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勋我们的宝贝:李可老中医经验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41:24
【转】 李可老中医治癌方2011-04-12 19:47 李可老中医,山西灵石人生于1933年,逆境中自学中医,后经全省统考获取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十年。

  李可老中医到目前为止救治各类病人数万人,特别擅长治疗各类疑难杂症、急危重症和癌症等绝症,许多病症都被西医宣布为不治之症,许多病人都被西医下了病危通知,有的因为病势严重被西医拒绝收治,这些人都是有案可查的,但在李可老中医的治疗下,他们都转危为安,并成功康复。

  中医在近100年间被西医排挤丑化,在不公正的政策的压制下,中医被西医异化和边缘化,中医正在逐渐退出古圣先贤创造的“药到病除”、“覆杯而效”的急救阵地,急救几乎成了西医的专利,在此艰难的时刻,李可老中医致力于中医临床研究与实践,崇尚促景学说,勇于创新,融寒温于一炉,勇挑重担,担当起当代中医治急危重症于立竿见影的重任,在李可老中医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期间,急救成了中医科的事,这在全国各医院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李可老中医是当代中医急救第一人。

   李可老中医经验结集出书,《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是目前国内外热销的中医书。

   本博转文《李可老中医肿瘤临证验方》以飨博友。

 

     李可老中医肿瘤临证验方节选

 

     攻癌夺命汤是我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所创,由漂海藻、生甘草、木鳖子、醋鳖甲、蛇舌草、夏枯草、蚤休、海蛤壳、黄药子、生半夏、鲜生姜、元参、牡蛎各30克,大贝15克,山茨菇、山豆根各10克,“全虫12只,蜈蚣4条,明雄黄1克”(研粉吞服),19味药组成。

  本方脱胎于兰州已故名医董静庵先生之验方“海藻甘草汤”,原方主治瘰疬,由海藻、甘草各10.5克,全虫12只、蜈蚣1条组成,水煎服。我师董老意,加量3倍,虫类药研粉吞服,以加强药效。另加鳖甲、消瘰丸(元参、牡蛎、大贝)、夏枯草、生半夏、鲜生姜,大大加强了养阴化痰,攻坚散结之力。曾治愈甲状腺腺瘤24例,甲状腺瘤左锁骨上凹淋巴结肿大疑恶变5例,缺碘性甲状腺肿12例,颈淋巴结核4例,泛发性脂肪瘤5例,脑瘤术后复发1例。多数在半月内痊愈,无复发。1961年后加木鳖子、蛇舌草、蚤休、黄药子、山豆根、明雄黄,基本定型。经临床运用40年,用治多种恶性肿瘤,竟获奇效。兹选录验案数则如下:

1.恶性淋巴瘤

  景月华,女,65岁。灵石检察院赵嫦娥母,1977年8月15日初诊:颈左侧肿物40天,初起如黄豆大,未及1个月,猛长如初生婴儿头大,并向下蔓延至左锁骨上窝,凹凸如岩,坚硬不移;颈右侧及颊车穴下方肿块6个,大如杏核,连成一串,坚硬不移;双腋下,双腹股沟淋巴结皆肿大如枣,推之不移。随肿块之逐日增大,上则头痛如破,气喘痰壅,胸部憋胀,面色灰滞,神识昏糊。下则二便闭结,溲若浓茶。口臭熏人,苔黄厚腻,中根黑燥,六脉沉滑数实。(后经山西肿瘤医院病检,确诊为“左颈部弥漫型恶性淋巴瘤混合细胞型”,病理号3054)辨证属痰毒弥漫三焦,毒入血分,阻塞气机,蒙蔽神明重症。拟攻癌解毒,涤痰通腑,软坚散结为治,以攻癌夺命汤合礞石滚痰丸扫荡血毒:

  漂海藻、生甘草、煅礞石、木鳖子、生半夏、鲜生姜、莱菔子(生炒各半)、黄药子、鳖甲、生牡蛎、浮海石、海蛤壳、元参、蚤休各30克,大黄、大贝、桃杏仁各15克,山茨菇、山豆根、红花各10克,“全虫12只、蜈蚣4条、明雄黄1.2克”(研末冲服)。

 以蛇舌草、夏枯草各120克,煎汤代水煎药,煎取浓汁600毫升,日分3次服,7剂。

 8月23日二诊:患者服首次药后约l刻钟,突觉满腹上下翻腾,五脏如焚,欲吐不得,欲泻不能,烦躁欲死,旋即昏厥。我急赴病家,患者已醒。诉刚才出一身臭粘汗,吐出胶粘痰涎半痰盂,胸膈顿觉宽敞,唯觉困乏而已。诊脉和匀,此乃药病相争,正胜邪却之佳兆。《内经》有“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之记载。一旦出现瞑眩现象,必有非常之效。嘱原方续服。服2~7剂时,每日畅泻污泥状夹有脓血、胶粘痰涎,奇臭极热之大便1~2次,尿已转清,胸憋气喘已愈七八,头已不痛,神识清朗,食纳大增,全身肿块变软。嘱原方加嫩胡桃枝之扶正化瘤,续服7剂。待大便中无秽物后2日,去大黄。

  9月1日三诊:服药14剂,左颈部肿物缩小1/2强,右颈及颊车穴下之肿物消至黄豆大,精神健旺,面色红润,稍觉气怯。原方去礞石滚痰丸,加野党参30克,灵脂15克,10剂。

    9月13日四诊:左颈部肿物已消至鸡蛋大,其余已消尽。原方lO剂。

    11月1日五诊:患者带药回村,至9月22日,肿物消散如胡桃大,27日全消。计经治2个月,服药34剂,临床缓解。唯觉干渴气怯,舌红无苔,脉沉滑。为疏丸方,峻补元气,养阴化痰,拔除病根。

  全河车2具,白参、灵脂、元参、天冬、山茨菇、川贝、牡蛎、海蛤粉、漂海藻、昆布、黄精各30克,大蜈蚣50条,全虫120只。

  共研细粉,夏枯草1500克熬膏,加炼蜜为丸10克重,早晚各服1丸,生甘草10克,煎汤送下。

  俟后,其义子来告,丸方未服,病已康复。至1981年春,遇其女于街头,询之,体健逾于往年。因生活困难,丸方终未服用。计已临床缓解3年半。

 2.甲状腺癌颈转移

  王淑臣,女,60岁,两渡矿张斌科长妻,1978年6月26日初诊:患者高大胖体型,体重80公斤。颈部肿块29年.甲状软骨上方肿块杏子大,下方肿块约乒乓球大,均质硬,右颈部鹅蛋大肿块,凹凸不平。同年3月28日,省肿瘤医院超声探查诊断:“甲状腺癌颈转移”,次日同位素扫描(565号)支持上述诊断。

  追询病史,知患者从8岁起,即抽旱烟,现吸烟量日平均2盒,患支气管炎30年。近3年暴喘迫促,两臂上举则气闭晕厥。上厕所走10多步,即暴喘10多分钟。痰声如拽锯,稠粘难出。目赤,胸、胃烧灼难耐。日食冰棍1桶,水果罐头无数,始觉爽快。脉沉滑搏坚。放疗后耳聋不闻雷声。个性暴躁,多疑善怒。近2个月有血性涕,剧烈右偏头痛。胸背四肢泛发脂肪瘤,大者如粟子,小者如蚕豆。

  据以上脉证,良由吸烟过度,熏灼肺腑,个性暴躁,气滞于中。痰气交阻,日久化火化毒,结于喉间要道。近来,虽见种种上热见证,但双膝独冷。盖由高年肾阴大亏,阴不抱阳,龙雷之火上燔。且喘汗频作,须防暴脱。

    先予引火汤,滋阴敛阳,引火归原:

  方1:九地90克,盐巴戟肉、二冬各30克,云苓15克,五味子6克,上油桂2克(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烂为丸先吞),3剂,此后,凡见上热无制,即服3剂。

  方2:漂海藻、昆布、生半夏、鲜生姜、元参、花粉、海蛤壳、牡蛎、黄药子、木鳖子、蛇舌草、夏枯草、生苡仁、蚤休各30克,大贝、麦冬、桃杏仁各15克,白参(另炖)、五味子、山茨菇、山豆根各10克,竹沥2匙,“全虫12只,蜈蚣4条,上沉香1.5克,明雄黄1.2克”(研粉吞服)

  上方,头3个月每旬服7剂,无大加减,至9月底,两方共服70剂,全身脂肪瘤消失,右颈转移灶缩小2/3,甲状软骨上下之肿物亦明显缩小。血性涕消失,痰声漉漉偶见。动则暴喘之状,可减三四。服至1979年6月,因天渐热,停药3个月,共服百剂。喘息已很轻微,可到邻家串门。右颈转移灶缩小至杏核大。至1980年3月,所有肿物全部消失。计经治18个月,服药300剂,其中引火汤约占1/4。现仍健在,已80高龄。

   3.胃小弯癌

  1982年夏我赴甘肃西峰市接受平反,于庆阳地委司机李荣家遇其内弟陈春发,60岁,西安市大雁塔区农民。

     经西安医学院二院病检,确诊为胃小弯癌(4×4em),已办住院。自知年迈患癌,生死难卜,故术前专程来峰,与胞姐见最后一面,顺便请我诊治。询知食人即吐,痰涎如涌。便燥,三五日一行,干结如羊粪球,落地有声。面色灰滞,消瘦,病未及3个月,体重下降15公斤。然神识清朗,同桌进餐,食欲颇佳。声若洪钟,喜笑言谈,颇饶风趣。我接触癌症病人可谓多矣,似此类性格者,却百不见一。胸怀豁达,便易措手。诊脉弦滑,舌红,中有黄厚腻苔。边尖有瘀斑。询知一生嗜食肥甘,嗜酒如命。此必湿热酿痰,阻塞气机,日久化毒,积为有形症积。所幸正气未衰,可以用攻。毕竟高龄,佐以扶正:

 赭石末50克,漂海藻、生甘草、元参、牡蛎、醋鳖甲、木鳖子、黄药子、生半夏、鲜生姜、蛇舌草、夏枯草、莱菔子各30克(生炒各半),旋覆花(包)、醋柴胡、山茨菇各15克,红参(另炖)、灵脂各10克,“全虫12只、蜈蚣4条,紫硇砂3克,明雄黄O.3克”(研末冲服),煎取浓汁400毫升,对入蜂蜜100克、姜汁10毫升煎3沸,日分2次服,30剂。

    另,隔日冲服儿茶2克。

    上方服至5剂后,大便通畅,进食不吐,已与平日无异。自备槐耳,每日煎汤代茶。不久,我赴兰州,辗转返晋,失去联系。1984年1月7日,李荣患肝癌,来灵找我诊治。询其内弟病情,据云在峰服完汤剂,调养月余,在地区医院镜检,瘤体消失,食纳如常,体重恢复,已返陕照常参加农事劳作。

  4.脊髓神经胶质瘤

    温××,女,19岁,山西财院学生。2000年6月3日,北京天坛医院作下颈上胸MRI检查,见“C5—13水平脊髓占位病变,N胶质瘤(MRl8819#)”专家会诊认为,手术风险大,难根治,易复发,费用高,建议转中医诊治。

  询知颈项强痛,脊柱向右侧弯,转侧困难,斜颈,已6年。左肩背沉困重痛,四肢无力,左下肢肌萎缩,双下肢进行性麻木,近半年已不知痛痒。左腿环跳穴及足跟部电击样阵痛,一日数发,步态蹒跚、倾侧,已休学2个月。

    面色皓白无华,气怯神倦,头目昏眩,瑟缩畏寒,六脉沉迟细涩,舌淡胖有齿痕。

 考病在脊椎,属督脉为病。督乃诸阳之会,非寒邪不能干犯。患者禀赋素虚,嗜食生冷,卧室靠窗,夜卧当风,夏日入睡,不关电扇。脾失健运,正气先虚,痰湿内生,经期不避生冷,瘀血内阻,寒伤督脉,真阳失运,日久湿痰死血,阻塞经脉,成为有形症积。且每逢经期,诸症加剧。可证寒邪已由表入里,由督入任,深入血分。腰困如折,肾气已伤,奇经八脉所辖区域俱见病象,且属沉寒痼冷顽症。

  本病已非攻癌夺命汤适应症,当作变通,留基础方,去一切苦寒解毒之品。重用生芪补大气,益气运血,温通督脉;以麻附细汤深入少阴,透发伏寒,兼开太阳之表,引邪外透;重用葛根之专理颈项,通督达脊;更加活血化瘀,虫类搜剔,化痰软坚,消磨化积之品,攻补兼施:

  1.生芪240克,葛根90克,麻黄15克(先煎去沫),附子30克,细辛20克,漂海藻、生甘草、生半夏、云苓各30克,白芍、川芎各30克,白芥子(炒研)、桃仁、红花、僵蚕、地龙、两头尖、子蜂房、天南星、高丽参(另炖)、灵脂各10克,鲜生姜30克,大枣12枚。

  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450毫升,3次分服,5剂。

    2.全虫尾15克,大蜈蚣20条,川贝、土元、炮甲珠各30克,麝香2克,共研细粉,分作15包,l包/次,3次/日,随中药服。

    3.夏枯草1500克,依法熬膏,10毫升/次,3次/日。

    至7月10日,药进5剂,每服皆得畅汗,伏邪外透,颈项肩背沉困感遂去大半,脉转沉滑,舌尖微赤,阴症有转阳之机,大是佳兆。

  上方去麻黄,加大贝、元参、牡蛎、鹿角霜、丹参各30克,余药不变,连服40剂。

  

    至8月22日,服药47剂,诸证已去十之七八,下肢感觉渐复。山医一院神经外科MRI复查:“C6-T4脊髓占位病变与原片比较,未见明显变化。”症情基本得到控制。

  拟扶正消瘤,丸方缓图:

  花旗参、高丽参、五灵脂、大三七、三棱、莪术、葛根、炮甲珠、子蜂房、两头尖、花蕊石、全虫尾各60克,大蜈蚣100条,土元60克,牡蛎粉、元参、真川贝各150克,蛇舌草、杭白芍各100克。

  上药共研细粉,以夏枯草1500克,熬膏,加炼蜜为丸重15克。每次1丸,3次/日。

    汤剂去细辛、赤芍加通补肾督药巴戟、补骨脂各30克,狗脊15克。

    每旬服7剂。

    至10月6日,又服30剂,症状消失,食纳精神,胜于病前,带药恢复学业。

    汤剂加化铁丸(楮实子30克,威灵仙10克)川断15克,枸杞子、菟丝子、仙灵脾各20克,温养肝肾,攻坚化积,每旬服3剂。

    10月30日追访,山医一院神经外科MRI与8月22日原片比较,专家会诊认为有三点不同:

    1.原病灶周围有模糊阴影,此次已消失,边界清楚,结合临床症状消失,推测脊髓腔内之瘤体,已逐渐消溶,神经压迫症状解除;

    2.原脊柱向右侧弯,此次已恢复正常,斜颈已愈;

    3.查体,患肢肌萎缩已恢复如初。

    2001年1月17日追访,平稳向愈,6年来痛经痼疾亦愈。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考试成绩优秀。中药服完,改服培元固本散变方,以血肉有情之品,峻补先天,重建免疫屏障,加柚柑虫节100克,以彻底破坏异常细胞核,防止复发。

