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章奇谭后面小尘死了:难得一读的老祖宗传世箴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05:27
原文地址:难得一读的老祖宗传世箴言作者:南丹山人难得一读的老祖宗传世箴言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

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路行心。有钱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酒肉朋友朝朝有,无钱无势亲不亲。相逢好比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胜者为王败者寇,只重衣冠不重人。三贫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

在官三日人问我,离官三日我问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

百炼化身成铁汉,三缄其口学金人。十分伶俐使七分,常留三分与儿孙。

如若十分都使尽,远在儿孙近在身。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枉自做小人。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

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越奸越狡越贫穷,奸狡原来天不容。

富贵若从奸狡起,世间呆汉喝西风。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茫茫四海人无数,那个男儿是丈夫。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随它酒价高。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秋至满山皆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

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美人卖笑千金易,壮士穷途一饭难。

少时总觉为人易,华年方知立业难。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

世上闲愁千万斛,不教一点上眉端。毁身每是作恶日,成名皆在行善时。

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万年。谗言败坏真君子,美色消磨狂少年。

神仙难断阴骘命,皇天不昧苦心人。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鬼神可敬不可谄,怨家宜解不宜结。

人生何处不相逢,莫因小怨动声色。好义固为人所钦,贪利乃为鬼所笑。

贤者不炫己之长,君子不夺人所好。善业可为须着力,是非闲杂莫劳心。

良田不由心田置,产业变为冤业折。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

阴地不如心地好,命运在人不在天。有理问得君王倒,有钱难买子孙贤。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枯木逢春犹再岁,人无两度再少年。

水暖水寒鱼自知,花开花谢春不管。蜗牛角上校雌雄,石火光中争长短。

留心学到古人难,立脚怕随流欲转。少而寡欲颜常好,老不求官梦也闲。

妙药难医冤孽病,横财不富命穷人。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命中只有八合米,走尽天下难满升。知恩报恩天下少,反面无情世间多。

荣宠旁边辱等待,贫贱背后福跟随。各人生死各人了,管人闲事受人磨。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红粉佳人休说老,风流浪子莫叫贫。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得食猫儿强似虎,褪毛鸾凤不如鸡。

为人莫作千年计,三十河东四十西。当路莫栽荆棘树,它年免挂子孙衣。

天上众星皆拱北,世间无水不朝东。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屋漏偏遭连夜雨,船慢又遇顶头风。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

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根。畜牲易度人难度,宁度畜牲不度人。

天作棋盘星作子,水有源头木有根。昨日花开今日谢,百年人有万年心。

北邙荒冢无贫富,玉垒浮云变古今。世事茫茫难自料,清风明月冷看人。

守口不谈新旧事,知心难得两三人。欲知世情须尝胆,会尽人情暗点头。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人生七十古来稀,问君还有几春秋。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辈新鲜一辈陈。

一苗露水一苗草,一层山水一层人。闷坐书馆闲操心,看来全是论古今。

书中有真就有假,世人认假不认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也真。

真真假假难分解,假者自假真自真。回忆世情般般假,借假修真破迷津。

由来富贵三更梦,何必楚楚苦用心。识透人情惊破胆,看穿世间心胆寒。

白璧易埋千古恨,黄金难买一身闲。人生究竟归何处,看破放下随万缘。

佛法浩瀚广无边,度尽人间苦和难。开启自性真智慧,笑游清秀山水间。

 

 

 

 

