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大鲨鱼:道的辞说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7:55:55

道学和管理
Taoism and management
',1)">
第九章 道的辞说原理
辞是言辞和辞令,说是劝说和说服。人是使用言语的动物.鬼谷子称辩言说事的"口"为心之门户,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什么是"捭"?什么是"阖"?鬼谷子说: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所以说,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这就要回到本书的第二章,把道的矛盾论搞通了之后,就在这一开、一闭、一言、一默之间,游刃有余地可以好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天下了。
一、意欲的表达
老子说:"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患得患失,患宠患辱)者,为吾有身(躯体)。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既不能没有躯体,就不能不生活在四个生理本能的支配之下。本能虽然有四,概括来说,不过是两个原则:于我有利者,我欲得之;于我不利者,我欲除之。前者是我所求,是阳;后者是我所忌.是阴。虽然有时从表面乍看之下,不太分明。任它千变万化,究其极,就是逃不出这两个原则。为了落实自己的所求能受人尊重,如愿以偿。于是就使出千般解数,因势制宜,以万种不同的方法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欲。譬如,诗人尽可陶醉在花儿的娇艳美色之中,可是鲜花的彩色妙香却非为诗人而生。它的真正目的是一种表达方式,以招来昆虫,为自己传布花粉,传宗接代。这与猫儿叫春,同是一样的行径。然而,人类除了躯体的本能需求以外,还有智力体和精神体的各种功能。三体的互相交织,在意欲的表达方式与技巧上.不知比花儿、猫儿要复杂几十百倍。因此便有话如俗语所说:知人知面难知心了。就是表达的形式与真实的意欲之间常常出现极大的差距,这种混淆造成人间的许多悲欢离合,甚至战争毁灭。人事的兴衰成败无不基于意欲表达得如何被人正确地领会理解,故此不能不作彻底详尽的研究。
鬼谷子说:"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他把弄清楚人的真实意欲的内容,称之为;揣情。人之情,离不开下列五种情况,就是病、恐、忧、怒、和喜(权篇第九)。这五种情况都是人情的弱点,俗语说:英雄也怕病来磨。病是最恶劣的。因为病到极点就会死,死了就一了百了。什么使命,什么服务,什么原理……,一切的一切都了了。从来退学家最厌恶的就是病,道学的大部份都是研究怎么样能不病,即使病了也能医好。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因为)其'病'(不断除去)病,是以不病。"然而,病的意义并不限于身体的疾病,其广义的意义是不可限量的。道学家不但可以超越疾病,而且可以把疾病转化为积极的、有益的用处。好象介虫的坚甲,蜇虫的毒刺。精则用之,利则行之。作为一个管理者,领导者是绝对不可以不周详研究的。
甲、病
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尝过病痛的滋味。人在病痛之中,再有能力的人也不能不停顿,再有才干的人也不能不退却。可是从整个人生的大局来看.凡事贵在时机二字,暂时停顿正是必须的休息,一时的退却正是为前进打好基础。病痛有时可作为人生的调剂,有时便成为人生必修的课程。病痛也可变为人生的装饰,例如林黛玉若非一生多愁多病,她的故事便不能感人至深,脍炙多少红学者的人口。病痛也能帮助获得,例如张君瑞若不病倒西厢,怎能使莺莺小姐翩然而来俯就。病痛也可能是计谋,例如司马懿伪装病重,使曹爽松懈,失于防范。于是乘他出城狩猎之际,封闭城门,一举扫除曹家势力,奠定了以晋代魏的实力基础。病痛也能考验人心,例如曹操因患头风,发现要暗杀他的集团。病痛也会失去一切,例如隋文帝在病中被儿子所弑。诸如此类,病者,可因之而生,也可因之而死。可因之而得,也可因之而失。可因之而成,也可因之而败。不一而足,端系于用之在精,行之在利。
乙、恐
人被局限于时、空之中,对于未来种种,无法预知。天灾人祸,在任何一秒钟内都能发生.一个小小昆虫,也能随时制人于死命。有形无形的敌人随时环伺,虎视耽眈,待机发难。由于人贪生恶死,喜福厌祸,所以人生无时不在警惕戒备之中。心理上警戒与威胁交替作用,遂造成恐惧。越是不安,越没有主意,就越恐惧。鬼谷子建议:要揣人之真情,必须挑在人家最恐惧的时候。所以享有极会断案盛名的包公,时常夜半审案,装神作鬼,务必制造出非常恐怖的气氛。犯人没有招架之功,立即招认。中国古代刑法采招供主义,以犯人招词为主要证据。因此包公审案,屡次采用恐怖主义,都能得手。小自管教孩童,大至国际外交,人们无时不在估计对方恐惧的程度,而施以相当的恐吓,而期达成自己的目的。在西方管理学中著名的Y理论,就是相信惩罚的手段可以与人类的恐惧感相对应。唯有凶狠惩罚才可以把人纳入轨道,藉供驱使。中国的法家主张法治--严刑峻法,也是根据恐惧的心理基础。柳宗元有诗谓:各言长官峻,文字多督责。要之,恐也与病一样,可以被人操纵,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丙、忧
人生好得恶失。一般来说,人生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得到的不是想要的。好不容易把想要的东西得到了手,却又转眼失去了。正是: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人得不到时,要忧愁怎么能得到手;得到之后,更要忧愁怎么能不要失去。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可是人们偏要"咎莫大于欲得"。因此把自己忧愁到死为止。然而,人因忧其未得,便兢兢业业,努力以赴。但当得到之后,就把当初兢业之心放下,好好安逸享受一下成就。哪知这一松懈,就象马脱了缰,竞至不可收拾。就象爬山一样,蒸蒸日上。一旦到了山顶,就非走下坡不可了。下山反比上山难。这是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庄子对于这两难之间,有一个身体力行的办法,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他积极地调动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物欲完全争取到了主动。役使"物",而不被"物"所役使。他并不是用驼鸟把头埋藏在沙里的自欺欺人的逃避办法,而是主动地驾御物欲,叫它完全为我所用。不然我若被物欲所驾御,则人人都可假借这个弱点来奴役我。老子则更有好的教训:不是出家去逃避物欲,而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用"知足、知止"的煞车,转化了因物欲而必落到的"辱和殆"的万丈深渊。例如,孙权上书尊曹操为帝,曹操笑笑说:他想叫我"居火炉上"吗?我告诉你们,如果这世界上没有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称王称帝了,我要是也学那些人,跟他们有什么两样?我死了之后,我的墓碑上,请你们刻上"汉大丞相曹操之墓",于愿已足。这就明白地表示了:他决不背汉,做汉朝的臣子做定了,要在历史上做一个有始有终的人。其实,他爵封魏王,加九锡,剑履上殿,还要怎么样?这王与帝,一字之差,相去几何?如果贪得无厌,把王变成了帝,不但历史上大书特书"曹操篡汉",当下就不知要给人多少口实,作为反他的正当理由,更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这就是曹操极聪明的地方。同理,他的"既得陇,复望蜀乎!"的名言,至今不为人所忘。连诸葛亮在出师表里也极推祟曹操。可见曹操既与老于同乡,沾了一点道气,作风就高明多了。所以,忧这个字。也是精则用之,利则行之的。
丁、怒