    大三七、鳖甲胶、琥珀、川贝、粉葛根、夏枯草膏、虫节、高丽参、灵脂各100克,赤芝孢子粉、炮甲珠、子蜂房、土元、守宫、血竭、藏红花、全虫尾各50克,大蜈蚣100条,全河车2具,坎气60克。

    共研细粉,装胶囊,每服6粒,2次/日。

按:本病临床罕见,机理不明。解剖所见,瘤体如蛛丝、棉絮,填充于脊髓腔内,胶着、裹缠于神经周围,手术不易剥离净尽,故易复发。手术过程如损伤脊髓神经,轻则截瘫,重则致死,风险较大。术后复发率高,生存期短暂。且费用高昂,非一般人群所能承受。从中医经典理论辨析,本病当属奇经八脉病变。缘由正气先虚,痰湿内生,寒伤督脉,真阳失运。日久,浊阴僭居阳位,湿痰死血,深伏督脉要冲,而成有形症积。本病因虚成实,治当养正消积,扶正温阳为先,遵伤寒、金匮之理,邪之来路,即邪之去路,故立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深入少阴之里,透发伏寒,兼开太阳之表,开门逐盗,引邪外透。患者正虚为本,故破格重用生芪之人督脉,补大气,益气运血,温通督脉,高丽参、五灵脂对药,补元气,消血积。主证“项背强痛”,故重用葛根之专理颈项,通督达脊。胶质瘤属痰瘀胶结,故以海藻、甘草一对反药,相反相成,激荡磨积,清除痰毒。更加生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燥化皮里膜外之痰,久病入络,以大队虫类搜剔,诸血药化瘀通络,更以炮甲珠、麝香之穿透攻破,无所不到,辟秽开窍,引达病所。

    计先后八诊,历时7个月,服汤剂107剂,扶正化瘤丸1料。至第4个月,临床症状解除,恢复学业。后以培元固本散变方补消兼施,扶正化积。现仍在继续治疗观察中。

    余治肿瘤40余年,深感中医经典理论生命力之强大,内难伤寒之病理、病机,仲景先师之理法方药,后世叶天士学派完备的奇经八脉理论,正是攻克世界罕见疾病谱的犀利武器。

按:从上举例,可见攻癌夺命汤之多种变方,对辨证属于痰核、痰毒,痰瘀互结,热毒炽盛,毒入血分,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之多种恶性肿瘤,稍加化裁,即可泛应曲当,收到满意的近期疗效,尤对头颈部、淋巴系统、消化道癌肿有殊效。

  方中海藻,为消瘤专药,用时清水漂洗去盐。味咸性寒,人肺脾肾经。归纳各家本草论述,本品咸能软坚化痰,寒能泻热消水(包括癌性渗出物,癌性腹水),主治瘿瘤,瘰疬,积聚,水肿。与甘草同用,相反相激,增强激荡磨积、攻坚化瘤之力。木鳖子,苦微寒,有毒,为消积块破肿毒要药。历代多作外用,内服仅见于乳痈初起,掀赤肿痛。笔者老母之食道癌,3年服药千余剂,每剂用量30克,未见中毒。方中之生半夏,为消痰核、化瘤散结要药,可止各种剧烈呕吐。仲景方中半夏皆生用,今以等量之鲜生姜制其毒,加强止呕功效,更无中毒之虞。方中之蛇舌草、蚤休为治毒蛇咬伤要药,专治恶毒疔疮,善解血分诸毒,山茨菇、山豆根、黄药子皆近代筛选之抗癌要药。

    海蛤壳、浮海石性相近,最善化痰软坚,清热泻火,养阴利水,为治瘿瘤、积聚要药。夏枯草,苦辛寒,入肝胆经,清肝散结,主治瘰疠,瘿瘤,症积,乳癌,宫颈癌之崩漏下血,肺结核大咯血,兼有补益血脉功用。方中鳖甲为《金匮》鳖甲煎丸主药,是历代用治症瘕痞块要药,与消瘰丸相合,大大增强了养阴化痰、软坚破积之力。方中之明雄黄,可杀灭多种病毒、细菌,为历代辟秽防疫解毒要药,传染病大流行期,以苍术、雄黄等分为末,凡士林膏调涂鼻腔,可有效防止传染,为古方犀黄丸、醒消丸要药,对癌毒扩散深入血分、血液中毒,有清除之效。

 综上所述,本方以海藻、甘草相反相激,木鳖子、生半夏、雄黄以毒攻毒,合大队攻癌破坚,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品为君,以鳖甲、消瘰丸养阴扶正为臣,以活血化瘀虫类搜剔引入血络为佐使,直捣病巢,力专效宏。用治多种恶性肿瘤,有一举扫灭癌毒凶焰、夺回患者生命之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加大黄30克,扫荡血毒。胃癌之呕吐,多兼见大便燥结,此为痰毒结于中下,阻塞胃气通降道路,本方加赭石之质重下行,莱菔子之升降气机(凡用莱菔子生炒各半,生升熟降,服后多见上则频频打嗝,下则腹中雷鸣,频转矢气,此即气机旋转、激荡之明证,故古人谓其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开结通便,便通则胃气下行,呕吐自止。胃及食道癌,常用紫硇砂,腐蚀瘤体,号称肿瘤克星,用量宜小。为防其使瘤体破裂出血,可加服儿茶1.5克~3克,生肌,敛疮,止血,则更安全。例三患者,病后曾长期以槐耳代茶饮。据云,解放前陕西某地一位民间老中医传:“槐耳可消一切肿块,治噎嗝,五色带,崩漏,痔血。”所列症状,似与食道、胃、子宫、直肠等癌肿有关。查《纲目》槐耳条下载:“又名槐菌,槐蛾。苦,辛平,无毒。桑、槐、楮、榆、柳五木耳,大率性味相近。主治五痔,脱肛,崩中下血,瘕瘕结聚,男子痃癖……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似有扶正抗癌作用。

  晚期病人,大多邪实正虚,运用本方,当调整攻补比例:癌毒炽盛,危及生命,攻邪为先;奄奄一息,无实可攻,但扶其正。攻与补皆为调动人体自身抗癌潜能,攻法运用得当,可以扫荡癌毒凶焰,拨乱反正,邪去则正安。补法运用得当,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养正积自消。攻邪勿伤正,本方大队苦寒之品,脾胃怯弱者,可小其剂,并以上肉桂温热灵动之品反佐之,以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有胃气则生,胃气一伤,百药难施。久病伤肾,加肾四味鼓舞肾气,立见转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万病不治,求之于肾。邪与正,一胜则一负。治癌是持久战,正胜邪却,暂时的缓解,瘤体的消失,不等于癌毒的彻底消灭。

    一旦人体正气有亏,癌毒又成燎原之势。“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故除恶务尽,不使死灰复燃。

 愚见,攻癌夺命汤用治晚期癌症,较放疗、化疗优势是显然的。如能进一步筛选精当,用现代科学方法提炼精华,改革剂型,静脉给药,估计对此类癌瘤的治疗,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鄙见是否有当,仅供在肿瘤战线上从事攻关的同仁参酌。

类别:李可老中医经验语录| 评论(0) | 浏览(82) 【转】 李可老中医常用方剂!2011-04-12 19:44

1:方名:孙思邈“续命煮散”(《千金方·治诸风篇》)

麻黄 川芎 独活 防己 甘草 杏仁 各90克
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 生附子 茯苓 升麻 辽细辛 高丽参 防风 各60克
   透明生石膏150克 生白术120克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上药一并捣粗末,混匀备用。
       每次4克,绢包(细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饮,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用28克,不可间断。连饮7-10日。
     1、口眼歪斜。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100条,僵蚕90克。
     2、失语。加麝香0.3克/日,另冲服。

主治;
      1、中风急重症
       2、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现中风先兆者
       3、风痱(原因不明之瘫痪)

2:肺心病和风心病就是按外感内伤同时发病,这两种病的症候主要表现为:咳、喘、肿、全身痛。风心病,就是金匮要略乌头汤证的虚化;肺心病,就是小青龙汤证的虚化。所以我治这两种病就是以这两张方子为基础,结合病人当时的体质方面主要的缺陷,先救本气,保胃气,固肾气,用张仲景留下的方子来探索治疗的方法。

这个方子,凡是出现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加止痉散,就是全蝎6g、蜈蚣3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效果更好。

我治风心病的一个常用方:

生北芪120-250g 制附片45g 制川乌30g 黑小豆30g 防风30g
             桂枝45g 赤芍45g 炙甘草60g麻黄10-45g 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
             红参30g 蜂蜜150g 生姜45g 大枣12枚 九节菖蒲10g

3:肺心病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证虚化

所以就用小青龙汤加味,因为寒邪深入少阴。所以要用附子细辛。

   麻黄10g-45g 制附片45-200g 辽细辛45g 高丽参15g(研粉冲服) 生半夏45g
     (说明一下,高丽参为什么研粉冲服?因为散剂比汤剂慢,可以把下陷的中气,从下边慢慢提到上边,对喘症有用)

4:冠心病方

   冠心病的治法有所不同,因为病机不一样,根据症候归纳分析:我认为它主要是痰、湿、瘀、浊,邪踞胸中阳位。和高血压的道理一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为诸阳之会,那是阳气最旺盛的地方,怎么会被阴邪所包围?就是阳气不到,阳气虚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绝对不是阴虚火旺等等,如果用那个方法对待这一类病,就错了!

基础方就是破格救心汤的中剂再加生半夏45g生南星30g,如果出现痰堵得厉害胸憋得厉害就合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45g 薤白30g 加白酒2两,薤白要事先浸泡;雪丹参120g 檀香、降香、沉香各10g 砂仁泥30g 桂枝45g 桃仁泥30g 麝香0.5g 冲服;北京同仁堂苏合香丸,一天1-2丸,这方子里有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乌头附子这一类,这是斩关夺隘的方子,力量大的方子,控制心绞痛,治疗冠心病晚期频发心衰,见效很快。

   中医治病就是在保护、启动病人自我修复的功能,相反相激,调动机体自身的对抗外邪的力量。所以用附子剂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毛病,很多不舒服,或吐或泻,那都是人的元气逐渐恢复,可以和体内的敌人,干一仗,正邪相争,这不是坏现象。病人吃了这药后十分难受,经常给我打电话,有时一天打十几个电话,凡是有我弟子的地方他们就负责解释了,有的地方就写成很简要的资料,来一个病人以后就发一份,看了之后心中有数,就不会发慌。

疗冠心病的培元固本散,要加藏红花和生水蛭。

5:三阴寒湿肥胖方

    我看过这么一个病人,是太原的一个女孩,叫曾搏,23岁,是太原市中医养生堂职工。10岁那年,父母双职工,无从照料,上班时锁在家里,冰箱里准备了食物、饮料,孩子渴了就喝可乐、健力宝,一个月喝了30箱,体重增加了8公斤,原来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后来变成了一个小胖墩,体重达98公斤。今年8月找我看病,月经也不正常,畏风冷特甚,我断为三阴阳虚,寒湿凝阻。唐代王冰注释《内经》时讲“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遂开了我书中的“温氏奔豚汤”,温氏就是我读函授时的老师温碧泉先生。方子呢,是这样的:附子45克,油桂10克(后5分),上沉香10克(后5分),砂仁10克(后5分),生山药60克,茯苓45克,泽泻30克,怀牛膝30克,生晒参30克(捣碎入煎),灵脂30克,车前子30克(包),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上药因痛经、巅顶痛加入厥阴主药吴茱萸45克,方中附子逐日叠加10克,加至200克为度,服药30剂后修养半月,至10月22日,共减重22公斤,全部衣裤都不能穿了。灰暗面色转为红润,人也变得轻灵活泼痛经也好了。

     此案足以证明,一切肥胖皆寒湿瘀浊堆积三阴,阳光一照,阴霾尽消!此方稍事加减,可通治一切肥胖之并发症,为高血压(清阳不升,浊阴窃踞阳位)、高血脂、糖尿病(从三阴论治,三阴又统于太阴,而太阴之根在少阴)及冠心病心衰等等一系列现代医学难题提了解决之道。

类别:李可老中医经验语录| 评论(0) | 浏览(44) 【转】 李可老中医经验节选(一)2011-03-08 14:17

少腹鼓凸症

——一则腹部特殊症状的辨治要领

一、胃下垂重症

1.灵石财委主任王守义,56岁。1983年8月患病,少腹憋胀经旬,不敢进食,食入胀急更甚。其症,少腹鼓凸,挺着一个大肚子,如怀孕5~6月之孕妇状,按之空软。神色憔悴,动则轰热喘汗。腰困如折,行路弯腰如虾,挺腰则困不可忍。脉细弱,舌淡无华。患者年近6旬,劳倦内伤,损及脾胃之阳,中气下陷于至阴之地而不能升达(我院内科确诊为胃下垂已10年)。且肾中真气不固,有上越下脱之险。拟补中益气汤去陈皮,加山萸肉、补骨脂、沉香固护下焦元气:

生芪30克,知母18克,红参(另打小块先吞)10克,当归15克,柴胡、升麻、炙草、沉香各10克,山萸肉、盐补骨脂各30克,白术20克,鲜生姜5片,枣10枚,胡桃4枚(打)。

上方服1剂之头煎约半小时,汗敛喘定。觉气从丹田缓缓上达,少腹之鼓凸、胀急,立时消散,3剂服完食纳如常。患者大喜过望,忘乎所以,食闺女送来大桃1枚,喝凉茶2杯,1刻钟后又复气陷坠胀如故。当晚咕咕有声,中午不敢进食。气机为病,瞬息万变。

此由生冷寒凉,戕伤脾胃生阳之气,亟温之:

干姜30克,红参(另打小块吞服)、炙草各10克,木香、柴胡各3克,1剂后平复如初。 按:中气下陷症临床多见,多由内伤积久而来。此症之重者,即张锡纯氏论述之“大气下陷症”。脉多细弱,右寸尤弱。上则见气短难续似喘,下则少腹明显鼓凸如孕妇,按之必空软无物,胃下垂多有此见症。凡遇此症,万不可见胀消胀,稍涉散气消胀、寒凉败中或消导开破,立见危殆,错则难救!气弱之人,即陈皮之散,亦经受不起,宜慎!红参不入煎剂者,汤剂效速,虚馁之人下咽反觉胀闷。打小块吞服,人胃缓缓奏功,使下陷之气,徐徐升达。加山萸肉、补骨脂、胡桃者,有敛固下焦肾气妙用。古谓:“下虚者用补中升陷,须防提脱。”补中益气汤与人参胡桃汤、青娥丸合方再加山萸肉之酸收,升中有敛有固,使升降复常,效果甚好。

2.灵石矿业公司司机张崇华,28岁,1983年9尸,因少腹鼓凸如孕,不能开车,特来求治。追询病史,知由夏季过食西瓜,损伤胃阳,脘痛隐隐。入秋又恣食桃梨,多次暴饮致醉。渐渐食少便溏,日仅进食2~3两,不食亦不饿。气短难续,腰困如折,人暮则少腹鼓凸坠胀,经透视诊为胃下垂重症(胃下缘在骨盆内)。脉大而虚,舌淡胖。消瘦,一夏减重5公斤。嘱戒酒,忌生冷油腻,予升陷汤去知母,加干姜10克,生芪加至30克,胃病及肾,下元已虚,重加肾四味120克,山萸肉30克,红参(打小块吞服)、灵脂各10克,服药1剂,主症消失,又服5剂,诸症均愈。 透视则下垂之胃已复位。x光师大为惊异,认为胃下垂为慢性顽固性疾病,6日痊愈实属少见云。