中国名人传 管子(~约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颖上人,春秋早期政治家、思想家。早年贫困,曾经商,游历过很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由鲍叔牙推荐,任命为相。在齐国40多年中,深受齐桓公的重用。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为春秋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主张富国强兵、尊王攘夷,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新税制,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首先打破井田制,实行内政、军制改革、选拔人才。由于管仲的改革,数年之内,齐国国富兵强,在春秋初期获得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管仲在历史上还是一位有作为的思想家,他的改革及其思想,都对后世起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管子》一书现存有76篇,其中除了管仲的著作外,还有弟子、后学对管仲思想言行的记载、解释等。
老子(生卒不详),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亦称老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东)人。略早于孔子,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曾任周史官,周衰,老子西出函谷关隐退。老子哲学思想,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万物”的观点。这个“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天地的原始、万物的根本。他广泛地看到了事物的矛盾和变化,但是,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循环的。他把“道”看作天地万物的根源,而又把“道”说成是一种超时间空间、超感觉的精神实体。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哲学发展的一个总结,标志着我国古代辩证矛盾观的历史形成。《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共81章,集中体现了老子的思想,是有韵的理论文。儒、道、佛为我国古代“三教”,道教曾被奉为“国教”。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南)人。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大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幼年丧父,生活贫困,曾做官,但不久去职。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曾率弟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宣扬其主张,晚年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整理书籍和传授教育,编订过《诗经》、《尚书》、《易》、《礼》和《春秋》等古代文献,73岁病卒。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相信“天命论”。由于这种政治主张,正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故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提倡、利用。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地位一天比一天被抬高。唐玄宗、宋真宗、元成宗、明世宗嘉靖皇帝、清顺治皇帝,逐代加封,号位“至圣先师孔子”、“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不仅属于中国,在世界历史与现实中都有着巨大影响,孔子无愧于世界文化名人之称誉。《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是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这也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论语》是精华与糟粕的杂阵,我们要汲取精华、除弃糟粕。因孔子的思想不少内容属客观真理,属传统的民族美德的精神财富,这也是孔子的思想及《论语》两千多年历久不衰的缘故及其魅力所在。 
墨子(公元前468~376),名翟,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创墨家学派。相传原为宋国人,后久居鲁国。墨子出身于手工业劳动者,当过木匠。曾习儒学,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成为儒家的主要对立学派,称名墨家,史称“孔墨显学”,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当时门徒众多,盛极一时。墨子主张“尚贤”、“兼爱”与“非攻”,反对诸侯各国的兼并、掠夺战争。墨子提出“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墨子的“三表”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墨子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在物理、数学方面,都有许多杰出的贡献和成就。《墨子》71篇,非出自一人之手,是墨子门徒及其后学编纂而成。文章结构严谨、说理明畅、逻辑性强、文字以达意为主,通俗易懂,反映了墨家学派的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名轲,字子与,晚孔子179年,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流传至今有“孟母复迁飞典章”的典故。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即四传学生(孔子—曾参—子思—子思门人—孟子)。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率“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曾到各国游说他的“王道”、“一天下”、“仁政”及“性善论”主张,但当时各国都变法革新、相互攻伐,不听他的劝告。大约公元前312年左右,离开齐国,从此不再出游,与学生万章等讲学而终。《孟子》一书7篇是孟轲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著的。该书艺术成就很高,一则善辩;二则气势磅礴;三则精譬巧喻、善用寓言。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他的“仁政”主张,把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唯心主义化,形成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历代封建统治者还把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故意大力宣传,鼓吹剥削有功,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孟子被后世封建统治阶级尊奉为仅次于孔子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主张称其“孔孟之道”。“生,亦我所欲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流传两千多年,至今脍炙人口。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孟子同时,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做过管漆园小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一生生活贫困,但他却轻视高官厚禄,拒绝楚威王的千金礼聘。他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哲学上,庄子把老子关于万物生成于精神的“道”,从主观唯心主义上又加以膨胀。后世并称他们为“老庄”。汉代学者称老、庄为道家。《庄子》一书既是道家经典,文笔恣肆汪洋,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是庄子及其弟子、后学著作的总汇。到魏晋时期统治阶级以庄子虚无主义哲学,并掺杂佛教思想,建立了更为精细的唯心主义“玄学”,也叫“老庄哲学”。