挫折产生愤怒,愤怒产生冲动,冲动产生错误,错误铸造更大挫折。因此,格言都戏人千万不可动怒。可是,抑压愤怒,压力久积,一旦爆炸起来,更加可怕。天下不如意事常八九,能对人言无二三。人非草木,焉能没有怒气?可是怒则伤肝,停顿了肝脏解毒机能。轻则致病,重则致癌。记得从前,我们做过一个试验,故意使人发怒,人一发怒则呼吸紧急,于是用一个瓶子盛装了呼出来的气,然后让小鸟去吸瓶中的怒气,毒死了十二只小鸟。所以,孔明三气周公瑾。把个活蹦蹦的漂漂亮亮的小周郎给气死了。曾国藩养生,把惩忿与窒欲联在一起,人不贪得,就不会受挫,也就无由产生忿怒。鬼谷子教人意中存想蛇的智慧.蛇能委婉屈伸,这叫做实意。意实则心安静,心安静则神明荣,神明荣则功成无间.一面存想蛇的形象,一面做深呼吸,霎时之间,心平气和。人家叫我生气,我偏不气,就是孔明再世,也没有办法。孔明以裙钗脂粉送去羞辱司马懿,就是叫他发怒。可是司马老奸巨猾,偏不生气。孔明自己倒存不住气,以致吐血而死。《素书》上赂说: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士卒恐,将妄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一军惧。虑也勇也,将之所重;动也怒也,将之所用。黄石公说:怒而无威者犯。这里有个极重要的原则:发怒可以立威,就发一下于怒,发了怒而不能立威,就千万不要发怒。张飞发怒,鞭打士卒,用以诱敌致胜,孔明恭贺说:翼德也能用计,真是主上的洪福。可是后来他发怒打裁缝,裁缝急了就把他头割下,投东吴去了。红楼梦里,王熙风在东府里办蓉儿媳妇丧事的时候,威风十足,一怒而威;可是到了自家办老太太的丧事的时候,成了窝囊废,求奶奶告婶娘也不管用。这是此一时彼一时,发怒立威也要看条件。故而,还是用之在精,行之在利。
戊;喜
人在称心满意的时候,就会高兴快乐。有时假借婚寿喜庆,苦中作乐。也有人假借酒色财气,寻求片刻之欢,公元前六百年时,杨子就替人们算了一次帐,到底人类的快乐年日有多少?杨朱的结论是:人生在世,根本没有多少快乐的时候。根据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在开心快乐的刹那之间,痛苦已经随之而入。人喜极而泣,正是:不由得喜泪湿罗衫了.再者,人在快乐的时候,自动地放松了防备,愉悦的马虎代替了警惕,祸事便象小偷一般,成为不速之客。是谓:乐极悲生.鬼谷子说:要揣人之情,必在他甚喜之时为之。甚喜之时,疏于防范。什么都倒了出来。譬如人们酒后狂言。酒能暂时麻醉神经,使人松弛,与高兴产生同样效果.例如,宋江是个书吏出身,何等谨慎。几杯酒下肚,居然在餐馆的墙上题反诗。于是大祸临头,通上了粱山。人喜乐的时候毕竟不太多,一刻千金,不舍得放掉。在那当时,再要紧的事也顾不得管了。例如,明世宗时,太监刘瑾盗权。他的办法是起着皇帝玩得最高兴的时候,拿公事诸他批。皇帝这时候忙于欢乐,不舍得放弃,就说:"你看着办了就是了,这时候又来烦我,真是讨厌死了。"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刘瑾成了九千岁,那万岁爷还在做梦呢!庄子教人用透视的服光来看事情,就可以得之而不喜,失之而不优。譬如,庄子对九十岁老人的寿诞,不庆而吊;妻子去世,不哭却鼓盆而歌.这种行径从常人来看,似乎怪诞。但若非对明阳相对关系参悟得透彻,是绝对达不到这种层次的。人若落在这得失、悲喜无止境的矛盾中,猫咬着尾巴打转转,有喜就必有忧,何时才能达到超越的层次?没有对阴阳相对论的真知卓识,是办不到的。所以老子说:绝学(真知卓识)(可以导致)无忧。这也是,用之在精,行之在利。
人是天下最复杂的东西,一面无时不在表达自己的意欲,希望别人能照着自己的意欲给予满足;一面却又有意无意地混淆表达的讯号,使人煞费猜疑。假做真来真亦假,真做假来假亦真。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几何?于是人就迷失在这荒茫的大沙漠之中。
二、领会与诠释
明了别人的真实意欲,鉴识别人表达的讯号,是管理者无法逃避的任务。不然就绝对无法与人共事。匡论成功?所谓明了与鉴识,就是领会与诠释。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和尚与徒弟二人,住在一个破败的小庙之中,衣食不断,十分穷苦。一天大徒弟问师父,为什么我们如此穷苦,别的庙却富足?和尚回答说:"我们没有香火。"徒弟说:"菩萨不部是一样的吗?何以偏是我们的就不灵?"师徒二人闲谈了一回,也没有什么结论。过了几天,徒弟又对和尚说:"菩萨不灵,只要师父能灵,不就发财了吗?"老和尚不懂,徒弟附耳,如此这般说了一通,说得和尚面红耳赤,答应了照计行事。自此,小和尚到处宣传:老和尚有菩萨附体,能知过去未来。初时,乡里人将信将疑,后来忍不住一试,果然灵验。于是钱财政滚而来。原来那附近乡村的张家长,李家短,小和尚平时都打听得一清二楚,回来对老和尚说了。老和尚临时再添点枝叶,加几句神言鬼语,就把那乡村的愚夫愚妇都迷糊住了。不久,和尚越有了经验,加上小和尚到处收集资料,用暗号递消息。人来问的事都是大同小异的,故此不但没有露马脚,反而名声大噪。重修了庙宇,再塑了金身。和尚也修了法座,戴上佛冠,披上袈裟,看来果然有些神通的模样。
一天,两个徒弟都出去打听消息去了。突然新来的小和尚飞报进来,说督军老爷驾到。老和尚慌忙出去迎接了进来。一问之下,才知这位督军是慕名而来,特请老和尚指点迷津的。这下和尚吃惊不小,勉强坐定,心中只望着徒弟快来搭救。那知这督军已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他问:"我的官运如何?平安与否?"那和尚慌得半瘫在椅子上,督军的问题根本没有听见。只急得把眼球两边不停地乱看,看两个徒弟回来了没有.督军等了半天,不见回答,看着老和尚发楞。初时生气,继而不解,最后点了点头,恍然有所觉悟。接着就问第二个问题:"我升官有望否?"老和尚还是没听得半句,急得只在发昏,两眼直住上翻.督军等了一回,不见回答。看看和尚光景,又点了点头。接下去问第三个问题。他把坐椅挪近了一点,凑了过去,低声正色地问:"如果我通电声明独立,怎么样?"这时那和尚冷汗直流,大叫一声,晕死了过去。督军大惊,马上下令回府,同时命令副官,丰富放赏。以后督军把和尚赞不绝口,说他是活神仙。
和尚始终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经徒弟们多方打听,才知道是:歪打正着:事情是这样的,督军问过第一个问题,不见回答,正待发作。忽见和尚眼珠不停的往两边看。督军聪明盖世,立即领会,他把这个现象诠释为:要小心注意左右,有小人混迹其中,对我不利。由于我身边两旁站满了从人侍卫,和尚只可示意,自然不便开口指明,这正是高僧的高明之处。第二个问题,和尚眼不住的向上翻,代表高升。天机不可轻于泄漏,只可示意,何必明言,这更证明高憎高明。第三个问题,机密重大,这造反的事,关系生死。那高僧倒了下去,实足说明,造不得反,弄得不好,投错了机,生命不保。因此,他大大感激高僧,故而放了重赏。并且到处替高僧延誉,以资报答。
整个这些所谓的领会,都是督军自作多情。他的美妙诠释与和尚的真实情景,不啻十万八千里。所谓领会与诠释,似乎是很有道理。其实,都是照着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把自己想象的话语,放到别人的口里。和尚是根本一言未发,督军偏偏就从"他的口"里,听到许多宏旨纶音。和尚就俨然是一个"特异功能"者了。
天何言哉。中国古代政府里就特设有专门机构,领会和诠释天的意欲。任何自然界的动静、灾异,都要加以诠释。天的意旨,天子就得乖乖地听。这是汉朝的董仲舒,在屋子里,足不出户,三年不窥园,编出来的一套办法。至于如鬼谷子所说的,蚊飞虫爬,都有利与害。智者都要注意,对其意义加以诠释和领会,庶几可以占着先机。自然诠释与领会必须避免上述故事那样的光凭幻想。正确的步骤有四,兹分别讨论于后。
甲、动静的精髓
神兆基于动,必须抓住物体运动后面的实质意义。因此负责诠释其意义的人必须要能静。所谓静,就是心平气和、细致周密、具有广大常识的历史学识。根据阴阳理论,非静不能制动,先有无为才能无不为。越静就越能捕捉得到动的实质。宇宙中森罗万象都是叫人眼花缭乱的表象,凡动必有因,凡因必有果。以静观动,明察虚实.鬼谷子说:已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雌雄。虽非其事,见微知类。管理者体会得这动静的精髓,在待人处事上,已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乙、象比的运用
根据以静观动的所得资料,立即描绘成一幅图画。这幅图画,可能是风景,可能是地图,可能是统计表,也可能是笔记、文章,等等,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家的记事诗、词,成了后代考据家的宝贵资料。凡此都是"象"。鬼谷子说:言有象,事有比。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象就是诠释者根据观察所绘制成的"图画",如古名家的记事诗词是。比是比较,把相同或类似的"图画",来作比较,以期获得对所绘制的最新"图画"的评价,如考据家的工作是。譬如,某甲看见大队的蚂蚁在蠕动,就把它们一切情况都做了详细记录--图画,但他不知蚂蚁蠕动到底主什么利或害。于是某甲翻阅过去的资料,发现十年前,也有一个相类似的记载,那时在蚂蚁搬家之后,发生了大雨成灾的事实。他把这次所绘的"图画"和十年前的"图画"做了比较之后,觉得非常相象。因此他预测将有大雨,同时可能成灾,所以要预先做好准备。
