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天目律师事务所:马六甲的中国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53:03

马六甲的中国风

陈特安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09日   23 版)

  600年前马六甲港口繁荣兴盛,郑和宝船和满剌加国王乘船相依泊岸的场面栩栩如生。这是一幅收藏在当地博物馆的绘画作品,生动再现了中马友好交往的历史画面。为寻访郑和足迹,夏秋之际,我开始了这次马六甲之旅。

  步入古城,眼前的典雅和古朴映衬着岁月的沧桑。马六甲曾为马六甲王国都城,地处连接南海与印度洋的商道咽喉。1405年后,郑和船队多次到访,使马六甲获得了百年的和平繁荣。此后马六甲命途多舛,遭受葡、荷、英、日长达500多年的殖民统治,直至1957年马来亚宣布独立。

  马六甲没有吉隆坡的车水马龙和高楼大厦,却有历史文化的厚重。走进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名城,看着那些古色古香、“上了年纪”的建筑,恍若回到久远的年代,呼吸着历史年轮的气息。就像“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美人,马六甲的历史遗迹大大方方地将真容展示于人。

  来到三保山,这里草木青翠,庙宇兴盛。据介绍,当年郑和同马六甲王朝几任苏丹关系甚笃,曾骑着苏丹的御象周游马六甲,并在当地设立了明王朝的官仓,大大促进了当时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我不禁想起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郑和于1408年促成了马六甲拜里米苏剌苏丹受册封为王,马六甲王国因此而日益强大,马六甲港口也成为当时东西方商业贸易活动中心,这使得马六甲获得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安宁。马来西亚史书还记载着一个美丽的传说:15世纪初,中国皇帝将汉丽宝公主许配给马六甲苏丹,苏丹把这片山地献给王妃,作为她及其500名随从的起居地,并称之为“中国山”。因公主由郑和护送而来,这座山又称“三保山”。山下有当地华人于1673年建成的一座纯中国式的庙宇“三保庙”,飞檐翘角,状如祠堂,四季香火不断。庙内中央矗立着一尊身着戎装的郑和石雕像,上挂“郑和三保公”横幅。庙后紧靠三保山脚下有一口“三保井”(又称汉丽宝井)。传说是郑和1409年来到马六甲时,由汉丽宝公主的随从挖掘的,井水清纯洁净,从未干涸。

  漫步街市,仿佛沐浴在“中国风”中。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和日用百货,都有明显的中国元素;茶铺中的药茶其实就是中国人常用来清热、消暑、解毒的中草药;中餐馆和福建、潮州等宗乡会馆在这里随处可见,门楣对联的汉字,透着刚毅的风骨;街边雕梁画栋的建筑、花纹秀丽的墙砖,还有博物馆里陈列的大量中国古代瓷器和竹编类生活用具,都散发着浓浓的中华乡情和文明遗风。当年抵马的明朝商人及随郑和下西洋的一些船员,同当地马来人通婚留下的后代“巴巴娘惹”,已成为马来半岛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登上马六甲河口附近的圣保罗山,眺望马六甲海峡,天朗气清,碧波荡漾,颇有“一色波光万顷秋”之感。货轮缓缓而过,驶往世界各地。

  流连在马六甲河沿岸,探寻着郑和船队泊岸的遗址。当地人指着游艇穿梭的河段说,那正是当年郑和登陆的地方。与河口葡萄牙的桅帆带来烧杀抢掠和奴役相比,矗立在马六甲河畔的郑和像,身穿明朝官服,仪态平和,彰显泱泱大国的风范和气度。郑和船队带来的是和平、友好。它不仅惠及当时中国海外贸易和经济发展,而且泽被马六甲及东南亚长达百年的兴盛和繁荣。在古城中心的郑和纪念馆,马六甲人民定期在这里举行纪念郑和的活动。当地人说,郑和是彪炳马六甲史册的传奇人物。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文化传播到马六甲,马六甲从此开始走出原始封闭的状态,经贸文化交流繁荣发达。纪念郑和的亭馆、塑像、庙宇,如今成了中马友谊的见证。那静静流淌的马六甲河水,似在赞颂中马和平友好的过去,也在祝福幸福美好的未来。