屈原(公元前340~前278),《楚辞》的奠基者,战国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是我国最早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又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名平,字原,生于与楚国国王同宗的贵族家庭里,今湖北秭归人。他处于奴隶社会已经崩溃、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战国末期,希望得到楚王信任,主张“明法度”。对内任用贤人,修明政治,富国强兵;对外联齐合纵、抵抗强秦的政治主张。由于上官大夫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之流亲秦派佞臣集团的排斥,被流放到大江以南。后楚国绝齐自绝,终为秦所灭。屈原眼看楚国沦亡,人民流离,而终不见信,有力难施,悲愤至极,于是流亡到沅、湘以后,63岁时抱石投入汨罗江而死。相传屈原死于农历五月初五,楚人痛惜其逝,纷纷划船去救他,并以粽子投入江中去祭奠,这就是后世端午节龙舟竞渡与吃粽子的来源。屈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文学方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用诗歌的形式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同情民众,倾注了他的炽热感情,“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写出了《离骚》——屈原一生中最宏大、最著名的诗篇,塑造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丰满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形象。所谓《楚辞》是指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作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继《诗经》之后的文学名著,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诗经》。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把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汇集成书,名曰《楚辞》。这样《楚辞》又成了专书的名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名言成为中华民族至极的千古绝唱。屈原的著作,不仅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屈原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为人们所传诵和喜爱。唐代大诗人李白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江上吟》)。
荀子(公元前313~前230),名况,字卿,战国末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他为荀卿,今山东枣庄人。他曾游学齐国,三次担任“祭酒”,即学者领袖,德高望重。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听过他讲学,享年83岁。早年虽习儒家,但后来对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他都进行过研究,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治学广泛,哲学、政治、经济以至文学,他都注意研究,他“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唯物主义思想及某些学说,经过韩非的继承与发展,成为法家的理论基础。主张“法后王”。《荀子》现存32篇,大部分是荀况自己所作,小部分出自门人之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孔子相信“天命”、墨子宣扬“天志”,荀子认为人定胜天,指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韩非(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晚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国公子,出身贵族世家。出生今河南西北与陕西东部交界处。与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才学强之李斯。他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丧师失地,主张变法图强,韩王不纳,便发愤著书立说。他的著作《说难》、《孤愤》、《五蠹》等传到秦国,秦王嬴政(秦始皇)读后击节赞赏。公元前233年秦攻韩,韩王逼迫派韩非出使秦国。他到秦国不久,便遭李斯、姚贾嫉妒陷害,屈死狱中。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综合了法家人物申不害、李悝、尚鞅、慎到的学说,吸收了儒、道两家有关法治的思想,最后完成了法家的理论体系。著有《韩非子》一书传世,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批驳了儒家的“法先王”的主张,坚决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著名观点。“法”,即用法令来统治,他的这套理论为统一的秦王朝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的统治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吕不韦(公元前285~前235),战国时秦相,战国末期政治家,杂家的代表人物。今河南濮阳人。曾在河南禹县经商,本为“家累千金”阳翟巨富大贾。吕不韦在赵国都城邯郸,认识了秦国质于赵国的公子子楚(秦孝文王的儿子异人)。“奇货可居”,吕不韦不惜金钱和美女给子楚,并为子楚贿通秦孝文王的王后华阳夫人。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子楚即位称庄襄王,吕不韦被任国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秦始皇登基后,吕不韦仍为相,号称“仲父”。后秦始皇亲政,因宫中发生“舍人”事件,涉及到太后和吕不韦,秦始皇处死嫪毐,罢免吕不韦,勒令回老家。不久,又将吕不韦流放四川,途中自杀。世传《吕氏春秋》诸子之说,兼而有之,是他率幕客所写的“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之书,在今仍然是一部有价值的先秦古籍,传留后世。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河南洛阳人,时称贾生。18岁即以博学能文知名郡中,20多岁时因受李斯学生郡守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议论政事、问答如流,一年内便跃升为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由于朝堂争斗,为周勃、灌婴等排挤,汉文帝疏远了他。政治上提出改订历法、修正律令、制定制度,积极倡导改革。他才思敏捷,满腹经纶,4年后被召做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伤感抑郁,33岁英年早逝。贾谊一生悲惨痛苦,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重本抑末”等一系列推动社会的政治主张、对汉代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所著《新书》压卷之作《过秦论》,可以说是我国史论的开山之作。后来学者认为贾谊为汉代文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亦当之无愧。毛泽东曾在读史时慨叹道:“梁王坠马寻常事,何必哀伤付一生。”对这位古时秦汉史专家、一代政治新星的陨落,深表惋惜。代表作还有《治安策》。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西汉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出生史家世家。少年时代,就从师问故,攻读古文,10岁能诵读古籍,曾拜孔安国、董仲舒名家为师,涉猎极为广泛,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20岁出游江淮,35岁奉汉武帝之命视察西南,先后20年间足迹几乎遍及当时整个中国。38岁任太史令,饱览“石室金匮”(国家藏书处)的藏书。42岁主持制定“太初历”。祖先世为史官,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做过30年太史令,学识渊博,通称“太史公”。父死遗言:“……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迁表示一定要继承父业、献身史学,完成父亲的遗志。迁“绝宾客之知,亡世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撰写史学巨著《史记》。后因李陵事上奏武帝,获罪下狱。但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司马迁甘受“腐刑”,他痛不欲生,欲自杀,但想到“草创未就”的著述,面对“罪至立罔加”的现实,这位为“流俗之所轻”的史家,“隐忍苟活”,并以“贤圣发愤之所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决心蒙受奇耻大辱,忍辱含垢、发愤著述,用他那“身残处秽”的生命,去完成中国第一部纪传史,写完《史记》最后一个字!53岁时,用整整10年时间终于完成宏伟的史学巨著《史记》。《史记》是司马迁理想、血汗和坚忍不拔精神的结晶。享年59岁,大约死于汉武帝末年。鲁迅先生誉之《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不但是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而且也是世界伟大的历史学家。对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司马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享有世界伟大文化名人的地位!为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流传千古,后世多用此言验证人生的生死价值观。  