丙、反复的验证
鬼谷子说: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被,覆以知已。动静虚实之理不合,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反应第二)。陶宏景注说:圣人以物化大道。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大化圣人,稽众舍已。举事重慎,反复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已。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这些都是着重在慎重验证,不容许失误。所以鬼谷子还强调: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反复验证后的诠释,就不可能是出于幻想和臆测的了。
丁、先定的法则
鬼谷子说: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见其式,皆以"先定"为法则。探索动、作、言、默、喜、怒的真、伪、同、异、情、诈的法则,就是:先定。什么是先定?诠释者必须象静功中入定那样的心平气和,把自我的意欲和主观完全沉淀下去。就是要把误解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因为不管什么人都有自我,都有主观。如果不能把这个早先定(沉淀)了下去,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得到百分之百的真相。论者或谓:为什么不鼓励人们对面交谈,直接了当,大家坦坦白白,把牌都放在桌面上,省得大家费事?其实,人类虽是讲话的动物,但人类的言语,可能先天就注定了有缺陷。只要有言语(包括文字,或身体的动作和姿态),就必有诠释。说得越多,可钻的空子就越多.这是俗语所说的:言多必失。人们时常在讲话时,自觉讲得不够清楚,于是就重复几次,或是再用其他句子来加以解释。殊不知,越重复,就越引起怀疑,越解释就越复杂。最终反而把事态弄得更隔膜,更糟糕。所以先定法则是再强调也不会过分的。
例如,毕先生是一个中层主管,家住于离大老板莫先生家不远。彼此来往有素,感情融洽。突然,毕先生感觉到莫先生的态度转为冷淡,于是他如坐针毡,如芒刺背,不知如何是好?急急跑来见我。我们分析了情况之后,觉得毛病可能出在最后一次莫老板在毕家闲坐的事。我叫他把那时发生的一切,一点一滴都不可漏过,描绘出一幅详尽的"图画"。其中有一画面,当莫、毕正在谈话之时,毕妻出来,把毕先生叫了进去另一个房里,低声说了好久的话。然后,毕先生出来,莫老板马上说,时间不早了,他也该回去了。毕先生听说之后,马上就去开门,莫先生走了。这幅画面可以这样领会和诠释:莫先生在闲聊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被毕太大打断了.有什么事又不能当着莫先生的面说,鬼鬼祟祟,在另一房间里捣了半天的鬼.显然是多嫌着一个莫老板。等毕先生出来之后,莫先生很"知趣",就马上要走。可是毕先生连客气地留一下都没有留,马上就去开门送客。这显然是在下逐客令。莫老板的老脸就挂不住了,回家十分气恼,越想越窝囊,认为是奇耻大辱。在办公厅里就带在脸上,下一步,便要……。
其实,毕先生和毕太太绝对没有这个意思。毕先生领会到这一层以后,马上就要找莫老板去解释。我立即阻止了他,并告诉他,他如果马上去解释,无疑的是再去"指出老板的错",因为他想"老板冤枉了他"。老板如何肯认这笔帐,岂非把事越弄越糟?于是这毕先生急得满头大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幸好星期六是莫小姐的生日,借此机会,毕家夫妇早早就去了莫家。带去精美礼物,对莫老板说:"这礼物是老早就为小姐准备订做的,上次老板到我寒舍来坐的时候,刚刚做好,本想托老板带回奉送小姐,后来商量了一下,觉得那样不恭敬,所以今天亲自送来祝贺。"这一番话,从侧面轻描淡写地把老板那晚主要的疑团解消了。后来和好如初,毕先生还升了官。
这场误会,主要的是老板太主观,事后又不再进一步求证,一个劲往牛角尖里钻。大凡做惯了老板的,向来发号施令,唯我独尊,最怕有人逆鳞,扫他的面子,损他的尊严。即使自知误会,也决不肯认错。这毕先生终日跟随老板,伺候颜色。老板要走,生怕老板坐久累着了,马上奉命如谨,开门恭送。原是讨好卖乖的意思。不想马屁拍到马腿上,险些儿砸了饭碗。所谓:做事难,做人更难。做管理者怎能不精研意欲表达的内容!
三、劝诱与说服
劝诱与说服,简称劝说。劝说是:劝说者使用言辞,诱导他人信任、理解、以及情愿来按照他(她)的意欲内容服务。简言之,就是叫人家照"我"的意思办事。一般来说,这个"我"是领导者。领导者的责任是:激励员工士气,督导工作程序,控制生产流程和生产效率,解决一切相应问题,并随时作出决策。领导者为了顺利达成这一连串的任务,必须随时运用劝说的技巧和力量。关于领导者运用劝说时,劝说的方式有二:一个方式为命令,是谓权威的劝说方式:另一个方式为说服,是谓一般的劝说方式。
虽然一般来说,劝说的使用,多是领导者对员工,上司对下属行使的。不过也有不少时候和场合,是员工或下屑对领导者或上司行使劝说。就是员工或下属,要领导或上司按照他们的意思办事。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劝说这个名词,换为建议或献策。因为员工或下属尽管可以劝说,欲使领导者或上司信任、理解并情愿按照他们的主张做,但最后决定权还是操在领导者或上司之手。兹将权威的劝说方式--命令,一般的劝说方式--说服,和建议献策,分别详细讨论于后。
甲、权威的劝说方式
在一个具备权威的组织里,领导者居高临下,依法律或习惯处于特殊有利的地位,他要求员工做任何事,只要通过口头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欲,下面员工没有作其他考虑的余地,只好照办。这种表达意欲的方法,就是命令。为什么上面的命令必须遵行呢?因为:
(一)发布命令的规则。
(子)照我说的好好做,你就会受赏。
(丑)不照我说的好好做,你就要受罚。
(寅)我说的是合理、合情并合法的。你该照做。
所有的命令都必须有权威作后盾,否则命令就等于没有发布。所谓权威,就是发布命令者手中掌握着有赏与罚的权力。就是上面所列(子)与(丑)两项规则。《素书》上略有:将无还令,信赏必罚。下略说:出(于)君下(于)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臣)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立。政不立,是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邪臣胜,则主威伤。所以,命令与权威,二者是互为因果的。而关键就在于"信赏必罚"四个字。不过,也有一种情况(寅),并不适用信贷必罚的(子)(丑)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权威换成了德望。一方面部下充分认识到命令内容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这些部下对于命令的发布者有着特殊的感情连系,部下甘心情愿,绝对服从。德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极端亲善关系,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之下,不要说是奉而行之,就是献上自己的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都甘之如饴。历史中不时都有这种事例出现,不过却是难能可贵之事。
(二)命令的禁忌。
(子)不可同时发布过多的命令。
(丑)前后或同时发布的命令,不可互相抵触。
令行禁止,这是命令的目的。同时发布过多的命令,叫做辞烦心虚。显得发布命令者心虚。有些拿不稳。在奉而行之者的心理上荣了一层阴影,在奉行的意志上会打折扣,此其一。命令多,如果内容都是一样的,又何必一发再发?三令五申的另一面,是在暗示此令根本没有人奉行。问题出在命令的本身不合理呢?还是根本没有人理睬?因而自损威望,此其二。如果许多命令的内容都不一样,叫人如何适从?黄石公说;上无常操,下生疑心。势必导致轻上生罪,侮下无亲,各行其是,聚奸壅塞的后果,此其三。言辞越多,诠释的可能性越多。因此制造喧哗,莫衷一是。于是再发新的命令,予以澄清。周而复始,结果是命令不通,此其四。老子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令多如牛毛,违法犯纪者,多到没有监狱能收容得下。这是孟德斯鸠当年所料不及的,号称法治的美国今日所无法应付的。至于命令前后矛盾,所谓后令谬前者毁,命令等于没有命令,权威自动抵销。
