侵略一个小国(用2来代表),并企图垄断辖制她。但这个小国为了抵制侵略,而把另外一个大国(用3来代表)卷入冲突之中,给这个大国许多可能的好处。由于这个大国的介入,给予侵略的大国许多滞碍难处。同时,由于侵略的非正义性,引起世界其他国家对侵略者的非难.并给予这小国许多道义上的支持和援助。
最后,我们来考察一个更复杂一点的例子,中心主体是一部机器。投资者之所以购买它,维持它,是因为他们希望它能生产出供他们出售的产品。操作员控制和开动机器。机器被开动的时间越长,制造的产品就越多,投资者们就越高兴。但在这种情形下,机器就开始损耗,需要增加新的零件和附件,机器需求越来越多的维修,操作员变得越来越重要。凡此种种,使得开销不断的增加.损害了投资者的利润(参见右图)。在这个例子里,五种关系和职能都整个牵涉在内。由此可见,世界上任何一种情景,都能用这种方法,既简易又明了地加以分析。
关于"兄弟"的说明,不仅涉及所有上述一切概念,同时包含本书第六章的磁场理论(参见右图)。
因为"我"和"兄弟"属于同一元素(行),故而开头被此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只因各个具体情况相差,各站磁场的层次有异,最终产生的结果各不相同。黄石公《素书》列出一十六种情景: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窥、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安礼章第六)。上面列举的诸般因果关系.其实是一种至佳无上的工具,可以用来迅速预测任何一种情景可能产生的结果。象代数学一样,只要把前面数字代进去,后面结果就豁然而见,这种因果关系是丝毫不爽的。

整套"思考过程"的内容是道学家的高度机密。中国的廿五史离不开道学,因为道学从一万年以前就在中国萌芽茁壮,道地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集。汉、唐、宋、明等等兴旺的朝代,没有不是缘道而起,基道而立,行道而强。考其所以然,就因为历代都有杰出的道学家"能神机妙算"出来扶佐。到底什么是这"神机妙算"?科学的解释,就是能优越地运用"思考过程"。
四、拟订方案
整个思想过程就象烹调一样,首先必须汇集必要的原始材料,然后进行加工烹调。做好以后,放进盘子,再加以排列装饰,藉供大家享用。思考过程的最后一道手续,就是通过文字加工,排列装饰。是为;拟订方案。为什么要通过文字呢?光是思想不行吗?光是言语不行吗?光是思想在脑海里翻腾,到运用时常会滑动脱浇,难以捉摸。光是言语,即使是录下音来,究竟会让逻辑上的重要环扣,轻易闪过,造成后来的困扰。因此在作业上最佳途径是形诸文字,既便于反复斟酌,又显明不易犯逻辑上的错误。同时,在意义上,字句之间,如有滑动脱落之处,极易捕捉。并加以修正填实。务使其既美观,又完整。
有清一代,在其全盛时期,是中国版图最大、实力最强的一朝。在其政府组织法中,有一特殊的制度,是历朝没有过的,很值得一提的,就是军机处的设置。每天早朝,皇上召见军机大臣。除了例行公事以外,事无大小,都在此讨论议决。一旦原则决定,马上由军机大臣依事态轻重。轮流草拟旨稿。再经过全体军机大臣们反复推敲润色,呈递皇上。如果皇上没有异议,用了御宝,发出来就是上谕,如同法律。遇有重大事情,就要召开御前会议,六部九卿重要官员都要出席,发表意见。就是外地各省大员都得陈述意见。最后决策之后,还由军机拟旨,再颁发上谕。皇上虽有最后决定权,其实是政府会议的主席。这严格地说是贵族会议的集体领导制。它的运作可以发挥非常机动、适宜和有能的效果。特别是军机大臣们的内容,人物角色,在各派势力的平衡下,就可出现一个机动有能的政体。这个制度的特色,就是:事无大小都有机会通过严密的思考过程。而军机拟旨一道手续,更微妙地发挥了文字的妙用。若不是雍正的锁国政策,致使科技上与西欧脱节,后来在突如其来的洋枪洋炮前,自惭形秽,丧失了自信。有清一朝的法制是很有其优越性的。当时西洋,迷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论,认为若未经过议会立法程序立法,就是野蛮、没有法律。若司法、行政两部门不根据立法部门所立的法行事,也是野蛮无法,不是民主法治。其实,从法学来看,经过议会立法,等到法立了出来,早已过时,应该是不能适用的了。大家抱着不便时宜的死法条啃得津津有味,简直是尸位素餐。但凡有法律,就必有漏洞。行政、司法两部,镇日忙于钻窟窿打洞,互相掣肘,自然造成贪污、腐败、臃肿和无能的政府。时至今日,此种诟病,早经证实。而军机制,所订都是针对时宜的政策,机动灵活。正可救济纯法治的弊端。可惜当时中国学者,见不及此,一心以盲目效法西洋为时髦,种下以后百年的祸根。何以故?不明白思想过程故。
一般来说,运用思考过程与拟订方案者,大多是参谋者的作业。幕僚们绞尽脑汁,拟出方案,以供领导者采择施行。如果是这样的情形。鬼谷子说:"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计。"参谋作业,拟订方案,参考各种可能情势,同时应该拟出上、中、下三策。就是一个主要方案。两个准备方案。