按:升陷汤加减治胃、子宫、直肠脱垂等脏器弛缓下垂症,较补中益气汤为优,治验不可胜记。

二、大气下陷

腐植酸厂女工康学芳,23岁,1983年12月28日初诊:病12日,先觉气短神疲尿多,其宿舍离厂约半里之遥,骑自行上班犹脚软气喘不能支持。病后之第4日,自觉少腹胀大鼓凸,8天之间便如6个月胎儿状。脉沉细而弱,寸部依稀难辨。予升陷汤加红参10克。

生芪18克,知母9克,柴胡、桔梗各4.5克,升麻6克,红参10克(打小块吞),3剂。-lg~ 12月31日二诊:药后气短神疲大减,少腹鼓凸如前,且憋胀绞痛,脐下一片冰冷,白带多而清稀。右寸沉弱,尺部弦紧。此非但大气下陷,且下焦虚寒。肾为气之根,致大气不能升举。寒主收引,故少腹绞痛时作。原方去知母,加酒当归30克,炒小茴15克,油桂、木香各10克。1984年1月5日三诊:药后,腹中响动如雷,觉右胁下于黎明前绞痛一阵,随即矢气频频,痛止。天亮起床系裤带,发现少腹鼓凸已平。大气既经下陷,复因下焦虚寒而升举无力,加油桂小茴之温及当归木香之流气,病即霍然。寒重者以吴茱萸易小茴,则效更捷。

三、呼吸衰竭(大气下陷夹痰夹瘀)

胡家岭村农妇封海棠,28岁,1983年9月24日下午急诊入院。主症为呼吸极度困难,似乎气息将停,危在顷刻,恐惧殊甚。气不能上达,动则喘汗心悸。胸透,见右肺陈旧性胸膜炎。经内科给氧、抗炎治疗不能控制,邀中医会诊。9月30日,见患者呼吸迫促,讲述病情需多次换气才能勉强讲下去,并辅以手势。胸际有重压感,且阵阵刺痛,四末不温,少腹鼓凸如临产状。脉细滑无力,右不上寸,左寸极弱,苔白腻,质绛而干。脉证符合张氏大气下陷重症。追询病史,由10多天前因胸闷痛服中药4剂,因其中有瓜蒌枳实后引起,患者病久,胸际本有停痰积瘀,阻塞大气升降道路,又服开破之品,致胸中大气下陷。

乃疏升陷汤合丹参饮,升举大气兼通经络瘀阻: 生芪、山萸肉、丹参各30克,柴胡、升麻各6克,桔梗9克,红参10克(另打小块吞服),檀香、降香、炙草各10克,砂仁5克,知母18克,下午4时药进一煎后1小时,呼吸衰竭之象解除,说话不喘,走路已如常人,嘱原方连服3剂。( 10月4日,患者步行来门诊,面有喜色,气短基本痊愈,如孕大肚也消失了。唯觉脐下筑筑跃动,时时有气上冲心下,则一阵心悸。前已叙及,补中益气汤用法之甲,古人告诫,下元虚者须防“提脱”。初涉临床时以为古人臆想,不料此例患者因升陷过剂(此汤升提之力,较补中益气汤为大,虽有山萸肉之补敛,下虚者仍不免引动肾气)竞出现肾气浮动,冲脉不安于位的奔豚证,始知中医学理,深奥玄妙,绝非臆说。改投小剂温氏奔豚汤(附子,肉桂,沉香,砂仁,山药,云苓,泽泻,怀牛膝,人参,炙草),因舌绛加熟地30克,又加紫石英、生龙牡镇固冲脉。于10月6日痊愈出院。可见辨证投剂,不但要恰合病机,还要见微知著,预见发展,掌握分寸。不及,则药不胜病,用药无功;太过,则亢而为害,虽人参亦可杀人。

四、子宫脱垂;

服务公司周玉爱,39岁。1987年10月14日,因子宫脱垂多年不愈求治。患者因三天两头感冒,食少难化,腹胀,身软神疲,子宫脱垂3年,服中药70余剂。方为补中益气汤加防风,重用陈皮30克,另加焦槟榔、炒莱菔子、枳壳各30克,大同小异,致近来气怯难继,移时即须长吸一口气。少腹憋胀鼓凸如4月胎孕状,瑟缩畏寒,腰困如折,子宫脱垂加重,白带稀多,饮多尿多,头晕泛呕,动则喘汗,一派气虚下陷见证,且已损及于肾,故见肾不纳气。 脉右不上寸,左不及尺,舌淡少苔。< 考上方原本不错,加防风者与芪、术合为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治顽固难愈之感冒,颇能切中病机。每剂红参10-15克,累计用达1公斤之多,挽危救脱亦富富有余,治普通气虚,自应早已奏功。何以愈治愈殆?盖错在见胀消胀,消导助运化而误用槟榔、莱菔子、陈皮、枳壳等开破气分以及涤痰降气有推墙倒壁之功的莱菔子等品,将补剂之力全数抵消不算,买米不着,反丢了口袋,致肾中元气亦损。即以原方去破气诸品,加肾四味、姜炭、三仙炭,重用生芪45克、山萸肉30克,木香3克流气,加姜、枣、胡桃,服3剂而胀消,少腹如孕亦去。又服3剂,子宫脱垂亦愈。补中益气汤证之“胀”,为气虚不运所致,气旺胀自消。东垣老人此方,陈皮仅用1.5克,意在制参、术、芪之“滞”,非为消胀而设。气分虚甚者,直可去而不用。

五、气陷怪症(癔病)

化肥厂女工宋玉凤,22岁,1983年12月7日人院,病月余,病情奇特,内、妇科邀余会诊。诊见头痛眩晕,全身震颤不停,右半身麻木抽搐。哭笑无常,无故悲伤动怒,时觉恐惧,如人跟踪,惶惶不可终日,且少腹鼓凸憋胀。曾用养血柔肝、养心安神、滋燥润肺诸法、西药冬眠疗法皆无效。现症气短难续,自汗而喘,腰困如折,寐艰多梦。六脉微细如丝,两寸尤沉、尤弱,舌淡红少苔。各种检查均无异常,拟诊为“癔病”。| 据上脉证,皆由大气下陷所致。大气者聚于胸中,斡旋运转不息,五脏六腑出入升降各循常道,是为健康无病。此气一陷,肺失包举,肺气虚则燥,故悲伤欲哭而似甘麦大枣汤证;心失所养,神明无主,意志失常而见酸枣仁汤证;心气虚则恐,故时觉有人跟踪;肝失大气之斡旋而见喜怒无常,震颤抽搐;左右者,升降之道路,右主气,气不运血,血不能上下周行,故右半身麻木不已。一切病象皆由“少腹鼓凸”悟出气陷下焦,不能升举所致。

肝之受累最甚,肝主内风,故震颤不停,遂拟升陷汤重用白芍以敛肝缓急: 生芪、山萸肉、盐补骨脂、生熟枣仁、炙草各30克,生白芍100克,红参10克,生龙牡粉、木瓜各15克,柴胡、升麻、桔梗各6克,鲜生姜5片,大枣10枚,胡桃4枚。12月12日,药服3剂,诸症均愈。

六、气陷成痿(癔病性截瘫)

小学教员赵玉梅,26岁。1966年9月患痿症,邀余诊治。询知由过服调经药30剂,突然大崩,致7日内休克5次,单位派医生送回太谷老家,经中医治愈。之后体质一落千丈,经常头晕气短,站立不稳。去年冬天,流产后,将息失宜,感冒后致下肢痿软,不能下床,双足内翻,不能站立,上半身功能正常。(县医院内科拟诊“癔病性截瘫”)气短甚著,叙述病史,多次间断换气。虽已流产,少腹仍鼓凸如孕状。自觉气憋在肚脐之下,不能上达于胸,频频太息、提气。且尿频,脱肛,腰困如折,夜不成寐,食少不饥,时时悲伤欲哭。每至太阳落山,心中无端恐怖。此证由血脱而致气陷,中宫虚馁,五脏失养,日久损及先天肾气。其精神神经之异常,正是五脏五志之变。此痿症之成,与湿热、痰浊、阴虚皆无涉。从脾主四肢,肝主血,肺主气,肾为先天之本论治。

升补大气,补肾益精: 生芪30克,知母18克,当归20克,山萸肉30克,红参10克,柴胡、升麻、桔梗各6克,小麦、百合、肾四味、生龙牡各30克,大枣10枚。 上方连服30剂后,康复如初,遇于街头,已调回县农业局工作。

七、气滞痰阻

糖业公司女职员尹锐华,50岁,1983年12月12日初诊。近因感冒,气短似喘,胸脘痞满而呕,胁痛,食人则少腹憋胀鼓凸如孕,以致不敢吃晚饭。项背强痛,头颈不能转侧。脉弦滑,苔黄。此症既有外感,又有内伤(暴怒伤肝),其喘、闷由痰热、肥甘积于胸膈;胁痛由肝气郁结,又加寒束于表,太阳经输不利,故见上症。

拟疏肝和胃,化痰消积,兼顾表邪:柴胡10克,白芍30克,葛根60克,枳壳、酒香附、川芎、郁金、桔梗各10克,莱菔子20克(生炒各半),炙草15克,瓜蒌、生半夏各30克,黄连10克,鲜生姜10片。药进1剂,诸恙均退。少腹鼓凸,亦有因气滞痰阻,升降失司而致者,若概用升补,便有实实之过。

八、湿热下注阻塞气机

陶瓷厂曹俊生之妻,28岁。1977年10月,因黄带秽臭,阴痒口苦,肋痛便燥,少腹鼓凸如孕求治。病已3年,百治不效。初病以为怀孕,月半之后,月经畅行,腹大如故。B超探查,子宫及附件无异常。无知乡人,以为怪胎,求神拜药,无济于事。腹诊空软,唯觉坠胀。脉见沉滑数实,苔黄厚燥。个性暴躁,动辄发火。证属肝郁化火,湿热聚于下焦。

拟丹栀逍遥散合四妙丸加苦参、酒军: 醋柴胡10克,当归、白芍各30克,白术20克,茯苓30克,丹皮15克,生栀子10克,薄荷3克,川楝子30克,苦参30克,生苡仁、酒黄柏各30克,苍术18克,川牛膝30克,酒大黄10克,木香10克,甘草15克,酒香附12克,鲜生姜5片,枣6枚。

另:苦参60克,黄柏30克,“雄黄、白矾”(化入)、甘草各15克,煎汤熏洗坐浴。上方内服、外洗各3剂后,矢气频频,少腹坠胀减轻,肚大如孕已减七八,胁痛、阴痒已愈,黄带变为稀白带。原方改为逍遥散,去黄柏、苦参、大黄,加生山药、党参各30克,灵脂15克,车前子10克,洗方不变。各用3剂后痊愈。此例则是因肝经湿热下注,阻塞气机升降所致。见证虽同,虚实各异。

九、阴痒顽症`

张秀梅,27岁,1985年8月23日初诊:阴痒5年不愈,县医院妇科诊为滴虫性阴道炎。服龙胆泻肝汤,初服一、二剂见效,但逢劳乏、气恼即复发。再服而需加倍、加量,下稍好,中上变证蜂出:纳呆食少,气怯神倦,月经衍期。如此反复发作,反复如法炮制,累计约服药百剂之多。致食必酸腐倒饱,便稀,带多反白如注,下肢浮肿,面色皓白无华,少腹鼓凸如5个月孕妇状。血色素7克。阴痒钻心难耐,搔破结痂。脉弱不上寸,舌淡胖水滑。此由见病治病,不察根由,苦寒过剂,损伤胃阳,致大气下陷。

重在救胃,以复升降枢机:

1.生芪、党参各45克,白术、生苡仁、鸡冠花、蛇床子各30克,炒麦芽60克,柴胡、炒小茴香各15克,姜炭、炙草各10克,木香、砂仁各5克,鲜姜5片,枣10枚,水煎服3剂。

2.木鳖子、蛇床子、苦参、黄柏、百部各30克,“雄黄,白矾”各15克,煎汤熏洗坐浴,3剂。2D6 8月26日二诊:纳增带减,浮肿消,鼓凸亦退。阴痒已极轻微,原方又服3剂而愈。嘱服养血归脾丸1月治本。

按:少腹鼓凸是一个特殊的症状与体征,多从病人主诉得知,一般不易引起注意。中医少用腹诊,一些青年妇女又羞于启齿,更易忽略。但临床出现频率很高,又关乎病人生死,不可轻忽。

凡见此症状,先从“虚”处寻根问底。大气下陷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难,气升不上来。其重者,自觉气陷于脐下,病人有努力吸气状,面色苍白,神情恐惧。类似现代医学之呼吸衰竭,多见于肺心病心衰合并脑危象之前,属危急重症范围。可以升陷汤生芪30克,去知母之苦寒,柴胡、升麻、桔梗各10克,加红参捣粗末吞服,合大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麝香O.2克,山萸肉90克,救脱固下,多可挽危亡于顷刻。又,本病之气短难续,常与胸闷憋胀兼见,不可贸然开破,错则难救。


类别:李可老中医经验语录| 评论(0) | 浏览(1967) 【转】 李可老中医常用方剂!2011-03-08 14:16

1:方名:孙思邈“续命煮散”(《千金方·治诸风篇》)

麻黄 川芎 独活 防己 甘草 杏仁 各90克
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 生附子 茯苓 升麻 辽细辛 高丽参 防风 各60克
   透明生石膏150克 生白术120克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上药一并捣粗末,混匀备用。
       每次4克,绢包(细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饮,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用28克,不可间断。连饮7-10日。
     1、口眼歪斜。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100条,僵蚕90克。
     2、失语。加麝香0.3克/日,另冲服。

主治;
      1、中风急重症
       2、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现中风先兆者
       3、风痱(原因不明之瘫痪)

2:肺心病和风心病就是按外感内伤同时发病,这两种病的症候主要表现为:咳、喘、肿、全身痛。风心病,就是金匮要略乌头汤证的虚化;肺心病,就是小青龙汤证的虚化。所以我治这两种病就是以这两张方子为基础,结合病人当时的体质方面主要的缺陷,先救本气,保胃气,固肾气,用张仲景留下的方子来探索治疗的方法。

这个方子,凡是出现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加止痉散,就是全蝎6g、蜈蚣3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效果更好。

我治风心病的一个常用方:

生北芪120-250g 制附片45g 制川乌30g 黑小豆30g 防风30g
             桂枝45g 赤芍45g 炙甘草60g麻黄10-45g 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
             红参30g 蜂蜜150g 生姜45g 大枣12枚 九节菖蒲10g

3:肺心病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证虚化

所以就用小青龙汤加味,因为寒邪深入少阴。所以要用附子细辛。

   麻黄10g-45g 制附片45-200g 辽细辛45g 高丽参15g(研粉冲服) 生半夏45g
     (说明一下,高丽参为什么研粉冲服?因为散剂比汤剂慢,可以把下陷的中气,从下边慢慢提到上边,对喘症有用)

4:冠心病方

   冠心病的治法有所不同,因为病机不一样,根据症候归纳分析:我认为它主要是痰、湿、瘀、浊,邪踞胸中阳位。和高血压的道理一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为诸阳之会,那是阳气最旺盛的地方,怎么会被阴邪所包围?就是阳气不到,阳气虚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绝对不是阴虚火旺等等,如果用那个方法对待这一类病,就错了!