例如,满清末叶,德宗皇帝百日维新。他鉴于当时中国.外有列强,虎视眈眈,乘机瓜分之祸,内部腐朽,贫困愚顽,有朝不保夕之忧。在上,太后把持.顽固不可理晚;在下,群臣盘踞,愚私全无心肝。然而,他却颁发改革的上谕,一天有百道之多。圣命频频下,无人奉而行。三个月后,他被囚瀛台,终于被人毒死。光绪帝,龙驭上宾之后,不到三年而清廷覆亡。在百日维新期间,上谕之多,不可胜数。完全违反上述命令的规则与禁忌,命令之不被奉行是理所当然。只是光绪皇帝并非愚昧,这可能是他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股豪气的发挥。在短暂的三个月,把做个中国皇帝应尽的责任全部尽了,该改革的命令全部发布了。至于成败利钝,非其可逆睹,可是都公诸于民了。他原可以和别人一样,自私鬼混,做个富贵的傀儡。但他选择了尽其在我,在历史面前无愧无作的路线。虽然当时他失败了,可是在革命以后,他所有的改革意见,没有一样被人遗漏的。从长远看,他对中国的用心,并没有失败。这样看来,他是位很不平凡的人物。直到现在,中国人对光绪皇帝还是充满同情,没有厌恶和鄙视感。不过,话还得说回来。尽管如此,维新是失败了,清朝是灭亡了。规则到底是规则,谁也不能改变违反规则的后果,包括皇帝在内。
乙、一般的劝说方式
在没有权威和特别有利的地位时,想要劝说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欲行事,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不但是完全可能,而且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遇到这样的挑战。实际上,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不知不觉地运用着劝说的方法,向人表达自己的意欲。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做得很成功,有的人很差劲。
劝说与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已经决定了整个事情的结果。下表列举了一张关于印象的清单,这是为读者特别准备的。乍看好象一个测验,读者可以对照每一个项目,作一次自我检查,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可能给予别人的印象是怎么样的。同时,它也可以作为自己完善的一种指南。也可以用作评价别人的参考。
印象 优 可 劣 印象 优 可 劣
自然 整齐
严肃 清洁
乐观 健康
大方 衣着
礼貌 反应
开明 镇定
慈善 突出
体贴 可靠
爽利 直率
理解 融通
有信 殷勤
机灵 感召
热情 透彻
和蔼 能干
同情 勇气
诚恳 慷慨
宽容 称誉
印象包括第一印象与长期印象。第一印象是在人与人之间,第一次见面所产生的印象;长期印象是在长时间内,不断累积出来的印象。印象是一种难以形容,又无可争辩,却带着强烈力量的感觉。良好的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魅力。有时候,一个人如果具有超凡的魅力,不用开口,人家就已经被"说服"了。例如,历史形容李世民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所以他能语惊四座,言服八荒。最具有关键性的一句话是:"如沐春风之中。"就是满屋子人坐在一起,大家都死气沉沉,只要李世民一到,马上大家就有了青春活力,如同春风拂面一样地轻松舒畅,积极乐观。在这样的气氛下,当然就产生了说服力。只要他开腔,说得稍微在理一点,就是语惊四座,语服八荒的了。而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就仪表很差,貌不惊人,语不出众。相形见拙,因此处处落在秦王世民之后。有时人们把美与丑绝对化了,例如,中国戏剧风还巢里,大姐丑陋,小妹美丽。大姐冒小妹的名到书房找小妹的未婚夫聊天,程居易开门一看之后,大失所望。以未婚妻不守妇道为理由,不辞而别。后来投军立功,被迫与程二小姐完婚。他记得那奇丑模样,死也不肯。最后揭开盖头一看,是个美貌小姐,于是又打躬,又下跪,陪了许多小心,夫妻和好。方知当日是大姐冒名。如果大姐也美如天仙,穆公子当初恐怕早已在书房结纳定情。如果二姐在退婚时,果然丑陋,穆公子决不肯下跪陪礼,必然还要说出许多丑话,坚持退婚。虽然戏剧是向壁虚造,却也是根据一般心理编成。再如,楚霸王本是既英俊,又孔武善战,必定是身体魁梧,并且还能温柔体贴,所以虞姬却肯为他自刎殉倩。如果他真的长得象戏台上扮的大花脸,恐怕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要大呼救命。再如诸葛亮的仪表很丰。那与卧龙先生差不多齐名的凤雏先生--庞统,不幸恰巧相反。不仅无人三顾茅庐,而且自己送上门来,那孙权一见他,满心不悦,死也不肯用他。他再投刘备,刘备是个容忍性很大的人,也非常不喜欢他。但是终于勉强容忍,没有叫他吃闭门羹,却把他派到一个边远的小县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印象的魅力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说服力量。但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本是一个相对的观念,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观。高矮胖瘦黑白,都有人一看就喜欢。在本书第五章讨论到人类基本上被分成五类,各有不同的体态与仪表。根据五行的物理原则,各有吸引力与排斥力。通俗的说法是某人和某人投缘,某人和某人不投缘。其实从科学方面来解释是:基本性格上的差异,在见面相处之时,彼此感觉了出来。详情参照第五章。然而,各人自己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让人家具有好感,是不会吃亏的。譬如,在衣服的颜色方面,选择和平中间性的颜色。大方中间性的式样,就不会给特定的人冒犯感。
再就要被劝说的对象来说,印象也居决定性的地位。譬如,诸葛亮下江东的目的是要劝说孙权连合抗曹,刘备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当他见到孙权之时,孙权给他的印象是:"只可激,不可说。"于是他马上决定用激将法的一剂猛药。"说"是以理来贯穿别人的思维部份;"激"是以无理来刺激别人的情感部份。因此孔明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大功。
在通过上表的身体力行之后,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注重培养自己的风度仪表,紧接着就要进入运用言辞来传递自己的意欲,以劝诱说服他人的世上最高的艺术和技巧。对于这个内容,我们分六个部份来详细讨论。
(一)自信。
当我们试图劝说他人之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开宗明义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充满完全的自信心。历谓自信,不是指一种空洞的信念或茫然的希望,而是建立在实在的理论概念和技术之上。如本书第二章所详细讨论过的内容是。鬼谷子说: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谋篇第十)。司南之车就是指南车,不会迷失路途。有了指南车,就不会疑惑,就有了自信的真实凭藉,己不先定,牧人不正。前面已经谈过先定,就是心平气和。怎样才有真的心平气和?莫如自信,就是实际的定心丸。道的矛盾论告拆我们:宇宙间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谋)。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圣人见萌芽罅,则抵之以法(抵隙第四)。什么是"抵之以法"呢?就是天下没有任何事物不能运用阴阳的原理来控制操纵的。从现代企业的观点来说,可以解释作:商量谈判。就是没有什么事不能通过商量谈判来想办法的。这个观点的本身,就意味着积极的自信。
(二)反应。