王充(公元27~97),字仲任,今浙江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家贫无书,常到市肆(店铺)阅书。后来作过几任州、县官吏,因疾恨俗恶的社会风气,自动去职,以至于终身“仕途隔绝”,不得显通。他的一生精力,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埋头著书立说。《论衡》全书85篇,20余万字。所谓论衡,是说所论述的是铨衡真伪的道理。在《论衡》里,王充否定了“上天”创造万物,主宰人类社会的说教,批驳神鬼、迷信思想,对人的生命现象以唯物主义的解释,其中《问孔》、《刺孟》两篇专文,对儒家的两位圣哲孔子、孟子,提出一系列的质问。如果我们把王充放到东汉这一具体历史条件下来衡量,他确实以唯物主义观点回答了不少时代提出的问题。所以说王充不失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班固(公元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辞赋家。其父班彪是汉光武帝时著名的儒学大师,曾著有《史记后传》65篇。在父亲的直接影响下,班固青年时就开始汉史的研究,立志继承父业,撰写《汉书》。东汉明帝认为班固很有才能,让他编撰《汉书》。从此,班固专心著述,“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才将《汉书》基本上编写完毕。全书共100篇,80万言,它规模宏大,体例统一,记事丰富,文辞精炼。《汉书》是《史记》以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里的一些人物传记从文学角度讲有较高成就,严整简净,繁富凝炼,也是后汉著名的历史散文。后因大将军窦宪案受株连,为人所陷,死于狱中,时年61岁。他的《西都赋》和《东都赋》都是宏篇巨著。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父曹腾,桓帝时的中常待;父亲曹嵩,曾任太尉。汉末黄巾起义,他起兵镇压;董卓自立,他带兵讨伐。建安元年(公元196)迎献帝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中央政权。由于他采取了打击豪强、抑兼并令、大兴屯田、惟才是举等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力量不断壮大,仅用10余年就消灭了各诸侯割据势力,统一了我国北方。生前位至丞相,封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赠他为武皇帝,即魏武帝。曹操“外建武功,内修文学”。曹操其人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精于围棋,特别是文学造诣很高。同其子曹丕、曹植都是当时的文学巨匠,显赫于世,并称“三曹”。故中国历史上有“三曹父子”和“父子三苏(父苏洵、兄苏轼、弟苏辙)”之美曰。他十分爱好文学,颇有修养,一生戎马倥偬,始终不忘读书、写作。凭借地位,搜罗文士,形成建安文学的黄金时代。曹操文风朴实,言之有物,《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都是毛泽东喜爱的作品。“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把曹操当作一个封建统治者之中的英雄来评价,是公允而又恰当的。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幼年父母双亡,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叔父去世,定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西),和好友徐庶、崔州平谈古论今,年轻时就刻苦钻研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号称“卧龙”先生。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辅佐他。诸葛亮为报答知遇之恩,从此开始其政治生涯,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成为“盖功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重要角色。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出任蜀相20多年,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想完成统一大业,亲自领兵出祁山,伐中原,积劳成疾,54岁时病逝于驻地五丈原。后世赞颂诸葛亮:“沥胆披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墓。”
陶渊明(公元365~427),又名潜,字符亮。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人,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家世代做官,曾祖父陶侃在晋朝作过大司马。祖父和父亲都作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陶渊明自幼好学,“少年罕人事,游在好六经”,年轻时胸怀“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20多岁至41岁期间入仕,做小官,因他正直耿介,“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满当时黑暗现实,最终辞官而去,此后长期归田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再也不肯出仕。义熙六年(408),家被一场大火焚毁一空,终年辛劳,难以糊口,亲友们认为他具有“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为他私立谥号“靖节征士”。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流传后世诗歌120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创作田园诗的鼻祖,他在中华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只有屈原、李白、杜甫几位诗人可与他比肩。因他归居田锄,恬美的田园风光和热爱田园生活的志趣,便成了诗人歌咏的主要内容。钟嵘评价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苏轼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  
范晔(公元399~446),字蔚宗,南北朝顺阳山阴(今河南浙川)人,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出生官宦之家,年少好学,博涉典籍,善为文章,兼能隶书,通晓音律。祖父范宁曾任东晋豫章太守,著名学者,著有《春秋谷梁传集解》。父亲范泰任宋待中,能文。范晔自幼好学,博览经史,善写文章,17岁踏入仕途,后不得志,在他任宣州太守时遂写历史名著《后汉书》计90卷。范虽为口吃之人,却写得一手好文章。他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多才艺、见解深邃。文“简而且周、疏而不漏、见识宏远、文辞精美。”后因人控告他参与谋反被处死,时年48岁。《后汉书》受到历代史家的赞许。《后汉书》同《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成为史学领域里的一代辉煌巨著。章炳麟赞曰:“《史》、《汉》之后,首推《后汉书》。”
颜之推(公元531~601),字介,原籍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北周文学家。是魏晋王朝以来北方的土族,世族都在东晋、南朝做官,坟墓也都在建康,是土族中的所谓“侨姓”。颜之推出生在湖北江陵,从小就继承家风,博览群书。江陵为西魏军所破,投奔北齐,初仕梁元帝散骑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士上士。后疾卒,享年71岁。颜之推有三子:颜思鲁、颜愍楚和颜游秦。著作有《颜氏家训》传世,堪资鉴戒、启悟后人,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治家之道。《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名著,对后世家庭思想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强调家教父母是关键,切忌“无教而有爱”、“爱子要爱得其所,爱得有方。”主张谦退。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盛唐时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文章冠世,画绝古今。”、“在泉为珠,着壁成画。”诗画成就极高,又擅长音律,中国伟大的诗人,著名的画家。开元九年20岁时中进士榜首,官至尚书右丞,所以又称王右丞。因不得志一生过着亦官亦隐的安逸生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诗歌、绘画、音乐皆有成就。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是开创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作精禅理,蕴哲论,誉为“诗佛”,一代诗匠,把我国古代的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开后世水墨画之先河,奠定了“水墨山水”的基础。宋人苏轼曾赞颂他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深得渊明之妙。