基础方就是破格救心汤的中剂再加生半夏45g生南星30g,如果出现痰堵得厉害胸憋得厉害就合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45g 薤白30g 加白酒2两,薤白要事先浸泡;雪丹参120g 檀香、降香、沉香各10g 砂仁泥30g 桂枝45g 桃仁泥30g 麝香0.5g 冲服;北京同仁堂苏合香丸,一天1-2丸,这方子里有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乌头附子这一类,这是斩关夺隘的方子,力量大的方子,控制心绞痛,治疗冠心病晚期频发心衰,见效很快。

   中医治病就是在保护、启动病人自我修复的功能,相反相激,调动机体自身的对抗外邪的力量。所以用附子剂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毛病,很多不舒服,或吐或泻,那都是人的元气逐渐恢复,可以和体内的敌人,干一仗,正邪相争,这不是坏现象。病人吃了这药后十分难受,经常给我打电话,有时一天打十几个电话,凡是有我弟子的地方他们就负责解释了,有的地方就写成很简要的资料,来一个病人以后就发一份,看了之后心中有数,就不会发慌。

疗冠心病的培元固本散,要加藏红花和生水蛭。

5:三阴寒湿肥胖方

    我看过这么一个病人,是太原的一个女孩,叫曾搏,23岁,是太原市中医养生堂职工。10岁那年,父母双职工,无从照料,上班时锁在家里,冰箱里准备了食物、饮料,孩子渴了就喝可乐、健力宝,一个月喝了30箱,体重增加了8公斤,原来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后来变成了一个小胖墩,体重达98公斤。今年8月找我看病,月经也不正常,畏风冷特甚,我断为三阴阳虚,寒湿凝阻。唐代王冰注释《内经》时讲“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遂开了我书中的“温氏奔豚汤”,温氏就是我读函授时的老师温碧泉先生。方子呢,是这样的:附子45克,油桂10克(后5分),上沉香10克(后5分),砂仁10克(后5分),生山药60克,茯苓45克,泽泻30克,怀牛膝30克,生晒参30克(捣碎入煎),灵脂30克,车前子30克(包),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上药因痛经、巅顶痛加入厥阴主药吴茱萸45克,方中附子逐日叠加10克,加至200克为度,服药30剂后修养半月,至10月22日,共减重22公斤,全部衣裤都不能穿了。灰暗面色转为红润,人也变得轻灵活泼痛经也好了。

     此案足以证明,一切肥胖皆寒湿瘀浊堆积三阴,阳光一照,阴霾尽消!此方稍事加减,可通治一切肥胖之并发症,为高血压(清阳不升,浊阴窃踞阳位)、高血脂、糖尿病(从三阴论治,三阴又统于太阴,而太阴之根在少阴)及冠心病心衰等等一系列现代医学难题提了解决之道。

类别:李可老中医经验语录| 评论(0) | 浏览(2892) 【转】 李可老中医2011-03-08 14:13

  李可老中医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1946年中学未毕业,即投身革命,在西北野战军军校文学部学习,边行军打仗边学习,同时兼任军报记者。西北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1953年23岁蒙冤,1980年50岁平反昭雪。在逆境中自学中医,并矢志不悔。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为中医师,在灵石县人民医院工作。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1992年离休,任院长近九年。李老从医五十多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李老为解救病人痛苦,苦练针灸,搜集简便廉验的中医治法。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遂白天诊病,晚上挑灯苦读,从未在凌晨两点以前睡过觉。故其一生所学,涉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正是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李老攻克多种疑难病的特殊能力。

  由于农村患者,非危及到生命,不敢言医。一旦发病,就成九死一生的危局。李老为救危亡,遂殚精竭虑,探索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药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分别独创、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和多种危重急腹症,大获成功。在当地县人民医院,急救竟成中医科的事。

  半个世纪以来,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尤擅长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医术精湛,并有自拟处方三十多副。著成《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又通过四十多年的搜集、整理,校注了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李老认为,中医学家彭子益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入门向导和成功阶梯。以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为核心理论的中国古中医学派,必将逐一攻克世界医学难题中的心、肺、肾三衰及肿瘤等奇难危急重症,为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重大贡献,并开创中医复兴的新世纪!

类别:李可老中医经验语录| 评论(0) | 浏览(23) 【转】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转载)(1)2011-03-08 14:10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转载)(1)

田原

李可,山西灵石人,生于1930年,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52年,尤擅长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才识超绝,医术精湛,并自拟处方三十多首,是我国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记录了李老有关内科、小儿科、妇科、外科、泌尿科等各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的珍贵的治疗经验。书中所载“破格救心汤”曾成功治愈千余例重症心衰病人。

      
            
      李可先生的执着精神,以及他把中医药学的发展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赤诚之心,在中医界受到很高赞誉,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专门为李可题词——“李可老中医是中医的脊梁”、“振兴中医须要有万千个像李可院长那样能用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人才。”

             多年来坚持义务诊病,创造出诸多起死回生的奇迹。深受广大患者爱戴。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自序
      
            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竟,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辩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忘食。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
      
            
      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在自学中医的第6年,终于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要充满自信心与豪情,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
      
             本书初稿曾蒙邓铁涛老前辈审阅,抱病约见,并亲笔题词,嘉勉后学,不胜感激!有生之年,当铭记邓老鼓励教诲,为中医事业克尽微力。
      
            
      感谢原山西省卫生厅蒋天佑副厅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郭博信总编辑,在落实中央抢救老中医经验的工作中,多次屈尊下访,给我以多方面的关怀、鼓励与鞭策。感激之余,反思一生医事的成败得失,凑成了这本医学杂录,自知先天不足,根底浅薄,一得之见,难免偏颇。除了一点为救人命甘担风险的赤子之心外,别无所求。复兴中医,任重道远,原与青年一代共勉,尚望前辈及同仁不吝斧正。
      
             随笔一:速描李可
      
            
      循着弯弯的走廊,我们来到李老的房间。一进门,一股烟味扑鼻而来。对着门是大大的向阳落地窗,靠窗并排放着两个沙发,中间一个小茶几,茶几上一盒中华烟,几杯清茶。满头银发,手夹香烟的李老坐在沙发上正在和一名患者说话,秋日的阳光雕刻出他冷峻的面庞、忧患的目光……

             从窗户俯瞰下去,高高低低的楼房、丝带般伸向远方的公路、小虫样的汽车尽收眼底,远远的山脉接着碧蓝的天空,城市像倚靠在山上。

            
      送客人走的时候,李老站了起来。他身材挺瘦小,但腰杆笔直,质地精良的灰色毛衫束在深蓝的牛仔西裤里,一双浅棕的休闲鞋,步履轻盈敏捷,那股精神劲儿丝毫不减当年的军人风采。

            
      秋日的明净的阳光静静的照进来,坐在李老旁边,我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面庞。虽然中风痊愈不久,李老气色还好,透着健康的白。他的胡须刮得很干净,只能看到淡淡的青痕,如果不是满头银发和花白的眉毛泄漏了他的年龄,还真猜不出他已经78岁了。

            
      开始谈话并不顺畅,李老简单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回答了我的问题,气氛有点冷清。期待中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的李老并没有出现。相信是我还没找到打开李老这座宝藏的钥匙。我不断的变换着话题和角度,期望能触到他的兴奋点。果然,谈到高血压的病因时,李老的话多了起来。他挪了下身子,点上一支烟……

            
      我们说话的时候,他偶尔会听不太清,这时他的眉毛微微上挑,大大的金边眼镜后面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疑惑的看着我,孩童一般认真,额头上叠起了深深浅浅的皱纹。

            
      李老的胳膊支在沙发扶手上,身体微微倾向我这边。他近一寸长的银发根根竖立,两只令人无法忽视的大耳朵神气的矗立着。当我问他问题的时候,他头稍低,眼睛凝视在茶杯上,稍作停顿,“呃……”,好像在努力思考和分析。李老在山西行医五十余年,本以为谈话会伴随着浓浓的山西味,没想到李老开口竟是标准的普通话。他声音不高,但吐字清晰,不拖半点泥水。

            
      李老的手瘦如竹枝,关节凸起。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始终微弯着。就是这三支把脉的手指,五十二年来触摸了十余万病人的脉搏,成为李老聆听身体信号的武器。谈到有人鼓吹中西医的理论可以结合时,李老手一挥,说:“那是胡说八道!”

            
      李老爱抽烟,屋子里弥漫着浓浓的烟味,从我们进门,一直到吃饭结束,他没停止抽烟,只要双手有空,他就在抽烟。他的满头银发靠近脑门的一块是微微发黄的,不知是不是被烟雾给熏黄的。他瘦如竹枝般的手夹着香烟,逆着光,光洁的面庞在袅袅的烟雾中,像一幅静静的油画。他间或吐一口痰。

            
      有一次,他抽完一支,又从桌子上的烟盒里抽,捏了捏,抖了一下,没烟了,我心里暗暗想,终于不用抽二手烟了。没想到李老从容不迫的从裤兜里又掏出一盒烟,悠然点上一支。极不愿闻烟味的我也被他哪种抽烟时的怡然自得所感染。
      
            
      中医不是讲要健康养生吗?李老抽烟这么厉害岂不违背了中医理论?我忍不住向李老甩出了自己的问号。“呵呵”李老笑了,“我抽烟十年二十年以上,体检发现某个地方有毛病,接受医生的建议,就断然把烟戒掉了,戒掉以后就出现好多严重问题。所以现在也就无所谓了。”他还劝四十岁之前没抽烟的就不要抽,抽了的就不要戒了。

             难道是因为抽的时间长了,烟和身体合为一体了,这也是“天人合一”吧!

            
      李老中风两次,都是自己给开的药。说到这,一直默默不语的师母插进话来:“他喝完药就晕倒了,走着就这样躺在地上……”言语间无限的关怀和担心。李老低着头,嘴角泛起浅浅的笑意,一缕淡而绵长的青烟从他手夹的香烟飘出来,空气中是暖暖香香的烟草味……
      
             二
      
            
      让人很难想像,瘦削的,78岁高龄的他,仍时常背着装满药物的出诊箱,徒步穿越一座座山头,到穷乡僻壤给村民们看病,还奇迹般地将一例例垂死病人从阎王爷的手里拽回来。而同龄的老人们,多在享受含饴弄孙、下棋遛鸟的晚年乐趣。
      
            
      在一个混乱的年代里,一位瘦削的年轻人,带着委屈,度过了两年多的牢狱生活,狱中一位陌生的老人,给了他最初的中医启蒙,也许只是一本残破不堪的中医书本,却饱满了李可的整个生活。于是,在山西灵石远郊的山区中,常有一位瘦削的年轻人,背着份量很重的药箱,徒步行走在人烟稀少的山岭,饿了,啃一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喝一点水壶里的冷水……每到夜晚,县城里的某一间小屋,总有温暖的灯火长明到天亮,一个年轻人披着一件旧棉袄,一页页翻读灯下的书籍,过了几年,旁边多出一个女人的影子,不时端来水和食物,年轻人有了陪伴,在他出诊时,帮他打理家务,准备饭菜,只是他陪伴在病人身旁的时间,远远多于自己的妻子。五十几年很快过去,少年变成中年,又变成老年,一头乌黑的短发渐渐的褪去了最后一丝黑色,变成雪白,只是仍旧倔强得竖着。瘦削的脸庞依旧瘦削,皱纹渐渐爬上额头,行走的速度慢了下来,走的,还是那些走了几十年的山路。有时候累了,就在哪个土墩儿上、树桩上坐一下,拿出跟了他几十年的水壶,喝上一口水,再接着赶路。回到了家中,等候他的,除了妻子,还有五个可心的儿女,所有疲劳都被家庭的幸福安抚了。依旧没变的是,他陪伴病人的时间仍多于陪伴自己的家人。
      
            
      时间太久了,山里的村民们,老一辈子已经逝去,从前的小孩子们,也都年老了,有了自己的儿孙,但是他们却全部识得一个人的名字--李可。因为这个人曾守护着他们父辈的健康,保住他们父辈的生命。而今,只要李可还能行走,也会守着他们,守住他们子孙的健康。看着李老抽烟的样子,熟练而惬意,淡淡的烟雾缭绕在他的四周,颇有点儿仙风道骨的感觉。不得不提的,还有李老的夫人,始终安静的陪在一旁,神情里总希望谈话早些结束。她会常常说:"他太累了"。语气里的怜爱和无奈是那么明显。一个太善良的女人,在李可为了救治更多生命而不得不放弃对家庭的守护时,安静的站在李老背后,守着一个大家庭,守住一个能让丈夫在累的时候可以安心休息的码头。李老是爱笑的人,笑声朴实而憨直。每当看到他的笑容,我都会假设,如果当初没有受到伤害,没有渡过那段灰色的日子,也不曾遇到赠他医书的老人,那么李可会过怎样的一种生活?也许没有也许,这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像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李老几十年的苦难与其说是磨练,不如说冥冥中成就了他与中医的缘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对李老与夫人的最大祝福。
      
             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位中医老人,可是上苍对人类的最后赐福?!
      
             随笔二:逐“阳”息居
      
            
      阴和阳是事物的两个相对属性。一般来说啊,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为阳性。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阴性。
      
            
      中医学理论素来讲究调整阴阳的关系,正如引文中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但对于怎样算是“阴平阳秘”这个问题,历代医学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先生,在其著作《格致余论》中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中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重要性,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则。滋阴学说,至今对临床医师仍有深远影响。
      
            
      明朝张景岳则是折中派,他在钻研《黄帝内经》30余年后,著成了《类经附翼》,把阴、阳关系理解成半斤八两、平起平坐的关系。根据《黄帝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说,在《大宝论》中写道“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强调了“阳虚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亦不能小觑。
      
             ……
      
             孰是孰非,未有定论。
      
            
      而今,历经52年的从医生涯后,78岁高龄的李可老先生语出惊人:“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这个是沿袭多年的错误。《内经》中“阴虚出盗汗,阴虚生夜热”两条,“阴”指的不是阴、阳,而是指五脏。头一个“阴”指的是手太阴肺脏,应理解为肺气、阳两虚,卫外失固。第二个“阴”指的是足太阴脾脏,土壤不能敛火,虚阳外散,当温之敛之,“甘温可除热”是也。而朱丹溪、张景岳都错了。影响所及从金元明清一错错到今天。祸及千万患者,太可怕了!试想,脾、肺阳虚的病,怎么可以用“清”热滋阴?甚至是沾唇必殆!……
      
             说“阳”,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太阳、春日、阳光、温暖、明亮?
      
             美好的词汇如泉纷涌。
      
             欧美有一首经典老歌《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 That's why I'll always be around……
      
             中国亦有一首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席呀毛主席,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千山万水向您欢呼……
      
             太阳,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崇拜。
      
             光热,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暖。
      
             甲骨文之“阳”,左边是“阜”,表示升高的意思;右边是一盏明灯;明灯升高,光明至极。
      
             小篆之“阳”,与甲骨文基本相似,灯下增加了三撇,表示灯光四射。
      
             历朝历代的人们如何解释“阳”字呢?
      