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反应第二)。要劝说别人,先要劝说自己。就是先得要管住自己的口。人一张口,天下就会有什么事发生,至少,让别人知道了什么去。因此要劝说别人,绝不应该不管三七廿一,自己就先说一通。鬼谷子说:不见其类而说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所以,必得其情,乃制其术。劝说别人的第二要义,就是要设法让他人先说。其法有七:
(子)提问题,注意倾听他的回答。
(丑)制造一个故事,引发他说话的兴趣。
(寅)确认他所说故事的内容,但故意反驳其中一两个观点,观察他如何反应。
(卯)另选不同的场合,重复同样的问题。挑出回答内容有不同之处以窘之。
(辰)制造极抽象的话题,看他怎样应付。
(巳)假意发怒、暴躁,或是假装高兴,听他说些什么。
(午)注意他一切身(眼、鼻、手、脚等)上小动作。有时比口头的表达更具意义。
根据上面七点内容,通过分析,加以诠释,领会其真意。然后:(1)认识你现在正在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2)他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3)现在才轮到你说话了。
(三)被劝说对象的类型。
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不会使用他们的语言,就无法贯穿他们的思维和情感。说了等于没有说,再不好听一点,叫做对牛弹琴。
(子)性格。
根据五行学说,人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的人都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参看第五章)。
(丑)背景。
鬼谷子说: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权篇第九)。说人主者必言奇,说人臣者必言私(谋篇第十)。就是说:对受过教育的人说话,要依广大常识和学识的原则。对有常识和学识的人说话,要依辨理分析的原则。对明了事理的人说话。要依重点原则。对有权力的人说话,要依大好形势的原则。对有钱的人说话,要依豪华的原则。对贫穷的人说话,要依谋利的原则。对没有社会地位的人说话,要依谦卑的原则。对充满勇气的人说话,要依敢作敢为的原则。对没有什么知识的人说话,要依敏捷果断的原则。对在上位的人说话,要有好策略帮他成大功。对在下位的人说话,要有好办法帮他保全安稳,步步高升。所谓: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劝说者的言辞,不论多少,最要紧的是能被人听得进去,否则就是放空气。要话能入耳,就要说他最易入耳的话,所以就有上述的十一个原则。
(寅)禁忌。
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使立功。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官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谋)。就是:对于那些清高自是的人,不可以一个劲谈赚钱发财。这样必遭他鄙视。反过来请他帮忙做好事,他会觉得对劲得多。在勇于任事,有担当的人面前,不可萎萎靡靡,尽说困道难。这样必遭他厌弃。反过来应该请他帮助解救危难。在精明的人面前,不可耍小聪明,说小话骗他。这样必然当面受他羞辱。反过来应该请教他做事做人的方法。在交情深的人面前,不可说些不关痛痒的敷衍话。这样就会遭他疏远。但是交浅而言深,恐遭出卖,则必陷自己于危险之中。不可强逼人家接受去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可好为人师,强逼人爱接受自己的意见。总之,说错了话,不但不能得到听从,却很可能惹祸。所以古人有言:口可以食,不可以言。一言出口,必有忌讳,必有为人私意所歪曲。众口砾金,十手所指,无疾而死。
劝说是人世间最高的艺术和技巧,同时也是难度最高的。不过只要能好好掌握上述原则,就能争取到主动。事贵制人,而不制于人(谋)。鬼谷子认为:世界上,人人都想成功立业,出人头地,但偏偏大多数的人都是失败者,其理由是他们违反了上述的原则。只有极少数的人懂得它们,并运用得正确。他们的成功就象投香饵,钓大鱼一样。这世上,有三件事最难:(1)所制定的计划能周密完善。(2)劝说他人,被人完全接受,完全听从。(3)要做的事业完全顺利成功(摩篇第八)。能有这种幸运的人,就是圣人。圣人们就在人家浑浑噩噩之际,不动声色,运用这些原则,一切都完善了。
(四)利害原则。
人类躯体的四个本能,归纳于喜利恶害的两个原则之中。其规则如下:
规则一:利害相权,取其利。
规则二:两利相权,取其重。
规则三:两害相权,取其轻。
以上的原则都是根据心理能动理论而来。(参照本书第六章)。世人的行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逃不出以上三种规则。现在唯一的一个问题存在着的,就是:怎样能把这三个规则,在最明晰的方式下,使得被劝说者能一目了然,以收最大劝说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人,只要他看得清楚利在哪里,他就一定自动立即抓住利不放。俗语说:利之所至,是所必争。舍得亲娘热老子,舍不得鲤鱼头脑子。同理,人能看得清害在哪里,就必自动立即躲避。所谓:一次遭蛇咬,三年怕草绳。刘邦被敌人追赶的时候,嫌车子跑不快,把老婆儿子都推下车去。可是,利与害的表象时常并不那么清楚显明,一者是它本身好象躲在云雾之中,朦朦胧胧,让人看不清它的真面目;另一者是人的视听感觉有些障蔽,故而听不清,看不明。再者宇宙万物是动态的,人们都是在射击活动靶,瞄准的是利,射到的却是害。由于瞄准时估计偏差,导致结局混淆。因此。六千年以来,人类就是在这个迷茫之中。越大越重要的事,往往就越胡涂。难得有少数清楚的人,做着狂澜里的中流砥柱。
劝说绝不能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更不能强奸人意,逼人就范。劝说只是把利害的真相,清清楚楚摆明在人们面前,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样的劝说方式本身就是成功的,也是自然的。就是:主事日成,而人不知;兵日胜,而人不畏(摩)。正是老子所谓: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种劝说方式就是使用象比法则。
(子)象。
前面已经提过,凡事有象,象就是劝说者为使事态真相明晰,所绘制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的内容包括了面对事实的每一个重点,只要把它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没有人能说,我看不见。或者说,我看不清楚。容或有人会说:"我看是看见了,也看得很清楚,可是就还不明白。"关于这点的澄清,就是比。
(丑)比。
比是优势与劣势的对比。利处与害处一经比较,立即颜色鲜明。多利与少利,多害与少害,也是非经比较,不能明显。上智之入,一点即通。例如,韩信占据齐地之后,派人向汉王讨封,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汉王一听大怒,破口大骂。说:乃公(你老子)在这里上着吊呢,你得了齐地,不来救援,感恩图报。却反来要胁,自己要做王……。张良在旁,听他这样骂得不象话。骂虽是该骂,要是骂反了他,投靠了项羽,那么汉就永远不能翻身了。这样只图一时口头痛快,后果太严重了。经过快速的比较之后,于是轻轻踢了刘邦一脚。刘邦正驾得火高三千丈。突然经此一点,他就接着大"骂":大丈夫要做王,便做真王,怎么要封什么假王?岂有此理。韩倍听封!孤今封尔为齐王,管辖三齐军民。马上派张良捧着公文大印,到齐去册封韩信。他一点即通,马上变"骂",安抚了韩信。所以他能统一中国,切四百年江山。可是在紧急关头,还得有张良来踢一脚,这个就真是难能可贵了。
(寅)摩。
摩这个名词,是鬼谷子用来形容落实象、比法则的技术。他说:摩之在此,符(响应)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善摩者,如操钓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摩篇第八)。接着他列出十个字的要领,就是摩的十字诀,十项技术。
(1)平。在人们面前,铺陈象比的合理性,理论根据,原理和规则。
(2)正。说明其合法性和正义感。
(3)喜。说明其结果可给予人们愉快和幸福。
(4)怒。指责人们胡涂,如其选择错误可造成的恶果。
(5)名。举出名人为例,与其明智抉择的相同成功例证。
(6)行。举出事实为证,比较其成败异同。 .