李白(公元701~762),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天水,李白诞生在唐朝北庭都府所辖的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巴尔喀什湖以南,凉武昭王九世孙,5岁随父入川。25岁以后,李白出蜀离开家乡,10年间走遍四方。相传李白从小受到“铁杵磨绣针”的点悟,发奋读书,喜好文学,阅读百家书籍,他常以诸葛亮自比,能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公元742年,42岁时到达长安,得玄宗皇帝的赏识,供奉翰林。曾有,“玄宗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太白著诗”的笑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嫉,无事。不久便弃官出京,第二次各地漫游,在洛阳遇到杜甫,虽长杜甫11岁,但志同道合,结为知交,同伴东游。安史之乱期间,李白为抗击叛军,应唐肃宗之弟邀请出谋永王府。后来,永王谋反,唐肃宗杀了永王李璘,李白也遭判流放,中途遇赦,762年,62岁的李白病逝于安徽当涂。他在华夏诗歌史上——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第一诗山耸峻中为首峰,和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是盛唐时期开元、天宝40多年中最有名的诗人,作品之多、成就之高,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浪漫主义的新高峰,被后人称作“诗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家喻户晓,千古绝唱,皆出笔底。其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的倾吐,有对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对美好理想和生活的追求。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凌轹百代,可谓天授,非人所及。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先代由今湖北襄樊迁居今河南巩县。唐初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青年时代,举进士不第。20岁后,杜甫先后到浙江、山东、河北一带漫游了十几年,开始创作诗歌。公元744年,33岁时在洛阳见到李白,两位诗人一起漫游河南、山东等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盛唐最后一位总结性的伟大诗人,又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社会动变,终身不得志,屡遭坎坷,生活长期贫苦,特别是晚年,59岁死于水途,遗体殡于洛阳。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其孙杜嗣业才将他的遗体迁葬于偃师西北首阳山下,使他的骸骨回到了中原。杜甫从小读书刻苦,具有宏大的理想,希望能抒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公元759年到达四川,在成都定居过一个时期,今天成都还有他所住过的草堂遗址。长期的贫困流离使他更加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同时也使他的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靠近。“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告诫世人:要“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对自己所作的诗十分严格,“语不惊人死不休”,被世人称为“诗史”。各种诗歌体裁非常成功,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语言精炼瑰丽。大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后人评价:“公(杜甫)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梦得其瞻博。”韩愈、元稹、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黄庭坚、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及明朝的顾炎武等都逐着杜诗痕迹,受其影响。所以人们也称他为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诗圣”当之无愧。1958年毛泽东亲临成都杜甫草堂,看了草堂收藏的杜甫诗集,称为“政治诗”。杜甫是具有世界声誉和影响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广为流传。1962年,杜甫诞辰125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定为世界文化名人来纪念。
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伟大诗人。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今辽宁锦州市),人们也称他韩昌黎。出生两月母亡,3岁父丧,哥哥早死,嫂嫂抚养,家境清贫。兄嫂郑氏,贤惠能文,教他读书做人,19岁嫂嫂送他上京赴考,后韩愈成名,视嫂为母,孝顺百般。他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首,继汉代司马迁之后最大的散文家,对当代和后代的散文改革有很大影响。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提倡“仁政”。在思想上崇尚儒学,反对佛老思想。毕生“以文为诗”、笔力雄健、力求新奇、在创作上自成一派,传世佳句较多,代表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等。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
白居易(公元772~846),唐代与李白、杜甫鼎立而三的伟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寓居洛阳的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贞元进士,他在杭州、苏州等地任刺史时,做了不少对当地人民有益的事情,晚年回到京城,官至刑部尚书,后退居洛阳,过着“乐天知命”的半官半隐的生活,75岁去世。白居易少年时为逃避藩镇战乱同百姓一起逃难,了解一些人民的疾苦,对后来创作有一定影响。16岁时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举世名句,曾受惠于唐代老诗人顾况的指点。和著名诗家元稹是好朋友,最推崇杜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一生创作了3600多首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是古今极为少见的丰产诗人。《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是他的光辉代表作,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描写生动细致,历来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诵。诗歌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流传广泛。“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便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佳句。白居易的诗在当时就受到中外各族人民的喜爱,生前流传日本。当时歌妓唱白诗,佛庙贴白诗,达官、平民读白诗,宫中嫔妃诵白诗。后世还有“白苏”之称,将白居易和苏轼并称。