            《诗经·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浓茂的露水啊,不出太阳就不会干。)
      
             阳,指太阳升起。
      
            《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日,天气和暖,黄莺处处欢鸣。)
      
        阳,指温暖。
      
             东汉的许慎先生在《说文解字》中说:阳,高明也。从阜,昜(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
      
             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注解春秋,在《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中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如衡阳—衡山之南,洛阳—洛水之北)
      
             相传为秦汉时所作的《尔雅》中载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由此一析,山之东、南、西三面皆阳。
      
             ……
      
            
      人们在选购房屋的时候传统来说,是要讲究一个好风水,但风水学说流派繁复,规矩众多,往往让人无所适从。但是,有一个标准是得到公认的。那就是房屋首选坐北朝南的,最好还要有可供晾晒的向南阳台。为什么呢?
      
            
      太阳,在我国来看,每日都要沿着"东-东南-西南-西"的方向,延一线划过天空,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朝南,房间的采光才会好,温度才能有保证,这样一来,人们平时积累在衣物、被褥等起居用品里的湿气才得以燥干,不会发潮,不会积湿伤人。潜在的健康影响因素被消除或减少了,人的心情自然而然愉悦起来,房间也会显得生气盎然。
      
             长年卧病在床之人,病态怏怏,其人往往给人以晦暗阴冷的感觉……
      
            
      在物资不足的年代,肉类、脂类等供应不足,小孩子们,常会患上“佝偻病”:胸骨前突呈“鸡胸”状,走路时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O”型腿或"X"型腿。病因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进而导致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而维生素
      D的缺乏除了摄入量不足以外,还有可能是紫外线照射不足,也就是俗话说的晒太阳晒得不够,皮肤基底层贮存的7-脱氢胆固醇未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不能顺利转化为胆骨化醇(即维生素D3)。南方日照时间长,佝偻病的发病率低;相反,北方日照时间短,佝偻病的发病率就较高了。

            
春夏时分,天和日暖,草长莺飞,繁花争妍,人们都走到户外来,踏春、远足、登山、旅游、慢跑、练拳、游水……阳光下,大千世界热闹、活跃、律动。

             秋冬时分,天凉日冷,草凋莺藏,落叶纷纷,人们都躲到室内去了,厚装厚裹,以避寒气。阳光变得稀薄,世界也渐渐安静。

            
      而亚热带的雨林里,五颜六色的树蛙还在欢腾跳跃,千姿百态的植被为一争头顶阳光而使劲地拔高……北极的冰天雪地里,只剩下零星出动的北极熊,形单影只。环境严酷,大多植物难以存活,地衣紧抓地表,在冰雪覆盖下静延生命。

             我们看到,活力的来源--光和热。属阳。

             然而,在同一个环境下的人们,也表现出不同的活力。是为什么呢?

             外界之阳仅仅是一方面。

            
      人的体内乃另有其“阳”。一般认为男性以阳为本,女性以血为本,故而常见男性的活力尤其是运动活力或运动意向一般来说高于女性。孩童为稚阴稚阳之体,生机蓬勃向上,手足常温,不觉冬寒。老人年事渐长,阳气渐虚,冬日喜在阳光下静坐,汲外温,补内暖。

            
      回赏诗词,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尽道美人的娇艳,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一诗也因而流传千古。桃腮、粉面、红粉佳人,是怎样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唐代张裕又言:“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樱桃小嘴、点绛唇、纤红指……流行至今,受到现代女性的挑战,涂脂抹粉,非红粉不可吗?偏不!个性时代,不少人已有描灰黑唇彩、染褐色指甲、打蓝紫粉底的大胆尝试。但试问有多少看官觉其美艳?为何唇、颊、指,非红不美呢?那是气血的象征,是健康活力的外在表现啊!

             化妆为何?为美。美为哪般?为健康模样罢了。

             为了生命的活力,人们逐"阳"息居,犹未自知而已。

            
      千言万语,亦道不尽简单的规律,一朝翻阅古书,古人三言两语已尽诠其意:“寒热者,春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当长夏之暑,草木昆虫,咸苦煎炙,然愈炙愈繁,不热则不盛。至一夕风霜,即僵枯遍野,是热能生物,寒无生意,热无伤而寒可畏,非寒强于热乎?此寒热阴阳之辨也。”

            
      逐阳,不等于弃阴,只是更强调“阳主阴从”的理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肉身其形既成,即已为器,故生命活力全在于这一口真气,一份阳气。人生在世,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皆为有形之物,要倚靠阳气运化;外界六淫日积月累,伤人于无形,耗阳损正,故护阳实为要务。
             
             对话大医李可
      
            中医里没有高血压 老中医点醒迷糊人
      
             田 原:您看上去挺硬朗,状态也非常好。李老今年有七十岁了吧?

             李 可:七十八岁了。不乐观,也是一大堆的毛病。(笑)

             田 原:是吗?看起来很健康,就是略瘦一些,俗语说:有钱难买老来瘦。(笑)您一直都这么瘦吗?

             李 可:从年青的时候就瘦,我就是这种体质。

             田 原:您看病到现在有多少年了?

             李 可:52年。

             田 原:大半辈子都在看病呢(笑)。说起这次采访,我从去年初就开始给您家里打电话,一直打不通。后来打到山西省灵石中医院,也没有找到您。

             李 可:我一般都不在。

             田 原:刚才这个病人是哪儿的?

             李 可:是北京郊区的。

             田 原:他怎么知道您来北京了?

             李 可:噢……他去过灵石,他夫人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整个关节变形,人不能动了。

             田 原:哦,特意到山西找您,您给看好了?

             李 可:现在差不多,走路问题不大。

             田 原:今天他来是给自己看病,还是给他夫人看病?

             李 可:他领他妹妹来的。

             田 原:也是风湿病?

             李 可:不,属于那个肾性高血压。

             田 原:我们在网上搜集到一些资料,知道您看心脏病和重症心衰病人疗效非常好。

             李 可:这方面多一些。

             田 原:刚才说肾性高血压,这样的病人,您也有把握?

             李 可:呃,也不能说有把握,有一部分人能好,那是各种条件都具备了。

             田 原:除去各种条件中的其它条件,您完全用中药来治疗吗?治疗很多这样的病人?

             李 可:是啊,很多。

             田 原:都好了?

             李 可:呃,对,基本上都好了。

             田 原:这样说的话,西医和中医看来最难治愈的高血压,对您来说倒是挺轻松的?

             李
      可:也不一定。这种病很复杂,因为它不是单纯的哪一部分的病,而是整体失调。所以中医治疗高血压一般不会单纯地从某个东西入手,因为血压这个概念在中医里没有啊(笑)。

             田 原:在中医里没有血压这个概念,那么,和血压相对应的是什么,就是身体失调,阴阳失调?

            李 可:呃,这种病,一般来讲都是先天阳虚,先天阳气不足,有好些遗传因素,然后再加上后天失调。

            
      人的头部啊,是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阳气就汇合在这个地方。这个高血压,为什么长时间治疗不好呢,就是因为浊阴啊,(它)窃踞了这个阳气的位置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和过去讲所谓"肝阳上亢"什么的,不是一回事。

             田 原:我们不说西药降压的理念,就中成药来说,药店里治疗高血压的大多是针对“肝阳上亢”的。

             李 可:这个东西啊,越打压那个肝阳,这个病越顽固,越好不了。

             田 原:看来您治疗高血压的理论和方法,和普遍认为的有些不同。是否您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而更全面地去捕捉它。

             李
      可:和别人不一样。我认为一般来讲属于三阴病,肝、脾、肾,就是这三经的阳气过于虚了,它应该占的这个位置被浊阴占据了,你把它(浊阴)给疏散了,扫除了,就行了。

             田 原:要按您这么讲,治疗高血压太简单了!(笑)

             李 可:(笑)情况也不一样,但大部分是这样。

             田 原:您能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吗?让我们看看是不是真的那么简单。(笑)

             李
      可:2000年秋天,我的一个年轻弟子,中医根底不深,学眼科的。他治了一个农村农妇20多年的高血压,他的丈夫是煤矿老板,有钱了在外边胡作非为,女的就生气,突然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出血后不久,双眼什么也看不到了。这种暴盲,按照六经辨证,属于寒邪直中少阴。当时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了大汗,血压就好了,第二天人就醒过来了,眼睛可以看到人影,脑水肿减轻,小便也多了。之后近十年的时间,一直血压稳定,一劳永逸。这个在我的书里有,那个书印刷时印错了,印成我的病案了。但是这个他也没想到有这么好的效果,也解释不了。

             田
      原:这事儿是挺奇怪的(笑),麻黄、细辛、附子按照现在的医学观点,是升高血压的,为什么到了您这儿反正能治愈高血压,而且是治了一例20多年的高血压?

类别:李可老中医经验语录| 评论(0) | 浏览(10) 【转】 思路与方法(李可)2011-03-08 14:08 思路与方法(李可)

(2008年3月东莞首届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生命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现在由中国的中医来做这份答卷。

西医为什么失败?不是方法,而是思想,而是认识论。他们的手段十分先进,是由现代尖端科学武装起来的,对局部疾病的认识,精确到分子水平,可以做器官移植。但他们却忘记了活生生的人,忘记了一切疾病只是整体失调的局部表现。“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正是这八个字,把西方医学引入了死胡同。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2007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承认“中医学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东方的系统的医学体系。”这是一个重大信号,表明医学的出路,不在西方而在东方!表明我们西方的小弟弟,要向东方老人吸取中华文化的无穷智慧,脱出困境。我们很乐于助他们一臂之力。

什么是古中医?和西方医学的分水岭何在?答案是认识上的差异。古中医认识人与宇宙的立足点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整体观”。世界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人最早的生命是天地大气所生,并与天地大气在千变万化中和谐一致。这是中华文化第一经典《易经》的观点,《易经》是母典,是论道之书,是后世人诸子百家一切发明创造的源头。医学领域,先贤以易道论医,产生了《内经》,东汉张仲景集易医之大成,经过多次与大型瘟疫的斗争实践,产生了《伤寒杂病论》。至此,奠定了古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完备的临床实施要则。在世界的东方,中华先贤首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整结合的医中经典,较之现代西医早了一千六百年。由于张仲景的不朽功绩,后世尊他为医圣。

我遵循这条古中医学的路子,实践探索52年。深深体会:六经辨证的一整套理法方药,可以囊括百病,从重危急症到一切外感急性传染病,内伤杂病,以及现代罕见疾病谱中的奇难大症,都可以从中吸取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因此,她又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由于古中医学的传承在一千八百年间发生多次的断层,因而这份宝贵的遗产,连同古中医传统,濒临灭绝境地。怎样使我们的国魂与医魂归来,重整雄风,再创辉煌,实现伟人毛泽东“中国的中医要为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首先做出贡献”的遗愿。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彭子遗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学彭子遗书,要彻底洗脑,鉴别古中今医家之是非,逐渐走出误区与迷阵,只有脱胎换骨,才能回归经典——从两千年之前,从头学起。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大无畏的勇敢精神,解剖自己,告别过去,重在实践!

以下谈我52年的医路历程,重点是学习伤寒的一些体会。

一、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观点:

1、凡病皆本气自病。

本气,即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肾气(元气、元阳)与后天胃气(中气)构成的浑元一气。为人生命之两本,两本飘摇,危若垒卵。

2、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久病,难症痼疾,重危急症,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见病治病,不顾两本,妄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胃气一伤,非但不能运化饮食亦且不能运载药力。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

3、胃气是五脏的后勤部,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是治病救危一大法门,五脏皆禀气于胃也。故理中汤可治百病。

4、先天肾气号称命门之火,火神始祖郑钦安谓之:“唯此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彭子叫作“阳根”。五行圆运动之理,火可生土。脾胃如釜,元阳为釜底之火。故凡治脾胃病本药不效,速温养命火,火旺自能生土。故桂附理中汤又是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

5、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破格救心汤。

(二)、伤寒心悟

1、一部伤寒论,397法只是两大法: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之法。113方只是两方,理中汤与四逆汤。太阳病条文最多。误治最多,救误之法最多。汗、吐、下误用,所伤者胃气(中气),救误即是救胃气。胃气一伤,升降乖乱,当升者反而下陷,当降者反而上逆,五行运动不圆。救胃气以复中轴,升降复常,四维得安,病癒。至少阴病阶段,一点真阳将亡,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生死关头,阳根将拔,破阴回阳,以挽生命。学伤寒要由博返约。正如彭子指出的那样“伤寒之理路,只‘表里寒热’四字。即可贯穿113方主,合之不过三方(中气、营卫、脏腑)而已。否则113方竟成113个主脑,我被方缚住,(成为方的奴隶)我便不能用方矣!”

彭子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之理,破解四大经典,一线贯穿,一通百通,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但要循序渐进,万不可跳跃式的浅尝辄止,务需清楚明白方好。然后反复实践、领悟,必可成功!

2、伤寒六经,实是阴阳两经。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胃——脾——中气之升降而已。中气者人之本气也。万病皆本气自病。本气强者,邪从热化、实化;便是三阳病;本气弱者,邪从虚化、寒化,便是三阴病。医者治病,助人体之本气也。治之得法,阴症化阳,由里出表;治不得法,表邪内陷三阴,步入险境。故治病要密切观察,注意转机的出现,一见苗头,便要判断发展趋势,及早为计。还要牢记:阳明之燥热(为标)永不敌太阴之寒湿。治标宜中病则止,不可过剂。大实症,一通便要停药,否则阳明实证转眼变为太阴虚证,中气一伤,变生不测。若泻脱中气则顷刻转化为少阴亡阳危候,多致不救。

3、现代人类体质多虚,阳虚者十分之九,阴虚者百难见一,六淫之中,风寒湿为害十之八九,实热证百分之一二。地无分南北,国不论中外,全球如此,临证万万不可大意。

4、引申出一条重要原则,一切外感必夹内伤,因此,麻黄汤、银翘散、白虎汤绝不可用,唯麻附细加人参乌梅炙甘草可通治一切外感。因为它在开表闭的同时,以固本气为主。属于扶正托邪法。

5、人身各部,头面四肢,五官九窍,五脏六腑,筋骨血脉,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沉寒痼冷顽症,一切肿瘤皆此因。当知病之来路即是病之去路。邪之犯人,由皮毛、肌腠而经络、而脏腑,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积圧,深伏于三阴要害而成病,当遵内经:“善治者,治皮毛”“上工治其萌芽”的古训,以麻附细法,开门逐盗,扶正托透伏邪外出为上。

6、“坎中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一部伤寒论,113方,使用桂枝者43方,干姜24方,附子34方,温通阳气之剂占总方的百分之七十强。医圣的着眼点、立足点,全在卫护元阳上下功夫。113方,一首四逆汤足矣!生死关头,救生死于顷刻。春夏之际,以小剂四逆汤养阳,必能对抗一些当代错误生活习惯对人身的伤害,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7、近两个世纪,火神派的诞生,为先圣继绝学,冲破迷雾,拨乱反正,引导古中医学回归经典正路。圆运动古中医学的出世,在更高层次上,全面继承易医大道,使古中医学成为有系统的医学科学。二者的有机融合,将使古中医学无敌于天下。

二、攻关记实

(一) 器质性心脏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脏病,小儿川崎病,世界罕见心脏病,癌症晚期并发三衰;这一系列的病,现代医学经过近二百年的努力,没有解决。结论是不可逆转,起搏器、搭桥、做支架、更换瓣膜,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还是死于心衰。全球每年死于各类心脏病的病人接近一千万。心脏病仍然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中医在张仲景、孙思邈时代,已经基本解决了心衰的急救与病后康复。但这些宝贵的遗产由于传承断裂而失传。

我从1959年开始到1961年三年内,开始对心脏病攻关。三年内共治7例,有5例无效死亡,1例存活四个月,最后1例治癒后活到76岁,健康生活30年。从1961年到现在四十九年间,共治各类心脏病人2万例以上,其中有1千例现代医院发出病危通知,放弃治疗的垂死病人,救活后基本康复。因此,在器质性心脏病领域,中医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完全的成功!这不单是中国人的事,假使外国的同行,能够接受我们的理念和方法,则得救的将是全人类!