(7)廉。陈明如此做可节省的数字。否则,如何浪费。
(8)信。消除可能的疑虑。
(9)利。陈明利益的所在。
(10)卑。陈明祸害的所在。
在修复湘潭铁桥的事例里,除了(5)(6)两项,因为没有前例可援,也无相似事实可作比较以外,其余八项技术全部被运用于说辞之内。以前工人们一直在忽略事态的严重性,并且误认怠工是对自己有利无害的行动。经张司令通过"摩"的技术,既在工人面前陈明了"象",又明晰地"比"给大家看。因此,工人们自动日夜赶工,修复大桥的"奇迹"是无法"避免"的了。
(五)逻辑。
人类思维推理,有其一定的规则,是谓:理则。也称:逻辑。西方传统使用"三段论法"的思维逻辑,就是把思维列为三部份;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段。其中又分为两种型态。其一是归纳的三段论法,其二是演绎的三段论法。
例如,归纳的三段论法:
大前提--狗和猫都是动物。
小前提--狗和猫都具有相当的智力。
结论--所以,所有的动物都具有相当的智力。
又如,演绎的三段论法:
大前提--人必有死。
小前提--耶稣是人。
结论--故耶稣死了
十八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结合基督教会,对中国进行的传教、通商、以及坚船利炮的种种侵略,无不是根据这种思维方法而来。譬如,不信基督教的都是魔鬼(大),中国人不信基督教(小),所以中国人都是魔鬼(结)。杀魔鬼的即是事奉上帝(大),杀中国人即是杀魔鬼(小),所以杀中国人即是事牵上帝(结)。又如:发展经济必须占有市场与资源(大),中国即有市场又有资源(小),所以,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占有中国(结)。根据这样的逻辑,思想方式,对中国进行侵略,不但不觉无理羞愧,反而认定是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奋勇向前,惟恐落后。
世界土还有一种逻辑,叫做辩证逻辑。此种思维方法源始于中国,倡扬于德因,大行于苏联。方今也有三个规律:就是矛盾的统一律,否定之否定律,和量变质变律。马克思以剩余价值的经济原理、通过辩证逻辑的方法。要埋葬吃人的资本主义和教会。
道学的思维方法是独有的四段论法,包括了辩证逻辑与三段论法逻辑。其中四部份是:总题,正题,反题和结论。譬如:
总题--凡被钉十字架的人都必定死。
正题--耶稣被钉十字架。
反题--但耶稣在被钉两小时后,被人用计取下。
结论--所以,耶稣虽钉了十字架,但没有死。
这背景是根据:英国国家广播公司,记者白金特等人(Michael Baigent, Richard Leigh and Henry Lincoln)冒生命危险,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出许多证据。著有《圣血与圣杯》一书(Holy Blood and Ho1y Grail-1981)。按照当时罗马法规定,凡是犯了大辟十恶不赦之罪的犯人处以钉十字架之刑,凡被钉者的尸体不得取下,必待鸟兽吃尽肉脏,才许撒了骨殖。一般被钉者在十字架上慢慢滴血三天才能死去。而耶稣被钉以后,他的朋友亚利马太的约瑟,上下打点,买通了巡抚披拉多,在两三小时之间,就违法地假称耶稣巳死,就把"尸体"赏了约瑟。其时耶稣根本不可能就死了的,于是用药包扎,连夜潜逃法国。耶稣之妻,抹大拉的马利亚在三天后的清晨。于耶稣的"坟墓"前宣布耶稣复活了,不过先得到天廷上去见上帝,等些时日才能重返人间,与大家见面。耶稣在法国养好伤之后,再易容化妆潜回犹太,召集门徒,每天昼伏夜现。酝酿第二次革命。由于官府画影图形捉拿甚紧,熬到四十天,正好那日天阴,云层甚低,耶稣站在土山之上。一时被云雾遮了,假称乘云升天。趁机逃出犹太。法国也属罗马,再不能栖身。辗转逃到开西米亚。波斯王对他很礼遇,他于是再结婚,七十多岁时老病而死。至今耶稣后裔尚存。抹大拉的马利亚逃在法国,创立密教,以骷髅头和下面交差两根枯骨为标志。中世纪有所谓"圣殿武士"横行欧洲,后被法王非立比所灭。但密教至今暗中垄断世界经济。另一面,由从未与耶稣见过面的保罗,以犹太教加上耶稣复活升天之说,为耶稣写传(福音),创立基督教。
自从东西德统一以后,中国统一的需要和呼声,日益紧急。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发表感想,作出种种猜测。特别在中国人之中,基于民族大义,更感迫切。兹以此事为例,来为三段论法与四段论法作比较,甚是清晰。
例如:
总题--中国内部的统一必须使用和平的方式。
正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
反题--但有些台湾汉奸要把台湾献给外国人,作为侵略祖国的基地。
结论--所以,中国统一台湾采用和平方式,但在必要时,必须使用武力。
如果单凭西方的三段论法,就是这样:中国内部的统一必须使用和平的方式(大),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小),所以,中国统一台湾必须采用和平方式(结)。这是西方人的思想方法,直绷绷的,是没法变通的。因此就处心积虑要把台湾谋算到手,反正中国是不可以对台使用武力的。可是台湾怎么能成为外国的基地呢?那么就再来一套逻辑:凡独立国都有权邀请盟国势力进入(大)。台湾是独立国(小)。因此,通过台湾的邀请,我就进去了(结)。可是台湾又怎能成为独立国呢?只要这么想就可以了:全民投票是为民族自决(大)。台湾全民投票(选了总统)(小)。所以,台湾"就是"独立国了(结)。(注:基地的定义,其内涵为:军事--树立火箭,包括细菌、核子弹头,瞄准中国各地,同时台湾为其不沉的航空母舰;政治--设计和宣传摧毁共产党的各式各样的主张,并鼓动各地独立,分裂中国;经济--以台湾人名义投资设厂,以控占市场,奴役人民,垄断利润。)
道学的四段论法显然是既合理,又清楚。合理、清楚,利、害分明,故而说服力最坚强。同时,四段论法,面面俱到,稳扎稳打。三只腿的桌子绝不如四只腿的扎实。在演说、讲课时,如能使用四段论法,就必能比单用三段论法有吸引力得多。学生们的听课能力无形中大为加强。这是屡试皆验,历历不爽的事实。
(六)座右铭。
无论思维方法怎么好,劝说内容如何明晰,表达的技艺怎样高超,说话口才何等伶俐,如果犯了下列三忌,整个劝说的工程就必然无效。此三忌可当作座右铭。
(子)不可在敌对的气氛下,勉强进行劝说。
(丑)不可在错误的时机里,勉细进行劝说。
(寅)不可在未说服自己前,勉强进行劝说。
丙、建议或献策
下属有了什么好主张,可以有利于组织和群众,他就有责任去使它实现。但由于自己所处地位的局限,除了劝说握有权力的上司,使其同意他的主张,愿意照行以外,别无他法。自古以来,凡是做到了上司的人,由于其地位的优越有利,逐渐渗入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唯我独尊"的气派。做顿上司的人,其"唯我论"的意识,与地位的逐步上升成正比例。领导者有唯我论意识形态的正面是:他更具自信心,更完善了自己的勇敢果断能力,使人们更觉得他可依可靠,可信可赖。反面是:逐渐流于刚愎自用。过度的自负.就变成冷酷,凶狠。再加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变成孤陋愚蠢。
为什么领导者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呢?难道真胡涂到连好的意见也不听吗?其中有两个因素。第一,由于不自觉的唯我论,造成一种不自觉的敏感症,最怕尊严受损。怕人看不起,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缺点。做了领导者,在十目所视之下,已经非常紧张,生怕被人发现其弱点。人如看不起他,下一步就会失去这个很不容易得来的优越有利的地位。因此就假装他有超人的智力,不管什么意见一概拒绝,免得留下口齿于人。最拍的是那个出过好主意的人,到处吹牛争功。弄得不好,还非逼着杀人灭口不可。例如。曹操打破冀州,灭了袁氏,自领冀州牧,是奠定曹魏势力所跨出的一大步。原来他能打下冀州城。是得力于许攸献的决水漳河的计策。后来,许攸出入都喊著曹操的小名:"阿瞒,没有我,你能进得这个城吗?"曹操笑笑,也不便和他计较。可是许攸变本加厉,在曹操部下面前夸功骂人。许褚受不了,拔剑把他杀了。曹操软软地责备许褚说:"子远是我的老朋友,他不过是说说笑话罢了,你何必把他杀了呢?"如此而已。