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大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今山西永济人,字子厚,祖籍河东,故世称“柳河东”。自小聪慧,12岁能写上好文章。中进士,曾做官,因积极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宪宗时被贬为永州司马,10年后改任柳州刺史,4年后在柳州病死,年仅47岁,世称柳柳州。柳州人民十分怀念他,为他修庙、立碑,柳州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民歌:“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色年年新,千株绿拂天”。他与韩愈、刘禹锡都是知交。在文学上,他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古文运动中,不仅倡导,并用古文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抨击维护封建统治的神学。在寓言、短篇传记、山水画语言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如《捕蛇者说》,就是揭示封建社会的一个侧面。柳宗元还是唐代具有唯物主义观点的进步思想家。有《河东先生集》45卷、《封建论》传世等。  
范仲淹(公元989~1052),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祖籍今陕西彬县人,后迁居江苏苏州。自幼胸怀大志,坚持刻苦读书,以图有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读不起书,常去寺庙请和尚教他念书。稀粥凝冻,用刀切块,盐水下饭,分餐而食,夜读倦困,冷水激面,5年未曾解衣就枕,年龄稍长便飘流异乡。他“褴褛衣内可藏志,自古贫寒出栋梁。”苦学成才,文韬武略,为后世做出了榜样。26岁中进士,官至副宰相。曾带兵镇守西锤,抗御西夏,对宋王朝的防务颇有贡献;政治上,主张改革;文学上,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诗、词、散文都很出色,风格豪放。《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万古绝唱。道出了人生价值观、生死观的真谛,为后世做人树立了楷模。范仲淹“廉洁奉公,不畏权幸,不蹙忧患。”给华夏子孙万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世有《范文正公集》。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宋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出生今四川绵州。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时出身“贫寒”,买不起笔纸,母亲用芦杆画地教识字,“获画学书”、“亲诲之学”,后来刻苦攻读,自学成才,终成为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年仅24岁进士及第,仕官40年禀性刚正,亮节高风,胸怀坦荡,行高志洁。享年66岁,赠太子少师,以其“道德博闻,廉方公正”,谥曰文忠。他的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尤以散文成就最高,领导了当时诗文革新运动。他的《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名篇,被后人所传诵,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及后世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时的政治家、文学家如王安石、曾巩、苏轼父子三人等,都曾沐恩于他的奖引和培养。他的诗歌深受李白、韩愈的影响,风格雄健、流畅自然,著有《欧阳文忠集》。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今山西涑水人,也称涑水先生。少年极聪明,有“司马光砸缸”的典故,后中进士,神宗时任御史中丞,王安石变法时期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因反对变法被贬,后退居洛阳多年,主编《资治通鉴》,历时19年,全书共354卷,约300余万字,没“一字草书”,堪称彪炳史册的“正史”。宋神宗死,哲宗继位初年为相,起用旧党,尽废新法,为相11个月病逝。世人把司马光和纪传史始祖司马迁并称为我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司马”。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北宋杰出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今江西临川人。青年时抱负远大,22岁中进士,嘉礻右三年(1058)上万言书,他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系统提出变法主张。49岁时,宋神宗拜相。“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推行新法,抑制豪强,政绩卓著。当时王安石与司马光为革新和守旧两派势立的代表人物。晚年长期退休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宋神宗死,由于守旧派的严重阻对,新法废除,饮恨而卒。他在文学上主张文应“有补于世”,他的散文、诗歌都有很高成就,内容充实,语言精炼犀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作品艺术技巧更加成熟,含蓄深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照我何时还?”古人云:经反复斟酌十几次,作者才敲定用“绿”字,一字警立全诗,意境全出。留世有《临川集》。
苏轼(公元1037~1101),北宋著名大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县人。著名的杭州西湖“苏堤”就是在任时所建。父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政论家,母程氏亲自课督。轼自幼“奋历有当世志”,神童视之,7岁知书,10岁能文。嘉礻右二年(1057),21岁时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后因述《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旧党登台,新法废除,被召回朝廷,但由于他对新法已有转变,反对司马光废除新法,又被迫离开朝廷,仕途极尽坎坷,几上几下,获罪被贬海南。最后,遇赦北归,死于常州,享年65岁。苏轼为官清廉、性情刚直、决不委曲求荣。他是北宋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师,是稀有的全才。诗、词、散文、书画无不精妙,著名散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传世极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传世绝句,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的词风格豪放,不拘一格,与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成为宋词发展中的又一座里程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合称“三苏”。母亲和妹妹也有很高才学,传说的“苏小妹三难新郎”就是其妹的故事。唐宋古文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苏轼父子就占三位,足见当时其文学地位。毛泽东夸赞苏轼的词“气势磅礴,豪迈奔放,一扫晚唐五代词家柔靡纤弱的气息。”传世名句颇丰。苏轼还是以天趣取胜的书法大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齐名,并称“宋四家”。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作家。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婚后志趣相投,谈诗习文,过着安逸、优裕的生活。金兵入侵后,北宋灭亡,与丈夫赵明诚一起逃往南方,后丈夫病死。她的境遇开始变得比较孤苦,辗转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她善作诗文,多才多艺,词的成就最高。“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写情细致缠绵,清新婉丽,艺术上有独特成就,也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传及后世。
陆游(公元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和书法家。今浙江绍兴人。他在幼年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随家避难,受到了深刻的爱国思想教育。年青时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17岁时就具诗名,29岁时应进士试,因秦桧孙秦埙同考,被除名,受秦桧压制,一直到秦桧死后3年,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中年时参加抗金达9年,对他的创作活动起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抗金,后受投降集团的压制,多次被罢官,归乡。晚年爱国热情不减,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写了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诗篇,“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今世达9000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数量数一数二的诗人。86岁时带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恨与世长辞。