我治疗心脏病的基础方便是破格救心汤。本方是在伤寒论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由炙草、干姜、制附片、高丽参、生山萸肉、生龙牡、活磁石、麝香九味药组成。由于方中重用附子超过药典10—60倍,因名破格。针对一切心衰垂死病人,全身功能衰竭,表里、三焦、五脏六腑被重阴所困,生死系于一发,阳回则生,阳去则死。非破格重用附子纯阳之品,大辛大热大毒之性,雷霆万钧之力,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而挽垂绝之生命。为什么要加生山萸肉和三石?因为四逆汤只能回阳于将亡未亡之际,而不能固藏于永久。救活的心衰病人不久又发生更重的心衰而死。后读张锡纯氏著作,得知人元气之脱,先脱在肝。肝为生命的萌芽,属六气中的厥阴风木之气,善动而疏洩。又名相火、雷火,(元阳为龙火)。内经定位“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之位在下,在水之中,即为坎中一点真阳。当下焦水寒,逼阳上浮、外越之际,龙未动,雷先动,故亡阳症最早出现寒热往来,虚汗淋漓,目睛上窜,喘不能续,势危欲脱。这即是肝风动,元气将脱之兆。张氏创来复汤(山萸肉60 生龙牡各30 生杭芍18 野台参12炙草6)以救肝之脱。张氏指出:“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为救脱第一要药。”“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张氏对山萸肉特殊功效的描述,来源于实践。发诸家本草未发之秘。造福后世非浅。可适用于一切心衰虚必夹瘀的特征,对冠心病尤为重要。从以上分析,可知四逆汤只能救亡阳而不能救肝脱,阳回之后不能固;来复汤只能救肝脱而不能救亡阳。两者相合则功效无匹。

这就是我在60年代创立破格救心汤的过程。

破格救心汤增强了张仲景先师四逆汤类方回阳救逆的功效。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使本方发生质变。麝香、龙牡、磁石的加入更使本方具有了扶正固脱、活血化瘀、开窍醒神、复苏高级神经功能,从而救治心衰、呼吸、循环衰竭,纠正全身衰竭状态,具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

临证指要:

本方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凡内外妇儿各科危重急症,或大吐大泻,或吐衄便血,妇女血崩,或外感寒温,大汗不止,或久病气血耗伤殆尽,导致阴竭阳亡,元气暴脱,心衰休克,生命垂危……一切心源性、中毒性、失血性休克及急症导致循环衰竭。症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恍白或萎黄、灰败,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喘息抬肩,口开目闭,二便失禁,神识昏迷,气息奄奄,脉象沉微迟弱,一分钟50次以下,或散乱如丝,雀啄屋漏,或脉如潮涌壶沸,数急无伦,一分钟120~240次以上,以及古代医籍所载心、肝、脾、肺、肾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现代医学放弃抢救的垂死病人,凡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大剂,一小时起死回生,三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

应用本方,当心存救死扶伤之念,严格遵循六经辨证法则,胆大心细,谨守病机,准确判断病势。脉证合参,诸症若见一端,即宜急服。凡亡阳竭阴之端倪初露,隐性心衰的典型症状出现,如动则喘急,胸闷,常于睡中憋醒,畏寒肢冷,时时思睡,夜尿多,以及无痛性心肌梗死之倦怠乏力,胸憋自汗等,急投本方中剂;亡阳竭阴之格局已成,或垂死状态,急投本方大剂。服药方法,急症急治,不分昼夜,按时连服,以保证血液浓度,有效挽救病人生命。极重症开水煮药,煮沸一刻钟后,边煮边灌,二十四小时连服3剂。

附子的毒性问题:

附子为药中第一大将,大辛、大热、大毒,驱寒毒,破阴凝,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无处不到,性如雷霆霹雳,有斩关夺门之能,破阴回阳之力。与川乌同用,如虎添翼,破冰解冻,无坚不摧。以炙甘草统之,甘缓补土伏火,得干姜之守而不走,山萸肉之酸敛,可上助心阳以通脉,下温肾水以益火之源,挽散失之元阳,固下焦之阳根。故可救生死于顷刻。四逆汤之奥义便在于此。

中医治病,以药性之偏,救本气之偏,少阴亡阳为大寒大毒,附子之大辛、大热、大毒,适足以破之。故悟出:对垂死的心衰患者,附子之毒,恰恰是起死回生救命仙丹!医圣立四逆汤,已阐明此理。且看四逆汤的组成与用法便知:本方以炙甘草为君,补土伏火以制附子桀傲不驯之性,药用二两,恰是附子的两倍。以干姜之守而不走,固护中气,药用一两半,引附子守于下焦之水中。生附子一枚(约一两)旁注“去皮,破八片”。去皮,为去附子之邪毒,破八片后药性更易分解,充分发挥附子大辛、大热之性。煮服法:上三味,以水三升(600ml)煮取一升二合(240ml),分温再服,即分两次服,每次仅120ml.并特别提醒:强人可大附子一枚(50克)干姜三两。

从四逆汤的组成与用法,医圣告诉了我们三点:第一点,炙甘草意不在解毒,而是在补土伏火救中气,因此它是君药。自然,甘草善解百毒,以和缓中土正气,制附子的戾气,驾驭附子不得为害。我的书中强调解毒是为了破疑解惑,打消初学者的顾虑。解歪了医圣原意,罪过,罪过!第二点,生附子之毒在皮上,故要去皮。但附子的大辛大热之毒,却是阴毒寒毒的克星,故不但用生附子,而且要破八片,使药性充分发挥,方后还谆谆告诫,强人要用到一个大个,50克以上。医圣对这位大将军深信不疑,才使这位大将军救生死于顷刻。第三点,煮服法中三升水煮到一升二合,火候不大不小,超不过半小时。此时正是附子毒性的最高峰!少阴亡阳是重危急症,生死在顷刻之间,如果按现代教科书药典的规定,文火煮2小时以上,则病人已经离开人世。所以我在救垂死病人时,是用开水武火急煮,随煮随灌,不敢有丝毫的延误。

我们所要继承的是古中医传统,所以我们要听《内经》的话,张仲景的的话,彭子益的话,除此之外都是误区与迷阵,歪门邪道,死路一条!

附子是中医手中一味救命仙丹,既然要用附子,就得了解附子。书上写过,不如自已用过更踏实。因此 ,从我开始到第二、第三代弟子,无一例外的亲尝附子,患病则亲自处方服药。所以能做到心中有数,从不失手。我们对医圣张仲景崇信无比,立志学医圣,按医圣的教导,做人做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许多惊心动魄的经历,一切重大风险我们都一一闯过,青年一代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实践我们的经验,为中医复兴接过我们手中的接力棒。通过三代人的艰苦奋斗,迎接中医复兴盛世的到来。

经方的剂量问题:

《伤寒》方的理法方药是一个整体,由于《伤寒》成书后毁于兵燹,直到现在经历了1800年仍然没有见到仲景原书。加之宋朝以后学派峰起,大多背离了《内经》主旨与《伤寒》理法。近一百年来中医西化,走向岐路,造成传承断裂,因而伤寒方的原貌,无人知晓,怎样应用经方,更是瞎子摸象,莫衷一是。

我们知道,回逆汤是医圣救治心衰的成功经验,1800年前就做到了。

但我们用回逆汤救心衰,十有八九要失败!为什么?

1961年我治7例心衰中,5例无效,1例小效,仅救活1例。因此,我从古代找原因,读历代医案,又请教前辈及老药工,发现了三大疑点:

一是远在宋代《本草衍义》的作者寇中奭有一段记载,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对应用经方剂量过小提出质疑者。他治病力排众议,悉遵古训,用伤寒方原量治病,皆获奇效。他指出:“今人用古方多不效者何也?不知古人之意尔!如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坚,气逆抢心,用治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四物共一十二两(即理中汤原方),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为度;可作丸,须鸡子黄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杨梅许服之,病即不去,乃曰药不神!非药之罪,用药者之罪也”。

又读名医类案卷一,载吴球用附子验案。吴球浙人,曾为明太医。“一富室患中寒阴证,名医盈座束手。后吴御医至,诊之曰:非附子莫救,令人拣极重者三枚,生切为一剂,计量三两投之。众医咋舌,私自减其半量,以一两半为剂进之,病遂已。吴复诊曰:为何减吾药量?吾投三枚,将令其活三年,今止活一年半耳。后年半果病发而卒。”

故历代多有“仲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的慨叹。这两位前辈的当头棒喝,如一声惊雷,引导我走上试药尝药之路。可见读古人书,最忌死于句下。人人皆同,唯我独疑,亲手做过,方可发现真理。读伤寒要当如此。

第二个疑点,经方中除以两计量外,还有以枚、尺计量者,如栝蒌大者一枚、杏仁70个、石膏鸡子大一枚、厚朴一尺等;生物进化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难道东汉的果仁,竟然比现在大,现代反而变小了?麻黄汤中杏仁七十枚,称量结果是一两,而现代用量只是一至二钱。显然是错了。

第三个疑点是生附子问题。我曾就此请教灵石伤寒大家郑少玄先生,郑老说:“小伙子,你又异想天开,想出人头地吗!毒死人是要蹲监狱的。”而对附子问题不置一词。后请教老药工段宝祥,段老才告诉我,解放后禁止使用了。(当时正是推行余云岫路线,虽经毛主席纠正,余波仍烈之际)老一代是惊弓之鸟,只好明哲保身,情有可原。之后我亲尝附子,有了切身体会,生附子找不到,用炮附子,救心汤一剂用到一两至二两半,仍然无济于事。一次偶然的机会,病人服错药,把三剂药在一天内服完,共计附子四两半,合135克,这才救活了一位从医院拉回家准备后事的垂死病人。这位病人是灵石石膏矿技术员燕俊彦之母,患风心病多年,每年住院两三次。1961年10月,住院一周后病危,在家准备后事。我处方后,其妻(名引小)手忙脚乱,又要做老衣,又要熬药,竟把三剂药一锅煮,又因火太大,熬剩药汁不多,但很浓。40多分钟全数服完后,病人便睁开眼说话,要吃饭。次日即可下炕走路。之后又经一段调治,活了30年,76岁,基本健康。

这一次的误打误撞,侥幸成功,对我震动极大。使我领悟了“医圣不传之秘在剂量”这个论断的正确无误。一首方剂,除了辨证准确无误,理法恰合病机之外,基础有效剂量,便是一个突破口。达不到这个量,既不能治大病,也不能救人命。

之后,读本草纲目,从它的序例中,才知道由于李时珍老人对古代度量衡的演变,也不太清楚。对古方剂量怎么定,他做了折中,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这句话害苦了《伤寒论》470年,直到现在仍照此办理。现在的用量只达到伤寒方的十分之一,岂不是阉割了伤寒论!关云长是三国名将,你收缴了他的青龙偃月刀,他还有什么威风!伤寒方之所以不能治大病,中医之所以沦为慢郎中,之所以退出急症阵地,之所以沦为西医的附庸的根本原因在这里!

但误打误撞毕竟不足为据,幸而在20年之后的1981年7月,我国考古发现了东汉度量衡——大司农铜权。证实了东汉一两等于现代15.625克。那么,去掉尾数,伤寒方一两现代当用15克。这便是伤寒方的基础有效剂量。

以下转入正题

各型心脏病心衰急救:大破格救心汤,有条件者,用生附子45克。

风湿性心脏病:寒湿之邪伏匿三阴之最重者。非附子、川乌同用,不能破冰解凝。芪桂五物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四逆汤、大乌头汤合方,加生山萸肉,虚甚者加红参。虫类搜剔。方如下:

生芪250 当归45 制附片45 制川乌30 干姜45 黑小豆30 防风30 桂枝45 杭芍45 党参45 炙草60 麻黄(10~45得汗则止,不汗叠加)辽细辛45 止痉散(全蝎6克蜈蚣3条)冲服 生山萸肉60 蜂蜜150ml 生姜45 大枣12枚

麻木重者加黑木耳45 白芥子(炒研)10

下肢肿者加茯苓45 泽泻30 紫油桂10 车前子(包)10

肺源性心脏病:小青龙汤证虚化,托透伏邪法

高丽参15冲   麻黄5~10   制附片45 干姜45 生半夏45 五味子30 桂枝45 杭芍45 炙草60 炙紫菀15 炙冬花15 壳白果20 生山萸肉60 肾四味各30   生姜45   大枣12枚 核桃 (连壳打)6枚

喘甚者加 冬虫夏草3 进口沉香1 川尖贝6 二杠粉1.5 高丽参15 研粉 分三次随中药冲服

冠心病:

病机为痰、湿、瘀、浊窃踞阳位,多兼见高血压。头为诸阳之会,胸为心主之宫,是人身阳气最为旺盛之处。为什么会被阴邪窃踞和包围?四个字:“阳气不到”。阳气一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法唯有借附子霹雳震荡,破阴通阳之力。

基础方:破格救心汤中剂加生半夏 生南星。

痰堵胸憋甚者,合栝蒌薤白白酒汤;邪实成积者,甘遂半夏汤破之!