第二。下面献策的人,在劝说时,一开头就触了领导者的头等忌讳。不是指责上司不对;就是言辞语句之间,处处刺着他的痛点;再不然,就是词不达意,说了半天。也没有把所利所害分辨的明晰。齐桓公和管件的台作与成功,是中国历史里数一数二的好例子。论者动不动就说,齐桓公对管子言听计从,所以成为五霸之首。好象齐桓公是个特别不同的主子,就专门能不耻下问。从谏如流。如果此论属真,为什么管子一死,齐桓公就不从谏如流了呢?不仅如此,竞然弄到活活饿死,尸虫乱爬,都无人收葬。其实,只要注意管子的一句话,这个谜团一下子就解开了。管子说:"主公好胜,可以隐夺,难以正格。"这是说,齐桓公性情好强,向他建议什么,要旁敲侧击,去暗地里影响他,绝不可正面去说服他。齐桓公好胜,哪个做领导的不好胜?管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心理学家,他之所以能被上司言听计从,密诀就是:先顾好了当主子的自尊心,有好主意,却是从侧面很技巧地送进他的头脑里去,不是先说齐桓公一顿不是,然后声色俱厉,口沫直喷,把自己的主意指手画脚地说个痛快。最后立抵着,看你齐桓公听是不听。听我的就是明主,不听我的便是昏君。如果是这样,齐桓公脾气再好,听得了一次,也受不了第二次。不幸在历史里,不知道有多少"忠臣"。就是这样硬着头皮直顶。结果不但把君臣之间的感情完全破裂,更于大事毫无补益。自己还弄到身死族灭,只落得个忠臣的空名。把主子也送得个骂名千古,甚至国家灭亡。这种例子无过于伍子胥与吴王夫差的关系。每读历史,常让人不禁废书长叹,为什么这些本来都不是坏人,用意又都不坏,却弄到大家水火不容,害人害己呢?所以,管子的智慧和他的劝说技巧是重要到无可比拟的了。
例如,战国时,魏惠王死了,定期出殡。突然天降大雪.积雪有牛那么高。城墙都压垮了。太子以入土为安的大义,决定如期出殡。由于道路不通.要新筑栈道,才能运送棺材。于是群臣都去劝说太子改期。他们一见太子,就说了太子一顿不是。说:"那么大的雪,还要出丧。人民都会累死了,又要筑栈道,哪里有这笔经费?无论如何请您为大家着想,改期出膑。"太子说:"你们怕辛苦。说什么民劳,财赘?难道把先王停丧不葬,就显出你们的大义来么?也不怕丑。"太子就这样顶了回来,很明显的是:老王刚死,新王一定不能就被臣下欺压玩弄,非要咬紧牙关,同他们拗一下不可。不然以后谁还听话?群臣看僵住了,就去找相国犀首。犀首说,他也没有把握能劝说得了太子。想了一下,想起一个人来。他们就照犀首的指示去请惠子。惠子答应了,就驾车去见太子。他说:"老王出膑的日子已经定好了吧?"太子说:"是啊。"惠子说:"从前王季历葬在楚山,山水冲坏了墓基,棺材的前头部暴露了出来。"太子说:"这样很不好啊!"惠子接着说:"文王见了此情,马上就说:'哎呀,先君死了还掂记着人民,所以叫山水冲开了坟墓。'于是把棺材全起了出来,搭了蓬帐。让人民都来朝见,三天之后才重新安葬。"太子说:"文王是大圣人,他想得很周全。"于是惠子进一步说:"这几天雪下得特别厉害,莫不是先王惦念社稷和人民,愿意再稍加停留啊。"太子说:"如若是这样,我们不能不效法文王啊。"惠子说:"如果不效法大义的文王,恐怕天下都会议论您呐。"太子说:"好极了,我们就延期出殡吧。"从这个故事看,惠子劝说魏太子,每一步都是照劝说的道理行的,有象有比,有利有害,解剖分析得清清楚楚,又一点都不冒犯太子,所以效果就和别人完全不同。
再如,赵国太后执政。秦国马上来攻,赵就向齐国求救。齐答应发兵,但必要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为质。太后不肯,而大臣强谏。太后大怒说:"如果谁再来讲这件事,我就吐他一脸吐沫。"左师公触龙求见太后,太后盛怒以待。触龙慢慢吞吞地走进来,喘呼呼地立刻向太后道歉,说:"老臣有足疾,走不得,所以许久都没有能进来问安,真是对不起。"太后说:"老妇我也是靠着车辇才能行动的。"触龙说:"您胃口还好吧?"太后说:"只吃点稀饭。"触龙说::老臣的胃口很差,每天勉强着散步三四里,才能吃得下一点东西,就这么撑着过。"太后说:"我就走不动,身体比你差了。"到此太后的怒气早已消失了。触龙说:"老臣的小儿子舒祺、没有什么出息,因为我身子衰了,未免多爱了他些。现在想想,这样惯着下去不是办法,我希望在我死去之前,叫他当黑衣队员.保卫王家。"太后说:"就给他补个缺吧。他多大年纪了?"答道:"十五岁了。"太后问:"你们男人家也这么疼爱儿女吗?"触龙说:"比女人还要厉害些呐。"太后大笑。触龙接着说:"老臣瞎猜,好象太后在长安君与燕后(赵太后之女,嫁在燕国为后)之间,多偏爱燕后一点。"太后说:"你猜错了。长安君才多得了一点我的爱。"触龙说:"父母之家儿女,总是要为他们的将来做长远的打算。燕后结婚的时候。您曾拉着她大哭。她走了之后,您老是朝夕想念着她。可是每到祝祭的时候,您却祝祷着,求老天爷保佑,千万不要让她回来。这是爱,希望她在那里有幸福,不急着回娘家,将来她的子子孙孙能相继为王。"太后说:"这点你说得一点都不错。"触龙问说:"您看我们赵国,这三代中,从前轰轰烈烈的那些人的儿孙,现在谁有出息?"太后回答说:"没有。"他再问:"您看诸侯之间怎么样?"太后摇摇头,有点因惑。触龙接下去说:"这个原因就是,他们以为爱儿孙,就是让他们享受,给他官衔财宝,却不给他们机会去建立自己.为国立功。等他们过去了,他们的儿孙有谁来奉承?儿孙自己又不习于自立,所以转眼也都完了。因此老臣猜想,您是比较爱燕后多一点。而却并没有为长安君的将来打算打算。"太后马上说:"是是,老妇明白了。"于是用车一百乘,送长安君出质于齐。齐国也马上派出了援军。如果我们仔细品味触龙的劝说技术,比上面惠子的技巧更精采。他先把敌对的气氛慢条斯理地转化成为有利条件,然后运用象比和利害原理,清楚明晰地把道理呈现出来,被劝说者根本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上两个例子都是在下对上,特别艰困的情况下.会者不难.轻而易举地把使命达成。
对上劝说的第一道关卡,就是不可逆鳞。譬如,人抱着一只猫,要替他抓痒捋毛,一定要顺着往后捋才行,猫儿就一动也不动,喉咙里就开始"念经"。如果朝相反方向往前捋,他就要抓人,甚至咬人,同时立刻跳走。畜类尚且如此,何况做领导的?问题不在有理无理,而在劝说技术。一旦逆鳞,有理就变了无礼。其实,在上对下的场合,何尝又不是如此?只因下属处于劣势地位,敢怒而不敢言。但是阳奉阴违,照样不听劝说。例如,蒋介石对部下,常常打耳光,吐他们一脸吐沫,有的还赏他几脚。他部下的叛变率是百分之九十八。天下,亲手得之,亦亲手失之。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鬼谷子认为,对上提建议,最好是一次提三个计划:一个主计划,两个准备计划。这是非常技巧地暗示对上司的无言尊重,只有他才有权决定采用哪一个计划。一面无形中满足了他的唯我论的下意识,一面又给了他机会表现从善如流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建议者的忠实、细心、谨慎和有学。这是大家都是赢家的原则。
天下所有的人都必做过下属。在家做儿女,出外当差,自然是从下属做起。有一天做到人家的上司,可是自己头上还有上司、除非是生出来就做皇帝。古代的皇帝头上还有天,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与现代最高领导还要听人民的原则,殊途而同归,名异而理同。因此,做下属的就要好好做下属。怎么才是一个好下属呢?就是要做到三原则:顺、默和隐。顺是不强出头,默是不多开口。隐是不自居功。最伯的是既做下属,心巾不服气、野心太大。就是老子所说的"淫志"。如果一个下属具有淫志,同时也有点才能。这种人就专好多开口,好强出头、好自居功。究全违反了做好下属的三原则。殊不知,做不好下属就再也做不好上司。恐伯也根本做不成上司。如果一个具有淫志、却又没有才能、就是孟子所谓的"绝物"。他说:"既不能命,又不受命,是绝物也。"简单地说,就是自己拿不出好办法来,又不听人家的,就不是人,是个绝物。总之,做上司的如果看得透唯我论的虚假和误事,从唯我的框子里出来,做一个谦虚务实的领导者,就马上能出色出名。做下属的能看穿了淫志的虚假和误事,从野心的框子里出来。做个顺、默、隐的下级,就马上能步步高升。这样不但上下和谐愉快,事情更能顺利开展,只要大家一开头就能各退半步,以后就步步顺利。这是道学,大家都是赢家的不二法门。