朱熹(公元1130~1200),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紫阳道人、晦庵,今江西婺源县人。从学术渊源上看,他继承了二程(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和佛教、道教的思想,提出了“理”和“气”的关系理论,形成一套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的著作非常丰富,主要有《周易本义》、《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他是一位颇有文学修养的学者,评论古今作家利病甚为中肯。他广注典籍,精通经学、史学,乐律以及自然学科,学问渊博,著作颇丰,亦能诗。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这种理学也叫“道学”,影响异常深远。后世元、明、清历代统治者无不崇奉朱熹之学说。他极具民族气节,极力主张抗金,从事教育50多年,一生讲学不倦,是封建时代的大教育家,世颂朱文公。传世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儒家传统正宗的科举教材。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抗金英雄。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带兵前线杀敌。后任江南等地地方长官。由于他一生主张坚决抗金,遭到南宋投降集团的忌恨,长期落职,在江西上饶一带闲居。“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他的词大多抒发自己的报负雄心,抨击统治集团苟安误国,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自然风光。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作品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健,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毛泽东夸赞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他留下的词有600多首,今存有《稼轩词》。
陈继儒(生卒不详),曾名陈眉公,字仲醇,文名卓著,史称“颖异”,明朝文学家。今上海松江人。自幼聪明过人,成年后为诸生,工诗善文,精鉴赏、善书画,其艺术造诣登当时之冠。陈继儒一生著述颇丰,有《眉公十集》、《太平清话》等。所著《小窗幽记》尤其闻名,是一部流传至今,光耀古今的人生哲言小品集。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言近旨远、益人神智。同洪应明的《菜根谭》、清人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本必读之书。陈继儒一生虽常与官绅周旋,却始终不入朋党之圈。《明史·陈继儒传》称其为“经史诸子”。他看破红尘、悟透生死,是一位潇洒的智者。
洪应明(生卒不详),明朝文学家,大约生活在嘉靖朝,《菜根谭》的作者。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该书囊括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成功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从商者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毛泽东曾说:“嚼的菜根者百事可做”。读懂一部《菜根谭》,体味人生百种滋味,能做到“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菜根谭》要静静地读,细细地品,菜根才会越嚼越香,心智才会越来越高。
于谦(公元1398~1457),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廷益,号节庵,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进士,历任山西、河南、江西等地巡抚,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瓦剌(蒙古一部落)入侵,明英宗(朱祁镇)亲征,兵败被俘。于谦毅然担负起捍卫北京的重任,击退瓦剌,拥立景帝,使明王朝转危为安。次年,瓦刺逼迫释放英宗。公元1457年,宦官曹吉祥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以“谋逆罪”杀害于谦,史称:“行路磋叹,天下冤之!”抄没于谦家产,发现“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他关心人民生活,俭朴自严。他的诗歌里面突出地表现了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疾苦的进步思想。《咏石灰》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字中一笔一捺都渗透着视死如归,重于泰山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堪称中国历史上诗词名句中的上乘佳作,精品之极,家喻户晓。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今江苏昆山县人。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学者和爱国诗人。他出生书香世家,受到良好、严格的教育。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的斗争。曾十谒明陵,遍游华北。顾炎武终生抗清,清王朝曾赏慕顾的学问,以金钱、高官邀其入仕,遭拒,直到晚年,他对清朝统治仍然不满。顾炎武一生轻仕途、重书文,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天文、地理、音韵等都有研究、造诣很深。他是一位具有唯物主义战斗精神的思想家,对明、清统治者大力提倡的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提出了公开的挑战。顾炎武治学严谨、孜孜不倦,坚持学以致用。晚年卜居华阴,卒于曲沃。传世著作有《目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世绝句,妇孺皆知。
朱用纯(公元1617~1688),明代生员。字致一,号柏庐,今江苏昆山人。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清初在家教授学生,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康熙时坚辞不应博学鸿儒科,终生未入仕。著《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简称《治家格言》,506字,300年来脍炙人口。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处世、做人之大成,家喻户晓。“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从读书、做人、处世等各方面,具体督导子女。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字而农,今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长期住在湘西金兰乡的石船山,所以后人又称王船山。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出身学者家庭,父亲王朝聘和叔父王廷聘都是鸿儒知士,他们一生不做官,在家乡讲学,精研学理。王夫之自小跟随父辈学习古代哲学和史学,深受其影响。24岁中举。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曾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后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因看不惯官场争斗,32岁致力于学术研著,以笔代伐。42岁定居湘西金兰乡的石船山下,40余年间,隐姓埋名、勤恳著述。一生著作十分广博,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历法、数学、文学等,共有400余卷。主要著作有《张之政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通鉴论》等。他的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
金缨(生卒不详),清代文学家。金缨所编著的《格言联壁》一书,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其说理之切、其举事之赅、其择辞之精、其成篇之简,皆萃古今。该书深受海内外读者的青睐,成为影响深远、经久不衰的佳作,堪称中国哲人的结晶。全书十类、理赅万有,字字沁心、言言入肺,一册在手、得之真谛。《格言联壁》确是一部难得的济世之良药、人生之指南。 