任何方案的写作,应该包括四个大段落:
(一)第一段:包括主题(决策)及对主题的说明。
(二)第二段:支持主题的观点、理由和论据。
(三)第三段:讨论与主题不同或相反的观点、理由和论据。
(四)第四段:结论,并简要解释为何有此结论。
以上四段是道学逻辑学的四段论法。这种理论的细节和优点将在下章详细说明。《素书》说:贤人君子(一)明于盛衰之道,(二)通乎成败之数,(三)审乎治乱之势,(四)达乎去就之理。有了这四个大柱子,什么都成为稳固完整的了。
五、最终决策
甲、产生错误决策的三种原因
决策的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要确实知道决策的正确与否,就必须等到实行以后。不过如果仅按上项方法来进行决策,其正确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为什么还有百分之十的可能决策错误呢?既经过如此曲折周密的过程,又符合逻辑,为何仍然会发现错误呢?其原因如下:
(一)该项决策的制定,根本就违背宇宙规律。参看拙著《大道》一书。
(二)决策制定后,在实施之时,突然发生未能被估计在内的情况。假如,在前章修复铁桥的事例中,每一件事都按计划进行。但不幸在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山洪暴发.冲走了建材和工人,淹没了整个工地,修复的工程到此便沏底失败(尽管如此。道学家并不能因此开脱自己的责任。因为山洪暴发、敌机轰炸、地震塌方、甚至敌军攻来等等可能情况,都应纳入早先的考虑之中,早已作成相应的准备计划,以备万一。绝不可使工程彻底失败)。
(三)决策者在决策时,身心不健康或不平衡。在本章开始的时候,我们曾对大脑和五脏的机能作过说明,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就不会做出完善的思考,因而影响到正确的决策。这个认识的本身正是鼓励人们保健,并充分运用天赋来完善自己。
然而,错误的本身也是学习过程的一部份。因此应当正确看待一切失误。错误和失败往往是一种等在那里的知识,它们的无形的建议具有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聪明的人知道如何善用这种功能。
乙、决策方式
决策方式,基本上分为三种:
(一)群体决策。
组织全部成员以投票或非投票方式措商、折冲,达到完全同意,从而作成最终决策。一般学者认为日本近来的企业技术和产品质量进步很快,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这种决策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已在讨论清代军机处制度时说明。不过用于日本的企业上,却有两个问题:(子)在产品与技术的保密方面,绝对不可能凡事都要征求所有员工的意见与同意。现代经济战中,各式各样的间谍和破坏阴谋,再荒唐也不会让所有员工参与一切的。(丑)美国每每要求日本尽量放宽其商品入口限制,常常声色俱厉逼迫日本公司购买美国产品。于是日本就强调他们的"制度"--最后决策要全体员工通过才行,也等于是一种非常礼貌地拒绝要求。因为最后决策,根本就是遥遥无期。(寅)日本现行企业制度,人事习惯于师徒制。虽然人事关系固定,一旦受雇,保障终身。但感受压力也特别重。不仅工作负担不断加重。精神上的恐惧感也与年俱增。因此中层职员极怕犯错,其唯一可用的办法,是当其决策之时,尽量不个人负责,尽量将下属和他人卷入其中。也是有难同当,要免职,大家免职。由于牵引太广,可能逃避重罚。这种办法不是制度的正面规定。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陋习。
那么,日本经济繁荣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日本战败以后,两千年来第一次亡国。当时的有心人都引以为奇耻大辱,决心化悲痛为力量,以牺牲个人、辛勤劳苦换回国家民族的尊严。我曾接触过许多日本工商界的领袖人物,听取了他们的看法,阅读了他们的著作,处处皆是感人的悲愤之声。简而言之,就是他们的工作热情。四十年后,老一辈逐渐消退。在和平气氛和丰裕中长大的年轻一代,对当年的羞耻缺乏直接的感受。而辛勤劳苦与工作精神都是制度上人为的强制,由是感到痛苦不堪,以致于生活乏味。还有一层,日本多年来-味追求经济上的成就,又因其亡国后受美国统治,灵魂不觉已经丧失。九一年,美国经济衰落,大家一窝蜂抵制日货,打杀日本人。总统布什说了这样一段话,道出了日本的光景。他说:"你们何必排日。你们放开眼睛,仔细看看,日本人吃的是麦当劳、皮萨饼,穿的是牛仔裤,跳的是的士可,听的是瑶滚乐,看的是好莱坞,玩的是电子器,坐的是酒吧间,心里爱慕的是我黄发碧眼之人……。他们拼死地干,做出好东西,便便宜宜地送来给我们享用,他们拼了命赚钱,赚了钱送到美国来。傻瓜,你们排日干什么?"套老子的一句话来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日本人乎?