从具体的方法来说,鬼谷子有六个原则。就是: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谋)。由于下属无可否认的是处于较上司劣势和不利的地位,万一不幸遇到了非常难以应付的上司,也会不可理喻,委屈不堪的。既然有这样的可能性,怎样才能突破这种死角。化险为夷呢?这就非有上述六原则的智慧不可了。解释出来。就是:
(一)你的道德文章,品性才能,使他敬信你。
(二)帮他把事做得舒舒齐齐,使他喜欢你。
(三)他有过错失言,不留痕迹为他掩盖,使他感激你。
(四)他有公事困难,替他解决,使他依赖你。
(五)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理由充足,使他在乎你。
(六)他有隐私,替他保密,使他畏惧弥。
有了上述六原则,就算他是活"阎王",也不能不五体投地。有名的道学家魏激,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贞观之治--便系于他的一身。有一次唐太宗在玩小鸟,他进来商论国家大事。大宗老远见他来了,不好意思,急忙把小鸟藏进袖子里。其实魏徵早已看见,假做不知。等到国事已毕,小鸟早已闷死。这是他对太宗玩物丧志的暗谏。他有名的十事疏,太宗嘉叹不已。论者或谓:唐太宗诸事都好,只是好色无厌这一件是他一生一大败笔。何以从未见魏徵在任何处所提起过?其实,谁能知道他暗中有没有功过太宗?公开的地方从无一言,这正是他运用上述第六原则。岂能因此加罪贤者?
关于上下属之间的微妙关系,更具体一点来说,人是言语的动物,特别是和上司对话,必须注意言辞的内容。以下有十不原则:
(一)不可争辩。
(二)不可笑谑。
(三)不可弄玄。
(四)不可失信。
(五)不可讥讽。
(六)不可犯忌讳。
(七)不可吞吞吐吐。
(八)不可语无伦次。
(九)不可模棱两可。
(十)不可说教。
凡此,都是极明显,极容易的,只是人们常常太大意了。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起初小小放肆,并不觉意。及至发展到不可收拾,悔之不及。
综上所述,道的言辞原理已经充分阐明。这是古往今来,成功的管理者不得不留意的一门大学问。老子说:吾言(道)甚易知,甚易行。(可是)天下(人)莫能知,莫能行。言(辞)有宗(规律),(行)事有君(法则)。夫唯(只因人大)无知,是(所)以不我知(知我)。(就因为)知我者希(太少),(所以)则我(效法)者(必然)贵(成功)。
这世界上的人,也许是太自是,也许是太无知,总是倾向于错反的一面。人们拼命争取的是高位,因他们以为高位比人优越,比人有利。换句话说,是可以享特权。但是根据宇宙规律,那里有特权,那里就有腐败,乱亡就如影随形,跟踪而至。根据宇宙规律,越是位高的人,越要为众人服务,非比人更谦卑不可,否则马上就要垮台。因为大家都要抢那个特权,费尽千辛万苦,不知鹿死谁手?归根到底,几败俱伤。所以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众溪流河水)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居高位),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举)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卞莫能与之争。这是辩证法的真理与运用。例如,晏婴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位杰出的内政外交家,所谓身不满六尺,而名满天下。在他为齐国相的时候,有一则关于他的故事:他车夫的妻子下堂求去。她一天对丈夫说:"晏子贵为相国,而名满天下。我看他一直都是非常谦恭下士,无论对什么人都是和颜悦色,虚怀若谷。可是你,不过是他的一个车夫,整日趾高气扬,如同不可一世。在大街上高声喝骂,甚至鞭打行人。我深深知道你是个小人,绝对没有前途可言。我跟着你又有什么指望?不如给我休书一张,也免做个小人之妻,让人耻笑。"一个御者之妻,居然懂得这个大道理,真是难能可贵。可见大道,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近来道学在世界的思潮,已成为崭新的人生指向。日本人自然不甘落后,因此道学在日本很是蓬勃。例如,日本每日放送名记者下村澄,得到其调升主任秘书的消息后,立即到老前辈新日铁副社长武田丰处求教。武田丰曾被誉为:"日本第一秘书"。他给下村的劝告,第一句话就是:"切莫与晏子的御者为伍。"
论者或问:你开头一再强调管理者的使命,然后说了一大套原理原则,倒也脚踏实地。只是人生在世,基本上既然都是好利恶害,好高恶低的,现在突然叫人不要功,不要利,理论上虽可以说得过去,实际上真能做得到吗?若是根本难做到的事,岂非还是唱高调而已?再者,你一再根据老子立说,好象只要是老子说的,都是真理。可是老子说什么"小国寡民"、"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两句话是不通之至,未知你有何说?
其实,从前纪晓岚就说过,江里来来往往不计其数的船,说穿了不过是名、利两条船。这名和利二者,常言说:"名至实归。"名不过是利的手段。到底归结到一个利字上。孟子就坦白说过,做官是为穷。俗语说,千里为官只为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古时做官是唯一可以发财的经济手段,即使是现代,无论世界哪一国,做到了对的官,发财的机会比做什么都快而易。特别是现代,无处不强调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者,实质就是发财。以前说枪杆子出政权,现在这个经济大时代,是经济出政权。搞不好经济,根本就没有政权。质言之,做官就得搞发财,发不了财,到头就没有官做。从前做官发财,只是个人盖房子买田地,叫做刮地皮。发的财越大,伤害得人越多。所以是在暗室里做见不得人的勾当。现代做官发财的意义就不一样了,你若拿不出一套发财的办法(经济政策)来,不仅官位成问题,整个政权都要成问题。所以做官发财是过了明路的,不必偷偷摸摸。老子从来没有谈过乌托邦,几千年或死了以后有一个地方
谁来说说防火墙的工作原理 有人说电风扇的原理跟漏斗的原理相似,请问这样说对吗? 详细的说一下下载的工作原理 能不能简单的说一下PWM调节功率的原理? 有哪些测风速的方法,具体说一下原理 谁能给我说一下复印机的工作原理? 有人能具体说一下火车制动的原理吗? 浩方的局域网是什么原理?说具体点 浩方的局域网是什么原理?说具体点? 网络工程 和 编译原理的英语怎么 说? 为什么说CDMA手机辐射小?CDMA的工作原理? 什么是系统工程?为什么说生态工程的原理之一是系统工程? 请简单说一下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谁知道太空马桶是怎么用的?把它的工作原理说详细点。 为什么说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 为什么说:BT的原理是:下载的人越多,速度越快呢?能简单说说吗? 给我具体说一下物理中透镜的主要原理吧 网上的魔法磁悬浮飞碟 说可以空中悬浮,不用支撑。是什么原理? 网上的魔法磁悬浮飞碟 说可以空中悬浮,不用支撑。是什么原理? 网上的魔法磁悬浮飞碟 说可以空中悬浮,不用支撑。是什么原理? 根据马克思原理为什么说历史是人类创造生活的历史 有谁知道自感式传感器的原理呢?请说一下好吗 有哪个知道模数转换的工作原理,请详细说一下,谢谢! 谁可以说一说脚踏增速器的工作原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