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并立的网游小说:“慢教育”才能出细活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42:31
无视孩子成长的阶段特征、接受能力,一味抢“先”求“快”,如今已成教育常态。教育专家提醒——“慢教育”才能出细活儿    本报记者  苏军
    在一家公司当销售主管的小汤最近心神不定,出差尽量推脱,手里倒一直捏着个手机,因为女儿的班主任随时可能“召见”。他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近来好像被班主任盯牢了,不断批评她字写不好、上课开小差,还频频把小汤召到学校敲木鱼:“你做家长的怎么不急?怎么就不抓紧管一管?”小汤感慨:“看来,老师就是容不得我家小孩有点慢……”
    小汤不是教育专家,却一语中的:容不得“慢”,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味求“快”,恨不得立竿见影,正是眼下许多老师和家长的“心病”。
   
不肯“慢”  老师拔高教学要求
    为什么课文篇数和识字量要求一减再减,而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却不见减轻?因为老师在拔高教学要求。比如小学一年级有篇课文:“小兔跑步绕过大树,穿过草地,去采蘑菇。”按照要求,学生只需认识“草”、“地”、“采”三个字就可以了;但一些老师要学生必须认识这句话中所有的汉字,还要学会写,甚至要学会组词。
    “牛吃草,草在长,相对速度是多少?”看到这道小学四年级数学题,许多人都感叹如今的小学数学真难。不过行家说,横向比较,上海版一至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比全国版少16个课时,部分内容也比全国版安排得晚,如“统计概率”知识点,全国版教材将“平均数”概念放在小学三年级,而上海版推迟到了五年级——“无论课程标准,还是教材难度,上海的小学数学都不算难。”可为什么许多小学生和家长说“数学难学”?行家分析,一是因为不少老师把教材中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之用的内容,“扩散”到了所有学生,教学要求提高一大截;二是奥数“普及”,从课外渗透到课内,造成“超载”。
    老师不肯“慢”,生怕学生们“落后”。
   
不愿“慢”  家长也都争“先”恐“后”
    无视孩子成长的阶段特征、接受能力,一味抢“先”求“快”,如今已成教育常态:3岁背唐诗、4岁上幼儿英语学校、5岁踏上钢琴考级路、6岁上一年级的同时开始读课外辅导班……孩子就像被拆掉了刹车的汽车,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只顾踩油门。
    “快”比“慢”好、“多”比“少”强,这是时下众多家长的教育观。今秋开学前,一位校长收到一份报名小学生的简历,有两大张:在幼儿园以外参加过“夏恩英语”、“吉德堡幼儿英语”培训,“吉利卡”思维训练,还有国家级教练执教的游泳班,等等。
    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许多中小学生的双休日被各种课外补习占用,有67.1%的被调查学生称“双休日必须去补习”。
    孩子成了“家里最忙的人”。有位家长说得直白:未来竞争这么厉害,孩子怎么“慢”得起!
   
不懂“慢”  无视孩子成长规律
    “一些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教育完全缺乏耐心,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谁都懂,但就是不觉得这句话也适用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室主任、特级教师戴耀红说。
    “缺乏耐心”的例子比比皆是。小学生学写字,开始写得东扭西歪很正常,但一些老师不能容忍“慢”,不是怪小孩笨,就是埋怨家长不负责任。其实孩子在这个阶段,手指还没有长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有些学生做作业拖拉,有的做会儿作业要玩一会儿,家长见了就着急,就训斥,眼看效果不佳,就更着急……其实,孩子习惯的养成要有一个过程。
    教育,是“慢的艺术”。有位语文老师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她刚接四年级一个班时,发现有个男孩听课时总是神情木然,几次要他发言,他就是一言不发。再一问,之前3年,他几乎从不在课堂上发言。后来老师与他妈妈约定,每天发条短信,把第二天课上的几个提问预先告诉他,让妈妈帮他准备,甚至把答案写在纸上。开始时,他仍然紧张,还是没有勇气举手,但看得出他有了犹豫,动了发言的念头。老师和家长继续互发短信,耐心地等待着。终于有一天,他的小手一点点举过了胸口,老师叫了他的名字,他站起来,开口了。他轻轻地说了一点儿,老师就带领同学们给他鼓掌。但这次以后,他依然胆小,依然沉默居多。发现他爱读历史故事,爱琢磨古文,老师便引导他读《弟子规》、《论语》,越来越多地鼓励他在课上露一手。到了下一个学期,这个班每周四下午的第二节语文课,有几分钟以他的名字命名——由他给大家讲《论语》中的一句……
    “慢教育”,比不科学、不合理的“快”,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