剧烈心绞痛,改用生附子45 加生川乌30 麝香1克(冲服) 苏合香丸3丸,缓解后回到原方。

破格救心汤的加减法中,加入了十八反的成份,相反相激,启动人体自我修复功能,助正驱邪,破围脱困。最早用十八反治病的,是医圣张仲景。金匮甘遂半夏汤治留饮,甘遂大者三枚(1.5克)生半夏十二枚(15克)芍药五枚(15克)炙甘草如指大一枚(5克)上四味,以水二升(400ml)煮取半升(50ml),去滓,以蜜半斤和药汁同煎,取八合(160ml)顿服之。医圣治痰饮之轻者,以温药(苓、桂、术、甘汤)和之。“留饮”则已成积,或胸憋或心下坚满,如冠心病之痰浊凝闭,癌症晚期之胸腹水,皆可斟酌本气之强弱,相机用之。十枣汤类方攻破逐水之力猛峻,大伤中气。本方虽经蜜煎,药性已较温和,但服后仍有吐泻交作者,故经验阅历不足者,不可轻用。冠心病用下方:

炙草90 干姜90 制附片100 高丽参15冲五灵脂30 生山萸肉60 三石(生龙牡、活磁石)各30 野丹参120 檀、降、沉香各10 砂仁10 桂枝45 桃仁30 麝香0.5冲 苏合香丸2丸

还有一首重要方剂,在我的书中有专题论述。是山西中医学校伤寒教研室的温碧泉老师所传,我取名温氏奔豚汤。方这组成如下:

制附片30~100~200 油桂、沉香、砂仁各10克 红参30 茯苓45 泽泻30 干姜 牛膝各30 炙草60

本方主治三阴沉寒痼冷诸疾,属纯阳益火之剂。2005年冬,力红与我切磋,觉三阴寒症加用干姜则其力更雄厚,因增干姜一味。本方运用要点,以“厥气上攻”为主证,故名“奔豚”。“奔豚”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属冲脉病变。冲为血海,脉起少腹,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当肾阳虚衰,肝寒凝滞,寒饮内停,冲脉即不安于位,挟饮邪上逆奔冲,便成本证。当发作时,患者自觉一股冷气从少腹直冲胸咽,使其喘呼闷塞,危困欲死而惊恐惧万分。其症时发时止,发则欲死,止则平如常。凡一切定时发作性又顽固难愈之症,统属奇经频发痼疾,本方投剂而效。

本方治疗范围极广,风心病、肺心病垂危阶段,可救生死于顷刻。寒霍乱之上吐下泻,脘腹绞痛;寒疝,水肿鼓胀,男子缩阳,女子缩阴,鸡爪风。伏寒奇症,高血压,肥胖症,美尼尔综合症,噎嗝,……把定三阴寒症一关,多能应取效。

兹举三例:

1、张某某, 男,50岁, 青岛远洋公司船长,每年在海上生活7个月以上,寒湿内侵,2005年体检,发现心脏扩大二分之一以上,有气上攻,心动神摇(室早)。在灵石服药45日,附子从45 克叠加至450克,服后诸症均退。又到青岛医学院复查,两片对照,心脏已完全复位,CT主任大为吃惊,说原先误诊了,心脏器质性改变,不可逆转,不可思议!

2、某海关关长,60岁,原发性高血压20年,2007年4月20日15时,突发冠心病,紧急入住山西医大二院ICU抢救。三日未能控制病势,院方邀请会诊。诊见:面色乌黯如蒙尘,体胖唇紫,大汗淋漓,六脉浮大空、迟,时一止。心动神摇,胸憋频发,发则四肢瘫软,口不能言,气短不足以息。CT核磁见冠状动脉左支梗阻百分之七十,二尖瓣关闭不全。院方建议赴京作支架,病重尚未成行。愚意,患者素体阳虚湿盛,复加长期劳倦内伤,虚损非止一端,渐致元阳大伤,痰湿瘀浊盘踞胸中,势危欲脱。邪实正虚,固脱为急,并予荡涤瘀浊,助阳破阴,以冀阳光一照,阴霾尽消为幸。处方:炙草120 干姜90 制附片100 高丽参30 五灵脂45 生山萸肉90 桂枝45 桃仁泥30 丹参120 檀、降、沉香、砂仁各10 三石各30 九节菖蒲10 麝香0.3顿冲 苏合香丸2丸。上药日夜连服两大剂,次日诊之,诸症均退,面、唇、舌、甲转红,脉缓,脱险。嘱原方附子逐日叠加至250克 加干姜50克 余药不变,24小时内服完二剂。计前后三诊,8日内服药12剂。2007年4月27日,赴京阜外心血管医院住院,28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动脉未见狭窄性改变。与山西二院4月20日CT、核磁片对照:冠脉左回旋支梗塞的百分之七十已通,二尖瓣功能恢复。这样的病例,仅2007年超过十例。

3、还有一位江西南昌高级工程师,2007年4月造影发现冠脉4支全部梗阻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二。服上方加栝蒌薤白白酒汤45剂,附子加至200克35剂,复查打通3支,还有左回旋未通。病人急不可待,做了支架,回南昌后多次发病,仍以上方调治而愈。这证明中医可逆转重要脏器的器质性改变。

减肥是本方发现的一个意外功效。从60年代中期至今约有百例全数治愈。因为本方主治三阴沉寒痼冷,无端发胖,正是阴寒痰湿凝阻气化,象一座冰山,本方犹如烈日当空,阴霾自消。太原女青年曹某,21岁,10岁时父母双职工,每日上班把孩子锁在家里,冰箱里准备了足够的饮料、夹肉面包、蛋糕,每月喝十多箱可乐、健力宝,40-50斤蛋糕之类,年余变成一个小胖子。2007年初并发高血脂、高血压。第一疗程服药21剂,自己逐日叠加附子量,小便特多,发臭(坚冰消融之象),附子加至200克后又服15剂,不足二月减重26公斤,所有旧衣服全部报废。由一个粗胖壅肿的人,变为苗条活泼,所有症状全部消失。

小儿川崎病:

本病是一位日本医学家发现,起源于病毒性高热,热退后小儿的冠状动脉生瘤,扩大,不断发展,最后形成梗死或破裂而发生猝死。现代医学结论是不可逆转,要终生服药。仍然如心脏部位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有猝死的危险。2005年在力红处,2006年在乐凯处遇到两例。第一例是江苏一个不足两岁的男孩,发病半年,退热后冠状动脉瘤1cm渐增至3cm,又由于久用抗菌药,孩子体质下降,得了这样的病,等于宣布孩子残废,很忧虑。遂予破格救心汤小剂合桂枝汤加人参五灵脂桃红肾四味,附子由10克渐加至23克。以求从根本上激发启动孩子的自我修复功能,从而逐渐托邪外出,恢复受损的心脏。之后经半年调理,家长领孩子来山西一次,服120剂中药,冠状动脉瘤只消去二分之一强。颇感蹊跷。经再三询问,家长面有愧色,原来他们并没有给孩子口服,而是灌肠,而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做生化检查,怕附子蓄积中毒。因而延误病机,未能痊愈,令人扼腕。

但扶正气托透伏邪的治法,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这是毫无疑问的。据悉,目前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仍有2万名病孩,西方不知有无此病。

第二例男孩已13岁,患病时间过长,经服药后已无症状,仍在服药中。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合并心肌梗死重症:

本病属世界罕见疾病,我国已知28例。

患者张某 男30岁 山东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人,2006年3 月由其兄陪同来诊,病程10年,面色黧黑,唇指青紫,动则喘急,六脉迟细,舌胖大紫黯满口,诉证不清,目神黯,时欲寐,子时至凌晨心脏扑动,似欲跳出腔外,日出渐减。遂予破格救心汤大剂,方中附子逐日叠加10克,无上限。共服45剂,附子已加至每剂500克,至07年春已无不适感觉。由于家庭困难,停药将养。至07年夏发病,适值我外出,遂就诊于北京阜外医院,后又于07年11月9日至12月2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告知患者随时有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可能,有植入ICD指征。但患者患病10年,经济困难,心灰意冷,出院后,于08年3月10日单独一人来山西求助。诊见面色灰黯略退,舌大满口已复原,可清楚讲述症情,脉仍微细,心脏扑动在服药45剂后消失近一年。近来凌晨偶见。两目有神,食纳好。

“协和出院诊断(07.12.29.病案号W155048):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陈旧性心肌前壁梗死、全心扩大二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II级(NYHA)、肺动脉高压(重度)。 医师 丁辉”

愚见,较之06年明显好转,惜停药达二年之久,仍处于生死关头。急急救阳,力挽两本。制附片改生附子45克,配服固本散。

炙草90 干姜50 生附子45(去皮破八片) 生山萸肉120 高丽参15冲 五灵脂30 油桂 10 桂枝45 白术45 茯苓45 猪苓 30 泽泻30 三石各30     45剂

此外,本方对晚期癌症病人并发三衰,垂死之际。只要即时给药,绝大部分皆可救活。

以上是破格救心汤攻克各类各型器质性心脏病的全过程,2008年,我们将完成《救治重危急症医案百例》的写作。书中将看到青年一代的成长过程,以及继承医圣遗训复兴古中医的艰苦努力。

 

(选自《首届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急难重症经验高级研修班学术论文集》   中国·东莞·塘厦)

 

类别:李可老中医经验语录| 评论(0) | 浏览(21) 【转】 师父教我的是悟 师父给我的是渔2011-03-08 14:06 师父教我的是悟 师父给我的是渔 (选自《首届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急难重症经验高级研修班学术论文集》  

2006年的秋天,广州的天气仍有些闷热,就在这难忘的季节里,此生有幸拜入老人门下。从那一刻,一位奔波于广州近二十年,并立志为中医奋斗一生的女子不再孤独、不再飘泊,从此有了前行的指航灯。

师父花了40年心血几经周折收集到彭子益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2006年7月特意让人刻录好,嘱咐我这本书值得一读,但是由于是古版排列,我看了数页,便偷懒未再看。2006年11月与师父相见时,问我看完没有,只好讲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理由搪塞师父,当时心跳面红,等着师父批评,谁知老人只轻声说了一句:“你们工作忙,是电子版,不好读”。于是嘱人专门打印了一份。当我接到这份打印出来的书时,明白了做为一个后学之辈,作为一个之前与师父无任何关系的徒弟,我只有脚踏实地的去做,只有知行合一,才不愧对无私将自己一生所悟的中医毫不保留教与我的师父。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师父常对我说:“人这个身体就是奇特,只要哪里看到阳气,哪里就生病,”刚开始因没有完全悟通元气论,即悟通人活的这口气,觉得很难理解,渐渐在临证时慢慢体会这句话,在治一个哮喘小儿时用师父讲的小青龙汤加附子,没想到小孩服了一剂药的1/3量,喘立止,家属惊喜不已,第二天特意拿着病例来到医院讲了服药后的效如桴鼓。我将病例复印,研究其中的道理时,突然明白了舌红不就是代表阳气的离位吗?一通百通,由此遇到皮肤病,若病变部位色泽鲜红,心中明白了该如何辨证用药。还有儿科的一常见病——佝偻病,小儿多汗,烦躁,大便干结,睡眠不安。不亦是同一理吗?由此我才明白了人身本是一气,周流不止,循环不息,是一整体,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无形之内,人之元气是一不是二。学中医不可向学西医那样,不能以点概面,而应以偏达全才是大道无形。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中医学的天人一体观、整体观。

虽然师父将破格救心汤坦坦荡荡地将药方、药量公诸于世,但在自己临证时若不明创此方的机理,效果与师父相比真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师父讲过他自已是花了6年时间才将此方完善,关键的一步就是人之脱皆脱在肝。直到2006年底我能看明白《易经》六十四卦时,顿悟师父“脱在肝”之机理乃先天八卦中震卦之理,而对应此种雷霆之力的药就是山茱萸。于是我便根据师父创破格救心汤之理将此方用于失眠,忧郁症,汗证等等。当你亲手将一个垂危生命通过服用破格救心汤挽救回来的时候,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为我们拥有如此大智慧的医学而感到骄傲,为我们是一个中医师而感到知足。但是师父为何用60g呢?困惑之余,我想到要研究河洛数理,2007年11月的一个中午,顿悟60这个数的来源,一种是河图之生数之积,1×3×4×5,其中4已包括了2;另一种计算方法我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天圆地方学说,这个圆、方的每一方位代表一空间,是一立体,能表达空间的容量使我想起了初中学过的勾股定理,勾3股4弦5, 120是洛书横竖斜八条线中由东南到西北斜线乘积的最大数,4×5×6,对应先天乾卦位的能量或场,故为救命之数。意想不到的是一周后我在孙国中主编的《河图洛书解析》这本书中找到了认可的依据。那一刻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佛所说的欢喜,也更使我感受到了师父乃非常人也,一个靠自学、靠单打独拼的中医学子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创制出合于天地之道的方药救百姓于生死存亡之际,没有超人的智慧和胆略,没有脱凡的灵性,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沉甸甸的中华文化做底蕴,是根本做不到的。可外表看上去他只是一位纯朴、平淡、不善多言的慈祥老人。

2006年11月师父诊治一湖南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一岁十个月大,之后嘱其家长与我联系续诊,在处方下面师父写到:附子逐日叠加5g,无上限。当时不明,接手后附子从23g起步,于2007年3月叠加至350g,是否遵师父之嘱继加呢还是守此量呢?毕竟是一小儿患者。本想电话咨询师父,但当时我已明白作为一个徒弟,师父领进门后,不应该一遇到棘手之事就问,这样做一对师父不尊重,二对自己的成长不利,三思后决定继续叠加,方中炙甘草的量是23g,就这样鼓励着自己走过了半年,2007年的五一后患者复查CT,肿瘤由就诊时的8mm缩小为5mm,此时才松了一口气,才敢打电话向师父请教,师父只说了一句:“好家伙!做的好!你继续治吧!”这个患儿一直加至600g,其间曾发热一次,电话开了小青龙加附子一剂热退。2007年11月复查CT,肿瘤缩至3mm,2007年12月服药后出现呕吐,附子减为550g,隔天服药9剂后,患儿无特别,附子减至500g,每3日1剂。1月后守前方改为每5天1剂。2008年2月3日来电诉一切正常,嘱守原方原量,每9天1剂。这个病例尽管治疗是有效的,直至此次冰雪之灾,我才明白了师父治某些病附子无上限的道理,当阴霾弥漫时只有阳光才能将阴霾驱散开。这不就是道法自然嘛。大道至简至易,却也让我参悟了一年多。

病例二:

患者女 58岁   初诊日期:2006年8月29日

主诉:面易潮红并烦躁7年。

现病史:7年前发现颜面每于下午潮红,易发脾气,当时自认为是更年期综合征,服用太太中药口服液、更年灵等药,症状有所缓解,5年前单位体检发现血压偏高,血糖高,未服用药物,饮食控制调节,4年前出现血压明显增高,遂来广州空军医院详查,当时BP153/95mmHg,血糖9.7mmol/L,予拜唐苹,美迪康,络活喜,服用至今,刻诊问及病史,病人谈笑风生,性格开朗,自觉患病与工作过劳、应酬多有关。并诉服药后血压血糖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但睡眠近二年易惊醒,时有难以入睡,二便正常,汗少,盛夏亦出汗极少,畏寒,口不干,出于保健主动多饮热水,间有头晕,腰骶劳累后酸软,无腰痛,大便正常,夜尿1次,纳食正常,怕血糖增高服降糖药后未再食过甜类食品,月经于47岁已闭,查舌淡体胖,苔中略白腻,脉浮取关部略有,中沉取均觉顶关之象,证属劳伤太阴,累及少阴,治以扶益元阳,温化寒邪,敛降相火。

分析:此患者症状并不复杂,而且是体检发现患西医的高血压,糖尿病。工作中应酬极多,难以按时休息,过劳是其诱因,但以上热下寒表现为主,《内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人的气机活动表现为左升右降,左为厥阴风木,右为阳明燥金,对应脏腑为肝左升肺右降,对应四季为春升秋降,此患者颜面潮红、烦躁、眠差,一则为左升失序,厥阴风木直升,导致“气有余便是火”,二则右不敛降,导致阳明燥金主降的胆甲木逆上,肝胆内寄的相火便漂浮在上,三则下焦坎中之阳不足,被寒邪所困,龙火必然上越。但此人体质为下焦虚寒,故无汗、畏寒、口也不干,不思饮。腰骶酸软为肾精不足,阳气一虚,无法生长真阴,腰为肾之府,故出现精血不养其府。顶关脉属阳明燥金,不能有序旋螺式敛降,舌体中略白腻为阳虚水停,四诊合参,证属少阴虚寒,治以温益元阳,敛降胆木逆气,方以白通汤14剂,熟附子60g、干姜60g、葱白1根(最后10分下)。