(二)领导者个人决策。
领导者存在的意义是领导群众。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判断决策。如果领导拿不出主意,就不成其为领导。道学家一再强调领导者明智决策的重要性。但由于最优秀的领导者也可能决策失误,因此先哲们始终一面鼓励领导者要充满自信心;一面鼓励领导者要会借重他人的头脑来武装自己。领导者贵在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叫做:"从善如流。"听取他们意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用以证实自己主意的正确性,二是用以补充自己主意的未足。有一次林肯总统召集全体阁员,要他们发表对一个特殊事件的意见。所有阁员的看法都与林肯的看法相反。但林肯最后说:"虽然大家都不同意我的意见,不过我却一定要坚持我的意见。这就是领导原理。"由于领导决策极端重要,在下一章我们还得详加讨论。
(三)智囊决策。
中国历史一再证明:智囊决策是成功决策取之不尽的泉源。本书一开头提到兴周八百年的姜尚,就是一个典型的智囊。第七章谈到兴汉四百年的张良,也是如此。还有一位众所周知的诸葛亮,更是智囊的典范。卧龙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道学家,刘备三次恭诸,被他真诚感动,才允出山相助。他替刘备无中生有,创造出一个蜀汉帝国。诸葛亮的故事充分说明了智囊人物的极端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位伟大的领导者的背后,都有一至几位的道学家作智囊。也只有他们那样的才能方有最高的成就,也只有道学家才有着全面的知识和品格的训练。道学家以时代民生的使命为重,不屑世俗的功名富贵,急流勇退,所以和领导者们能共患难,却没有分富贵的冲突。
丙、决策的效果
无论用上述哪一种方式来决策,其效果不外如下:
(一)众人都赢。
(二)我赢,但谁也没有输。
(三)我赢,他人输。
(四)我输,他人赢。
(五)众人都翰。
丁、如何得到最佳效果
为了确保决策获得最佳效果,决策者必须遵从下列原则。黄石公说:"决策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慢其所敬者凶,近色远贤者昏,既迎且拒者乖,货赂公行者昧。"就是有十不可,一旦违背这十不可,决策的效果就会毁败。十不可,就是:决策绝不可不人道。决策前绝不可不保密。决策者绝不可不明白自己方面的弱点。绝不可不抑制自己性格中的特殊倾向爱好。决策绝不可违背天理良心。后面的决策绝不可无故推翻以前的决策。决策绝不可冷落污蔑大家向往敬重的人。决策绝不可为纵容鼓励声色淫荡。决策内容绝不可自相矛盾。决策绝不可基于贪赃贿赂。
最后,由于决策者都是人,人的健康条件影响决策的内容。譬如,一部钢琴的诸键,若是没有定准音调,无论什么有名曲谱,名家弹奏,发出来的音乐就必不能成调。在人来说,不断练习内功运动,是最简便而有特效的保健、强化和平衡内脏的方法。同时,由于不时保持头脑和内脏的血流畅通,新鲜氧气供应充足,致使思考过程周密完整,决策自然容易完美。参看第三章八种运动。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决大策就是一桩细腻烦难之事,没有烹调小鱼的精神,是不会有好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