郑燮(公元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世居苏州,明洪武年间迁江苏兴化。清代清官、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文学家。生于江苏兴化,书香世家。四岁丧母,由乳母带大,早年家贫。少年时随陆种圆学填词,此人才高义节,淡泊名利,对郑板桥的性格形成影响很大。他考中过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仅做过知县。郑板桥中进士为官时已到中年,深知民间疾苦,为官清廉,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声望。他铁面无私、不媚权贵,终于在仕10多年后弃官回乡,任职前后均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他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言:“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作以“慰天下之劳人”。“扬州八怪”之首,他书画皆通皆精,擅画兰竹,炉火纯青;书法也别有一格,具有爽朗、挺拔的风貌,书画艺术史评自成一格,是中国历史上个性突出的书画家。“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关心民瘼的品德实为难能可贵。《郑板桥全集》传世。  
林则徐(公元1785~1850),清代政治家、爱国诗人。字少穆,今福建福州人。嘉庆进士。与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人倡导经世之学。清道光十九年(1839)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销毁鸦片12000多箱,237万多斤,历时20多天,大长中国人民的志气。坚决抵抗英国的武装侵略,成为我国近代史上高举反帝斗争旗帜的第一人,也是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由于清王朝腐败,不久革职发配新疆伊犁。公元1847年又任云贵总督等职。1849年因病辞职回籍。公元1850年又起用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潮州途中病逝。鸦片战争后,他用诗歌批判投降派,描绘祖国山河,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堪称名言精品。
龚自珍(公元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封建社会末期卓越的思想家和爱国诗人、杰出文学家。今浙江杭州人。他出生在三代仕宦之家,母亲是当时著名汉学家段玉裁的女儿。12岁跟随外祖父习文,这个聪明有为的少年,久居京都。他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解体,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转化的历史时期,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主张改革政治,抵抗外国侵略。他在经史、古文、诗词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27岁考中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等中、下级官吏达20年,仕途不顺。由于对现实不满,不为顽固势力所容,革新无望,48岁辞官南归,两年后死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龚自珍一生虽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随世沉浮、放弃理想。他在学术上提倡“通经致用”,发出“更法”、“改图”的呼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声疾呼:让各类优秀年青人才脱颖而出。留有《龚自珍全集》。
康有为(公元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今广东南海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晚清政治维新运动的领袖、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保皇会首领。曾上万言书呈皇帝要求变法,此后又先后六次上书改革政令。其中: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第二次因上书签名的人都是18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即进京会试,享有乘公车待遇的人),故历史上称“公车上书”,要求维新变法。光绪皇帝为了皇座,下令改革政令,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也叫“康梁变法”)。仅仅103天,即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镇压,光绪皇帝被幽禁,康有为逃亡国外。后来他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公元1917年和张勋策划复辟,旋机失败。他的诗文善于继承前人长处,笔力雄健、境界宏阔。著有《大同书》、《新学伪经考》等书。
谭嗣同(公元1865~1898),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今湖南浏阳人。谭嗣同幼年丧母,由庶母管教长大,5岁起,就苦读经、史,习作诗词,并跟北京著名的侠客大刀王五学武,练就一身好武艺。父亲谭继洵曾做过清王朝湖北巡抚。他少年怀救国大志,1894年中日战争后,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康有为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戊戌变法”救亡图存,为其中激进派领袖。1897年写成《仁学》一书,该书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变法失败,他先得到消息,本可脱身,但其谢绝亲戚朋友的劝告,不肯离开国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的其所,快哉快哉。”与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从容就义,时年只有34岁,历史上称为“戊戌六君子”。他的诗风雄健,富于爱国主义精神。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梁启超(公元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今广东新会人。康有为的学生,小康15岁,举人出身。青年时跟随康有为等一起从事维新运动,进行“戊戌变法”,历史上也称“康梁变法”。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后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北洋军政府财政总长。晚年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清华大学讲学,著作宏富,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以先进志士著称。他力倡“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他的散文流利畅达、自成一体,堪称名家。梁启超的主要著述,被后人辑为《饮冰室合集》。
鲁迅(公元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创始者和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祖父周福清,清翰林院士。父亲周伯宜清秀才。母亲鲁瑞,出身于绍兴一户官宦人家。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曾去日本留学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文艺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38岁时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他的一生贯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他从相信进化论到历史唯物论,从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代表了先进知识分子前进的方向。毛泽东称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周恩来称鲁迅是“过渡时代的伟大桥梁。”一生述译近千万字,著作等身。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回忆文集《朝花夕拾》及散文诗集、杂文集、拾遗共16种,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杂文有四大特征:否定性、攻击性、偏激性、隐蔽性,发表杂文288篇。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享年只56岁。“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毛泽东曾阐发此名句含义,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出版了《鲁迅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