二诊:2006年9月13日

电话诉药后畏寒减轻,每晨测血压如前,面红略减轻,无名烦躁明显减少,余无特别,嘱服四逆汤15剂,熟附子90g、干姜90g、炙甘草90 g。

三诊:2006年10月28日。

自诉服上药后无任何排寒反应,自行将两包药合为一包,又服15剂,亦无明显不适,遂觉奇怪,如此大热之药服后竟无一点上火之象,亲自前来诊脉咨询下一步治疗,见其面色已转正常肤色,神色平和,依然笑声朗朗,查舌仍淡,白腻苔明白,脉左尺指下1/2,右尺沉。分析:如此大辛大热之药服后不但没有“热气”,反使颜面多年之潮红消失,说明体内寒邪已减少,元阳之气渐足,但从脉象分析,右手火土二脉仍沉,左手精血之脉已起,说明坎中之阳尚未恢复,元精已渐长,遂嘱停服所有西药,单用中药治疗,一鼓作气,加强锅底及锅内之火,方用桂附理中汤加味:熟附子20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白术90g、红参20g(另炖兑入)、砂仁30 g(去壳后姜汁炒)、淮山60 g、服30剂。

四诊:2006年12月14日。

患者停用西药后,血糖一直正常,血压波动130~145/80~95mmHg,因工作忙碌,至今30剂未服完,由于患者担心的血压血糖指标正常,多年的顾虑顿然消失,但于2006年1月6日,夜寅时出现口吐鲜血一口,当时极其惊吓,但自查口腔除舌面见一丝血迹,未见任何伤口,胡思乱想至天刚亮立即打电话咨询朋友,(未敢与我联系),听说有人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排寒”反应,乃放下心直至服完最后一包药方来就诊。询问之后再无相同反应。遂为其解释,寅时之后按子午流注一天之阳气入肺经,肺主气,为相傅之官,子时一阳生,至寅时阳气生长之力最大,得天之助遂将体内蓄积的“寒毒之邪”化为有形可征的鲜血从九窍之一排出,调治到此,元阳之气应基本恢复,并且可避免因既往高血压导致的脑梗塞、脑出血,患者似乎明了,查舌已转淡红,苔薄白,双手脉指下滑。此时服药的目的已实现,以后的身体保养应着重在修心养性,嘱阅读《人体使用手册》。以四逆汤善后,三天一剂,直至大寒节。整个治疗过程结束。没想到就在大寒那天,病人出现高热,服用麻附细上剂后仍未退,坚持不服药,直至第九天热自降。目前病人健康如常人。

师带徒是学师父的一招一术吗?大家都明白,医术高明的前提是医德高尚,仁术的前提是仁心啊!刹那间我也明白了做人的根基,孔子曰:“君子悟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坦荡荡”。老子曰:“上善若水”。如果我能学到师父的宽厚仁慈,还用担心我学不到师父的高超医技吗?这就是我的师父,不但领着我驰骋在中医的疆场上,更为重要的是修正了我人生的方向。人说良相治国,此时我也明白了一句古话:良医与良相一样可以治国。师父不正是这样的良医嘛!

2007年6月27日上午,师父给我写了一封信,并附有一患者的感谢信,信中讲了一位80岁的山东武城一姓王的老中医因心衰卧床仍坚持为当地百姓诊病。嘱咐我要读给第三代弟子们听听。信末师父写了这样的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失败时淡然,成功时泰然” 。这是文天祥临刑前放在衣带之间的绝笔自赞和孟子的一句话。阅信后我明白了,跟师学习应该是先学做人再学医技,若能做到师父的英雄肝胆、不取不舍,我的医技就不是现在的助人之水平,而是向师父一样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济世救人的上工。

现在全国提倡中医师带徒,我的体会只是自身的一种方法,一点所得,每个人的世界都只是通过自己的这一双眼睛看到的时空。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沙一乾坤。相信每一位热爱中医的炎黄子孙都有自己心中的那枝花、那片叶、那粒沙。第一次师父与我谈话时对我坦诚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对年轻人从来没有偏见,也没有成见。”当时听了,面对这样一位名人、一位德高望众的老前辈,内心感动的不知如何是好,时至今日乃至一生,我都会受益无穷,因为师父已有三代弟子,作为第二代弟子,师父的为师之道就是我的榜样。在此言语道断也无法表达我对师父的感恩,但还是要说一声:“师父,谢谢您的指引。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选自《首届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急难重症经验高级研修班学术论文集》   中国·东莞·塘厦

类别:李可老中医经验语录| 评论(0) | 浏览(19) 【转】 珍贵36条:李可老中医经验语录2011-03-08 14:04

珍贵36条:李可老中医经验语录

他是《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的老师,50多年来奔走于乡土为民解危治病;他曾治愈十几万例重症患者,其中有两万多例是被医院宣判死刑的绝症患者,逆转阴阳起死回生。 他,就是我国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李可教授。李可,山西灵石人,生于1930年,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52年,尤擅长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才识超绝,医术精湛,并自拟处方三十多首,是我国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记录了李老有关内科、小儿科、妇科、外科、泌尿科等各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的珍贵的治疗经验。书中所载“破格救心汤”曾成功治愈千余例重症心衰病人。

李可经验语录36条

 1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 "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的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6   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洋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7   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中医课一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观点。医生要辨证,阴病用阳药,就算不好,也没有大错。

  8   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9   人的头部啊,是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阳气就汇合在这个地方。这个高血压,为什么长时间治疗不好呢,就是因为浊阴啊,(它)窃踞了这个阳气的位置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和过去讲所谓"肝阳上亢"什么的,不是一回事。

  10   血压为什么高?实际上就是机体有阻滞。机体是非常奥妙的,因为有阻滞,需要高的压力,才能够供养末端,这是个物理的道理。一般的药到不了末端。如果用西医的方法终身的服药,末端呢,又不断向机体发放指令,我这边不够吃了,赶快给我送吃的,这个指令始终存在,所以药要不停地用,你高一点儿我就给你压下来,使机体末端始终处于缺血的状态。用了麻桂以后,出了一身的汗,这个病就好了。

  11   我们有好几千年就处在没有空调的状态下,生活的非常好。自从有空调出现以后,阴寒之气,它频频进入体内。比如今天我马上从这里出去了,外边是一团火,然后进入有空调的环境,马上就发冷,感觉穿一件衣服都不够用。就这样反复的把寒气一层一层的压在体内,这样的话就造成很多病。

  12 再一个就是南方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因为在南方的话几乎就只有夏天,没有什么春、秋、冬啊。由于空气热,特别喜欢吃生冷的东西,他们常年的生活习惯就是喝冷饮,喝冰镇过的汽水、果汁,冲冷水澡。或者在睡觉的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睡着以后就受病了。

  为什么南方人没有一个热症?而且大部分是属于阴证、寒证、湿证?这些是主要原因。

  13   大城市中的人,起居节奏不太好,有些违反了我们民族古代传下来的养生的要领、原则和方法。就是睡的非常晚。像什么过夜生活啊,整个生活都要集中在晚上十二点以后,一弄弄到天亮才睡觉。人和自然界是同一步调,当太阳落山以后,在10点钟以前就应该入睡,阴阳颠倒,人的生活就不能和大自然同步了啊!那个时间正是人们胆经开始造血、清除体内垃圾的这么一个时间。

  14   一个是错误的生活理念,错误的生活习惯;另一个就是南方搞中医的人啊,误以为他们处在南方,处在最热的地方,就应该补充一些凉的东西,其实是进一步伤害了阳气。现在的疾病总体情况都是这样,包括外国。我也看了好多外国人,都是这样。

  所以我说这个阳虚的人十占八九,真正阴虚的百不见一。有些中医开方子的时候,思维也掉进了一个错误的圈子里,那就是滋阴降火,结果越降越糟,雪上加霜。而我所见的这些病没有一例不需要扶阳的。

  15   阳气是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很难分清哪个是中气哪个是先气。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阳气损伤的后果非常严重。一个就是健康人,他还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但是他脸色一般是一种苍白灰暗的,不是非常红润。我们在各个机关、团体,特别是在饭店,看到的工作人员,长期在那种环境下生活,很多小青年儿,他的那个脸色非常不好看,但是并没有发病。

16   其实中医本来就有一整套的急救的方法。你说《伤寒论》是怎么来的,那就是在大型瘟疫当中总结的成功经验,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这些都讲得非常清楚,但为啥后来中医能掌握这些方法的人很少了?就是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看中了这个大市场,要让这个他们的医药来占领这个市场。这是个大买卖,发大财的事儿啊。我说在这种境况下,中医的生命力就逐渐被消磨,最后……

  17   最好的中医教材是啥?绝不是统编的这套东西,而是有个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他们的教材都是吕炳奎主编的,那是最正宗的。那些个教材把中医的基本体系都贯穿下来了。

  18   中医绝对不会从什么动物实验中得出什么高招来,那完全是徒劳,完全没有用!活着的人,不但是和那些个小动物不同,而且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模式。绝对不可能像西医的那种,研究一种药,大家都能吃,中医没有这个。

  19   所谓的古中医学其实都是汉朝以前的中医学。汉唐以后由于好些人误解里面的主要观点,所以中医就走向了歧路。近现代的、西化以后的中医,都有好多错误的看法。

  20   古人有个形象的比喻,脾胃如釜,就是把脾胃比作是灶台上的锅,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就是锅下的火,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和水,火力不够,这个水和食物怎么样才能熟得了?所以到最关键的时候,要照顾锅底之火。保护少阴经的那个元阳,元气不要走散。

  21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22   2004年在南宁的时候,刘力红带着好多研究生,都是每天起来,单纯尝附子。看看到底人体对附子的耐受有多大,究竟有什么反应,看看会不会像现在科学成分讲的附子有没有那么大的毒性。其中有很多同志在每天早上尝附子的过程中,就治了他好多病!我们这代人用附子都有亲身经历,我们的弟子都是首先自己去尝药。

  23   过去认为中医的治疗手段是"一针,二灸,三服药",因为针灸那个东西,几乎不需要花钱,就能解决好多问题,高明的针灸大夫啊,他可以通治百病,只要他判断准确,扎上几支针,把上下、表里调一调,这个病就好了。而且针灸也是急救方面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针灸比那些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快得多。一旦你稳住,先让这个人有命,然后再服药,就能把他救回来。

  24   孙思邈自己中风以后啊,完全不能动,他就口述一个方子,让徒弟帮他磨成粉,做成"煮散",什么叫煮散?就是一副中药,打成粉,分成若干个包,一天几包,放到水里边煮开了,然后连汤带药喝下去,那个叫"煮散"。这个比汤剂稍微慢一点,但是比那个丸剂又快。孙思邈一天吃四服,吃了十天十夜,第十一天的时候他自己起床了,这证明"大小续命汤"在治疗中风范围这个病,那绝对是久经考验的。

  25   他们用镇肝息风的办法,没有治愈一例中风病人(笑),一个都没有。急性的他们也救不过来。你像我们主张治疗这个急性中风,昏迷不醒就是用生南星、生半夏、生附子……一大堆的剧毒药,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可以毒死一百头牛的这种东西啊,喝进去就好了。(笑)

  26   因为现在的药理学啊,主要就是西医的药理学,一味药要想使用,先得把这个药里面含有哪些化学成分,这个化学成分经过研究主要针对哪些病,要搞清楚了,才能把它拿来用。中医现在用药也要考虑这个啊,你不考虑不行啊,药典就是法典,一旦超过药典的规定剂量了,那不是犯法吗?所以中医问题需要改动的太多了,那几乎就是一场革命!

  27   如果中国不很快成立一个能自主的中医部,大刀阔斧重新收拾中医这个烂摊子,那中医就没的救了,只能是一天不如一天。

  28   我们古代的中医,为什么妙手回春?起死回生?为什么古代中医大病小病都看,而且最擅长治疗急症?这是由于历史上原因发生断层,没有传承下来,我是很偶然机会误打误撞碰出来的,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稳妥可靠。而且2005年以后凡是大剂量长期服用附子的病人,我让他们每个月做生化检查,看看又没有肝肾损害。检查结果全部没有,而且长期的血尿,尿蛋白,经过长期温阳,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29   整个对中医的认识是被割裂了,这是体制方面的最大弊病,就是全盘西化--外国人怎么做了我们也怎么做,可是外国人做那是西医的东西啊,你把它框在中医身上那完全不适用啊!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去向短短几百年的西方国家靠近。如果他是真理,那当然我们可以靠近,他完全是右的东西,我们还非要框到他们的框子里,去研究我们的中医,实际上这个路子的最后结果就是消灭中医,只能是这么一个结果。

  30   民间可能还有坚持中医的人,就是从这个正规大学里面,系统培养出来的一代人,不敢期待喽。

  因为现在完全是按照西方的模式来办中医学校啊,理论和临床都分开--讲课的就是教授,哇啦哇啦,讲就行了,你给他个病人他也不会看;临床呢,又是另外一套。

  西医是这样教育的,但是中医用这个方法那绝对失败!

  31   我觉得现在我们国家不管南方、北方,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用"四逆汤"作为保健的东西,《伤寒论》里面,最能够对阳气提供帮助的就是"四逆汤",少量的长期服用,这样可以消除你长期积累的"六淫外邪",以及内生的一些个寒邪;可以调整你的元阳,使其不受损伤;可以延年益寿。而且这个方子花不了几个钱。

  32   尤其像一些阳虚引起的症状性高血压,都可以吃"金匮肾气"丸,有一段时间就过来了。

  有那么一个阶段,是邪正相争,你不要老查血压,要问她有什么感觉。很多现在认为的不治之症啊,其实都可以治好,像高血压这一类,以及糖尿病和糖尿病引发的肾病、冠心病,其实一回事。

  33   就是因为阳气不够啊,阳气应该周流全身啊,通过阳气的升降,来调节人体,使人的整体不受侵犯。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的正气啊,就是浑元之气啊,就是脾气和肾气加起来那个元阳,你把阳气保护好就啥病也没有了。

  34 现在把脉一般都是个样儿,看上去是看脉呢,其实脑袋不知道想啥呢。然后他问你,你怎么回事,你说了半天,他把那个脉早忘记了是啥脉了。所以判断脉的时候啊,要读那个彭子益脉法,很有特殊启发作用。他那个方法特殊,病人坐在对面,两个手平放,这六部脉,心、肝、肾、肺、脾、命门,哪一路脉独特,就是那个地方有病。

  35   有一个将军去找梁秀清看病,其实也不是看病,本来是计划砸他那个牌子。这个将军进去以后,这个梁秀清一般不许病人讲话,他就看脉,看了半天以后啊,他说你这个背部太阳经第几个穴位那个部位啊,有一个异常的东西,不是你本来应该有的,这个将军就惊呆了,说我那是个弹片,正好在那个肺和心的中间。

  36   人体的脉象啊,一天二十四小时有一个循行的路线,循行到哪一个部位不通的时候,他那个脉象就会出现很突然的变化,他就能抓住那个东西,就给你断定了,告诉你,你哪个地方有病。

  这个方法失传了,没有人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